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实习镜下描述
病理学实习报告范文

一、实习背景病理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疾病的形态学变化,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掌握病理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我在xx医院病理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二、实习目的1. 熟悉病理科的基本工作流程,了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
2. 通过对病理切片的观察,提高对疾病形态学变化的识别能力。
3. 学习病理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高病理诊断水平。
4. 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习内容1. 病理科基本工作流程在实习期间,我熟悉了病理科的基本工作流程,包括标本接收、固定、脱水、透明、包埋、切片、染色、封片等。
同时,了解了病理诊断报告的书写规范。
2. 病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包括细胞学、组织学、胚胎学、遗传学等方面的知识。
3. 病理切片观察通过观察病理切片,我学习了常见疾病的形态学变化,如炎症、肿瘤、感染、变性、坏死等。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对切片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学会了如何识别疾病的特点。
4. 病理诊断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病理诊断工作,学习了病理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通过观察切片,我初步掌握了常见疾病的病理诊断。
四、实习收获1. 提高了病理学理论知识水平通过实习,我对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提高了病理切片观察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通过观察大量的病理切片,提高了对疾病形态学变化的识别能力,为今后的病理诊断工作打下了基础。
3. 培养了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同时,也学会了与同事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4. 增强了临床实践能力通过参与病理诊断工作,我初步掌握了常见疾病的病理诊断,为今后的临床工作积累了实践经验。
五、实习总结本次病理学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的病理学理论知识水平,还锻炼了我的实践能力。
检验病理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实习单位:XXX医院检验病理科实习时间:2021年6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实习人员:XXX一、前言在2021年6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期间,我有幸在XXX医院检验病理科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
在这段时间里,我不仅学到了许多病理检验的专业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了对病理检验工作的认识。
现将实习期间的学习和实践情况总结如下。
二、实习内容及收获1. 学习理论知识在实习期间,我认真学习了病理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病理检验的基本概念、病理变化、检验方法等。
通过学习,我对病理检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为实际操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熟练操作仪器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使用各种病理检验仪器,如显微镜、切片机、染色机等。
了解了这些仪器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能够独立进行标本检测。
3. 实践操作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病理检验的各个环节,包括取材、切片、染色、制片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深刻理解了病理检验工作的严谨性和细致性,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4. 学习诊断技巧在导师的带领和指导下,我学习了病理检验的诊断技巧,如何观察细胞形态、结构、染色等情况,并据此作出准确的判断。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对病理检验的诊断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5. 参加病例讨论在实习期间,我参加了多次病例讨论,与导师和其他实习生一起分析病例,探讨诊断意见。
这使我更加了解病理检验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也锻炼了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
6. 遵守纪律,尊重患者在实习过程中,我严格遵守医院和科室的规章制度,尊重患者,保护患者隐私。
明白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
