唐宋诗第一课-山水胜色
山水胜色第一课时
孟郊
字东野,与韩愈结为“忘年交”。性格耿直倔 强,在官场上失意,终身清贫。但诗作享有盛 名 ,被称为“苦吟诗人“。他以亲身经历创作 了不少反映世态炎凉、民间苦难的诗篇。他的诗 立意新颖,具有独创风格。代表诗《游子吟》、 《游终南山》。
常建 诗风清幽、孤僻
《题破山寺后禅院》
终南望余雪
• 作者简介
祖咏(699一约746),洛阳人。 开元十二年(724)登进士第。后仕 途失意,移居汝坟。与王维、储光 羲等友善。
情感二:厌恶官场,向往隐逸
诗人们通过对山水风光、田园生活 的描写,来表达尘世官场的污浊、对 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以及 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宁静、平和、隐逸 生活的渴望,抒发一种宁静闲适的生 活情趣。
二、厌恶官场,向往隐逸
1.常出现的景物有: 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 鸾鹤(仙灵之鸟,超凡脱俗)、孤云(孤高傲 世)、禅房、古寺、暮钟 2.常出现的人物有: 五柳、接舆、伯夷、叔齐、寺僧、道人、 林叟、樵夫、幽人 3.这些景物和人物的共性特点: 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这与官 场的明争暗斗形成对比,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 为诗人营造出一片清幽静僻,远离尘俗的天地, 与诗人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是和谐统一的)
魏晋时,“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不少文人啸 咏山林,隐逸之风遂兴,东晋陶渊明归隐田园,用朴 素自然的语言歌咏田园风光与农家生活,在诗歌中开 辟了一块艺术新天地,宣告了田园诗的诞生。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 滋。”随着魏晋玄学的兴起,文人们受老庄思想的影 响,由崇尚清谈走向爱好山水,希企通过观赏自然来 领略玄理,从而使描写自然为主的山水诗逐渐代替了 玄言诗。谢灵运由于政治上的失意,优游于山水之间, 成为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从此确立了山水 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此后,经过南朝诗人谢 等人 的努力,山水诗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其清新、秀丽的 风格与边塞、宫怨等其他题材的诗歌相区别。
唐宋诗第一课-山水胜色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译文
庐山秀丽挺拔,高耸入云;树木青翠,山花烂熳,九 叠云屏象锦绣云霞般展开;湖光山影,相互映照,烘托得 分外明媚绮丽。 金阙岩前矗立着两座高峰,三石梁瀑布有如银河倒挂, 飞泻而下,和香炉峰瀑布遥遥相对,那里峻崖环绕,峰峦 重叠,上凌苍天。 山势峻高,连鸟也飞不到;站在峰顶东望吴天,真是 寥廓无际。 登临庐山高峰,放眼纵观,只见长江浩浩荡荡,直泻 东海,一去不返;万里黄云飘浮,天色瞬息变幻;茫茫九 派,白波汹涌奔流,浪高如雪山。 爱作庐山歌谣,诗兴因庐山而激发。从容自得地照照 石镜,心情为之清爽,谢灵运走过的地方,如今已为青苔 所覆盖。 诗人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以摆 脱世俗之情,到那虚幻的神仙世界。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 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 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 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 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 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 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 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 疾发逝世。
李白诗歌中展现出来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它 “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 代风格、时代精神: 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 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 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 的新的美感”;它涵盖了盛唐文人在文学中表 现出的开阔的眼界,自由活跃的思想,蓬勃向 上的生命力,激奋昂扬的气概。它展现了强大 民族鼎盛时代的整体精神风貌。作为这一时期 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的诗歌强烈而鲜 明地表现出这种盛唐气象。
【语文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教学案精品全集(含答案)
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对应学生用书P1][资料助读]◎释标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诗题点明的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广陵友人之作。
桐庐江为浙江流经桐庐县境一段的别称,又名桐江。
广陵,即扬州,又称维扬。
旧游,老朋友。
◎知作者孟浩然(689-740),以字行,名不详,唐朝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唐代著名诗人。
早年隐居鹿门山。
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
后为张九龄荆州长史府从事,患疽卒。
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
与李白、王昌龄等也都有交往唱酬。
其诗清淡幽远,长于描写山水行旅及田园隐逸生活。
有《孟浩然集》四卷。
《全唐诗》录存其诗267首。
◎明背景本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
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为了排遣苦闷,出游吴越,本诗即作者在游浙江桐庐时所写。
[精要赏析]◎赏形象1.前四句中“山暝”“猿愁”“沧江”“风鸣”“孤舟”这些意象有何特点?其作用是什么?提示:把握意象共同点。
参考答案:这些带有凄迷孤寂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
◎析技巧2.试分析本诗在情景结合方面的特点。
提示:了解情景结合方式。
参考答案:本诗融情于景。
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情,即景生情,情随景至。
诗人将内心的孤寂清冷融入凄凉的自然景物中。
◎悟意旨3.本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从题目、意象特点及最后两联切入分析。
参考答案:这是旅中寄友诗。
全诗写江上景色和旅途悲愁,表现他乡虽好终不及故土之意,流露出奔波不定、颇不得志之情。
汉[资料助读]◎释标题汉江,即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经湖北襄阳至汉阳流入长江。
临眺,登高望远。
“临眺”一作“临泛”,则是“临流泛舟”之意。
◎知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唐宋诗词第1课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
[板凳] 渔翁的孤单是自由,作者的孤单是寂寞。作为诗 中唯一的人物形象,渔翁无疑是孤单的,但是, 这种孤单,并没有显示出普通意义上的灰暗色调, 却在“欸乃一声山水绿”的烘托下,呈现出一种 孤高傲世的明丽之美。渔翁泛舟江上,自渔自乐, 何其快哉!起居行止,随心所欲,何其自由!反 观作者,一介贬谪之人,政治前途一片灰暗不说, 一般的亲朋来往基本断绝,甚至身家性命也是岌 岌可危,言行谨慎,可谓如履薄冰,纵然寄情山 水,终是胸中块垒,不得自由。
3.如何理解“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这句 诗的含意?
【提示】 起句即用典,开宗明义表达胸襟:我 本来就是楚狂接舆,高唱凤歌嘲笑孔丘。孔子曾 去楚国,游说楚王。接舆在他的车旁唱道:“凤 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嘲笑孔子迷于做 官。李白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对政治前途的失望, 暗示出要像楚狂那样游诸名山去过隐居生活。“ 凤歌”一典,用语精警,内容深刻,饱含身世之 感。接着诗人写他离开武昌到庐山,诗人以充满 神话传说的色彩表述他的行程。为什么要到庐山 来呢?是因为“好入名山游”。后两句诗,既可 说是李白一生游踪的形象写照,同时也透露出诗 人寻仙访道隐逸之心。
第一课
驱山走海置眼前
——山水胜色
诗海探珠
春日即事
吕本中
病起多情由日迟,
强来庭下撂花期。
