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发展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传统文化研究课题开题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 撰写一篇关于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报告
• 提出一套针对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改革措施和建议
• 开展一系列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和案例分析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的方法
•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调查研究法:对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实地调查,收集一手资料
• 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模式
⌛️
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
义
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
的缺失可能导致学生价
值观的偏离
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
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和
重视
• 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
• 缺乏传统文化教育可能导致学生
• 教育期刊:在教育期刊上发表论文,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和价值
• 教育网站和社交媒体:通过教育网站和社交媒体发布课题研究成果,扩大影响力
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
• 研究的科学性和创新性:评价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结论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
• 研究的实用性和指导性:评价课题研究的结果是否具有实用性和指导性,能否为
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实践存在诸多问题
•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教学内容枯燥,缺乏生活化,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 教学评价片面,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实际体验
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
• 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 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特别是着眼于儿童教育领域,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育中,让孩子们通过学习经典文化,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内容过于注重知识点,缺乏思维拓展和情感教育;课堂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多元化和创新性;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关注度和理解难度有所下降等。
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种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文化遗产,具有多元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可以帮助孩子们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
因此,本研究拟探讨小学语文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希望为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探讨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学习,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探讨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3.分析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提出相应的教育实践方案。
4.评估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与优化路径。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1)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3)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与实践方案。
(4)效果评估与优化路径。
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对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现状、国内外研究动态和相关政策文件进行归纳、分析和比较,明确研究方向和问题,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问卷调查法——对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态度和需求,有效获取研究所需的实证数据。
让传统文化浸润小学语文课堂教研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反思经验交流)

让传统文化浸润小学语文课堂教研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反思经验交流)摘要:推动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融合,是现阶段小学语文课程创新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作为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教育资源,对学生个人文化视野和理解能力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语文课程教师要立足于小学语文课程的新课标,探索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有效渗透的主要策略,重点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能力。
基于此,本文重重点探究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路径,以期提升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成效。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渗透策略语文作为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其设置目标在于学生良好语言功底和文学素养的发展。
在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国家教育部在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推动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推动学生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同時还能促进学生文化审美基础的发展,从而提升语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因此,创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推动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是教师的重点教育任务。
一、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在众多优秀传统文化中,汉字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立足于识字教学的基础,为学生讲解不同的汉字文化,引导学生主动学生传统文化内容。
由于小学生本身的年龄阶段较小,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汉字传统文化,既能够加深学生对不同语文汉字的记忆,同时还能够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学生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的发展,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比如我在组织学生开展识字学习的过程中,首先为学生讲到汉字的偏旁部首:汉字的构成多种多样,但是不同的偏旁部首基本上都表明了不同汉字的不同特点。
比如,以三点水为偏旁的汉字大都与水有关,所以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见相关的生字,可以往水这方面进行联想。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及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及策略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小学语文教学已经不再仅仅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是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和传承,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和策略展开讨论。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一)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最主要场所,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传统文化的灌输。
在教学中,语文老师可以通过诗词歌赋的教学,将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语文老师还可以通过古代典籍的讲解,向学生传达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外活动除了课堂教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传统文化的课外活动,如传统文化节、古诗词朗诵比赛、传统戏曲表演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情感体验。
(三)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学校可以组织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通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和热爱。
(一)创新教学方法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采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
语文老师可以通过故事讲解、图片展示、视频展播等多种形式,将传统文化知识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语文老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创新性的传统文化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情感体验。
