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三线建设略述
贵州“三线”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文化与风物贵州“三线”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从1964年开始,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是中国工业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迁移工程,是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
贵州省的遵义、安顺、都匀、凯里、六盘水等,因地处贵州山区,符合“分散、隐蔽、靠山”的选址原则,成为“三线”建设西南地区的主战场和开发建设的重点地区。
“三线”建设在中国军工史、区域经济史、工业文明史、民族团结史、城市建设史、交通发展史等方面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也孕育出以“三线”文化为代表的一个具有特殊时代背景的现代红色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
“三线”文化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但相较国内极其丰富的工业遗址、移民文化、历史记忆,“三线”文化的创意、接续和繁荣才刚刚起步,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六盘水市作为一个因“三线”而生的能源原材料城市,“三线”文化已深深融入生产、生活、生态的方方面面,“三线”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根和魂,相互交织、包容成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但是,要形成“三线”文化出精神、城市文化出精品、民族文化出精彩、农耕文化出精致、健康文化出精华的多元化发展格局,需要正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的“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国家长征文化主题公园建设”等发展战略给贵州“三线”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春天。
作为“红色文化”主战场的遵义、“阳明文化”主战场的贵阳和“国企三线”的六盘水,凭着凉爽的气候、便捷的交通、多彩的文化拥有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潜质,会展经济、康养佳地、纪念活动等系列创意设计必将带动“三线”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一、彰显更清晰的主题化,保护“三线”文化历史记忆一是全力抢救历史记忆。
建议由贵州省政府提出倡议,把现有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新增重庆市)的“三线”文化整合起来,争取成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或世界工业遗产。
贵州三线遗产产业发展实例要述
贵州三线遗产产业发展实例要述作者:赵青来源:《理论与创新》2020年第16期【摘; 要】东方机床厂曾是行业内全国领先的重要企业,随着城市化推进、企业发展,东方机床厂搬离原址,所遗留工业遗产通过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以东方机床厂旧址为中心改造升级而成的东方记忆文创小镇,已获批为AAA旅游景区,成为都匀新的文旅地标。
是都匀市三线工业遗产保存最为完好的三线工业遗产之一,是黔南州唯一列入历史建筑的三线工业遗产,是充分利用遗产价值、促进遗产产业发展的成功范例。
【关键词】三线遗产;产业;实例1.东方机床厂发展历程1965年,根据国家战略部署,济南第二机床厂内迁贵州省都匀市,选定的厂址是“大跃进”时兴建的都匀钢铁厂旧址,厂区占地约24公顷,留有19000平方米的建筑及有关设备。
根据三线地区工厂不能以地名为厂名的原则,将都匀机床厂命名为东方机床厂。
东方机床厂是以生产大型平面加工机床为主的工厂,处于同行业全国领先的地位。
1977年试制成功了具有七十年代国内先进水平的自行设计的X2116型龙门铣镗床;1982年自行设计并试制成功了国内制造的最大规格的B1031型单臂刨床;1982年工厂开发成功了DF013型轻型龙门铣床,填补了国内空白;1983年试制成功了自行设计的B2110B型龙门刨铣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7年试制成功第一台数控火焰切割机,可替代进口;1989年,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是全国大型和重型机床6个骨干制造厂之一,在江苏省昆山市建立了昆山分厂;1990年,国家机电部将东方机床厂作为国内最大的数控火焰切割机生产基地,部分产品出口伊朗、罗马尼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90年代中期,在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机床行业的销售市场疲软,企业出现亏损,陷入困境,1999年被国家经贸委列为国家重点脱困企业,此时工厂占地331360平方米,建筑18160平方米,职工一千五百余人。
2002年,东方机床厂已连续8年亏损,被批准政策性破产,2005年由黔南州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宣告破产。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课件-8.4 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4-湘教版
航空——已开通多条航线 展望——“383”重大交通基础
设施项目建设
六、人在凉都
1.多彩民族 六盘水市民族众多,有汉、 彝、苗、布依等40多个民族。 苗族跳花节、彝族火把节、 布依六月六……粗犷的豪情, 亮丽的服饰,古朴的节庆, 原生态韵味十足,充满无限
的古韵与情趣
3在.中气国温凉最都高的7气月候份独,特平,均凉气爽温舒19适.7。℃,全年凉爽、 舒适天数达200余天。
2005年8月,六盘水市以“凉爽、舒适、滋润、清新、 紫外线辐射适中”的气候特点,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
“中国凉都”称号。
全国首个(唯一)以气候资源命名的城市。
“春踩水城春绿、夏来花海漫步、秋看杏黄果熟、冬 在雪上飞舞”
雪上飞舞的刺激与快乐。
八、谁不说咱家家乡乡小好导游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我们化乐镇的旅游线路
特别声明
1.所采用资料多来自网络,特 向引用了资料的个人和机构 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化乐 中学李文新教师提供的化乐
镇的有关图片。 2.所采用提法未经权威认证,
如有不妥之处请谅解。 3.个人独创,不喜勿喷。
谢谢
50个村“整村推进”; “三变”创新扶贫——“资 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
民变股东”
竹海人家,美丽乡村 环境优美的凉都
千年古银杏成为盘县石桥镇妥乐村的最美风景 盘县滑石乡哒啦仙谷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园
七、1绿.青山色绿凉水即都金山银山
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把生态做成产
业,把产业做成生态,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
你知道吗?
