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学—考试总结

合集下载

对古籍版本学的认识

对古籍版本学的认识

《对古籍版本学的认识》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古籍版本学。

古籍版本学啊,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世界。

比如说,咱们都知道古代有很多书,但是同样一本书,可能会有不同的样子,这就是不同的版本。

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有一次,老师给我们看了两本《红楼梦》,一本纸张黄黄的,字也小小的;另一本呢,纸张白白的,字还特别大。

老师说这就是不同的版本。

古籍版本学能让我们知道一本书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就好像一本书的成长故事。

比如说,一本很古老的诗集,刚开始可能只有很少的人有,后来慢慢传啊传,有了更多的版本。

它还能帮助我们分辨书的好坏呢。

有些版本可能印刷很清楚,错误也少;有些版本可能就不太好,字都看不清。

通过古籍版本学,我们能更了解古代的文化和历史。

就像通过一扇小窗户,看到了过去的世界。

同学们,是不是觉得古籍版本学挺有趣的?《对古籍版本学的认识》小朋友们,咱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古籍版本学。

古籍版本学啊,就像一个有趣的侦探游戏。

比如说,同样是一本古诗集,为什么有的看起来旧旧的,有的看起来新新的呢?这就是不同的版本啦。

我听说过这么一件事,有个叔叔特别喜欢一本古代的医书。

他找到了好几个版本,有手写的,有印刷的。

然后他通过研究这些版本,知道了这本医书的变化。

古籍版本学能告诉我们书的来历。

就像知道一个小朋友是怎么长大的一样。

比如说,一本古代的小说,一开始可能只是在小范围流传,后来越传越广,就有了各种不同的样子。

它还能让我们知道书的价值。

有些版本因为很稀少,所以就特别珍贵。

小朋友们,你们是不是对古籍版本学有点好奇啦?《对古籍版本学的认识》同学们,咱们来谈谈古籍版本学。

古籍版本学就像是一个魔法的盒子。

比如说,同样是一本古代的故事书,有的版本画了很多漂亮的图,有的版本啥图都没有。

我给你们讲个例子,有个哥哥很喜欢一本古代的兵法书,他收集了好几个版本。

通过对比,他发现有些版本解释得更清楚,能让他更好地理解。

古籍版本学能让我们看到书的演变。

就好像一棵树从小小的树苗长成了大树。

古籍版本学—考试总结

古籍版本学—考试总结

古籍版本学—考试总结古籍版本学第一章绪论1、版:《说文·片部》:“版,片也。

牍,书版也。

”《论衡·知量篇》:“断木为椠,析之为版。

刀加刮削,乃成奏牍。

”《说文解字注》:“版,片也。

舊作判也。

淺人所改。

今正。

凡施於宫室器用者皆曰版。

今字作板。

”2、本:《文选·魏都赋》注引《风俗通》:“按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

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

”叶德辉《书林清话》:“《说文解字》云:木下为本。

而今人称书之下边曰书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

”3、版本:“版本”一辞,始见于《宋史》卷四百三十一《邢昺传》:“[真宗]景德二年(1005),(略)是夏,上幸国子监阅库书,问昺经版几何?昺曰:‘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具。

臣少从师业儒时,经具有疏者百无一二,盖力不能传写。

”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辰之幸也。

’注疏《論語》《孝經》《爾雅》同书同卷《崔颐正传》:“咸平初,又有学究刘可名言诸经版本多舛误,真宗命择官详正。

因访达经义者,(李)至方参知政事,以颐正对。

”北宋即有版本之称。

南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人不多有,而藏有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学者以传录之艰,故其诵读亦精详。

”“五代冯道始奏请官镂六经版印行。

国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书》付有司摹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

”“士大夫不复以藏书为意,学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

”“然版本初不是正,不无诈误。

世既一以版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遂不可正,甚可惜也。

”所谓版本,实为写本与刻本的合称。

第一节版本与版本学1、版的含义:古代用以书写的木片,通称为版或板。

汉王充《论衡》卷十二《量知》云:“断木为椠,析之为版,刀加刮削,乃成奏牍。

”许慎《说文解字》卷七上也说:“牍,书版也。

”因为供书写用的木片呈方形,所以又称方。

《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古籍版本学基础问题

古籍版本学基础问题

古籍版本学作业1.解释以下名词:(1)《书林清话》:叙述刻书源流,于南末临安陈氏、明代汲古阁毛氏、渭代纳兰性德之通志堂等诸家最称详尽。

副析版本名称,凡书之称册、书之称卷、书之称本、书之称叶、书之称函,阐述皆甚精当。

征探讨雕版起源方面、如书有版刻之姑、刀刻原于金石、巾箱本之始、书肆之缘起、到书有圈点之始、书有节抄本之姑、刻书分宋元体字之始等等,都有充分的依据;在论述各类别本的特征及其鉴别方面,尤多经验之谈,正如张舜微先生所说的“阅肆日久,藏书素丰,库掌毕生,不妨精熟,故版本之学.最能名世”(《清人文集别录》卷二十—)。

(2)《藏书纪事诗》:是中国历代藏书家的诗体传记及古籍版本目录资料著作。

叶昌炽撰。

始编于光绪十年(1884),完成于光绪十六年(1890)。

(3)《书目答问补正》:张之洞著,范希曾补正。

中华书局。

1963年影印出版。

它是为初学者指引行径而列的书目*共收录古籍删多种。

每书后有简要说明,并指出何种版本较好。

范希曾在此基础上补收了一些和原书性质相近的书,补上了原书漏掉的版本,又纠正其中的一些错误。

范氏所补的书止于1930年。

(4)《中国版刻图录》一部系统反映中国雕版印刷成就的大型书影图谱。

赵万里主编。

该书选辑中国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历代雕版印刷的书籍中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样页,按刻版时代和刻版地区编排,展示了各个时代刻版印刷技术的发展。

从中可看到同一时代在不同地区刻印的书在字体风格上的差异以及同一地区不同时代版刻风格的延续性。

(5)卷轴装:是指将印页按规格裱接後,使两端粘接于圆木或其他棒材轴上,卷成束的装帧方式。

卷轴装始于帛书,隋唐纸书盛行时应用于纸书,以後历代均沿用,现代装裱字画仍沿用卷轴装。

(6)旋风叶: 旋风叶是从卷子演变成册叶的第一步,是册叶的第一种形式。

旋风叶的出现大约是在唐末。

(7)蝴蝶装: 就是将印有文字的纸面朝里对折,再以中缝为准,把所有页码对齐,用糨糊粘贴在另一包背纸上,然后裁齐成书.(8)包背装: 包背装是中国古代图书的一种装订形式,起于南宋后期。

