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兰陵溪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土壤DNA空间异质性分析
不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
![不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7842590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4b.png)
不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张国庆;黄从德;郭恒;邓彪;杨和芳【摘要】对1245、1620、2070株/hm2 3种密度的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分别为41.301、46.377和52.018 t/hm2,林下层碳储量差异不明显,分别为0.935、0.936和0.956 t/hm2,土壤层有机碳储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分别为107.895、98.472和87.040 t/hm2;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也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分别为150.131、145.785、140.014t/hm2,碳储量空间分布序列均为土壤层>乔木层>林下层.【期刊名称】《浙江林业科技》【年(卷),期】2007(027)006【总页数】5页(P10-14)【关键词】林分密度;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作者】张国庆;黄从德;郭恒;邓彪;杨和芳【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四川,雅安,625014;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四川,雅安,625014;四川省汉源县林业局,四川,汉源,625300;四川省马边县林业局,四川,马边,614000;重庆市铜梁县林业局,重庆,铜梁,4025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1.248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碳减排中作用显著[1]。
人工林是目前陆地碳汇增长最主要的媒介之一,造林及合理的人工林经营都可以成为固定大气CO2、防止全球变暖的有效途径[1,2]。
根据目前已有数据分析,在中国进行植树造林来增加碳汇是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极具开发潜力[3]。
因此,加大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对预测和维护其长期生产力、以及未来在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的框架范围内进行碳汇贸易谈判具有重要意义[4]。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我国的分布面积最广的针叶树种之一,同时也是四川省栽植范围最广的树种,分布面积近90万hm2,其中超过50%为人工林。
林间草地土壤氮、磷、钾空间异质性研究
![林间草地土壤氮、磷、钾空间异质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2eeb5a0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19.png)
林间草地土壤氮、磷、钾空间异质性研究徐智;王志军;范文静;杨光【期刊名称】《长江科学院院报》【年(卷),期】2015(032)001【摘要】以林间草地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与土层和植被分布格局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利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土壤上层(0~30 cm)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小尺度上的空间异质性,掌握其变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壤表层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明显高于底层;②距离树木较近的点各层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较高,而取样地以草本植物为主的点上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次之,路边土壤取样点的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最低;③水解性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均与土壤厚度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 <0.05)负相关;除速效钾外,土壤水解性氮和有效磷的分布在植被类型的影响下具有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差异;植被土层对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及速效钾的分布均有显著(P<0.05)的互作作用.【总页数】5页(P57-61)【作者】徐智;王志军;范文静;杨光【作者单位】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五年高职中专部,呼和浩特010070;内蒙古草原勘察规划院,呼和浩特 010051;内蒙古绰勒水利水电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010020;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呼和浩特0100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4【相关文献】1.滇池流域集约化农田土壤氮磷养分的空间异质性 [J], 曹雪艳;李永梅;张怀志;张维理;王自林;龚文2.盐化灌淤土壤速效氮、磷、钾空间变异性与棉花生长关系初步研究 [J], 杨玉玲;盛建东;田长彦;文启凯3.震后土壤有效氮、磷、钾空间分布特征——以彭州市新黄村为例 [J], 张毅;蔡艳;张世熔;杨喜珍4.玉米根系对土壤氮、磷空间异质性分布的响应 [J], 王昕;唐宏亮;申建波5.单作和两熟棉田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和可交换性镁空间异质性 [J], 李腾;张晓菊;韩迎春;王国平;熊世武;李亚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湘西北小流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养分库效应
![湘西北小流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养分库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bd9bad6e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f5.png)
湘西北小流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养分库效应漆良华;周金星;张旭东;彭镇华;朱平【摘要】研究了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马尾松天然林(Ⅰ)、杉木人工林(Ⅱ)、杜仲人工林(Ⅲ)、油桐人工林(Ⅳ)、润楠次生林(Ⅴ)、毛竹杉木混交林(Ⅵ)及荒草灌丛(Ⅶ)等7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养分库含量、养分库有效性指数以及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和平均重量直径对养分库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库表聚效应明显,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全氮、水解氮质量分数为0.57×10~(-3)~2.52×10~(-3)、29.63×10~(-6)~134.40×10~(-6),全磷、速效磷为0.02×10~(-3)~0.12×10~(-3)、0.93×10~(-6)~14.55 ×10~(-6),速效钾为21.38×10~(-6)~202.23×10~(-6);润楠次生林全氮、全磷、速效磷质量分数最高,杉木人工林水解氮质量分数最高,油桐人工林速效钾质量分数最高;森林植被模式下土壤养分库有效性指数均高于荒草灌丛,排序为E_Ⅵ(1.2981)>E_Ⅳ(1.2855)>E_Ⅴ(1.2322)>E_Ⅱ(1.2141)>E_Ⅲ(1.2011)>E_Ⅰ(1.1986)>E_Ⅶ(1.1746);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与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均呈负相关,且与速效钾的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α=0.10);平均重量直径与碱解氮、速效磷为负相关,与速效钾为弱正相关,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分形维数与速效钾之间线性回归关系极显著(R~2=0.4901,p=0.0053),分形维数、平均重量直径与碱解氮、速效钾之间的通用线性方程也达到极显著(R~2=0.6644,p=0.0014)和较显著(R~2=0.4091,p=0.0426).【期刊名称】《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0(038)002【总页数】4页(P38-41)【关键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养分库;土壤团聚体;小流域【作者】漆良华;周金星;张旭东;彭镇华;朱平【作者单位】国际竹藤网络中心,北京,10010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际竹藤网络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5.3。