六盘水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已增至5个, 分别是六枝特区《梭戛箐苗 服饰艺术》、盘县《布依盘 歌》、《彝族民歌》、水城 县《苗族芦笙舞》、《布依
贵州省三线建设ppt课件
CHAPTER 02
贵州省三线建设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初,贵州省开始 进行三线建设,以应对战争威胁
和加强国防安全。
这一阶段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 设,如修筑公路、铁路和桥梁等 ,为后续的工业建设打下基础。
贵州省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得 到初步开发,开始吸引国家投资
和企业入驻。
建设阶段
贵州省三线建设的教训
产业结构单一
在三线建设中,贵州省的产 业结构过于依赖重工业,导 致经济结构单一,抵御市场 风险的能力较弱。
人才流失问题
由于三线建设时期的特殊历 史背景和经济条件,贵州省 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影响 了后续的发展。
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贵州省的 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加大,部 分地区出现了资源枯竭、环 境污染等问题。
转型升级
在新的发展阶段,贵州省应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绿色经济等领域的竞争力。
区域合作
加强与周边省份和地区的合作,共同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推动区 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创新驱动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提升 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贵州省三线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开发过程中,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 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进。
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
应加强区域内的合作与协调发展,推动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缩小区 域发展差距。
CHAPTER 05
贵州省三线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
贵州省三线建设现状
工业基础
贵州省三线建设时期,建立了较 为完善的工业体系,涵盖了能源 、原材料、机械制造等领域,为
践行初心使命,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回顾贵州航天三线建设
辉歧70年•吏猊靳时氏Thesis Selected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回顾贵州航天三线建设时期干群关系及其历史经验周家和/航天江南集团有限公司在新中国壮丽70年的发展 历程中,三线建设创业者的艰苦奋斗精神以及伟大成就是一段抹不去的历史。
回顾历史,革故鼎 新,其中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和吸取。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不 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读到“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是保持党 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 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 在。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 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这 段话时,不禁联想到贵州航天三线建设时期良好的干群关系,204 9年•第10期I 航天工业管理«85懈歧70年-共统新财卞Thesis Selected对此更有深深感触。
三线建设为贵州航天工业的 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同 时也为贵州航天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无私奉 献、艰苦创业”的三线建设精神。
而三线建设精神的树立与升华, 又与当时亲密无间的干群关系 息息相关。
党员、干部能不能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是对初心使 命最好的检验。
今天,我们回顾 贵州航天三线建设时期亲密无间的干群关系,探索“三线精神”形成的特定环境及其历史经验, 对于我们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密切 联系群众,夯实执政根基,巩固 执政地位,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 意义。
|一、同甘共苦才能提振精神艰苦创业20世纪60年代中期,成千 上万的支内职工告别亲人,舍弃 大城市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从北京、上海、沈阳等地聚集到祖国的黔北高原搞三线建设。
当时的贵州航天工业基地(061基地),施工条件极为恶劣,建 设任务异常艰巨。
建设者们住民房和帐篷,有的甚至住牛棚、猪圈、岩洞,自己动手盖“干打 垒”、睡稻草、吃野菜、喝溪水。
贵州省情(地域文化)第四版平时作业答案(1)
《贵州省情教程》第四版平时作业册教师签名:▁▁▁▁▁▁▁▁所属院校:▁▁▁▁▁▁▁▁▁▁▁▁▁▁▁▁▁▁▁所学专业:▁▁▁▁▁▁▁▁▁▁▁▁▁▁▁▁▁▁▁学生姓名:▁▁▁▁▁▁▁▁▁▁▁▁▁▁▁▁▁▁▁学生学号:▁▁▁▁▁▁▁▁▁▁▁▁▁▁▁▁▁▁▁第一次平时作业(第一、二、三章)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 省情是一个省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2. 20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用“山川秀丽”来评价贵州的(“地”),用“气候宜人”来评价贵州的(“天”),用“人民勤劳”来评价贵州的(“人”),不仅对贵州省情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还看到了贵州“必将后来居上,大有希望”的美好(开发前景)和巨大(发展潜力)。
