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三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作者:崔秀明黄璐琦郭兰萍刘大会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第04期
[摘要] 三七是我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材,也我国近年发展十分迅速的中药大品种之一,在我国中药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该文总结了我国近年来三七产业发展现状、取得的主要经验,找出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七产业发展的目标及对策措施,为我国三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三七产业;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三七Panax notoginseng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在我国中医药行业中有重要影响,现在已经成为仅次于人参的中药材大品种,也是复方丹参滴丸、云南白药、血塞通、片仔癀等我国中成药大品种的主要原料。
三七广泛应用于跌打损伤、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后遗症、高血压等疾病的治疗中[1-3]。
三七皂苷是三七主要有效活性成分,也是目前研究较为系统的化学物质。
迄今为止,已从三七的不同部位分离得到70余种单体皂苷成分[4],现阶段我国以三七为原料的中成药品种400多个,批准文号3 200个,涉及的生产厂家1 300家,年需要三七800万kg[5]。
三七还是经济价值很高的药用植物,按现在的市场销售价格计算,每公顷产值可达150万元左右。
由于政府重视,科技支撑力不断提升,知名度提高,三七产业近几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本文根据三七主产区的调查资料,总结了我国三七产业发展现状、取得的经验,存在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及发展对策,供同行参考。
1 三七产业发展现状
1.1 三七种植业发展历史及现状评价三七是我国特有种,因其对气候、土壤、植被等环境有特殊要求,分布范围仅集中于中国西南部海拔1 200 ~2 200 m,北回归线附近地区,传统上以云南文山、广西靖西等地为主要种植地区。
由于价格不断上涨,社会需求量的不断扩大,近几年三七的种植区域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云南产区已由文山扩展到云南红河、玉溪、曲靖、昆明、大理等其他地区;贵州、四川、广东等地也开始栽培。
在云南产区,三七种植面积从2003年的4 300 hm2发展到2013年的20 000 hm2;产量从2003年的378万kg增加到2012年的700万kg,三七产业实现总产值100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70余亿元,加工业产值近30亿元[6]。
三七种植历史已有400余年。
1949年以前,云南三七种植面积仅有几百亩,广西有少量种植。
建国后,地方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三七生产,三七种植得到发展,但发展之路并不平坦。
从1951年至2013年的62年间,三七产业种植经历了3次大起大落的曲折。
1951年到1974年出现第一高种植高峰,当时全国三七种植面积5 333 hm2(其中云南2 933 hm2;广西2 400 hm2);产量为108万kg(云南66.4万kg,广西41.6万kg)云南产区三七产值为6 400万元,当时的社会需求量为50万kg;之后三七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到1983年,云南文山
种植面积才恢复到333 hm2,产量5万kg;1988年,全国三七种植面积快速发展到650 hm2,产量138万kg[7]。
1990年后,因价格下降,种植面积萎缩到1 333 hm2左右;到2007年形成了第3次种植高峰,当年三七在地面积达到了8 533 hm2,产量为940万kg。
2013年,三七正在经历第4次种植高潮,预计产量1 000万kg,2014年产量将超过2 000万kg,供过于求的局面将再次出现。
1.2 三七市场价格历史变迁及发展趋势分析建国以来至1988年,三七是国家计划控制产品,由国家统一收购。
从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放开管控,完全由市场决定价格以来,20余年间,三七价格一直处于比较平稳的发展状态,每6~8年会出现一个较小的涨跌幅周期。
1987年,三七平均收购价格为220元/kg,1988年下跌到40元/kg,2003—2004年三七价格出现了较大涨幅,价格恢复到80元/kg,2006年三七市场价格开始下跌到50元左右/kg,剪口价格不到40元/kg。
2007年底三七价格开始逐步回升,2009年云南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旱情,三七种子产量和单产受到影响,种植面积减少,三七价格进一步上涨。
到2012年,三七种植面积恢复到10 700 hm2,产量700万kg,平均价格达到了750元/kg,剪口价格超过1 000元/kg,5年间分别上涨了15,20倍。
近5年来三七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主要原因是供求关系导致,部分原因是因为云南天气干旱因素,导致前3年种植面积增长缓慢;部分也有人为炒作的因素。
从2013年产新开始,三七价格将会步入一个下行周期,价格调整的周期大概会有3~5年,这是因为:一是2013三七采挖面积将达到4 667 hm2,产量1 000万kg,较2012年增加产量300万kg左右,增加幅度为近5年来最大,产量已经是连续第二年大幅度增加;二是近几年三七价格的持续上涨,已经给下游生产企业带来了相当大的成本压力,以三七为主要原料的大部分产品几乎全线亏损,生产企业只有采用压低生产量来度过难关;三是虽然三七饮片的社会需求有所增长,但这种增长是缓慢的;四是许多三七需求大的下游企业,纷纷到产区建立生产基地,这已经成为近年三七种植业出现的一个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产企业对市场的直接需求。
三七价格过高过低对三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利的。
以前价格过低,农民没有种植的积极性,所以种植面积萎缩;现在价格又过高,大部分三七产业下游的生产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亏损时间过长,企业要么减产,要么换品种,消费者也会选择其他同类品种,反过来会导致社会需求的下降。
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价格,正常波动是一种规律,如果偏离过度,都不利三七产业的健康发展。