三峡库区2种马尾松混交林土壤团聚体酶活性分布特征
![三峡库区2种马尾松混交林土壤团聚体酶活性分布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106a4df9de80d4d8d05a4f33.png)
LEI Lei1, 2, XIAO Wenfa1, 2, ZENG Lixiong1,2,∗ , HUANG Zhilin1,2, JIAN Zunji1, NI Yanyan1, LI Hui3
2 Co⁃Innovation Center for Sustainable Forestry in Southern China,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China 3 Management Department, Botanical Garden in Three Gorges, Yichang 443631, China
摘要:选取三峡库区典型马尾松杉木混交林和马尾松杉木栎类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表层土壤( 0—10 cm) 3 种团聚体等级 ( 大团聚体( >2 mm) ,中团聚体(0.25—2 mm) ,微团聚体( <0.25 mm) ) 分布特征,团聚体 5 种水解酶活性( β⁃葡糖苷酶,酸性磷 酸酶,N⁃乙酰⁃葡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亮氨基酸氨基肽酶)和 2 种氧化还原酶活性(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以及团聚体 酶活性与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碳氮比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旨在理解不同马尾松混交林类型下土壤团聚体及其酶活性的分 布特征,为科学制定营林措施提供基础数据。 结果表明:(1) 各等级土壤团聚体分布随着粒径的增加而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 其中大团聚体所占比例最高,为 60%左右;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的中团聚体分布比例( 39.53% ±1.65%) 显著高于马尾松杉木栎类 混交林(32.24%±2.51%) ;(2) 微团聚体 5 种水解酶活性、有机碳含量以及全氮含量最高,而大团聚体中 2 种氧化还原酶活性最 高;(3) 马尾松杉木栎类混交林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纤维二糖水解酶、亮氨基酸氨基肽酶、土壤酶活性几何平均数、土壤碳氮比 均显著高于马尾松杉木混交林;团聚体全氮含量的差异是造成上述酶活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马尾松杉木栎类混交林中栎类阔 叶树种的增加显著提高了土壤团聚体酶活性,有利于土壤养分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马尾松混交林;团聚体;土壤酶活性几何平均数
杉木人工林空间分布格局时空变化分析
![杉木人工林空间分布格局时空变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339cc6b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4b.png)
杉木人工林空间分布格局时空变化分析杉木人工林空间分布格局时空变化分析一、引言本文旨在通过对杉木人工林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探索其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为杉木林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1. 杉木人工林的空间分布格局;2. 杉木人工林的时空变化规律;3. 杉木人工林的保护和管理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本文研究对象为某省县的杉木人工林,采用遥感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研究。
具体方法如下:1. 利用遥感影像获取杉木人工林的空间分布数据;2. 利用GIS软件对杉木人工林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3. 基于历史遥感数据,对杉木人工林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
三、结果表述1. 杉木人工林的空间分布格局根据遥感影像和GIS空间分析结果,本文发现该杉木人工林空间分布呈现集中分布格局,即林木主要分布在山脉脚下的沟谷地带和南北向山谷中,周围无人区密集,其分布与气候、土壤、地形高程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2. 杉木人工林的时空变化规律基于历史遥感影像数据,本文研究了杉木人工林在过去20年中的时空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该杉木人工林总体上呈现出轻微退化趋势,主要表现在林木生长状况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方面。
四、保护和管理建议根据对杉木人工林的分析结果,本文提出如下保护和管理建议:1. 杉木人工林应加强保护和管理,定期对林木生长状况进行监测;2. 在林木生长状况较差的地区继续加大人工抚育和管理力度,同时加强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和管理;3. 加大科学研究力度,推动技术的创新,从而提高杉木人工林的管理水平和保护效果。
五、结论本文通过遥感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某省县的杉木人工林空间分布格局和时空变化规律,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管理建议。
这些研究对于杉木人工林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无)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艰难及解决办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艰难主要是遥感数据来源的不确定和GIS分析方法的复杂性。
兴隆山典型林分土壤呼吸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兴隆山典型林分土壤呼吸的空间异质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c273587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34.png)
兴隆山典型林分土壤呼吸的空间异质性分析凌雷;马成艳;陈徵尼;仲怡铭;王子乔;王翠英【期刊名称】《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24(60)1【摘要】为探明兴隆山森林生态系统典型林分土壤碳呼吸的日变化、月际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利用LI-8100土壤呼吸测定室对辽东栎林、山杨-白桦混交林、油松林和青杄林土壤呼吸速率(R_(s))进行连续观测,采用指数方程拟合R_(s)对土壤温度(T_(5))、土壤含水量(W_(5))的响应.结果表明,各林分覆枯落物与裸地的Rs日变化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单峰型曲线,但达到峰值的时间各不相同,各林分R_(s)与T_(5)间均有显著相关性.各林分R_(s)在8月达到峰值,为2.6~7.0μmol/(m^(2)·s),与其土壤性质的表现一致:辽东栎林和杨桦混交林土壤容重较低,具有较高的全氮、全磷及有机质含量,其Rs亦较高,油松林、青杄林表现相反.枯落物对各林分R_(s)的贡献率分别为59.83%(辽东栎林)、41.46%(山杨-白桦混交林)、28.68%(油松林)和11.83%(青杄林),各林分覆枯落物时的Rs明显高于裸地.不同林分Rs的变化特征是水热因子联合效应的结果,R_(s)受T_(5)影响最大,受W_(5)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小.【总页数】8页(P76-83)【作者】凌雷;马成艳;陈徵尼;仲怡铭;王子乔;王翠英【作者单位】甘肃兴隆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4.3【相关文献】1.干旱-半干旱区兰州兴隆山现代森林典型植被和土壤中类脂物分子特征及其意义2.玉米农田土壤呼吸作用的空间异质性及其根系呼吸作用的贡献3.呼伦贝尔草原土壤呼吸作用空间异质性分析4.典型山西黄土高原区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异质性及空间插值预测5.林分、土壤及空间因子对谷地云冷杉林叶面积指数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森林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森林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异质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0c7206b25c52cc58bd6beb8.png)
第20卷第6期2000年11月生 态 学 报A CTA ECOLO G I CA S I N I CAV o l 120,N o 16N ov 1,2000森林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王政权,王庆成(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 15004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570586)收稿日期:1998208201;修订日期:1999212201作者简介:王政权(1956~),男,黑龙江省哈尔宾市人。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森林墙育与森林生态学研究。
摘要:土壤空间异质性是土壤的重要属性之一。
采用地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阔叶红松林上层土壤物理因子的空间异质性。