3. 中共贵州省十届十次全会提出的“十二五”时期“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奋力后发赶超,贵州的发展必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而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4.贵州东与湖南交界,北与四川和(重庆)相连,西与云南接壤,南与(广西)毗邻。
5.贵州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山区。
6.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
其中%的面积为( 高原山地)和(丘陵)。
7.贵州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
8. 贵州河流以苗岭为分水岭,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有八大水系。
9. 贵州成煤地质条件好,煤田分布广、储量大、煤种齐全、煤质较优。
2011年贵州煤炭资源储量为亿吨,列全国第(五)位,仅次于山西、内蒙、新疆和陕西,相当于南方12个省(市、区)煤炭资源储量的总和。
煤炭资源相对集中分布在(六盘水市)和(贵阳市)。
三线建设对贵州交通发展的贡献
为 中心通往各地 的航线 。到了 1 9 6 5年贵 阳已经实现 了 1 2个城市 通航 。1 9 6 6 — 1 9 7 6年 又新 开辟 了 1 9条航 线 ,飞行 里 程 1 5 3 5 9千
米较上时期增长 1 - 3 倍 。有效的改善了西南空中交通闭塞的局 面。 贵州 由于岩溶地貌发育 ,境 内河流 湍急 ,险滩众多 ,这给航 运发展 带来极大 地阻碍 ,为 了发展 内河航 运 ,在三 线建设期 间 ,
1 . 2 公 路 的 修 建
使得旅客运输量和货物运输量都有一个质的飞跃 。
2 _ 1 客 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贵州铁路建设取得飞跃发展 的同时公路 建设也有很大 的发
贵 州 由于多 山地 ,交通 不发 达 ,在 三线 建设 之前 ,很 多地
展。贵州 的公路建 设开始 于 1 9 2 6年 ,当时 民国政局动乱 导致贵 方还不 通公 路 ,更不用说铁路 了,外 出基本上 只能靠 步行 ,人 们
1 . 1 铁路大动脉的修建
三线建设期 间 , 贵州相继建成川黔铁路 、 贵 昆铁路 、 湘黔铁路 , 这 三条铁路 干线 ,同时还建成了贵昆铁路湖林支线 、川 黔铁 路开 阳支线 、贵 昆铁 路水 大支线 、盘西支线 。铁路干线 、支线 以及专 用线 的修建对贵州 的工矿 、物资的集散 、中转起 到了纽带 的作用 。 开 阳支线 这条支线主要是为 了开发开 阳的磷矿而建 的。水大 支线 的建设促进 了大河边 、汪家寨 、大湾煤 田。盘西支线 的开通 对于 沿线 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还专 门建设 有路 产专 用线 和专用铁道 。遵义地 区就建有 2 3 1 4专用铁道 , 6 1 3专用铁道 , 为 了开发六 盘水的煤炭等矿产资源 ,在 四角煤矿 、化处 煤矿 、老 鹰 山煤 矿等地都设有铁路专用线 。此外还建有水 城钢铁厂 、贵州
六盘水三线建设演讲稿
六盘水三线建设演讲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六盘水三线建设”。
六盘水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它不仅是贵州经济区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还是大西南地区重要的宜居城市之一。
近年来,六盘水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建设“三线”,即“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三大交通线。
这是六盘水市跨越发展、提升城市级别的一项大手笔,也是我所在学校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学子学术科研的一大机遇。
那么,为什么要建设“三线”呢?其实,一条顺畅的交通线路就像一个人的身体血管一样,构筑一个完整的城市运转系统。
六盘水市地处黔西南,山脉起伏,交通十分不便,随着市场和产业发展,早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和人口发展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建设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成为推动六盘水发展的迫切需求。
建设高速公路不仅可以改善区域交通状况、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增强六盘水的区位优势,加快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优质资源集聚和高效经济运行;建设铁路可以优化物流配送,提高生产要素流动效率,带动新型城镇化甚至国家战略的顺利推行;建设机场也可以实现多级联运,全面提高城市人口流动效率和旅游消费体验。
综上所述,“三线”建设是提升六盘水市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多维度提升六盘水市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有力途径。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这些学子又可以做些什么呢?我想,学子们不能止步于理论学习,应该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程建设紧密结合,遵循团结协作,务实进取的原则,积极参与“三线”建设项目,为建设“云南——贵州——湖南”经济发展走廊、连接中东部与大西南的交通枢纽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我们可以在理论上继续深化对“三线”建设的研究和分析,从交通、工程、经济的角度出发,评估建设项目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合理和可行的解决方案,为工程实施和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其次,我们可以把理论研究和实践结合起来,参与高铁线路选线、公路建设、土地平整和绿化美化等实际工程建设工作,积极参与公益维权宣传,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向前推进。
