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东地区“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的思路与重点
青海“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的思路和措施建议
![青海“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的思路和措施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e72d4f0e6bd97f192279e93c.png)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15年19期 191青海“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的思路和措施建议张生福1 周善邦21.青海省水利厅,青海 西宁 8100002.青海省水利技术评审中心,青海 西宁 810000摘要:青海 “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今后水利发展的基本依据。
规划要紧扣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十三五”水利发展的原则、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建设重点,要解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水利、生态水利、水资源管理和提升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能力,支撑和保障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青海水利;发展规划;思路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TV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780(2015)19-0191-021 形势分析1.1 水利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水利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事关农业农村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1.2 水利改革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治水思路不断完善,建设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法规体系不断健全。
通过普查摸清了水利家底。
1.3 青海省水资源总量629.3亿m3可利用量不足,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仅为全国平均年降水量的45%。
时空分布不均,地域差别大,年内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份。
开发利用率低,约为5%。
总体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环境不利。
1.4 水资源短缺日益突出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刚性需求持续增加;湟水河开发利用已经超过其承载能力;黄河受国家分水指标的限制,且开发利用难度大。
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仍然薄弱,现有供水工程体系与区域发展需水要求不适应,水源单一,工程小而分散,体系不全。
水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恶化趋势,流域治理、水源涵养保护、拦砂保土、坡改梯等任务艰巨。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df3d18e4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69.png)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0.09•【字号】青政办[2011]234号•【施行日期】2011.10.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青政办[2011]234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青海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〇一一年十月九日青海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科教兴青”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青海科技发展,建设创新型青海,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是我省历史上科技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取得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
全省科技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方向和重点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创新型青海为目标,以体制和政策环境创新为先导,以科技产业化和创新体系建设为重点,立足科技富民、科技强省、科技能力提升三个层面,突出“发展”与“和谐”两大主题,在发展循环经济、新能源经济、生态经济与民生经济方面破解了一批技术难题,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有效引领和支撑了全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截止“十一五”末,全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为“十二五”全省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全省科技工作重点全面转移到解决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上。
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形成,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循环经济、新能源经济、生态经济与民生经济的健康发展。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36d0ab86b0717fd5360cdc53.png)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国家计划【发文字号】青政办[2011]222号【发布部门】青海省政府【发布日期】2011.09.15【实施日期】2011.09.1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的通知(青政办[2011]222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青海省“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〇一一年九月十五日青海省“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青海省“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根据《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城镇发展的战略决策,明确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是未来五年全省城镇发展的总体蓝图,是各级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履行城镇规划调控、监测评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我省城镇发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历史机遇,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策略、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和循环经济试验区政策,以《城乡规划法》为指导,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突出特色”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城镇发展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在统筹区域城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资源配置方面取得良好的发展,城镇初步实现了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模式创新和快速合理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建设投融资力度不断加大,城镇空间布局趋于合理,城镇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城镇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
