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语文教育教学的价值重塑与范式重构》刘仁增
构建“语用型”小学语文教材的思考与设想
构建“语用型”小学语文教材的思考与设想福建省连江县实验小学特级教师刘仁增【内容摘要】在我国现行小语教材中,“文选型”教材一统天下,所选文章往往独立成篇,又以人文思想或文本内容为单元主题,因而存在着语言训练目标不明,篇与篇之间联系不紧的“硬伤”,选文的“朦胧性”造成了人们对其作用和功能认识的宽泛模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实效。
“语用型”教材试图以“语言能力发展”为主线,以语言能力点为单元主题,以“能级递进”为序列,注意选文和练习拟制,将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总目标具体落实到各个年级、各个单元中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从而突破“文选型”教材的“瓶颈”。
【关键词】语用型;小学语文;教材;构建一、构建“语用型”教材的背景探析有人做过调查,但不管是什么样的调查,结果都是“学生不喜欢语文”,甚至可以说“很不喜欢”。
这种“不喜欢”生出了语文教育的诸多尴尬,如“其一,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中,一名外国留学生在众多的中国学生中脱颖而出夺了冠军;其二,2005年高考中,广东考生有1万多人古文翻译得了0分,不会用比喻手法仿写句子的考生占到了25%,有10万多人。
”⑴这里就有一个滑稽而又令人深思的问题,在各学科当中,语文界的“大师”是最多的,各种各样的什么“模式”、“结构”、“方案”是远比其他学科要多得多,那为什么学生还是不喜欢语文,语文教学还是低效乃至于无效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语文教学所选用的教材是“瓶颈”,却是不容质疑。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教材的尴尬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尴尬。
我国的语文教材向来以“文选型”为正宗,如果从昭明太子编《昭明文选》算起,文选型教材已经走过了1500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单一的“文选型”教科书独步天下,几乎成了近现代语文教材的唯一模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变。
语文阅读课本1500年的历史证明,文选型教材是有生命力的,但也越发显现出不可忽视的“硬伤”:“文选型”教材不管是从它对教学内容所作的规定,还是对教和学所作的操作性规定,都过于宽泛模糊,使得使用者(教师和学生)对选文到底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不甚清晰,这不符合教材的最基本要求。
语言范例学习的语用价值及其课堂运用
语言范例学习的语用价值及其课堂运用
林玲;刘仁增
【期刊名称】《中小学教材教学》
【年(卷),期】2015(000)009
【摘要】<正>近年来,语文课讲解分析内容的少了重视语言范式的感悟、表达和
运用的多了但学生读写能力并未得到多少发展,少慢差费的教学弊端并未有效扭转。
问题出在哪儿呢?窃以为,当与对语言范例的价值功能的肤浅认识及低效运用有关。
一、语言范例学习的基本认识语言范例学习源于20世纪50年代由德
【总页数】4页(P26-29)
【作者】林玲;刘仁增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江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文献】
1.学习语用理论指导语用实践──关于《理论语言学教程·语言运用》的学习 [J], 汪国胜;
2.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交叉研究的范例--评《语言教育者语用学》 [J], 于明波
3.让"语用"充盈课堂——也说课堂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实践 [J], 薛乐乐
4.“练习系统”语言范例的编排特点、语用价值与教学运用——以统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教科书为例 [J], 刘仁增
5.国际语用于预备教育的价值——以国际语言教学作为进一步学习民族语言的基础的实验结果及其控制论理论 [J], Helmar G.Frank;欧阳文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用语文教学的价值重塑与范式重构》刘仁增
从2014年第6期的《课程·教材·教法》中打印出来,语用:语文教学的价值重塑与范式重构刘仁增(福建省连江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福建连江 350500)摘要:语义理解、知识传授向来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它以“知不知”“懂不懂”而不是“会不会”“能不能”为价值取向,造成学生乃至社会公民言语能力的每况愈下,在语言表达技能和积极语用能力成为国际母语教育普适价值的背景下,以“语用”为核心和主体的教学价值重塑与课堂范式重构,已成为语文教学摆脱“得意忘言”困境,凸显学科课程本体特质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语用;价值重塑;范式重构;语文教学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14)06-0055-06一、以语义学和语法学为核心的百年语文教学观之反思语文教学走到今天已逾百年,教学范式历经变革。
根据范式的主要特点,有学者把整个语文教学历程划分为五种前后相继的范式:传统语文教学范式(1902年前)、文白转型语文教学范式(1903-1949)、新中国成立初期语文教学范式(1950-1976)、知识型语文教学范式(1977-2000年)、语文课程改革教学范式(2001年至今)。
