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教学计划(李世维版)

合集下载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械基础课程电子教案5-7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械基础课程电子教案5-7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22)第5章机械零件【课程名称】机械的润滑与密封。

【教材版本】李世维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机械基础(机械类)。

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教学目标与要求】一.知识目标1.了解润滑的作用及润滑剂的种类及性能和用途。

2.熟悉常用润滑方式及装置和常用机械零件的润滑。

3.了解几种常用的密封方法。

二.能力目标1.能够根据工作条件正确选用润滑剂的代号及润滑的方式和装置。

2.能够正确选用密封的种类。

三.素质目标1.了解润滑的作用,能够区分油润滑和脂润滑的特点及使用条件,能够认识润滑油或脂代号和用途。

2.熟悉油或脂的选择原则。

了解几种常用的润滑装置及特点。

掌握轴承的润滑剂的选择方法。

3.熟悉密封装置的功用及类型。

四.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润滑剂的种类及用途。

2.掌握常用的几种润滑方式的特点。

熟悉轴承的润滑剂的选择方法。

3.了解旋转件密封的种类及特性和应用。

【教学重点】1.润滑剂的特性及用途。

2.润滑方式的选择及轴承润滑剂与润滑方式的确定。

【难点分析】1.油或脂润滑的确定。

2.润滑方式的选择依据。

3.密封方式的选择。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配以课件或录像演示,与学生共同回忆实习中所见到的润滑方式,分析选择该种润滑方式的根据,最后归纳小结。

【学生分析】如果学生已有实习的经历,应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一起分析学习本次课的内容,否则单纯讲授不会有兴趣,多设疑问如把脂或油润滑互换在实际中可否行的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多给互动的机会效果会更好些。

【教学资源】1.机械基础网络课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吴联兴主编。

机械基础练习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教学安排】一.检查旧课掌握情况及讲评作业二.导入新课设问:机器为什么要加入润滑油?润滑剂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性?润滑的方法又有哪些?同学们肯定回答不全,也许只了解皮毛,从此引入今天要讲的内容。

三.讲解新课1.润滑剂的种类、性能及用途总体分为油和脂两种,而脂是在油中加入增稠剂而来的,当然还有固体润滑剂,如石墨和二硫化钼,但应用不如油和脂广泛。

机械基础李世维教案

机械基础李世维教案

机械基础李世维教案教案标题:机械基础李世维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机械基础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2. 掌握机械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机械基础的定义和作用;2. 机械基础的分类和组成;3. 机械基础的基本原理和运作方式;4. 机械基础的实践应用和案例分析。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引入机械基础的概念和作用,通过实例解释机械基础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机械基础的分类和组成,包括传动装置、传动元件和控制装置等内容。

讲解机械基础的基本原理和运作方式,如力的传递、运动的转换和能量的转化等。

第三步:实践活动(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机械基础的实践活动,如拆解和组装简单的机械装置,让学生亲自操作并体验机械基础的实际运作过程。

第四步:案例分析(15分钟)选择一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机械基础在其中的应用和作用。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五步:总结与评价(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学资源和评估:1. 教学资源:投影仪、简单的机械装置、案例分析材料等;2.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讨论表现,以及对案例分析的参与程度和质量。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更复杂的机械装置的设计和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2. 鼓励学生参与机械基础相关的竞赛和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竞争力;3. 引导学生进行机械基础的深入研究,了解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

希望以上教案建议和指导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教学顺利!。

8-4气压传动概述教案

8-4气压传动概述教案

8-4气压传动概述教案【课程名称】【教材版本】气压传动系统李世维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一机械基础(机械类)。

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教学目标与要求】一.知识目标1.认识各种元件图形符号的含义及气动系统的组成。

2.由工作循环图即工艺加工路线分析气动工作循环过程。

二.能力目标1.能够分析气动系统图的工作过程。

2.能够分析各传动系统的优缺点。

三.素质目标1.使学生能够看懂气动传动系统图的组成及各元件的功能与作用。

2.能够结合工艺流程检查传动系统是否能满足运动要求,并能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要求1.将传动系统的每个元件符号所表示的元件功能分析清楚。