三、实习总结通过三个月的实习,我深刻认识到病理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它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同时,我也明白了病理检验工作需要严谨、细致、高度责任心。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成为一名优秀的病理检验工作者而努力。
四、感谢感谢XXX医院检验病理科的所有老师和同事们在实习期间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使我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
病理切片的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病理切片实习报告实习时间:2023年2月24日实习单位:XXX医院病理科实习内容:病理切片制作及染色一、实习背景作为一名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对病理切片制作及染色这一技能有着较高的理论认识,但实践操作经验较少。
为了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我选择了在XXX医院病理科进行为期一天的实习。
二、实习目的1. 学习病理切片制作的基本步骤,掌握切片制作技巧。
2. 学习病理染色方法,了解不同染色剂的作用及应用。
3. 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严谨的临床工作态度。
三、实习过程1. 病理切片制作(1)取材: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手术刀片取下患者组织的小块,一般厚度为2-3mm。
(2)固定:将取下的组织放入固定液中,固定时间为1-2小时。
(3)脱水:将固定后的组织放入一系列浓度逐渐增高的酒精溶液中,进行脱水处理。
(4)透明化:将脱水后的组织放入透明化剂中,使组织透明化。
(5)浸蜡:将透明化后的组织放入石蜡中,进行浸蜡处理。
(6)包埋:将浸蜡后的组织放入模具中,制成切片。
2. 病理染色(1)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将切片放入苏木精染液中,染色时间为5-10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再放入伊红染液中,染色时间为2-3分钟。
(2) Masson染色:将切片放入Masson染液中,染色时间为15-20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再放入伊红染液中,染色时间为2-3分钟。
(3)淀粉酶染色:将切片放入淀粉酶染液中,染色时间为30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3. 实习心得通过本次实习,我对病理切片制作及染色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取材、固定、脱水、透明化、浸蜡、包埋等基本技巧,掌握了切片制作的整个流程。
同时,我也了解了不同染色剂的作用及应用,如苏木精-伊红染色可用于观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染色情况,Masson染色可用于观察胶原纤维和肌肉纤维等,淀粉酶染色可用于检测淀粉酶活性等。
病理学实习镜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精品)

VS
详细描述
微血栓形成通常是由于血小板和白细胞等 在血管内聚集形成的。微血栓形成后,会 逐渐增大并阻塞血管,导致血流中断。当 重要器官的血管被阻塞时,会导致器官功 能衰竭甚至死亡。
血管扩张与充血
总结词
血管扩张与充血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表现之一,可能导致组织水肿和炎症反应。
详细描述
血管扩张与充血通常是由于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引起的。血管扩张会导致血液淤积在血管内,增加血管内压力,导 致血液成分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水肿和炎症反应。同时,血管扩张还可能影响组织的营养供应,导致组织缺血 和缺氧。
红细胞聚集
总结词
红细胞聚集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表现之一,可能导致 血流不畅和组织缺氧。
详细描述
红细胞聚集通常是由于血流缓慢或停滞引起的,聚集的红细 胞会阻塞血管,导致血流不畅。当红细胞聚集过多时,会导 致组织缺氧和营养供应不足,进一步影响组织功能。
微血栓形成
总结词
微血栓形成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严重 病理表现,可导致血管闭塞和组织坏死 。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液化验,了解血液流变 学指标、凝血功能等变化,为
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如抗凝剂 、溶栓剂等,以改善血液循环、预防 血栓形成。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如动脉狭 窄、血栓形成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
康复治疗
在治疗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康 复训练,如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 促进血液循环的恢复。
分类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局部血液循环 障碍可分为动脉性血液循环障碍和静 脉性血液循环障碍。
发病机制
动脉性血液循环障碍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动脉栓塞等原因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使组织器 官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
医院病理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拓宽知识面,我于2021年6月至8月在XX医院病理科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