雪消池馆初春后,
人倚阑干欲暮时。
乱蝶狂蜂俱有意, 兔葵燕麦自无知。 池边垂柳腰支活, 折尽长条为寄谁?
【赏析】 这首诗是抒写诗人病起后所见的春日 美好景象和寂寞相思的心绪。诗篇开头展现了诗 人病起看花的情景,点明了时令。三、四句写庭 院初春景象,将诗人的情态融合在内。颈联描绘 了蜂飞蝶舞、草木摇曳,既充满勃勃生机,又有 些荒凉孤寂的春日景象。最后二句是全诗的点睛 之笔。这首自抒情怀的即景之作,笔调凝炼,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1《唐宋诗词鉴赏》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唐宋诗教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1《唐宋诗词鉴赏》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唐宋诗教案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唐宋诗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把握诗人恰当地运用字词表达情感的方法。
2、体会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吟咏,品味写景诗的韵致,体味诗人寄寓在自然美景中的感情。
2、了解古代诗歌的平仄规律,感受格律诗的形式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通过具体的诗篇,解读古代诗歌的特点。
3、学习诗人运用不同的角度,描写大自然美景的方法,体会写景诗的层次美、意境美以及诗人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山水风光是诗歌永不衰竭的题材。
诗人自由地漫游山川,寄傲林泉,在秀丽的山水风光中,以敏锐的感觉,体察自然的光色韵味,表现高逸冲淡的情趣,向外发现了山水的天然美,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真性情。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热爱自然的兴趣;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审美和鉴赏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1、让学生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怎么鉴赏写景诗。
2、了解诗歌中平仄的一些基本常识。
教学设想:1、此课为第一讲,要先介绍唐宋两代诗词的特点,让学生对唐宋两代诗词有所了解。
2、在朗读中领悟诗作的思想情感,在点评中让学生挖掘诗歌特有的魅力。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怎么鉴赏写景诗。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三千年中国古典诗歌桂冠上的两颗明珠。
唐诗展现了唐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人开阔爽朗的胸襟和热情豪迈的精神风貌。
她那对现实生活的热切关注,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生活美和精神美的礼赞和向往,对丑陋与邪恶的蔑视和抨击,以饱满的情感和悠远的神韵,千百年来不知扣响多少读者的心弦。
而宋词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
唐诗宋词中包孕着丰富的人生意蕴和情感资源,对生命、生活、亲人以及祖国、故乡的深切热爱和赤诚关怀,是极好的情感教育读本,涵咏吟诵,能使我们认识历史,开阔眼界,感悟人生,丰富情感,抚慰心灵,帮助我们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在浮华喧嚣中返归宁静和淳朴;使我们心中有“爱”——热爱生命,关爱众生。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扩展阅读》169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师版)教学目标:1.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2.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答题方法一、导入吟诵着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可知诗仙之恃才放旷;吟诵着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知诗圣之心忧百姓;吟诵着陶潜“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知五柳之怡情田园。
在诗歌的天空里,英雄、征人、游子、悲士、隐士、宫女、思妇……一个个鲜明的形象如群星闪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二、设问方式: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加以分析。
2、诗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请加以概括。
3、某一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4、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三、解题方略: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王昌龄《闺怨》2.赏景物(意向),分析形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抓描写,分析形象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细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4.析典故,分析形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四、小试牛刀:村晚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白话译文: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
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请简要分析诗歌中的形象。
(6分)[参考答案]1.本诗塑造了一个调皮天真无忧无虑的牧童形象。
(2分)2.诗歌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
(2分)3.充分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2分)答题模板:1.总括:刻画了一个人物(特征1+特征2+身份)的形象。
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一课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课件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K12课件
15
◎品语言 3.“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两句的意思是 什么? 提示:翻译两句内容,明确诗人观点。 参考答案:还丹,道家所谓服后能“白日升天”的仙丹。 琴心三叠,指道家修炼的功夫很深,达到心和神悦的境界。这 两句表明诗人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以摆 脱世俗之情,到那虚幻的神仙世界。
K12课件
11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资料助读]
◎释标题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北靠长江,南依鄱阳湖。又
名匡山、匡庐。相传周武王时有匡姓七兄弟结庐隐居于此,
故名。谣,指徒歌,即无音乐伴奏的歌唱,此处泛指诗歌。
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西南)人,唐肃宗时任殿中侍御
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见清王琦注引李华《三贤论》),
表明自己不会像孔子那样热衷于政治,而要像楚狂那样去过隐 居生活,同时也暗示自己对现实不满。
K12课件
14
2.诗人笔下的庐山有何特点?请加以概括。诗人借此抒发 了怎样的感情?
提示:抓住写庐山的诗句明确特点,结合诗人经历回答感情。 参考答案:(1)诗人笔下的庐山雄奇秀丽。 (2)诗人借写庐山雄伟秀美之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 及期望超脱现实的渴望。
曾与李白同游庐山。
K12课件
12
◎知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
并称为“李杜”。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全集》,是盛唐浪漫主
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明背景
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于上元元年(760)从江夏(今湖北武
鉴赏 文本研读
第
一 部
第 一 课
山水胜色
