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史整理

合集下载

历史上的中国与美国

历史上的中国与美国
特征: 中美关系正常化,期间两国关系出现反复, 美国从未放弃企图遏制中国的立场 原因:美苏争霸处于劣势; 陷入越南战争泥潭; 经济进入滞胀阶段;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提高; 孤立中国政策失败;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冷战思维不变,美国开始 把中国作为主要对手; 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3、“追随”的原因: 当时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无法与英国等资 本主义强国
第三阶段:1899---1949年;
----美国对华政策新阶段
以经济扩张和政治控制为 主、以 (一)主要政策: 军事征服为辅的政策 (二)主要标志: 1899年的门户开放政策
(三)原因:
1、当时的美国已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工业 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 2、当时美国的外交政策正从孤立向开放转变; 3、因军事实力暂时无力与欧洲列强相抗衡,采取门 户开放政策,以求从经济上进入中国市场

思 考

历史上的中俄(苏)关系.
历史上的中日关系.

第四阶段:1949---1972年;
1.特征: 2.原因:
对中国孤立\封锁\包围\敌对
(1)美国在战后成为世界霸主,实行全球扩张政 策,企图控制全世界; (2)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
3.重大事件:
(1)抗美援朝 (2)战争期间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 (3)抗美援越
第五阶段:1972---现今。
中美关系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784---1840年;
第二阶段:1840---1899年; 第三阶段:1899---1949年; 第四阶段:1949---1972年; 第五阶段:1972---现今。




第一阶段:1784---1840年;

中美史·精简

中美史·精简

原始时期玉文化阐述①分布广、由南向北。

北: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

南:长江中下游的良渚文化,齐家文化。

②品种多样:玉琮、玉璧、玉璜、玉管、玉珠、玉簪等。

③非生产工具,而为礼品(有关礼仪)。

以玉的圆润而比人的品德。

原始岩画①磨刻。

②分布:内蒙古草原的岩石、黄河以北的阴山山脉、贺兰山山脉等。

③内容:祭祀、战争、狩猎、舞蹈、畜牧、植物、星象等。

反映人们生产生活的状态等。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文化: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用青铜为礼乐器和兵器。

(青铜在当时文化发展的重要性)②种类: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食用器五大类。

③工艺:失蜡法、错金银。

失蜡法:春秋后采用,先用石蜡作成器物模型,用陶泥敷施其上成一外模,再加人脱去石蜡,得到中空的铸模。

错金银:战国流行,用金、银及红铜等金属和绿松石、玛瑙等矿石填充或镶嵌在铜器的花纹隙缝间,产生色彩斑斓的装饰效果。

④主要的礼乐器:簋、豆、鼎、爵、尊、钟、觥、盘、匜、镈。

⑤器型形制与内容的演变:夏:种类少,器型较小,质地薄,纹饰不发达、简单。

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爵、鬲。

镶嵌绿松石的兽面纹饰牌商: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成熟到鼎盛的发展。

造型庄重,纹饰较简洁疏朗郑州二里岗出土的鼎、簋。

黄陂遗址出土的饕餮乳钉纹方鼎。

商后期工艺更精湛,器型更丰富,造型凝重典雅,纹饰趋向繁复华丽,达到鼎盛。

云雷纹的浮雕式主题纹样。

铭文简洁。

多系几个字的族徽图案。

殷墟出土的司母戊方鼎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和人面纹方鼎皆具型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的特征。

西周:继承了商后期凝重典雅的风格,器形大,铭文加长。

酒器减少,食器增多。

陕西临潼出土的武王征商簋。

出现新器型钟、簠、盨、匜、镈、纹饰日趋减少,饕餮纹不多见,带状花纹变多。

长篇铭文习见。

陕西扶风出土的毛公鼎、大克鼎、史牆盘。

春秋:众多诸侯国各自铸造增多,导致形成不同地区风格。

中期出现模具法、失蜡法。

繁复的蟠虺纹蟠螭纹燕、赵、蔡兴起错金银。

吴越楚出现鸟壮铭文。

中美史

中美史

中美史420208869一名词解释1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部、辽宁东部和南部以及河北北部,它重要特征是有大量祭祀遗迹,包括出土于这里的一些墓葬中的玉器。

2 彩陶:新石器时代陶器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它是在打制后,于橙红色的胎底上形成黑、红、白等色图案的一种陶器。

彩陶陶制细腻,表面有光泽,彩绘不会脱落。

半坡类型的彩陶主要发现于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代表的器形有平底钵、直口尖底瓶、卷沿浅腹圈底盆,最多见的是人面鱼纹、写实鱼纹、鹿纹、人面纹和由鱼纹发展而来的三角纹、菱形纹、波折纹。

3 三层花: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所出土的青铜器大多器壁较厚,流行通体满花,除了底纹以外还在花上叠花,俗称“三层花”。

4、礼邦乐坏:说明了礼乐制度物化形态的各种艺术品本质意义的失落,原本异化青铜、玉石礼器由神的世界回到人间成为贵族显示荣耀的资本。

5、画像石:是在石块上雕刻画像而成画像砖:在泥坯上模印画像后烧成的砖块。

他们是用于墓室或祠堂等建筑的构建6 克孜尔石窟:壁画题材主要为佛传故事画、游化说法、因缘故事、涅槃故事等。

表现技法来看,其衣纹起伏较大,线条奔放;而那种细劲均匀流畅如“屈铁盘丝”的线描则同秣菟罗的笈多风格一脉相承。

6 迁想秒得:迁想是妙得的前提,妙得是迁想的结果,就是说画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要把主观情思投注到客观对象中去,使客体之神与主体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