在这段时间里,我在病理科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对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习内容及收获1. 病理取材实习期间,我参与了病理取材工作。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学习了如何正确、规范地取材,包括取材位置、深度、大小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病理取材的技巧,为后续病理诊断奠定了基础。
2. 病理切片制作在病理切片制作过程中,我学习了如何制片、染色、脱水、透明、封片等步骤。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使用显微镜观察切片,并对常见病理切片进行了学习和分析。
3. 病理诊断在病理诊断方面,我参与了病理切片的观察、分析和讨论。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对常见疾病的病理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如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炎症等。
同时,我还学习了病理诊断报告的撰写,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4. 病理教学在病理科,我参加了病理教学活动,包括病理讲座、病理讨论会等。
通过这些活动,我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拓展了视野,了解了国内外病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5. 实习收获(1)理论知识:通过实习,我对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动手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病理取材、制片、染色等操作技能,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3)团队协作:在病理科,我与同事们共同完成了病理诊断任务,学会了与他人合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4)沟通能力:在病理诊断报告撰写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医生、护士等沟通,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
三、实习体会1. 病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应用。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 病理学诊断需要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在观察、分析切片时,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实习报告羊的病理解剖

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实习,我对羊的病理解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羊的解剖结构,熟悉了病理解剖的操作流程,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实习时间2021年10月15日至2021年10月20日三、实习地点XX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解剖实验室四、实习内容1. 羊的解剖结构羊的解剖结构分为头部、颈部、胸部、腹部、背部、臀部、四肢和尾部等部位。
本次实习主要对羊的头部、颈部、胸部、腹部和背部进行了解剖。
2. 羊的病理解剖操作(1)头部解剖:首先,用解剖刀在羊的头部切开皮肤,暴露出肌肉层。
然后,依次解剖颅骨、颌骨、牙齿、眼眶、鼻腔、口腔、咽喉等部位。
(2)颈部解剖:在羊的颈部切开皮肤,暴露出肌肉层。
然后,解剖颈椎、气管、食管、甲状腺、颈动脉、颈静脉等部位。
(3)胸部解剖:在羊的胸部切开皮肤,暴露出肌肉层。
然后,解剖胸腔、心脏、肺脏、肝脏、脾脏、胃、小肠、大肠等部位。
(4)腹部解剖:在羊的腹部切开皮肤,暴露出肌肉层。
然后,解剖腹腔、胃、小肠、大肠、肝脏、脾脏、肾脏、膀胱等部位。
(5)背部解剖:在羊的背部切开皮肤,暴露出肌肉层。
然后,解剖脊椎、肌肉、肋骨、胸骨、横膈等部位。
3. 病理解剖观察在解剖过程中,观察羊的各个器官组织是否有病变,如炎症、肿瘤、坏死等。
对观察到的病变部位进行记录,并分析可能的原因。
五、实习收获1. 熟悉了羊的解剖结构,掌握了羊的病理解剖操作流程。
2. 提高了动手能力,锻炼了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增强了对羊生理和病理知识的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4. 学会了如何利用解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六、实习体会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2. 病理解剖是一项严谨的工作,需要耐心和细心。
在解剖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团队合作是完成实习任务的关键。
在实习过程中,要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病理实验实习报告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病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学科,在临床医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掌握病理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我参加了病理实验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内容1. 实习时间:2021年X月X日至2021年X月X日2. 实习地点:XX医学院病理实验室3. 实习内容:(1)病理切片制作① 观察切片过程,了解切片制作的原理和步骤;② 学习石蜡切片、冷冻切片、火棉胶切片等不同切片方法;③ 练习切片技巧,包括切片厚度、切片均匀度等。
