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与文品(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导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浙江高考真题导写
[高考真题]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有《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指导]
作为一道材料作文,如何快速准确地审清题意?这是我们指导学生考场应试的首要问题。笔者一般要求学生学会材料作文审题“四步走”。
第一步,提炼“话题”。材料作文审题时,最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最易断章取义。如本题,有些学生会只谈“人品”,甚至只谈性格的“褊急”与“澄淡”等。应引导学生在审题时,提炼出“人品”与“文品”这两个关键词来。其中后者,可以说是采取“仿词”的方法来提炼的。抓住了这两个词来写,就保证了写作的大方向不错;
第二步,界定“话题”。考场作文都是“戴着镣铐跳舞”,材料作文更是。要准确把握题意,便要准确界定话题的内涵与外延。如“人品”,在本题里是什么意思?显然,在本题中它具有着特定的含义。我们从“褊急”“澄淡”“高雅”等词语上可以概括得出,它应该是指人的性格特征与情趣爱好,而不是寻常所谓的好坏善恶。再说“文品”,材料明确为“格调趣味”、“局促”、“悠远”,显然是从文章的审美风格而言的,与文章的档次高低关系不大;
第三步,注意“倾向”。现在的考场作文,常常有“题以载道”之特点,题目中往往蕴含着命题者的是非态度,限制了写作的方向。应该说今年的浙江卷在这方面还是较为开阔自由的,它只提供了“统一”与“相离”正反两种现象,这给写作者提供了自由选择的余地。要注意的是,这种选择其实既体现了写作者的态度,也体现了写作者思考的深度。一般的考生会二选其一,这不但是容易人云亦云,而且本身就难以自圆其说,因为实际上“人品”是复杂的,“文品”也是多样的,这二者的关系不是可以简单判断的,所以应该辩证来看;
第四步,留心“要求”。一个完整的试题,除了“材料”还有“提示”和“注意”的相关要求,必须看清。本题虽在提出了“明确文体”这一看似宽泛的要求,但如果留心到“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这一写作提示,特别是“阐明”这个文体标示意味极强的词,其实我们可选的文体就很单一
了——议论文。如果没有留心到此,文章写作就可能有问题。
[例文参考]
此题,我以为出给大学四年级的中文系学生写作较好,因为它需要较广的阅读视野、较强的“文论”基础。这里,转《人民日报》2006年的一篇文章,以作参考。
人品与文品
李恩柱
阅读时下一些名人的文章,又看相关的评论,突然想到人品和文品这个老话题。
影响文章好坏的因素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是那种把作者人格和文章本身联系起来的观点——人格决定文格。这没错。一个人,如果连做人都成问题,写出的文章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然而,这是一条正确而又十分宽泛的标准,比如人品恶劣到什么程度才会影响文品;又比如作者如果有意识地掩盖人品缺陷,文章本身又很漂亮,别人怎么通过文字推断作者的人品等等。
(注意本文作者所谓的“人格”与浙江卷要求的“人品”内涵不一样)
其实,人品对文品的影响是隐蔽的,(这一判断,下午好)而不是像刀切豆腐一样,每一半都看得很清楚。鲁迅先生曾说:“倘要知人论世,是非看编年的文集不可的。”只看一篇文章,
未必能看出什么。昭梿在《啸亭续录》中说:“王西庄未第时,尝馆富室家,每入宅时必双手作搂物状。人问之,曰:‘欲将其财旺气搂入己怀也。’及仕宦后,秦诿楚谨(諈,原作有误,此特更正)多所乾没,人问之曰:‘先生学问富有,而乃贪吝不已,不畏后世之名节乎!’公曰:‘贪鄙不过一时之嘲,学问乃千古之业。余自信文名可以传世,至百年后,口碑已没而著作常存,吾之道德文章犹自在也。’故所著书多慷慨激昂语,盖自掩贪陋也。”前人在好多笔记中都引用了这个故事,如清人孙静庵的《栖霞阁野乘》卷下就有《王西庄自掩其贪》一段文字。王西庄就是王鸣盛,号礼堂,又号西庄,晚号西沚居士,江苏太仓嘉定县人,生于康熙六十一年,卒于嘉庆二年,活了76岁。
关于王西庄,清代的陈康祺在其笔记中却大赞其涵养:“光禄王西庄先生鸣盛,家居时,有无赖子与人赌胜,醉骂王氏之门。门者不能忍,先生力止之。次日,无赖子酒醒,其母挈之诣先生家请罪。笑谢之曰:‘昨汝酒醉,我却不怪,但以后醉了,若骂他人,恐致获咎。’无赖子惶恐而归,戒酒终身,卒无事。先生涵养如此,宜其瞽目复明,年跻大耋也。”
(此二段,正反说明了人性的复杂性。)
这段文字与昭梿记述王西庄之贪的文字,粗看也仅是视角不同,取材迥异,细思却觉得两段文字蕴藏的感情大异其趣,虽然是淡淡的、含而不露的。
看似矛盾的两件事,往往会和谐地统一在一个人的身上,这
就是人的复杂性。王西庄如此,恐怕别人也脱不掉这一点。是用后者掩盖前者,还是以前者否定后者?都绝对用不着。古人曰:“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世上的人虽不能说肯定都有缺点,却可以说大部分有缺点。有些文章只提优点或者缺点,那是文章作者所为,与真切的实际是另一回事。因此,除了读一个人的全部文字外,还要尽可能多地读关于这个人的评介文字,几个方面综合看待,才接近一个真人。
点评:
本文在写法上,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作者观点的辩证性,他看出了人品的复杂性,不能简单地判断;二是,作者言之凿凿,他引用了两则资料来说明一个人可能会有绝然不同的两个方面的人性表现。前者,是中学生应该要学习的;后者,是中学生不能短时间内学到的。
我是个金庸迷。在金庸“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四部煌煌巨著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亦狂亦痴、光彩照人的侠士形象。“如憝厚诚朴的郭靖,疏狂不羁的令狐冲、坦荡豪侠的萧峰,狂傲狷介的扬过,善良随和的张无忌,不通世故古道热肠段誉…,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风采,细思之又有个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