是对包括了人物、山水、动物在内的绘画审美活动和艺术构思特点的最早概括,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

8宗炳《画山水序》:是重要的早期山水画文献。

文中除了论述山水画艺术与自然景物的关系外,最重要的是提出了山水画艺术“畅神”的功能观,即认为山水画的作用在于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畅神”说打破了“成教化,助人论”教化功能观一统天下的局面,丰富了中国绘画的理论体系。

宗炳的《画山水序》是当时山水画实践和表现技法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理论总结。

中美史

中美史

外国美术史第一章史前美术一、旧石器时代美术1、洞窟艺术:(1)法国拉斯科洞窟:发现于1940年,最精彩的是“公牛大厅”。

1)画家用粗壮简练的黑线勾画出轮廊。

2)用红、褐、黑色渲染出动物的体积和结构。

3)气势雄壮,富有动感,充满粗犷的原始气息和野性的生命力。

(2)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发现于1879年,代表是“受伤的野牛”。

1)壁画轮廓线比较细,有明暗、粗细浓淡变化。

2)与色彩渲染结合紧密,表现动物身体的结构。

3)明暗起伏更为丰富,富有感情色彩。

2、小型雕塑艺术:代表是奥地利威伦道夫女性雕像,被称为“威伦道夫的维纳斯”。

出土的一系列女性圆雕和浮雕,夸张了女性的生理特征,体现出原始人对于母性和生殖的崇拜意识。

【简述旧石器时代晚期美术的风格及主要作品:旧石器时代最杰出的绘画作品发现于法国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区。

这里有几处洞窑,其中也包括泥塑和浮雕。

表现内容皆以动物为主,手法写实而生动。

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法国的拉斯科洞窑,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窑壁画。

】二、中石器时代1、拉文特岩画:中石器时代的岩画艺术,主要分布在西班牙东部地中海沿岸的拉文特地区。

1)表现人类狩猎活动的情节性绘画。

2)以人物、动物的运动和速度为特点,把运动中的形象加以拉长和夸张动作,强调动势。

3)狩猎场面紧张活力。

构图具有浓厚的情节性和生活气息,但忽略细节刻画,用色单纯。

三、新石器时代1、建筑:英国南部的巨石阵,又称“斯通亨治”石环。

是新石器时代巨石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原始美术特征:1、重现实,表现题材多与战争和武力有关。

2、宏伟雄健的气质加活泼情调。

3、艺术处理随意而自由。

】第二章古代两河流域美术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地区,古希腊人称之“美索不达米亚”。

一、苏美尔人美术1、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史诗》2、建筑:庙塔的成就最为杰出3、雕塑:大多与宗教有关。

《公牛竖琴》、《还愿雕像》【举例说苏美尔圆雕神像的造型特征苏美尔雕刻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身体造型程式化,倾向于圆锥体活圆简形,着重刻画头部和眼睛。

中美史理论重点总结汇报

中美史理论重点总结汇报

中美史理论重点总结汇报中美史理论重点总结汇报中国历史和美国历史都是世界上最为悠久而丰富多彩的历史之一。

这两个国家的历史研究各有特点,其中的理论和观点也不尽相同。

以下是中美史理论的重点总结。

中国历史理论:1. 人民史观:中国历史重视人民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历史发展是人民群众实践的结果。

历史研究中,重要的强调是人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2. 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历史理论强调社会、经济、制度等客观因素对历史变革的决定性作用。

历史研究注重探讨经济基础对社会的影响和决定作用。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观:中国的历史理论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将中国历史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

中国历史研究注重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理解今天的中国。

美国历史理论:1. 民主主义历史观:美国历史研究重视美国的民主政治和价值观念。

历史研究中,人民的自由选择和政府的民主决策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者探索美国民主制度的源起和民主制度的运作。

2. 美国例外主义:美国历史研究强调美国作为一个特殊国家的历史经验和特点。

这一观点认为美国的历史具有独特性,无法符合外部模式,需要特别考虑美国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3. 文化历史学:美国历史研究注重文化和日常生活方面的历史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关注社会中的文化变迁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美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总结:中美史理论在历史研究中各有不同的重点和特点。

中国历史理论强调人民的创造性和经济基础对社会的影响,而美国历史理论注重美国的民主政治、文化变迁和美国的独特性。

这些理论的发展和讨论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并理解中美两国的历史和文化。

简述中美关系发展史

简述中美关系发展史

简述中美关系发展史中美关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中美关系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两国建交的时期,随着历史的演变,中美关系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转折点。

中美关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此之前,中美两国之间几乎没有直接接触和交流。

然而,随着中国的革命和美国的崛起,两国开始注意到彼此的存在。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美之间的联系开始增加。

美国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向中国提供了一定的援助。

但是,中美关系在20世纪上半叶并不友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是盟友,但在战后很快陷入冷战的对立阵营中。

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的民主资本主义体制形成了鲜明对比。

美国对中国的共产主义政权持有怀疑和敌意,对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封锁和制裁措施。

然而,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1972年,中美两国签署了《上海公报》,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这一事件被认为是中美关系的转折点,为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新的机遇。

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中美关系经历了快速发展。

两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美国企业投资,促进了两国经济的融合。

同时,中美两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合作也逐渐增加,包括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贸易自由化、应对气候变化等。

然而,中美关系并不完全没有问题和摩擦。

两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存在分歧,例如贸易不平衡、人权问题、台湾问题等。

这些问题时常成为两国之间的争议焦点,导致关系紧张和不稳定。

尤其是近年来,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和科技竞争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2020年,全球爆发了新冠疫情,中美关系再度面临考验。

