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治国方略中的法治与德治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江泽民同志今年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这一重要思想,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安邦治国的基本方略的精辟概括,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贡献,对推进我国新世纪的改革发展稳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相互补充。
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
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以德治国,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道德与法治之间的关系

道德与法治之间的关系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法治与德治是相互联系的,法治与德治虽然范畴、内涵不同,但二者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一)“法治”与“德治”区别1、治国方略上的差异“法治”与“德治”的最终归宿都在治国上,但二者在治国的侧重点上却截然不同.换言之,前者主要侧重于先“治法”,后者则主要侧重于先“治人”.理论上,就“治人”与“治法”的轻重而言,“治人”应重于“治法”.这是因为:首先,“治人”在内容上实际已包含有“治法”的要求,“治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治人”,在本末顺序上,应当是“治人”为本,而“治法”为末.其次,“治人”是“治法”的依托,“治人”有助于更好地“治法”.作为一种规范,法只能约束人们的外在行为,对人的内心世界则无法涉足;要涉足人们的内心世界还需要人本身.而且,“徒法不足以自行”,再良好的法制,假如没有具备应有素质的人去执行,仍无异于一纸具文.因此,单纯“治法”不足以“治人”,要实现法治的理想目标,还必须要把最终的依赖点放在“治人”上.否则,即便将完善至极的法律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上,也仍难以实现我们最初设想用法制所要实现的理想目标.现代社会之所以更加强调“治法”,并不是基于“治法”比“治人”重要,而是在策略上所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末端治理模式”.现阶段,由于对人的本性问题在认识上难以得出共论,“治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存在较多障碍,难以真正实现科学地“治人”;相反,对于法,由于人们在许多实质或重要方面都已经达成共识,且这些共识在很大程度上已日渐成熟化和科学化,因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治法”都更较为容易地得到实现。
2、“法治”是他律之治,而“德治”则是自律之治从“法治”与“德治”所涉足的领域来看,“法治”是他律之治,即它仅仅约束人们的外在行为,通过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实现治人,它对人们的内心世界无从干预,属于治外之治;而“德治”则是自律之治,它不仅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还可以约束人们的思想意识,并通过约束人们的思想意识来达到约束人们行为的目的,属于治内之治.由于人们的行为总是受一定思想意识所支配的,因而从这一点上来说,“德治”是更高层次的治国模式,是治本之治;而“法治”则是最终实现“德治”的一个必经阶段,是治标之治.此外,从他律与自律的角度出发,我们还可以推导出二者之间的如下区别:如“法治”是惩恶之治,“德治”是扬善之治;“法治”是事后之治,“德治”是事前之治等等。
浅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的关系

浅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的关系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依法治国要求国家权力依据法律规范行使,并依靠法律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人民权益。
依法治国关注的是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注重通过法治保障社会的稳定和有序。
什么是以德治国?以德治国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略之一。
以德治国是指依靠道德规范来拓展社会治理的层面,强化政府和社会公共机构、全体公民、各行业、各族群众和个人的道德素养,发挥道德这一内在力量,推动全社会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的深刻提升。
以德治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多种治理方式和手段的有机结合。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本质上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具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和联系。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探讨:一、依法治国是以德治国的前提和保障法律的实施必须以公众的支持为前提,法律的有效执行也需要良好的道德支撑。
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道德的约束和引导,对那些明明是违法的行为,但在道德上也是不合适的行为,进行道义上的批判和斥责。
如果把道德与法律分离开来,单纯地执行法律,而忽视了道德约束,可能会引发社会道德风险,破坏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二、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补充和强化依法治国是基于法律体系来维护社会稳定的,而道德约束则更注重塑造公民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
道德及文化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道德手段既可以加强法律执行的约束力,也能够弥补法律机制的缺陷。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公民的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很难分割依靠法治,能实现社会治理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而以德治国,则能实现社会治理的人性化、情感化和心灵化。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法治和德治是一体两翼,既需要法律的保障,也需要道德的支撑。
如何正确的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一、完善法律制度,保证依法行政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确保依法治国的基本保障。
论“法治”与“德治”的结合

论“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发布时间:2021-04-20T05:44:39.091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期作者:贺辉雄[导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研究生陕西西安 710000法治与德治是两个并行不悖的治国方略。
在中国历史上,儒法之争由来已久。
儒家创始人孔孟倡导德治,主张以教化为主,明德慎罚,推行仁义之政。
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反对儒家的说教,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主张实行法治,严刑峻法。
其实,德治和法治各有千秋,又各有欠缺。