(二)设置传统文化教育专题(三)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三、总结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要想有效地传承传统文化,需要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热爱。
【课题申报】小学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承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承课题研究课题申报《小学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承课题研究》一、研究背景与意义语文教育是小学阶段教育的核心,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密结合文化传承,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在全面发展中汲取文化营养。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1. 探索小学语文教育中文化传承的有效手段。
通过研究发现最适合小学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承方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可行的指导,提高语文教育的实效性。
2. 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通过研究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育中,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3. 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传统文化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源泉,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育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体验和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与整合。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材的深入研究,发现并整理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设计方案,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育中。
2. 文化传承的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
通过开展一系列文化传承的教育活动,例如传统文化演讲比赛、传统文化手工制作、传统文化书法展览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3. 小学语文教师与家长的共建共享模式研究。
研究如何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让传统文化的教育成为一种共同的责任和任务,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理解。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包括:1. 提出一套综合有效的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的模式,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具体可行的教学指导,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鉴赏与传承能力。
传统教学开题报告

传统教学开题报告1. 引言传统教学一直以来是教育领域中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
它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被动接受知识来学习。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传统教学方式正在受到挑战。
本文将对传统教学进行研究,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探讨如何提高传统教学的效果。
2. 传统教学的优点传统教学有着一些明显的优点,这些优点使其成为长期以来广泛应用的教学方式。
2.1 教师主导传统教学中,教师起到了主导作用,能够准确把握知识传授的节奏和重点。
教师通过讲解、提问等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教学内容。
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管理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2.2 集中教学时间传统教学通常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生需要按照课程表的安排来上课。
这种集中教学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规律性,避免拖延和浪费时间。
2.3 面对面互动传统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互动。
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针对性指导,学生也能够在课堂上提问解惑,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3. 传统教学的不足尽管传统教学有一些优点,但它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3.1 学生被动接受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通常是被动接受知识的。
他们只需要记住教师讲解的内容,没有太多的参与和思考。
这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3.2 缺乏个性化学习传统教学采用的是统一的教学方法和进度,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一些学生可能会感到无法跟上教学进度,而另一些学生可能会觉得教学进度过慢。
这种缺乏个性化学习的问题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3 课堂管理困难传统教学中,教师需要同时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这样的课堂管理困难可能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提高传统教学效果的方法为了提高传统教学的效果,我们可以尝试一些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4.1 创造性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中引入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及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及策略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道德准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科技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丧失和被遗忘。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路径有多方面,下面主要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来探讨。
课堂教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经典名篇、诗词歌赋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内涵。
在教学《论语》时,可以结合小故事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和智慧;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让学生欣赏、背诵,并通过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
社会实践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内部,应该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址、博物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厚重与博大,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
学校还可以组织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剪纸、民俗舞蹈等,让学生亲自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学校还可以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的社区义工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了解并传播传统文化。
家庭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家庭是孩子们最早接触和了解世界的地方,因此家庭教育对于传承传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要从小事做起,通过日常生活、家庭关系等方面培养孩子的传统文化意识。
可以在家中设置一个小的传统文化角落,摆放古代经典书籍、古代文房四宝等,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的物品。
家长还可以与孩子一同欣赏古典音乐、看古装剧等,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好。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及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及策略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成为了当前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小学语文教学是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路径之一,在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既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下面我将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几个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性。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进行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授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如《论语》、《道德经》等,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知行合一。
还可以结合传统文化进行生活教育,比如通过教授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庆祝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感和节日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审美性。
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艺术形式,如诗、词、曲、画等。
通过学习和欣赏传统文化的艺术作品,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古文阅读,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辞章之美和意境之美。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的展览或演出,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实践性。