两国在疫情的起源、传播和应对等问题上存在分歧和争议,导致了更加复杂的局势。

然而,疫情也凸显了中美合作的重要性,两国在疫苗研发与分发、经济复苏等方面展开了一定程度的合作。

中美外交关系史

中美外交关系史
完全解决
中美外交关系史
此外,在人权、科技、地缘政治 等问题上,中美之间也存在着显 著的矛盾和分歧。这些分歧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关系的稳定 和发展
尽管如此,中美两国在全球性问 题上仍然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 例如,在气候变化、反恐、防止 核扩散等全球性问题上,中美两 国需要共同合作才能取得有效的 解决方案。此外,中美两国在全 球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着密 切的联系,需要相互合作以维护 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美关系的发展是一 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尽管两国 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和矛盾, 但也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未来 的中美关系将如何发展,取决于 两国政府和人民能否以开放、包 容、理性的态度对待彼此的差异 和分歧,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 应对全球性挑战和问题
-
XXXX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xx
时间:20XX.XX.XX
中美外交关系史
中美外交关系史
目录
中美外交关系史
1979年1月1日,中国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中美建交,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两国政府就建交中的 主要问题进行过多年谈判 1977年8月,美国国务卿万斯在北京同中国外长黄华举行正式会谈,美方抛出中美建交的 所谓前提条件。这次会谈就台湾问题虽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对双方了解彼此的立场很有 帮助 1978年7月至12月,中美双方在北京进行正式建交的秘密会谈,最后达成协议
中美外交关系史
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际:美国宣布立即断绝同台湾的"外交关系",在1979年4月1日前 从台湾海峡完全撤出美国军事力量和军事设施,并通知台湾当局终止《共同防御条约 》

中美史知识点

中美史知识点

中美史知识点第一章、原始美术1、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堪称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之杰作。

2、仰韶文化的代表艺术样式是彩陶,以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艺术成就最为杰出。

3、新石器时代半坡类型彩陶的代表作品是人面鱼纹盆。

■彩陶:中国古代带有彩绘花纹的陶器。

彩绘颜料以赤铁矿为主,多饰以几何图案和动植物花纹。

在造型装饰、图案纹样的处理上,体现了当时审美能力和工艺制作已达到可观水平。

第二章、先秦美术1、夏商周时期的主要艺术形式是青铜器2、战国帛画反映的思想主题是引魂升天。

3、总的来说三代至战国青铜器的特征分别是:殷人以瑰丽为美,西周以朴素为美,春秋以新奇为美;战国青铜器以华巧为美。

■帛画:古代画在丝织物上的绘画,其表现主题是引魂升天。

人物造型带有风俗画性质,线描规整劲利,色彩绚烂谐调,具有装饰风味。

代表有战国楚墓的《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图》,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等。

第三章秦汉美术1、代表汉代陵墓装饰雕塑艺术成就的,是西汉霍去病墓前的一组纪念性大型石雕,存大型石刻十四件,均采用象征手法。

其中马踏匈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件。

2、东汉时代的画像石以山东嘉祥的武梁祠为代表。

3、“昭陵六骏”浮雕中具有情节性的作品是飒露紫。

4、秦汉时代的美术中,兼有绘画与雕刻两种特点的是画像石与画像砖。

■画像石:汉画像石是汉代人们雕刻在墓室、祠堂上带有鲜明主题的装饰石刻画,兼具绘画雕刻两种因素。

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

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

代表作有武梁祠画像等。

■瓦当:覆于屋顶檐际的一种瓦件。

通指半规或圆形之瓦头。

始见于周代,秦汉已趋流行。

常见瓦当大多与简瓦连制一起,其瓦背断面作半筒状,上有各种动、植物或文字、云纹等图案纹饰。

既有实用的功能,也富于装饰美。

■试述秦陵兵马俑的主要艺术特色。

(1)以群雕形式出现,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宏伟的气势。

中美史复习提纲

中美史复习提纲

中美史复习提纲中国美术简史复习提纲史前美术(一)基础知识:1、中国的史前时代即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属社会发展史上的原始社会。

2、《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的作品,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3、《舞蹈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的作品,属于马家窑文化类型。

4、陶器的发明和磨制石器的应用,并列为新石器时代的两大标志。

5、马家窑彩陶文化主要分为三个类型:A.马家窑类型。

B.半山类型。

C.马厂类型。

(二)思考题:名词解释:彩陶。

试描述《舞蹈纹彩陶盆》及其文化内涵。

试描述《人面鱼纹彩陶盆》及其文化内涵。

先秦美术(一)基础知识:1、《四羊方尊》是商代的青铜器。

2、《莲鹤方壶》是春秋晚期的青铜器。

3、《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是战国时期的帛画。

4、商代的书法以甲骨文为代表,西周的书法则以金文为代表。

(二)思考题:名词解释:甲骨文简述:瓷器是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它是在制陶工艺上发展起来的,谈谈瓷器与陶器的不同之处。