古籍善本的知识点总结

古籍善本的知识点总结

古籍善本的知识点总结一、古籍善本的概念及特点1. 古籍善本的概念古籍善本是指保存完好、编辑精良、印刷清晰的古代书籍,通常广泛流传于后世,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

通常来说,古籍善本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版本古老,能反映古代文化;二是保存完整或较为完整,能够为后人提供重要信息;三是编辑整齐,印刷清晰,便于阅读和研究。

2. 古籍善本的特点古籍善本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版式工整,书页整洁,印刷清晰,文字端庄规范;二是存世悠久,能够为后世提供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学术资料;三是保存完好,内容完整,能够为后人提供可靠的信息。

二、古籍善本的分类与形成1. 古籍善本的分类根据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将古籍善本分为诸如经典、史书、子部、集部等不同类别。

另外,根据版本的流传和考据情况,也可以将古籍善本分为根据时代、地域、编辑特点等不同的分类。

2. 古籍善本的形成古籍善本的形成通常与多种因素相关。

一是作者的原著创作。

二是历代版本的编纂和整理。

三是版本的传抄与保藏。

四是后世文化传承与流传。

三、古籍善本的价值与研究1. 古籍善本的价值古籍善本以其保存完好、编辑精良、印刷清晰的特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

一是历史价值。

古籍善本通常能够为历史文化、社会风俗、政治制度等方面提供重要的资料;二是学术价值。

古籍善本通常为后世学者提供研究古代文献、思想、社会等方面的重要素材;三是文化价值。

古籍善本通常承载着古代文化精髓,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2. 古籍善本的研究古籍善本的研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版本校勘。

通过对版本的考权、校证、考据等研究,可以还原出古籍的原貌;二是文献整理。

通过对古籍善本的整理、辑校、注释等工作,可以为后世学者提供可靠的研究资料;三是文化传承。

通过古籍善本的研究可以还原出古代文化精髓,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四、古籍善本的保护与利用1. 古籍善本的保护为加强古籍善本的保护工作,应加强古籍善本资源的征集、整理、保存等方面的工作;也应加强对古籍善本的防火、防潮、防虫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应加强对古籍善本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古籍的版本知识

古籍的版本知识

古籍的版本知识古籍的版本知识古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需要我们好好保护,因此,我们应该懂得古籍的版本知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籍的版本知识,希望能帮到大家!古籍的版式版式即古籍每一印页的格式。

印页上各部分都有特定名称,主要有:版面指每页上印版所占范围。

版框版面四周的粗线,也叫边栏。

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

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

有的印页版框上下栏单线,两旁双线,被称为"左右双边"或"左右双栏"。

行格版面之内,用直线分成若干行,每行有若干字,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页计算,叫做"半页×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

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版心每页版面正中的位置,又叫节口。

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有的还印有书名、卷数、页码及本页字数,明代以前,版心下方往往还印有刻工姓名。

鱼尾版心中间用作折页基准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只有一个鱼尾的称为单鱼尾,上下各有一个对称的鱼尾,称双鱼尾。

白口、黑口宋代以后,书籍装订均在版心处对称,然后粘连或订线,对折的准绳主要是鱼尾,有时也在鱼尾上下各印一条黑线作为标线,叫做象鼻。

凡加印黑线的书,装订成包背或线装之后,书口处就显出暗黑色,所以被称为黑口,其中粗线叫大黑口或阔黑口,细线叫小黑口或细黑口。

不加线的叫白口。

书耳版框左栏外上方,有时刻出一个小方格,里面题写篇名,叫做书耳或耳格。

中国古代典籍藏书考试模板

中国古代典籍藏书考试模板

中国古代典籍藏书考试(100分)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

《典籍里的中国》1、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之称的是()。

【单选题】(3分)A.《春秋》B.《尚书》C.《史记》D.《吕氏春秋》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尚书》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美誉。

它不仅是研究虞、夏、商、周历史的重要史料,也是一些专门学科或学说的源头性典籍。

2、我国第一本编年体史书是()。

【单选题】(3分)A.《诗经》B.《尚书》C.《春秋》D.《资治通鉴》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 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春秋》又被称为《春秋经》。

目前现存的《春秋》,是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

从二百四十四年开始记载,一直到哀公十四年停止,一共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一共记载了十二位,全书一共有一万六千多字。

《春秋》是按照年,月,日,依次按照顺序记载的,用春秋代表四时,开创了编年体的首例。

3、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是()。

【单选题】(3分)A.《史记》B.《汉书》C.《左传纪事本末》D.《通鉴纪事本末》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纲,按类组织史料。

克服了编年体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稽和纪传体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的缺点。

南宋袁枢首次使用此体例,将《资治通鉴》改编为239个专题的《通鉴纪事本末》。

4、我国第一部神话集是()。

【单选题】(3分)A.《易经》C.《山海经》D.《搜神记》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 中国第一部神话集是《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

《搜神记》是我国第一部神话志怪小说集。

5、我国最早的字典是()。

【单选题】(3分)A.《尔雅》B.《辞源》C.《康熙字典》D.《说文解字》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说文解字》由东汉许慎编撰,是我国最早的字典,6、我国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是()。

古籍版本学一

古籍版本学一
代表人物是元代的王 幼学、清代的郑机。
2、六朝说
代表人物为清代的李 元复。
3、隋朝说
代表人物为明代的陆深、 胡应麟、清代的方以智、 近人孙毓修。
4、唐朝说
(1)初唐说
代表人物为张秀明
(2)中唐说 代表人物为清赵翼、王国维。 (3)王唐说 代表人物:宋叶梦得、宋朱翌、清朱彝尊、王士
今藏国家图书馆的宋本《欧阳文忠公集》是 蝴蝶装。
包背装大约南宋时出现,元明时盛行,清朝 发展到顶点。《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就都是包背装。
线装
1 2
、 几 点 认 识 : 中 唐 说Βιβλιοθήκη 、 有 关 诸 说 : 五 种
一 、 雕 版 印 刷 技 术 的 发