贵州三线建设略述
贵州三线建设略述贵州三线建设略述摘要:贵州的第四次移民浪潮三线建设,对于贵州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它不仅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还使贵州在经济上得到了长足发展。
与此同时,在贵州科教文卫、民族团结、社会人口结构的改变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正是致力于此,将贵州三线建设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地解释其历史贡献。
关键词:贵州第四次移民浪潮三线建设研究一、贵州历史上的四次移民浪潮在贵州发展的历史当中,曾经有四次规模较大的移民浪潮为开放贵州作了极其巨大的贡献,第一次开放移民浪潮应当是在在明朝初期,由于为了防范云南蒙元的残余势力而在中国西部地区首次建立布政司,并且明政府把江南人口中的一部分迁移过来进行驻守屯兵,这种称为“屯堡制度”,它为贵州的最初开创和建设打下了最为原始的基础。
第二次移民浪潮则是在清代,但它已经远远不同于先前明代为了戍边而产生的军屯制度的移民性质了,则是一种在积极利益驱动之下,招徕的一批自由移民,他们这些“客民”在贵州进行生意买卖和手工业制造,为贵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次移民潮则是在新中国建立的1949年,为了巩固刚刚在解放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建立人民政府的新政权,贵州迎来了一大批南下支黔的外省籍老干部及其干部家属。
因此,他们接管了贵州并建立各级人民政府,为贵州的发展也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片力量。
而最后影响最为深远的则当属第四次移民浪潮——贵州三线建设了。
二、贵州三线建设决策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国际环境变化风云诡谲,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中国也与周边国家关系日益紧张,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都纷至沓来,形势极为严峻。
那时候,苏联由于推进大国沙文主义而造成中苏关系紧张,而以前亲如兄弟的关系日益被多起边境挑衅事件所冲淡。
而在南边,由于我国当时还陷入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的经济落后之中,当时台湾的国民党反动派想借助我国经济困难的窘境和与苏联之间关系破裂之一间隙,并依靠美国的力量来反攻大陆。
在西边,中印边境问题也同样威胁到了当时我国的领土安全,中印自卫反击战的打响也使得当时的形势日益严峻。
三线记忆——黔南篇
三线记忆——黔南篇
好人好马上三线
备战备荒为人民
献了青春献终生
献完终生献子孙
大型系列纪录片《三线记忆——黔南篇》有大量黔南三线建设的珍贵影像资料,历时三年跟踪拍摄,采访了一百余位亲历三线建设者,完成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口述史。
第一次真实、详尽地将黔南三线建设史诗般地展现给观众。
那是一段挥洒青春和汗水的岁月
那是一曲山高水长家国情怀的慷慨悲歌
那是一个民族与一个时代的命运交响
那是一部山呼海啸波澜壮阔的史诗
1965—1970年,以电子军工为主导产业的〇八三基地落户贵州黔南,建成了二十多个电子军工企业、37和38两个研究所、320和818两所大型
中国军转民24。
贵州三线建设的影响意义
贵州三线建设的影响意义摘要: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规模宏大的三线建设,是党和国家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贵州地处三线腹地,在战略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此成为了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其规模仅次于四川、陕西而居全国第三位。
贵州三线建设是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包括其他相关产业等基础设施在内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同时在建设三线的过程中贵州人民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不朽篇章。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将影响一代又一代华夏人民。
关键词:贵州三线建设;阶段;影响意义一、三线建设的历史阶段三线建设主要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从1964年6月到1968年是三线建设的起步阶段;从1969年到1972年是三线建设的全面铺开阶段;从1973年到1978年是三线建设的收缩配套阶段。
所谓“三线”,是按中国地理区域划分的,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划分为三条线,沿海和沿边疆的省、自治区为一线,作为全国战略大后方的内地为三线,即“大三线”。
“大三线”大致是以甘肃省乌鞘岭以东、山西省雁门关以南、京广铁路以西和广东省韶关以北的区域,其范围包括川、贵、滇、陕、甘、青、宁等七省(区)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区,以及豫、鄂、湘、晋四省的西部地区,共约31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乃,可分为两大片:一是包括川、贵、滇三省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湘西、鄂西地区的西南三线;二是包括陕、甘、宁、青四省(区)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豫西、晋西地区的西北三线.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部地区为二线,而一、二线的腹地则俗称“小三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提出,航空工业建设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来建设自己的战略后方。