虽然每个时期的教学主体、核心、内容和方法有所不同,但理解和把握语文知识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理解”和“识记”自然就成了百年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
且不说以记诵和讲解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主的传统语文教学范式,也不说仍以记诵和讲解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主,只是增加了些白话文的阅读和写作的文白转型语文教学范式,即便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语言文学的学习、白话文的讲解和写作替代了文言文、四书五经等的记诵、讲解和写作、语义理解、语法传授、语形识记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主体。
知识型语文教学范式更把“语文工具说”“知识中心说”等“接受为本”传统观念奉为圭臬,把篇章拆成知识、把知识合成篇章。
语文知识,尤其是语法学知识成了教学的重点。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价值与丰富内涵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价值与丰富内涵
刘仁增
【期刊名称】《福建教育:小学版》
【年(卷),期】2012(000)005
【摘要】翻阅《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我惊喜地发现,短短几百字的“前言”多次提到了“语言文字运用”,并且将其作为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要素:“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如此旗帜鲜明地表述学科性质,是以往任何一部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所没有的,自然格外夺人眼球。
那么,“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如此高调呈现的目的又是什么,它的提出将会对语文教学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试从“为何”“是何”“如何”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认识和感悟。
【总页数】5页(P41-45)
【作者】刘仁增
【作者单位】连江县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1
【相关文献】
1.读、悟、写有机结合,凸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程本位 [J], 王春燕
2.解读课程性质切勿望文生义——再谈阅读教学中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J], 施茂枝;
3.关于小学语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之关键词“学习”的解析 [J], 钟勇彬
4.关于小学语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之关键词“学习”的解析 [J], 钟勇彬
5."运用"当加强"理解"须保留--关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思辨 [J], 王树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项目化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项目化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在课堂中的应用。
文章首先介绍了语文学习的意义和当前教育关注的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问题,进而介绍了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及其在国内外的研究背景。
随后,文章提出了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的定义,并阐述了其主要特征,包括具备项目化学习的特征和学科学习的特征。
最后,文章讨论了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的教学实施,包括学习内容的主题化、学习活动的实践化和学习方式的个性化。
通过探讨这些方面,本文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有关项目化学习在语文课堂中应用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学科素养、教学实施、个性化学习引言在小学阶段,项目化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它将语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中心,采用项目学习的思维模式,让学生们通过参加真实的活动来探索,以问题为导向,将所学的内容融入到实际的任务中,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内容,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