而在李白,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托精神, 消融苦闷的处所,更重要的还是他追求个人自 由解放的天地。李白的山水诗,还充满逍遥游 的精神和超尘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诗,带有 浓厚的游仙色彩,如《登太白山峰》“西上太 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谈,为我开天关。 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 山水诗到了宋代以后,虽在运用诗化的语 言抒情、状物、写景、叙事方面,有行文不拘 一格,使人耳目一新之作,但山水诗的境界上 已远远比不上唐朝。
பைடு நூலகம்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 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 沉下来,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 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王维在佛理和山 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 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种心情充分反 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王维的大多数诗都 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 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
再看一首许浑的《咸阳城东楼》:一上高 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 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作者在首句点明,自己登上咸阳城楼时就怀有 无限忧愁。带着忧愁之情纵目远眺,所见景物 当然全染上了凄凉的色彩:乱云飞渡,斜日西 沉;秋风袭人,山雨欲来;秦苑汉宫,野草丛 生;黄叶萧萧,晚蝉悲鸣;渭水无语,悠悠东 流。 以上作品虽能寓意,但还只是诗人感情投 注的结果,在人情与物理之间,未能获得一种 泯然无迹的契合,这就是佛家参禅时“见山不 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汉江临眺》教学设计1
《汉江临眺》教学设计1一、教材简析:这首诗出自高二选修教材《唐宋诗词鉴赏》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按题材分类属于山水田园诗。
二、设计理念:1、选修课中的诗词鉴赏应区别于必修课中的诗词教学,不能再以单篇诗词为单位组织教学,而应该根据选修教材的编排体例与特点组织教学,教学时每一节课都应以教材所选每一位名家的几篇作品为单位,从整体上去把握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形象、语言、艺术技巧和思想感情等。
2、选修课应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要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诗风及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3、体悟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王维的诗风及写法鉴赏王维同一类古诗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1、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2、体会自然之美,增强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从诗中画面、联系旧知识、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来鉴赏诗歌,了解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诗风及融情于景的写法。
五、教学方法选取:诵读法、方法点拨法、自主感受法、合作探究法六、教学过程构思:1、明确教学内容: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风及融情于景的写法。
2、明确教学方向: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入乎其内(感性认识),出乎其外(理性思考)。
“入”要带上两张门票一张嘴——①了解有关古典诗歌的基本常识;②了解有关诗人、作品、时代背景等知识;③诵读吟咏,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蕴美;“出”要理性思考、收获四宝——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
七、教学步骤安排:(1)加强朗诵,品味诗歌音韵美、节奏美、意蕴美。
(2)运用“四看”法(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看题材),把握诗歌大意。
唐宋诗第一课-山水胜色
孟浩然诗歌风格特点 平和冲淡,清新自然,不尚雕饰,而又能超凡拔俗; 语淡而味浓。
A
D
B
C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具体赏析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1
日暮、山深、猿啼、沧江、夜流。
01
——王维《山居秋暝》
02
感受山水田园
1
2
过故人庄
01
故人具鸡黍,
02
邀我至田家。
03
绿树村边合,
04
青山郭外斜。
05
开轩面场圃,
06
把酒话桑麻。
07
待到重阳日,
08
还来就菊花。
09
——孟浩然
10
概念补充: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02
看注释破解难点 6.看题干得到启示
03
诗歌内容鉴赏“六看”
孟浩然
01
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40岁以前主要在家闭门苦学,灌蔬艺竹,为乡里救患释纷,曾一度隐居鹿门山。40岁到长安应试,不第,还襄阳。48岁时入张九龄幕府。开元二十八年(740)病逝。有《孟浩然集》四卷,录诗261首。 孟浩然始终处于仕隐的矛盾心态中。
01
02
小结: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
高中语文唐宋诗1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课件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2)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 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崇信佛教,晚年居于 蓝田辋川别墅。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 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 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 诗 400 首。
(3)《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于公元 760 年(肃宗上元元年) 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江西九江)游庐山时作了这首诗。 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西南)人,肃宗时任殿中侍御史, 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曾与李白同游庐山。
3.相关知识 (1)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 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 以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2)我们所说的山水诗派,包括盛唐时期到中唐时期以山水 为审美对象来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一些诗人,不仅是王孟、裴 迪、常建、储光羲等盛唐诗人,而且也包括如刘长卿、韦应物、 柳宗元等中唐诗人。