荀子则集儒法之大战,把两者的长处融合起来,他认为治理社会单靠道德教化,或只靠法令刑罚,都是不能奏效的,必须把“君上之势、礼义之化、法正之治、刑罚之禁”结合起来,做到“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无恤亲疏、无偏贵贱”,才是治国之上策。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很多明君较好地运用荀子这一理论治理。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新世纪伊始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强调“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这里的两个“紧密结合”,揭示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科学认识。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这一思想是对党的十五提出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补充和发展,它把思想道德建设第一次提到了治国基本方略的高度上来,不仅会有力地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也将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
一、“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德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在不同时代被统治阶级赋予了不同的内容。
从西汉起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立法和司法指导思想的儒家“德治”学说,主张“德主刑辅”。
浅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浅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的确立,不仅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治国方略的探索上走向成熟,同时,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也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治国经验的深刻而全面的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治国,从它的基本含义来看,指的是通过国家与社会的合作,引导公民有序、有控、有规范地进行各种活动,以便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治国既需要强制,又需要协调;既要加强法律建设,又要加强道德建设,前者的功能主要是法治,后者的功能主要是德治,二者结合越紧,就越能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一、以德治国思想是对传统德治思想的批判吸收以德治国思想是21世纪之初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提出的,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结合当代中国的国情和发展趋势,重新认识中国丰厚的道德文化遗产,重新评价西方伦理道德思想,批判吸收传统德治思想中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现实意义的内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建立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新型的思想道德体系。
(1)批判吸收中国传统德治思想我们中华民族有着5千年的文化积淀,其中关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智慧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要丰富和全面。
道德历来就是人们修身养性,完善自我乃至治国安邦的重要工具。
传统道德观念固然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但数千年来,它们又的确充当了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纽带的作用。
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德治传统,从原始社会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传统的德治思想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形成了相当完善的伦理道德体系,为我国传统治国实践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今天我国讲以德治国,讲的是社会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道德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反映和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规范,注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新型道德,而不是反映和代表封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道德,不是儒家宣扬的那一套‘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浅论“法治”与“德治”的治国方略

0 引 言
众 所 周知 ,法 治 ” “ 治 ” “ 与 德 的治 国理 论 在 我 国 历史 上 自古 有 之 。 的 关 系 以这两种观点 为代表的理论 、学说与流派被不 同时期的统 治阶级所 “ 法治 ” 是通过各种法律、 规等从 外部约束和管理公 民, 法 并且 , 推 崇和采用。 当然, 由于 其统治集 团的利益驱动及其 自身的阶级局 限 这种法制约束具有相 当的明确性与强制性 , 不管是否 自愿 , 公民在强 性, 封建社 会的“ 法治” “ 与 德治” 我国现有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与 大的外力威慑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 内活动。但 法的强制性与威慑性 和 道德建设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与差距。 不能完全阻止违法事件的发生。远到极力推崇法家思想 “ 乱世用重 “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过程 典 ” 的秦代 , 采用酷刑暴政并未能如统治者所 愿, 社会在动荡不安 中 中, 要坚持不懈地/ L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 j ̄ n 依法治国 , 同时 , 也要坚持 蹒跚前行。而 当代社会生活中, 仍存在偷盗、 抢劫、 杀人等违法活动 , 不 懈 地加 强社 会 主 义道 德 建 设 , 以德 治 国 ” 关 于 “ 治 ” “ 。 法 与 德治 ” 的 有不少恶性案件的性质相 当严重。 这一重要论述 , 是准确总结古今 中外治国经验得 出的科学论断, 也是 由此看来 ,法律只是强制性约束和管理公 民社会活动的外在 因 新中国半个世纪治 国基本方略的高度概括 ,更是在我 国改革开放和 素 , 而起决定作用 的内在 因素正是公 民自身的个人品德。 在当今社会 现代化建设实践基础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 的违法公 民中, 除了极少数铤而走 险的亡命之徒 外, 绝大部 分是个人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品德不足 , 自我约束不够所致。 大到当代巨贪胡长清、 成克杰 , 小到偷 的中国 ,法治 ” 德治 ” “ 与“ 是紧密结合的 , 二者具 有很强的兼容性 、 互 盗 抢劫的一 介草 民, 都是到最后才深切反省 自己的人生观、 世界观 、 补性和一致性。 在治理国家的整个过程中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在社 价值观 , 后悔莫及。 会实践活动中 ,法治 ” 德治” “ 与“ 这种密不可分 的关系 , 并不是人为制 因此 , 加强 “ 法治 的同时 ,德治” “ 更不能放松 。 以德治 国是通过思 定而强加上去的, 它具 有非常充分的理论依据。从哲学角度去思考 , 想道德建设 , 用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 观、 价值观来影 Ⅱ和 升华人们 的 向 “ 法治” “ 与 德治 ” 具有很密切 、 很具体 的辩证关 系。