变异函数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容重、毛管持水量和孔隙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在0~10c m 土层深,空间异质性尺度为11~13m ,11~20c m 土层深为6~8m ,空间异质性程度随尺度变化。
自相关部分的空间异质性在0~10c m 和11~20c m 土层深为5219%~7317%和6913%~9316%,明显大与随机部分的空间异质性。
各向异性分析表明,在空间上水分和孔隙度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而容重和毛管持水量接近各向同性。
另外,在空间自相关范围内,土壤各物理因子的空间异质性有重要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土壤物理因子;空间异质性;变异函数;阔叶红松林The spa ti a l heterogene ity of so il physica l properties i n forestsW AN G Zheng 2Q uan ,W AN G Q ing 2Cheng (N ortheast F orestry U n iversity ,H a rbin ,150040)Abstract :Spatial heterogeneity is one of i m po rtant p roperties in so il 1W e use the p rinci p le and m ethods of geo statistics to study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o il physical p roperties under o ld grow th ko rean p ine fo rests 1T he results of sem ivari ogram analysis show that there are h igh degrees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so il mo isture ,bulk density ,cap illary mo isture capacity and po ro sity 1In 0~10c m laryer ,the scale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 is 11~13m ,and that is 6~8m in 11~20c m layer 1T he degrees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 changes w ith th is scales 1T he nugget variance to sill rati o show s that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autoco rrela 2ti on in to tal spatial heterogeneity are 5219%~7317%(0~10c m layer )and 6913%~9316%(11~20c m layer )respectively ,Bo th so il mo isture and po ro sity have a stronger aniso trop ic structure in E 0°and N 90°directi ons ,bulk density and cap illary mo isture capacity in the sam e directi ons are clo se to iso tropy 1T he sem ivari ogram s of these physical facto rs have a clo se relati onsh i p s and effect on each o thers 1Key words :so il physical facto rs ;spatial heterogeneity ;sei m vari ogram ;ko rean p ine fo rests 文章编号:100020933(2000)0620945206 中图分类号:Q 145 文献标识码:A 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
基于3S技术的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研究——以山峡库区为例
![基于3S技术的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研究——以山峡库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60a9ec5ad51f01dc281f18c.png)
145调研,根据不同林区,不同土壤、坡度等因素规划全市的森林树种结构。
提倡多种植混交林;明确规定桉树的限种区,禁止在水源林区、陡坡地、自然保护区营造桉树;积极推广澳洲坚果、油茶等特色经济树种,既能增加农民的致富路子,又能培育树种丰富、结构优化的多功能森林。
推广种植乡土树种。
通过免费赠送良种苗木、林业贴息贷款、中央财政造林补助或森林抚育补助项目等政策引导林农种植乡土树种混交林,规定参与国家资金补助的生态工程造林必须营造乡土树种,禁止营造桉树等非乡土树种纯林。
大力推广良种马尾松、杉木等速生林,促进林业产业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鼓励种植珍贵树种。
以“美丽岑溪·生态乡村”村屯绿化专项活动为契机,将村屯绿化和树种结构调整有机结合。
在农村房前屋后适宜地种植珍贵树种、果树、乡土树种等,并逐步将珍贵树种种植往上山发展,既能提高森林品质,又能实现树种多样化。
提倡营造混交林。
在岑溪境内的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干线,两侧通道可视范围内宜林荒山荒地、疏残林地营造混交林示范林,种植以油茶、澳洲坚果、荷木、枫香、马占相思、火力楠等乡土树种为主的经济类混交林或是花化彩化类混交林,打造林相丰富,景观优美,又富有经济效益的林区。
通过示范林的效益,逐步在全市范围内营造更多混交林,培育稳定性、抗逆性强森林生态。
参考文献[1]徐建民,白嘉雨,陆钊华.华南地区桉树可持续遗传改良与育种策略.林业科学研究[J],2001,14(6):587-594.[2]蒋晓飞,黄文华.广西速生桉种植管理问题及其治理措施,管理探索[J],2016,2:21-23.[3]李香林,陈建华.肇庆市桉树资源分布现状与对策研究.热带林业[J],2015,43(2):14-16.[4]黄国勤,赵其国.广西桉树种植的历史、现状、生态问题及应对策略.生态学报[J],34(18):5142-5152.[5]罗兴录,樊吴静,杨鑫等.不同植被下水土流失研究.中国农学通报[J],2013,29(29):162-165.[6]陈丹辉,江惠龙.桉树种植对湖库型饮用水水源水质的影响.化学工程与装备[J] ,2010(7) :172—174 .[7]杨尚东,吴俊,谭宏伟,等.红壤区桉树人工林炼山后土壤肥力变化及其生态评价.生态学报[J],2013,33(24):7788-7797.[8] 温远光,刘世荣,陈放.连栽对桉树人工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J],2005,16( 9) : 1667-1671.[9]宋贤冲,唐健,覃其云,等.广西桉树造林区水体监测与评价.广西林业科学[J],2011,40( 4) : 274-276,291-291.[10]农必昌,张英,曹继钊,等.广西桉树造林区施肥与林区水体富营养化现状调查.广西林业科学[J],2006,35(3):147—150 .作者简介文燕萍(1985-),女,广西桂林,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基于3S技术的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研究——以山峡库区为例曾洪靖 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摘 要】 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的重要基础。
湘中丘陵地区4种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数量特征
![湘中丘陵地区4种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数量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20e6e404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7c.png)
系统植被恢复进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在湘中丘陵区选取 4 种植物群落:檵木 – 南烛 –
满山红灌草丛(LVR)、檵木 – 杉木 – 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 – 柯 – 檵木针阔混交林(PLL)和柯 – 红淡比 –
青冈常绿阔叶林(LCC)作为一个恢复序列,设置固定样地,采用样方调查法调查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
加后减少,Simpson 指数却先减少后增加;LVR、LCQ、PLL 的 Shannon-wiener、Pielou 指数表现为:灌木层>
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但是在 LCC 阶段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Margalef 在 LVR、LCQ 表现为灌
木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PLL 和 LCC 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3)恢复早期各层次优势种以芒萁、
http: //
湘中丘陵地区 4 种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数量 特征
王智慧 1,陈金磊 1,方 晰 1,2
(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2. 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004)
摘 要:【目的】为评估和预测亚热带森林植被恢复潜力及其恢复趋势,丰富亚热带森林动态学和促进退化生态