(2)病理染色① 学习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的原理和步骤;② 观察染色效果,了解不同染色剂对细胞成分的染色特点;③ 练习染色技巧,包括染色时间、染液浓度等。
(3)病理诊断① 学习病理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② 观察病理切片,了解不同疾病的病理特征;③ 练习病理诊断,提高对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4)病理报告撰写① 学习病理报告的撰写格式和内容;② 练习病理报告的撰写,提高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1. 切片制作在实习过程中,我首先学习了切片制作的原理和步骤。
通过观察切片过程,我了解到切片制作是病理诊断的重要环节,对于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在切片制作过程中,我学习了石蜡切片、冷冻切片、火棉胶切片等不同切片方法,并练习了切片技巧,如切片厚度、切片均匀度等。
2. 病理染色在病理染色方面,我学习了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的原理和步骤。
通过观察染色效果,我了解到不同染色剂对细胞成分的染色特点。
在实习过程中,我练习了染色技巧,包括染色时间、染液浓度等。
3. 病理诊断在病理诊断方面,我学习了病理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通过观察病理切片,我了解了不同疾病的病理特征。
在实习过程中,我练习了病理诊断,提高了对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4. 病理报告撰写在病理报告撰写方面,我学习了病理报告的撰写格式和内容。
医学病理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作为一名医学专业的学生,我有幸在XX医院病理科进行了为期四周的实习。
实习期间,我深入了解了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对病理学的临床应用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还对医学事业产生了更深的热爱。
二、实习内容1. 病理基础知识学习实习期间,我重点学习了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细胞学、组织学、病理生理学、病理诊断学等。
通过学习,我对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病理变化、疾病诊断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2. 病理诊断实践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大量的病理诊断工作。
具体内容包括:(1)观察病理切片: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观察病理切片,识别各种病理变化,如炎症、肿瘤、变性等。
(2)病理报告撰写: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病理报告的撰写工作,学会了如何根据病理切片结果,准确、简洁地描述病理变化,并提出诊断意见。
(3)病理讨论:在导师的带领下,我参加了病理讨论会,学习了如何与其他医生、技师等交流,共同探讨病理诊断问题。
3. 实验室操作技能培训在实习期间,我还接受了实验室操作技能培训,包括:(1)染色技术:学习了苏木精-伊红染色、中性红染色等染色技术,掌握了染色操作方法。
(2)制片技术:学习了病理切片的制备、封片等制片技术。
(3)显微镜操作:学习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掌握了观察病理切片的技巧。
三、实习收获1. 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实习,我对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病理诊断水平。
2. 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其他医生、技师等共同协作,共同完成病理诊断任务。
3. 培养了严谨的工作态度病理诊断工作要求严谨细致,通过实习,我逐渐养成了严谨的工作态度。
4. 增进了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在实习过程中,我亲眼见证了病理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作用,对医学事业产生了更深的热爱。
四、实习总结这次病理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实习的总结:1. 病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自己的病理诊断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1.肝细胞水样变性: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索拥挤;肝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大小不等,肝窦扭曲、狭窄、闭塞。
肝细胞胞浆疏松变空,部分细胞呈球状增大,胞浆透明呈空泡状,为气球样变。
2.肝脂肪变性:肝小叶结构存在,大部分肝细胞体积增大,致肝索拥挤、紊乱,肝窦扭曲、狭窄甚至消失。
大部分肝细胞胞浆内有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边缘清楚;有的空泡较大,将细胞核挤向一侧。
3.肝细胞坏死:汇管区周围肝细胞大量坏死,肝细胞或毛细血管内有黄褐色胆色素颗粒或团块,有的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核:固缩、碎裂、溶解。