2.将传动系统中分成动力源、气缸、各种控制回路和辅助元件等四大部份,分析它们在传动中的作用,然后按工作循环要求组合成传动系统,并得出传动系统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教学重点】按系统图和工艺流程分析气动传动工作过程,并分析各个回路的特点。

【难点分析】1.工艺生产过程与系统传动的结合及电磁阀的电磁铁的动作顺序安排。

2.各基本回路的优缺点分析。

【教学方法】先讲系统传动图的工艺要求,后分析系统传动图的工作循环,再总结归纳各回路的特点。

有些循环可请同学回答或设问以提高学生兴趣。

【学生分析】加工工艺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应先分析零件的工艺流程,再分析系统传动图的工作过程,注意鼓励学生敢于回答分析问题,提高自信心,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教学资源】1.机械基础网络课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吴联兴主编。

机械基础练习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教学安排】学时(90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面所学气压传动的原理及常用元件,其目的是要按零件加工的工艺过程设计气压传动工作循环,以最佳的工艺,用最少的时间加工出产品来,同时能对现有的气压传动图进行工作循环分析,检查各回路是否满足加工要求,并能提出改进的措施,达到学用结合的目的。

本节课即是对已有传动系统图进行工作流程的分析。

机械基础——力学教学教案01(高教版)(中职教育).docx

机械基础——力学教学教案01(高教版)(中职教育).docx

力学——力的性质【课题名称】力约束受力图【教材版本】李世维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一机械基础(机械类).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教学目标与要求】一、知识冃标1、熟悉力的概念、性质;2、理解约束类型,掌握约束反力方向的确定。

熟练绘制受力图二、能力目标能把工程实际结构转换成力学模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索质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性质;2、了解约束类型及约束反力方向的确定。

四、教学要求1、初步了解力的概念、性质;2、能准确判断出约束类型并确定约束反力方向,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性质;2、约束类型,约朿反力方向的确定。

3、画受力图【难点分析】约束反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练法、演示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资源】1.机械基础网络课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吴联兴主编.机械基础练习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教学安排】2学时(90分钟)教学步骤:讲授与演示交叉进行、讲授屮穿插讨论、讲授中穿插练习与设问,最后进行归纳。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构件的静力分析是选择构件材料、确定构件外形尺寸的基础。

构件的静力分析是以刚体为研究对彖。

刚体是指受力后变形忽略不计的物体。

★ 新课教学(80分钟)构件的静力分析§2-1力的基本性质一、力的概念(25分钟)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相互间的机械作用,其作用结果使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发住改变。

说明:力的效应分外效应一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应。

内效应一引起物体变形的效应。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线)。

3.力的表示法力是矢量,用数学上的矢量记号來表示。

4.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1 N= 1 公斤•米/秒 $ (kg -m/s2)o❖启发教学:F = 20N_ 哪一种正确?注意区别矢量与标量。

F = 20N二、力的基本性质公理一(二力平衡公理)要使刚体在两个力作用下维持平衡状态,必须也只须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同一宜线作用。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2>第1章 机械概述[课程名称]金属材料的性能,机械零件的强度 [教材版本]李世维主编。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机械基础(机械类)。

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 知识目标1、了解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所包括的内容。

2、 了解机械零件失效和强度的内涵,内力和应力的定义。

3、掌握应力的常用单位380b MPa τ=的换算方法。

二、 能力目标1、掌握力学性能对金属材料所起的作用和工艺性能对加工的影响。

2、掌握应力对材料的强度的关系。

三、 素质目标 1、了解金属材料的物理、化学、力学和工艺性能对零件使用的影响。

2、了解失效、应力与零件强度的关系。

四、 教学要求1、了解金属材料各种性能的定义及应力和强度的含义。

2、掌握力学性能对机械零件强度的影响。

[教学重点]1、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应力与强度的关系。

2、了解失效的含义。

掌握强度的各种表示方法及应力的常用单位。

[难点分析]强度的分类和应力的分类[教学方法]讲练法、演示法、归纳法[学生分析]1、金属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初中已多少学过,而力学性能、工艺性能和强度是新知识,可能比较陌生。

2、强度的种类较多,应多举例以示区别。

失效的含义较难,可能一时难以理解,应多做解释。

[教学资源]1、机械基础网络课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吴联兴主编。

机械基础练习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教学安排]教学步骤:讲授与演示交叉进行,穿插提问与设问,最后归纳小结。