传统文化是活的文化,需要通过实践来传承和发扬。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如剪纸、折纸、写毛笔字等,让学生亲手参与其中。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手工艺作坊或传统工艺馆,了解传统文化的传统技艺和工艺制作过程。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但同时也应与时俱进,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和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深层含义和不朽价值。
还可以引导学生创作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作品,如写一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小小说、诗歌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是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教育性、审美性、实践性和结合现代生活四个方面的策略,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使他们能够成为有责任感、有民族自豪感的中华民族新一代。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及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及策略研究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思想以及智慧,具有广泛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一项必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及策略。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1、制定文化继承课程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为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语文课堂中,制定文化继承课程。
课程要紧密贴近传统文化的主题和内容,让学生逐步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
开设文化继承课程,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文化继承课程可以包括神话传说、诗词歌赋、古典故事等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国古诗词大会》等,以及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3、扩大文化继承范围扩大文化继承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
不仅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组织文化活动等,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1、形成好的氛围在课堂上要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例如学生可以进行互动、讨论、演讲等形式,以及活动、游戏、手工等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提供相关文献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承效果,可以向学生提供相关的文献和书籍。
例如把古代童话、神话故事制成动画片或者漫画,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的视觉体验。
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查找、阅读相关资料,让他们独立地学习传统文化。
3、实践体验教学传统文化教学不应该止于课堂传递知识,学生更应该亲身体验传统文化。
例如让学生去走亲访友、参加民间活动、参观文物古迹等,让学生亲眼观察、亲口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4、注重跨学科融合在教学中要注重跨学科融合,将传统文化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
例如让学生通过历史和地理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文化背景和发展历程;让学生通过艺术和音乐学习,体验传统文化的美学特征等,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文课堂教学传承传统文课题研究范文

语文课堂教学传承传统文课题研究范文第一篇:语文课堂教学传承传统文课题研究范文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课题研究一、研究的背景我校属于九年一贯制学校,近两年,我校进行了“书香校园”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现在每天早读前的二十分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的书声在校园里回荡。
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打下了基础。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因此神”的重任。
让学生在祖国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中翱翔,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创新。
二、课题研究目标:1、感受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师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让师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同时,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2、以“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教学策略,构建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的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3、通过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使学生初步具有一定的阅读文化著作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与艺术趣味,发展个性,丰富精神。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创造性地理解、运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课题研究对象七年级(1)、(2)班全体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1、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分析;2、教材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弘扬;3、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传统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4、家乡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研究;5、在新课标下弘扬传统文化的策略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五、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1、实施“走近古诗文,走进传统文化”活动,积淀传统文化,吸收经典营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有效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有效策略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小学语文作为学科中的重要一环,传承传统文化更是其职责使命之一。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然成为了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成为了当前教育工作者们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本文将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有效策略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通过课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都是经典名著或者古代诗词。
通过精心选择的课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木兰诗》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和传统的孝道精神。
而教学《论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代至圣先贤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通过对这些经典课文的深入讲解和解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二、利用文化节日教育传承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庆祝传统文化节日的形式,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春节前后,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学习和表演中国传统的舞龙舞狮等民俗文化活动;在端午节前后,可以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包粽子、赛龙舟等活动;在中秋节前后,可以让学生了解中秋的传统习俗,并组织学生一起赏月、吃月饼等活动。
通过这些文化节日的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故事,这些文化故事往往既有教育意义,又有娱乐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这些传统文化故事来教育学生,传承传统文化。
可以讲解《三字经》、《百家姓》等经典文化故事,教育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可以讲解《孔子家庭故事》、《孟母三则》等故事,让学生了解古人的品德修养。
通过这些传统文化故事的讲解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四、注重传统文化素材的引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素材的引入。
在写作教学中,可以引入民间故事、古代诗词等传统文化素材,让学生在写作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入经典名著、古代诗歌等传统文化素材,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及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及策略研究一、引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的象征。
而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及策略,希望通过对传统文化教学的探讨,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语文学科是小学教育中的核心学科,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学生接触到的语文素材中,贯穿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古诗词、经典故事、传统节日等。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播和弘扬渠道。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内容之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中所涉及的古诗词、古文、名篇佳作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通过学习这些传统文化内容,可以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精神底蕴。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
