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禅宗心法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

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

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可以说禅宗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独具特色的一项。

禅宗起源于唐代中国,因在印度佛教中“禅那”一词的译音为“禅”,故名为“禅宗”。

禅宗的思想核心是“悟”,即通过冥想、打坐等方式,达到直接悟性的境界,体验真实的生命本质,从而看破生命中的种种幻想和束缚,最终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超越。

禅宗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禅宗的思想特点禅宗的思想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批判理性,“言语不逮”,强调直接悟性;二是注重方法,如打坐、坐禅、禅悟等,以求突破幻象,实现本我;三是“看心为觉”,将悟性当作认知的本源,不依赖于经验和因果。

禅宗思想的核心是证悟。

禅宗认为“诸法无我”,即某种表象下的存在,并不代表其真实存在,其存在并不等价于它的实在性。

禅宗不仅否认概念性知识的一切价值,而且也否定道德规范和所有客观存在的本质。

禅宗主张的是要去除所有假设和为真实所糊涂的瞎想,通过直接悟性而达到真实的认识。

禅宗把“觉悟” 看作是认知的一种,认为这种认知能够既跨越史学和经验,突出认识的有限性,又能够直接体验实在的生命。

这种认知不仅超越了理性、知识等传统学科范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开拓世界、创新历史的意义。

二、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且广泛。

首先,在文学艺术上,禅宗与诗歌结合,产生了“诗狂论、古意、墨宝”等艺术形式,形成了赞美生命、自然与心灵的诗歌。

其次,在建筑和园林中,禅宗的思想以自然美、人文情、趣味性和精神节肢及所孕育的禅意修养,形成了丰富多彩、气韵环美的禅园建筑。

再次,在医学中,禅宗为中医学的疑问和治疗方法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从禅宗的角度看,病是由于人们的紧张、压力、忧虑等负面情绪引起的,体验禅悟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这种负面情绪,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最后,在哲学、道德、社会等领域,禅宗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禅宗代表了自我与大众性、理性与非理性、历史与超历史、经验与超经验等相对的一种特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为当代世界提供了重要启示。

禅宗的理论与方法

禅宗的理论与方法

第五讲禅宗的理论与方法(基本资料)一、起源和传承二、主要理论:自性说三、参禅法1、直指法2、参话头法3、开悟与保任四、禅宗教学法1、有言无言2、棒喝3、机锋五、禅宗与主体性确立一、起源和传承(一)起源:拈花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二)传承:西天二十八祖。

中土六祖。

五家七派。

1、初祖菩提达磨:梁武帝普通元年,泛海至广州番禺。

(1)与梁武帝论道梁普通元年(520)泛海至广州。

帝迎之到建业。

问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写经有何功德?”磨曰:“无功德。

”帝曰:“何以并无?”师曰:“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帝曰:“云何真功德?”磨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曰:“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磨曰:“廓然无圣。

”帝曰:“对朕者谁?”磨曰:“不识。

”帝不悟。

遂渡江之魏。

(2)一苇渡江。

(3)面壁九年。

(4)只履西归。

2、二祖慧可:立雪断臂初名神光。

二祖初生时,神光烛室,亘于霄汉。

又一夕神人现,谓二祖曰:“何久于此?汝当得道时至,宜即南之。

”二祖以神遇遂名神光。

久居伊洛,博极群书。

每叹曰:“孔老之教,祖述风规。

”近闻达磨大师住少林,乃往彼晨夕参扣。

达磨端坐面壁,莫闻诲励。

光自忖曰:“昔人求道,敲骨出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

古尚若此,我又何如?”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大雪,二祖立于砌下,迟明积雪过膝。

达磨悯之曰:“汝立雪于此,当求何事?”二祖悲泪曰:“惟愿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磨曰:“诸佛妙道,旷劫精勤。

难行能行,非忍而忍。

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

欲冀真乘,无有是处。

”二祖闻诲励,向道益切,潜取利刀,自断左臂,致于达磨前。

磨知是法器,遂问曰:“汝立雪断臂,当为何事?”二祖曰:“某甲心未安,乞师安心。

”磨曰:“将心来,与汝安。

”祖曰:“觅心了不可得。

”达磨云:“与汝安心竟。

”后达磨为易其名曰慧可。

3、六祖慧能。

简析禅宗的主要理论

简析禅宗的主要理论

简析禅宗的主要理论作者:胡俊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5期禅宗是中国佛学规模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中国化的宗派,在佛学中有着重要地位,禅宗的出现在佛学史上是一场革命,它的开山祖师是菩提达摩(?—536),实际创立者是六祖慧能(638—713),六祖慧能的即心成佛说和顿悟成佛说是禅宗的中心思想,慧能的思想使佛学的理论达到了新的高度。

(一)“禅”以及菩提达摩至五祖弘忍的思想概要“禅”是天竺语Dhyāna一词的音译,旧译为“弃恶”、“功德丛林”“思惟修”等,通常译为“静虑”。

禅定就是安静的沉思,是佛学的六大修养途径之一。

由“禅”的释义可了解禅宗主张的顿悟方式,即通过“坐禅安心”实现“自性西方”。

但是从禅宗开山祖师菩提达摩到六祖慧能,它们的思想也有些许差别。

1、达摩原本是南天竺人,在中国却度过了半个世纪之久,他的思想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主张“二入四行”。

“二入”即理入和行入,既重视理论,也重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四行”即抱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发行。

菩提达摩的“二入四行”观点即是重视坐禅、慧悟并行,开了禅宗的坐悟并重之风。

2、二祖慧可(487—593)的主要观点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他用…慧‟简化了…定‟,沟通了印度禅和中国佛学,达摩和慧可都很赞同《楞伽经》“三界唯心所造,万法虚妄不实”、众生皆有如来藏、重视内心觉悟等观点。

3、三祖僧璨(?—606)继承了达摩以来的传统,他的思想主要包括变“不立文字”为著经传说,公开弘法,写下了《信心铭》,有人将其视为禅宗的第一部经典。

4、四祖道信(580—651)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心净是佛,佛即是心”,道信禅法是以心性论为基础的,他的思想是对菩提达摩的重要发展,另外道信将禅修化为坐禅安心,对自我体悟,并使禅宗变为名符其实的“心宗”。

5、五祖弘忍(601—670)主持的时期是禅宗大发展的阶段,门下弟子已有一定规模,也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禅宗的社会影响得到进一步扩大。