2学时(90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分钟)常用的机器零件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关键零件,不仅要求寿命长耐用,而且机械尺寸精巧又要易于加工,价格还要低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研究金属材料的物理、化学、力学和工艺性能,以满足各种不同的机械零件的性能要求。

如坦克的履带和挖掘机的铲齿都要求材料不仅要硬,还要耐磨损;机床的齿轮不仅要求表面硬度很高,而且芯部要具有足够的韧性;飞机的零件不仅要求材料要轻,同时还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以抵抗气流的冲击。

机械基础教学工作计划

机械基础教学工作计划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机械基础教学工作计划机械基础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目标:通过机械基础的教学,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机械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机械操作技能,为学生将来的机械工程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基础知识:包括机械概念、机械运动学、机械力学、机械材料等基础知识。

2. 机械操作技能:包括机械加工技能、机械维修技能等基本的机械操作技能。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基础知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机械基础的理论知识。

2. 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机械设备,让学生学习机械操作技能。

3. 课堂互动法:在课堂上引入问题和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参与,提高学生对机械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计划: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 教学时间分配:本课程为一学期课程,共计36周,每周2节课,每节课3小时,共计216小时。

2. 教学内容安排:- 第1-4周:机械概念和机械运动学的基础知识讲授。

- 第5-8周:机械力学的基础知识讲授。

- 第9-12周:机械材料的基础知识讲授。

- 第13-16周:机械加工技能的实践教学。

- 第17-20周:机械维修技能的实践教学。

- 第21-24周:机械基础知识的综合训练。

- 第25-36周:复习和总结。

3. 考核方式:采用考试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考核。

五、教学资源准备:1. 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选择相关的机械基础教材进行教学。

2. 实验设备:为了进行机械操作技能的实践教学,需要准备相关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如车床、铣床、钻床等。

3. 教辅资料: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准备相关的教辅资料,如PPT、实例、习题等。

六、教学评估与反馈:1. 学生评估: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测试评估,以及平时的课堂作业和实践操作等进行综合评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 教学反馈:定期与学生进行教学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

机械基础教学计划(李世维版)

机械基础教学计划(李世维版)

机械基础教学计划(李世维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机械基础》教学计划一、教学简析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为中等职业教育教材机电专业高等教育出版社李世维主编的《机械基础》第六、七、八章内容,是本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用机构主要给大家介绍了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间歇运动机构这三个主要类型,学生通过这三个部分的学习,可以初步掌握常用机构的一些最基本知识。

机械传动部分主要介绍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及轮系和减速器知识。

学生学习后会对基本的机械传动有一个系统认识,为今后从事机械及机械设计与制造等行业打下坚实基础。

在液压与气压传动部分主要介绍了液压传动概述、液压传动元件、液压传动系统及气压传动概述、气压传动元件及气压传动系统主要知识。

学生知识现状的分析: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对《机械基础》这门课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基本的概念和理论有一个系统认识;但是大部分的学生对这门课的解题方法等还是没有条理,因此更要加强学生实际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育目标、任务要求教育目标:1、强化专业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2、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3、树立科学人生观,正确进行职业规划。

教学目标任务要求:1、掌握机构组成的充分且必要条件2、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特点和应用3、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特性4、了解凸轮机构的分类5、掌握凸轮机构常用的从动件运动规律6、基本了解间歇运动机构的特点和类型7、了解带传动的类型和国家标准,初步掌握带传动的设计和计算8、了解链传动的类型和国家标准,初步掌握链传动的设计和计算9、了解齿轮传动的主要类型,掌握齿轮传动的基本啮合定律10、掌握渐开线齿轮啮合的特点11、掌握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尤其是模数m)12、掌握一对渐开线齿轮正确啮合的条件13、了解蜗轮蜗杆的传动类型和特点14、掌握蜗轮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15、掌握定轴齿轮系的传动比计算16、掌握液压传动系统和气压传动系统的组成及工作概述三、措施(含教改课题)《机械基础》是中职机电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包括了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传动等相关内容,学习好本课程为形成一定的机电行业职业能力打下基础。

