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
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物
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物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是一类成体干细胞,具有干细胞的特性: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
造血干细胞是一种骨髓来源的多能干细胞,它是血液系统中的“种子”细胞。
造血干细胞(HSCs)在造血过程中形成血系中的所有细胞,包括各种成熟细胞如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
在受到适当刺激时还分化为其他非造血组织(如脂肪细胞、心肌细胞、内皮细胞和胰腺细胞)[1]。
造血干细胞具有调节体内平衡、免疫功能、抗微生物、抗炎症等生物学功能。
它在血液病、遗传性血液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方面有重要作用。
1. 造血干细胞类型2. 造血干细胞的来源3. 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4. HSC和免疫系统5. 人体造血系统层次6. 造血干细胞的细胞表面标志7. HSC的临床应用1. 造血干细胞类型已经定义了两种类型的造血干细胞:能够终生保持自我更新和多谱系分化潜能的长期再生细胞(LTRC);来源于LTRC的短期再生细胞(STRC),虽然它们保持了多能性,但它们表现出更有限的自我更新潜能。
它们重建髓系和/或淋巴系间隔的时间很短,大约6周。
2. 造血干细胞的来源造血干细胞存在于成年人的骨髓中,特别是在骨盆、股骨和胸骨中。
它们也存在于脐带血和少量的外周血中。
2.1 骨髓造血干细胞(HSCs)是一种骨髓来源的多能干细胞。
从骨髓中获取造血干细胞通过外科手术,从两个髂骨后嵴分次采集。
骨髓中每10万个细胞中约有1个是长期造血干细胞(LT-HSC)。
2.2 外周血大部分造血干细胞来源于骨髓,少量的干细胞和祖细胞在血液中循环。
人类造血干细胞的临床移植,可以从外周血中收集供体细胞。
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是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等造血生长因子的作用下,将骨髓中的HSC动员到外周血后,通过分离的方式采集。
2.3 脐带血(UCB)脐带血是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丰富来源,它所含不同类型的造血祖细胞的数量大约是成人血液中观察到的数量的10倍。
血液学名词解释(1) (1)
血液学名词解释:1.红骨髓:是指参与造血的骨髓,有着活跃的造血功能,因含有大量的造血细胞而呈红色。
2.黄骨髓:骨髓中的造血细胞被脂肪细胞替代成为黄骨髓。
3.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出生2个月后的婴儿,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能再造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殖性疾病以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可重新恢复造血功能。
4.造血微环境:造血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5.造血:是指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6.造血干细胞:是指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7.细胞化学染色:是细胞学和化学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科学,是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合运用化学反应的原理对血细胞内的各种化学成分进行的方法。
8.普鲁士蓝反应:细胞内外铁与亚铁氰化钾反应,形成亚铁氰化钾蓝色沉淀。
9.铁粒幼红细胞:是指胞质中出现蓝色铁颗粒的幼红细胞,根据蓝色颗粒的多少及细胞,分为I型,II型及环形铁粒幼红细胞。
10.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是指幼红细胞胞质内含铁颗粒6个以上,并环绕细胞核排列超过核周径2/3以上者。
11.贫血:是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或血细胞比容低于相应年龄,性别和地域组人群参考值范围下限的一种症状。
12.溶血性贫血;是指由于某些原因使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所致的一类贫血。
13.血管内溶血:红细胞内在缺陷或外在溶血因素所致,红细胞在血管内被直接破坏,血红蛋白进入血浆,临床以血红蛋白症和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特征,遗传性多见。
14.血管外溶血:红细胞内在缺陷或外在溶血因素所致,红细胞不能在血管内被直接破坏而是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血红蛋白不直接释放进入血浆而是通过色素代谢变成胆红素,临床以高胆红素症和肝、脾大为主要特征,后天获得者少见。
15.纤溶系统:是将沉积在血管内外的纤溶蛋白溶解,起到修复、祛除和防止血管内外由于纤溶蛋白沉着引起的阻塞作用。
MDS进展
WHO与FAB分类比较
WHO分类保留了RA、RARS(只有红系病 WHO分类保留了RA、RARS(只有红系病 分类保留了RA 态); RAEB分两个亚型:RAEBⅠ原始细胞5∽9%, RAEB分两个亚型:RAEBⅠ原始细胞5∽9%, 分两个亚型 原始细胞5∽9 RAEBⅡ原始细胞10-19% 原始细胞10 RAEBⅡ原始细胞10-19% 取消了RAEB-T(原始细胞>20%应诊为AML), 取消了RAEB-T(原始细胞>20%应诊为AML), RAEB 原始细胞 AML 取消了CMML(归于MDS/ MPD); 取消了CMML(归于MDS/ MPD); CMML MDS 增加了RCMD,5qU增加了RCMD,5q-MDS, U-MDS。 RCMD
12
4.MDS染色体异常及基因突变
随着遗传学新技术FISH、生物蕊片的应用使MDS 随着遗传学新技术FISH、生物蕊片的应用使MDS FISH 的应用使 核型的研究取得进展 原发MDS 50%有染色体异常,继发性MDS 80%, MDS为 原发MDS 50%有染色体异常,继发性MDS为80%, 频率随疾病危险性增加而增加 常见异常染色体: 常见异常染色体:-5,5q-,-7,+8,20q-,超二 +8,20q倍体,DIK表达 线粒体DNA 表达, DNA突变等 倍体,DIK表达,线粒体DNA突变等 MDS基因突变率为为0 50%,几乎全是点突变, MDS基因突变率为为0~50%,几乎全是点突变, 基因突变率为为 %,几乎全是点突变 近1/3转为白血病。
FAB亚型(%) 中数生存期(月) 转为白血病 %(月) RA(25) RARS(18) RAEB(28) RAEB-T(12) CMML(17) 全部患者 37(9∽64) 49(21∽76) 9(7∽15) 6(5∽12) 22(8∽60+) 11(0∽20) 5(0∽15) 23(11∽50) 48(11∽75) 20(3∽35) 19 .