“十一五”时期,全省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到“十一五”末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44%,比“十五”末增加4.75%,年均增长0.95%,年均增速较“十五”时期超出0.05%,是我省历史上城镇化水平增速最快的时期。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ed09d22b02020740be1e9b53.png)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国家计划【发文字号】青政办[2011]245号【发布部门】青海省政府【发布日期】2011.10.13【实施日期】2011.10.13【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青政办[2011]245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青海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三日青海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前言“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水利部的关心和省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各级水利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发展改革,服务民生,水利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实现了一系列重大迈进,完成了五年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抗灾减灾成效最大、水利投资规模最高、规划目标实现最好、人民群众直接受益最多、行业能力提升最快的五年,是水利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推进“四个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推动水利跨越式发展。
我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利用难度大,与人口、耕地、生产力发展布局不相匹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工程性缺水问题日益尖锐,防洪减灾体系不健全。
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水利发展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
为促进我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藏区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尽快消除水利的“瓶颈”制约。
青海省“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范文
![青海省“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7f010c8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1a.png)
青海省“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范文
一、背景与意义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资源丰富的地区。
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青海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为了推动青海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制定本规划工作方案。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三、规划目标与任务
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收入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农牧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工业主导地位显著提升,服务业占GDP 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居民健康指标进入全国前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体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
生态建设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战略有效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立健全;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四、重点工作与措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提高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和水平。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海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市水利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
![海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市水利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https://img.taocdn.com/s3/m/c2b2ab28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e2.png)
海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市水利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8.10.12•【字号】东政办〔2018〕208号•【施行日期】2018.10.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海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市水利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为全面掌握全市水利工作进展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快水利项目建设步伐,市政府组成督查组,于9月11日至25日对各县区水利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督查,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一、2018年资金下达情况截止9月底,全市下达水利专项资金7.81亿元,其中:中央资金3.89亿元,省级配套3.32亿元,地方配套0.6亿元;市本级0.208亿元、平安区0.8266亿元、乐都区2.09亿元、民和县0.597亿元、互助县20500万元、化隆县1.42亿元、循化县0.609亿元。
二、2018年投资计划执行情况2018年计划完成投资21.9亿元,截止9月底完成投资7.07亿元,完成率为32.3%。
根据与各县区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平安区应完成投资1.32亿元,实际完成0.69亿元,完成率为52.3%;乐都区应完成投资7.6亿元,实际完成0.877亿元,完成率为11.5%;民和县应完成投资3.41亿元,实际完成1.32亿元,完成率为38.7%;互助县应完成投资3.78亿元,实际完成1.46亿元,完成率为38.6%;化隆县应完成投资3.06亿元,实际完成1.75亿元,完成率为57.2%;循化县应完成投资3.86亿元,实际完成0.897亿元,完成率为23.2%。
三、项目开复工情况2018年续建项目45项,复工44项,复工率97%,总投资34.45亿元,目前累计完成投资22.93亿元,投资完成率为66.6%。