秦汉美术(一)基础知识:1、武梁祠是东汉的建筑,其中保存了内容非常丰富的画像石,是汉画像石的典型代表。

2、《T字形帛画》是汉代帛画的重要作品,发现于长沙马王堆汉墓。

3、草书是汉代新出现的一种书体。

4、《马踏匈奴》是汉代霍去病墓的主体石刻。

5、《说唱俑》是东汉四川成都富有浓郁生活情趣的陶俑。

6、汉代书法以隶书为主要的书体或官方书体。

(二)思考题:名词解释:画像石;画像砖;秦兵马俑。

名词解释:马踏飞燕、长信宫灯魏晋南北朝隋唐美术(一)基础知识:1、王羲之是生活在东晋的书法家,后世称之为“书圣”。

2、《昭陵六骏》是唐代皇帝陵中的重要雕刻作品,“六骏”是唐太宗征战时骑过的马。

3、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被称为中国的三大石窟寺。

4、书法史上的“颠张狂素”指的是张旭与怀素,他们均以草书见长。

5、书法史上的“颜筋柳骨”指的是唐代的颜真卿和柳公权。

6、吴道子是生活于唐代的画家,被称为“画圣”。

中美史知识点总结

中美史知识点总结

中美史知识点总结尽管美国历史较为年轻,但是与中国一样,它也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两国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已经持续了上百年,对于理解两国的关系和彼此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会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中美史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两个国家的历史。

一、古代时期在古代时期,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这条古老的贸易通道。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曾经对世界的其他地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而美洲大陆最早被中国人知道是在15世纪,当时中国的郑和航海团到过非洲东岸,并且有传言称他们有可能到过美洲。

二、近代时期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逐渐加深。

美国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特别是19世纪末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影响。

而在美国的领土扩张方面,美国通过对西部土地的征服和西移,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广阔疆域和 rich natural resources 的国家。

三、近现代时期20世纪,中美关系随着两国的崛起和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民主革命和改革开放的历程,逐渐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而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当代时期21世纪是中美关系发展的新时期。

随着中国和美国的崛起,两国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

在经济领域,中国已经成为了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日益密切。

而在政治上,中美之间的各种矛盾和摩擦也变得愈加明显。

总结中美两国的历史是丰富而复杂的。

从古代的贸易往来到现代的全球影响,中美关系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通过了解中美史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国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两国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为两国之间的合作提供更好的基础。

中考历史热点复习专题资料-中美关系

中考历史热点复习专题资料-中美关系

中考历史热点复习专题资料中美关系一、坎坷曲折的中美关系1.侵略中国:美国人华尔统领洋枪队镇压太平军;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之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了《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2.中美合作:1942年1月1日,中、美、苏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中美两国在战争中结为盟国,互相援助。

3.扶蒋反共: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4.中美建交: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粉碎了以美国为首企图分裂中国的行径。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

1979年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中美正式建交后,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

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二、世界大国的崛起──美国1.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美国人民在华盛顿的领导下,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赢得了独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欧洲和拉丁美洲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称“1787年宪法”。

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2.美国南北战争:1861年3月,主张限制奴隶制的林肯就任美国总统,南方奴隶主借口挑起内战,战争期间,为了扭转北方的不利局面,林肯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最终北方人民在林肯领导下取得胜利。

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做出了贡献。

经过南北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3.罗斯福“新政”: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1933年,罗斯福总统一上台就实行新政,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最终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联邦政府的权力得到加强。

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

一、中美关系的历史回顾1、近代的中美关系(公元1804年——1949年)(1)1804年,美国“爱丽华号”商船来华,这是中美开始正式交往的源头。

(2)1844年,美国驻华公使乘中国满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惧怕洋人之机,在广东澳门附近的望厦村逼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从中获取大量利益。

(3)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美国驻华公使以从中为清政府与英法联军调停为名,伺机获得清军情报,并为英法侵略军出谋献策。

(4)1899年,美国继1898年美西战争夺取菲律宾和关岛之后,来到中国,为获取西方列强在中国取得的侵略权益,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利益均沾,共同侵略中国。

(5)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美国是其中之一,《辛丑条约》许诺:赔给侵略者白银4.5亿两,美国人用这笔赔款办教育,在北京创立了“燕京大学”即清华大学,主观上是进行文化渗透,文化侵略,培养中国本土高层次的亲美人才,为美国的进一步侵略打下基础,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为中国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有点良心的盟友)(6)国民政府——国民党统治期间,中美关系较为和睦,为了阻止、防范日本独霸中国,曾劝说张学良东北易帜,协助蒋介石统一中国。

在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8年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曾向中国提供大量军用物资以抗战,并派陈纳德将军带领航空飞行大队赴华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电影《黄河绝恋》既是其真实故事的写照,抗战胜利后,支持国民党打内战,给钱给枪炮,协助其占领战略要地,送其战略物资,派谴军事顾问团。

同时,还以国共内战调停者自居,为国民党赢得主动和时间。

(抗击日寇的盟友)2、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1)相互敌对时期< 1949年10月1日——1972年2月>①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美国开始对中国实施封锁、遏制,迫使新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中国从苏联得到了战略上的支持、经济上的援助、技术上的帮助。

中美关系的演变从对抗到合作的历程

中美关系的演变从对抗到合作的历程

中美关系的演变从对抗到合作的历程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

自建交以来,中美两国经历了从对抗到合作的演变历程,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令人瞩目的事件和重要转折点。

接下来,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中美关系的发展过程,以及对双方和全球的影响。

一、对抗时期(1949-1971年)中美关系在建交前的几十年里一直处于对抗状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破了中美合作的局面,美国随即宣布对中国实施封锁政策,并在朝鲜战争中支持南韩对北韩的军事进攻。

此后,中美两国成为冷战时期的敌对阵营,彼此对抗。

在这个时期,中美之间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如1950年的《朝鲜战争停战协定》,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等。

这些事件表明中美关系的紧张程度,并使两国之间的信任和合作进一步破裂。

二、联络时期(1972-1979年)1971年,中美关系出现重大突破,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总统的历史性访问奠定了基础。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实现了中美两国领导人的首次会晤,为中美关系的改善打开了大门。