而且 , 二者的相互 心灵, 使他们发 自内心的 自我约束 , 怎么办就怎么办 , 该 而不是想怎 运 用对 我 国 社 会主 义 市 场 经 济体 制 的 完 善 与 发展 具 有 显 著 的现 实 意 么办就怎么办 , 主动 自由的服从治理 , 从而使社会稳定 。结合我国当 义 与深 远 的 历 史意 义 。 前 实际 , 建立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 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 1从治 国治 民所包容的约束 范围看 。法治” 德治 ” “ 与“ 具有局部 础上 , 还应该培养和建立公民品德体系。 这是 因为个人品德虽然离不 与整 体 的 关 系 开社会道德和市场经济到道德 , 但个人品德又有 它相对独立的一面。 “ 法治 ” 顾名思义 , 以法为准则治理 国家。因而, 是 无论一个国家 因此 , 相对 “ 法治 ” 而言 ,德治” “ 是对治国的主要对象公 民, 内 从 制定 的法 多么完善、 多么具体 、 多么全面 , 也不可能把所有 的社会 活 心上解决问题 , 使其 l a觉严格要求 , 遵纪守法 , 是通过 内因在起作用。 动全部包容。 任何 一类法 , 都只是在特定范围内起作用 的强制性措施 3从治 国治 民所处的地位看 。法治” 德治 ” “ 与“ 具有主次相互转 和办法 , 而任何措施和办法 , 一旦成为法 , 它的效力与作用都是具体 化 的 关 系 的, 有一定范围的。不可否认 , 法在具体范围内体现 了它的强制性与 “ 法治 ” “ 治 ” 治 理 国 家 的两 个 方面 , 者 缺 一 不 可 。 在 不 与 德 是 二 但 不可抗拒性, 对治国治 民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但是 , 法的“ 范围” 也在 同时期、 同的历史条件 下, 不 二者所处的主次地位有不相 同随着社 会 实际社会活动 中留下许 多管理不 了、 覆盖不住的空 白。这种空 白, 也 环境、 社会 矛盾的变化 ,法治 ” 德治” “ 与“ 所处的主次地位又会相应 的 正是“ 法治 ” 的空 白—— “ 法治 ” 再严 , 条文再 多 , 只能解决 管理 国 互相转化。当社会秩序混乱、 也 犯罪猖獗 的时候,法治” “ 的力度就要相 家 、 理 公 民所 遇 到 的局 部 问题 。 治 对加大 ; 同样 , 当社会安定 , 生活平稳 , 就要加强“ 德治” 来提高公民的 “ 法治 ” 的空 白, 只能 由“ 德治 ” 解决。这是因为“ 是具体的 , 法” 因 个人品德和 自我约束力 ,完善社会道德体系。例如我们正在开展 的 而也是有限的。而“ ” 德 则属于意识形态领域 , 是相对抽象的 , 是人类 “ 个 代 表 ” 要 思 想 学 习教 育 活 动 , 是 要 不 断 提 高 党 员干 部 的思 三 重 就 通 过 自身价值 观对外 界事 物的一种 判断。 相对于 “ ” “ 限 ” 想政治素质 , 面加 强党 的建设 , 法 的 有 , 全 保持和 发扬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 “ 是无 限, 德” 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 各个角落。相对于 巩固党的地位 , 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 以说是在党内进行 “ 可 德治 ” 。但 “ ,德 ” 法” “ 更全面 , 许多“ ” 法 解决 不了的问题 , 可以通 过以“ ” 德 而治 其影响都遍及全社会的各个领域 。 来解决。 综上所述 ,法治” 德治” “ 与“ 的关系是 既辩论又统一的, 在治 国治 也正因为如此 , 漫长的历史长河 中, 中外许许 多多的政治 家、 思 民的过程 之中, 二者 既具 有在约束范围上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又体现 想家都 曾极 力 宣 扬 以德 治 国 , 导 统 治 者 “ 被 天 下 ” 劝 德 。 了在作 用上 的外 因和 内因的关系, 在不同历史时期 , 还 主次地位相互 在我 国,随着 改革开放 的深入发展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 转 化 。 步 建 立 , 社 会主 义市 场 经 济体 制相 适 应 的 法 制建 设 也 逐 步 完 善 。 与 但 清 楚 的认 识 到 这 一 点 ,对于 我 们 党 有 着 显著 的现 实意 义 和深 远 是, 由于 我 国 市场 经 济 及其 道 德 建 设 刚 刚 起步 , 项 规 章 制度 还 不完 的历史意义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发展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 各 善, 加之改革开放过程中消极 因素 的影响 , 在社会道德特别是市场经 的过程 中, 我们 党要在 不同的历呼条件下 , 根据 不同的范围 , 针对不 济 道 德 方面 还 存在 着 不 少 问题 。 一 些领 域 和 地 方 是 非 、 恶 、 善 美丑 界 同的对 象, 充分合理 的综合运用“ 法治 ” 德治 ” 与“ 的治国方略 , 保持党 限混淆, 拜金 主义 、 享乐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 在经济生活领 的选进 与纯洁 , 促进祖 国的繁荣与富强 , 保证人 民的富裕与幸福。
如何深入认识法治和德治的辩证关系

如何深入认识法治和德治的辩证关系?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将"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概括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之一。
十六大通过的新修改的党章,也郑重加入了以德治国的内容,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这就从理论和实践的新高度,再一次昭示全党和全社会必须充分认识以德治国的重要地位。
在当前的形势下,深入认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是全面宣传、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特别是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全面深入地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点内容之一。
正确把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相互关系,重要的是正确把握法治和德治的相互关系。
自从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1月全国宣传部长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以德治国的思想以来,一些同志在思想上的疑惑,主要是在如何看待法治和德治的关系,并由此引申出如何看待德治和人治的关系等问题上面。
一些观点认为法治排斥人治,而德治注重人治,因而提倡德治就会导致削弱甚至否定法治,最终会退回到人治的老路上去。
对于这样一些疑惑问题,应当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力求释疑解惑。
不然的话,就会妨碍真正理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一、如何正确把握法治和德治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据统计,在20多年的时间内,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及各部委、地方人大等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度已达9 000余件,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7个法律部门的主干法都已制定出台。
可以说,"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
正是在我国法制建设的这些成就的基础上,党的十五大庄严地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和基本目标。