2018年计划完成投资7.47亿元,已完成投资4.22亿元,投资完成率为56%,未复工1项为循化街子河防洪工程(一期),未完成投资为578万元,占年度计划投资比例为0.8%。
海东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海东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eba673a8dd3383c4bb4cd2ce.png)
海东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区实践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更是奋力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大力改善民生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本《规划纲要》以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依据《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地委、行署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扩大内需保增长和积极财政政策等历史机遇,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不稳定因素,努力化解各类社会矛盾,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3亿元,年均增长13.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10790元,年均增长 12.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76亿元,年均增长16%;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均比“十五”末翻一番以上。
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35 %,五年累计完成 306.5亿元,是“十五”末的 2.43 倍。
结构调整明显加快。
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特色种养殖业总量扩大,比重提高,农畜产品生产逐步向基地化、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方向发展,特色作物种植面积比重达到81%,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24 %。
工业快速发展,建材、冶炼、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体系继续完善,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服务业加快发展,物流配送、中介服务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a773ee45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9b.png)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9.15•【字号】青政办[2011]222号•【施行日期】2011.09.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的通知(青政办[2011]222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青海省“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〇一一年九月十五日青海省“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青海省“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根据《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城镇发展的战略决策,明确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是未来五年全省城镇发展的总体蓝图,是各级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履行城镇规划调控、监测评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我省城镇发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历史机遇,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策略、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和循环经济试验区政策,以《城乡规划法》为指导,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突出特色”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城镇发展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在统筹区域城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资源配置方面取得良好的发展,城镇初步实现了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模式创新和快速合理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建设投融资力度不断加大,城镇空间布局趋于合理,城镇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城镇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安全生产发展规划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安全生产发展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ea9e50f1ce2f0066f53322c0.png)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安全生产发展规划(2011—2015)的通知【法规类别】国家计划【发文字号】青政办[2011]178号【发布部门】青海省政府【发布日期】2011.08.08【实施日期】2011.08.0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安全生产发展规划(2011-2015)的通知(青政办[2011]178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青海省“十二五”安全生产发展规划(2011-2015)》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O一一年八月八日青海省“十二五”安全生产发展规划(2011-2015)前言安全生产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做好安全生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创造良好安全生产环境,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
“十二五”期间,为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根据《省政府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相关要求,特制定了本规划。
在编制过程中,依据《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规章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结合全省安全生产实际,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等内容,是“十二五”期间我省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安全生产现状及形势判断第一节“十一五”期间取得明显成绩“十一五”期间,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和重要指示精神,团结一致、多措并举,深入推进以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为目标的安全执法行动,不断深化以煤矿安全攻坚为重点的安全专项整治,不断加强以提高安全保障能力为核心的基础建设,进一步健全以加强监督管理为关键的协作联动机制,不断完善以安全生产法为基础的安全生产法制体系,持续开展以关爱生命、关注安全为主旨的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生产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一大批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治理,安全生产责任得到进一步落实,事故多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安全基础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青海省“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范文