一、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的定义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以语文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为核心,运用项目学习的思维方式,通过参与真实的活动项目,以问题为驱动,通过知识间的有机联系,最终能够迁移并解决问题或形成成果,从而建构知识、发展素养,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二、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的主要特征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的主要特征是将项目化学习和语文学科学习有机结合,以实现学科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提升。
下面将综合阐述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的主要特征。
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首先注重个性化学习。
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兴趣和学习风格,因此项目化学习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项目中,教师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任务,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其次,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倡导团队式学习。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团队合作,激发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项目中,学生可以共同探究问题、讨论解决方案,并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以“语用”为核心的阅读教学新视野
以“语用”为核心的阅读教学新视野“构建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的语文课程”是在当前语文课程核心功能失当,语文教学效率低下,语文教师无所适从的情形下,我校语文教研组自下而上,经过反复论证而确定的语文教研主题,意在恢复语文课程熟练“运用”口头与书面语言的核心功能,倾向于表达能力培养,坚持从言语教育的立场出发开展语文教学。
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技能是语文教学的本体内容,引导学生将本体性教学内容从认知、实践到迁移、运用,最终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才是理想的语文课程。
一、理解“语用”何为“语用”?特级教师刘仁增讲,这里所研究的“语用”,并不是真正语言学意义上的“语用”,它不是研究语言现象和语言问题的一种语言学中的专业学科。
而是学生学习语文后的“语用”,即: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贴地进行表达,并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的运用。
主要包括词汇、书面语、口语、篇章结构、文章体裁等方面的内容。
经过一个阶段的摸索,语文课堂中或多或少都有“语用”的成分在其中,课堂结构也大体相同,具体说来,第一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初读,透过文字去整体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对文本所描述的事物获得初步的感受,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
第二环节,就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语言魅力,学习写作知识。
第三环节,以写话为手段,运用阅读时学到的知识训练写话的能力,同时使读的效果得到巩固。
第四环节,可以让学生紧扣读写结合点,拓展到课外的阅读和表达中,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在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又加深理解,使学生两种能力相辅相承地得到发展。
这一个环节的训练,使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在备课时目标指向很明确,没有将语言训练作为教学过程的装饰和点缀,教师从筛选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入手:一是以落实“语用”能力培养为大目标,视文本特点、学段目标和具体学情而定,从“可教”的内容选出“应教”的内容;二是教学目标简练、集中,做到一课一得。
“语用”教学观的真实演绎——评特级教师刘仁增执教的《青山不老》
“语用”教学观的真实演绎——评特级教师刘仁增执教的
《青山不老》
何捷
【期刊名称】《新教师》
【年(卷),期】2016(000)0z1
【摘要】刘仁增老师是福建小学语文教师中的学者,是学者中的一线实践者,是实践者中的理论建构者.这样三位一体的融会贯通,使得刘老师的课堂具有了学术支持、学理依存、学情创生,儿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有所得是十分明显的.
【总页数】2页(P60-61)
【作者】何捷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教育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激情燃烧的岁月——访我省特级教师刘仁增 [J], 庄艺真;黄旭升;何捷