1.3 三七产品加工发展概况三七现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础药物,在治疗脑动脉血管硬化、缺血性脑损伤、脑梗死、脑出血等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迄今为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的三七总皂苷原料药生产厂有14家,批准生产的三七类药物中成药制剂及复方制剂品种种逾300个,相关产品销售收入达320亿元。
其中,云南省以三七为原料的单、复方中成药制剂有80余种,药品生产批文200多个,相关生产企业60余家。
血塞通系列产品已经成为三七产品的拳头产品,批准生产的剂型有注释剂(粉针剂和水针剂)、口服制剂(包括滴丸、软胶囊、硬胶囊、片剂、分散片、颗粒剂等)两大类。
其中,血塞通粉针剂已经成为我国医药使用的中成药注射剂主要品种,近三年增长速度均在30%以上。
血塞通产品已经主导了三七单方制剂市场,在2007年样本医院市场中分别占据了90%,而传统的三七片、参三七伤药片等多品种所占的比重尚不到1%。
三七制剂前我国较大的生产企业是广西梧州制药集团、广东众生药业、黑龙江省珍宝岛制药、昆明制药集团、云南维和制药、昆明圣火药业等企业,其中增长率较高的是昆明制药的血塞通粉针剂,云南昆明圣火药业的理洫王牌血塞通软胶囊。
目前,40%的三七原料由血塞通系列产品所消耗。
三七饮片对三七的原料需求是第二大的品种,以净制饮片、超细三七粉、三七切片为主,最近又开发了活性三七系列。
全国饮片消耗三七原料约占30%左右。
目前,我国最大的专业生产三七饮片的生产企业主要有云南七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同根三七产业有限公司等。
复方丹参产品是三七使用量排名第三的中成药品种,全国有760家生产企业拥有复方丹参片生产批文,但仅有少部分生产企业生产,最主要的生产企业是广州白云山和黄中药有限公司,占复方丹参片近50%的市场份额。
复方丹参系列对三七的消耗占全部用量的20%左右。
在云南,三七生产企业中药分布在昆明经济开发区、玉溪经济开发区和文山三七医药工业园区。
园区已成为推动三七主产区产业发展的主要平台,其中文山三七园区已累计完成投资近10亿元,开发面积近3 km2。
201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6.5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3.3亿元,同比增长105.3%,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117.6%;实现利税6.5亿元,同比增长5.7倍;解决就业3 000余人。
1.4 科学研究及发展情况我国的三七科研工作起步较晚,同我国人参和韩国高丽参相比差距巨大。
在云南产区,1985年,云南文山州成立了三七研究所,从种植方面开始了系统研究。
1988年,云南金泰得三七产业有限公司的血塞通片问世。
“十一五”以来,围绕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云南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引导和扶持企业技术中心通过产学研合作形式,积极开展三七产业关键技术、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攻关,并取得显著成效。
一批新药的研发和投入生产是三七产业不断得以发展的根本动力。
最近几年,对三七的研究成为行业内的热点。
近三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基础研究项目每年度在10项以上;国内外每年发表的有关三七方面的论文300余篇。
在云南,分别有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云南省农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一批专家从事三七的基础和应用团队进入到三七研究领域;在国内,有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药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分别从基因组、质量标准、综合开发等方面开展了研究。
在国外,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哈弗大学等也有一批华人科学家在进行研究。
2 三七产业发展的潜力和比较优势
2.1 资源比较优势明显三七对生长环境要求极其特殊,云南占有全国三七98%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文山三七原料供应影响到全国86%的中药生产企业和国外消费市场,这就形成了三七资源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三七种植已经成为云南省适宜种植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2.2 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从三七的利用价值来看,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三七含有三七皂苷、黄酮、多糖、三七素等多种有效成份。
临床实践证明,三七在治疗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等方面具有明确和稳定的疗效,在免疫调节、抗衰老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现代医疗模式和观念已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进一步拓宽了三七在医药和健康产品产业方面的开发和利用空间。
从三七的市场需求来看。
目前我国2 500余家中药生产企业中,使用三七作为产品原料的企业1 300余家,占全国中药生产企业的86%。
国家最近公布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涉及中成药102个,其中以三七为原料的产品就有10个。
年销售收入上亿甚至几十亿以上的云南白药系列、复方丹参系列、血塞通、血栓通、漳州片仔癀、东北红药等产品对三七原料的需求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
全国对三七原料的市场需求量比10年前扩大了近7倍。
国际市场方面,三七出口已经由原来的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发展到欧美等发达国家,三七出口量也以每年近20%的速度增长,2008年出口量达1 000 t,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3 具有加快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首先,三七产业发展符合我国发展生物产业的国家发展战略;其次,三七是可再生的、能够满足工业化大生产的云南独有的特色生物资源,发展三七产业符合国家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第三,通过多年的发展,三七产业在种植、加工、市场、科研及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定基础,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面临云南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建设桥头堡战略的重大机遇,三七产业已经具备了提升产业规模和效益,实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条件。