2023年中科院考博细胞生物学历年名词解释及答案
1、周期细胞:细胞周期(cell cycle)是指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毕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全过程,分为间期与分裂期两个阶段。
2、PCR技术:聚合酶链式反映,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及适温延伸等几步反映组成一个周期,循环进行,使目的DNA得以迅速扩增3、MPF:有丝分裂促进因子,由周期蛋白和蛋白激酶组成的复合物,启动细胞进入M期4、通讯连接:communication junction一种特殊的细胞连接方式,位于特化的具有细胞间通讯作用的细胞。
它除了有机械的细胞连接作用之外,还可以在细胞间形成电偶联或代谢偶联, 以此来传递信息。
5、细胞分化:cell differentiation,细胞的后代在结构和机能上发生差异,形成不同细胞的过程。
分化细胞获得并保持特化特性,合成转移性蛋白。
6、溶酶体:lysosome,真核细胞细胞质中由膜包围成的泡状细胞器,具有可消化生物体内各种有机物的多种酸性水解酶。
7、信号肽:signal peptide,分泌蛋白合成时在信号密码子指导下一方面合成的一段氨基酸顺序,有引导多肽链穿过内质网膜的作用。
8、整合素:Integrin,又称整联蛋白,一个异二聚体穿膜蛋白家族,起黏合受体的作用,促进细胞—基质和细胞—细胞黏合。
9、基因组:genome,一种生物的基本染色体套中所携带的所有基因,即单倍体中所含的所有基因。
在原核生物中既是一个连锁群中所含的所有遗传信息。
10、巨大染色体:giant chromosome,某些生物的细胞中,特别是在发育的某些阶段,可以观测到一些特殊的染色体, 它们的特点是体积巨大,细胞核和整个细胞体积也大,所以称为巨大染色体,涉及多线染色体和灯刷染色体。
1、奢侈基因:奢侈基因(Luxury gene):即组织特异性基因(tissue-specific genes),是指不同类型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其产物赋予各种类型细胞特异的形态结构特性与功能2、MAPK 信号通路: MAP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是细胞内的一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MDS 指南
必要条件:①持续(≥6个月)一系或多系血细 胞减少:红细胞(HGB<110 g/L)、中性粒 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 (ANC)<1.5×109/ L]、血小板(PLT<100×109/L);
②排除其他可以导致血细胞减少和病态造 血的造血及非造血系统疾患。
确定标准:①骨髓涂片中红细胞系、中性 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中任一系至少 10 % 有发育异常;②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占有核 红细胞比例≥15%;③原始细胞:骨髓涂片 中达5%~19%;④染色体异常(表2)。
自身抗体导致的全血细胞减少,也能见到发育异 常, Coombs 试验阳性和流式细胞术能检测到造 血细胞相关自身抗体,而且应用糖皮质激素、免 疫抑制剂常于短期的出现较好的治疗反应。
5 .甲状腺疾病也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和 发育异常,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异常。
6.实体肿瘤也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和发育 异常,可行相关检查排除。
表观遗传学修饰治疗
(2) 地 西 他 滨 : 地 西 他 滨 推 荐 方 案 为 20mg/m2/d静脉输注,共5 d,4周为1个疗 程。多数患者在第2个疗程结束起效,并且 在同一时间点达到最佳效果。通常足量应 用地西他滨 3—4 个疗程无效再考虑终止治 疗。
5.细胞毒性化疗 高危组尤其是原始细胞增高亚型的MDS患者预后 相对较差,开始宜行类同于 AML的治疗,完全缓 解率为40%一60%,但是缓解时间短暂。高龄患 者常难以 耐受。<65岁、核型正常者化疗后5年总 生存率约27%。国内多使用预激方案,由于MDS 多见于老年人群,机体状况较差或常伴有诸如慢 性肺病、心血管病及糖尿病等不适于强化疗的因 素,因此小剂量化疗为这些患者延长生存期、改 善生活质量提供了一种治疗选择。治疗MDS的完 全缓解率为40%~60%,有效率为60%~70%。 年龄对于疗效无显著影响,但年龄 i>60 岁的患者 对化疗耐受较差。
中国造血干细胞入库数、移植数、患者移植术后生存率及库容使用率分析
中国造血干细胞入库数、移植数、患者移植术后生存率及库容使用率分析造(zào)血(xuè)干(gàn)细(xì)胞(bāo)(Hematopoieticstemcells,HSCs)是血液系统中的成体干细胞,是一个异质性的群体,具有长期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分化成各类成熟血细胞的潜能。
它是研究历史最长且最为深入的一类成体干细胞,对研究各类干细胞,包括肿瘤干细胞,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入库数近年来中国造血干细胞入库数逐年攀升,2020年中国造血干细胞入库数达294万人份,较2019年增加了14万人份,同比增长5.00%。
《2021-2027年中国造血干细胞行业发展战略规划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从性别来看,在2020年中国造血干细胞入库志愿捐献者中,男性造血干细胞入库志愿捐献者占52.76%,占比较大;女性造血干细胞入库志愿捐献者占47.24%,占比较小。