2.语用教学,不断朝向内核的确证——刘仁增《语用开启语文教学新门》评介 [J], 黄军荣;
3.目标指向:学生的"会"和"能"——刘仁增执教的《狮子和鹿》教学特色简析 [J], 陈宝铝
4.读文品言,悟情育人
——评江苏特级教师焦卉执教的《孔子游春》 [J], 焦卉;魏本亚
5.让语用之光照亮研究之路——福建省刘仁增名师工作室简介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语用”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
关于“语用”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作者:魏小娜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5年第06期【评议文章】刘仁增《语用:语文教学的价值重塑与范式重构》,原载《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6期;温儒敏《语文课要“聚焦语用”——在济南明湖中学的讲话》,原载《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第3A期;王元华《语文教学中语用的核心和层次》,原载《语文建设》2014年第2期;王敏《“语用热”:从虚浮走向理性建构》,原载《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3年第11C期。
【内容提要】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强调,掀起了“语用”的研究和实践热潮。
这些研究初步形成了对“语用”内涵的论述和辨析,澄清了“语用学”与“语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梳理出了语用的基本层次和语用教学的“模型架构”和“教学范式;并清醒认识到目前语用教学实践的误区。
近年来,“语用”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领域新兴的核心词汇。
针对这一新兴的语文教育理念,不少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对于“语用”的基本内涵、实践经验及常见误区都有了一定的思考,为有效开展“语用”教学奠定了基础。
一、关于“语用”的基本内涵1.“语用”的基本内涵“语用”就是语言文字运用,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
语文课的目标可以罗列很多,包括人文教育,传统文化熏陶等,但核心和基本目标是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教学实践中所看到的语用以及一线教师研究的语用,其大概内容基本上包括在高考语文中的“现代文语言运用”考查内容中,主要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文言文阅读理解、翻译、默写、现代文阅读理解、作文之外的部分,具体包括句子衔接(包括特定情境下上下文的应答)、句子改写、句子仿写、语病判断与修改、语段关键信息提取、特定要求的语意归纳概括、语句内容分析鉴赏、特定要求的短文写作。
2.“语用”与“语用学”的区别与联系需要提醒的是,上述所指的“语用”,与“语用学”的“语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语用:语文教学的价值重塑
语用教学常规课 堂的教学结构和模型: 发现——领悟——模 仿——类推——创造。 理解本身就是运 用,理解绝不是老师 的架空分析所能完成 的,而需要学生在触 摸语言文字,亲历阅 读过程的语言体验中 才能实现。
5、读写知识的积累型运用:阅读写作能力 的培养
发现:生发语意,聚焦形式
(初读时,通过听看读说让学生 有一个整体笼统的阅读初感)
领悟:揣摩语言,敏化语感 模仿:情境迁移,习得方法 类推:复现类比,把握规律
(归类学习,形成语用能力)
创造:内化语言,自主读写
语用课堂的教学范式
1、语言习得的理解运用:理解=运用 2、语言形式的迁移运用:仿写 3、言语转换的创生式运用:寻找言语生长 点,满足学生富有创意的说写训练。(想 象补白) 4、读写策略的学用型运用:学生掌握学法
语用:语文教学的价值 重塑与范式重构
李晓泓
语文教学不是语形教学,不是语法教学, 也不是语义教学,而是语用教学。 什么是语用教学 语用学与语形学、语义学相对。 前两者之间的区分明显: 语形学研究的是构词法、句法等,它们是 抽象的语言形式关系,语用学研究的是语 言的具体使用。
语义学看成对约定俗成的已经凝固在语形 之中的语义的研究,通俗地说,就是字典 义和语法的总和; 语用学是在具体语境中,人们使用语义, 达成交际目的。
语文教学走到今天,教学范式历经变革。 根据范式的主要特点,我们把整个语文教 学历程划分为五种前后相继的范式: 传统语文教学范式(1902年前) 文白转型语文教学范式(1903年~1949年) 新中国初期语文教学范式(1950年~1976 年) 知识型语文教学范式(1977年~2000年) 语文课程改革教学范式(2001年至今)。
聚焦语用 构建读写一体语文课堂
聚焦语用构建读写一体语文课堂广州市增城区碧桂园学校卢晓珊 511300我们常常在教育教学中被这样一个问题困扰:学生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和基础知识,却仍未能够进行随心所欲的甚至是字顺文从的会话或书面表达。
追根究底,主要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不高所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新课标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运用上,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关注文本,聚焦语用,注重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有效的阅读教学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关注语用,在阅读教学中习得写法潜心打造“语用型”语文课堂的刘仁增老师曾经讲过:“语文教学不是语法教学,不是语形教学,也不是语义教学,而是语用教学。