Abstract: 【Objective】To assess and predict potential subtropical fores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nd recovery trend,Also for the rich subtropical forest dynamics and provide reference manual intervention control proces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Method】Use the space instead of time method, four plant communities were selected in hilly regions of central Hunan province, they were: Quercus fabriVacciniumbracteatum-Rhododendron mariesii Irrigation grass(LVR), Quercus fabri-Cunninghamia lanceolata-Quercus fabri brush (LCQ), Pinus massoniana-Lithocarpus glaber-Quercus fabri mixed needle-width forest (PLL) and Lithocarpus glaberAdinandra millettii-Cyclobalanopsis glauca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LCC), as a recovery sequence,the species composition, the species diversity index, importance value and the similarity of plant communities wa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quadrat survey. 【Result】1) The communities of LVR, LCQ, PLL and LCC were 12, 19, 22 and 28 families, 14, 26,32 and 40 genera, 16, 28, 36 and 48 species, respectively; with the restoration of vegetation, Herb layer and the shrub layer species climb up and then decline, the replacement of specie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changes of dicotyledonous plants. 2) With vegetation restoration, Shannon-wiener Pielou Margalef index in herb layer and shrub layer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the Simpson index dropped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 Shannon-wiener and Pielou indexes of LVR, LCQ, PLL were as follows: shrub layer > herb layer, shrub layer > tree layer, however, it appears as tree layer > shrub layer > herb layer in LCC, Margalef indexes of LVR、LCQ were as follows: shrub layer >
红松针阔混交林林隙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时空异质性研究
![红松针阔混交林林隙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时空异质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1fdd463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ea.png)
红松针阔混交林林隙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时空异质性研究石亚攀;陈立新;段文标;张雪;徐非;刘晓锐【期刊名称】《水土保持学报》【年(卷),期】2013(27)6【摘要】在小兴安岭原始红松针阔混交林内选择3个代表性的林隙作为试验样地,采用网格法布设采样点。
在生长季节内,对表层土壤(0-20cm)总有机碳(TOC)和易氧化有机碳(EOC)的含量进行连续测定。
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两者的时空异质性。
结果表明:土壤TOC和EOC随时间变化显著,8月份含量均较高,不同林隙间变化规律不同;土壤TOc(变异系数CV为28.7%~41.8%)和EOC(CV为21.0%~61.6%)均存在空间异质性,其变异均属于中等程度变异;结构比显示它们均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构比〉75%),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等值线图表明,林隙表层土壤TOC和EOC具有块状或连续分布的特点,不同林隙间差异较大,TOC的空间分布格局随时间变化较大,而EOC的分布格局相对稳定,受地形影响较大。
【总页数】7页(P186-192)【关键词】红松针阔混交林;林隙;土壤总有机碳;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时空异质性【作者】石亚攀;陈立新;段文标;张雪;徐非;刘晓锐【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4.2;S153.62【相关文献】1.周宁县柳杉、马尾松人工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研究 [J], 李立志2.红松针阔混交林林隙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有机碳的时空异质性* [J], 石亚攀;乔璐;陈立新;段文标;张雪;徐非;刘晓锐3.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J], 宋彦彦; 张言; 管清成; 徐丽娜; 李英爱; 隋振环; 隋海新; 赵慧杰4.喀斯特地区黄壤和石灰土剖面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的比较研究 [J], 李龙波;刘丛强;涂成龙;刘文景5.林隙与凋落物对天然红松混交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J], 周美珩;龚建美;段文标;陈立新;景鑫;李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典型干旱区土壤盐分空间异质性的步长大小优化选择
![典型干旱区土壤盐分空间异质性的步长大小优化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af87340a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ae.png)
典型干旱区土壤盐分空间异质性的步长大小优化选择
李晓明;杨劲松;余美
【期刊名称】《灌溉排水学报》
【年(卷),期】2012(31)3
【摘要】采用不同步长研究典型干旱区土壤盐分空间变异的半方差函数参数,并对比精度进行优化选择,进而研究其空间异质性。
对研究区域进行移动式磁感调查,获取大地表观电导率信息,经校正解译成土壤盐分信息,拟合不同步长下最优半方差函数,对比误差参数优选最优步长。
研究结果表明,地统计插值拟合半方差函数以15m 为最佳步长,具有高拟合精度;对土壤盐分空间异质性预测精度较高。
【总页数】3页(P93-95)
【关键词】干旱区;盐分;空间异质性;步长大小
【作者】李晓明;杨劲松;余美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南京市雨花区水利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6.4
【相关文献】
1.不同季节渭干河-库车河典型三角洲绿洲土壤盐分离子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J], 许媛媛;塔西甫拉提·特依拜;张飞;夏军;韩桂红;买买提沙吾提
2.艾比湖湿地典型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和盐分的空间异质性 [J], 杜改俊;李艳红;张小
萌;赵明亮
3.基于电磁感应的典型干旱区土壤盐分空间异质性 [J], 李晓明;杨劲松;刘梅先;刘广明;姚荣江
4.典型干旱区绿洲植被-地下水埋深-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异与耦合分析 [J], 卢龙辉;瓦哈甫·哈力克;邓宝山;彭菲;张琴琴;袁玉芸
5.基于电磁感应的南疆典型田块土壤盐分空间异质性研究 [J], 李晓明;杨劲松;杨奇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杉木纯林和混交林林下草本层种群生态位特征
![杉木纯林和混交林林下草本层种群生态位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c75f43aa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db.png)