学点禅宗的平衡思想

学点禅宗的平衡思想

学点禅宗的平衡思想佛祖说“众⽣皆有佛性”中的“佛性”,意思是说⼈内⼼都存有⼀个“超然我”。

“直指⼈⼼,见性成佛”是说放下“当然我”,就可显现“超然我”。

佛的本质是平衡,卍象形地表达了平衡循环的世界,成佛就是达到那种“空”境。

“禅”的关键在于“悟”,⼀悟众⽣成佛,不悟佛是众⽣。

证得平衡,你也如来。

“悟”分为顿悟和渐悟,顿悟是⽴马放下,渐悟是慢慢放下。

禅宗≈⼤乘+易经+⽼庄。

六祖听到⼀句“应⽆所住⽽⽣其⼼”就顿悟成佛。

放下屠⼑是放下欲望,⽴地成佛是顿悟成佛。

“佛”和“空”是平衡,“禅”和“悟”是实现平衡的过程。

本论的⽞⼦理论和奇点思维有助于你证悟世界实相为什么“空”性。

佛学系统中的三法印、四圣谛、五蕴、六度、⼋正道、⼗⼋界是要素,⼗⼆因缘、五眼是过程,⽬标是觉悟成佛。

众⽣平等就是众⽣度到各⾃的⾃然位置即可成佛。

通过勤修“戒+定+慧”的来息灭“贪+嗔+痴”。

佛说的“痴”就是剩余智慧痴迷于求名求利,所谓“⽆明”;⽽“慧”是剩余智慧⽤于求存求活,这是超然我的般若⼤智慧。

“三世因果”是多个阶段的时间循环,“六道轮回”是多个层次的空间循环。

所谓“五眼”也是思维维度问题,凡夫⾁眼只看见“⾊”,菩萨法眼却照见“空”。

修佛也许就是把——期望值⽆限⼩+容忍度⽆限⼤+吃亏吃苦成其⽣存⽅式。

⽆论神秀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还是慧能的“本来⽆⼀物,何处惹尘埃”,禅修⽆⾮是⽤好那点剩余智慧⽽已。

⼈的平衡同时包含着物我平衡、⼈我平衡和⾃我平衡三个层次。

凡宗教都要借“神”的⼒量来帮⼈实现内⼼平衡,佛教理论有助于你保持或恢复平衡。

佛教三法印:诸⾏⽆常是求物我平衡,诸法⽆我是求⼈我平衡,涅槃寂静是求内⼼平衡。

知⽆常,不逞强;知⽆我,⽆痛苦;知涅槃,⽆恼烦;知寂静,⼼禅定。

⼈只有放下名利才有可能⼤觉⼤悟,看空了“当然我”,剩下的“⾃然我+超然我”的那个“我”就是佛。

佛相当于三我⼀体理论中那个超然名利、超然⽣死的“超然我”。

当然我=0时就进⼊涅槃境界:既然⽆常⽆我,也就⽆所谓⽣⽼病死;既然众⽣平等,也就不在乎转世何物。

【功夫】禅宗大德本焕长老谈个人修行心得体会非常实用

【功夫】禅宗大德本焕长老谈个人修行心得体会非常实用

【关键字】功夫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今天座上的几位大居士要我来给大家讲几句话,但是我不会讲话,那么就把这几十年来我个人修行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拿来跟大家聊一聊吧。

我本人是搞禅宗的,出家以后就到高旻寺亲近来果老和尚。

来果老和尚同虚云老和尚一样,都是当代禅宗的大宗师,都是已经明心见性了的。

来果老和尚是在金山开悟的,虚云老和尚是在高寺旻开悟的,我出家以后,有幸先后亲近了这两位大善知识,所以自己虽然没有什么修持,也勉强觉得几十年的光阴没有白过。

今天各位让我来讲禅宗,那么我就先讲一讲禅宗的渊源。

大家一定都知道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的典故——‘以心印心、心心相印’,这就是禅宗这一顿超法门在印度,从迦叶尊者始,禅宗一直流传了二十八代。

到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的时候,他远渡重洋到中国来传法,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达摩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后传法给二祖慧可,慧可传法给三祖僧璨,僧璨至四祖道信,之后是五祖弘忍、六祖慧能……。

我也是这个宗门下的,传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四十四代了。

什么叫做‘禅’呢?‘禅’,就是‘禅那’,翻译成‘静虑’,就是我们思想清净地去来回思虑。

又翻成‘思维修’,我们可以在这个思想上去来回思维,去修它。

禅宗这一法,现在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在这门下,依此用功办道、开悟的人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了。

在过去唐朝、宋朝、明朝,甚至于清朝,还有少数开悟的,像虚云老和尚,来果老和尚都是属于清朝的——这以后开悟的都没有听到。

是不是没有开悟的呢?开悟也有大、小之分。

如我宗门下,大悟十八,小悟无数。

为什么我这样讲呢?我们对于一桩事物不明了,最终明白了,这就是一种‘悟’,这是一种‘小悟’;‘大悟’是彻底明心见性——二者完全是不同的。

宗门下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

什么叫‘疑情’呢?它是指我们对一桩事情不明了,不明了这桩事情究竟是什么东西,体现在禅宗这一法里面,就是禅宗历史上诸多的公案。

过去祖师也讲: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

第三节 禅宗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第三节  禅宗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4、放弃坐禅,诵经 在慧能眼中,成佛并不困难,只要心里 觉悟,便可成佛,不必通过长期的禅定 修习,认为“道由心悟”,反对那种 “长坐不卧”“往心观净”的坐禅方式。 慧能不仅反对坐禅,而且也不主张诵经, 佛性全靠体悟得来,不必借用文字,甚 至认为成佛不必在佛寺之中,只要在家 也可以成佛 。
传统佛教
禅宗还认为,能够产生万法之心本体,同时又 是空寂的。在他看来,正因为是产生万法的,故心 的本体必然无任何差别和特点。心的本体之中“无 相无物”,“亦无方圆大小,亦无青黄赤白,亦无 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 ,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 有头尾”。这就是说,正因为心生万物,故其本体 必然空寂,反之,正因为心本体是空寂的,才有产 生和包含万物的作用,故慧能说:“心量广大,犹 如虚空……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象,日月星辰, 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 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 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慧能的这种思想与老子和 魏晋玄学的虚无生实有思想是有其渊原关系的。
2、“无念为宗”
什么是“无念”呢?“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着一 切法”。无念就是不执着,不追求,当人们接触外境 时,心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尝到美味不觉得爽口, 看到美色不感到悦目,达到这种境界就是不执着外境, 也就是“无念”了。可见,“无念”并不是如同木石 一样地无任何感觉,不是“百物不思,念尽除却”, 而是“无妄念”“不于境上生心”,也就是主观上完 全不受外界的影响,做到这一步,就能达到佛的境界, 得到最后解脱,进入“极乐世界”。与此相反,如果 心受外境影响,追求形色声味,念念不忘相,必然带 来无限烦恼,这就是“地狱”。
第三节 禅宗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一、禅宗革新佛教的社会根源
慧能本姓卢,新 州人(广东新 兴)。惠能不识 字,他生平讲道, 经门人法海记录, 名为《坛经》, 成为研究惠能思 想的主要资料。