”我非常赞同这一说法,因为只有“运用”,才能使语文课程中的阅读和其他课程中的阅读真正区别开来,也只有不断“运用”,才能使学生逐渐成为熟练、妥帖、合理甚至有创意地“使用语言”、“能用这种语言讲话或作文”的人。
在教学老舍先生《猫》的时候,我让学生阅读周而复、夏丏尊写猫的两个语段,学生发现,尽管写法不同,内容不同,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一样。
那么老舍先生的《猫》是否如此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让学生又开始阅读课文。
由于目标指向性非常明确,学生很快找到了诸如“很乖”“蹭”“抓痒”“小梅花”“呀”“啊”等字眼,以及“多么尽职”“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等词句,透过字里行间,同学们体从中读出了人爱猫、猫亲人、人更爱猫的情感发展脉络,体会到蕴藏在文字背后的爱猫之情。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品词析句,不仅让学生沉浸在文本情境中反复品读、体味,并为之动心,还是指向语言表达技巧的认识与欣赏,有助于学生体味到如此拟人、比喻、语气词、甚至贬词褒用的表达妙处,从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走着遣词造句的功力,促进了学生得意、得言、得法。
点滴积累方有为 每步思索可致远 ——听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语用教学是这样“炼”成的》有感
点滴积累方有为每步思索可致远——听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语用教学是这样“炼”
成的》有感
刘仁增老师是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建省教学名师,福建省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福州市优秀人才,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在全国小语界首倡语用教学,主要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论和教师专业发展,被誉为“最受欢迎的培训专家”。
非常有幸这次培训中能聆听到他的报告——《语用教学是这样“炼”成的》,让我受益匪浅,是一次精神饕餮。
报告中刘老师以教学实例、案例对比、互动等形式,生动、风趣、具体、详实的介绍了语用课堂如何建构,语用训练如何设计,语用策略如何操作……我恍然明白,原来语文课可以这么教,原来我们的学生可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有所得啊!还有,刘老师深入浅出的从理论层面阐述了语用教学的主张、架构和运行机制。
让我不得不佩服:刘老师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师中的学者,还是学者中的一线实践者,也是实践者中的理论建构者!这给了我很大的感触: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的专业追求;其次,在行动上还要拥有专业探索精神。
而教研、科研是培养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
只有把教研、科研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联,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性的疑点、难点,自下而上地确定研究课题,才能使课题实践和研究真正具有教学指导意义,更富有实践价值;第三,是我心底最大的决
心——读书。
深深感受到作为老师不读书是不行的,只有不断地读书,我们的学养才能不断的丰富,视野才能不断地拓展,只有更丰厚的视野,才有可能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
点滴积累方有为,每步思索可致远,我会以刘老师为目标向着优秀的方向前行。
原来语言可以这样教学——读刘仁增《“语用型”教学的整体框架》:备准教足、活测广用
原来语言可以这样教学——读刘仁增《“语用型”教学的整体框架》:备准教足、活测广用近日,我拜读了刘仁增老师撰写的《“语用型”教学的整体框架》,豁然开朗。
“语用型”教学,是刘老师提出的,是指小学生学习语文后的“语用”,即: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恰当地进行表达,并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地运用。
而《“语用型”教学的整体框架》这篇文章主要阐述的是:它具体由四个方面构成:其一是课前备语言,讲究一个“准”字。
其二是课中教语言,体现一个“足”字。
其三是检测考语言,突出一个“活”字。
最后,是课外用语言,落实一个“广”字。
其中给我启迪最大的是第二个方面,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最应该注重的。
其二、课中教语言,体现一个“足”字。
这个方面,刘老师分成四个小点来加以阐述。
2的话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设计一些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具有个性的语言来提高他们组织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刘老师以教学《鲸》一课为例,让学生充当动物法院的法官,为鲸鱼写一张判决书,说明它是哺乳动物。