3 三七产业发展的所取得的几点经验
3.1 政府重视是三七产业获得快速发展的关键地方政府部门对三七产业的扶持已经成为文山三七产业发展强有力的后盾。
除云南省政府给予了较大的支持外,三七主产区文山州对三七产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成立文山三七特产局;建立了文山三七药物产业园区;成立了三七研究机构和质量检测中心;出台了鼓励文山三七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三七支柱产业发展的决定》;颁布实施了《文山三七发展条例》及实施细则;加大了知识产权的保护,申请获批实施文山三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定了《文山三七》国家标准,“文山三七”证明商标获批准使用等等,这些工作为文山三七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政府的作用还有待提升,特别是省级政府对文山三七产业的关注度还不高,政府在提供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创造产业发展的环境方面还应该有更大的力度。
3.2 科技支撑成为三七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推手我国实施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以来,通过国家、省级科技部门及有关的部门的支持,三七的科学研究从几乎为零的基础上快速
发展,在4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成为支撑三七产业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推手。
一是三七道地性及质量标准的系统研究,不仅回答了道地产区三七质量为什么好,好在哪里的问题,还通过研究制定“地理标志-文山三七”国家标准及其发布,实现了三七的标准化生产,提升了文山三七的品牌效应,为文山三七地理标志产品和证明商标的成功申报提供了科学依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三七规范化种植技术的系统研究,保证了三七在我国第一批通过国家GAP 基地认证,提高了三七品质和市场影响力;三是三七专用遮阳网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大大缓解了种植三七与林业发展的矛盾,也为种植面积和种植区域的拓展提供了保证;四是三七新产品开发及产地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了一批以三七为主要成分的新药、保健食品和日用品,促进了三七加工业的发展,提升了三七产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3 市场建设为品牌树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带动了产地加工的发展目前,已建成文山三七国际交易中心、文山鲜三七和初级原料交易市场、文山三七展示馆、文山三七现代物流中心,引进了180多户企业进驻交易中心发展。
文山三七国际交易平台物流配送体系已与全国所有大中药材市场和所有国内以三七为原料的生产企业实现了链接,三七市场营销网络和体系进一步完善。
文山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三七交易市场,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85亿元。
3.4 中成药大品种培育和拉动效应是三七需求量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 20世纪80年代初,三七药材的社会需求量仅为120万kg,其中80%为医药工业所消耗,在工业消耗的原料中,又有30%是复方丹参片所用,年消耗三七大约是30万kg,血塞通当时还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品种,现在的血塞通产品已经开发出几乎所有剂型,成为三七药材毫无争议龙头产品,年消耗三七250万kg以上,其中粉针剂的消耗就达200万kg左右;三七新型饮片的开发推动了饮片广泛使用,年消耗三七200万kg左右;复方丹参系列成为三七第三大消费产品,年消耗三七150万kg以上,3个产品消费就占了整个社会需求量的80%强。
中成药大品种培育和拉动效应是无疑三七需求量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
所以,新产品的开发及大品种的培育是中药产业发展是核心所在。
4 三七产业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及技术瓶颈
尽管三七取得了明显的发展效果,但同大多数中药产品一样,依然还存困难和问题,成为制约三七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4.1 种植面积发展过快,存在供过于求的隐患 2013年云南三七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创记录的20 000 hm2,达到历史新高,种植面积比历史最高的2006年高2倍还多。
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2014年的种植面积可能要超26 000 hm2。
种植面积的这种超速发展不是一个好的趋势,面积过大,产量增加过快,无疑存在供过于求的隐患,而且也压缩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空间,给产业可持续带来不利影响。
4.2 受制于食品药品政策规定,应用领域拓展有限三七在民间已有400多年的药食同源历史,但由于没有进入国家卫生部《可用于药品和食品目录》名单,还不是药食同源植物,所以
三七还不能当食品使用。
导致三七应用范围仅仅限于药品和保健食品;三七茎叶和花民间基本上就一直作为食品使用,到现在即不是药材,也还没有进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更不能作为食品原料加工使用,大大限制了三七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给三七加工和生产企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三七产业发展的政策性障碍。
4.3 种植加工环节的关键科学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目前三七在种植加工环节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①新品种选育滞后。