从年龄来看,在2020年中国造血干细胞入库志愿捐献者中,18-35岁的造血干细胞入库志愿捐献者占76.85%,占比最大;36-45岁的造血干细胞入库志愿捐献者占22.22%;46-55岁的造血干细胞入库志愿捐献者占0.93%。
从职业分布来看,在2020年中国造血干细胞入库志愿捐献者中,学生占29.88%;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占13.35%;专业技术人员占7.90%;商业/服务业人员占1.68%;农林牧生产人员占1.23%;军人占0.60%。
2、年度初配相合率总体来看中国造血干细胞年度初配相合率呈增长趋势,2020年中国造血干细胞年度初配相合率为93.84%,较2014年的91.37%增长了2.47%。
3、移植数自2018年起中国造血干细胞年度移植数开始增长,2019年中国造血干细胞年度移植数达1412例,较2018年增加了500例,同比增长54.82%,2020年较2019年有所下滑,2020年中国造血干细胞年度移植数为1359例,较2019年减少了53例,同比减少3.75%。
造血干细胞研究进展
造血干细胞研究进展摘要:造血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在人体造血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介绍了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表面标志以血干细胞在干细胞移植、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方面的临床应用和前景。
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又称多能干细胞,是存在于造血组织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细胞。
也可以说它是一切血细胞的原始细胞,即由造血干细胞定向分化、增殖为不同的血细胞系,并进一步生成血细胞。
人类造血干细胞首先出现于胚龄第2~3周的卵黄囊,在胚胎早期(第2~3月)迁至肝、脾,第5个月又从肝、脾迁至骨髓。
在胚胎末期一直到出生后,骨髓成为造血干细胞的主要来源。
造血干细胞是干细胞中研究最早、最多、最深入的一种,近年来在造血干细胞的多个研究领域均取得了重要进展。
1 造血干细胞的发现造血干细胞的发现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放射医学的研究,Jacobson 等[1-3]发现小鼠与豚鼠的脾脏与骨髓中存在有一类细胞,即造血干细胞,能够重建经致死剂量射线照射过的小鼠与豚鼠的造血系统。
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与流式细胞分选技术的出现,人们利用多种针对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组合,分离到相对较纯的小鼠与人骨髓与胚胎组织中的造血干细胞与造血前体细胞群(hematopoietic progenitorcell)。
其中,美国斯坦福大学Weissman 实验室在分离与鉴定小鼠与人的造干细胞方面所做的工作最为杰出[4-9]。
长期以来,对于造血干细胞是由多种不同的、可以分化成不同种类成熟细胞所组成,还是由一类可以分化成所有造血系统成熟细胞所组成,人们存有争论。
直到1996 年,Osawa 等[10]通过单个细胞移植的方法,验证了一个造血干细胞就可以重建机体整个的造血系统,才结束了对于这一问题的争论。
2 对小鼠造血干细胞的早期发生的研究造血干细胞的发生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小鼠造血干细胞的早期发生研究得相对较多。
临床血液学检验名词解释小知识点
造血: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胚胎期造血分为:中胚叶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出生后的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淋巴造血。
髓外造血(EH):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造血微环境(HIM):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生存的场所。
造血干细胞(HSC):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CFU-S:能形成脾结节的干细胞称脾集落形成单位。
造血祖细胞(HPC):是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
骨髓间质干细胞(MSC):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高度自我更新能力等干细胞的共性,可在不同环境中分化成不同种类的细胞。
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生理形式,是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无效造血:幼红细胞在骨髓内分裂成熟过程中发生的“原位溶血”,或红细胞进入循环后很快被破坏,称无效造血。
骨髓细胞学检查:通过普通显微镜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最为简单、使用,可以了解骨髓中各种血细胞数量、细胞形态有无异常等,从而诊断、协助诊断疾病,观察疗效及判断预后。