机械基础李世维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机械基础李世维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机械基础李世维教案第一课:机械基础概述1. 教学目标- 了解机械基础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掌握机械基础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理解机械基础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2. 教学内容- 机械基础的定义和意义- 机械基础的应用领域- 机械基础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机械基础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3. 教学方法- 讲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向学生介绍机械基础的概念和应用。

-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探讨机械基础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机械基础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4. 教学步骤- 引入:向学生介绍机械基础的概念和应用领域,并引发学生对机械基础的兴趣。

- 掌握:讲解机械基础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确保学生理解和记忆。

- 深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机械基础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 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机械基础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回顾重点知识点。

第二课:机械基础的原理与构造1. 教学目标- 掌握机械基础的常见原理与构造- 了解机械基础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 能够分析和描述机械基础的运转过程2. 教学内容- 机械基础的工作原理- 机械基础的常见构造种类- 机械基础的结构特点- 机械基础运转过程的分析和描述3. 教学方法- 讲授:通过讲解机械基础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向学生介绍机械基础的原理和构造。

-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机械基础的运转过程,加深对原理和构造的理解。

- 实践:安排学生在实际情境下,分析和描述机械基础的运转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步骤- 引入:通过实例或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掌握:讲解机械基础的工作原理和常见构造种类,并配以图示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机械基础的运转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机械基础教学计划_4

机械基础教学计划_4

《机械基础》教学计划教学目的:以钳工操作及机修为载体, 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机械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

教学任务:应知:1、了解几种常用的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方法;2、了解几种常用的传动结构;3、了解几种常用的联接方法;4、了解钳工的几种常用的加工方法。

应会:1、熟悉常用的测量工具;2、基本掌握钳工的操作技能;3、认识常见的机构零部件。

时间: 4周场地: 南校区的钳工实训场地(2周)和机修场地(2周)教材:校本教材: 《钳工基础》教学内容:第一部分(钳工)项目一钳工基本知识1、技能目标:2、懂得钳工的职业要求、职业道德与安全操作要求;3、熟悉钳工常用的工具、设备以及职业环境;4、掌握技术测量和工程材料等方面的知识。

时间: 2天(含考核时间)项目二划线1、技能目标:2、划线是在待加工零件的表面划出明确的标识, 作为图样尺寸、位置要求在工件上的直接表示。

3、进一步熟悉常用的测量工具及设备。

划线用于检验毛坯误差, 确定加工余量, 明确找正标志。

划线常作为加工机械零件的第一步, 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一般由钳工操作。

时间: 2天(包含考核时间)项目三锯削技能目标:1.能懂得相关的工艺知识, 正确选用和安装锯条;2、能按较正确的姿势、速度、起锯方法进行锯割, 并达到一定的精度;3.能分析和处理锯割过程中锯条损坏的原因及防止方法和锯割缺陷产生的原因及排除措施;4.懂得锯割的安全知识和文明操作要求。

时间: 2天(包含考核时间)项目四錾削技能目标:1、能认识錾削工具及其作用, 懂得相关的工艺知识, 正确掌握錾子和手锤的握法及锤击的动作;2.錾削的姿势、动作达到初步正确、协调自然;3.懂得錾削的安全知识和文明操作要求。

时间: 1天(包含考核时间)项目五、锉削技能目标:1、能懂得相关的工艺知识, 根据加工表面的特点正确选用不同规格类型的锉刀;2.初步掌握平面、圆弧、斜面锉削时的操作姿势、加工速度和两手的运力方法;3.正确地运用常用量具对实习工件的几何开关和表面技师进行合理的测量;4.懂得锉刀的保养和锉削时的安全操作规程。

机械基础教案李世维

机械基础教案李世维

机械基础教案李世维教案标题:机械基础教案教案撰写人:李世维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基础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机械基础中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3. 理解机械基础的原理和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 机械基础的定义和重要性a. 介绍机械基础的概念和作用。

b. 分析机械基础在工程设计和制造中的重要性。

2. 机械基础的基本概念和术语a. 介绍机械基础中常用的术语和定义。

b. 解释机械基础中的基本概念,如力、力矩、速度、加速度等。

3. 机械基础的原理和应用a. 探讨机械基础的基本原理,如杠杆原理、滑轮原理等。

b. 分析机械基础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如简单机械的设计和运用。

4. 动手实践和问题解决a. 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如杠杆或滑轮系统。

b. 提出并解决与机械基础相关的问题,如力的计算或机械效率的评估。

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和示范介绍机械基础的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加深学生对机械基础的理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和交流对机械基础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基础教材,如《机械原理与设计》。