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品质和道德观念,是小学语文教学精神的重要来源,也是学生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
3、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文化根基。
小学语文教学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文化根基,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
1、注重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应该尽量保持原汁原味,不做过多的改动和删减。
通过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
2、注重阶段性的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有限,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和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阶段性,适当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语文能力水平的传统文化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开题报告《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选题的目的、意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深化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自豪感。
”同时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可行性和实践性。
让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堂堂正正地走进学校,大大方方地走进课堂,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在文化建设的结构上和国民基础教育内容设置上,存在着两种明显的偏颇倾向,一是西方文化的比重大大高于中国本土文化,二是科技文化的比重大大高于人文文化。
而这两种偏颇,都与过分地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不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导致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面临断链和缺失,母语教育极度弱化,语文教学迷失了最基本的落脚点。
同时由于西方某些低端商业文化的入侵,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恶性竞争泛滥,甚至一些浅薄、颓废,鼓吹享乐、放纵的殖民地文化也一并载入,造成当今社会信仰真空、道德滑坡、文化低俗、追求享乐、利欲熏心等问题,从而对青少年一代的信仰、追求、责任感、完备人格的形成造成损害。
我们认为,语文课程,对传承和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语文教学除了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因此,关注语文课程与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教育,帮助学生找回忠与孝、仁与义、信与礼、智与勇等国民精神尤为重要与迫切。
这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都具有重要和长远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语文教学中的继承及创新方法研究

语文教学中的继承及创新方法研究1. 前言语文教学一直是国内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被证明存在一些不足。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需要开展针对性的继承和创新性探索。
本篇文章探讨语文教学中的继承方法和创新方法,旨在为语文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2. 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讲解式的方法,将知识点通过讲解告知学生。
虽然这种方式形式简单,但在学习中存在一些缺陷:•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讲解式的教学方式过于单调,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了打击。
•学生容易出现记忆困难:知识点的讲解只是提供了学生记忆的材料,但学生往往容易出现记忆上的困难。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容易得到发展:讲解式的教学方式只是单纯的将知识点告知学生,而无法充分激发他们的思维发展。
3. 继承方法在继承语文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3.1 互动式教学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还需要与学生进行互动,在操作过程中通过问答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点拨,帮助他们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这种方式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方面效果显著。
3.2 合作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模式主要为学生提供独立开展项目研究的机会,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
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3.3 评价式教学评价式教学主要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来提高教学效果。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物品和环节来改善教学效果。
在这种方式下,学生不仅仅是单纯的获取知识,他们的思维和知识掌握能力也能得到全面提升。
4. 创新方法在继承语文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还可以运用一些创新方法:4.1 情境式教学在情境式教学中,我们通过对真实情境的模拟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同时也使得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更加得到发挥。
4.2 器物式教学器物式教学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器材或工具来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探究。
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开题报告

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珍贵财富,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智慧和精神。
中华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
语文教学作为对学生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传统文化知识与价值观的传承。
因此,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十分必要和重要。
二、研究意义语文教育的核心是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中华文化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
传统文化素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应用型英才的必然要求。
如果我们能充分发掘并在语文课程中适当地引入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其人文素质,也可以对于传统文化起到保护、传承和弘扬的作用。
因此,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
三、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研究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以解决以下问题:1. 如何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2.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3. 如何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4. 如何促进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2.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方法。
3. 感性理解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性。
4. 思辨教育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性。
5. 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
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中外文献资料,搜集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深入探究以语文教学为载体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现。
2. 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对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对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期望和意见等,以期为论证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及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及策略研究一、引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在新时代,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能够了解、认识和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及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智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学科内容,更是一种精神传承和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传承。
三、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1. 家庭传承家庭是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传承者。
在家庭中,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唱歌、传统节日等形式,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传给孩子,从而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学校应该加强家校合作,让家庭成为传统文化的延伸和补充。