骨髓穿刺适应证:(1)不明原因的外周血细胞数量及成分异常:如一系和/或一系以上细胞减少或增多,外周血中出现原始细胞等(2)不明原因发热、肝肿大、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3)不明原因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增加等(4)血液系统疾病定期复查,化疗后的疗效观察(5)其他:骨髓活检、骨髓细胞表面抗原(CD)测定、造血干/祖细胞培养、血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电镜检查、骨髓移植、微量残留白血病测定、微生物培养(如伤寒、副伤寒、败血症)及寄生虫学检查(如疟疾、黑热病)等。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考试题库及答案(二)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试题及答案第二章造血基础理论一、选择题A 型题1. 血细胞由原始向成熟发育演变规律不正确的是A. 胞体由大到小B. 巨核细胞由小到大C. 核染色质由紧密粗糙到疏松细致D. 胞浆由少到多E. 胞质内颗粒从无到有2. 人体内具有多项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是A. 红系祖细胞B. 造血干细胞C. 粒系祖细胞D. 巨核系祖细胞E. T淋巴系祖细胞3. 成人在正常情况下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唯一器官是:A. 肝脏B. 脾脏C. 骨髓D. 胸腺E. 淋巴结4. 关于造血祖细胞下述哪项是正确的A. 具有多项分化能力B. CD34+ CD38-C. CD34+ Lin-D. 分化能力较局限E. 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5. 胚胎期造血下列错误的是A. 卵黄囊壁上的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B. 肝脏造血是由卵黄囊血岛的造血干细胞迁移到肝脏而引起的C 胚胎第五个月以后骨髓成为造血中心D. 淋巴结不参与胚胎期造血E. 胎肝的造血干细胞经血流入脾,在此增殖、分化和发育6. 参与造血正向调控的细胞因子是A. 干细胞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B. 干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C. 干细胞因子和集落刺激因子D. 集落刺激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E. 干细胞因子和干扰素7. 正常成人骨髓造血分布区域下列不符合的是A. 胸骨B. 肋骨C. 下肢股骨远心端D. 脊椎骨E. 颅骨X 型题8. 关于红骨髓下列正确的是A. 含大量发育的各阶段血细胞而呈现红色B. 18岁后红骨髓仅存在于扁骨、短骨及长管骨的近心端C. 红骨髓约各占骨髓总量的50%左右D. 红骨髓是脂肪化的骨髓E. 在正常情况下不再参与造血,但仍保留造血潜能9. 血细胞分化是指A. 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B. 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C. 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D. 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转变为具有新功能细胞的过程E. 分化后的新细胞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10. 造血干细胞出现的表面标志是A. Lin-B. CD38+C. CD38-D. CD34-E. CD34+11. 造血干细胞的基本特征是A. 对称分裂能力B. 高度自我更新能力C. 定向分化能力D. 多向分化能力E. 有明显的形态特征12. 造血微环境包括:A. 网状细胞B. 造血细胞C. 基质细胞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D. 骨髓微血管系统E. 造血岛13. 胚胎期参与造血的器官有:A. 骨髓B. 肝脏C. 胸腺D. 脾脏E. 淋巴结14 髓外造血可发生在下述哪些情况:A. 婴幼儿严重贫血B. 急性再障C. 骨髓硬化症D. 严重感染E. 血友病二、名词解释1. 造血祖细胞2. 血细胞分化3. 髓外造血4. 造血器官三、问答题1.试述造血微环境的作用。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在临床中大多数患者起病隐匿,贫血、感染、出血成为主要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有肝,脾,淋巴结轻 度肿大,少数患者可有胸骨压痛,肋骨或四肢关节痛。血象可呈全血细胞减少,或任何一系及二系血细胞 减少。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病因?
现有的研究资料表明: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病毒感染、放疗与化疗、电离辐射等诸多因素都可导致本 病的发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分型?
1. MDS伴单系病态造血(MDS-SLD) 2. MDS伴多系病态造血(MDS-MLD) 3. MDS伴环形铁粒幼细胞(MDS-RS) 4. MDS伴孤立del(5q) 5. MDS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 6. MDS,不能分类型(MDS-U):
如何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支持治疗