4.慢性肝淤血:肝脏正常小叶结构存在,肝小叶中央区大量红细胞淤积。
中央静脉及周围肝窦扩张充血,该区肝细胞萎缩甚至消失。
小叶周边区肝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肝细胞胞浆内有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
5.肝细胞性肝癌:癌细胞呈多边形,排列成梁柱或片巢状,其间有扩张的血窦或毛细血管。
AHA12GAGGAGAGGAFFFFAFAF6.急性重型肝炎:肝细胞严重广泛坏死,肝窦扩张充血、出血,库普弗细胞增生、肥大,并出现吞噬现象。
残留的肝细胞无再生。
小叶内及汇管区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
7.门脉性肝硬化:肝脏正常小叶结构消失,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小叶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椭圆形的肝细胞团,即假小叶。
假小叶肝细胞排列紊乱,中央静脉缺如或偏位,肝小叶内肝细胞出现胞浆疏松化、脂肪变性,甚至小灶性坏死。
纤维组织内可见增生的小胆管及淋巴细胞浸润。
8.坏死后性肝硬化:肝小叶正常结构破坏,肝内大量纤维组织增生。
假小叶呈灶状、带状。
在大结节内有的可见几个完整的肝小叶。
假小叶内肝细胞变性、坏死明显,可见胆色素沉着,肝细胞再生明显。
增生的小叶间纤维间隔较宽且薄厚不均,其中炎细胞浸润,小胆管增生较显著。
肺9.慢性肺淤血:肺组织呈弥漫一致性实变。
肺泡壁和间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增宽,肺泡腔内有蛋白水肿液、AHA12GAGGAGAGGAFFFFAFAF红细胞和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心衰细胞)。
10.肺出血性梗死:肺组织内可见楔形实性病灶。
病灶内肺组织坏死有出血。
坏死灶内肺泡壁轮廓尚保存。
非梗死区有肺淤血样改变。
11.大叶性肺炎(红肝变):肺泡腔内可见大量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间隔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12.大叶性肺炎(灰肝变):肺泡腔内红细胞裂解,内见大量纤维蛋白,呈丝网状,可见炎细胞主要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
13.硅肺(硅沉着病):(1)硅结节:早期为吞噬硅尘的巨噬细胞局灶性聚集而成,以后可发生纤维化和透明变性。
(2)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
14.小叶性肺炎:细支气管壁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上皮坏死脱落。
肺泡腔内充满脓性渗出物及一些红细胞、脱落的肺上皮细胞。
15.肺小细胞癌:癌细胞小,圆形、卵圆形或短梭形,细胞浆少或无,细胞一端稍尖,似燕麦,故也称燕麦细胞癌。
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无核仁或少见,核分裂易见。
AHA12GAGGAGAGGAFFFFAFAF肺粟粒性结核:肺组织内散在许多孤立的、大小比较一致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由内向外观察其成分依次为:(1)中央为粉红染无结构干酪样坏死。
(2)外围以上皮样细胞和朗汉斯巨细胞。
(3)外周有淋巴细胞浸润及不等量的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
脑16.结核性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内可见大量炎性渗出物,主要为浆液、纤维素、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可见多个散在或集中的结核结节。
17.流行性乙型脑炎:多发、散在、较小的筛网状软化灶,血管扩张充血,周围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形成血管套。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周围被增生的少突胶质细胞环绕,称为卫星现象;被小胶质细胞吞噬,称为噬神经细胞现象。
小血管或坏死的神经细胞附近小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结节。
18.化脓性脑膜炎:软脑膜血管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充满大量中性粒细胞、纤维素等。
脑实质内小血管周围可见少量AHA12GAGGAGAGGAFFFFAFAF中性粒细胞浸润。
脑皮质有轻度水肿和神经元变性。
肠19.蜂窝织炎性阑尾炎:阑尾粘膜坏死,阑尾壁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
阑尾腔内可见粉染絮状的坏死物及脓性渗出物,阑尾壁增厚、充血、水肿。
肌层内可见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
20.大肠息肉样腺瘤:肿瘤主要由大量增生的腺体构成,腺体大小不等,排列紊乱。
细胞为高柱状,多为杯状细胞样,细胞核位于基底部。
细胞及核的形态、大小较为一致。
间质为纤维结缔组织,并有少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
21.肠腺癌:左侧为正常肠壁,右侧正常结构被癌组织取代。
癌细胞形成大小不等,形态不整的肠管样,并侵及粘膜下层,基层,神识浆膜层。
癌细胞多成柱状或立方状,细胞及核大小不一,核大深染。
并可见较多核分裂和病理性核分裂像。
22.肠伤寒:肠粘膜孤立或集合淋巴小结被大量增生的巨噬AHA12GAGGAGAGGAFFFFAFAF细胞取代。
在大量增生的巨噬细胞中,有扩张的毛细血管、淋巴细胞、渗出的纤维素、浆细胞、红细胞及细胞碎片。
增生的巨噬细胞体积大,形状不一,胞浆丰富,核圆形或椭圆形,可吞噬有伤寒杆菌、红细胞、淋巴细胞或细胞碎片,称为伤寒细胞。
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伤寒性肉芽肿。
23.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变处黏膜充血、水肿、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