杉木纯林和混交林林下草本层种群生态位特征冯玉超;郑晓阳;王正宁;刘博;兰思仁【摘要】Nich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evaluate intraspecific and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s, and it is of vital significance to silviculture and plantation management. Shannon-Wiener, Levins' niche width, Levins' niche overlap and niche proportional similarity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niche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story herbaceous layers in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pure forest and mixed fores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When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a plant was higher in the community, its niche was broader. Alpinia chinensis and Woodwardia japonica, with the widest niches, showed the highest frequency under both forest types. That is, the two species were dominant in the community. Compared with the species having narrow niche width, these two species can acquire resources more efficiently because of their strong 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2) There were no apparent posi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iche width and niche overlap. However, niche width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combined niche overlap by these species over that of the other plants. (3) When compared with the pure forest, the number of plant species in the understory herbaceous layer of the mixed forest was higher, and the niche width in the mixed forest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pure forest. This finding indicates that the plants in the understory herbaceous layer in the mixed forest make more complete use of the resources. Moreover, plant populations in the mixed forest have betterdevelopmental advantages than the plants in the pure forest community.(4) The niche overlapping indexes of both the mixed and pure forests were not high. The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intensity was not strong, and there was a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 populations.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both forest resources are abundant, but the average value of niche overlapping indexes and niche proportional similarity under mixed forest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pure forest. In general, compared with the pure forest, species diversity and the ability of plant species to use resources in the understory herbaceous layer in the mixed forest are higher as well as management mode.%生态位是评价种内、种间关系以及种群在群落中功能地位的重要因子,对人工林营造和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采用Shannon-Wiener和Levins生态位宽度、Levins生态位重叠以及生态位相似性计算方法,比较杉木纯林和混交林林下草本层种群的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1)植物在群落中出现的频率越高,生态位宽度越大,生态位宽度最大的华山姜(Alpinia chinensis)和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在2种经营方式下的资源位上出现的频率最高,说明其在群落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相对于生态位宽度窄的种群能更好地利用资源,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竞争力.(2)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之间并没有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是随该物种占用其他植物资源量的生态位重叠之和增加而增大.(3)混交林林下草本层植物种类多于纯林,且生态位宽度普遍比纯林高,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程度更明显,种群在群落发展中更具优势.(4)混交林和纯林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普遍不高,种间竞争强度不强,种群存在分化现象,说明林地资源较为丰富,但混交林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和生态位相似性比例的平均值均比纯林高.总体上混交林林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和植物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高,在经营模式上优于纯林.【期刊名称】《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年(卷),期】2019(035)002【总页数】8页(P217-224)【关键词】纯林;混交林;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生态位相似性比例【作者】冯玉超;郑晓阳;王正宁;刘博;兰思仁【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国家林业局杉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国家林业局杉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国家林业局杉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国家林业局杉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国家林业局杉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S718.5随着人工林经营管理从过去强调木材生产到现在注重生态功能发挥的转变,如何在保证人工林经济价值的同时发挥其生态功能,实现可持续经营成为目前林业经营管理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峡库区兰陵溪小流域3种林型土壤呼吸组分的量化
![三峡库区兰陵溪小流域3种林型土壤呼吸组分的量化](https://img.taocdn.com/s3/m/1c1ae1ef524de518964b7dcb.png)
韩海燕 曾立雄 雷静 品 吴 波 肖文发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 院, 北京 , 1 0 0 0 9 1 )
张 涛
( 恩 施 自治 州林 业 调 查 规 划 设 计 院 )
王 鹏 程
( 华 中农 业 大学 )
摘 要 采用壕沟 法和 红外 气体分析 法测定 了三峡库 区兰陵溪小流域针 叶林 、 阔叶林 、 针 阔混交林的土壤 总 呼吸 ( R . ) 、 根 系呼吸( R ) 、 地 上凋 落物 分解( ) 及 土壤 有机质分 解( R ) 的呼 吸速率 , 量化 了土壤 呼吸各组 分对土 壤 总呼吸的贡献率。结果表明 : 3种森林类型的土壤 总呼吸及 组分 的呼吸速 率均呈现 出明显的季 节变化 , 夏秋 季 最高, 冬季最低 ; R 在春 季和秋 季的贡 献率较 高 , 在 秋季 对 R 的贡 献最 高, 而 在 春季 和夏季 的贡献率较 高 ; 针 叶林 、 阔叶 林 、 针 阔混交林三种林型 , 的年均值分别 为 1 . 6 1 、 1 . 4 7、 2 . 0 4 m 0 1 . m ~・ s ~, 、 R 的 年 均 值 分 别 为 0 . 4 7 、 0 . 3 5 、 0 . 7 6 m o l ・ m~ ・ s ~, R 的年均值分别 为 0 . 3 8 、 0 . 1 6、 0 . 4 8 m o l ・ m~ ・ s ~, R s的 年 均 值 分 别 为 0 . 7 6 、 0 . 9 6 、 0 . 8 0 t x m o l ・ m ~・ s - 。 。在 3种类型森林 中, 对土壤 总呼吸 年 贡献率最 大的是 尺 ( 3 9 % ~ 6 5 %) , 其次是 ( 2 4 % ~ 3 7 %) , 最 小的为 R l ( 1 1 %~ 2 4 %) 。 关 键词 土壤呼吸 ; 土壤 呼吸组 分 ; 根呼吸 ; 凋落物分解 分 类号 s 7 1 4 s e r v o i r A r e a .T h e s o i l r e s p i r a t i o n( R t )i n c l u d e s r o o t r e s p i r a t i o n( R ) ,a b o v e g r o u n d l i t t e r d e c o m p o s i t i o n( R 1 ) a n d b e l o w ro g u n d s o i l o r g a n i c m a t t e r d e c o m p o s i t i o n( R s ) .T h e r e s p i r a t i o n r a t e s o f R s , R , R l a n d R s a r e h i g h e r i n s u mm e r
黔中马尾松成熟林表层土壤养分与林分结构的异质性及其耦合关系
![黔中马尾松成熟林表层土壤养分与林分结构的异质性及其耦合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e911221a8956bec0975e3ce.png)
度 ;速效钾显著影响树高多样性指数和密度.