第 五 节 雕 版 印 刷 与 活 字
2、明代刻、抄写的图书; 3、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
善本的“九条”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
有学派特点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 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 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 抄本;
第一节 古籍版本学的定义
一、古籍 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的各
种形式的书籍。
二、版本 片,《说文解字》卷七上:“判木
也,从半木,凡片之属皆从片。” 段注:“谓一分为二之木。” 版,《说文解字》卷七上:“片也, 从片,反声。”段注:“今字作 板。”
版、板为古今字;版就是片,是已 经解析的“半木”,而不是完整的 “全木”。
一是旧刻;二是精本;三是旧抄;四是旧校。
旧刻指宋元旧刊; 精本指明本中刻印尤精、世间罕传者; 旧抄指明朝名家抄本、影抄本; 旧校是指出自乾嘉名家之手。

中国古典文献学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古典文献学一、填空题:1.1973年12月,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二十多种十二万多字的(),成为我国考古学界的空前发现,丰富了我们对缣帛的认识,拓开了我们的眼界。

2.北宋中叶,()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我国古代印刷事业的发展。

3.宋代类书编篡,取材广泛,内容渊博,其数量与种类也均已超过唐代。

官修的《》《》《》被称为三大类书。

4.“三通”是指《》《》《》三部政书。

5.我国最早的记版本目录是宋代尤袤的《》,开后世记版本目录之先河,多为文献版本学者所重视。

6.明代中期刻本的风格是()、()、()。

7.蜀本特点是:字体多似(),字画肥劲朴厚,结构架势雄浑壮丽,版式疏朗悦目。

版心大都是(),左右双栏,没有耳子。

纸张洁白,校勘精当。

8.清叶德辉在《藏书十约》中谈到校书的具体方法时,把前人的校书方法归结为()和()两种。

9.关于辨伪的方法,最早作系统总结的是晚明时期的胡应麟,他把历代学者关于辨伪的见解和实际采用过的辨伪方法,加以归纳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在所著《》的最后,指出考辨伪书的八种方法。

10.清代辑佚成就最大的是:①严可均辑《》,②黄奭辑《》③马国翰辑《》。

二、选择题:1.下面几种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甲骨文是指盛行于殷商时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B.甲骨文只在殷商时期使用。

C.王国维的《殷墟书契》是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

D.甲骨文最早出土于陕西西安。

2.《孙膑兵法》竹简出土于()A.甘肃武威磨咀子B.山东临沂银雀山C.湖南长沙马王堆D.湖北云梦睡虎地3.“以杂见称”为其特点的古文献是()A.总集C.丛书 C.别集D.类书4. 对研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和文化史很有参考价值的清代类书是( )。

A.《丛书集成》 B.《古今图书集成》 C.《佩文韵府》 D.《格致镜原》5.现在流传的裱本字帖,多采用的装裱形式是()。

A.经摺装 B.蝴蝶装 C.旋风装 D.包背装6.我国第一部解题目录是( )A.《汉书·艺文志》 B.《别录》 C.《七略》 D.《隋书·经籍志》7.主要采用欧体书写的宋刻本是( )。

版本学[版本鉴定]

版本学[版本鉴定]
⑺Fra bibliotek据著录鉴定版本
⑻根据书名鉴定版本
• 一部书的版刻时代不同,有时书名也会有改 变,如汉韩婴《诗外传》,又名《韩诗外 传》;唐刘肃《大唐新语》,又名《唐世说新 语》;宋叶梦得《岩下放言》,又名《蒙斋笔 谈》。这些后改的书名多见于明刻本。 • 许多古书书名上有特定的标注时代的冠词,这 些冠词发生了变化,往往刻本的时代就与旧本 有差异。“国朝”、“皇朝”、“昭代”、“圣宋”、“皇 元”、“大明”、“皇清”,一般是编著者对其所处时 代的敬称;而后世翻刻前代著作,多半是要改 变这些称谓的, • 书名冠词既然可以反映刻本时代,故有些书商 也利用这点从书名上来作手脚。
段玉裁《说文解字叙》: 《史记》、《汉书》、《法言》、《大园》叙, 皆殿子末。
【缺笔】 即省去讳字的最后一笔不写。 宋刻本上常见的如“匡”字缺末笔底横,“胤” 缺 竖弯钩,“構”缺末笔一横,“慎”缺右下末 笔等。 【删字】 如隋韩擒虎,在唐修《隋书》中只称韩擒, 避高祖李渊祖父李虎之讳。
利用讳字鉴定版本的具体做法是:
避讳的方法
【改字】 即用同音字或同义字代替讳字。
①避父名改字;
②避君主名改地名;
③避讳更改姓名; ④避讳更改书名; ⑤避讳更改著者人名;
【空字】 即碰到讳字,用“某”或“上讳”等字代替, 或用符号“□”表示。 《史记·孝文本纪》: 子某最长,纯厚慈仁,请建以为太子。 《说文解字》避汉光武帝刘秀讳,“秀”字写 作“上讳”。
• ⑾ 根据体例鉴定版本 • 古书版本时代不同,其编纂体例也会有 改变,最常见的是经部书,其经、注、 疏或分或合。如《春秋公羊经传何休解 诂》十二卷、《释文》一卷,北宋刊 本,释文附于经传后;南宋刻本,则散 入逐条注下。
⑿ 根据衔名、尊称、谥号鉴定版本

古籍版本学

古籍版本学

第三单元版本学古籍版本学试题(一)一、名词解释(每词5分,共30分)《中国版刻图录》包背装官刻本宋建本武英殿套印本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70分)1、“善本”这一概念出现于何时?原来的涵义是什么?今天所说的“善本”涵义有无变化?怎样区别?请用图示方法表示其关系。

2、鉴别古籍版本有哪三条主要依据?此外还有其他哪些因素?请对这些因素略加说明。

3、学习古籍版本为什么要强调实践?在今天除了直接利用古籍原本外,还有哪些方式可以增加感性认识?4、王国维、赵万里在古籍版本学研究上各有什么贡献?5、雕版印刷应当发明于什么时期?有什么主要证据可以说明?6、明代前期、中期、后期版刻风格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不含建本)?各时期有何主要特征?其中的所谓“嘉靖本”仿刻的是南宋哪一地区刻本的风格?现代印刷业所使用的“宋体”字大体起源于何时?定型于何时?7、最早记载活字印刷是什么书?何时何人所作?现传世最早的活字印本是何时何地何人所印?古代活字印本与刻本的区别主要有哪几点?古籍版本学试题(一)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词5分,共30分)《中国版刻图录》:北京图书馆,(赵万里)。