2. 语文课堂传承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和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场所。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词、美文名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
可以通过朗诵、演讲等形式,让学生亲自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社会传承社会是传统文化的另一种传承场所。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迹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
可以组织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节日庆祝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风采,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感受性和亲近感。
1. 构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构建和完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将古诗词、古典小说、文言文等传统文化内容融入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基础认识和感悟。
2. 打造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传统文化传承需要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及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及策略研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传承路径和策略两个方面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进行研究。
传承路径:应当将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融入到小学语文教材中。
传统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应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所体现。
可以在教材中选取一些古诗词、传统故事等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生动呈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相对较短,传统文化的学习需要采取形象生动的方式。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遗址、举办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要让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活动中。
传统文化传承也需要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写作、创作歌曲、演绎传统剧目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融合。
传统文化是各学科的共同财富,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
可以将传统文化知识与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进行联系,让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
传承策略: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
只有教师具备了足够的传统文化修养,才能更好地传递给学生。
教师应加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修养水平。
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讲解、讨论、实践等。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够欣赏和体味传统文化的韵味。
教师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艺术欣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
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和谐融入。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与现代社会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及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及策略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乃至整个社会的宝贵财富,它包含着民族的智慧、情感、道德和审美情趣,是构建国家和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是一项迫切需要关注与重视的工作。
本文将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路径和策略两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促进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承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
1. 通过古诗词教学传承传统文化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领略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教学诗词的背诵、赏析和理解,让学生熟悉并领会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在语文学习中传承传统文化。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经典名著的阅读,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和阅读中国古典名著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名著中的文化内涵和人物形象,引领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和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古代文化遗址、举办古诗词大赛、经典名著朗诵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2. 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设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例如通过编制传统文化教学材料、设计传统文化教学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传统文化,在情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建立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建立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中国书法、中国画、传统民间舞蹈等课外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深入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在生活中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传统语文教育的继承和发展研究的开题报告

传统语文教育的继承和发展研究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语文教育成为各级教育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在现代化进程中,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人才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
语文教育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传统语文教育在今天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而扩大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分析传统语文教育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3.探讨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语文教育,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传统语文教育的相关文献
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历史沿革、现状以及优缺点,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
方式收集数据,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传统语文教育的继承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
传统语文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今后的语文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和建议,促进语文教育的改进和提高,并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推进社会、经济和
文化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发展的研究”开题报告
(简介)
当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程改革之际,天津市教委和教育教学研究室部署了课程改革专题研究实行区县认选和年报告制,及小学阶段重点研究课题,这是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加强课题管理,从而推进我市课程改革深入发展,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又一有效举措。
一、课题研究综述
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教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研究的发展史就是人们探索有效教学方法的历史。
纵览国内外有关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历史上积累下来的教学方法是极其丰富的。
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杜威的“从做中学”;欧美学者的发现法和讲授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媒传教学法和非媒传教学法,以及后来旨在探讨与各种教学情境和教学目标相吻合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各国的母语教学中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但从发展的观点看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以教师、教材和课堂教学为中心,把传授现成的知识作为主要目的,不顾学生接受的程度和方式,忽视学生在教学这一特殊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因而主要采用注入式教学法,束缚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多年来,我国广大语文教师以纠正这种错误偏向为突破口,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创造出许许多多富有时代色彩的教学方法。