禅宗剖析资料

禅宗剖析资料

禅宗剖析一、禅宗的历史和起源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分支,起源于印度佛教的某些教义。

在传入中国后,禅宗吸收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据传菩提达摩为禅宗的创始人,被尊为初祖。

其后,经过几代禅师的传承和发展,禅宗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之一。

二、禅宗的核心思想禅宗的核心思想是“心性本净,佛性本有”。

它主张通过修行,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觉悟出不需外求的清净自心。

禅宗的信仰是人心本来清净,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识自性,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

这种思想体现了禅宗对于心性、佛性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三、禅宗的修行方法禅宗的修行方法主要包括禅定和参禅。

禅定是一种通过静坐冥想的方式,使内心达到平静、清净的状态。

参禅则是在禅师的指导下,通过参悟一些禅机或公案,达到心性的觉悟。

此外,禅宗还提倡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随缘任运的态度,让禅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禅宗的悟性和境界禅宗的悟性是指通过修行和参悟,达到对于宇宙和生命的深刻理解。

这种理解超越了常规的逻辑思维和经验认知,是一种心源性的觉悟。

禅宗的境界则是指通过修行和悟性,达到的一种心灵上的自由、超脱和圆满的状态。

这种境界超越了生死的轮回和烦恼的束缚,是一种永恒、和平的境界。

五、禅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禅宗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禅宗吸收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其次,禅宗对于中国的艺术、文学和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禅宗的“无我”思想对于中国的书法艺术、绘画艺术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禅宗的“心源说”也为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六、禅宗的争议和批评尽管禅宗在中国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

首先,禅宗的修行方法和理论对于一些人来说过于神秘和难以理解。

其次,禅宗的某些极端思想可能被一些人利用为逃避现实、追求个人自由的借口。

此外,禅宗的某些分支可能存在派别之争和传承上的争议。

禅宗心性论

禅宗心性论

禅宗心性论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王大刚摘要:本文讨论分析了禅宗心性论的理念及其历史发展,着重讨论了惠能对“心”、“性”的认识,也分别讨论了五派七流的观点,以此来具体论证“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关键词:心性论惠能禅宗一、综述禅宗作为佛教的真正代表在中国心性历史上影响远远高于其它各宗,可以说佛教心性完成于禅宗。

而禅宗虽有“南能北秀”二宗,但是神秀主张“息灭染心”,而惠能则反对定慧割裂,从人本主义角度以“众生即佛”的观点与神秀对立,自然,真正在历史上发挥影响的是以惠能代表的南宗,因而这里讨论的禅宗心性论主要指南宗而言。

心性这两个字就像这字面本身一样,就是心的本性,就是内心固有的本来面目。

心性一词最早见于《增一阿含经》“心性极清净”,除了“心性”一词之外,在佛教哲学中也有许多其他名称,正如郭朋《坛经校释》所述“佛性、法性、实性、自性、本性、法身、本心、真如等等称谓,实质上指的都是一个东西――佛教所幻想的最高的、永恒的精神实体。

它是惠能的思想核心,理论基础,也是惠能心目中的宇宙实体,世界本原。

”禅宗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口号,以“明心见性”作为根本宗旨一方面保留了宗教本身的神秘性而在另一方面却将宗教世俗化,让更多人接受其哲学理念。

二、心与性惠能对于心提出“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坛经・般若品第二》),显然这与我们所说生理学意义上的心是不同的,在惠能的论述里,“心”是一个能够主宰世界的独立本体,而惠能又说“功德自心作,福与功德别”提出了“自心”的概念,这个自心和心比更具有人本主义倾向,旨在让人们强化自我意识。

而本体的自心则被惠能称为“本心”,如“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坛经・自序品第一》),又如“若识自信见性,皆成佛道”(《坛经・般若品第二》)。

对于心的修行方法称为“直心”,如“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坛经・定慧品第四》)也就是说,直心指的是对一法都不生分别、执著之心,一方面可以说它是修行的方法,但是另一方面也是一种道德要求。

教学篇 – 禅宗基础入门

教学篇 – 禅宗基础入门

中默念:和——,如此循环。
要点:默念时应做到缓、慢、匀、细;呼、吸气交接要圆润、自然。
3.数息
闭目坐下,自然呼吸。在呼气开始时,心中默数:1、2、3——,就象拔河一样,把三个数接连数完,并把
最后一位数“3”音拉长,直到整口气呼完为止;开始吸气,头脑呈休息状态;再开始呼气,呼气时心中默
时,用意识去观察这种起伏和晃动。
要点:用意要囊括全身,在自然无拘的基础上越轻越好。
2.吐字
闭目坐下,自然呼吸。在呼气开始时,心中默念:「和——」,默念时把音拉长,再慢慢消失,人如其
字,也有随字同时消失的感觉,直到整口气呼完为止;开始吸气,吸气时头脑呈休息状态;再开始呼气,心
再则,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要多吃苦,多做善事,多积德。积德可以为自已增加福份储备,无论你
想做什么事,如果福份不够,终将会一事无成。
数:1、2、3——,如此循环。
要点:默数时的节奏可自行把握,以轻、松、自然为准。
(三)坐禅辅助功法
家中准备一个《楞严咒》视频,初始时认真听就行了,等到熟练后再跟着声音背诵,选修背诵时,最好
分早晚两次,这样的训练能使大脑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大脑功能越能集中,练功时则越能入静。
(四)修禅者日常心法
修习禅宗的人,要求在生活中尽量做到目空一切,放下包袱,这样才能做到珠联璧合,事半功倍。因
此,除了必须用脑的工作之外,我们要学会用感觉去完成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琐事,如果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出
现思想,应立即将其屏蔽。
其次,要看淡生活中的事物、得失,要容忍对你不公平的人和事,不要大喜大悲,重视调控情绪。
教学篇 – 禅宗基础入门
(一)坐禅
双腿内盘,平坐于蒲团或棉垫之上,体态端正, 全身放松,双手随意安放,以自然、舒适为宜;眼睛轻