表浅黏膜坏死,表面有渗出的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坏死物、红细胞和细菌等组成的假膜。
又称假膜性炎。
脾24.脾贫血性梗死:左侧为梗死区,梗死灶内组织已坏死,呈粉红色细颗粒状,交界处可见炎性充血出血带,并见炎细胞浸润。
胃25.印戒细胞癌:无腺腔形成,癌细胞分散存在,以细胞内粘液为主。
因胞浆内产生的黏液将胞核挤压于癌细胞胞浆一AHA12GAGGAGAGGAFFFFAFAF侧,形成印戒状,称印戒细胞。
26.慢性胃溃疡:溃疡处正常胃粘膜结构消失,自表层向深部可见到四层结构:(1)渗出层:由不等的急性炎性渗出物构成;(2)坏死层:由坏死的细胞、组织碎片和纤维素样坏死构成凝固性坏死物质;(3)肉芽组织层:由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炎细胞构成;(4)瘢痕层:纤维性瘢痕组织内可见管壁增厚的小动脉。
溃疡周边黏膜组织可见急、慢性炎细胞浸润,及粘膜肌层与粘膜的粘连。
27.胃癌:癌组织浸润性生长至肌层,细胞多形性、层次增多,深染,可见核分裂和病理性核分裂。
AHA12GAGGAGAGGAFFFFAFAF生殖28.子宫平滑肌瘤:瘤组织由形态一致的长梭形细胞构成,排列成纵横交错状,有时呈栅栏状排列。
核呈长杆状,两侧略钝圆,胞浆红染。
瘤细胞及核的大小、形态较一致,间质为多少不等的纤维组织和血管。
29.乳腺纤维腺瘤:主要由增生的纤维组织和腺体组成。
腺体大小不等,有的被周围增生的纤维组织挤压呈裂隙状。
增生的先上皮细胞形态大小较一致。
腺体周围间质较疏松。
瘤组织的一侧可见纤维组织形成的包膜。
30.浆液性囊腺瘤:囊壁和乳头间质均由含血管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浆液性囊壁被覆立方或矮柱状上皮,胞浆红染。
上皮表面可见纤毛。
瘤细胞大小一致,排列整齐,无核分裂像。
局部上皮呈乳头样结构。
31.粘液性囊腺瘤:囊壁内表面被覆单层高柱状瘤细胞,核位于细胞基底部,胞浆丰富、淡染,含清凉黏液。
瘤细胞大小、形态比较一致,无核分裂像。
32.葡萄胎:绒毛间质高度水肿,疏松淡染。
绒毛间质内血管AHA12GAGGAGAGGAFFFFAFAF消失。
被覆绒毛表面的两种滋养层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增生。
33.绒毛膜癌:有两种瘤细胞,细胞滋养层细胞呈圆形、多边形,细胞界限清楚,胞浆淡染,核圆形、空泡状;合体滋养层样癌细胞界限不清,呈合体状,胞浆丰富、红染,核浓染、形状不规则。
34.乳腺癌:癌组织分布于间质中,呈浸润性生长,小叶结构被破坏,取而代之大量条索状的癌细胞,癌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核仁明显,核浆比例增大,可见丰富的病理性核分裂像。
其他35.肉芽组织:表面一层为炎性渗出物及坏死组织,下方为肉芽组织,最深层为瘢痕组织。
肉芽组织中含有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数量多,管腔狭窄;血管之间有较多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呈梭形或不规则形,胞浆丰富,核椭圆形、染色浅淡,有的可见核仁,可见各种炎细胞。
AHA12GAGGAGAGGAFFFFAFAF36.瘢痕疙瘩:可见皮下纤维组织增生,排列紊乱,纤维细胞减少,胶原纤维增多变粗并且相互融合,排列成均质的梁状或片状,染成深粉色的纤维即玻璃样变性。
37.淋巴结转移癌:正常淋巴结结构被破坏,被大量癌细胞代替,组织和细胞异型性明显,可见丰富的核分裂和病理性核分裂。
38.淋巴结结核:淋巴结构被破坏,代之以大量不等的结核结节。
结核结节中央为大片的干酪样坏死,周围有上皮样细胞、朗格汉斯巨细胞、淋巴细胞。
肿瘤39.皮肤乳头状瘤:表面鳞状上皮呈乳头状生长,癌细胞分化较好。
乳头中心为纤维结缔组织和血管。
40.鳞状细胞癌:镜下可见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癌细胞团(癌巢),与周围结缔组织间质界限清楚,并浸润至深层组织。
分化好的鳞癌癌巢由外向内与正常鳞状上皮相似,癌巢中心可见角化珠。
有出可见细胞间桥。
分化差的癌巢无角化珠及细胞间桥,细胞异型性明显。
间质可见淋巴细胞和浆AHA12GAGGAGAGGAFFFFAFAF细胞等。
41.涎腺多形性腺瘤:由腺上皮细胞构成的腺管及由肌上皮构成的瘤细胞呈团片或条索状,可伴有鳞状上皮化生及角化。
染色较淡的是黏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
AHA12GAGGAGAGGAFFFFAFAF42.纤维瘤:癌细胞纵横交错排列。
癌细胞与正常纤维细胞相似,呈梭形,细胞及核的大小、形态较一致。
43.纤维肉瘤:肉瘤细胞弥漫分布,与间质纤维组织界限不清。
瘤细胞多为梭形,排列成束状或旋涡状。
核圆形或不整形,核大且大小不一,核分裂像增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
44.霍奇金病:淋巴结正常结构破坏,代之以不等量的瘤细胞以及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
瘤细胞主要有R-S细胞、霍奇金细胞。
R-S细胞为双核或多核巨细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嗜酸性大核仁居中。
双核排列、形态相似,称为镜影细胞。
霍奇金细胞为单核瘤巨细胞。
45.毛细血管瘤:瘤组织由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毛细血管构成,腔小、壁薄,有的尚无管腔形成,而由增生肥大的血管内皮细胞构成。
瘤细胞及核的大小、形态较一致,间质疏松。
心血管46.混合血栓:管腔被血栓堵塞,血栓由淡粉色梁状血小板和小梁之间的深红色丝状纤维构成,梁网之间由大量的红细AHA12GAGGAGAGGAFFFFAFAF胞和少量白细胞。
47.纤维素性心包炎:心外膜表面有粉染的分枝状、空网状渗出的纤维素,其间有少量白细胞,心外膜下血管扩张充血,炎细胞浸润。
48.风湿性心肌炎:间质尤其是血管旁见一些梭形细胞团,为Aschoff小体。
49.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瓣膜内见有较大赘生物,由大量粉染的血小板梁构成,混有浅蓝色的细菌团和炎性细胞,底部深蓝色为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