学生需在理解掌握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表达。
由此,我想到了《太阳》一课,在学完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后,可设计一练习:假如后羿再次出现,带着神弓而来,想射掉这唯一的一颗太阳,你该怎么劝说他呢?这样,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既能激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又能【】掌握课文内容,一举多得,效果良好。
1、把情节分解背诵转化设计为语用练习。
教读课文时,必须彻底纠正脱离语言文字进行教学的种种弊病,把内容学习纳入语言教学的正确路子上来。
刘老师以教学《赵州桥》一课为例,设计了:①初读课文,用词概括赵州桥的特点;②再读课文,标画出表现赵州桥的“美观”、“坚固”特点的有关词句;③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的课文,背下来;④找出过渡句,并说明它的作用。
这一练习设计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感知学习语言表达上来,使学生知道这一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并对这种写法留下比较深的印象。
语用教学心得体会
读《语用-开启语文教学的心门》有感蒋艳荣近日,我读了刘仁增老师的《语用-开启语文教学的心门》一书,使我有了一些想法。
我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学,一直有这样的困惑:小学生从低所级到高年级学过的那么多文质兼优的课文,接触了那么多词语、句子,可说话、作文却“词汇贫乏”。
究其原因主要在阅读教学中重语言知识,轻语言训练。
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材料,仅停留在朦胧理解和机械记忆基础上,未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为此,强调把阅读课上成语言训练课,必须重视语言的“内化”,使其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
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往往是很丰富的,但是,课堂是一个常量,我们既不能文本有什么教学价值就教什么,也不能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更不能什么好教就教什么。
因此,文本解读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必须根据教学的整体需要以及该课文在整个教材价值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从诸多的教学价值中选择适当的核心价值点进行教学目标定位。
如此,就能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一篇课文的语文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具有语文特色的,而不是其他学科的。
即关于语文的知识、语文技能,或者说只有通过语文课才能学到的知识;(2)能够代表某一种类型文本的特点,而且可以起到“举一反三”作用的。
(3)通过学习和积累,有助于学生形成学生对语文现象的进一步理解、解释和迁移的,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同一言语现象的。
以《北京的春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一课为例。
本文的语言教学价值点至少有以下几个:(1)学习按时间(腊八——除夕——初一——元宵)的顺序来写的写作手法;(2)民间风味的散文如何锤炼语言;(3)比喻手法的运用;(4)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的运用;(5)如何围绕中心句把话写具体;(6)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7)联系背景,紧扣文眼,“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8)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练笔;(9)利用课后的两篇小短文进行对比读,感受表达方法。
语用教学,不断朝向内核的确证——刘仁增《语用开启语文教学新门》评介
用 开 启 语 文 教 学 新 门》 ( 以 下 简称
师在
的
课 堂 , 让 学 生 在 发 现 、 感 悟 、 模 仿 、 类 推 、 创 造 等
积 极 语 用 状 态 下 感 受 语 言 魅 力 , 习 得 读 写 经 验 , 生
“ 新 门”一 书的
“ 前 言 ” 中谈 到 : “ Z , L 几 年 前
用” 的 “ 语 用 教 学 ” 的 四 个 既 各 自独 立 , 又 相 互 关
教 学的独 有 功 能”和
“ 语 文 学 科 的 本 性 ” 等 学 科 特
质 出 发 , 结 合 现 代 语 言 学 和 语 文 学 习理 论 的 某 些 论
断提 出 “ 语 用型 ”教 学 的几 个基 本观 点 。 而在
通 一 线 教 师 容 易接 受 或 者 接 纳 的 。 当 然 , 倘 若 仅 停 留 于 个 体 实 践 经 验 而 提 出 自 己
是 学 理 的 自洽 。 在 我 看 来 , 就 课 程 建 设 与 教 “ 草 根 专 家” 。 正
学 理 论 建构 而 言 ,刘 老 师 无疑 是
的命 题 建 构 ,或许 可 以
构仅 靠话 义 传 递 不足 以触 发 言 语 的 “ 质 变 ” 。 其 关
“ 新 思路 ” 一 书 里 , 刘 老 师 还 只 是 从
键 点 在 于 从 理 解 到 运 用 的 转 化 , 在 于 言 语 主 体 与 言