2.“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句诗有何独到的妙处? 【点拨】 这是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 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 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 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 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 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难怪王世贞说:“‘江流天 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 这首诗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 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二、技法指导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 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 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 或借物抒情。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它的特点是 “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 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 切景语皆情语”。
选修第一课----山水胜色 自创
练习:
简析:从听觉、视觉方面,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 山峰仿佛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因诗人思乡而忽 然“无语”的情状,亲切自然,人情流淌。
• (2)结合全诗,体会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所传达的思想感 情。(3分)
简析:全诗摄初黄之菊,万壑晚簌,无语数峰,胭脂叶落, 日暮夕阳,雪香荞麦的山村秋天日暮晚景入诗,表达了诗 人漂泊他乡的浓郁的思乡之情。
融 画 法 入 诗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 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泛舟江上,纵目远望, 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 “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 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 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 通“九派”的浩渺水势。诗人将不可目击之 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 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诗歌鉴赏
• • • • 意象 情感 语言 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的步骤
• • • • • • 解读标题 理解大意 分析意象(景物特征、表现手法、写景角度) 品味关键词 概括意境 总结情感
山水田园诗 分成山水诗和田园诗两类。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为描写和 抒发感情的对象。田园诗多以田园风光为题材。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 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 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 练,多用白描手法。
楚塞三湘接
荆门九派通
汉江雄浑 壮阔
承九派 承荆门 承山色 承江流 水势浩瀚 山色微茫
背景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 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 留醉与山翁
沿江群邑(远望) 眼前波澜(近观) 所处位置 即景抒情(积极乐观)
〖2021年整理〗《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诗歌鉴赏方法指导完整教学课件PPT
2、“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山水诗的第二境 界。
▪ 这类作品所绘之景,完全是从作者的主观感 情出发的,而不是客观现实中的景物。因此 诗人所怀感情不同,自然景物也就随之而异。 以山为例,在与友分离的罗隐笔下是“山牵别 恨和肠断”《绵谷回寄蔡氏昆仲》;在满怀喜 悦的张耒笔下是“好山如为我开眉”《二十三 日即事》;在亡国遗民郑思肖笔下是“满山秋 色正愁人”《二砺》。
▪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 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他原信 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 展。王维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 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种心情充分 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 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 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
▪ 终南山 ▪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 夫。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孟浩然
▪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②歌水田园, 表达自己鄙视名利,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山水诗的三种艺术境界。
1、“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山水诗的第一境界
▪ 这类作品往往随物赋形,着意描写自然山水的 千姿百态。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 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 《望天门山》。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 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 易《暮江吟》。以上作品虽不能说是纯模山范 水之作,但作者在创作中主要还是将自然山水 作为客观事物加以描摹表现的,仅略流露某种 情绪倾向,这就是佛家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 是水”的境界。
唐宋诗第一课-山水胜色知识讲解
渲染 渲染是指对景物作多方面的浓墨重彩的正面描绘,以
突出形象。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 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 啼。”此诗从形态、声音的 角度对江畔春景进行了非常 细微的刻画,辅之以数量词、叠词、拟声词色彩浓丽,声 音喧闹,渲染出春意闹的情趣。
三、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
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 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 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 现出的情感。这牵涉到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 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 拨高作品思想内涵。
▪ 成就之二:形神兼备,物我契合,诗 意与画境的结合,对前代山水田园诗 加以继承发展,扬长避短。
山水田园诗鉴赏
(1)主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山 水
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田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 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园 诗
(2)写法特点: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 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 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 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 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 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诗人谢灵运。他山水诗中有很多名句流传 千古,对后世的山水诗产生了极其深远的 影响。
盛唐山水田园诗