关键词:土壤养分;林分结构;异 质 性 ;R D A ;马尾松成熟林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5470(2018)03-0304-09
DOI:10.13323/ki.j.fafu( nat.sci.) .2018.03.007
氮 、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土壤养分指标以及郁闭度、蓄 积 、密 度 、胸径多样性指数和树高多样性等林分结构,应 用 描 述 性 统 计 、
半变异函数方法分析土壤养分及林分结构的异质性特征,应 用 典 型 R D A 排序方法研究土 壤 养 分 与 林 分 结 构 间 的 相 互 作
用 ,以 期 探 明 黔 中 地 区 马 尾 松 成 熟 林 中 土 壤 养 分 及 林 分 结 构 间 的 耦 合 关 系 . 结 果 表 明 :土 壤 养 分 变 异 系 数 为 16.728% ~
福 建 农 林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tr^^ University (N 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47卷 第 3期 2018年 5 月
黔中马尾松成熟林表层土壤养分与林分 结构的异质性及其耦合关系
35.167% ,林 分 结 构 为 11.641% ~ 50.871% ,均属于中等变异程度; 土壤养分与林分结构均存在强烈的自相关,土壤养分自相
关范围为7.800~22.191 m ,林 分 结 构 为 11.40~19.75 m ;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两种土壤养分指标对林分结构的影响最显著,
说明这两种土壤养分元素对马尾松林木的分布、生长及发育影响较大. 其 中 ,有机质显 著 影 响 蓄 积 、胸径多样性指数和郁闭
黔中地区3种主要树种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特征
![黔中地区3种主要树种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790f52b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a9.png)
黔中地区3种主要树种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特征
姜霞;丁访军;刘延惠;陈志萍
【期刊名称】《贵州林业科技》
【年(卷),期】2022(50)3
【摘要】为探究黔中地区城市森林主要造林树种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筛选可能具有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潜力的木本植物。
以马尾松、杉木、香樟3种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ICP-OES测定植物和土壤中5种重金属(Cu、Mn、Ni、Zn、Cr)含量,比较不同树种对土壤重金属富集能力和转移能力。
结果表明:黔中地区城市森林土壤受重金属污染为轻度污染。
杉木对Mn的转移系数大于1,富集系数为0.74,表明杉木是Mn的富集植物;马尾松对Zn的转移系数为大于1,富集系数为1.52,对Mn的转移系数为大于1,富集系数为0.91,表明马尾松是Zn、Mn的富集植物。
【总页数】5页(P40-44)
【作者】姜霞;丁访军;刘延惠;陈志萍
【作者单位】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4.4
【相关文献】
1.北京市不同污染区主要绿化树种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能力
2.郑州市不同污染区主要绿化树种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研究
3.5种绿化树种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特征
4.鄂东南铁山地区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元素分布及富集特征
5.黔产艾纳香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富集特征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峡库区云阳县三种类型马尾松林微生物区系及优势种群分析Ⅰ. 林地土壤细菌、芽孢杆菌和真菌
![三峡库区云阳县三种类型马尾松林微生物区系及优势种群分析Ⅰ. 林地土壤细菌、芽孢杆菌和真菌](https://img.taocdn.com/s3/m/2f582928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24.png)
三峡库区云阳县三种类型马尾松林微生物区系及优势种群分析Ⅰ. 林地土壤细菌、芽孢杆菌和真菌牟新涛;李永;李强军;郭民伟;朴春根【期刊名称】《林业科学研究》【年(卷),期】2010(023)004【摘要】为探讨马尾松不同类型林地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其季节变化,对三峡库区云阳县马尾松近熟龄天然林、中龄天然林和人工林林地土壤可培养细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和真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微生物优势种群种类和数量因不同森林类型林地和季节有所差异.中龄天然林的细菌数量显著高于近熟龄天然林和人工林,其四季变化也最大,而近熟龄天然林和人工林则相对平缓.林地土壤细菌优势种群主要是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尤以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居多,在四季中冬季细菌的优势种群数量所占比例最高(近熟龄天然林>人工林>中龄天然林),优势种群近熟龄天然林为芽孢杆菌,占39.74%;人工林为假单胞菌,占37.26%;中龄天然林为蜡状芽孢杆菌,占24.91%.三种林地类型土壤的芽孢杆菌在不同季节都以蜡状芽孢杆菌(占20%NFA4849%)和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一种(种名未定)为优势种群.三种林地类型土壤真菌优势种群在秋季所占比例最高,且人工林>近熟龄天然林>中龄天然林;优势种群数量及所占比例人工林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33.08%,近熟龄天然林为核盘菌, 31.7%,中龄天然林为瓦克青霉(Penicillium waksmanii), 25.15%.【总页数】7页(P560-566)【作者】牟新涛;李永;李强军;郭民伟;朴春根【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1;重庆市云阳县林业局,重庆,云阳,40450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1.248【相关文献】1.缙云山马尾松林地土壤真菌的纤维素酶活性研究 [J], 毛文韬;吴雪莲;辜夕容;姚永红2.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项目云阳县东风水泥厂变形体稳定性分析 [J], 杨茂勇;张傲;潘巧铃3.不同恢复类型木荷马尾松林优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J], 程煜;陈灿;洪伟;吴承祯;杨细明;范海兰4.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J], 秦红;李昌晓;任庆水5.三峡库区云阳县三种类型马尾松林微生物区系及优势种群分析Ⅱ.林地空气、叶面和树皮表面 [J], 牟新涛;李永;李强军;郭民伟;朴春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缙云山森林次生演替群落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养分的研究
![缙云山森林次生演替群落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养分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dc52c2c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32.png)
缙云山森林次生演替群落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养分的研究赵聪;李勇;杨红军【期刊名称】《中国农学通报》【年(卷),期】2012(28)4【摘要】为了给区域天然林保护和三峡库区生态建设提供基础资料,对缙云山森林次生演替群落土壤微生态变化及其关系进行研究,采用常规方法比较分析了灌草丛、马尾松林、马尾松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4种演替阶段的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养分含量的变化。