2. 实验器材:简单机械装置模型、测力计、滑轮组等。

3. 多媒体资源:投影仪、计算机等。

评估方式: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和提问情况。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机械基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贡献程度。

教学进度安排:本教案设计为5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机械基础的定义和重要性第二课时:机械基础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第三课时:机械基础的原理和应用(杠杆原理)第四课时:机械基础的原理和应用(滑轮原理)第五课时:动手实践和问题解决备注:教案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此教案仅为参考,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要求进行适当调整。

《机械基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机械基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机械基础》学期教学工作方案机械基础是机械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同学的学习效果,制定一个合理的教学工作方案是格外重要的。

下面是《机械基础》学期教学工作方案的具体内容。

一、教学目标1.培育同学把握机械基础领域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学问。

包括力学、热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等方面的基本学问。

2.培育同学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通过课堂讲解、试验操作和练习题的设计,培育同学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3.培育同学团队合作和沟通力量。

通过小组争辩、试验操作和课堂互动等形式,培育同学的合作和沟通力量。

二、教学内容支配1.课程大纲(1)力学:包括刚体静力学、刚体动力学、刚体运动学等内容。

(2)热学:包括热力学基本概念和热力学定律等内容。

(3)流体力学:包括流体静力学和流体动力学等内容。

(4)材料力学:包括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等内容。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教学方案(1)第1-2周:力学基础学问的讲解和练习。

(2)第3-4周:热学基本概念和热力学定律的讲解和试验操作。

(3)第5-6周:流体力学基础学问的讲解和课堂互动。

(4)第7-8周:材料力学基础学问的讲解和试验操作。

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介绍相关的理论学问和基本原理。

2.试验操作:设计一些小型试验,让同学亲自操作,加深对理论学问的理解和应用。

3.案例分析:通过争辩实际案例,让同学了解机械基础学问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4.小组争辩:将同学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争辩和解决问题,培育团队合作和沟通力量。

四、教学评价1.平常成果:依据参与课堂争辩、完成作业和试验报告的状况进行评分。

2.期中考试:考察同学对机械基础学问的理解和应用力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同学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把握程度。

五、学习资源1.教材:选择一本权威教材,结合国内外机械基础领域的最新争辩成果。

最新机械基础——力学教学教案03(高教版)

最新机械基础——力学教学教案03(高教版)

力学——平衡方程及其应用【课题名称】平衡方程及其应用【教材版本】李世维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机械基础(机械类).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教学目标与要求】一、知识目标1、了解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2、理解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通过平面力系平衡方程的应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1、了解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2、了解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特例。

应用平衡方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工程意识。

四、教学要求1、初步了解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2、应用力的平移原理建立平衡方程并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2、平衡方程的应用。

【难点分析】应用力的平移原理建立平衡方程【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练法、演示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资源】1.机械基础网络课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吴联兴主编.机械基础练习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教学步骤:讲授与演示交叉进行、讲授中穿插讨论、讲授中穿插练习与设问,最后进行归纳。

【教学过程】★复习旧课(5分钟)1、力的平移原理F F 1'2F '3'l 1Ol 2l 32、力偶性质☉力偶无矩心☉力偶无合力☉等效力偶可以互换★ 导入新课平衡方程是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中,通过对力的分析,建立起来的力的数学解析表达式,是工程实际中对受力情况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 新课教学(80分钟)§2-2 平衡方程及其应用一、 平面受力时的解析表示法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力F 在x 、y 轴上的投影:力F 在x 、y 轴分力大小:投影正负规定如下:若此力沿坐标轴的分力的指向与坐标轴一致,则力在该坐标轴上的投影为正值;反之,则投影为负值.❖ 注意:力的分力是矢量,而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是代数量。

❖ 讨论:合力是否一定比分力大?二、平面受力时的平衡方程及应用1、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一般力系平移后得到一个汇交力系和力偶系。

