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学—考试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籍版本学

第一章绪论

1、版:《说文·片部》:“版,片也。牍,书版也。”《论衡·知量篇》:“断木为椠,析之为版。刀加刮削,乃成奏牍。”《说文解字注》:“版,片也。舊作判也。淺人所改。今正。凡施於宫室器用者皆曰版。今字作板。”

2、本:《文选·魏都赋》注引《风俗通》:“按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叶德辉《书林清话》:“《说文解字》云:木下为本。而今人称书之下边曰书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

3、版本:“版本”一辞,始见于《宋史》卷四百三十一《邢昺传》:“[真宗]景德二年(1005),(略)是夏,上幸国子监阅库书,问昺经版几何?昺曰:‘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具。臣少从师业儒时,经具有疏者百无一二,盖力不能传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辰之幸也。’注疏《論語》《孝經》《爾雅》同书同卷《崔颐正传》:“咸平初,又有学究刘可名言诸经版本多舛误,真宗命择官详正。因访达经义者,(李)至方参知政事,以颐正对。”北宋即有版本之称。

南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人不多有,而藏有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学者以传录之艰,故其诵读亦精详。”“五代冯道始奏请官镂六经版印行。国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书》付有司摹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

“士大夫不复以藏书为意,学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然版本初不是正,不无诈误。世既一以版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遂不可正,甚可惜也。”

所谓版本,实为写本与刻本的合称。

第一节版本与版本学

1、版的含义:古代用以书写的木片,通称为版或板。

汉王充《论衡》卷十二《量知》云:“断木为椠,析之为版,刀加刮削,乃成奏牍。”许慎《说文解字》卷七上也说:“牍,书版也。”因为供书写用的木片呈方形,所以又称方。《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郑玄注云:“名,书文也,今谓之字。策,简也;方,板也。”

2、本的含义:本的原义为树根,许慎《说文解字》第六上云:“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引申其义,则据以校书的书的原本也可称本。《北齐书》卷四十五《樊逊传》中记载:“(天保)七年(556年),诏令校定群书,……逊乃议曰:‘按汉中垒校尉刘向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辄云臣向书、长水校尉臣参书、太史公、太常博士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较,然后杀青。’”这里的“合若干本”的“本”,就是用来校书的原本。《隋书·经籍志》总序亦云:“隋开皇三年(583年),秘书监牛弘,表请分遣使人搜访异本。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定,本即归主。”显然,这里的“本”也指据以校写的原本。方、板作为书写工具,有时也连用。

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卷二十四释郑注云:“云方板者,以其百名以下,书之于方,若今之祝板。不假连编之策,一板书尽,故言:‘方,板也’。”唐代,还用方板记事,如李贺《感讽五首》之一云:“越妇未织作,吴蚕始蠕蠕。县官骑马来,狞色虯紫须。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同简比起来,方板容纳的字数要多一些。《春秋序》云:“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孔颖达《春秋左传注疏》卷一疏曰:“简之所容,一行字耳。牍乃方版,版广于简,可以并容数行。凡为书字,有多有少。一行可尽者,书之于简;数行乃尽者,书之于方;方所不容者,乃书于策。”

雕板印书之法通行以后,版和板的含义逐渐演变为经雕刻后、供印书用的版片。唐冯宿《禁版印时宪书奏》:“准敕:禁断印历日版。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

宋代以后,雕版印刷事业日益兴盛,版或板作为供印书用的版片用的含义更加明显。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云:“自太祖平定四方,天下之书悉归藏室。太宗、真宗访求遗逸,小则偿以金帛,大则授之以官。又经书未有板者,悉令刊刻,由是大备,起秘阁贮之禁中。”

因为板雕好后,在印刷时需要上墨,所以又称墨板。宋朱翌《猗[yī]觉寮杂记》卷六云:“雕印文字,唐以前无之。唐末,益州始有墨板。后唐方镂九经,悉收人间所有经史,以镂板为正。”宋《国史艺文志》中也有记载:“唐末益州始有墨板,多术数、字学小书。”

本即是书,所以书本二字往往连用。随着印刷术的发达,本与书本的含义逐渐同于版本。

清代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板本之名称》中云:“雕板谓之板,藏本谓之本。藏本者,官私所藏,未雕之善本也。自雕板盛行,于是板本二字合为一名。”