浅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浅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贾长恩内容提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法治”与“德治”在一般意义上的区别和联系,总结出“法治”与“德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从客观上要求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然后又通过江泽民在2001年1月10日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分析了“法治”与“德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分析提出认真领会江泽民同志这一治国方略的深刻含义,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法治,德治,依法治国,以德以国,辩证关系“法治”与“德治”,“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历来都是法律学家们所争议不休的一个论题。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法治,而且也需要德治,使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但是,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对法治的重要性看得比较清楚,而对德治的重要性却认识得不够,甚至忽视了德治的作用,结果法治也没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鉴于此,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1月10日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民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民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讲,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依据江泽民同志的这一重要论述,努力探讨二者之间关系提供了根本指针。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区别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和意义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和意义依法治国是最根本的治国方略。
以德治国是在依法治国基础上,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在民主政治建设领域,规范人们行动的标准首先是法律。
在道德标准与法律标准发生冲突的场合,在个人权威与法律权威发生抵触的情形下,最终应当坚持法律的立场,依法办事。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属于不同的范畴。
社会主义法治与道德本质是一致的,产生于同样的经济基础,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两者分属于不同的范畴: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互促进。
法律是道德的重要载体,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充分实现,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的推行,有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
推行以德治国,社会主义道德水平普遍提高又必然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的有效实现。
依法治国的意义: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
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
要保障;
5、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6、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德法之间的关系

德法之间的关系
德治和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略,它们之间存在一些联系和区别。
联系:
1. 德治和法治都是治国方略,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
2. 德治和法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现代国家治理的基础。
3. 德治和法治都强调法律和道德的作用,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道德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
区别:
1. 德治侧重于通过道德教化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强调个人修养和内在的道德约束力;而法治则侧重于通过法律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强调外在的法律强制力和约束力。
2. 德治通常适用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治理,而法治则更适用于现代社会的治理。
3. 德治和法治在实施手段上也有所不同。
德治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仰等手段来实施,而法治则主要依靠国家法律、法规等手段来实施。
总之,德治和法治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国方略,或者将两者结合起来,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摘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都是上层建筑组成部分,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调整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
本文首先总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内涵,其次分述了依法冶国和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一)、法律和道德的作用不同。
(二)、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贯彻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思想。
接着阐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方式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最后总结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法治德治关系在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后,我国应当如何看待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之间的辩证关系对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关系重大。
法治和德治相比应居于主要地位,德治作为重要的治国方式,对促进法治有着重要的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自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理念在我国提出以来,法律和道德如何统一的问题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
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01年,江泽民同志又进一步提出“以德治国”的思想,强调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而党的十六大报告则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作为一个统一整体。
这深刻揭示了法治与道德的辩证关系,阐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意义和战略地位。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各有什么深刻内涵,两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在我国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两者应当怎样结合,这些问题就是本文要关注的焦点。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内涵(一)、法治的内涵以法治为特点的现代国家的形成,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