尼克松访华后,中美两国通过多次高层交往和外交努力增进了彼此间的理解和沟通。

然而,这一时期仍然存在着较多的分歧和矛盾,特别是在不同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利益上。

三、正常化时期(1979-2001年)1979年,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的合法中国。

这一事件被视为中美关系的重大转折点,标志着两国关系从对抗向合作的趋势转变。

在这一时期,中美两国加强了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双方签署了一系列的双边协议和共同声明,开展了大规模的贸易往来,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然而,尽管中美关系在经济和文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仍然存在着一些敏感和冲突的问题,如台湾问题、人权问题和军事冲突等。

四、合作共赢时期(2001年至今)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历史中美知识点总结图解

历史中美知识点总结图解

历史中美知识点总结图解一、早期交往1.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通过大西洋发现了新大陆,为欧洲开始对美洲的殖民化奠定了基础。

2. 早期移民17世纪,大量欧洲移民涌入美洲,尤其是英国人在北美建立了殖民地,如普利茅斯殖民地和马萨诸塞湾殖民地。

3. 独立战争美国的殖民地地位和财产税政策引发了殖民地的不满情绪,导致了1775年至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最终美国在战争中获得了独立地位。

4. 美国宪法的制定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进行了独立宪法的制定,确立了美国的国家机构和政治体系。

二、19世纪的交流与冲突1. 西进运动19世纪,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开拓了包括得克萨斯、加利福尼亚和俄勒冈在内的西部领土。

2. 印第安人的命运西进运动导致了美国政府与印第安人的冲突,印第安人的土地被大规模侵占,导致了许多印第安人的死亡和流离失所。

3. 南北战争19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南方世被废除奴隶制度,这场战争标志着美国结束了奴隶制度,实现了全国统一。

4. 西班牙-美国战争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爆发了战争,美国战胜西班牙,夺取了包括菲律宾、关岛和波多黎各在内的新领土。

三、20世纪初的交往与冲突1.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美国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成为了协约国的重要盟友,对战争的胜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海湾战争1990年至1991年,美国领导了一场针对伊拉克的海湾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3. 冷战二战后,美国与苏联展开了长达几十年的冷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美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创始成员之一,对世界贸易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当代交往与冲突1. 九一一事件2001年,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遭到恐怖袭击,成为了美国当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

2. 反恐战争美国在九一一事件之后,发动了一系列的反恐战争,对国际反恐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于中美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中美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中美的知识点总结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中美两国分别位于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洲,中美两国经济总量占据全球的三分之一;军事实力最为雄厚;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截然不同。

中美两国的关系对于区域和全球的稳定与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

因此,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一直备受全球瞩目。

知识点一:中美两国的历史渊源中美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

1784年,美国第一批驻华商船抵达广州,意味着中美贸易正式拉开序幕。

此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展开了合作。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段时期中,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并不顺利。

辛亥革命后,美国率先承认了中华民国的合法地位,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但在20世纪30年代,中美两国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和领土主权问题上出现了分歧。

在二战时期,又成为美国和中国两国抗日合作的伙伴,进行了横跨距离一万多公里的战场对日作战,中美两国也正式成为了盟国。

而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内战之际中美的政治上又因为对中国内政发生了明显的不同意见。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美两国关系经历了一段全新的发展历程。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建交,打破了两国长达20年的冷战状态。

这一里程碑式事件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同时也为未来中美合作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二:中美两国的政治关系中美两国是联合国安理会永久理事国,对国际安全和国际事务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中美两国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因此两国在政治上也有着广泛的合作。

然而,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中美两国的政治立场并不总是一致的。

在叙利亚危机、乌克兰危机和南海问题等方面,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曾经因为政治立场的不同而出现紧张局面。

尤其是南海问题,成为了中美两国关系中一个较为敏感的热点问题。

中美两国在打击全球恐怖主义、维护国际核不扩散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共识和合作,两国在非洲、阿富汗、伊拉克等地的合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中美史考研题库

中美史考研题库

中美史考研题库中美史是指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历史关系,是中国外交史和国际关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美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但真正深入的交流始于19世纪中叶,尤其是19世纪40年代的鸦片战争后。

两国关系经历了多次起伏,从最初的贸易往来,到后来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互动。

以下是一些可能涉及的中美史考研题目及其参考答案。

1. 中美关系的历史背景:- 简述中美两国最早的接触和贸易往来。

- 描述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中美关系的主要变化。

2. 中美关系中的几个重要事件:- 描述“门户开放政策”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 分析“珍珠港事件”后中美关系的转变。

3.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演变:- 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美关系的紧张状态及其原因。

- 讨论1972年尼克松访华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4. 中美贸易战及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简述中美贸易战的起因和过程。

- 分析中美贸易战对两国经济及全球经济的影响。

5. 中美科技竞争的现状与未来:- 描述中美在科技领域的竞争现状。

- 预测中美科技竞争对两国关系及全球科技格局的长远影响。

6. 中美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 回顾中美文化交流的历史事件,如“乒乓外交”。

- 分析当前中美文化交流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7. 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与互动:- 讨论中美在全球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议题上的合作与分歧。

- 分析中美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8. 中美关系的前景预测:- 基于当前的国际形势,预测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

- 讨论中美如何通过合作与对话,促进两国关系的稳定与发展。

以上题目仅为示例,实际的考研题库可能包含更广泛的内容和更具体的问题。

考生在准备考试时,应深入研究中美关系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当前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同时,也应关注中美两国在不同领域内的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通过全面而深入的学习,考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中美关系的复杂性。