(1)? 大型通代版本图录(唐至清)。

(1)刻本、活字、插图。

(1)前言、每种说明。

(1)总体水平很高,存在不足。

(1)包背装:古籍装制形式,(1)南宋后期至明代中期,(1)对蝴蝶装的改进,(1)书叶有字面向外,(1)为线装取代。

(1)官刻本:古代主要刻书系统之一,(1)历代各级官府刻本,(1)中央地方,(1)较少变化,(1)校勘较精。

(1)宋建本:以福建建阳为中心,(1)坊刻,(1)注意变化,(1)校勘不精(1)特征。

(1)武英殿:清代内廷修书、官刻,(1)康熙至光绪刻书,(1)主要集中于乾隆以前,(1)武英殿本,(1)刻书精工。

(1)套印本:元代,(1)二种以上颜色(朱墨),(1)明末吴兴闵、凌,(1)形式美观,学术性差。

(2)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70分)1、“善本”这一概念出现于何时?原来的涵义是什么?今天所说的“善本”涵义有无变化?怎样区别?请用图示方法表示其关系。

最新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附答案汇总

最新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附答案汇总

学习-----好资料好资料更多精品文档更多精品文档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典籍________,二是指______贤才___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诗》;《书》;《礼》;《易》;《春秋》 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_刘向_____和_____刘歆____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汲冢周书 ________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__《金刚经》_______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通典__________、郑樵的__通志________和_____马端临______的《文献通考》。

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_廿二史考异__、《十七史商榷》、__廿二史札记________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青铜器__________;金文则指商周__________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_____总集____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__1899____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1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2 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字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3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古籍版本学》读书笔记

《古籍版本学》读书笔记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思想述略西汉时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了版本的异同问题,到了明清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和知识,到了王国维、赵万里那里,基本理清了版本的发展演变,但要称“学”,则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添补梳理,以便建立起古籍版本学者的体系。

无一例外,前人关于版本学的认知都是建立在实际经验的基础上,黄先生关于古籍版本这门学问亦是自己翻看大量的线装古籍中自学获得的。

1辛德勇在《黄永年先生教我读书买书》中也谈到先生“自学版本学知识,除了阅读相关书籍之外,还有一条重要途径,这就是在旧书铺里购买旧本古籍。

”而购买古书作为一种文玩,在这种赏玩的过程中掌握了古籍版本知识。

2但谈到黄永年先生古籍版本学思想精到之处,最该突出的是“系统”二字。

先生有意识地将过去习惯性的经验加以条理化,系统化,并添补前人所为涉及的方面,得以初步建立起一个古籍版本学体系。

但这个版本学的体系如何呢?大体可以总结为:明确界定中国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基本概念为基础,通过“版本史”“版本目录”总结历代古籍的特点构建古籍的谱系作为版本鉴定的比勘依据,注意解读古籍版本现象后的社会文化环境以添补前人研究空白和阐述前人经验中未明确的问题。

一、基础前人对于古籍和古籍版本的认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统一,重要原因是关于此知识多是建立在经验认知的基础上,因此学者们依据自己的理解产生不同的看法,以至于对于一些基本的概念理解不同。

黄永年先生的古籍版本学在这方面的精到之处便是在其“古籍版本学”体系中着重明确了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基本概念,并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界定古籍版本学研究对象、研究范围是“从春秋末战国初我国汉文书籍的正是出现开始,大体到清末为止的古籍,但并不管它的内容,而只管它的版本;而这版本又不包括过去的竹木书简、帛书和卷子本,只包括雕版印刷通行以来的刻本、活字本、抄本、批校本。

说简单点,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是我国汉文古籍通行调版印刷以来的版本。

元代古籍版本学考略

元代古籍版本学考略

朝 和隋唐 五代 是古 籍 版 本学 的发 展 时期 , 元 是 古 宋
籍 版本学 的成 熟 时期 。本 文拟 从 同书 异 本 研 究 、 善 本 观 、 本学家 和标 志性 成果 四个方 面 , 版 论述 元代 古 籍 版本学 的成 就 。
同书异 本 的研 究
金亡不仕 , 遗 山集》 笠泽丛书》 有《 。《 是唐代陆龟蒙 居住 笠泽 ( 江别名 ) 松 时所 作 , 名 。全书 没 有分 类 故 编排 , 因名《 丛书》 。元好问在《 校笠泽丛书后记》 中
有元 好 问 、 回 、 三省 、 方 胡 戴表元 等 。 元 好 问 ( 10~15 , 裕 之 , 遗 山 , 容 19 2 7) 字 号 秀
条: 一是 同书异本 的多 少 , 这是 古籍 版本学 的物 质基 础; 二是 同书异本 的研 究 , 这是 古籍 版本学 研究 的起
点; 三是善 本观 , 这是 研究 版本 源流 和版 本鉴 定 的 目
的整体 竞争 能力 。
注释 :
① ②

[ G mm r ut .t o Wh t o nwo oY uK o t 4] u e r n 1 N t a u K o rWh o n w l B o g Y g
h r W e Yo e uAr :Or a ia in lNe o k n dC r e u c s .Ad e g nz t a o w t r sa a rS c e s e ・
维普资讯
学 术 论 坛
山东 图书馆 季 刊 2 0 0 6年 第 4期
元代 古 籍 版 本 学 考 略
曹 之
( 汉大学信 息管理 学院, 武 湖北武汉 4 07 ) 30 2
[ 摘 要] 宋元 是古籍版 本学 的成熟时期 。本文从同书异本研究 、 善本观 、 版本学家 和标志性成果等方面 , 论述了元代古籍

第四节 古籍版本学的基本技能 (2)