纵观人类发展史,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血缘为纽带的人类活动封闭、保守,伦理规范是社会通行规则,政治生活则趋于专制独裁。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也有“德治”,但这种“德治”实际上是家庭伦理道德的放大,本质为人治。
试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辨证统一

试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辨证统一前言我国正处于深化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中的最强音。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上指出,“法制建设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同步推进。
”这意味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方略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
在当今世界,现代化、民主、法治、文明及其一体化关系不仅已成为时代潮流,而且体现了我们时代的特征和时代精神;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均已突显出了其特殊重要意义,它们都是保障和促进我国社会全面进步所不可须臾忽视的。
为此,很有必要探讨一下其间的内在联系。
1、社会主义国家“法治”的内涵、产生和地位1.1 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社会主义法治是指在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下,以法建立合理的权力结构形式和制约机制,以限制和正确运用公共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使人民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实行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1.2 社会主义国家法治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着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
在这关键的转轨期间,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竞争秩序的建立,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政府职能的转变、司法的公正等等,都必须依靠公平、有效的法律进行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
为此,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并把这一宏伟目标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有机结合的具体路径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我国国家治理的两大基本方略,它们在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依法治国是指以法律为基础,依法治理国家和社会,建设法治国家,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保障人民权利。
以德治国是指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诚信守法、团结友爱、崇德向善的良好风气。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有机相结合的,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共同构建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提高了国家治理效能,增强了国家软实力。
一、依法治国的具体路径1.1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包括法律讲座、法治微电影、法治公益广告等,增强人民裙众的法治意识,使其自觉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维护法律。
1.2 健全法律体系,完善法律制度。
不断完善和修订现有的法律法规,及时推出新的立法项目,确保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备和有序,使法律成为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规范国家行为的强有力工具。
1.3 加强法治执法,提高执法效能和公信力。
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监督,保障执法公正、严肃、高效,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4 建立健全司法制度,提高司法公正和效能。
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高司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建立公正、高效、廉洁的司法机制,确保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
1.5 推进依法治国国际化进程,增强国际法治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法治事务,维护国际法和国际公平正义,促进国际法治体系的健全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二、以德治国的具体路径2.1 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和践行正确的思想道德观。
通过教育教学、宣传引导、实践活动等途径,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 倡导诚信守法、友善和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社会生活中,大力弘扬诚信守法、友善和睦的道德风尚,推动社会诚信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中国共产党选择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要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防止以损害精神文明为代价发展经济,就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一手抓法制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一手抓道德建设,践行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
她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
自觉践行社会主要核心价值体系。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拒腐防变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正在经受执政、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考验,社会上存在着滋生腐败的土壤。
一些领导干部包括高级干部在金钱和美色的诱惑下,理想信念动摇,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有的以权谋私,行贿受贿;有的骄奢淫逸,生活糜烂;有的任人唯亲,拉帮结派;有的鱼肉百姓,横行乡里;有的与犯罪分子勾结,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较为严重。
历史一再证明:作为执政党,经济搞不上去最终要垮台,腐败问题不解决也要垮台。
为了拒腐防变,杜绝“信仰淡化、理想蜕化、生活腐化”现象,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筑起法律防线,也要筑起道德防线。