历史中美知识点梳理总结

历史中美知识点梳理总结

历史中美知识点梳理总结一、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1840年至1842年,中国爆发了著名的鸦片战争。

此次战争由于中国国内国力衰弱、清政府的腐败以及英国对中国的贸易要求而导致。

最终,中国在南京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接着在1856年至1860年,中国再次与英国和法国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并在1860年签订了《天津条约》。

这两次战争和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形象和国家利益都造成了重大伤害。

二、华盛顿会议在1899年至1900年,中国再一次成为了欧洲列强和美国的争夺目标。

这时美国提出了开放门户政策,以维护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

在1900年,美国联合英国、德国、日本、法国和俄国等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国际会议,讨论解决对中国的控制和冲突。

这场会议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

三、中美关系的发展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宣告成立了中华民国。

美国作为世界大国之一,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支持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到了抗战时期,美国对中国展开了援助,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得到了美国的支持。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美关系出现了重大的变故。

美国先是采取了禁运和制裁的政策,与中国政府决裂。

接着两国发生了朝鲜战争、中国战略攻势、金门炮战等一系列冲突。

四、尼克松访华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访问了中国,这是中美关系的重大转折点。

两国领导人重新坐在一起进行了会议,确认了两国间的共同利益,以及对当时国际形势的看法。

双方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承认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统一问题,美国承认已有的两国一中的政策,并撤回驻台大使馆。

五、中美建交和改革开放1979年,中国和美国正式建交,在联合国大会上相互承认了对方政府和领土。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两国开始全面深化交流和合作。

同年,中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对外国投资和合作更加开放。

中美关系的历史与发展

中美关系的历史与发展

中美关系的历史与发展中美关系在过去几十年发展中起伏不定,经历了各种挑战和变化。

两国之间的互动深刻影响了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格局。

本文将回顾中美关系的历史,并展望未来的发展。

一、历史背景中美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美国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

然而,在20世纪初,随着中国内部的动荡和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两国之间的关系出现了紧张局势。

二、冷战时期冷战期间,中美两国因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的差异而成为敌对阵营的一部分。

美国支持台湾并对中国实行了长达30年的贸易禁运,加剧了两国之间的对立。

然而,在1970年代末,中美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

三、尼克松访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了中国,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里程碑。

这次访问为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双方在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后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为未来的合作铺平了道路。

四、经济合作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美经济合作逐渐增加。

中美两国在贸易、投资和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成为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美国企业提供了投资和市场机会,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崛起。

五、台海紧张局势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的敏感议题,由于美国与台湾保持了紧密的军事和政治联系,两国之间的关系时常紧张。

尽管存在台海紧张局势,中美在其他领域的合作依然持续发展。

六、新世纪的挑战与合作21世纪以来,中美关系面临着新的挑战。

贸易摩擦、知识产权争端和网络攻击等问题引发了争议和紧张。

另外,气候变化、反恐合作和朝鲜半岛问题等也需要中美两国密切合作。

尽管存在分歧和竞争,但两国仍在一些全球性问题上保持着密切联系。

七、展望未来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美国的全球影响力,两国将在更多领域发生竞争和合作。