中国的禅宗与修行方式

中国的禅宗与修行方式

中国的禅宗与修行方式中国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自公元6世纪传入中国以来,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并发展出独特的修行方式。

禅宗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冥想和直接体验来达到觉悟与解脱的境地。

在中国,禅宗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灵修养和生活态度。

一、禅宗的起源与发展禅宗源于印度佛教的达摩禅,公元6世纪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壮大。

禅宗最早在南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深入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禅宗逐渐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面貌,深受当时士人、文人、武士和民众的追捧。

二、禅宗的核心理念禅宗的核心理念是直接体验与觉悟。

禅宗强调在冥想的过程中通过深入思考和内心静观,超越语言与概念的限制,直接与真实的世界产生联系。

禅宗认为,只有在觉察当下、体悟内心的同时,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平静。

三、禅宗的修行方式禅宗的修行方式主要有坐禅、行禅和公案禅。

坐禅是禅宗的主要修行方式之一。

通过端坐静思、专注呼吸,禅修者可以达到超越思维的境地。

坐禅需要禅修者保持稳定的身体和意识状态,直面自己的思绪和情绪,从而实现身心的平静与觉悟。

行禅是禅宗的另一种重要修行方式。

禅修者通过缓慢、专注地行走,与身体的每个动作保持高度的觉知。

行禅的目的是培养对当下的敏锐感知,并将这种觉知扩展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公案禅是禅宗特有的一种修行方式。

禅宗师父会给予禅修者一种看似矛盾或无法解答的问题,禅修者通过直接观察和思考,超越语言与概念的束缚,以达到觉悟的目的。

四、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禅宗的受众逐渐扩大,从士人阶层到庶民百姓,从文人雅士到武士武夫。

禅宗的艺术与文化影响可以在中国的文学、绘画、园林设计等各个方面找到。

在文学方面,禅宗的修行思想影响了诗词的创作。

唐代的杜牧、苏轼等文人都是禅宗的忠实追随者,他们的作品常常体现了对自然、人生和内心世界的深入思考。

禅宗的影响还可见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

禅宗认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可以通过营造合适的环境来达到。

禅宗心法

禅宗心法

禅宗心法禅是生活的智慧和艺术。

悟禅,可拭亮慧眼,透视生命的意义,领悟生活的真谛。

以禅涤心,净化心灵,人生将向我们报以微笑与愉悦。

一、平常心:自然恰淡是人间真味二、随缘:豁达洒脱,随性自然三、淡泊名利:恬淡造就高洁人生四、财富:贫而无怨,富而无骄五、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六、宽恕:宽则容人,宽则得众七、大度:以善心包容善恶贤愚八、学会放弃:舍得才能自我解脱九、微笑:微笑是金,利乐有情十、忍让:百忍成金,培植福报第二章:养心怡性风尘世界,歧途纵横。

惟有用心悟禅,方解人生难题。

禅是藏在你心中的一盏明灯,都会你自净内养,怡情怡性,为你照亮,指引心路。

一、自我深化,为你清净的心保鲜二、内养:内在品质包装了心灵三、无心:这是出民的自在之心四、谦恭:谦恭处事,悟道圆融五、禅定:打造智慧的空间六、排除诱惑:戒迷已逐物七、心外无物:除却无常,生命永恒八、自我解脱:摆脱枷锁,自在快乐九、快乐:供养诸佛莫若供养无心第三章:济世积德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施于比收受更有福。

生命的升华往往缘于助人、救困、放生、布施。

以善念济世,以积德解脱,是悟禅修禅之要义,是大慈大悲之表现。

一、同情心:同情即是大慈大悲二、助人:助人者,人必助之三、放生:常生放生,增加善业四、布施:多帮众生,惜福培福五、与人为善: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六、自我牺牲:牺牲小我,成就大多七、功德:施恩图报者无“功德”八、去自私:念及他人,关爱众生九、众生平等:佛法天界,慈悲同在第四章:执着追求禅,并不玄奥和神秘,禅无时无刻不在我们心中和生活里。

只有专心不二,坚持到底,才能找到禅的真谛。

坚定信仰,不懈追求,才能看到希望和光明。

一、信仰:人生修炼的成功动力二、意志:意志坚定,再难也“能”三、自强:没有什么我们不能做的四、自尊:我自敬自重,故我在我强五、自信:自己便是明珠,便是如来六、虔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七、执着:放下一切,一心向佛八、能者为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五章:返朴归真禅的智慧,于生命中最大的意义,便是让人看清自我本性,保持朴实真诚的根性,不为物俗所牵,不被色相所迷,随缘自在的生活。

贾题韬居士【论开悟】禅宗的开悟一

贾题韬居士【论开悟】禅宗的开悟一

贾题韬居士【论开悟】禅宗的开悟(一)今天开始给大家讲禅宗,以后不再另换题目了。

佛家的各宗各派,老实说,其目的都是为了开悟佛之知见。

释迦牟尼佛以开悟而成佛,他根据他的开悟一一亲证境界变成语言文字而传播他的教。

在各宗各派中特别强调开悟的是禅宗。

并且从原理到方法上都有其特殊风格,而其他各宗各派呢,虽然都讲开悟,大多以为开悟是逐渐的,要依照一定的次第渐修渐悟。

禅宗则主张顿悟,不论次第的。

现在先就禅宗的一些问题来谈一谈。

假使要问中国佛教的特色是什么?如果举一个宗派做代表,那就是禅宗,这个地位没有任何一个派别可以充当。

又如果说佛教不是在天上而是在地下、也就是从人间佛教这个角度上来看,选一个宗派做代表,那也只能是禅宗。

再如果从整个佛教的传播、发展、延续这一条线上来看,贡献最大的,比较各宗各派只选一个的活,恐怕还是禅宗。

因此要研究我们中国的佛教,不懂禅宗,那真是太遗憾了。

作为讲课这么一个方式给大家传授知识,一般通行的历史方法是离不开的。

不过在这里,我只能在必要时提一提,因为时间短。

要是说从历史上来谈禅宗,恐怕今年就光讲这一个问题也讲不完。

所以我在这里要给大家讲的主要是专门围绕一个中心,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在佛教里头真正得到点身心方面的受用。