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对邓小平同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思想的运用和发展,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我们提倡的“德治”,是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与愿望的,是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
浅议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浅议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从古到今,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更不能偏废。
二者范畴不同,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江泽民同志早在2001年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和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和重申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统一性。
把属于精神文明的道德建设和属于政治文明的法制建设都放到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高度来论述,并强调两者的结合,这在我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所的深刻理解和正确处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也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二、依法治国对以德治国和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三、以德治国为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保证。
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
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二者范畴不同。
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一)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作为两种基本社会调整手段,二者具有同一性。
首先,二者具有共同的社会阶段基础和经济基础;其次,二者都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政治思想,都体现了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时代风尚。
再次,二者有共同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
它们都要创造和保证有利于经济发展、政局稳定、社会安定的良好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实现人际关系和谐,人们生活幸福,都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但两者存在明显区别:第一,两者调整范围不尽相同。
法治的重点是人的外在行为,德治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世界;第二,两者的具体内容不同。
法律既规定人们的义务,也规定人们的权利,并重视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道德则着重强调人们的义务,提出许多要求,但并不强调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
第三,两者的调整机制或方式不同。
对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解

对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解法治和德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两种方式,忽视其中任何一个,都将难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只有让法治和德治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1.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法治就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就是基本方略,法治具备根本性、决定性和统一性,它特别强调对任何人都一律平等,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
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以德治国就是通过在全社会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对不同人群提出有针对性的道德要求。
2.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促进作用法治和德治对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作用,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也都具有必须遵守的性质,但约束作用的内在要求和表现形式不同,行为人违反两种规范以后承担的后果也不相同。
法治发挥作用必须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主要靠法律的预测促进作用、惩罚促进作用、威慑促进作用和防治促进作用对公民和社会非政府的犯罪行为展开约束,并对违背法律的犯罪行为追责法律责任。
德治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
3.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同时实现途径法治和德治的实现方式和实施载体不同。
法治主要靠制订和实行法律规范的形式去大力推进和实行,国家必须维护什么、不维护什么,提倡什么、严禁什么,都得存有明晰的法律依据,推行法存有严禁严禁为,彰显的就是规则之治。
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以价值、精神和理念等形式表现出来,引导人们自觉地在行动符合道德才可为,违反道德不可为。
4.促进法治和德治的相互促进①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应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
②把道德建议贯彻落实至法治建设中。
以法治贯穿道德理念,道德才存有可信制度提振。
法律法规必须践行独特道德导向。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融合综述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融合综述一、“法治”与“德治”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和道德都是由一定经济关系决定并为其服务的上层建筑,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
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方可使国家长治久安。
所谓法治,简单地说,就是主要依靠一整套刚性的法律制度、法律法规来维系秩序的治国方略。
他首先是建立一整套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法律规范,并依靠国家机器来强制推行。
建立强大的国家机器,是实行这一治国方略的必备条件。
他对社会秩序的维持,不是寄希望于人们内心的自觉,寄希望于社会的道德教化,而是靠外在的政治法律制度的强大威慑力来强制人们不得不这样做。
法治模式毫无例外地都要有立法、司法和执法诸环节,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法治所体现的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仅仅是最高统治者的意志。
法大于人,这是法治的基本特点。
所谓德治,指的是主要靠统治者品德的影响力、良好的社会教化及爱利民众的政策而推行的政治。
在这种政治条件下,社会的统治者通常都是道德的先觉者。