作为版本学的专有名词,则版本是指同一部书在编辑、传抄、刻版、排版、装订乃至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王欣夫:“所谓版本,并不限于雕版印刷的书籍,而实际上包括没有雕版印刷以前的写本和以后的抄本、稿本在内。”(《古文献学要略》第三章《版本》第一节《版本的起源和发展》)

什么叫版本学?这个概念随时代发展,略有变化。

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板本之名称》中言:“私家之藏,自宋尤袤遂初堂,明毛晋汲古阁,及康、雍、乾、嘉以来各藏书家,龂龂于宋元旧钞,是为板本之学。”

1962年,顾廷龙《版本学与图书馆》一文,发表在《图书馆》此年的第一期上,对版本的定义,又有补充:讲究宋元旧刻,固然是“板本之学”的一项内容。但是在雕板以前的简策,缣素,一写再写,不也是就是不同的版本吗?现代铅印和影印的出版物,一版再版,不也又是不同版本吗?依我看来,版本的含义实为一种书的各种不同的本子,古今中外的图书,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不仅仅限于宋、元古籍。在九世纪以前,经过不断的传写,在印刷术发明以后,经过不断的刻印,因而产生了各种不同本子。有了许多不同本子,就出现了文字、印刷、装帧等等各方面的许多多差异。研究这些差异,并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找出规律,这就形成了“版本之学”。

他还指出:“版本学的内容实在是相当丰富的,如关于图书版本的发生和发展,各个本子的异同优劣,制版和印刷的技术,版本的鉴别,装订的演变,以及研究版本学的历史等等,应该可以成为一门专门的科学。”

1998年,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第一章《版本学名称与功用》中,对此评曰:“顾廷龙对版本学的认识已比叶德辉全面的多,而在传播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推而广之,则以录间带、录像带形式所构成的音像型书籍,也未尝不可以包括在版本学范围之内。”现在网络发达,书籍还有网络版、电子版,这些也似乎可以也包括在版本学研究的范围之内。但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以古籍版本为主,其主要内容是探讨古籍的版本源流,研究古籍版本的异同优劣,鉴定古籍版本的真伪等问题。

第二节版本学的功用

1、读书应该选择善本。张之洞《书目答问·略例》中有云:“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为什么呢,他自己回答:“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读书应当选择版本的理由是: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版本,而这些版本之间、从文字到编次又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又往往可以决定读者从书中、所获得的知识是否正确。清顾广圻《思适斋文集》卷十二《石研斋书目序》谈到过这个问题:“盖由宋以降,板刻众矣。同是一书,用较异本,无弗囗若径庭者。每见藏书家目录、经某书、史某书云云,而某书之为何本,漫然不可别识。然则某书果为何书与否,且或有所未确,又乌从论其精粗美恶耶?

余嘉锡在《目录学发微·目录书之体制四·板本序跋》对版本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得更加透徹:“盖书籍由竹木而帛,而纸;由简篇而卷,而册,而手抄,而刻版,而活字,其过不知其若干岁,缮校不知其几何人。有出于通儒者,有出于俗工者。于是有断烂而部不完,有删削而篇不完,有节抄而文不完,有脱误而字不同,有增补而书不同,有校勘而本不同。”正是因为一本书的不同版本往往有很大的差别,所以读书不能不注意版本,否则会出一些问题,闹出一些笑话。《颜氏家训》卷三《勉学》篇中曾举一例:“江南有一权贵,读误本《蜀都赋》注,解‘蹲鸱,芋也。’乃为‘羊’字。人馈羊肉,答书云:‘捐惠蹲鸱。’举朝惊骇。久后寻迹,方知如此。”

2、那什么是善本呢?从读者治学的角度讲,同符或接近原稿的书就是善本。

张之洞《輶轩语》卷二《语学》篇云:“善本之义有三:一是足本,无缺卷,未删削。二是精本,精校,精注。三是旧本,旧刻,旧抄。”

首先要是足本,因为不完整就不能反映原作的全貌,当然也就谈不上与原稿相同或接近了。商务印书馆出的《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之所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就在于编者做了许多艰苦细致辞的工作,使它们都成为尽可能完整的本子。顾廷龙《版本学与图书馆》一文中指出:“近人张元济辑印《四部丛刊》和百衲本《二十四史》,尽力搜求旧本以校正今本,有很多新的发现。例如《四部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