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灌草丛[131.52×104/(g·干土)]>常绿阔叶林[116.65×104/(g·干土)]>马尾松阔叶混交林[95.74×104/(g·干土)]>马尾松林[67.68×104/(g·干土)];土壤酶活性及养分变化与微生物数量变化类似;不同演替群落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均呈显著相关性。
缙云山森林次生演替群落4种不同植被土壤中的微生态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其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土壤养分间存在密切关系。
【总页数】5页(P46-50)【关键词】森林群落;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作者】赵聪;李勇;杨红军【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4【相关文献】1.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系列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 [J], 余彬彬;金则新;李钧敏2.缙云山森林次生演替序列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关系 [J], 李雪梅;刘玉成3.缙云山森林群落次生演替序列的垂直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J], 韩玉萍;李雪梅4.缙云山森林群落次生演替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 [J], 刘鸿雁;黄建国5.缙云山森林次生演替序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动态 [J], 郭全邦;刘玉成;李旭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湘西北小流域不同植被恢复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碳氮及其分形特征
![湘西北小流域不同植被恢复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碳氮及其分形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1be27450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e6.png)
湘西北小流域不同植被恢复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碳氮及其分形特征漆良华;张旭东;周金星;彭镇华;岳祥华;黄玲玲【期刊名称】《林业科学》【年(卷),期】2009(45)8【摘要】研究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退化土地马尾松天然林(Ⅰ)、杉木人工林(Ⅱ)、杜仲人工林(Ⅲ)、油桐人工林(Ⅳ)、润楠次生林(Ⅴ)、毛竹杉木混交林(Ⅵ)及荒草灌丛(Ⅶ)7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碳氮及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细菌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类群,数量多达2.153×105~5.60×106 cfu·g-1,占全部微生物比例为72.83%~92.77%;其次为放线菌数量,为7.57×104~3.89×105 cfu·g-1,所占比例为6.44%~25.61%;真菌数量最少,为4.60×103~4.77×104 cfu·g-1,所占比例仅0.79%~1.99%.荒草灌丛模式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总体偏低;微生物量碳排序为Ⅴ>Ⅲ>Ⅵ>Ⅳ>Ⅱ>Ⅰ>Ⅶ,各模式依次比荒草灌丛模式高出38.99%~39.67%,30.90%~35.31%,23.86%~26.60%,10.17%~10.24%,5.89%~6.11%,0.27%~1.09%;微生物量氮排序为Ⅴ>Ⅵ>Ⅲ>Ⅱ>Ⅳ>Ⅶ>Ⅰ,除马尾松天然林模式外,其他5种模式土壤微生物量N依次高于荒草灌丛43.46%~44.27%,29.10%~29.60%,22.91%~24.11%,5.20%~5.93%,2.20%~4.45%.微生物量碳与细菌数量空间分布的分形特征最明显(D=5.4465,R=0.6720,P=0.0085),其次为微生物量碳与放线菌数量(D=5.3584,R=0.6391,P=0.0139),再次为微生物量氮与细菌数量(D=3.6874,R=0.5932,P:0.0253),而微生物量氮与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分形模型未达到显著水平(R=0.3321,P=0.2460),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与真菌数量之间均不存在分形关系.【总页数】7页(P14-20)【作者】漆良华;张旭东;周金星;彭镇华;岳祥华;黄玲玲【作者单位】国际竹藤网络中心,北京,10010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100091;国际竹藤网络中心,北京,10010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10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5.3【相关文献】1.红壤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J], 王晓龙;胡锋;李辉信;秦江涛;张斌2.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 [J], 胡婵娟;傅伯杰;靳甜甜;刘国华3.不同节水稻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J], 肖新;邓艳萍;汪建飞;胡锋;赵言文4.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固氮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J], 钟熙敏;宫渊波;陈林武;伍维翰;房建佳;张振恒;程良爽5.黄土区不同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含量及其关系 [J], 汪文霞;周建斌;严德翼;马勤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5期
林英华 等 : 三峡兰陵溪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土壤 D A空 间异质性分析 N
65 6
利 用土 壤 D A研 究 土 壤 生物 多样 性 及 其 生 态 功 能 N 已成 为 土壤生 态学 研究 的热点 与前 沿 。学 者们 通
过提 取 土壤 D A进行 土壤 宏基 因技术 构建 , N 拓展 了
d sr u in c a a trs c wa o b iu l e e td b h i e r p s w i a ls we e r n o y d s b t n it b t h r ce t s n to vo s r f ce y t e l rg a h h l s mp e r a d ml it u i i o i i y l n e i r o
Abta t Si smpe eecl c dt adpho 2 m ui . 3 0m gi i 9 0 m ( 0 0m x 0 0 s c : o a l w r o et et f 0c s ga3 0m x . r n 0 3 . 3 . r l s l e o n d
土壤 生态 系统 所 蕴 含 的 极 其 丰 富 的生 物 群 落 , 是土 壤生 态 系统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土壤 中诸 多 的 在
生物 化学过 程 以及有 机质 分解 等方 面具 有不 可 替代 的作用 ¨ 。 由于 人类 活动 和生态 环境 改变导 致 土壤
作 用 降低或 减弱 。 , 而影 响整 个 生态 系统 功 能 , 进
对 地上 生物 生产 力 、 地下 水 水 质 质 量 以及 全 球 气 候 产 生负 面效 应 [ 。 土 壤 D A是 土 壤 生 物 多 样 性 及 其 生 态 功 能 的 N 重要生 物学 基 础 。 随着 宏 基 因组 学 技 术 迅 速 发 展 ,
生物 多样 性下 降 , 其 在生 态 系 统 中的部 分功 能 性 使
( ur ̄f bi n e 、 葜 ( m l hn . 、 叶 Q ec ar Hac ) 菝 S i xcia L ) 香 a
子 ( idr rgasOi. ) 寒 莓 ( uu ure Lne farn l a v 、 R bsbe r gi
Mi. 等 。样地 坡度 较 大 , 边 无 居 民居 住 区 , 地 q) 周 样
内无人 类生 产活 动干扰 。
1 2 采样方 法 .