第四节 古籍版本学的基本技能 (2)
利用讳字鉴定版本,同样须注意几种情况:
1、朝代不同,避讳的宽严有别,方法亦不同; 2、同一朝代,官刻避讳较严谨,家刻、坊刻就相对随意 些; 3、后世翻刻古书,往往照刻原书讳字;一些影印本、影 刻本讳字更是与原书一般无二;
4、书贾有意作伪,剔除某些字的末笔,或另刻一二页加 进晚出的书中。
第四节 古籍版本学基本技能
利用刻工鉴定版本必须注意五种情况:
1、有的刻工从业时间很长或处在朝代交替之际。 2、不同地域的刻工可以流动,有时技艺好的工匠也被人 出高价请到外地去刻书,所以不能机械地认定某地刻工 刻的书就一定是某个地区的刻本。 3、刻工的同名同姓。
4、重修、递修的刻工。
第四节 古籍版本学基本技能
(八)根据书名鉴定版本 一部书的版刻时代不同,有时书名也会改变,如韩婴 《诗外传》,又名《韩诗外传》;唐刘肃《大唐新语》, 又名《唐世说新语》;宋叶梦得《岩下放言》,又名 《蒙斋笔谈》。这些后改的书名多见于明刻本。 《圣宋名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圣宋文选》 《宋季三朝政要》、《重刻宋朝十将传》 《皇明英烈传》——《明朝英烈传》、《英烈演义》 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任松乡先生文集》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元松乡先生文集》“明永乐三年 (1405)任勉福建刻本”
第四节 古籍版本学基本技能
(九)根据卷数鉴定版本 同一人的作品,因编纂人员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 往往其内容有多寡、卷数有分合。如宋代张耒文集: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题《柯山集》50卷 明嘉靖郝粱刊本题《文潜集》13卷 清抄本《张右史集》82卷、65卷、60卷 四库本76卷 宋代汪藻编《张龙阁集》30卷 周紫芝《谯郡先生集》100卷
第四节 古籍版本学基本技能
中国古代帝王、皇族、大臣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由礼官 议定谥号;另外还有私谥,是士大夫卒后由其亲旧门生 故吏为其拟定的。 《苏文正公集》

中国古典文献学考试复习范围

中国古典文献学考试复习范围

中国古典文献学考试复习范围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试题一、文献的类型1.总集与别集的概念,举出10种文学总集(1)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而言,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2)别集:相对总集而言的,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3)10种总集:南朝梁萧统《文选》,晋挚虞《文章流别集》,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宋吕祖谦《宋文鉴》,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董诰《全唐文》,清彭定求《全唐诗》,唐圭璋先生《全宋词》,南朝梁徐陵《玉台新咏》,北宋杨亿《西昆酬唱集》。

(今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五代后蜀赵崇祚《花间集》,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全明诗》,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全宋文》,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全元文》,南京大学古籍研究所《全清词》)2.丛书概念、25史(含修撰人)、10种清代著名丛书(1)丛书: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汇刻”“汇抄”“全书”等。

(2)25史(修撰人):西汉司马迁《史记》东汉班固班昭《汉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晋陈寿《三国志》唐房玄龄等《晋书》南朝梁沈约《宋书》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唐姚思廉《梁书》《陈书》北齐魏收《魏书》唐李百药《北齐书》唐令狐德棻等《周书》唐魏徵等《隋书》唐李延寿《南史》《北史》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元脱脱等《宋史》《辽史》《金史》明宋濂等《元史》清张廷玉等《明史》民国赵尔巽(xun)《清史稿》(3)10清丛书:曹溶《学海类编》,张潮《昭代丛书》,卢文绍《抱经堂丛书》,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张海鹏《学津讨原》《墨海金壶》《借月山房汇钞》,黄丕烈《士礼居丛书》,孙星衍《岱南阁丛书》《平津馆丛书》,卢见曾《雅雨堂丛书》,毕沅《经训堂丛书》,钱熙祚《守山阁丛书》。

古籍版本学主要考点

古籍版本学主要考点

举例论述古籍版本学在读书、治学(出版)中的作用。

古籍版本学在读书、治学中的作用————以《太平广记》为例“版本”这一概念用于古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

这一名称大约出现在五代、北宋初年。

最早见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八《技艺》:“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

”南宋周辉《清波杂志》卷八《板本讹舛》条:“印板文字,讹舛为常。

盖校书如扫尘,旋扫旋生。

”我国古代的图书形式,主要有写本和印本两种。

由于写刻的时代不一,地区有异,写刻者不同,以及抄写方式和刻写方式的差别等原因,造就了古代图书各种各样的版本。

古籍版本学就是以这些版本为研究对象的。

我国最初的版本研究与校雠工作是合二为一的。

西汉时期,著名的刘向、刘歆父子首次整理国家藏书,就是在广求异本的前提下完成的,不同版本的文字异同是校勘的主要依据。

雕版印刷发明以后,图书刊刻的讹误、差异、作伪及图书在流传中的亡佚现象日见增多,更是极大地促进了版本研究、辨识与源流考辨的发展。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三月,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2人等人奉宋太宗的命令集体编纂,到隔年八月结束,因编成于太平兴国年间,所以定名为《太平广记》,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

全书五百卷,目录十卷,共分九十二大类,下面又分一百五十多小类,例如畜兽部下又分牛、马、骆驼、驴、犬、羊、豕等细目,专收野史以及小说杂着,其中以神仙、鬼、报应、神、女仙、定数、畜兽、草木、再生、异僧、征应等十一类约占全书之半。

古今伪书极多,情况比较复杂,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古籍版本形式多样,鉴定版本,研究版刻流传情况,可以帮助我们鉴别伪赝古本,去伪存真,保护真正的宋元善本,也为古代的文史研究提供可信的文献资料。

甄选出其中的优秀版本,剔除其中的伪书、讹传,对于人们的读书、治学乃至出版领域、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由于古代官刻、私刻的盛行,以及后世多次刊刻等原因,造成书籍版本众多。

《中国古籍版本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籍版本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籍版本学》笔记整理本书特点:体例新、内容新、体量大。

本书内容:上篇概论、中篇源流、下篇鉴定。

本书价值:初步建立了中国古籍版本学的完整体系,全面论述了中国古籍版本的基本规律。

本书亮点:古籍版本学史、写本源流、雕版起源、考订一书版本源流等内容尤富新意。

第一章古籍版本与古籍版本学1、古籍的定义:(一)以装订形式作为标准(二)以语言表达形式为标准(三)以著者时代作为标准(四)以成书年代作为标准2、古籍版本学研究内容第一,古籍版本学的基本理论,其中包括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内容,古籍版本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研究古籍版本学的意义和方法等。