机械基础教学设计

机械基础教学设计

机械基础教学设计《定轴轮系转动方向的判断》教学设计一、教材教学简析《定轴轮系转动方向的判断》是李世维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行的《机械基础》第七章第五节中的内容,也是四川省对口升学高考所要求的知识点。

该书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初级专门人才需要的实际出发,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上这节课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齿轮传动、蜗杆传动、锥齿轮传动以及轮系及其传动比的计算等内容。

有了这些知识,对这堂课的学习将会有很大的铺垫作用。

但对于较难知识点,仍需要借助实体模型或者动画图片来加深理解。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公式及方向的判断方法(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及创新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的态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学习、工作态度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公式;内、外啮合齿轮转动方向的判断;锥齿轮啮合方向的判断;蜗轮蜗杆啮合方向的判断;以及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及方向的判断。

教学难点: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及方向的判断可借助模型或教学动画图片分析轮系的转动方向,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四、教学准备学生复习齿轮传动(直齿内外圆柱齿轮、锥齿轮、蜗轮蜗杆)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公式等知识教师准备相应的模型(内外圆柱齿轮、锥齿轮、蜗轮蜗杆)、课件及动画图片等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方法启发提问法、仿真演示法、观察法、讲授法七、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复习所学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1、我们学习了哪些传动方式?2、齿轮传动的类型有哪些?3、轮系的概念、分类、及传动比如何计算?4、教材P-147 例题7-2中都有哪些类型的传动?学生主体活动:1、学生共同回答问题2、学生独立回答问题教师主体活动:1、提出问题请同学回答2、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总结,对问题回答正确的同学进行鼓励、对回答不正确的同学提出要求。

机械基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机械基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机械基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本学期的机械基础课程将主要围绕机械基础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展开教学。

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标
1.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2.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
1. 机械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机械工程中常用的材料、零部件和装配工艺;
3. 机械工程中的常见测量和检测技术;
4. 机械传动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5. 机械结构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三、教学方法
1.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演示等;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鼓励学生思辨和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手段
1.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2. 制定教学课件和案例分析,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
3. 利用实验室设备和工具,进行相关实践教学。

五、教学评价
1. 设计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包括作业、考试、实验等;
2. 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3.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意识。

六、教学效果
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
2. 做好课程总结和反思工作,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以上就是本学期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机械基础》教学计划

《机械基础》教学计划

《机械基础》教学计划课程类型:理论课课程学时:60学时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机械基础知识,了解机械结构和运动原理,具备一定的机械设计和维修能力。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讲:机械基础概述(2学时)-机械基础定义与概念-机械基础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机械基础的发展历程第二讲:机械结构和元件(6学时)-机械结构的分类与特点-机械元件的分类和功能-常用机械元件的设计原理与应用第三讲:力学基础(8学时)-力、力矩和力偶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刚体力学的基本原理-螺旋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应用第四讲:传动系统(12学时)-传动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齿轮传动的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常见的带传动与链传动的设计与选用第五讲:运动学与动力学(12学时)-机械运动学基础知识和运动规律-机械运动学分析方法-动力学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第六讲:机械设计(8学时)-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机械设计中的材料选择和强度计算-机械设计实例分析与操作第七讲:机械维修与保养(12学时)-机械维修工具与设备的使用-机械故障的检修方法与常见故障排除-机械设备的保养与维护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结合实例分析: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讨论与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

教学评价:1.课堂提问:利用课堂提问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作业和实验报告:布置相关的作业和实验任务,以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期中、期末考试: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来全面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课本:《机械基础教程》2.多媒体资源:PPT、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3.实验设备:提供适量的实验设备,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练习4.计算软件:提供机械设计和计算的相关软件,以帮助学生进行实际应用和计算分析。

机械传动教案

机械传动教案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27)第7章机械传动【课程名称】带传动【教材版本】李世维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机械基础(机械类)。

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教学目标与要求】一.知识目标1.了解带传动的特点、结构、标准和应用。