![青海省“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bf9c9bc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82.png)
青海省“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范文一、经济发展在“十二五”期间,青海省将注重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加强科技创新等。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推动青海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增强经济实力。
二、社会建设青海省在“十二五”期间将加大社会建设力度,加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建设。
通过加强社会建设,将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的稳定性,为人民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
三、生态文明建设青海省是生态大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
在“十二五”期间,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将有助于保护青海省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为人民创造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
四、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十二五”期间,青海省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方面的建设。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有助于提高青海省的基础设施水平,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动力。
五、民生福祉民生福祉是人民生活的根本保障,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青海省将加大民生福祉的投入力度,加强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建设。
通过加强民生福祉建设,将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总的来说,“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是青海省发展的重要蓝图,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福祉等方面。
通过实施这一方案,将有助于推动青海省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经济实力和社会稳定性。
青海省海北州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
![青海省海北州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63b4f61852ea551810a687c4.png)
青海省海北州“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目录综合说明 (2)1基本情况 (4)1.1地形地貌 (4)1.2水文气象 (4)1.3社会经济概况 (5)1.4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5)1.5水资源状况 (5)2“十一五”水利发展现状 (6)2.1水利发展成就 (6)2.2水利发展存在的问题 (8)3“十二五”水利发展形势 (10)3.1地位与作用 (10)3.2面临形势 (12)4“十二五”水利发展总体思路 (14)4.1指导思想 (14)4.2基本原则 (14)4.3发展目标 (15)4.4总体布局 (17)4.5 编制依据 (18)5水利建设项目规划任务 (20)5.1防洪减灾工程建设 (20)5.2 农牧区水利 (21)5.3水资源配置 (23)5.4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24)5.5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保护 (24)5.6水利行业能力与基础设施 (25)6水利改革与管理 (26)6.1深化水利改革 (26)6.2强化水利管理 (29)6.3提升水利行业能力 (31)7投资估算 (31)8改革发展和保障措施 (32)8.1加强组织领导 (33)8.2加大资金投入 (33)8.3加强前期工作 (33)8.4加强队伍保障 (34)8.5加大科技支撑 (34)8.6加强跟踪评估 (35)编制单位:海北州水利局 1综合说明根据水利厅关于开展全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部署要求和指导意见,海北州水利局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体会议及关于相关编制“十二五”规划的会议、文件精神,编制完成了《海北州“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
本次规划在理念上,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体系上,结合我州的经济发展目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从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水利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程度两方面分析,探索形成了功能清晰、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在内容上,增强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体现了我州水利发展特点,对发展目标进行了量化,重点突出、布局合理、任务明确、保障措施可行。
“十二五”水利发展总体布局与建设主要任务——《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解读之一
![“十二五”水利发展总体布局与建设主要任务——《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解读之一](https://img.taocdn.com/s3/m/c2c1ac91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6f.png)
“十二五”水利发展总体布局与建设主要任务——《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解读之一李原园;郦建强;李宗礼【摘要】《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在2011年中央1号文件指导下,对2011-2015年的水利改革发展做了全局研究和顶层设计.在分析水利建设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基础上,对“十二五”加快水利建设的总体思路与主要建设任务的确定进行了解读.【期刊名称】《中国水利》【年(卷),期】2012(000)019【总页数】5页(P13-17)【关键词】"十二五"规划;水利;总体布局;建设任务【作者】李原园;郦建强;李宗礼【作者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100120,北京;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100120,北京;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100120,北京【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2;D601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制定出台了2011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出台的第一个水利综合性政策文件,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1号文件指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这是我们党对水利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也是今后各地区各部门谋划水利发展、深化水利改革、制定水利政策的基本依据。