自1964年开始,全国各地大批技术骨干、科研专家,还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从繁华的大城市出发,带着满腔热血和无限忠诚,带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背负着光荣的使命挺进大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轰轰烈烈的航空三线建设由此展开。
贵州省情(地域文化)第四版平时作业答案(1)
《贵州省情教程》第四版平时作业册教师签名:▁▁▁▁▁▁▁▁所属院校:▁▁▁▁▁▁▁▁▁▁▁▁▁▁▁▁▁▁▁所学专业:▁▁▁▁▁▁▁▁▁▁▁▁▁▁▁▁▁▁▁学生姓名:▁▁▁▁▁▁▁▁▁▁▁▁▁▁▁▁▁▁▁学生学号:▁▁▁▁▁▁▁▁▁▁▁▁▁▁▁▁▁▁▁第一次平时作业(第一、二、三章)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 省情是一个省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2. 20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用“山川秀丽”来评价贵州的(“地”),用“气候宜人”来评价贵州的(“天”),用“人民勤劳”来评价贵州的(“人”),不仅对贵州省情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还看到了贵州“必将后来居上,大有希望”的美好(开发前景)和巨大(发展潜力)。
3. 中共贵州省十届十次全会提出的“十二五”时期“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奋力后发赶超,贵州的发展必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而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4.贵州东与湖南交界,北与四川和(重庆)相连,西与云南接壤,南与(广西)毗邻。
5.贵州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山区。
6.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
其中92.5%的面积为( 高原山地 )和(丘陵 )。
7.贵州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
8. 贵州河流以苗岭为分水岭,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有八大水系。
9. 贵州成煤地质条件好,煤田分布广、储量大、煤种齐全、煤质较优。
2011年贵州煤炭资源储量为488.64亿吨,列全国第(五)位,仅次于山西、内蒙、新疆和陕西,相当于南方12个省(市、区)煤炭资源储量的总和。
煤炭资源相对集中分布在(六盘水市)和(贵阳市)。
试述陈璞如副省长琐记中的贵州三线建设
三 线 建 设 有 特 殊 的 时 代 背 景 陈璞如先生认为 ,三线建设重大战略决策的提出和实施 ,有其特殊 的历史背景 。这个背景主要是 当时 国际形势 日渐紧张 ,战争气氛与 国家 安全等重大问题 进入 了党 中央最高领 导者 的议事 日程。1 9 6 5年 ,毛 主 席指 出: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 , 现在 工厂都 集中在大城市 和沿海地 区,不利于备战。并说 ,工厂可以一分 为二,抢 时间迁到三线 去 ,各省都要建立 自己的战备后方 ,不仅 工业交 通部分要搬 迁 ,学 校、 科学 院、设计 院都要搬 迁 ,成昆 、滇黔 、川黔 这三条 铁路要 抓紧修 建, 钢轨不够 ,可 以拆其他线路的 。还说 ,三线不建好 他睡不好觉 ,成 昆铁 路不修通 ,他就骑着毛驴到攀枝花去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 ,中共 中央 书 记处开会专 门讨论三线建设问题 ,会议决定 :集中力量建设三线 ,在人 力 、物力 、财力上予 以保证 。这次会议后 ,一场持续了十余年 时间、涉 及八个省 区 (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 西 、甘 肃及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 部 ) 的大规模三线建设从此拉开了序幕。 二 、 贵 州 三线 建 设 铁 路 先 行 贵州 ,作为西南三线建设 的重点省份之一 ,要把东 部地区 的大 型军 工 、钢铁 、能源 、电子等大型企业迁移进来 ,重型机械设备在没有铁 路 和 高速公路运输 的情况下 ,仅靠简易的公路无法运输 ,这一交通瓶颈 已 严重 困扰 了贵州 三线建设 进度 。因此 ,陈璞如 先生 在 回忆 这段 历史 时 说 :贵 州 三线 建 设 ,是 以铁 路 为 先 导 ,以 国 防 工 业 为 重 点 。 1 9 6 4年 7月 下旬至 8月上旬 ,中共 中央西南局 和国家计 委在 四川西 昌召开会 议,明 确西南三线建设 四川 、贵州是重点 ,并对一些重 大项 目的建设作 了初 步 安排 。要求贵州把铁 路 、电力建设 放在 首位 ,抓紧川 黔铁 路 的配套 收 尾 ,集 中力量建设滇黔线 ,同时加紧湘黔线的勘察设计 ,并决定西南 铁 路指挥部设在安顺 ,由铁道部长 吕正操和铁道兵 副司令 员郭维诚分任 正 副 指 挥 。在 国防 工 业 内迁 贵 州 的 问 题 上 ,中 央各 国 防工 业 部 门 领 导 极 为 关 心 下 ,在 大 量 调 研 的基 础 上 ,中 央 对 贵 州 的 国 防 工业 作 了 科 学 合 理 的
“三线力量”:贵州军工的发展引擎
“三线力量”:贵州军工的发展引擎作者:杨关来源:《军工文化》2017年第05期“三线建设”成就了今日的贵州工业,“三线精神”造就了贵州国防科技工业的日新月异,“三线力量”已成为推动贵州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
很多以为已经成为历史的人和事,其实都是还存在着的现实,并一直牵动着我们成长的记忆。
翻开有关文献,关于贵州“三线建设”时期的描述是这样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规模宏大的“三线建设”,是党和国家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
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十万建设大军奔赴贵州高原,开启了贵州“三线建设”的伟大事业。