2.掌握带传动的安装调整与维护要求。

二.能力目标1.掌握带传动的主要优点,V带的结构与标准。

2.熟悉常用带轮的材料,结构。

掌握带传动的调整与维护要求。

三.素质目标1.熟悉带传动的优缺点和应用场合。

2.了解V带和带轮的结构与标准。

3.能够正确安装带传动,并进行调整维护保证设备正常进行。

四.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带传动的应用场合,比较各种类型带传动的特点和V带传动的突出优点和缺点。

2.了解组成带的结构及标准,能够从V带的型号中判别出与截面尺寸的关系。

了解带轮槽的标准结构。

3.掌握带传动的安装,调整与维护方法。

【教学重点】1.带传动的主要优点及缺点。

带的标准。

2.带传动的安装调整与维护。

【难点分析】为什么带传动不能保证准确的传动比?要从组成V带的材料是橡胶具有容易产生弹性变形,即易伸缩和V带传动是靠带与带轮之间的摩擦力二个方面来分析。

可举例如随身听录音机的电机就是靠橡胶带来带动录音带转动的,当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声音变调,带速变慢,其原因就是带与带轮之间的摩擦力变小,带在带轮上产生弹性滑动而引起的。

带传动的弹性滑动是自身材料引起的,因此是不可避免的,也就不能保证准确的传动比。

【教学方法】演示与讲授相结合,配合带的实物比较型号与材料和断面形状。

【学生分析】1.由于新一章内容刚开始,学习方法应作调整,用构件之间的传动运动来研究本章内容。

注意联系实际来教学和学习,多带实物演示,激发学习热情。

2.在教学中尽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多设问,多提问,活跃课堂气氛,多给学生思考和表现自己的机会。

【教学资源】1.机械基础网络课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吴联兴主编。

机械基础练习册。

机械基础李世维主编荣晓红PPT教案

机械基础李世维主编荣晓红PPT教案
布氏硬度适于测定未经淬火处理的各种钢、灰铸铁及有色金属等。不能 测试很硬、很薄以及表面质量要求高的工件。
第12页/共18页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洛氏硬度测试范围:
维氏硬度测试手续更加复杂,用于测试零件表面硬化层和显微层硬度等。
第13页/共18页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四、韧性:是金属材料抵抗冲击载荷而不破坏的能力。韧性的好坏用冲击韧度 来衡量。
磨合阶段:磨损速度较快
稳定磨损阶段:磨损速度平稳而缓慢,这个阶段的长短代 表机件的使用寿命。
剧烈磨损阶段:磨损较严重,出现噪声和震动。
磨损有两种分类方法
根据磨损表面外观描述可分为:点蚀磨损、 胶合磨损、擦伤磨损等。
根据磨损机理分:粘着磨损、磨料磨损、疲劳 磨损、冲蚀磨损及腐蚀磨损等。
第17页/共18页
第15页/共18页
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
铸造性
锻压性 焊接性
金属材料熔化后的流动性(流动性好) 冷却浇注时的收缩率(收缩孔要集中) 材料的塑性(塑性好) 对塑性变形的抗力(小) 焊缝产生裂纹、气孔等倾向。(不易产生裂纹和气孔)
切削加工性
பைடு நூலகம்
金属材料的硬度和韧性(适中)
第16页/共18页
摩擦和磨损
磨损过程可分为
冲击韧度:冲击试样缺口底部单位横截面积上的冲击吸收功(a k)。
Ak值越大,材料的韧性越好。ak
Ak A
第14页/共18页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五、疲劳强度:金属材料在无限多次交变载荷作用下而不破坏的最大应力。 疲劳强度用σ-1表示。 疲劳断裂是突然发生的,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常造成严重事故。 提高疲劳强度的措施:合理设计零件结构、避免应力集中、降低表面粗糙度 值、进行表面滚压、喷丸处理、表面热处理等,可以提高工件的疲劳强度。

机械基础——常用机构教学教案01(高教版)(中职教育).docx

机械基础——常用机构教学教案01(高教版)(中职教育).docx

常用机构——平面连杆机构【课程名称】平面连杆机构【教材版本】李世维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一一机械基础(机械类)。

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o【教学目标与要求】一.知识目标1.了解运动副的含义,较链四杆机构的组成和三种基本型式的运动特性与应用。

2.熟悉曲柄存在的条件的判别方法。

—.能力目的1 •能够判断四杆机构是否存在曲柄?并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四杆机构的具体型式。