通 过海 拔仪 测 定 样地 平 均 坡 度 , 定 样 地 投 影 确
t e a e a e o olDNA o tn s9 2 71 x ・g~ wae -r e s i.t e ma i lv l s6 7 . 0 tg ・g~ wa h v r g fs i c n e twa 2 . tg trfe o l h xma auewa 61 3 x — trfe ol n h e sv l e 5 . 2 Pg ・g~ wae —r e s i.Th e sa itc la ay i n i ae h tt e s a il e — e s i .a d t e ls au 8 5 . l trfe o l e g o ttsi a n lssi d c t d t a h p ta
S a e F r sr mi itain,Re e r h I si t fF r s o o y,E v r n n d P o e t n,C i e e Ac d my o o e t , t t o e t Ad n sr t y o s a c n t u e o o e tEc l g t n i me ta r t ci o n o h n s a e fF r s r y
m)poso n l i o ai a en f o n i ub dae f hn r C n ig a i lnelt)a dMa・ ltfr a s f p t l t rs ii u ds re ra iaf ( u nn h m a a co a n s a y s s a p t o s ln t oC i a snpn ( iu m s n n )m xdf etnteT reG re R sro ra.T eivs gt nd t so e a o i Pn s as i a ie rs i h he ogr eevi A es h et ai aa h w dt t e oa o r n i o h
a d ide e d n a h oh r n n p n e te c t e .Th e a ain d sa c mo g s mp e s r ltd t r c so f s i DNA o tn , e s p r to itn e a n a ls wa e ae o p e iin o ol c ne t
i n Thr e G o g r Re e v i e s e r e s r o r Ar a
LN Yn —u ,W N 扣 L i 。 TA Xa — n, , IO W n厂 I i h a g A G , UPn , IN i k 。 XA e_ g ou ¨ n
林 业 科 学研 究
Fo etRee r h rs s a c
2 1 ,5 5 :6 0 22 ( ) 64~ 6 9 6
文 章 编 号 :0 119 (0 2 0 - 6 -6 10 — 8 2 1 )50 4 0 4 6
三 峡 兰 陵 溪 杉 木 马尾 松 混 交 林 土 壤 D NA 空 间 异 质 性 分 析
土壤 生 物学及 其 多 样性 等 相 关 研 究 , 进 一 步 研 究 为 土 壤生 物多样 性 特 征 、 索 土 壤生 态 功 能 和 生 态 系 探 统 平衡 机制 奠定 了理论基 础 。 。 。
三 峡库 区 由于 长期 不 合 理 的开 发 利 用 , 始 植 原 被 生境受 到不 同程 度 的改 变 或 破 坏 , 些 地 带 性 植 一 被被 一 些天然 或 人 工 次生 针 叶林 以及 一 些 灌 丛 、 灌 草丛 甚 至裸地 所 替 代 , 态 系 区域 生 态 系 统 由 于受 到 来 自 自然 和人为 因素 的强 烈 干 扰 , 区 土壤 生 物 多 样 性 及 其 库 功 能将发 生重 大改 变 。近年 来 的退耕 还 林 、 山 封
( .ntueo t n eerh hn s cdm f oet , eig 10 9 ,C ia 2 K yL brt f oet rtco , 1 Istt f l dR sac ,C ieeA ae yo rs y B in 0 0 1 hn ; . e a oa r o rs Po t n i Wea F r j o y F ei
林 英 华 ,汪来发 卢 萍 ,田晓 望 , 肖文发 , ,
(.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 , 北京 10 9 ; 00 1
10 9 : 0 0 1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 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 护研究所 , . 国家林业局森林保 护学 重点实验室 ,B j京
3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 带林业研究所 , . 浙江 富阳 3 10 ; . 14 0 4 华中农业大学 园艺林学学院 , 湖北 武汉 4 0 7 ) 30 0
teef t o o — rcuefc r evrn e t at s iub d f t s n sa a cr l i t c r w ud h f c fnns u tr at s( n i m n fc r,ds re a o )o pt l or a o s u t e ol es t o o o t cr i e tn r u
B in 1 0 9 , hn ; . ee rh Is tt o u t pc l oet ,C ieeA a e f o s y u a g 3 0 ,Z e a g hn ; e ig 0 0 1 C ia 3 R sac nt ue fS br i rs y hn s c d myo r t ,F y 4 0 h j n ,C ia j i o aF r F er n 1 1 i 4 C l g f ot u u ea d F rs yS in e , ah n g c l r nvri , h n 4 0 7 ,Hu e ,C ia . o e eo r c l r n oet ce c s Hu z o gA n ut a U ies y Wu a 3 0 0 l H i t r ul t b i hn )
n to e i g n, s i o g n c ma tra o e to o lwae . r o l r a i t nd c ntn fs i e tr
Ke y wor ds:s i DNA ;s aild srb t n;i tr oa in me h d;mutv rae r g e so ol p ta iti u i o nep lt to o lia t e r si n,Ziu ,Hub i i gi e
关 键词 : 土壤 D A; N 空间分布 ; 插值法 ; 多元回归 ; 湖北秭归
中 图分 类 号 :74 3 ¥ 9 .4 ¥1. 7 126 文献标识码 : A
S a i lVa i b lt fS i DNA n Chi a Fi n a s n Pi ie Fo e t p ta ra iiy o ol i n r a d M s o ne M x d r s
d s p a e u o t e s p r t n dit n e i x e so 8 ,a d t pailc re ain o o lDNA a e o ia pe r d d e t h e a a i sa c n e c s f1 o 8. 4 m n hes ta o r lto fs i f d d d wn i lt .S a ilv ra ii n s i DNA n t e in wa sl o t bu e y t n u n i a tr n l d n ol n p os p t a ib l y i o l a t i her g o smo t c n r td b he if e cngf co s ic u i g s i y i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