三七由于长期种植,种质资源退化严重,新品种选育工作滞后于三七产业发展的需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新品种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根本原因是三七的育种基础研究薄弱,遗传背景不清,育种工作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导致。
②连作障碍问题突出。
导致三七种植成本增加,适宜种植三七的土地资源匮乏。
③新产品开发速度缓慢。
加工产品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新产品开发投入不大,储备有限。
4.4 产业层次低、资源优势尚未形成经济优势在云南三七产区,现阶段三七产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以农业种植和原料初级加工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三七加工企业产品雷同,集约化程度低,具有竞争实力和影响力的大品牌和大型企业不多;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种植、加工、市场等各环节发展不协调。
市场流通不规范,缺少以质量标准为核心的、管理规范的专业化销售龙头企业。
5 我国三七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5.1 推动三七茎叶和花进入新资源食品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是提高三七价值的主要途径,针对目前大量的三七茎叶和花没有得到开发利用的情况,进一步加强三七地上部分的安全性评价和功能性研究,推动将三七地上部分进入国家保健食品目录,推动三七纳入新资源食品范围管理,对提升三七的经济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5.2 建立省级研究平台,加强三七的基础及应用技术研究建议云南省政府依托云南高校,成立省级三七研究院,在此基础上组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构建由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基地试验站、技术推广站、企业技术中心组成的三七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针对制约三七种植业存在的主要关键技术问题,对三七连作障碍的作用机制及调控技术、遗传基础及分子育种、干旱胁迫及抗旱栽培、营养生理与平衡施肥、现代设施及机械化栽培技术、产地加工关键技术、有效物质基础及药用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开展系统研究,推动三七产业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筛选优质种源,培育优良品种,尽快培育出1~2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高产、抗病的三七新品种,切实解决三七植株抗病弱、品系退化问题,以确保三七种植品种优势。
5.3 实施标准化和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强三七质量标准体系研究,完善三七质量评价监督体系,从源头上控制和提高三七产品质量,使三七产品的生产、加工等各环节都有相应的标准可循,为三七原料及制品在国外登记、注册,开拓市场提供支持和服务。
重点开展三七药材、种子种苗及相关产品的国际标准研究,为三七进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完善三七种植种环节的系列标准化研究,进一步提升三七的标准化种植水平;推动药材及饮片产地加工标准研究及标准
化生产,增加产地附加值;加快农药及重金属检测系列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构建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的检测技术和检测标准体系。
5.4 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三七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的提取物、饮片,以三七有效成份为主导的创新药物,以及健康相关产品。
进一步培育大品种,大品牌,强化品牌战略的实施。
到2020年,形成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品种10个,销售收入上10亿元的品种3~5个,培育销售收入上50亿元的品种1~2个。
以大品种带动大发展,通过10年左右的时间,将我国三七产业培育为销售收入上1 000亿元的中药材大品种,成为超过韩国高丽参的世界第一中药品牌。
5.5 搭建高层次合作交流平台,提升三七产业的影响力三七不仅仅是云南的、也是中国的,更应该是全世界的。
三七产业要真正发展壮大、成为世界知名品牌,就必须搭建高层次合作交流平台,确立国际化发展战略。
一是以国际制药公司合作,建立标准提取物的国际标准;二是建立覆盖全球的虚拟电子商务网络,开拓更大的市场空间;三是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加强技术合作和人员交流,扩大三七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提高三七品牌的知名度;四是学习和借鉴韩国高丽参产业发展经验,提升三七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杨瑞娟. 三七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2):46.
[2] 高艳芳. 三七总皂苷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分析[J]. 医学信息,2009,22(6):1008.
[3] 李萍,侯天印,刘强. 三七花降脂茶治疗高血脂症50例[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8):1044.
[4] 周家明,崔秀明,曾江,等. 三七各部位单体皂苷成分研究进展与活性利用探讨[J]. 中药材,2007,30(12):1615.
[5] 崔秀明,朱艳,刁勇.三七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
[6] 崔秀明,朱艳.三七实用栽培技术[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7] 董弗兆,官廷均,乐丽涛. 云南三七[M]. 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Chinese Sanqi industry status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CUI Xiu-ming1,3*,HUANG Lu-qi2,GUO Lan-ping2,LIU Da-hui4
(1.Faculty of Life and Technology,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Kunming 6505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