第二,古籍版本学的发展历史,其中包括古籍版本学的发展阶段,各阶段的同书异本研究、善本观、标志性成果等。

第三,古籍制作方式的演变源流,其中包括写本源流、刻本源流等。

第四,单种(含丛书)图书版本的演变源流,其中包括版本数量、版本系统、版本优劣等。

第五,古籍版本鉴定的规律,其中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3、古籍版本学发展的历史划分:(一)从先秦到两汉为版本学的产生时期(二)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为版本学的发展时期(三)宋元为版本学的成熟时期(四)明清为版本学的繁荣时期4、古籍版本学与目录学的关系古籍版本学离不开目录学:(一)考证一书的版本离不开目录学(二)鉴定古籍版本离不开目录学(三)古籍版本鉴定成果的解释离不开目录学目录学也离不开古籍版本学:(一)书目著录离不开版本学(二)目录学的任务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指导读书门径。

5、研究古籍版本学的意义(一)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二)读书治学的需要(三)发展现代出版事业的需要(四)发掘文物、保护文物的需要(五)图书馆工作的需要6、研究古籍版本学的方法:(一)文献考证法:就是把古籍版本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研究。

(二)比较研究法:就是通过比较版本异同,鉴定版本。

具体分三个方面:(1)同书前后不同卷页相互比较,看版式大小、行款字体、学术风格等是否一致。

古籍版本学期末资料

古籍版本学期末资料

古籍版本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古籍:指1911年以前抄写、出版的图书(需指出:上述时间是粗线条的,处于保护利用需要,民国时期出版的线装书(古人所著)通常仍当“古籍”看待)2.版本:由特定工艺制作的、具有特定形式和内容的图书物质形式3.古籍版本学:研究古籍版本源流以及古籍版本鉴定规律的一门学科4.版本源流:广义上:古籍制作方式的演变源流;狭义上:每种图书版本的演变源流5.文献考证法:把古籍版本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研究6.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版本异同,比较版本7.试验研究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物理化学实验),对古籍版本进行鉴定8.计量分析法:通过计量分析研究版本9.版框:也叫边栏,指一张印纸四周的围线10.四周单边:四周边栏只有一条围线11.左右双边:左右边栏各有两条线组成的12.四周双边:四周边栏都是两条围线的,又称文武栏13.字栏:用字组成的栏线14.竹节栏:用竹节图案组成的栏线15.博古栏:用各种乐器图案组成的栏线16.界行:字行之间的分界线界行和栏线有朱墨两色:红色栏线的叫朱丝栏;黑色栏线叫乌丝栏17.版心:也叫中缝、书口、版口,指每页正中较窄的一格,格内常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和刻工姓名18.鱼尾:版心全长四分之一处的鱼尾形标志19.单尾鱼:版心只有一个鱼尾20.双尾鱼:版心有两个鱼尾21.三尾鱼:版心有三个鱼尾22.对尾鱼:两个鱼尾方向相反者23.顺尾鱼:两个鱼尾方向相同者24.以鱼尾虚实图案分:只有鱼尾外部轮廓的,叫白鱼尾鱼尾轮廓用墨填写的,叫黑鱼尾鱼尾由线条构成的,叫线鱼尾鱼尾由图案构成的,叫花鱼尾25.象鼻:连接鱼尾和版框的一条线。

有粗细之分:粗的叫大黑口或阔黑口,细的叫小黑口、线黑口或细黑口;没有象鼻的叫白口;白口刻有文字的叫花口26.天头:也叫书眉,指上栏以外的空白处27.地脚:下栏以外的空白处28.书耳:也叫耳格或耳子,指版框外边上端的小方格,用以书写篇名、室名等29.书衣:也叫书皮,指包在全书最外层的一张纸,较厚,有保护全书的作用30.书签:贴在书衣左上方的一个长方形纸条或丝条,上面标有书名,书签常常请名人或师长题写31.书名页:书衣之后题有书名的一页32.书首:也叫书头,指书的上端33.书根:书的下端截面34.书脑:装订线右边的部分35.书脊:也叫书背,装订线右侧的截面36.副页:也叫护页、扉页,指夹在书衣和书名页之间的空白页子。

古籍版本学读书笔记

古籍版本学读书笔记

《古籍版本学》读书笔记由于本科时期,我所在的学校并没有开设过文献学、古籍版本学之类的课程,因此,阅读黄永年先生的《古籍版本学》对我个人来讲,是对版本学基本知识的一次很好的普及。

黄永年先生在前言中讲到“古籍版本学是一门既古老又时新的学问。

”而在这本书中,作者“只在讲述古籍形制、宋金本地域时,承用了若干成说,此外,从书的结构到内容都贯彻自己的观点,谈自己的东西。

”因此,阅读此书,不仅是对个人缺乏的古籍版本学的基础知识的补充,也了解到了许多作者本人在古籍版本学方面独到的研究和见解。

通读过全书,为了加深记忆,同时为了方便以后在用到此类知识时便于查阅,作了读书笔记,将书中的重要知识点做了一些归纳。

由于此书算是版本学的启蒙课本,所以所谓读书笔记,不过是读书之时的摘要而已。

但纵然只是摘要,阅读此书也给我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益处,帮我推开了古籍版本学的第一扇门。

本书有绪编和版本目录两编,其中绪编包括两章;版本史和版本鉴别包括十一章;版本目录包括两章,此外还有前序、目次和后记。

绪论中的第一章为研究对象,在此章中作者为古籍版本学明确了定义,讲清了古籍版本学研究的对象是我国汉文古籍通行雕版印刷以来的版本。

此外,还指出了:古籍下限(清末)和古籍版本的下限(实际上不存在下限)中国古籍的上限:从春秋末到战国时代由档案转变过来的《诗》、《书》、《礼》、《易》、《春秋》古籍版本的上限:(不包括竹木简书和帛书在内)刻本的出现,才真正算是古籍版本学的上限(唐中叶前期或盛唐时期)版本的含义:最初仅指雕版印刷的本子,后来所谓的古籍版本,实际上是以刻本为主体,同时也包括了活字本、抄本、批校本等各种不同的本子。

第二章是版本和善本。

在此章中作者提出了版本不能等同于善本,并将善本随着时代的转变而变迁的涵义做了逐步的说明。

善本的本义是书籍之校勘精审者(宋代)善本涵义的变化和混乱:凡旧必善“三性”、“九条”之说(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善本的两种含义:1、继承本来含义,校勘性的善本2、继承清以来的讲法,文物性的善本第三章讲述古籍版本学的研究角度和用途,古籍版本学有两个研究角度,第一是研究如何鉴别版本,大多数古籍本身并不用文字来标明它的版本和时代,这类研究也可称为“版本鉴别”;第二是研究每种古籍有过哪些版本,可称为“版本目录”。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总结报告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总结报告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总结报告一、引言古代汉语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的重要工具。