语 对 象 之 间 的 信 息 转 换 、 生 成 和 建 构 , 由 此 形 成 “ 阅 读 理 解— — 体 验 发 现 — — 巩 固 转 化 — — 迁 移 运
语 用 教 学 不断 朝 向 肉核 自 勺 确 证
以教材为支架为写作训练搭桥
【摘要】本文论述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作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要统编教材在内容、类型和结构,呈现方式彰显“学本化”追求,可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作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为写作训练建立桥梁纽带。
【关键词】观察模仿想象迁移【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A-0091-02特级教师刘仁增在《语用教学与文本秘妙》中说到:“语文教学不能满足于学生获得经典、规范的语言,更要把学到的语言纳入到自己的话语系统,并加以模仿迁移甚至创造性地运用,这样的教学才能实现语言的增值,真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才是富有价值和意义的。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堂教学是为“写作”服务,如何寻求“教材与写作”之间的桥梁纽带,让课堂教学真正高效增值呢?实际上,教本和学本历来是教材编写的基本价值取向。
统编教材无论在内容、类型和结构,还是在呈现方式上都彰显“学本化”追求。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作的依据,及时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为写作训练建立桥梁纽带。
一、捕捉细节,观察想象教材就是很好的范例,教师钻研教材时除了关注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还应细心捕捉教材中的插图、标点等细节,这些看似微不足道,但当我们能合理运用时,往往能成为学生写作训练的一座桥梁。
如笔者在执教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文时,让学生仔细观察“闰土和迅哥儿”交谈的那一幅画面,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的神态、动作,然后根据课文中的对话给人物加上神态和动作,学生兴趣浓厚,写闰土时用到“兴致勃勃、滔滔不绝、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绘声绘色”等词语,写迅哥儿用到“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地听、羡慕敬佩的眼神”等,这样的训练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词语的积累运用,也让学生明白在语言描写中加入神态和动作描写更有画面感,人物形象更鲜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0186(2014)06-0055-06
一、以语义学和语法学为核心的百年语文教学观之反思
语文教学走到今天已逾百年,教学范式历经变革。根据范式的主要特点,有学者把整个语文教学历程划分为五种前后相继的范式:传统语文教学范式(1902年前)、文白转型语文教学范式(1903-1949)、新中国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初期语文教学范式(1950-1976)、知识型语文教学范式(1977-2000年)、语文课程改革教学范式(2001年至今)。虽然每个时期的教学主体、核心、内容和方法有所不同,但理解和把握语文知识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理解”和“识记”自然就成了百年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
摘要:语义理解、知识传授向来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它以“知不知”“懂
不懂”而不是“会不会”“能不能”为价值取向,造成学生乃至社会公民言语能力的
每况愈下,在语言表达技能和积极语用能力成为国际母语教育普适价值的背景下,以
“语用”为核心和主体的教学价值重塑与课堂范式重构,已成为语文教学摆脱“得意
忘言”困境,凸显学科课程本体特质的必然选择。
且不说以记诵和讲解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主的传统语文教学范式,也不说仍以记诵和讲解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主,只是增加了些白话文的阅读和写作的文白转型语文教学范式,即便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语言文学的学习、白话文的讲解和写作替代了文言文、四书五经等的记诵、讲解和写作、语义理解、语法传授、语形识记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主体。知识型语文教学范式更把“语文工具说”“知识中心说”等“接受为本”传统观念奉为圭臬,把篇章拆成知识、把知识合成篇章。语文知识,尤其是语法学知识成了教学的重点。修辞格本属于语用学范围,可是,学它的目的不是领会其表达效果,而是如何判定修辞格,如何记住修辞名称。这种注重讲授系统化和静态化的语文知识,配以训练语言技能的语文教学,依然限于理解为主、感悟至上的做法。
《语用:语文教学的价值重塑与范式重构》(刘仁增)
———————————————————————————————— 作者:
———————————————————————————————— 日期:
从2014年第6期的《课程·教材·教法》中打印出来,P.55-60