出现
了提问法、讨论法、演示法、研究法、观察法、训练法、电化教学法、欣赏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成功教学法等,使课堂教学面貌有所改观。
从当前我区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看,虽然我们也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实验和有关课题研究,并初步取得了一点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如:先进的教学理念我们还没有真正吃透。
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地仍存在“牵着走”的现象。
还有一些教师误认为形式多样、花样翻新、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就是先进教学理念所倡导的教学新模式。
再如:教师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具体的教学方法还显得单一。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语言训练点苦于无招,导致学生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度”不够。
还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导”的作用发挥的不够好,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难于达到预期的目标。
经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我们先进的教学观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条件还没有完全具备,其中科学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显得比较薄弱。
二、问题的提出
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双边的。
新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综合体。
教师教的方法,在于示范、启发、训练和辅导;学生学的方法,在于观察、仿效、运用和创造。
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
通过这一研究,能促进语文教师在重视教的方法的同时,也重视学生学的方法,并实现这两者的协调统一,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语文教学的目的、内容呈现出多样性,这就决定了
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具有单一性,难以适应新时期我国语文教学的特点,尤其难以适应新课程语文教学任务的多方面性和综合性。
通过这一研究,能促使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探讨教材的呈现方式,来解决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实现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教学方法的取长补短,来发挥整体综合效应,实现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整体化”。
教学方法本身具有“刺激”功能。
它的用途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他们对解决各种问题的兴趣,刺激学生积极思维。
通过这一研究,能促进语文教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参与意识,变苦学为乐学。
同时,还能促进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利用语文教材的内容和表现的艺术形式陶冶性情,造成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更好地发挥其潜力,高效率地学习,从而“带来儿童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的协同发展。
新时期语文教学是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它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这一研究,能使语文教师顺应这一社会发展的要求,把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力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尽量地发展学生认识的可能性,提高学生的智慧潜力,使他们掌握知识过程中的研究、探讨、创造的能力得到培养。
总之,研究继承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就要用新的教育理念的去分析;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就要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创新,所以说,在研究运行中,能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思想的进一步转变。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发展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二十一世纪的人才要求是一致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人本教育观认为: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
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形成一种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他们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正象有人言:“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
建构教育观认为,人获取客观知识的过程应该有主观经验的参与,通过学习主体的实践,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去主动地发展,积极地建构。
这种建构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通过使用先前的知识,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以超越所给的信息;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的提取,而是本身要根据具体事例的变异性而得到重新建构。
这就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多元智能观点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
个体的多元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并不存在一个统一、固定的衡量标准,只要努力,大多数人都可以使自己的每项智能达到很高的标准。
教师的任务就是发现潜藏在学生身上的突出智能,通过对这些智能的肯定和开发,促进其它智能的发展。
从上述观点看,积极构建和改进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要达到新课程的语文教学目标,就要有与之相适应
的语文教学方法来支持。
因此说,教学方法是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之间的“桥和船”。
巴班斯基这样讲道:每种教学方法就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
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都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
这就是说在新课程实施中,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一概而论,或拿来就用或全盘否定。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确定研究目标如下:
“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发展的研究”就是用新的教育理念去筛选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加以扬弃,使之更有效地适用于新的教学内容。
同时创新适合实施语文新课标、新教材要求的教学方法,以逐步实现让学生的身体——心理——精神都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有一种生命体验的理想的语文教学新面貌。
总之,“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发展的研究”是语文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三、研究的方法
教学活动本身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着的一个动态结构。
其中,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
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
是教师发出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
简言之,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体系。
它的活动主体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教师针对相同的对象和特点、相同的目的和要求,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态度,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因此,“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发展的研究”是复杂的、多因
素的工程。
这就决定了研究方法不能是孤立的、静止的,各种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根据研究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我们主要选择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和经验总结的综合研究法。
我们的课题研究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5.3——2005.8
1.成立课题组。
成员有铁路第一小学、铁路第五小学、正华小学、昆纬路第二小学、金钟小学、生产道小学、张兴庄小学的部分领导和教师。
(负责人河北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部主任侯文铨。
)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牵头人侯文铨)
第二阶段:2005.9——2005.12
1.做研究的前测工作。
进行课题研究前期的语文教师教学方法运用的现状调查分析。
(牵头人铁路第一小学副校长杨艳萍,教师刘研、黄茜。
)
2.梳理教学方法。
对实施新课改前后语文教学中所使用的主流方法加以归纳。
(牵头人铁路第五小学校长郭瑛,教师张媛、赵捷。
)
第三阶段:2006.1——2006.8
优化教学方法的研究。
对新课程实施前后所运用的各种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如何继承和发展的实践研究。
(牵头人金钟小学教务主任藤惠婷、昆纬路第二小学教师李惠云、生产道小学教师樊弘、张兴庄小学教师杨秀玲。
)第四阶段:2006.9——2006.12
总结、推广成果。
(牵头人侯文铨、正华小学教师张迪、李愫。
)
四、预计的成果
1.写出结题报告。
2.出一本有价值的课题研究专辑。
以上是我们研究的课题开题报告简介,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谢谢!
河北区“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
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