作为古代汉语课程的期末考试的总结报告,本文将对本学期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旨在回顾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参考。

二、学习内容概述本学期的古代汉语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学习内容:1.古代文字学:学习了古代汉字的演变和发展,掌握了古代字形的基本知识和常用字形的写法规则。

同时,还学习了古代文字的构字学和音韵学,了解了古代汉语的发音规律和变异现象。

2.古代文法:学习了古代汉语的基本文法知识,包括古代汉语的词类和句法结构,了解了古代汉语的词序和语法规则。

同时,还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和古代文化经典,掌握了古代汉语的用词和表达习惯。

3.古代文学:学习了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和主要流派,包括古代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

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了解了古代文学的风格特点和文化背景,同时也培养了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三、学习成果与收获在本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取得了一定的学习成果和收获。

首先,通过对古代汉字的学习,我进一步了解了汉字的演变和发展,掌握了古代字形的写法规则。

其次,通过对古代汉语的学习,我对古代汉语的词类和句法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古代汉语的用词和表达习惯也有了更为熟悉的掌握。

最后,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我不仅了解了古代文学的风格特点和文化背景,还培养了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四、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措施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不足之处。

首先,古代汉语的发音规律和变异现象较多,我在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上存在一些困难。

其次,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较为复杂,加之古代文献的语言风格较为古朴,我在理解句子的意思上存在一些困难。

最后,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在把握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上存在一定的欠缺。

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我拟采取以下几个改进措施:首先,加强对古代汉字的复习,尤其是对汉字的字义和字形的熟悉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籍版本学第一章绪论1、版:《说文·片部》:“版,片也。

牍,书版也。

”《论衡·知量篇》:“断木为椠,析之为版。

刀加刮削,乃成奏牍。

”《说文解字注》:“版,片也。

舊作判也。

淺人所改。

今正。

凡施於宫室器用者皆曰版。

今字作板。

”2、本:《文选·魏都赋》注引《风俗通》:“按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

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

”叶德辉《书林清话》:“《说文解字》云:木下为本。

而今人称书之下边曰书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

”3、版本:“版本”一辞,始见于《宋史》卷四百三十一《邢昺传》:“[真宗]景德二年(1005),(略)是夏,上幸国子监阅库书,问昺经版几何?昺曰:‘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具。

臣少从师业儒时,经具有疏者百无一二,盖力不能传写。

”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辰之幸也。

’注疏《論語》《孝經》《爾雅》同书同卷《崔颐正传》:“咸平初,又有学究刘可名言诸经版本多舛误,真宗命择官详正。

因访达经义者,(李)至方参知政事,以颐正对。

”北宋即有版本之称。

南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人不多有,而藏有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学者以传录之艰,故其诵读亦精详。

”“五代冯道始奏请官镂六经版印行。

国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书》付有司摹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

”“士大夫不复以藏书为意,学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

”“然版本初不是正,不无诈误。

世既一以版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遂不可正,甚可惜也。

”所谓版本,实为写本与刻本的合称。

第一节版本与版本学1、版的含义:古代用以书写的木片,通称为版或板。

汉王充《论衡》卷十二《量知》云:“断木为椠,析之为版,刀加刮削,乃成奏牍。

”许慎《说文解字》卷七上也说:“牍,书版也。

”因为供书写用的木片呈方形,所以又称方。

《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

”郑玄注云:“名,书文也,今谓之字。

策,简也;方,板也。

”2、本的含义:本的原义为树根,许慎《说文解字》第六上云:“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引申其义,则据以校书的书的原本也可称本。

《北齐书》卷四十五《樊逊传》中记载:“(天保)七年(556年),诏令校定群书,……逊乃议曰:‘按汉中垒校尉刘向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辄云臣向书、长水校尉臣参书、太史公、太常博士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较,然后杀青。

’”这里的“合若干本”的“本”,就是用来校书的原本。

《隋书·经籍志》总序亦云:“隋开皇三年(583年),秘书监牛弘,表请分遣使人搜访异本。

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定,本即归主。

”显然,这里的“本”也指据以校写的原本。

方、板作为书写工具,有时也连用。

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卷二十四释郑注云:“云方板者,以其百名以下,书之于方,若今之祝板。

不假连编之策,一板书尽,故言:‘方,板也’。

”唐代,还用方板记事,如李贺《感讽五首》之一云:“越妇未织作,吴蚕始蠕蠕。

县官骑马来,狞色虯紫须。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

”同简比起来,方板容纳的字数要多一些。

《春秋序》云:“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

”孔颖达《春秋左传注疏》卷一疏曰:“简之所容,一行字耳。

牍乃方版,版广于简,可以并容数行。

凡为书字,有多有少。

一行可尽者,书之于简;数行乃尽者,书之于方;方所不容者,乃书于策。

”雕板印书之法通行以后,版和板的含义逐渐演变为经雕刻后、供印书用的版片。

唐冯宿《禁版印时宪书奏》:“准敕:禁断印历日版。

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

每岁司天台未奏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

”宋代以后,雕版印刷事业日益兴盛,版或板作为供印书用的版片用的含义更加明显。

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云:“自太祖平定四方,天下之书悉归藏室。

太宗、真宗访求遗逸,小则偿以金帛,大则授之以官。

又经书未有板者,悉令刊刻,由是大备,起秘阁贮之禁中。

”因为板雕好后,在印刷时需要上墨,所以又称墨板。

宋朱翌《猗[yī]觉寮杂记》卷六云:“雕印文字,唐以前无之。

唐末,益州始有墨板。

后唐方镂九经,悉收人间所有经史,以镂板为正。

”宋《国史艺文志》中也有记载:“唐末益州始有墨板,多术数、字学小书。

”本即是书,所以书本二字往往连用。

随着印刷术的发达,本与书本的含义逐渐同于版本。

清代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板本之名称》中云:“雕板谓之板,藏本谓之本。

藏本者,官私所藏,未雕之善本也。

自雕板盛行,于是板本二字合为一名。

”作为版本学的专有名词,则版本是指同一部书在编辑、传抄、刻版、排版、装订乃至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王欣夫:“所谓版本,并不限于雕版印刷的书籍,而实际上包括没有雕版印刷以前的写本和以后的抄本、稿本在内。