语用:语文教学的价值重塑与范式重构
刘仁增
(福建省连江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福建 连江 350500)
不仅如此,就连当前教育界高度关注的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进行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大型研究项目,其中阅读素养的测评也是着眼于阅读素养的核心即基于书面和电子媒体的理解、运用和判断能力,鲜明指向语用主体的独立表达,既不要求从俗于主流观点,也不苛求面面俱到。PISA显示:阅读能力是为了实现个人目标、发展知识和潜能、参与社会活动而拥有的理解、使用、反思书面文本的能力。此定义凸现了“个人语用能力本位”,强调母语教育的本质是练就每个学习主体全面、完整、积极的“语用能力”而非承纳固化的“语知语识”。与传统阅读能力比较,PISA“阅读能力”测评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在特定情境、语境中能够解决什么,如何解决,而不是学生已经理解并接受了什么。如此注重现代公民的思维力和表达力,尤其是对基于“深度阅读”、超越纯技术性认知、理解和复述的思辩性表达力的价值引导,无疑对我国母语教育走向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创新具有深远的启示。
二、当代国际母语教育的语用取向
观察世界各国的母语教育,不难发现,高度重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语言表达技能和积极语用能力,已成为共同的价值追求。日本的国语课程从1977年开始就确立了“从言语教育的立场出发的国语教育”的目标,现行的《学习指导要领》不但把原来的“培养正确地理解国语和适当地表达国语的能力”目标中“理解”与“表达”的位置作了调整,把国语教育的首要任务明确为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还在此基础上特意加上了“提高学生交流与沟通能力”一条,表明了对语言交际功能的特殊强调和重视。美国纽约奥尔巴尔市小学(1-5年级)《英语语言艺术课程说明》确定的课程任务是:“以发展学生的实际交往能力为目的,强调通过每日连贯的教学,培养学生在读、写、说、听技能方面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并重视将这些技能训练贯穿学生日常的学习之中。”法国教学大纲把小学法语课程教学内容分为“语言口头实践”“书面语言实践”“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诗歌语言的学习”四大部分,并且对语言实践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创立让学生讲述、描写、阐释、提问的情境,学生在其中学习辨论或表达感情。这一项表达的工作旨在完善学生话语的组织、和谐和清晰性。”透露出重视学生语言实践活动、致力于学生言语能力提高的强烈信息。
进入21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风起云涌,语文素养、师生对话等新理念、新概念的提出,强调培养学生在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对以语法学和语义学为核心的教学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可在教学上,虽不缺乏对公共“母语范本”的认知、理解、鉴赏乃至积累,却依然以知识理解、机械记忆为主,充其量只是静态的、消极的语用,一种接受为本的“窄语用”,指向的是单纯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而不是因满足心灵自由和情感需要的表现性语用,语文课在客观上淡化了学生作为语用主体本应有的积极主动的表达功能,从而引发了人们对“语文知识”的反思与批判。而对“语文知识”的淡化又让“理解”窄化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把握中心主旨,至于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言语特色,大部分教师熟视无睹。这种片面的认识影响广泛而深远。表现在:在教材编写上,大都采用以文本内容或人文教育为指向的主题编写形式,阅读理解是构成教材基本框架,而“听、说、写”往往成为课文的附属;在指导思想上,提出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儿童看书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同时还要教给儿童基本的读书方法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在教学方式上,主要以内容理解或情感体验为核心,目标设定基于“知识”“认知”的层面,满足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把握中心主旨,而识字、听、说、只是只是穿插期间,其轻重取舍必须服从阅读理解的需要。如此“得意忘言”的教学造成的后果让人触目惊心:社会不规范用字花样百出,错别字大行其道,篡改成语成了时尚,乱用生造词、语言拖沓晦涩之风有蔓延之势。“即使在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高校和科学院里,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少数教员、研究员和个别领导,在写作、说话中,用词不当、文气不顺、语句不通,前言不搭后语,把握不住该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词汇贫乏。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甚至在严肃的法律条文中也都存在不少语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