支持治疗的主要目的为改善症状、预防感染出血和提高生活质量。包括成分输血、EPO、G-CSF或GM-CSF和去铁治疗。 为大多数高龄MDS、低危MDS患者所采用。 1.对于伴有明显贫血的患者进行红细胞输注,严重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是主要的支持性治疗方法。 2.对于预期寿命≥1年、总量超过80 U、SF≥1 000 μg/L至少2个月、输血依赖的患者,可实施去铁治疗。常用的去铁药物 有去铁胺和地拉罗司等。 3.G-CSF/GM-CSF,推荐用于中性粒细胞缺乏且伴有反复或持续性感染的MDS患者
如何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பைடு நூலகம்免疫调节剂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沙利度胺和来那度胺
如何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免疫抑制剂(IST)治疗
主 要 包 括 环 孢 素 ( C s A ) 及 抗 胸 腺 细 胞 球 蛋 白 ( AT G ) 。 主 要 应 用 于 无 克 隆 性 证 据 、 ≤ 6 0 岁 的 低 危 或 中 危 1患者,或者骨髓增生低下,HLA-DR15或伴有小的PNH克隆的患者。不推荐原始细胞>0.05伴染色体-7 或者复杂核型者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
中医药分期治疗MDS
红十字血康医院中医药分期治疗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简称MDS)是发生在多潜能造血干细胞阶段的异质性克隆性疾病,以造血细胞不可逆的数量和质量异常为特点,表现为贫血、感染或出血及较高的白血病转化率[1]。
作为血液系统的常见病,其发病率、临床检出率不断提高。
近年来,临床回顾性研究MDS显示,总体MDS的白血病转化率为30%左右,多数MDS患者不是死于白血病,而是死于由于血细胞减少所致的感染、出血和输血相关疾病。
其中贫血是MDS临床最常见表现,在MDS患者中,长期输血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心理压力均尤为突出。
分期治疗近年来我院根据WHO对MDS的危险分级,以“精髓亏虚为本,邪毒内蕴相兼,正邪消长为轴”的发病机理,结合其发病特点及临床分型,对MDS进行分型分期治疗,临床取得一定疗效。
临床治疗中发现,MDS低危期多见于脾肾亏虚致阴虚损阳,精血不化患者;中危期多见于气阴亏虚日久致肝肾亏虚,热毒内伏患者;高危期多见于气阴亏虚日久致瘀毒内结患者。
低危期此期多为RCMD、RA、RAS等低危型,包括部分中危 I型MDS患者,染色体检查多无明显染色体变化或为良好型染色体,原始细胞<5%,临床症状以贫血为主,可伴有不规则发热,出血症状较轻,面色萎黄或带灰黯,倦怠纳减,心悸头晕,腰脊酸软,两足痿软,时有发热,或手足心热,苔薄白,舌淡或有齿痕,脉细弱。
中医辨证多属脾肾两虚,气阴亏虚,阴损及阳,精血不化。
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见面色萎黄或带灰黯,倦怠纳减;肾藏精,主骨生髓,精血同源,肾虚则精髓不能化血,无以充养脏腑脉络,见腰脊酸软,两足痿软;气虚不能化精,血亏则心失所养,见心悸头晕;阴血不足,时有发热,或手足心热。
治以益气养血,调补脾肾,填精益髓,方用生炙黄芪、党参、熟地、生地、当归、山萸肉、炒杜仲、怀牛膝、白术、生白芍、菟丝子、黄精、龟版胶、阿胶、香橼皮、黄芩等加减。
甚者部分患者可出现神疲身倦,少气懒言,面色白,畏寒肢冷,纳差便溏,腰膝酸软,或面浮足肿,舌淡胖,舌苔白,脉沉细等症候。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特殊类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特殊类型*导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是一组起源于造血髓系定向干细胞或多能干细胞的异质性克隆性疾患,主要特征是无效造血和高危演变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表现为造血细胞在质和量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
其具体临床表现为贫血,但是它也有一些特殊的类型。
……特殊类型临床表现(1)5q-综合征患者第5号染色体长臂缺失而不伴有其他染色体畸变。
多发生在老年女性,临床表现为难治性巨细胞贫血,除偶需输血外临床病情长期稳定,很少转变为急性白血病。
50%患者可有脾大,血小板正常或偶尔增加,骨髓中最突出的表现为有低分叶或无分叶的巨核细胞常合并中等程度病态造血但粒系造血正常第5号染色体长臂有5种重要造血生长因子基因,即IL-3IL-4、IL-5GM-CSF、G-CSF同时还有GM-CSF受体基因。
5q-综合征如何影响造血生长因子对造血的调控尚不十分清楚。
(2)单体7综合征第7号染色体呈单体样改变多发生在以前接受过化疗的患者。
单体7很少单独出现常合并其他染色体畸变孤立的单体7染色体畸变常见于儿童可出现在FAB分型各亚型大多数有肝脾肿大贫血及不同程度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25%患者合并有单核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表面主要糖蛋白减少粒、单核细胞趋化功能减弱常易发生感染单体7为一个预后不良指标,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急性白血病(3)11q-综合征第11号染色体长臂丢失,大多伴有其他染色体畸变。
大部分为环形铁粒幼细胞性难治性贫血(RAS)型,有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和铁贮存增加。
一部分为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型。