他们在贵州大地上播下工业文明的种子,成为支撑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筚路蓝缕贵州军工创造了“三线建设”的奇迹历史的烟云早已消散,但有些记忆,是如何也抹不掉的。
纸页之上,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贵州对于“三线建设”记忆的深厚感情。
上世纪60年代,国际政治风云突变,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感召下,从全国抽调一大批优秀人才,从富庶的沿海和繁华的都市,打着背包,跋山涉水走进了自古就有“驿站之险远最苦者,莫甚于黔省”之称的蛮荒之地——贵州大山。
他们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青春、热血甚至是生命,建起了航空工业、航天工业、军用电子业三大科研生产基地。
贵州地处“三线腹地”,在战略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此成为了“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其规模仅次于四川、陕西而居全国第三位。
贵州“三线建设”是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包括其他相关产业等基础设施在内的大规模基本建设。
贵州是中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贵州的“三线建设”起步时间和全国基本一致。
当时确定的方针是:以铁路建设为先导,以国防工业为重点,能源、冶金、机械、化学工业相互配套。
以1965年为起点,人们怀着为国防军工事业奉献青春与生命的热情,蒲公英般在深山里扎下了根。
近30多年来贵州三线建设研究现状分析
近30多年来贵州三线建设研究现状分析作者:黄魏田洪远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05期摘要:三线建设研究在贵州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人们不仅仅只从三线建设经济成果上来认识三线建设的成果所在,也应从学术界的角度对三线建设精神文化进行全方位研究。
就贵州对三线建设现状来看,30多年来,对贵州三线建设研究相对较少,缺乏学术上的研究经验。
关键词:贵州;三线建设研究;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如今,贵州部分地区也在不断的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断弘扬与宣传属于本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精髓,如六盘水市主打宣传弘扬根深蒂固的三线精神,六盘水是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对三线建设有着浓厚的感情。
原六盘水市市委书记李再勇曾说过:“三线建设是六盘水市的根、三线精神是六盘水的魂、三线企业是六盘水市的本”、“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如今的六盘水”①,这话流露出三线建设与三线精神对六盘水市发展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一座城市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有属于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
贵州是三线建设时期的重要省份之一,也是大三线建设时期的重要省份之一,因为地势险要,符合当时国家实施三线建设基本战略的需要。
进而开展了宏伟的三线建设战略,为贵州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三线建设所积累的三线建设历史资料以及“三线人”等活材料,为全国以及贵州学者对三线建设研究提供了原始手稿。
贵州三线建设基本分布与对贵州三线建设研究的具体状况如下:一、贵州三线建设基本分布情况自1964年以来,毛泽东主席根据20世纪60、70年代国际形势以及我国近现代以来重工业区分布情况,推出全国实行以备战为主的战略转移,从而提出了三线建设基本战略。
在全国范围内,以“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口号下,大批的技术人员和学生积极涌现在三线建设的第一线[1]。
20世纪60、70年代的贵州属于西南三线建设重要省份之一(贵州、四川、重庆、云南以及湖南西部怀化、湖北西部湘西等地区),三线战场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人员及三线基层工人,进行三线建设。
峥嵘岁月铸丰碑
峥嵘岁月铸丰碑姚远【期刊名称】《当代贵州》【年(卷),期】2015(000)021【总页数】4页(P12-15)【作者】姚远【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50年前,有一场建设波澜壮阔,奠定基础、助推发展,为当时的贵州带来难得的机遇。
50年后,有一种精神依然延续,铸就丰碑、感召后人,为今天的贵州注入强大的动力。
三线建设横空出世气势磅礴、惊心动魄、豪气峥嵘——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完全当得起这样的形容。
所谓“三线”,是指由我国沿海沿边地区向内地划分的三条线:一线地区是指沿海沿边地区,三线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及湖南、湖北、河南等地区,二线地区则介于一线和三线之间。
当时,国际形势趋于紧张。
出于备战的考虑,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建设三线的主张,决定把处于一线地区的国防科技工业、机械与能源工业及原材料工业,转移到三线地区。
自此,一场持续了15年时间、涵盖13个省区、投入2000多亿元及千万人力的建设拉开了序幕。
1964年7月,中共中央西南局和国家计委在四川西昌召开会议,贵州和四川被确定为西南三线建设的重点。
在短短几个月内,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部在安顺设立,西南煤炭建设指挥部在六枝成立,〇六一(航天工业)、〇一一(航空工业)、〇八三(电子工业)三大国防工业基地分别在遵义、安顺和都匀地区启动建设。
到1965年下半年,贵州省的三线建设全面展开并形成高潮。
交通闭塞、工业落后、经济贫困的贵州,进入中央战略布局、成为重点建设地区,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以农业为主体的贵州,拥有高科技产业、迎来工业建设的高潮,这也是第一次。