中国崛起对美国主导地位的挑战可能引发新的紧张局势,但通过对话和合作,中美关系仍有可能实现持久稳定发展。

结论:中美关系的历史是一部充满曲折的故事,从敌对到合作,两国之间走过了艰难的道路。

中考历史热点之中美关系及美国史(PPt)人教版

中考历史热点之中美关系及美国史(PPt)人教版

平友好的外部己,提高
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的维护祖国的
和平与平安。所以和平与开展是相互作用互为
因果的关系,所以我们应坚决不移地走和平开
展之路。
四. 今后我们如何继续走好和平开 展之路
❖ 1、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 彻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同一切友好国家 和平相处
原因:社会制度不同,美国推行霸权政策
〔3〕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1年基辛格访华,
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1979年正式建交 原因:中国:打破外交僵局,对付苏 解决台湾问题 美国: 美苏争霸苏攻美守联,增强与苏争霸的实力
美深陷越战泥潭,经济地位下降,中国综合国力 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美成认孤立中国政策失败
2021中考历史热点复习专题资料 中美关系
专题:中美关系 1、追随英法等侵略中国
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2、开始独立侵华:
1899年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3、扶持傀儡,控制中国
〔1〕操纵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权利交给日本 〔2〕操纵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为美国 在中国的扩张准备了条件
〔3〕 30年代对日本侵略中国采取绥靖政策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
❖ ②成就 ⑴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 针的成功运用 ⑵1991年参加亚太经合组织, 2001年成功举办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 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 动 ⑶中国参加世贸组织,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 界各国各地区经贸联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 新的空间 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与 周边国家的关系
5、 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 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 ②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 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武宗元:《朝元仙仗图》P200 崔白:《双喜图》P207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P207赵佶:《柳鸦芦雁图》《芙蓉锦鸡图》P208 《听琴图》P210李成:《茂林远岫图》P213 范宽:《溪山行旅图》P213 许道宁:《渔夫图》P214郭熙:《早春图》P215王诜:《渔村小雪图》P217米友仁:《潇湘奇观图》P218苏轼:《黄州寒食诗》P221 《枯木怪石图》P227黄庭坚:《诸上座贴》P225米芾: 《蜀素帖》P226李公麟:《五马图》P228宋李唐:《采薇图》p211《万壑松风图》P220南宋李迪:《鸡雏待饲图》P209马麟:《静听松风图》P211李嵩:《货郎图》P212 梁楷:《六祖斫竹图》P212马远:《水图卷》P220 夏圭:《溪山清远图》P221赵葵:《杜甫诗意图》P231金朝武元直:《赤壁图》P219王庭筠:《幽竹枯槎图》P232元代张彦辅:《棘竹幽禽图》P252永乐宫三清殿藻井P252 《朝元图》山西芮城永乐宫P253郑思肖:《墨兰图卷》p256龚开:《中山出游图》P257赵孟頫:《洛神赋》P261《双松平远图》《水村图》《红衣西域僧图》《秋郊饮马图》P263~266 《秀石疏林图》P268 鲜于枢:《苏轼海棠诗》P262 任仁发:《二马图》P266高克恭:《云横秀岭图》P269李士行:《古木丛篁图》P270 《山水图》P271黄公望:《天池石壁图》P273 《富春山居图》P274 吴镇:《双桧平原图》《渔父图》P275 盛懋mào:《秋舸清啸图》P276 王蒙:《青卞隐居图》P277 《葛稚川移居图》P279倪瓒:《六君子图》《渔庄秋霁图》P281 《竹枝图卷》P282 方从义:《神岳琼林图》P284 张渥:《九歌图卷》P284王绎画像,倪瓒补松石《杨西竹小像》P285明代王绂fú:《北京八景图卷》P307边景昭:《春禽花木图》P308 谢环:《杏园雅集图卷》P309 商喜:《关羽擒将图》P310戴进:《雪景山水图》P311吴伟:《江山渔乐图》P312王谔:《江阁远眺图》P312 林良:《山茶白羽图》P313 吕纪:《梅茶雉雀图》P313蓝瑛:《仿张僧繇山水图》P314王履:《华山图册》P316 周臣:《沧浪濯足图》P317沈周:《两江名胜图册》P318 《庐山高图》P319文征明:《后赤壁赋》P320 《石湖图》P321 祝允明:《手札》P321 文俶:《写生花蝶图》P322陈淳:《荷石图》P325徐渭:《墨葡萄图》周之冕:《花溪锦鸡图》P325董其昌:《储光羲五言诗》P333《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赵左:《溪山清远图》P337张瑞图:《晴雪长松图》P339黄道周:《喜雨诗》P339倪元璐:《山水图》P339张宏:《西山爽气图》P340丁云鹏:《漉酒图》P341曾鲸:《王时敏小像》P342崔子忠:《伏生授经图》P342陈洪绶:《屈子行吟图》《莲石图》P343 《博古叶子二幅》P344清代郎世宁:《弘历观画图》P352 《弘历哨鹿图》P353 郎世宁、唐岱:《松鹤图》P353王致诚:《十骏马图册》P354 艾启蒙:《宝吉骝图》P354 焦秉真:《仕女图册》P356莽鹄立写照,蒋延锡补景:《允礼小像》P357蒋延锡:《牡丹图》P368王时敏:《北苑山水轴》P362 王翚huī:《小中见大册》P362 王原祁:《仿黄公望山水图》唐岱:《晴峦春霭图》P363吴历:《静深秋晓图》P363恽寿平:《锦石秋花图》P364王武:《松竹白头图》P364 邹一桂:《荷花图》P368 袁江:《天香书屋图》P369弘仁:《黄山始信峰图》P370 髡kūn残:《苍茅凌天图》P371朱耷dā:《荷石水禽图》《河上花图卷》P372 《仿董北苑山水图》P373石涛:《细雨虬松图》P373 《淮扬洁秋图》P374 《墨荷图》P375梅清:《黄山十九景图册》P376 汪之瑞:《松石图》P377 程邃:《千岩竞秀图》P377萧云从:《太平山水图》P377程正揆:《江山卧游图》P378 龚贤:《溪山无尽图》P379金农:《节临华山庙碑》P382 《梅花图册》P383高凤翰:《家在齐鲁之间》《花卉图册》汪士慎:《梅花图册》P385 李鱓shàn:《花卉图册》P385郑燮xiâ:《自书诗》P386 《兰竹石图》P387 李方膺:《潇湘风竹图》P387黄慎:《渔翁渔妇图》P388 华喦yán :《海棠擒兔图》P388高其佩:《竹石花卉图册》P389 《梧桐喜鹊图》P390赵之谦:《蔬果花卉图册》P394任颐:《紫藤三禽图》P395 《酸寒尉像》P396 虚谷:《梅花金鱼图》P396吴昌硕:《临石鼓文》P396 《吴俊卿》P397 《葫芦图》P398高远:由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总结的山水画的观察和表现方法之一,表现“自山下而仰山巅”所见的景物。

深远:也是郭熙总结的山水画构图法之一,描绘“自山前而窥山后”的画面。

平远:郭熙总结的又一种山水画构图法,表现“自近山而望远山”所看到的景色,这也是郭熙本人特别擅长的布景法,后人也有以此指代其风格的。

士夫画:特指业余爱好绘画的士大夫绘制的作品,这些作品在风格特点上以抒发个人的意兴为重点,体现画家的主观性情。

苏轼率先提出这个概念,后来发展为文人画的概念,成了重新划分艺术史的特别类型。

浅绛山水:与青绿山水不同的一种风格形式,以笔墨皴写为结构,再敷之以淡赭色点染山石、树干。

呈现出苍劲古朴之气,为元末山水画大家黄公望所专长。

书斋山水:元代山水画的一种新的类型,专门以文人画家自己或友朋的斋室为对象,表现个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

