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一学期政治质量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政治质量分析
一、学科成绩统计
(一)成绩统计表(保留一位小数)
九年级政治试卷分析
一、对本次质量检测成绩的分析说明
本次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采用全开卷形式,只允许学生带课本,而不准携带其它任何资料。本次思想品德试卷紧扣教材,试题注重基础、凸显能力、渗透德育,坚持以课标为准绳,以学科重点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降低难度、淡化难点,紧跟时代、巧妙设问,突出实践、稳中求进。通过考试,考生不仅增长了见识,也找到了自信,师生的教学顺利地完成了新课标的要求,下面结合我校的情况作如下的试卷分析:
二.当前学生试卷上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对于选择题的第7题,理解“适度的考试焦虑有利于学生发挥正常的学习水平,过度的考试焦虑不利于学生考出好成绩”,这很容易理解,大部分学生能掌握,而部分学生就会认为“学习成绩好,就不会有考试焦虑”。再如第8题,上课老师反复讲过了“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和“网络的利弊”,可在考试中还是有少数学生认为“要远离网络,避免受其侵害”。出现这类偏激的观点,可显现出了这部分同学连基本的知识要点都没掌握,对各种观点是非不清。
(二)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1.审题不清,对设问的领悟和剖析能力偏低。相当数量的学生对21题辨析题不加以判断就在阐述理由,在理由里面又看不出他到底赞成哪一种观点,造成了本题的失分。既然是辨析题就要阐明自己同意的观点,并找到充足的理由证明。对于本题“全面小康已经实现”的说法明显是不对的,而要结合我国现在的基本国情进行分析,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我国还面领着很多挑战,问题。如: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等。
2.对材料提供的信息分析与处理的能力较差。如第选择题第18题,中国提出的“亚投行”倡议后,得到了很多国家的响应和合作,这明明是经济领域的问题,要从经济全球化方面去理解,学生做题慌慌张张,只顾选出答案便可,不管对错,打眼一看,大都从政治层面去认识本题,认为这体现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答案偏离了材料。
3.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尚待提高。如23题第2问,不少学生一看到这个问题“不比吃喝穿戴,那我们应该比什么?怎么比?”不知道该从哪方面去答题,更不懂得题目考查的内容和出题者的意图,就把这道题空着。可见学生对中华名族传统美德只知晓其字面意思,而不能真正的践行到实践中去,感觉理论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是脱离了的,才导致这道题使部分学生“无法下抓”。
(三)学生回答主观题不够规范,随意性强。有的学生答题时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缺乏层次,语言逻辑性差,不懂政治术语的运用,口语化严重。
(四)学生时政热点知识缺乏。本试卷的综合了很多政治热点材料,这也是中考的趋势,很多学生时政选择题“全军覆没”。时事政治知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学生对新闻不感兴趣,再加上了解时政的途径少,难免使学生显得“孤陋寡闻”。这也提醒老师也要在这方面想办法,丰富学生的时政知识。
(五)学生在考试中普遍存在时间安排不当的问题。学生错误地认为开卷就要每个题都去查阅课本,却不注重听课和复习,导致时间不够,后面大题匆匆的完成。
(六)考试中学生两极分化太严重,高分能达到94分,而最低分却低至10分,这也是困扰着盐场全体老师的一个严重问题,考低分的学生除了不听课外,他们对考试也不重视,全然不把考试当回事,随意答卷,草草了事。如何转化好这一批差生也是对老师的巨大考验。
三.今后努力方向
(一)回归课本,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进行专题复习,加强理论知识和时政热点有机结合的同时,继续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主干知识,从点、线、面结合角度,构建相关知识的联系。通过系统训练,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结合材料→理论分析→结合材料的能力。
(二)加强对解题方法和思路的指导,精心选题,提高训练的效益。教师要认真研究每一种中考题型的特点及解题规律,教会学生解题的技巧,要强调审题,找准关键词,寻找相关联的知识点,指导学生将相对稳定的解题方法和紧扣题意的“随题而变”有机结合起来;提醒学生严谨答题,语言要精炼,用词要准确,条理要清晰,布局要合理,提倡下笔答题前草拟提纲;鼓励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要防止漫无目的的题海式重复训练,注重每次练习的目的性和实效性,要把握中考的方向;辨析题必须继续予以重视。同时必须特别注意在平时训练中时间分配能力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关注时政的习惯,引导他们分析、评论时政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