2.熟悉三种基木型式的运动特性及应用场合。

三.素质目标1 • 了解四杆机构的运动是将连续匀速的转动转变成变速的摇动或其他型式的运动机构,实现运动型式的转化。

2.熟悉三种常见的四连杆运动的基本型式的特点。

3.能够根据曲柄存在条件及取不同构件作为机架來判断出不同的四杆机构。

四.教学要求1・熟悉高低副接触的运动特点和四杆机构的组成条件。

2.能够判断四杆机构是否存在崩柄和该机构的基本型式。

棠握三种机构的应用场合。

【教学重点】1.四杆机构曲柄存在条件的判别及四杆型式的确定。

2.熟悉三种基本型式的运动特点及应用场合。

【难点分析】1.高低运动副的区分和四杆机构基木型式的判断。

2.同向与反向双曲柄机构的运动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配合教具课件演示,最后归纳总结。

【学生分析】从机械零件的静止运动转变到常用机构的教学内容,是一个rti静向动的变化过程,耍从运动的角度出发来启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内容就比较容易。

同时要从具体的构件抽象出简图來研究运动特点,这也是要改变学生思路的方式。

在讲课时,一定要把这些特点先告诉学生,以便更快地适应新的教学内容。

【教学资源】1.机械基础网络课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o2.吴联兴主编。

机械基础练习册。

北京:高等教育岀版社,2006o【教学安排】2学时•(90分钟)【教学过程】一.开始常用机构一章的学习,机构的特点是运动的,所以要从运动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和分析机构,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掌握。

耍习惯于机构简图的表示内涵及它表示的构件运动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基础》教学计划
一、教学简析
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为中等职业教育教材机电专业高等教育出版社李世维主编的《机械基础》第六、七、八章内容,是本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用机构主要给大家介绍了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间歇运动机构这三个主要类型,学生通过这三个部分的学习,可以初步掌握常用机构的一些最基本知识。

机械传动部分主要介绍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及轮系和减速器知识。

学生学习后会对基本的机械传动有一个系统认识,为今后从事机械及机械设计与制造等行业打下坚实基础。

在液压与气压传动部分主要介绍了液压传动概述、液压传动元件、液压传动系统及气压传动概述、气压传动元件及气压传动系统主要知识。

学生知识现状的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对《机械基础》这门课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基本的概念和理论有一个系统认识;但是大部分的学生对这门课的解题方法等还是没有条理,因此更要加强学生实际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育目标、任务要求
教育目标:
1、强化专业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2、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树立科学人生观,正确进行职业规划。

教学目标任务要求:
1、掌握机构组成的充分且必要条件
2、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特点和应用
3、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特性
4、了解凸轮机构的分类
5、掌握凸轮机构常用的从动件运动规律
6、基本了解间歇运动机构的特点和类型
7、了解带传动的类型和国家标准,初步掌握带传动的设计和计算
8、了解链传动的类型和国家标准,初步掌握链传动的设计和计算
9、了解齿轮传动的主要类型,掌握齿轮传动的基本啮合定律
10、掌握渐开线齿轮啮合的特点
11、掌握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尤其是模数m)
12、掌握一对渐开线齿轮正确啮合的条件
13、了解蜗轮蜗杆的传动类型和特点
14、掌握蜗轮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
15、掌握定轴齿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16、掌握液压传动系统和气压传动系统的组成及工作概述
三、措施(含教改课题)
《机械基础》是中职机电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包括了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传动等相关内容,学习好本课程为形成一定的机电行业职业能力打下基础。

1、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2、注意在实验、学习、生产劳动中积累经验,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运用知识,深化知识,拓宽视野。

3、深入了解学生情况,言传身教,对症下药,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4、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改课题:
中职生学习特点及对策研究
四、教学进度表
五、优生辅导计划:
要求:
促进学生特长发展,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给优秀学生提供发展机会。

内容方法:
以定期辅导为主,对课外活动进行有目的指导,通过竞赛等活动进行专项指导。

辅导对象:
基础知识掌握较扎实及动手能力强的同学。

六、差生辅导计划:
目的:
促进后进生转化,强化综合素质的提升。

内容:
分类辅导,全面推进,主要着眼于基础知识。

对象:
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