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北京、上海、天津、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江苏等地的上百个大中型企业、逾十万名职工、12700余台设备迁入贵州。
1964年至1976年,全省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98.93亿元,新增固定资产54.24亿元,相当于建国以来至三线建设前新增固定资产的3.49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三线建设略述摘 要:贵州的第四次移民浪潮三线建设,对于贵州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它不仅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还使贵州在经济上得到了长足发展。
与此同时,在贵州科教文卫、民族团结、社会人口结构的改变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正是致力于此,将贵州三线建设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地解释其历史贡献。
关键词:贵州 第四次 移民浪潮 三线建设研究一、贵州历史上的四次移民浪潮在贵州发展的历史当中,曾经有四次规模较大的移民浪潮为开放贵州作了极其巨大的贡献,第一次开放移民浪潮应当是在在明朝初期,由于为了防范云南蒙元的残余势力而在中国西部地区首次建立布政司,并且明政府把江南人口中的一部分迁移过来进行驻守屯兵,这种称为“屯堡制度”,它为贵州的最初开创和建设打下了最为原始的基础。
第二次移民浪潮则是在清代,但它已经远远不同于先前明代为了戍边而产生的军屯制度的移民性质了,则是一种在积极利益驱动之下,招徕的一批自由移民,他们这些“客民”在贵州进行生意买卖和手工业制造,为贵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次移民潮则是在新中国建立的1949年,为了巩固刚刚在解放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建立人民政府的新政权,贵州迎来了一大批南下支黔的外省籍老干部及其干部家属。
因此,他们接管了贵州并建立各级人民政府,为贵州的发展也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片力量。
而最后影响最为深远的则当属第四次移民浪潮——贵州三线建设了。
二、贵州三线建设决策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国际环境变化风云诡谲,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中国也与周边国家关系日益紧张,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都纷至沓来,形势极为严峻。
那时候,苏联由于推进大国沙文主义而造成中苏关系紧张,而以前亲如兄弟的关系日益被多起边境挑衅事件所冲淡。
而在南边,由于我国当时还陷入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的经济落后之中,当时台湾的国民党反动派想借助我国经济困难的窘境和与苏联之间关系破裂之一间隙,并依靠美国的力量来反攻大陆。
在西边,中印边境问题也同样威胁到了当时我国的领土安全,中印自卫反击战的打响也使得当时的形势日益严峻。
与此同时,美国在越南的轰炸也开始了,其海军陆战队也在1965年3月在越南登录,还有美军的轰炸机不停在海南、云南、广西等我国边疆省份的领空频繁出现。
在通观全局之后,党中央毅然决然地决定开始三线建设工程。
毛主席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汇报时,第一次提出了要搞三线建设的主张。
他说:制定计划要考虑打仗,要搞三线基地,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
之后,他有明确提出,要做好“大打”、早打“、”打核战争“的准备。
1964年8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三线建设问题。
会上,毛主席又进一步指出: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
工厂可以一分为二,抢时间迁到三线去,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备后方,不仅工业交通部分要搬迁,学校、科学院、设计院都要搬迁,成昆、滇黔、川黔这三条铁路要抓紧修建,钢轨不够,可以拆其他线路的。
还说,三线不建好他睡不好觉,成昆铁路不修通,他就骑着毛驴到攀枝花去。
因此会议决定: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保证。
新建项目都要摆在内地,并立即着手搞勘察设计,尽量争取时间,沿海能搬迁的项目要搬迁;两年内不能见效的续建项目,一律缩小建设规模;沿海地区要求增加的投资一律“顶住”,把资金集中投向三线建设。
这次会议后,一场持续了十余年时间、涉及八个省区的大规模三线建设从此拉开了序幕。
众所周知,三线建设工程是指1964年到1978年,在中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何为"三线"?就是从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三道线:一线指位于沿海和边疆的前线地区;三线指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部省区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后方地区,共13个省区;二线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
而其中,贵州便是三线建设的一个重点之一。
三、贵州三线建设的成就贵州在历时十余年的建设发展当中,取得了十分巨大的成就,为贵州的整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贵州的三线建设,首先是以铁路为先导,以国防工业为重点,使能源、钢铁、机械、化学工业等相互配套的全面建设。
根据中央的一系列指示,1964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中共中央西南局和国家计委在四川西昌召开会议,对西南三线建设进行具体部署。
会上,明确西南三线建设四川、贵州、是重点,并对一些重大项目的建设作了初步安排。
要求贵州把铁路、电力建设放在首位,抓紧川黔铁路的配套收尾,集中力量建设滇黔线,同时加紧湘黔线的勘察设计,并决定西南铁路指挥部设在安顺,由铁道部长吕正操和铁道兵副司令员郭维诚分任正副指挥。
在电力工业建设方面,要求抓紧猫跳河流域的梯级开发。