因此,重点是介绍我本人对禅宗研究的一些观点,看是不是有助于大家去实践。

现在有一些对禅宗的批评,实则自有禅宗以来就有这些批评,希望大家不要先入为主,可以通过我讲过了以后和他们所主张的对比一下,真理嘛,不怕见面的。

研究问题最怕落于成见,带有感偏激之论是无补于学术讨论的。

由于禅宗的风格特殊,历来对禅宗的批评都是以禅宗是否印度传的佛教来发难的,我就先从释迦牟尼佛谈起,以释迦牟尼佛的行迹来作证,我想比其他任何证据要更有力量。

释迦牟尼佛最初感觉到世间是苦才决定出家的。

他在未出家以前已经学了很多东西,到他出了家以后,他曾参访很多位有名的大善知识,研究了各家各派的学说,但是都没有得到个所以然。

于是乎他就决心从自己下手,这样又修了六年苦行,仍然没有得到什么结果。

20世纪的道学家——萧天石

20世纪的道学家——萧天石

20世纪的道学家——萧天石萧天石(1909-1986)号文山遯叟,湖南邵阳人氏。

幼治儒业,穷研经史;长究武学,深擅韬铃;终参道佛,潜心玄妙。

曾于南京、长沙、成都等地创办出版社、书店及报刊杂志,后移居台湾。

著辑有《今古楼全书》、《孙子战争理论之体系》、《大学中庸贯义》、《世界名将治兵语录》、《道家养生学概要》、《老子圣义阐微》、《道德经圣解》、《雍正御选语录》、《心灯录》、《道海玄微》、《禅宗心法》、《道藏精华》等,主编《中国子学名著集成》百册,全书所收儒家108种、道家58种、阴阳家9种、法家6种、兵家7种、农家1种、杂家19种,总类之部共收101种,此100册书全部捐献全世界500大图书馆收藏。

萧天石(1909-1986)号文山遯叟,湖南邵阳人氏。

幼治儒业,穷研经史;长究武学,深擅韬铃;终参道佛,潜心玄妙。

曾于南京、长沙、成都等地创办出版社、书店及报刊杂志,后移居台湾。

著辑有《今古楼全书》、《孙子战争理论之体系》、《大学中庸贯义》、《世界名将治兵语录》、《道家养生学概要》、《老子圣义阐微》、《道德经圣解》、《雍正御选语录》、《心灯录》、《道海玄微》、《禅宗心法》、《道藏精华》等,主编《中国子学名著集成》百册,全书所收儒家108种、道家58种、阴阳家9种、法家6种、兵家7种、农家1种、杂家19种,总类之部共收101种,此100册书全部捐献全世界500大图书馆收藏。

三十一岁,得挚友南怀瑾及其师袁焕仙先生之介,师光厚老禅师,习净土禅法与天台宗法,又遵师言,遍参道家名师,访求延生续命之术,志求发扬道家文化。

三十三岁,著《孙子战争理论之体系》、《大学中庸贯义》。

三十五岁偕南怀瑾遍访僧道,曾参岷山派罗门,师礼罗春浦真人,而得陈希夷先天道秘旨;又从二仙庵无名子道人,学得北派真诀。

三十六岁出任四川灌县县长,遂自天师洞之李八百丈人得其南宗真传;复由易心莹道士而得尽窥藏经楼之秘籍,并携出青城秘录及其他多种不传之钞本。

[禅宗的主要思想]禅宗思想

[禅宗的主要思想]禅宗思想

[禅宗的主要思想]禅宗思想第一篇禅宗思想: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原以后,对中国古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佛教禅定思想的影响下,将诗作写到了极其精细的程度,在自然适意中展现了个体生命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与华彩。

自汉代以来,佛教东渐,经过长期发展,在中国独立发展出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即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其中以禅宗性格最为独特,对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思想的影响也最为深远。

禅宗又称宗门,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

唐朝的很多文人都与佛教姻缘密切,进而影响到其文学创作,其中尤以王维最为突出,在佛教禅定思想的影响下,他把自然景物写到了极其精细的程度,富有静默、空寂的特点,主客体合二为一,在自然适意中展现了个体生命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与华彩。

笔者在研读王维诗歌作品的基础上,分析了佛教尤其是禅宗对王维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王维与佛教王维,唐代诗坛上与李白、杜甫齐名的著名诗人,以五言诗成就最高,又因他精通音乐,故其诗作容易合乐,传播广泛,声名颇高。

通读王维的诗篇,不难发现经常含有隐逸倾向,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种倾向归于逃避现实和消极厌世,他的这种状态其实是对死亡、异己力量的隐忍、退让与调和,是对人生和生活的另一种领悟,充满了禅机和佛老思想。

王维与佛教的渊源很深,他的全家尤其是他的母亲均笃信佛,《请施庄为寺表》中有记载,“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受家庭的影响,王维早年即信佛,一生虔诚,常素食素服,,《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开元二十八年,王维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于南阳临湍驿,这次会见对王维影响极大,使他从此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

归隐后,他更是常与高僧交游,谈经说道。

王维所交游的僧人很多,见诸于诗文的就有道光禅师、道一禅师、瑗公上人及神会禅师等十余僧,且几乎均为禅僧。

对于潜心向佛的王维来说,对方外高人的参访及与意气相投的道友们的共修,自然而然地成为他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旧唐书本传》中记载王维经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禅宗法脉

禅宗法脉
禅文化跟禅宗本意是两个概念!
五时八教
天台宗智顗大师判解一大藏佛教。以五时定释迦一代圣教 说法之次第。以八教分别其说法之仪式(化仪之四教)与 教法之浅深(化法之四教)。
华严时:释迦成道之初,于三七日中,体察法界实相,首谈无尽法界, 性海圆融,空有齐彰,色心俱入,湛森罗于海印,现刹土于道
晦堂曰:只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太史居常如何理论? 公拟对。 晦堂曰:不是不是。 公迷闷不已。 一日山行次,时岩桂盛放。 晦堂曰:闻木樨花香么? 公曰:闻。 晦堂曰:吾无隐乎尔。 公释然。
谢谢
初礼三祖,道信禅师便问: “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
三祖反问道:“谁缚汝?” 道信道:“无人缚。” 三祖道:“何更求解脱乎?” 道信禅师闻言,当下大悟。
点化法融
五祖弘忍
四祖问:“子何姓?” 小孩道:“姓即有,不是常姓。” 四祖问:“是何姓?” 小孩道:“是佛性。” 四祖又问:“汝无姓邪?” 小孩道:“性空,故无。”
一苇渡江
九年面壁
只履西归
二祖慧可
少年慧可 断臂求法 安心开悟
可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祖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祖曰:“将心来,与汝安。” 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 祖曰:“我与汝安心竟。”
造傍受刑
四大本无我,五蕴亦是空。 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
五宗七派
禅门宗风
德山棒 临济喝 云门饼 赵州茶
德山棒
禅门宗风
德山宣鉴禅师常以棒打为接引学人 的方法,被称为“德山棒”。这种 方法,目的是在“以心传心、不立 文字”的宗旨下,以棒打来截断学 人的心识活动,令其猛然间不假思 索,直接见性;另一方面也是不许 学人直接说出悟境,以免触犯自行 不可说的忌讳。