临床上RAS型患者20%有11q-第11号染色体长臂断裂点部位报告不一在q14~q23之间q14断裂点意义不明但已知铁蛋白H链基因在q13邻近q14处二者之间联系尚待研究。
(4)5q-综合征5号染色体长臂缺失(5q-)是MDS常见的细胞遗传学异常之一可见于MDS的各个亚型5q-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一5q-即5q-是惟一的核型异常;另一种是复杂5q-即除5q-外还同时有其他染色体异常改变由于有单一5q-的RA和RARS有其特殊临床表现和预后,故MDS的5q-综合征是专指这种情况5q-综合征主要发生于老年女性,外周血表现为大细胞贫血,白细胞数轻度减少或正常,血小板数正常或增高骨髓中最突出的改变是巨核细胞发育异常分叶减少的小巨核细胞明显增多红系细胞发育异常的表现有时可不明显,可有环状铁粒幼细胞患者呈慢性临床过程,主要是顽固性贫血,出血和感染少见一般抗贫血治疗无效但仅靠定期输血可较长时间存活,中位存活时间可达81个月转白率极低。
2020实验血液学整理复习--名词解释
实验血液学考题--名词解释1.Hematopoietic Cords(造血索):是由网状细胞组成的3D网络结构,包括网状细胞、巨噬细胞、col-Ⅰ和Ⅲ、纤连蛋白、层粘连蛋白和蛋白聚糖。
纤连蛋白、层粘连蛋白和血清素与细胞受体相互作用,使细胞与基质连接起来。
包含各类血细胞。
2.Niche:骨髓微环境,支持干细胞,为其行使功能提供环境,调控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
3.造血干细胞:骨髓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分化为各种血细胞前体细胞,具有良好的分化增殖能力,最终生成各种血细胞成分及各种其他细胞,是所有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起源。
4.静息状态(Quiescent state):干细胞的5大特征之一,造血干细胞的静息状态是由受体-配体信号传递及细胞粘附分子来动态调控的,被认为是干细胞自身重要的保护机制,可使细胞呼吸和DNA复制功能造成的内在压力最小化。
5.Side-population cells(侧群细胞):用荧光染料Hoechst 33342活染骨髓细胞后进行流式分析,得到一群游离于主群之外的双阴性的细胞群,实验证明这群细胞具有干细胞的特性。
6.血小板: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块胞质。
7.细胞因子经典定义:是指由基因编码的可溶性细胞产物,以非酶活性、低浓度作用为特点,与特异性受体结合,通过配体-受体结合后的信号转导过程将信号传递至细胞核内,最终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实现其生物学作用,是细胞间通讯的主要媒介之一。
8.转录因子: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到基因5’端上游特定序列,保证目的基因以特定的强度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表达的一类蛋白质分子。
9.转录调控:由转录因子和其他蛋白质一起通过各种机制调节DNA产生RNA的过程,对所有生物体至关重要。
10.细胞信号转导:通过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将外界信号经细胞膜传递至细胞内部及细胞核,并引发特异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11.受体:是一类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能与细胞外专一信号分子结合进而激活细胞内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使细胞对外界刺激产生相应效应的特殊蛋白质。
流式细胞术分析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HSC1简介造血干细胞(HSC)是罕见的能自我更新的祖细胞,可产生所有血细胞谱系。
此外,HSC能够在移植后的主要受辐照接受者中长期产生所有血细胞类型,并且能够自我更新,因此可以将细胞移植到第二宿主中,从而引起长期的多谱系再造种群。
HSC静态、自我更新和分化之间的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HSC跟环境的相互作用。
在发育中的胚胎中,HSC驻留在尚未形成小生态的胎儿肝脏中,可延长细胞寿命。
从E 17.5开始,骨髓被HSC所定居,在整个成年期BM仍然是主要的造血生境。
成年后,最原始的HSC被认为位于BM中最缺氧的微环境中,即低氧干细胞生态位,从而维持了原始表型和细胞周期的静止,从而避免了HSC衰老。
可以基于表面标志物表达,通过流式细胞术分离小鼠HSC。
从BM中分离小鼠HSC的第一步通常是去除表达特异于终末分化血细胞的“谱系”(Lin)抗原的成熟细胞,Lin包括F4/80+/Mac1+单核和巨噬细胞,Gr1+粒细胞,CD11c+DC细胞,CD4+/CD8+/CD3+ T细胞,CD5+ CD19+ B220+ B 细胞,NK1.1+ NK细胞和Ter119+红细胞。
这些抗原在HSC上不存在。
然后,HSC作为谱系阴性(Lin–)细胞进一步富集,表达细胞表面标志物的组合。
常用的标记包括Thy1.1,c-Kit和Sca1。
因此,多能造血祖细胞已被纯化为Lin-Thy1.1lo c-Kit+ Sca-1+细胞,占有核BM细胞的<0.1%。
尽管该种群包含小鼠中的所有多能祖细胞,但它仍然是异质的,除了长期重建的HSC外,还包含瞬时重建的多能祖细胞。
长期自我更新的HSC与短暂重构的多能祖细胞之间在表面标志物表达上存在差异,两种祖细胞群能够区分。
Lin-c-Kit+ Sca-1+Thy1.1loCD150+CD48-群体(SLAM细胞)主要包含长期自我更新的HSC,Lin-c-Kit+Sca-1+Thy1.1loCD150+CD48+群体主要包含瞬时自我更新的多能祖细胞,Lin-c-Kit+Sca-1+Thy1.1loCD150-CD48+群体主要包含非自我更新的多能祖细胞,可据此进行流式分选或移植分析。