他们靠自己对于社会之道的领悟,靠爱利民众的行为,靠对于大众的教育熏陶,来赢得民众的心,确立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权威,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一部人类法制史已确凿无疑地告诉我们,历来的统治者在立法时,总是努力地把一个社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规范挑选出来,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法律。
从这一点来说,统治阶级的道德不仅是立法的基本原则,许多法律规范也是由道德规范转化而来,法律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道德。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既是“依法治国”的需要,又是“以德治国”的要求。
二者范畴不同,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法律是道德的最基本体现,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础。
法律和道德都是调节社会人群相互关系以及行为的规范,各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功能。
道德是内在的“自律”,法律是外在的‘他律”。
对于制约人的行为来讲,道德主“内”,法律主“外”;对于抑制人的犯罪来说,道德治“本”,法律治“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我国治国方略中的法治与德治在现实社会中,社会控制和管理是极为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运用什么样的社会控制模式来管理当今社会,来促进新时期发展进程中中国的各项社会事业,概括起来讲,有法治和德治两种典型的模式。
2001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胡锦涛同志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要求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
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明确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但也应该把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共同发挥应有的作用”。
认真领会这一治国方略的深刻内涵,对于我们更加自觉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特别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体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德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法治和德治,一直是治理国家的两种根本手段,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对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古代儒家提倡的“德治”“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的这一思想基本上正确反映了德治不同于法治的特点,阐明了“为政以德”的独特作用。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经看到法律和刑罚并不能从根本上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已经看到人们的道德面貌、道德思想和道德素质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如果不重视道德教育,一味地依靠刑罚的强制手段,靠强力来制服那些违反法律的人,人们就不可能产生“羞耻之心”,也不知道违反法律是“可耻的”。
从汉代开始,由于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中占有“独尊”的地位,因而“德治”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儒家的“德治”思想,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人治”思想,是同法治思想根本对立的。
人们的这种认识,并不完全符合儒家“德治”思想的本来面目,因而是不正确的。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古代儒家的“德治”思想,是有其鲜明的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的。
它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服务,过分夸大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以至于在强调“德治”的过程中也确实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治”。
(二)中国古代法家提倡的“法治”古代中国法家曾提倡的“法治”,强调以国家暴力为后盾的法律的作用,认为法律的强制手段是最有效的,甚至是唯一有效的统治方法;强调只要有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所立的法,并坚决贯彻实施,就能轻而易举地治理好国家,即所谓“依法治国,举措而已。
”基于好利恶害的人性论,他们认为必须依法为本,使法、势、术相结合;为了法律的推行必须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政权。
他们的“法治”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下的法治,尽管他们说维护君权的目的是为了实行“法治”,即所谓“君尊则令行”,但由于君主手执权柄,有权立法也有权废法,即便随意立法也不受任何法律的限制,而对此法家只能晓之以利害。
因此,法家的“法治”根本不等同于后来西方资产阶级提出的与民主制度相关联的“法治”。
而历史亦以秦王朝的迅速覆亡证明了法家“法治”的不可行。
二、新时期法治与德治孟子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这句话很好地道出了道德和法律各自的局限性以及两者之间互补的关系。
它对于我们在今天恰当地看待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提倡德治;法家思想以人性恶为前提,提倡法治。
儒法思想内容丰富,源远流长。
当今社会主义治国方略中的德治与法治思想是对传统思想的发展和超越,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的,具有时代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法治即依法治国,是指依法办事的一种政治主张。
我们所讲的法治,就是党领导的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要按照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
其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在我国的治国方略中,为了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了正确处理和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矛盾,强调“法治”是极其必要的。
因为,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和严格的执法措施,我们就不能给那些违法犯罪分子以应有的惩罚,就不能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但是,我们决不能也不应当因此而忽视甚至否定“德治”的重要作用,而要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观。
我们所说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优良成分、抛弃其糟粕的基础上,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感化的作用,强调选拔干部必须德才兼备的重要性,以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应当以身作则、注意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德治”。
