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高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
•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 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 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 的一点体会); •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 话的理解和看法。
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
• • • • • 1、从作者背景看 2、从人物特征看 3、从情节发展看 4、从语言情感色彩看 5、从整体倾向看
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 》
二、营造意境、渲染气氛或奠定基调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 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 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鲁迅《祝福》
三、交代人物身份,揭示人物的性格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 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 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 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 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 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 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 》和一部《四书衬》。 ——鲁迅《祝福》
解题模式
• 主题的概括: • 这篇……(或文本)通过对……的记叙 (或描写),反映了(表现了)……精神; 歌颂了(赞扬了)……品质;揭示了(揭 露了)……实质(罪行、问题)。
• 8、答案 观点一:寻根。①先人作古的时 候,总是叮咛子孙把他的尸骨抬到山那边 安葬,表现出对故土的依恋与回归。②文 章标题是“山那边的景致”,文章的主体 部分“我”与老人的对话也是重在写“我” 对山那边的景致的探寻。③“我”一直对 祖上为什么迁徙感到好奇,想要追寻先人 曾经有过的生活环境或生存状态。④“我” 离乡进城之后,对故乡一直怀着依恋。
2.鉴赏故事情节。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题型有: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 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 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 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交代环境等作 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 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四、衬托人物心情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 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 ——鲁迅《祝福》
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外面可以看到的只是空荡荡、阴沉沉的院 子,和二十英尺的一幢砖砌房屋的墙壁。一株 极老极老的常春藤上的叶子差不多全吹落了, 只剩下几根几乎是光秃秃的藤枝,依附在那堵 松动残缺的砖墙上。
• 观点二:漂泊。①山那边并没有发生过什么天 灾人祸,可“我”祖上却在三百多年前的某一 个夜晚从山那边迁到了山这边,说明人常会久 居思变,渴望离开故土,开拓新的生活空间。 ②牧羊老人不断迁徙,羊走到哪里,他就到哪 里,漂泊就是他的生存方式。③“我”从农村 走向城市也是一种漂泊。④先祖、牧羊老人、 “我”都处在漂泊之中,这说明人的本性就是 不安于现状,渴望追求新的“景致”,漂泊实 际上就是生存的常态。
• 观点三:隐喻着不同人生态度的碰撞。①“我” 祖上和“我”对家族迁徙的态度不同,祖上迁 居到新的地方之后,虽不忘故地,死后仍要回 归故里,但他们并不打算追寻过去,而“我” 却总有探寻家族过去的渴望。“我”的爷爷对 此不理解,他对“我”的好奇笑而不答。② “我”从农村迁徙到城市后,依然思念眷恋故 园;站在新的地方,却不一定能感受到它“景 致”的美好,因此始终怀念旧地,“我”对城 市与农村的态度始终是矛盾的。③牧羊老人与 “我”对迁徙的态度截然相反,他自足快乐, 随遇而安。他不理解“我”站在山这边却想到 山那边一探究竟的好奇,“我”也不理解他永 远走下去、不留恋任何美好景致的超然。
小说阅读
【学习目标】 ①小说高考设题类型; ②通过训练归纳答题技巧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小说的 能力。
【考纲要求】
• 1.分析综合 C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⑵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 2.鉴赏评价 D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 精彩语句的表现力⑵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 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⑶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 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 3.探究 F⑴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 意蕴⑵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⑶对作 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欧· 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
六、揭示或深化文章主旨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 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 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 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 ,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 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 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 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 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
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
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
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
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1.把握故事情节 (1)三种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组织语言表达:
• 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 (身份),他怎么样(行为),表现了他 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 6、答案 ①知足自乐:牧羊时笑意挂在嘴边、 眼角,很享受地“嗞”他的葫芦,很悠闲地看 羊儿“咩咩”叫着吃草。②不善言谈:“我” 主动与他攀谈,他的回答每次都极为简洁。③ 喜欢漂泊,随遇而安:不断迁徙,羊怎么住, 他就怎么住。④喜好自然:觉得辽阔的四野都 很好。
命题角度(三)· 环境
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 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 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 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 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 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 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 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 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鲁迅《祝福》
环境的作用
•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 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 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 性格; • 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 • ⑥揭示或深化主旨。
命题角度(四)· 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 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 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 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 赏小说的主题。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命题角度· 人物形象
题型: ①分析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 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 (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 对人物的评价)。
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
⑴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 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 (白描、工笔细描)、心理描写等。 ⑵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 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 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 性格特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解题技巧
• 1、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 脉。 • 2、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 人物服务。 • 3、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 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 4、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 的艺术匠心。
“情节作用”的解题思路
1. 内容作用+结构作用 2.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
(2)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 手: ①抓住场面; ②寻找线索; 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3)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 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 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 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 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概括主题的基本术语
• 1、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 5、表达了什么情感。
回顾课本
《祝福》主旨
• 通过祥林嫂的遭遇,控诉封建礼教对人性 (特别是女性)的压制和迫害,希望能唤 起国人对封建礼教以及其卫道士(鲁四老 爷之流)的痛恨和愤慨,以便早日破坏这 个万恶的、行将就木的衰朽的旧世界。 • 更深层次,通过“我”的经历和感受,表 达了对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反思和彷徨, 表达了知识分子的痛苦和挣扎。(选自 《彷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线索、伏笔 ③照应前文。 ④推动情节发展。 ⑤刻画人物性格。 ⑥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⑦奠定小说基调。 ⑧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 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 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 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 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 制造悬念的效果 ④就结尾来说突转式,出人意料“欧亨利的结尾” 此外,还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悲剧、喜剧 式等。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 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 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 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 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 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 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题型
•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 子; •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 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 环境描写。
回顾课本,熟悉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交代人物活动环境
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 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 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 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 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 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 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 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 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
• 小说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 学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具体 有以下三点: • ①从小说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社会环境等 角度概括小说的主题并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 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 ②突出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 界,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 富意蕴。 • ③强调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 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探讨其中蕴含的民族 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 创意的解读。
• 5、答案 ①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②引出下文“我”对祖上为什么要迁徙的好奇和 探寻,为“我”主动向牧羊老人询问“山那边的 景致”作铺垫;③与结尾“我”远离家乡、重返 城市相呼应,突出了“我”对故乡的依恋。
(二)人物形象的揣摩:
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 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 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 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