积极做好乌江渡水电站的勘察设计。
争取及早开工,安排在清镇建设一个大型火电厂,在水城建设一个中型火电厂,对贵阳、遵义、都匀火电厂提出了扩建方案。
为了与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相互配套并满足西南三线建设的需要,会议强调要加快六盘水煤炭基地建设,国防工业是三线建设的重点。
会议还确定建设了0六一基地和0一一基地(航天工业)以及0八三基地(电子工业)等问题。
由于这三大基地是西南国防工业的基础,因而也是贵州三线建设启动较早和最先建立工程建设指挥机构的单位。
与国防工业相配套,需要在贵阳、遵义、安顺等地建设的一批机械工业项目,也在会上作了安排。
西昌会议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各项目的领导班子和建设施工人员陆续进入现场;省和有关地区也迅速的抽调人员,成立支援三线建设的机构,并广泛动员各行各业大力做好地方建筑材料和生活物资供应等各项服务工作。
除上述重大项目外,一批迁建项目和“小三线”项目也陆续确定和相继动工。
到1965年下半年,大、小三线建设全面展开并在全省范围内形成高潮。
据统计,1964年至1975年的12年间,全省共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94.23亿元,为1963年的7.25倍。
最高的1970年达到10亿元,为1963年的14.93倍。
经过10多年的建设,全省已初步形成了六盘水、遵义、都匀、凯里、安顺、开阳等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工业企业成倍增加。
197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24.97亿元,为1963年3.41倍。
四、贵州三线建设的影响第一、贵州的三线建设大大促进了贵州经济发展。
由它所形成了“贵州三线建设经济”,与以前在贵州形成的明朝时的“军屯经济”以及清朝时的“外来经济”等相比,更具有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动力,它带动了一大批贵州发展的相关产业。
它不仅奠定了贵州的工业格局,而且还进一步创建和完善了贵州的交通网络系统,为贵州日后与外地的联系铺平了道路。
第二、它也间接使得贵州的人口成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虽然,有以前三次移民的人口变迁,但这次的变迁可以说也极为深远的。
它使得贵州地区人口向着过去较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地区,转变成为了现今以汉族为主体,多个少数民族共同和谐共处的省份。
在民族团结的过程当中,无形间就可以化解多年来的一些民族矛盾,使得在明清土司流官统治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少数民族起义不断的现状得到了最根本的改观,这样也便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长治久安,成为多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的典范。
第三、它也推动了贵州社会的整体进步。
随着全国各地支援贵州的人员相继南下,不仅给贵州带来了军事工业,同样他们也带动了贵州的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虽然,贵州在抗战时期最为中国的大后方,有许多国内的民校,科研机构等等为了躲避战火的洗礼,纷纷搬来贵州。
那时的贵州教育科技也得到了一些发展。
但抗战结束之后,随着相应机构迁回原籍,贵州的教育科技事业也陷入了相对停滞的时期。
而贵州在三线建设之中,所得到的科技援助和教育支持则是相应长久的,这样就更加有利于培养自身的机构建设,为贵州科技教育创立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最为长久的基础了。
而群众素质的整体提高,也使得贵州的社会得到了整体的进步。
第四,它还使得贵州不仅在省会中心城市有了工业化进程,还直接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特别是一些军工企业,邮电行业,医疗卫生等等在少数民族地区也不断地发展起来。
在深山河谷,洞穴密林之中依然有工业化的存在。
且不说这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一些影响,因为他们在贵州完美的生态环境影响下,间接地保护了国家的一些机密行业。
这些机密行业即使在现在也发挥着积极地作用。
这样也为多民族地区群众的经济来源和群众的就业提供了机会,也间接促成了社会的稳定和多民族的安定团结。
综上所述,贵州在三线建设工程中可谓是受益匪浅。
不仅促进了社会的整体进步,还促进了贵州经济的长足发展。
这第四次人口迁移,在贵州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既改变了贵州的整体民族人口结构分布,也带去了更多地先进科技和完善的工业,为整体的贵州人民谋到了福祉,也有利于贵州整体的安定团结,为贵州的长治久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更值得注意的是,现今贵州的发展也是在当年三线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地进步的。
特别是最近,借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贵州更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程度走了出去。
而且至今三线建设的贡献我们还是可以依稀可见,最为明显地就是环绕在地球外层空间的卫星,其发动机和引擎也都是贵州的技术。
而我们贵州的好多经济支柱性的大型企业同样也是在那个时候打下的基础。
可见,三线建设在贵州的贡献和成就是不庸质疑的。
参考文献:[1] 张才良. 贵州三线建设述论. 党史研究与教学[J],2004.4[2] 贵州通史第五卷·当代的贵州.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M],2002[3] 王桧林主编. 中国现代史下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M],1989.6[4] 薄一波.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M],1993.6[5] 贵州省情(修订本).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M],1993.1[6] 贵州历史上四次移民潮. 贵阳:当代贵州[J],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