这里的“德治”,是在肯定“法治”的重要意义基础上的“德治”,是把“德治”和“法治”看作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德治”。
这也是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观和中国古代儒家“德治”观的重要区别之一。
可以说,法治是德治的升华,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前提,二者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法治”,以权威性和强制性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德治”,以说服力和劝导力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法律虽然更具权威性和强制性,但是,它只能对那些触犯了刑律的人和事发挥作用。
道德虽然属于“软约束”,但它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范围却比法律要广泛得多。
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人们严格地、自觉地遵守法律,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这就决定了高度的道德觉悟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必然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构成保证法律实施的重要力量。
此外,由于社会主义法律需要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因而当法律因其不够完备而不能有效地调整社会关系时,社会主义道德就可以以自己的独特功能,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三、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我国的强国之保障一个国家的社会治理方式必然取决于其历史背景和国情。
在中国,由于传统伦理法文化的特殊性,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法治,而且也需要德治,使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法扫清社会发展的障碍,以德正本清源。
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达到使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
中国共产党的十五次代表大会就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针,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又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法治成了一项重要的宪法原则。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如何才能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就目前而言,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全面、充分、深入地认识和领会“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法治”与“德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之间的紧密结合,应当成为我们治国的一个基本方略。
由于法律重在惩罚已经违法犯罪的人,而道德则是重在教育那些尚未违法犯罪的人,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使他们不去犯罪,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刑罚是治标的,而道德建设才是治本的。
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大力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才能使法制建设和法治得到有力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在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同时,还应努力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已经成为现实生活向我们提出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是关系到我国能否保持社会的稳定、能否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至于能否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道德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特别是如何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怎样对待公平和效率问题,等等。
我们应当按照“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指导思想,动员各个方面的力量,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
(三)在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实践中,应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联系一要通过科学的立法活动,直接把社会主义道德中最低限度的义务法律化,使之具有全社会共同遵守的法律强制力。
道德是靠人的良心和社会舆论来保障实施的,但是,在利益多元化和价值观念多样化的条件下,良心和舆论尚不足以防止反道德的行为发生。
在道德体系中,有一些道德义务是最低限度的义务,这些义务能否得到普遍遵守,意味着社会基本秩序能否存在,因此,必须利用法律手段把那些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最低限度的道德义务,以法律制裁为后盾,赋予其强制执行的效力。
这样就会大大增强道德义务的约束力,使之从“软制约”变成“硬制约”。
同时,国家还可以通过立法,在对违反最低限度道德义务的行为予以制裁的同时,对见义勇为等先进行为和典型人物给予各种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积极引导人们向先进榜样学习,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
二要通过公正执法和惩治不道德行为,增强公民社会公德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和家庭美德意识。
例如:通过依法惩处家庭暴力、虐待老人的行为,可以促进家庭美德的培育;通过打击各种商业欺诈行为,可以提高经营者的职业道德和遵守诚实信用原则的自觉性;通过实行政务公开,既可以培养政府的诚信意识和公民的监督意识,又可以强化公务人员的廉政意识。
此外,具有良好法律知识和道德素养的执法人员的公正执法行为,不仅会使广大人民群众心悦诚服地遵纪守法,同时,又会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
三要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实现奠定道德基础。
通过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推进法治与德治的结合。
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因此,坚持这一方略关键在党,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
要通过从严治党,是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成为遵守国家法律和实践社会道德的表率,成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有力推动者,这样才能使法治与德治的相结合落到实处。
总的来说,德治和法治应该双管齐下,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是在不同的社会状况下,又应该有所倚重。
当一个社会的道德出现滑坡、诚信发生危机,特别是存在集体堕落的情况下,就必须把法治摆在特别突出的地位,否则就难以在可预见的将来,有效地遏制并扭转这种被动局面。
作者简介:黄琴(1981-),女,四川眉山人,中共乐山市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