《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是在这一文件指导之下,对2011—2015年的水利改革发展所做的全局研究和顶层设计。
本文就《规划》的水利建设主要任务进行解读。
一、水利建设面临的形势与挑战1.“十一五”水利建设成就我国治水历史悠久,数千年来,我国人民兴水利,除水害,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成就,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海东行署办公室关于印发海东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点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
![海东行署办公室关于印发海东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点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b4dbf21b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45.png)
海东行署办公室关于印发海东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点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东市人民政府(海东地区行政公署)•【公布日期】2011.10.17•【字号】东署办[2011]201号•【施行日期】2011.10.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海东行署办公室关于印发海东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点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东署办[2011]201号)各县人民政府,行署各部门,省驻地各单位:《海东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点任务分解方案已经行署研究同意,为切实抓好《纲要》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发展目标从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民生改善、人口资源环境等4个方面,分解出33项具体指标。
其中:预期性指标22项,约束性指标11项。
对需要按照国家和省上十二五规划进行分解细化的指标,将另行下达。
(一)预期性指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完成,不作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分解。
各县、各部门要通过实施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制环境,综合运用多种经济政策,打破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合理引导社会资源的配置,努力争取实现。
(二)约束性指标各级政府和部门必须履行的职责目标和任务,具有法律效力。
通过逐级分解指标,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主要运用公共资源确保完成。
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障人数达到5.08万人,增加0.51万人。
(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较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
(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较2010年提高1个百分点。
(地区教育局牵头)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5.6万套。
(地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地区发改委、地区财政局、地区民政局、地区林业局等部门负责)农牧区保障及奖励性住房建设16.8万套。
青海省“十二五”规划工作实施方案
![青海省“十二五”规划工作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fe675f9b6648d7c1c7466c.png)
青海省“十二五”规划工作实施方案“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划。
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现提出我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一、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研究和编制“十二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保护生态作为重要责任,把改善民生作为当务之急;坚持在更高的起点上实施科教兴青、人才强省、资源转换、开放融入、民众创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符合青海实际的发展之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编制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通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着力实现改革开放由相对封闭、较低层次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转变,着力实现人民生活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转变,着力实现民族、区域由发展不平衡向共同繁荣进步的转变。
同时,要把握以下要求:加强研究,理清发展思路全面分析国内外环境,准确把握新的发展阶段的新形势、目标和任务,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研究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开放的视野审视发展中的问题;抓主要矛盾,抓突出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本地区、本行业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入研究保障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提出战略性思路和对策措施。
发扬民主,提高社会参与度各级各类规划都要提高编制过程的透明度,提高社会参与度。
海东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
![海东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fc7f29b65a8102d276a22f9a.png)
海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海东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2017年2月13日一“十二五”水利发展现状(一)水利发展成就“十二五”时期,水利发展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一系列重大跨越,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完成水利投资93亿元,解决了41.0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修建各类堤防355.3km,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7.5km2,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77万亩,完成了27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开工建设了民和河西沟、平安文祖口、牙扎、循化夕昌4座水库。
1.水利改革发展思路不断完善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按照省委省政府确立的“四区两带一线”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生态立省战略,研究和转变水利发展思路,实施以大投入、大体系、大工程为主要特征的“大水利”战略,加快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
2.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截止2013年,全市共建成水库81座、泵站366座、集中式农村供水工程639处、万亩灌区28处、骨干淤地坝102座、保存水土治理面积1583 km2,经济社会年度用水总量5.46亿m3。