它和表现一般性自然山水的作品相比,更能突出特定的文化背景。

四君子:指绘画中梅兰竹菊四种题材,代表文人的雅致格调。

其来源是与“岁寒三友”(松梅竹)等专题有关,到宋末元初组合起来。

它们在笔墨表现上有很大发挥余地,主要靠特定的程式来传达其固有的象征意义。

浙派:明代前期绘画流派,因创始人戴进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故名。

它适应了当时宫廷对南宋院体风格的提倡,在画坛上一度成为主流。

浙派师法李、刘、马、夏,笔致粗放,后有吴伟崛起,追随者蜂从。

武林派的蓝瑛画风与浙派接近,被认为是浙派殿军。

吴门派:明代中叶兴起的流派,与浙派前后逶迤wēi yí达两百余年。

吴门为苏州别名,是元四家影响最大的地区。

沈周作为吴门画派的领袖,重新倡导文人画,自成一派。

后有文征明,使画派阵容更加浩大,势倾浙派,成为画坛主流。

它对明中叶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

松江派:明末绘画流派。

它是吴门画派的延续,将文人画的创作推向高峰。

它包括在松江府(今上海)出现的华亭派、苏松派和云间派,而以董其昌为其领袖。

在山水南北分宗学说影响下,突现南宗风貌,尤重笔墨情趣,在当时被认为是画坛正宗。

行家:指职业画工,他们按照赞助人的要求进行绘画创作,以绘事作为谋生的手段。

它后来被用来泛指宫廷画家,主要是明代的浙派人物。

戾家:相对于行家,指业余爱好者。

泛指文人画家,尤其是那些士大夫出身的人,或归隐之士,他们以绘画为寄托,抒写个人胸臆。

造园:指园林的设计与营建。

中国古典造园传统以自然山水景观见长,通过山池水石、花卉树木和各种建筑物,表达造园者的审美意图,其原则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清六家:又称“四王吴恽(y ùn)”,指王时敏、王鉴、王翚(h u ī)、王原祁、吴历、恽格。

他们并非一个画派,但都强调临古,特别是推崇元人,以精熟的技巧,不仅见重朝廷,而且左右了清初百余年的画风,被视为当时画坛的正统派。

扬州八怪:或称“扬州画派”,是对清乾隆年间活动在扬州的一批革新派画家的总称,数目不一定局限于8位。

主要有金农、黄慎、汪士慎、郑燮、李鱓(s h àn)、李方膺、高翔、罗聘、高凤翰、因其不合于传统,不合于正统,艺术表现形式奇特,所以被目之为“怪”。

他们主要靠卖画为生,受市场需要的影响,在花鸟、人物等题材上进行了多种变形和开拓,对写意传统作了大胆的突破。

海上画派:清末民初的绘画流派。

主要人物有赵之谦、任熊、朱熊、张熊、任颐、虚谷、蒲华和吴昌硕,因其活动集中在上海,故得此名。

他们大多以花鸟、人物为题材,画境纵逸隽雅,风格清新独特。

他们的创作受书法碑学影响巨大,作品追求金石趣味,因此能别开生面,成为继扬州八怪之后又一个有全国影响的重要画派。

三叠两段:石涛总结的山水画构图的重要程式。

三叠是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两段是景在下,山在上。

它反映了画家不太重视具体的空间布局,而以心灵空间去融会自然空间的方法。

这种程式化构图的提出,是画家对“思”与“景”相互关系的新认识。

一、山水花鸟为什么会取代人物画成为画坛主流?1.新的需求出现了:,宋人对自然、社会有了崭新认识,宋人强调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的常理,从而使不同社会身份的画家都在这个原则之下,一方面认识自然,一方面反思艺术风格和表现程式,创作出无限丰富的山水语言。

山水的功能和意义,随着封建文化的高度成熟已经像书法一样渗透到中国知识分子看待世界的思维过程中。

它像一种相当抽象的视觉语言,可以表达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认识,进而超越人物、花鸟、鞍马等比较具象的物象,因此特别受到中国文化界的欢迎。

2.时代变化:唐代民风开放,大量创作仕女图,而宋代较为保守,不允许画仕女图,同时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宗教类绘画大量减少,人物画走向衰弱。

3.画家种类变化:唐之前的画家为专职画家,宋代画家由民间画工、宫廷画家和文人画家组成,文人画家由于没有受过专业绘画训练,不会画人物,所以更偏向于画山水花鸟,文人画的介入使山水花鸟逐渐成为大宗。

4.思想角度:中国文人画家思想表达较为内敛含蓄,所以表达某种情感时偏向于运用某种意象,而山水花鸟具有较强象征性,所以被文人所喜。

二、文人士大夫画家的美学理想是什么?1从文化史的立场看,它标榜的是创作者的社会身份,即所谓的“士夫”,而不是画匠,或者院画家。

要求绘画创作越来越成为一种独立的个人表现,而不受过多的外在社会因素的牵制。

认为绘画应该被作为更高级的自我表现形式,成为代表文人情趣的视觉艺术,文人画把绘画的性质由描绘再现物象转变为抒发表现个人情趣。

2.他们在提高绘画地位的同时,又在消解绘画的特性,不以功力,而以才气取胜,追求一些不经意的结果,更具书法意趣和象征性。

3.引导其他阶层的审美趣味,把握万物之理的同时,能随心所欲地表达个人逸趣。

区分“常形”与“常理”的关系,拥有高人逸士的胸襟和眼格,超于象外,追求“象外”之境。

对于意境的追求,这是艺术家最终的目标4.宋代文人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尚意书风的“意”,首先就来自画家个人的意趣。

例如苏轼、米芾的“墨戏”题材,文同的墨竹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