▪ 盛唐是唐诗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由两大 诗派(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和两 大诗人(李白和杜甫)开创了唐朝一代 诗风,代表着唐诗的最高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盛唐山水诗总体特点: 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
盛唐山水诗两类风格: 一、清,以王孟为代表
二、雄,以李杜为代表
1.把握山水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表现如下:
①通过描写壮美山河,自然风光, 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自然或 祖国山河的激情。
② 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表 达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的隐居生 活,厌恶和鄙视黑暗社会的思想感情。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 使人一目了然 ;也可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其它 事物的描写,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而且还能提供给读 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 的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③通过对景物描写和诗人对生活的 思考,揭示引人深思的哲理。
A、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 至愤怒,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 生活的喜爱、向往:陶渊明《归园田居》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 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 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
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 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 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 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 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 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 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 “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 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山水田园诗一般通过写景来抒情,所以要善于分析
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才能准确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从 而把握诗歌的感情。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 多,要留意作者观察景物 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 低、远、近,要把握和分 析作者描写景物的具体方 法,常见描写手法有侧面 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 静、以明衬暗、渲染、白 描等。
自由悠闲之恬淡 秀美山河之热爱 友情之真挚 归耕隐居之乐 黑暗官场之苦 蔑视权贵之高洁 离别思念之情 贬官谪居之恨 时光易逝之感慨 愤世嫉俗之绪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医得眼前疮,挖却心头肉。
诗歌常见题材及其情感 一般来说,按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送
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思妇闺情诗、山水 田园诗、怀古咏史诗。
在评价思想感情时要注意区别。
诗歌的情感
忧国忧民之感慨 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迁客之凄凉 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之寂寞 报国无门之激愤 建功立业之豪迈 昔盛今衰之感伤
C、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 生 活,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等等。
▪ 2。画面意境——恬淡宁谧,清新淡雅,明丽绚烂,雄 浑壮丽,清冷空寂等等。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 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 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 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 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 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 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羁旅思乡
送别抒怀
边塞征战
山水田园 怀古咏史 人生感怀 思妇闺怨 民生疾苦
哲理
第一课 驱山走海置眼前
————山水胜色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李白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归田园居 (三)
感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希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受 山 水 田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园
--陶渊明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
明确概念
▪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 景衬哀情
A 、描写景物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结合、 正侧结合
B、写景的空间排列次序:由大至小、由小至大、由远至 近、由近至远、由上到下
C、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 4.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等
3、分析诗歌描写景物的手法
▪ 1、概念补充: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 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 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 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 2、代表诗人: ▪ A.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
明。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
▪ B.盛唐时,山水田园诗的创作蔚为大观,代表 人物: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等。(宋:杨 万里、范成大)
远近高低相结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
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 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 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 会使读者对所 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 感受。
▪ 动静结合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
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 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 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