随着引大济湟北干渠工程建成通水和黄河谷地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三大灌区建设,湟水干流北岸地区和黄河流域三县的供水保障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3.防汛抗旱减灾能力不断提高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坚持防汛抗旱并举,防治洪水与规避洪水相结合,科学合理安排各类防灾减灾措施。
湟水干流防洪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开工建设平安区白沈沟、乐都区岗子沟等16条中小河流防洪工程,五年来共修建各类堤防355.3km。
建立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工作责任制,初步建立了防汛抗旱预案体系,完成了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建设内容。
青海水利点
![青海水利点](https://img.taocdn.com/s3/m/f6dfed6127d3240c8447efaa.png)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青海省推进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在青海省已有发展成果的前提下,在经济全球化,国家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国家西部大开发、支持藏区发展和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等政策措施的强有力支持下为青海省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发展机会。
根据《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十二五期间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新进展。
建成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生态补偿机制基本建立,青海湖、祁连山等生态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28%(十二五前已达到5.23%),中度以上退化草地基本得到治理。
具体在农林水方面提出:统筹推进引大济湟、黄河沿岸水利综合开发、重点水源、东部城市群综合供水网络四大骨干工程,实施饮水安全、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草原水利、农村小水电、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城镇防洪等水利工程建设,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有效缓解城镇和工农业用水紧张局面,全面解决农牧区人畜饮水安全问题,显著提高水资源保障和防洪抗灾能力。
到"十二五"末,全省新增供水能力13亿立方米。
水源工程。
建成石头峡、扎毛、下湾等水库,开工建设蓄集峡、夕昌、马什格羊等大中型水库,积极推进三岔河、黄藏寺水库建设前期工作。
灌区工程。
建成湟水北干渠一期工程,开工建设西干渠工程、湟水北干渠二期和拉西瓦、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水库灌溉工程,大力推进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水利配套等小型水利设施建设。
开工建设湟水流域、柴达木盆地、黄河沿岸三个百万亩节水灌溉工程。
"十二五"期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50万亩。
防洪工程。
以城市和州府县城为重点,加快建设湟水、格尔木河等重要河段,西宁、格尔木及州府县城等重点城镇防洪工程,完成中小河流治理、易灾地区山洪防治和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 文 结合 海 东区情和 特 点 , 点论 述 了海 东地 区水利发展 “ 重 十二 五” 划 的思路 与重 点。 规
[ 关键词 ] 水 利 ; 十 二 五 ” 划 编 制 ; 路 与 要 点 “ 规 思 [ 中图分类号 ] F 4 [ 文献标识码 ] C [ 文章编 号] 10 — 15 21) 1 01 — 3 06 77 (01 1 — 0 1 0
个, 行政村 1 8 5 7个。全区总人 口 18 6万人 , 中城镇人 5. 其
口4 . 4万 人 , 村 人 口 1 80 05 农 1.6万 人 , 占全 区 人 口 的 7 . % ; 族人 口 8. 4万人 , 5 . % ; 数 民族人 口 44 汉 86 占 59 少
6.6 人 , 4.%。 99 万 占 41
3.% ; 6 5 第三产业 增加 值 ( 交通 运 输 、 发 零售 、 融业 、 批 金 服务业等 ) 1 8 万元 , 4 . %。人均 生产总 值85 5 6025 占 5O 6 万元 , 农村 居民人均纯收入387 。 2 元
夏县 等县( ) 区 毗邻 , 它三 面分别 与本 省海 北 、 中、 其 湟 西
水 利发 展“ 十二五 ” 规划是谋 划今后 一个时期海 东地 区水利 发展与 改革 的一项 重要 工作 , 海东 地 区水利 发展
“ 十二五” 规划 对于 积极适 应发 展形 势新 变化 、 全面 落实 科学发展新要求 , 加快水 利基础 设施建设 、 强化水 资源管
薯、 油菜 、 小麦 、 青稞 、 豌豆 、 蚕豆 、 菜等农 副产 品。20 蔬 09
主要农 业区。 由于地处 高海 拔 的半 干旱 区 , 又是 青 海省 农 牧业 的交叉地带 , 生态环境 的脆 弱带和 敏感带 , 属 很容 易受人 类活 动影 响而发 生改变 , 而 引起其 它环境 因素 进 变异。长期 以来一直面 临着干旱 缺水 、 湟水水 污染 、 洪涝 灾 害 和水土 流失 的问题 , 些基 本区情 决定 了水利 在农 这 业 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 中具有特别重要 的作用 。
青 海 省 海 东 地 区 “十 二 五 水 利 发 展 。
规 划 的 思 路 与 重 点
马 兴 武
( 都县水电勘测设计室 , 海 乐都 乐 青 80 0 ) 170
[ 要] 海 东地 区是 青 海省主要 农 业 区 , 摘 水利 在 农 业 生产和 社 会 经 济发 展 中具有 特 别 重要 作
宁、 黄南等州 、 、 市 县接壤 。 海东 地 区史 称 “ 中地 ” “ 河 间” “ 湟 、三 、 河湟 地 区 ” 。 早在40 0 0 年以前 , 有人类在这 片土农产 品加工 、 酿造 为主的食 品工 业; 以毛 、 、 绒 革为主的服装工业 ; 以农具 、 地膜为主 的支农 工业等五大工业体系 。
20 0 9年 , 海东地 区生产 总值 1367 2 5 5 万元 , 中第 一 其
县、 民和 回族土族 自治县 、 隆 回族 自治县 、 化 撒拉 族 化 循
第1 7卷第 1 期 1 2 1 年 1 月 01 1
水利 科 技 与 经 济
W a e o s r a c ce c n e h oo y a d E o o tr C n e v n y S i n e a d T c n lg n c n my
Vo . 7 No 1 11 .1 No .. 0l v 2 l
理、 深化水利改 革 、 提高 水利 保 障能 力 , 加快 推进 传 统水
利 向现代水 利 、 可持续发 展水利 转变 , 为全 面建设小 康社 会提供有力 的水 利支撑和保障 。
1 海 东地 区基 本 区情
海 东地 区位 于青海 省东 北部 ,海 东 ” “ 以位 于青海 湖
东 而得名 。全 区辖六 县 , 为平安县 、 乐都县 、 互助土族 自治
自治县 。全境 东西长 约14 5k 南北宽 约10k 全 区 2 . m, 8 m, 行政 区域 面积1 6 m , 310 k 占青海全省 面积 的 18 % 。东 .3 部 与甘 肃省 的天祝县 、 永登县 、 兰州市 红古 区、 永靖县 、 临
产 业 增 加 值 ( 、 、 、 、 业 ) 5 2 农 林 牧 副 渔 2 1 6万 元 ,占 7 1.% ; 8 5 第二产业增加值 ( 工业 和建筑业 )9 4 万元 , 4 47 1 占
年 , 区农业总产值 4 .7亿元 。 全 05 农业 、 工业是 海东 地 区 国民经 济 的支柱 。海 东地 区 资源丰 富、 交通便 利 、 通讯 发达 , 有发 展工 业得 天独 厚 具 的优势 和潜力 。在工 业方 面, 区已基本形成 以硅铁 、 全 电 解铝 、 碳化硅为 主的冶炼工业 ; 以水 泥 、 红砖 、 玻璃及 轻型
20 0 9年末总 耕地 面积2 .3 15 3×1 m , 中水 浇地 0 h 其 4 57×1 h .8 0 m ,占 总 耕 地 面 积 的 2 .% ;浅 山 地 13 1 .6×1 h 18 0 m ,占 总 耕 地 面 积 的 5 . % ;脑 山 地 51 50 7×1 h 占总耕地面积的 2 . % 。全 区盛产 马铃 .8 0 m, 36
品、 肉禽蛋等生产基地 。 20 0 9年全 区有乡( )6个 , 中乡 6 个 , 镇 9 其 1 包括 2 个 1 民族 乡 ( 藏族乡 1 4个 , 回族 乡 6个 , 土族 乡 1个 ) 镇 3 , 5
海东地 区地 处青 藏高原 与黄 土高原 的过 渡地带 上 , 位 居河湟地 区, 农业 资 源优越 , 灌溉 历史 悠久 , 是青 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