mds的确诊标准
mds的确诊标准
MDS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特点是髓系细胞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程度不一的转化风险。
要确诊MDS,需要满足以下标准:
1.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血细胞减少和发育异常的造血及非造血系统的疾病。
2. 骨髓中存在2系或3系发育异常的造血细胞。
3. 存在一定的染色体异常。
4.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相关需求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从细胞增殖、分化、自我更新及寿命等多个角度来看,HSC是一个具有异质性特征的细胞群体。
HSC异质性的存在增加了我们了解HSC功能及其在疾病中作用的难度。
因此,本文讲述HSC异质性的特征、检测方法与技术、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和在治疗中的应用。
一、HSC异质性1.HSC表型异质性:HSC表型异质性主要表现在其纯化方案的局限性与非特异性。
自20世纪50年代FORD等发现移植的供体骨髓在致死剂量照射的受体上具有重要的造血重建作用起,骨髓HSC的活性和功能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20世纪80年代,Spangrude等根据细胞表面标志表达,利用荧光激活细胞分选(FACS)技术,首次从小鼠骨髓中富集得到HSC(Thy-1loLin-Sca-l+)。
此后,其他实验室也开始用不同的表面标志组合对HSC的纯化方法进行改良和优化。
Okada等于1992年提出经典的c-Kit+Sca-1+Lin-(KSL)富集HSC的方案,KSL细胞约占全骨髓有核细胞的0.1%。
至此,HSC已可被相对富集。
但通过移植实验发现,在该群体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长周期HSC(LT-HSC)仅占20%,仍是一个非常异质性的群体,其中包括多能祖细胞(multipotent progenitor,MPP)、短周期HSC(ST-HSC)和LT-HSC。
因此,研究人员不断增添一些附加标志以排除分化的祖细胞,降低HSC异质性。
Morrison和Weissman于1994年在KSL的基础上附加Thy1.1阴性表达,该标志在B6背景小鼠品系骨髓HSC上多不表达,即用KSL Thy1.1-(KTSL)组合纯化小鼠HSC。
接着,Krause等提出附加CD34-表达纯化小鼠HSC,即KSL CD34-;2001年Christensen和Weissman又在之前的组合上附加了Flk-2-表达,即KSL Thy1.1loFlk-2-。
CD34和Flk-2标志通常与KSL联用,分选LT-HSC (CD34-Flk-2-KSL)、ST-HSC(CD34+Flk-2-KSL)和MPP(CD34+Flk-2+KSL)。
ST-HSC和LT-HSC是对HSC分型最经典的认识。
ST-HSC和LT-HSC不仅可以从表型区分,也可从维持重建受体的时间分型。
传统对ST-HSC的定义是维持重建受体时间在6周左右的HSC,LT-HSC为超过16周的HSC。
而Ema等建议根据粒细胞重建状态对HSC重新分类,ST-HSC定义为可以维持重建6个月的HSC,LT-HSC为超过12个月的HSC。
另外,新的HSC表面标志也被不断发现,如Tie-2和Endoglin (CD105)。
此外,Morrison及其同事用SLAM家族,即CD150+CD244-CD48-可以将HSC富集率提高到接近50%。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品系和发育不同阶段小鼠表面标志的表达也有变化。
人类HSC的表面标志与小鼠的也不太相同,例如,CD34表达于人的HSC上而不表达于小鼠的HSC上。
除了表面标志,还有其他纯化方案。
1996年,Goodell等在小鼠骨髓中发现侧群细胞(side population,SP),即Hoechst33342弱染的细胞,可用Hoechst33342弱染或拒染来富集活跃的LT-HSC,继而联用表面标志抗体染色来提高纯化率。
2.HCS功能异质性:HSC在照射后受体中对免疫系统受损受体的影响,如造血重建速度、产生成熟细胞所用时间的长短及受体中产生的可自我更新的细胞数量存在差异。
通常,根据HSC移植后重建受体造血的动力学特征可将HSC进行不同分类。
Müller-Sieburg等根据重建细胞淋系和髓系细胞比例(L/M)将HSC分成偏髓系(My-bi)、平衡(Bala)和偏淋系(Ly-bi)3类。
其中,L/M≤3属于My-bi HSC,L/M≥10属于Ly-bi HSC,L/M为4~9即被归为Bala HSC。
在该分类模式下,评估移植后20周以上造血重建特征,My-bi HSC在缓慢重建淋系后可更显著重建髓系,具有更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Ly-bi HSC重建髓系的能力较低,仅前几个月可检测到髓系重建,而淋系重建可持续相对长的时间。
Bala HSC在重建髓系后迅速重建淋系,且强度相近,髓系和淋系细胞比例与正常小鼠外周血中的比例相似。
Bala HSC被很多研究人员看作是典型的HSC,因此My-bi和Ly-bi HSC被长期忽视。
Eaves及其同事根据髓系嵌合百分比相对于淋系嵌合百分比(M/L比率)将HSC分为α、β、γ、δ。
α为淋系缺陷(lymphoid-deficient)HSC,β为平衡(balanced)HSC,γ和δ是髓系缺陷(myeloid-deficient)HSC。
在该分类模式下,评估移植后16周以上重建情况。
M/L分类并不是简单的L/M 的倒数,因为竞争细胞的贡献也被计入M/L比率。
M/L≥2为α细胞,M/L≤0.25为γ或δ细胞。