第十四讲 禅宗

第十四讲 禅宗

第十四讲禅宗14.1禅宗的修行今天讲禅宗的用功路线,有四种方法。

第一种是忘心忘境,用冯大阿阇黎说话便是:“即心即境,能所双忘”。

第二种是参话头,第三种为观力线,第四种为观月轮。

这四种方法的关系,参话头和忘心忘境是从去妄,观力线和月轮是显真。

参话头和忘心忘境先去妄,等破了初关,月轮和力线随之显现。

当然,观力线和月轮也有去妄作用。

只是,前两类偏于去妄,后两类强调显真。

14.1.1忘心忘境现讲第一种忘心忘境方法。

第一个例子是七佛传法偈[1]。

七佛传法偈全是表现的对心境双忘的方法。

毗婆湿佛偈曰:“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前两句说身是幻,第三句说心识本来也没有。

身心都是空幻的,本来皆无。

尸弃佛偈曰:“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锯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一致的,第三句标明“身如锯末心如风”,身心均是空幻的性质,通过遮妄来显真。

毗舍浮佛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尘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基本是同一意思:忘心,无心无境,连用词都差不多。

拘留孙佛偈曰:“见身无时是佛见,了身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处别?”全是身心皆忘的精神。

拘那含牟尼佛偈曰:“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之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不见身是佛,实有之别无佛。

下一位迦叶佛偈曰:“一切众生性清静,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身心是幻。

释迦牟尼佛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万法皆空的境界。

总之,七佛传法偈,都是从去妄角度,从对妄的观察中遮妄显真。

第二个文献是初祖达摩尊者入道“二入四行”论。

二入指理入和行入;行入又分作四种入。

“依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缚,不能显了。

若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道冥符,无有分别。

寂然无为名理入也。

”这里达摩祖师既说了去妄,又说了显真,就跟七佛传法偈不同了。

什么是禅宗的三种境界?宋代禅宗大师认为,第一境界

什么是禅宗的三种境界?宋代禅宗大师认为,第一境界

什么是禅宗的三种境界?宋代禅宗大师认为,第一境界什么是禅宗的三种境界?宋代禅宗大师认为,第一境界什么是禅宗的三种境界)宋代禅宗大师认为~第一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境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为学有三要~所谓不读《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这三者缺一不可~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全无而称之为人者~则是貌似人而已。

——明憨山德清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佛教传入中国后~一开始译经便受印度影响而善用韵文。

佛陀时代或是为了方便布道~并使信众易于上口~于是广泛采用“偈”——由短句构成、排列成章~或协韵、或不协韵的一种文学形式~来传经布道。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大行于魏晋。

东土僧人始以“诗偈”形式著作、布道。

随着中国诗歌发展到隋唐之鼎盛、僧人诗也大大前进一步。

有王梵志、寒山与拾得等僧人承晋僧之风~导俗入佛~流传广泛~故而中国“诗僧”的得名是由他们开始。

“诗僧”自此后两千年至今~成为中国诗坛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僧入诗从寒山初近高雅到晚唐的皎然、贯休等诗僧之后~方真正走上“僧诗”的正格。

以禅喻诗的风气大开~中国诗坛奇葩“禅诗”已然成其规模~两千年来为中国诗风之精华。

禅诗~就是渗透着禅宗理趣的诗。

禅诗是禅家沉思参悟的结晶~它打破常俗的知解框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禅的机敏智略与狂放激杨。

优秀的禅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表现着崇高的道德情操~传达着人类的至情至性。

中国的古诗~不高尚情操。

所谓“禅”乃音译~梵文原音为“禅那”。

泛。

禅、禅学、禅文化

禅、禅学、禅文化

原始禅源于古代印度,早在远古时的<奥义书>中便有关于禅的记载,后来释迦采用了其中精义,作为特定修持的法门。

禅的梵文是Dhyana,中译为“禅那”,简称为“禅”。

鸠摩罗什意译你“思维修”玄奘法师意译为“静虑”。

“禅那”是诸种三昧(Samadhi)中的一种法门,它在“心一境性”的前提下,根据身心思惟的境行,又分为四个层次,简称为“四禅”。

《大智度论》卷28中记载:“四禅亦名禅,亦名定,亦名三昧。

除四禅外,诸种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为禅。

”可知原始禅的意义是和禅定、三昧分不开。

后世禅宗但以禅命宗,在禅定的基础上赋予禅更灵活的生命力和更深广的包融性。

至于禅的再生、禅的超越则是始自中国唐代的六祖慧能。

禅不立字也不离文字;禅不是文字却也离不开文字的传颂。

老于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相对而言,道又可道,名又可名。

禅正如孔于所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育焉。

”如诗一般,可以怨,可以兴,可以道,可以名;只要真修实证,横说竖说,众生说,尽在言中而不失其旨;如或不然,任你千般巧说,万种风情,终究是夏虫语冰,说食不饱。

虽说禅是教外别传,但却不别于佛法,如同宋代禅门传说,自灵山会上,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传不立文字教外别旨。

尔后天下老和尚皆以本分事接人,不以教理文字,意解入微,名之曰道。

苟有旨意,多为圆融宗教,不落言诠,直下要学人体取本地风光,一切现成;非于经教之外,别有佛法,不然则佛法有二。

只缘学佛者多半内不知了明自心,外不能顿歇诸缘,徒然迷指为月,认沤为海,以文字义理而为究竞,故祖祖佛佛直示安心之道,俾能于诸经教文中,因指见月,得意忘言,不离文字,而体证如如。