”(《古文献学要略》第三章《版本》第一节《版本的起源和发展》)什么叫版本学?这个概念随时代发展,略有变化。

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板本之名称》中言:“私家之藏,自宋尤袤遂初堂,明毛晋汲古阁,及康、雍、乾、嘉以来各藏书家,龂龂于宋元旧钞,是为板本之学。

”1962年,顾廷龙《版本学与图书馆》一文,发表在《图书馆》此年的第一期上,对版本的定义,又有补充:讲究宋元旧刻,固然是“板本之学”的一项内容。

但是在雕板以前的简策,缣素,一写再写,不也是就是不同的版本吗?现代铅印和影印的出版物,一版再版,不也又是不同版本吗?依我看来,版本的含义实为一种书的各种不同的本子,古今中外的图书,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不仅仅限于宋、元古籍。

在九世纪以前,经过不断的传写,在印刷术发明以后,经过不断的刻印,因而产生了各种不同本子。

有了许多不同本子,就出现了文字、印刷、装帧等等各方面的许多多差异。

研究这些差异,并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找出规律,这就形成了“版本之学”。

他还指出:“版本学的内容实在是相当丰富的,如关于图书版本的发生和发展,各个本子的异同优劣,制版和印刷的技术,版本的鉴别,装订的演变,以及研究版本学的历史等等,应该可以成为一门专门的科学。

”1998年,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第一章《版本学名称与功用》中,对此评曰:“顾廷龙对版本学的认识已比叶德辉全面的多,而在传播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推而广之,则以录间带、录像带形式所构成的音像型书籍,也未尝不可以包括在版本学范围之内。

”现在网络发达,书籍还有网络版、电子版,这些也似乎可以也包括在版本学研究的范围之内。

但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以古籍版本为主,其主要内容是探讨古籍的版本源流,研究古籍版本的异同优劣,鉴定古籍版本的真伪等问题。

第二节版本学的功用1、读书应该选择善本。

张之洞《书目答问·略例》中有云:“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为什么呢,他自己回答:“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读书应当选择版本的理由是: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版本,而这些版本之间、从文字到编次又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而这种差别又往往可以决定读者从书中、所获得的知识是否正确。

清顾广圻《思适斋文集》卷十二《石研斋书目序》谈到过这个问题:“盖由宋以降,板刻众矣。

同是一书,用较异本,无弗囗若径庭者。

每见藏书家目录、经某书、史某书云云,而某书之为何本,漫然不可别识。

然则某书果为何书与否,且或有所未确,又乌从论其精粗美恶耶?余嘉锡在《目录学发微·目录书之体制四·板本序跋》对版本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得更加透徹:“盖书籍由竹木而帛,而纸;由简篇而卷,而册,而手抄,而刻版,而活字,其过不知其若干岁,缮校不知其几何人。

有出于通儒者,有出于俗工者。

于是有断烂而部不完,有删削而篇不完,有节抄而文不完,有脱误而字不同,有增补而书不同,有校勘而本不同。

”正是因为一本书的不同版本往往有很大的差别,所以读书不能不注意版本,否则会出一些问题,闹出一些笑话。

《颜氏家训》卷三《勉学》篇中曾举一例:“江南有一权贵,读误本《蜀都赋》注,解‘蹲鸱,芋也。

’乃为‘羊’字。

人馈羊肉,答书云:‘捐惠蹲鸱。

’举朝惊骇。

久后寻迹,方知如此。

”2、那什么是善本呢?从读者治学的角度讲,同符或接近原稿的书就是善本。

张之洞《輶轩语》卷二《语学》篇云:“善本之义有三:一是足本,无缺卷,未删削。

二是精本,精校,精注。

三是旧本,旧刻,旧抄。

”首先要是足本,因为不完整就不能反映原作的全貌,当然也就谈不上与原稿相同或接近了。

商务印书馆出的《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之所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就在于编者做了许多艰苦细致辞的工作,使它们都成为尽可能完整的本子。

顾廷龙《版本学与图书馆》一文中指出:“近人张元济辑印《四部丛刊》和百衲本《二十四史》,尽力搜求旧本以校正今本,有很多新的发现。

例如《四部丛刊》续编中《愧郯录》各本都缺十页,后得祁氏澹生堂钞本半部,其中就有些十页,得以弥补向来的缺憾。

”其次是精本。

精校的目的是使书接近原貌,精注的目的是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云:“《元和姓纂》绝无善本,顷在莆田,以数本参校,仅得七八。

后又得蜀本校之,互有得失,然粗完整矣。

”一般来说,凡经名家精校过的书皆可视为善本。

名家的精注本往往博征繁引、精校细核,对我们阅读和理解原书极有帮助。

唐颜师古注《汉书》,有《叙例》一篇,今录二例以为说明。

第三是旧本,旧本在时间上距离原书较近,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会更接近原貌些。

在《抱经堂文集》卷十二,卢文弨《书吴葵里所藏宋本〈白虎通〉后》曰:“书所以贵旧本者,非谓其概无一讹也。

近世本有经校雠者,颇贤于旧本,然专辄妄改者,亦复不少。

即如《九经》小字本,吾见南宋本已不如北宋本;明之锡山秦氏本,又不如南宋本;今之翻秦本,更不及焉。

以斯知旧本之为可贵也。

”应该注意的是,从书的文物价值和收藏价值看,古本就是善本。

但从读书治学的角度看,古本就未必都是善本。

清郭麐[lín]《灵芬馆诗话》卷八云:“书贵善本,可以是正谬误,然亦有古未必是,而今未必非者。

《文选》谢灵运《游赤石》诗‘终然谢先伐’,用直木先伐之义,宋本作‘天伐’为无解矣。

曹子建《箜篌引》:‘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邱。

’‘生存’、‘零落’偶字也,宋本作‘生在’,疑误。

”这些例子说明,读书应该择善而从,但也不要一味迷信古本。

3、校书应备众本。

广搜异本,进行比较,择善而从,是校书所应当首先采用的基本方法。

孙德谦《刘向校雠学纂微·备众本》中说:“校书之事,必备有众本乃可以抉择去取。

近世如阮文达之校《十三经》,有所谓单经本、经注本、单疏本;谢墉之校孙卿子,有所谓影钞大字宋本、元刻纂图互注本、明虞氏、王氏合校刻本、明鍾人傑本是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