其中,当髓系嵌合超过1%时,划分为γ细胞,小于1%时,划分为δ细胞,M/L>0.25且<2时为β细胞。
基于相似依据的分类,如My-bi/Bala/Ly-bi和α/β/γ/δ分类法,使拥有不同名称的HSC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和关联。
例如Ema等发现ST-HSC与γ细胞及Ly-bi HSC具有高度的重叠性,揭示了各种分类法是相互补充的。
另外,Ema等对目前公认的HSC检测的金标准,即具有长期(≥16周)多系重建能力的才为HSC,也提出了质疑。
他们发现一些潜在的LT-HSC的特殊形式,并不能在移植后4个月表现出多系重建能力,而这些HSC的确可在较晚甚至是二次移植后才展现出显著的多系重建能力。
因此完善HSC的鉴定标准,以更全面理解HSC是必需的。
Yamamoto等还发现了直接来源于LT-HSC的具有巨核系和红系分化能力的MyRP(myeloid repopulative progenitors),对传统造血模型也进行了修订完善。
3.HSC定位的异质性:近年来,随着对骨髓龛研究的发展,位于骨髓龛不同位置的HSC也被发现具有不同的特征,这反映了由骨髓内定位所决定的HSC异质性。
大多原始的HSC处于静息状态,Zhang等通过DNA标记实验发现Brdu和H2B-GFP标记的标记滞留细胞(label-retaining cells,LRC)主要位于骨内膜,后来证明LRC是一群原始的HSC。
静息的HSC有更好的长期重建能力,却不能大量补充血细胞。
然而,另有研究显示大多小鼠HSC处在更加活跃的周期。
Li及Clevers 提出的“分区”模型可以解释这两种相异的观点,即静息和活跃的干细胞同时存在于相同的组织中。
活跃的干细胞是待发的群体,处于更加活跃的细胞周期,是产生血细胞的主力军;而静息的干细胞是储备的群体,在损伤应激或病理条件下可被迅速激活以补充活跃的干细胞。
不同区域不同的信号调控维持了HSC不同的状态。
稳态条件下,静息HSC位于骨内膜区域,骨衬细胞提供主要的抑制信号,如BMP、OPN和sFRP1。
反之,位于中央骨髓区域的HSC,受内皮细胞、巨核细胞和CAR细胞分泌的Wnt、FGF和SDF1刺激。
正常情况下,静息HSC会代替损伤的活跃HSC,防止活跃HSC池的枯竭及清除DNA复制过程中累积的潜在致癌突变;相反,在一些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活跃HSC也可能代替丢失或损伤的静息HSC。
Venkatraman等发现当H19-Igf2位点的基因组印记提供的表观遗传控制被除去时,可以导致大量的静息HSC被激活。
彼此互惠的HSC群体为保持生理条件下的自我更新与损伤状态下的自我修复提供了强大的运转机制。
一般,LT-HSC维持在静息或缓慢的细胞周期,而STHSC则处于活跃的细胞周期。
换言之,从成骨龛和血管龛结构来看,成骨龛是维持HSC处于静息状态的,即LT-HSC主要位于骨内膜附近;而血管龛营养丰富,氧及生长因子含量较高,促进HSC的增殖与进一步分化。
另外,活跃HSC在其分裂方式上又有不同,对称/不对称分裂控制着HSC自我更新与分化间的平衡。
同一龛中不同的生理环境可以引起干细胞对称与不对称分裂间的转换。
二、HSC异质性研究的检测方法与技术1.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分选细胞是研究HSC的基础,利用KSL分离纯化HSC是最经典的方法,也是大多分选HSC方案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附加相对特异的表面标志来提高HSC的纯度,这些表面标志有在HSC表面高度特异表达的,如CD150、Tie-2、Endoglin等。
也有其他分化细胞表面特异表达的,用以排除该类细胞对HSC群体的污染,如CD41、Thy1.1、Flk-2等。
2.功能实验:HSC传统研究方法主要是利用建立在体内、体外的造血重建模型,即根据HSC功能进行鉴定分析。
已有的实验方法可分为体外培养与体内移植两种。
体外培养即集落分析法,或称为骨髓造血细胞的体外克隆性生长实验。
该方法利用HSC在特定的条件下可向某一系细胞分化的特性,从而在半固体培养基上形成一个个的克隆,即集落,1个集落代表一个造血干/祖细胞。
传统方法是在半固体培养基上培养10~14d,随后在显微镜下计数集落,50个细胞以上的细胞团为1个集落。
该方法可获知样本中HSC的百分数,通过集落分析与流式细胞术进行比较,可以更加准确地获知HSC的含量。
另外,通过计数CFU-E、BFU-E、CFU-GM、CFU-GEMM 等各系分化集落,或通过血细胞涂片结合人工计数各系细胞比例,可以分析HSC 分化能力与分化水平。
然而,用相同标准分离得到的HSC,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培养相同时间,可分化得到由不同数目、不同种类及不同比例细胞组成的集落,这表明即使单个表型相同的HSC仍然存在着内在差异。
体内移植实验是将HSC移植给经致死剂量照射的受鼠,在移植后不同时间点检测供体细胞的重建和分化能力,是用于分析HSC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常用实验。
该实验方法主要是观察研究HSC在受鼠体内“归巢→自我更新→分化产生各系祖细胞→分化产生血液系统”的整个造血过程。
其中,单细胞移植重建受体造血是鉴定HSC功能的金标准,可在单个HSC水平对其特性和功能进行评价。
HSC单细胞移植是将单个HSC加之一定数量的保护细胞一同移植给致死剂量照射的受鼠,在移植后不同时间点检测受鼠外周血中供体来源细胞的重建情况。
然而HSC单细胞移植耗时较长,且不能收集足够的数据以表达整个异质性细胞群体的情况,使我们在许多重要的生物及临床中不能进行研究。
单细胞的分离仍是基于现有HSC表面标志的纯化,由于标志物的局限,不能保证得到的单个细胞之间都是完全相同的,因此目前的单细胞移植也只是一种相对的同质,各个细胞之间的异质性仍有待区分,这些不同可能是解释单细胞实验中重建效率及分化谱系方面出现波动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