故禅宗古德有言,宁说阿罗汉有三毒,不说如来有两种语,不道如来无语,只是无两种语。

可说教外别传,入乎经教之中,又出乎经教之外;透过禅的实悟,可以更好的修证到觉行圆满的佛地,诚为真修实证的切要法门。

广义说来,禅是一切佛法心要,狭义而言,禅是别于经教,真修实证的次第方法。

悟——禅宗的心髓

悟——禅宗的心髓

作者: 钱才芙;邱明丰
作者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天府新论
页码: 65-66页
主题词: 悟;禅宗;明心见性
摘要:禅宗的教义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在禅宗看来,人人都具有佛性,要成佛需在自心上下功夫,成佛的关键与方法就是认识自己的本心即心的本来面目、生命的本真的存在状态。

但对于自己心性的认识不是对象性思维可以做到的,只能通过悟。

同时,禅宗的认识论即不二法门也说明了悟对于明心见性的重要性。

悟,让我们明了自己的心性,还世界以本来面目,它是禅宗的心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得此法事, 法法皆为心。
明者心相是, 心者处一明。
了明此心法, 心常处一处。
任由万境转, 随然皆无住。
不迷不觉,原本无悟,于对应处顺然相生。禅为本心,本自一意,遇物当显无穷妙义。妙明真心,圆明圆通,大道直在现前脚下,平常日用皆心法而意。任事自过往,非往而尽意,本来无我我,极地尽相一。禅即佛心,佛心即禅,禅佛一心,智慧根本,明月空天,千古一轮。禅本原具而直心常一,一者明达,无住任然,处一切智行巧应而如如见应。应则无心所事常以妙观,应则当下瞬间一体全现,应事无事,无为相事,应然所有而自在本闲。本自一心,禅佛相连,佛心我心,我心常禅。
原自性,本心佛。应显达,寂静空。
无执妄,不分别。大圆满,一妙明。
正觉观,处处现。直平常,即大道。
正法眼,心心传。无相法,佛心宗。
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直至无法可说拈花一笑,皆为我佛无上悲智,洞察一切,应心宣演,应缘相说而应机示表。抛露众生无明业习,言明自然因果规律,指出宇宙人生真谛,观众之不同根性,总合因由缘起,因人说事,因事说法,法法俱以心而无不应所相出。可谓所有经律法论,一大藏教皆为导化众生破迷开悟,解脱生死直达彼岸,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无价法乳宝藏!无一不尽显佛法慧海博大精深,悲智之举无量无边,实乃世出世间,圆融无碍之大解脱,大智慧,大自在也!佛言尽味,方便至理。佛言通心,圆觉妙明。唯心而所能事,依智转化一切。若得意忘言,息机忘见而消归自心,则了悟见达原我之根本,心心不二,一脉同体,分明不昧无欺!禅不可思议,空无尽现,无为相出,妙不可言!觉起显达处一应俱全,道道相通而无所不禅。禅妙佛心,万物所相,应变万事,化转一切,了却万般,此为究竟智慧解脱之本。法门无量,修道多途,千川水长,彼岸即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佛我我佛,天人即一。独尊天下,包罗万象,极乐圣地,无上妙顶。可言:山高峰连峰,空天月空明,斜杈横枝叶,一任过清风。可赞:禅也!佛也!妙哉也!
当下一声过, 空音心心传。
了了无一语, 明明过三千。
棒喝任举唱, 契会一合完。
窥破阴阳镜, 顿出乾坤圈。
心法无相,空无遍及,应机当下,智转一切。直应当取于即下明见,自性流露而妙用无穷。禅如皎皎明月,清彻透亮,朗朗当空而空无挂碍。一统天地万物,一摄千江水月,妙禅心月,妙法禅心,禅法心法,禅心佛心。拈花无语心心笑,妙不可言绝古今。拈花一脉心心传,不可思议一法印。契应当机,横拈竖弄,棒喝全提,可谓气势磅礴。当机不让,举手无情,直捣黄龙,可道纵擒杀活。逢缘提示,随机点拨,相应承接,一遇契机恰合。种种应现,直指心传,万般手段只为迷人所设。若明禅意,廓然无圣。若会禅心,圆通所有。
直通慧门,尽意显性,应现智能,源自本心。妙觉察观一切事,处然洞出一切法。契合为应,唯一心相成。直了明见,随缘任法行。无上悲智恒顺众生,与佛相一,同出无二,顺然相为而无住为。
黑白日月间, 阴阳两重天。
巧设应当机, 锦绣七彩面。
空天无耳目, 广长舌上显。
憨雷惊痴汉, 顿断生死链。
心法无相,一遇应生。处为世事,通心为用。
破执除迷,明心见性。万事闲歇,原本清净。
行觉慧出,妙显智能。转物为妙,圆明本清。
禅佛一心,智慧究竟。稀有殊胜,明扬力证。
唯心是者见,是则见青天。事事皆有心,心心无二般。心处万相中,万相唯心显。心处事物中,事事当见心。常然寂空,明者见心,本自清净,应然相生。心处万事中,一切尽显心。禅是佛心,佛即我心,即心即佛即禅,本来不二一真。禅宗言语为智慧心出,应机当下而自主当立。因缘契合,洞察分明,直应当取,家珍宝藏自然流露。佛心禅意,本自心性,涵盖所有,智慧无上。禅德相起,直指心传,契会恰合,同归一处。禅佛涅槃妙心,彻明长空,绝唱古今。
一一原来无相分, 本自无法亦无门。
顺然随缘应了过, 妙行平常自在人。
性本原空,何立此意?应意所发时相相本空,空心相映而无穷无尽。虚空大容,万变其中,空有不二,一合无相,万相只在空显中而自以现形。若无意此念,应然自得,直在无住中而所为一切相事。两边无着,中道不立。不心外求法,不舍本逐末,恰遇直应处,起用当下皆不离心性,无为相出而任法所以。
论禅宗心法(上)拈花者.天真
禅佛不二,心法一如,无可相分,法起生处即心。无机不成对,应机方成行。顶峰对应,空言说有,有无顺势,任然直取,琢磨难见。当空明对持,方处之生然,一任空心相对月,明明其中幻,幻化几度过往去,空空无人烟。既明无一物示人,言何以说辞?直一心动也!无心能示万境,且无观应所观,于一见处性空无染,明心性无着,在明处知其性空,言非所言,直在心处,动心即禅明。禅明慧出,智慧周转,妙行于空,巧施方便,应机缘恰合,契合心取用,无不在动然生处妙法示演。了明空地,无法无人,大机大用,举唱非常,必是悟却空无而彻达透脱之明眼,方能大施大度,于一人之力动万般手段,喝破诸相妄,断除无明执,一任应机法度,无不直透端底。慧明灵动,巧机智应,百回千转而直为当下一机。言所非他,禅者婆心悲切而虚怀若谷,曲径幽处,罄音长鸣,无为无不为,无知无不知,归根结底皆洞察人之心性根本。妙转智化,处处指归,露表一线风光。契者承接当立,通透底里过,自得一心印。
空明相映彻乾坤,无生极地妙生花。空无所相,一应俱全,往返无意,随然得彰。通底透脱过,天地一掌统。无执迷妄动,不舍妄求真。无拟议掂量,不择拣强辨。当下直应直达,直为直落,心处一处自是无二相成。本自如如,空应万般,即下无不现前。一任拿捏,纵横自在,处处点点成圆。一者原本为生,生则连应相发,顺然成合,合和为一,一自所有而不一不异。真如无物,一遇应显形。根本所示,真空妙有空。
观我其心不动念, 观我其心直应转。
观我其心满目见, 观我其心自在观。
四十九年指月指, 灵山拈花独自艳。
不可思议妙难言, 绝唱古今一笑间。
无明是执妄分别、沦落六道生死苦海的总根源。智慧是通达极地、开启无量家珍宝藏的金钥匙。佛法之精髓,其究竟根本即智慧解脱!人人原本具足,个个当下现成,在凡不减而于圣无增,只因有迷觉相生,只因有心法应出,方有修行参禅悟道,复本还原,后天返先天之说。禅宗无相心法,旨在当下顿断无明,见性解脱,能所双亡而立处即真。破迷开悟,明心见性,与三世诸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和历代祖师把臂同行。于世行为法,事为法,运用善巧法之方便,智慧周转所有,无量妙义在应世现为中而尽以显现。长天月圆,空明一轮,极地无生,脚下大千。圆智灵慧自然流露,常寂性光无不闪现,顶立妙高坐断三际,掌中乾坤消融十方。微妙法门,直指心传,直截了当,本自圆成。禅宗佛心宗,殊胜无伦比,圆满大智慧,无上解脱道。可谓:此即今生修悟成就之所向!
本自一心行, 原无二意分。
时处在当下, 无妄亦无真。
脚踏彼此岸, 一掌握乾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应事不住事, 闲得自在身。
心然动处,对应成机,机锋无限,智能任意,剑刃锋芒,空妙双绝,空明相映,对空成境,明照空地,空空显意,重山复水,壁立万仞,一声断喝,荡然无存。了明心机当立顶峰妙高,动即显发,即下直达,了无尽地,刹那转身无影迹。心法处动,随然相出,不立一法,直一心应。信手拈来抛却,自在点应无落,心空人法俱空,指头岂是明月?!婆心悲切,智行法度,杀活放夺,机关设尽,棒喝当头,辣手无情,憨雷炸顶,惊心动魄,破迷断惑,旨在见性。妙哉禅之佛心,无量独尊!
无为相事常作观, 妙观明达一根源。
行住坐卧平常中, 吃喝拉撒日用间。
了得自在心安然, 随然过往原无变。
制心常处一个念, 念念无住佛佛安。
佛佛一心我心即, 我心心佛佛无边。
直应世间万般事, 万般皆在一心禅。
禅即佛心,佛即智慧,禅悟参究,体证大道,任然处为显发而不离当下。于世间万事万物中处觉妙应,应然如如,无如不是,如如明见,如如成意,直在无住生心而以相成。不执其方便假设之名,随缘过了,自在即应即罢。若无心所为,常以应事,常以行事,常以见事,常以明事,则无住常然而自无困缚。掂量无意,正直观悟,圆觉妙明,体露真常,空明常寂,寂静空灵,何处不是朗朗青天,一片清凉?!
四十九年空讲谈, 痴人总被舌头瞒。
灵山拈花心心笑, 何来黄叶止啼钱?!
心性本源处为灵动,处明妙观,处见见性,处觉始然,自无昧处而不增不减。一明通底,脱落透过,大行觉于世,巧运用当机,任万事相变,智转顺得为。直心为用,了悟见达成事。应然相生,自在当下无住。法度行使,道在平常,无为所事,无心恰用,空妙生花处方显本自灵明之机。禅为佛心,佛即智慧,了义常明,明明了了,相一言说,时时当下而处处佛禅。
棒头痴人醒, 喝下迷者归。
举手不留情, 当断绝是非。
一脚踏两岸, 东西无间隔。
拈花心心笑, 本自不相随。
——摘自《般若之花》天真.拈花集“心法十二论”
论禅宗心法(下) 拈花者.天真
万象更新只因一点相出,一尽所有无不涵盖。本来无物只因有心相生,幻生幻度缘起性空。空明相对映,相相一心性,法相种种而原无差别。应缘示表,应心直指,应机相说,一切佛经祖论,千七公案等,皆悲智权宜之方便,皆破执之具而实无一法与人。四十九年指月也好,妙不可言拈花也罢,其方便究竟皆因心宣演、一心相成。只有得意忘言,息机忘见,方能消归自心与佛心心相印。当明先天具足一切,原来是佛,现成我做,本自当立,莫疑生惑!迷悟非根本,极地原无生,只当下有麽?着眼不是心观,心然洞明,往返不见,应过无一点。何来死却作活言?生死无界,迷悟两般!无心所事是什么?一任翻转,日月空天!
真妄有无相对影, 花红柳绿虚白清。
任然闲作自在观, 碧海青天月空明。
禅即佛心,究竟根本,圆通所有,智慧无上,直指心传,破执除迷,涅槃妙心,正法眼藏。悲智垂慈天下,广接一切有情,应机当下,智度法行而随缘自在。于万相更新处,契合一心印。本自妙不可言,且呈万物境相。应天下无明相出于世,随顺机宜,导化提点,棒喝交驰,直教人狂心顿歇!应世间所事通身表法,随类化现,般若流宣,弘演不二,唯我佛力之大度!若明佛我同源,天人即一。知与天地同齐,一合相成。无相无不相,妙有即真空,莫言在当下,早过山万重。空无所相,应意显达。正心正观,正知正见,正明觉,正取事……如如无不为正法妙觉。圆通所有,自在无住,一应俱全,如来藏义原在此机。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直应了过,何来是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