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整个单元)
2024年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完整教案
《那一定会很好》
通过讲述种子的成长历程,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价 值和意义。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对课文 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树 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块奶酪》
通过讲述蚂蚁搬运奶酪的故事,向学生传授团结 协作的重要性。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 何在生活中践行团结协作精神。引导学生思考自 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和责任。
28
生字新词教学及拓展
2024/2/3
生字教学
重点讲解本单元的生字,包括读音、 写法、意思和用法等方面。通过组词 、造句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 实际运用。
新词拓展
对本单元出现的新词进行拓展,包括 近义词、反义词、成语等。通过举例 、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新词的 含义和用法,并鼓励学生积极运用新 词进行表达。
33
知识点梳理与归纳
梳理单元知识点
按照教材单元顺序,梳理 每个单元的知识点,形成 知识网络。
2024/2/3
归纳重点难点
针对每个单元的重点、难 点进行归纳,方便学生集 中突破。
制作复习资料
整理归纳的知识点,制作 成复习资料,方便学生查 阅和记忆。
单元测试与评估
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主要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字新词的掌握以及观察与表达能力的考查。可以采用填空、选择、判断 等题型进行书面测试;也可以设计一些观察与表达任务进行实践测试。通过单元测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 情况和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评估方法
评估方法应多元化,既要注重结果性评估,也要注重过程性评估。结果性评估可以通过单元测试成绩、作业完成 情况等来进行;过程性评估则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来进行。同时,教师还可 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合作精神。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含习作、语文园地)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
《古诗三首》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深秋时节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美景;《秋天的雨》从多角度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听听,秋的声音》描写了秋天里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每一篇课文都有浓浓的秋意,无论是秋山、秋叶、秋雨还是秋天的声音,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内容教学要点字词识写◎认识34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9个字,会写29个词语。
◎书写要规范,做到横平竖直,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书写时注意执笔姿势。
语言积累◎能用词语来形容四季的不同,主动积累描写四季的词语。
◎积累与秋天有关的词语。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背诵3首古诗,背诵《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
默写《山行》。
阅读理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难懂的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3首古诗。
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背诵3首古诗,并能默写《山行》。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径、斜”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斜、霜”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山行》。
3.通过注释或者图片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古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024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第二单元语文园地 优质版教案
课题语文园地主备教师【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在古诗词学习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积累一些描写不同季节的词语,并试着运用不同的词语来形容不同的季节。
思维能力:能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总结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
审美创造:会运用不同的词语来形容不同的季节。
【课前解析】关注教材:这个语文园地共有4项内容,分别是“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和“日积月累”。
“交流平台”板块是通过图示引导学生梳理、总结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旨在加强学生对理解难懂词语的多种方法的认识,提高其运用能力;“词句段运用”板块分别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题引导学生调动积累,写出形容四季的词语,促进语言的积累。
第二题出示了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书写提示”点明了书写“横平竖直”的要求及使用钢笔的基本要求;“日积月累”部分则积累了描写秋天的词语,分别描写了秋天的天气、植物、丰收的景象,呼应本单元主题,丰富词语的积累。
【教学目标】1.交流梳理、总结理解难懂词语的多种方法,并学习运用。
能说出理解“憧憬”“忐忑不安”这两个词语的方法。
2.积累描写四季的词语,学会运用不同的词语来形容不同的季节。
3.学会使用钢笔写字,能用钢笔书写“狂、排”等8个字,做到横平竖直,把字写规范、端正、整洁。
4.积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等9个有关秋天的词语。
【教学重点】1.能总结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
2.学会使用钢笔写字,能用钢笔书写“狂、排”等8个字,做到横平竖直,把字写规范、端正、整洁。
【教学难点】学会使用钢笔写字,能用钢笔书写规定的汉字,做到横平竖直,把字写规范、端正、整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电子版教案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揭题导入(出示课件2)教师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单元语文园地的内容。
(教师板书:语文园地)二、学习“交流平台”1.(出示课件3)请学生讨论:读书的时候,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你会怎么办?(教师板书:理解词语的方法)2.引导学生把讨论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填写在图示中。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含习作园地二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体会习作的乐趣。
本单元以“学校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3篇课文,前两篇是精读课文,后一篇是略读课文。
《大青树下的小学》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花的学校》是散文诗,通过丰富的想象,把童真书写得淋漓尽致,表现了孩子和妈妈之间深厚的感情;《不懂就要问》通过孙中山小时候向私塾先生提问的故事,培养学生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
字词句◎认识25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6个字,会写28个词语。
◎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有新鲜感的词句,知道要主动积累这样的词句。
◎能初步了解“摇头晃脑、面红耳赤”等成语的结构特点。
◎朗读、背诵古诗《所见》。
阅读◎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默读课文《不懂就要问》,能初步了解略读课文的基本学习要求,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
◎能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读出恰当的重音。
口头表达◎能仿照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借助提示,介绍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能选择自己暑假生活中的新鲜事,把经历讲清楚。
能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讲述,讲的时候能借助图片或实物。
◎能根据兴趣小组的特点,使用有个性的词语为其取名字。
书面表达◎能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与同学交流,借鉴课文的表达仿说或仿写。
◎能选择一两点印象深刻的地方,写几句话或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同学。
能注意写一段话时开头空两格。
1.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主要包括哪些方面,比如学生之前不知道的表示事物或人物名称的词语、一些特殊的表达句式等,还要让学生进一步谈自己对这些词句的理解,最后让学生采用摘抄等方式进行积累。
2.整套教材从本单元开始安排了略读课文的学习,教师要注意把握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
相对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更要注意取舍。
教师要尽量放手,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单元分析: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秋天的美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由《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四篇课文组成。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既是对借助图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的回顾,也是在此基础上的延展和提升,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方法,并逐步做到迁移运用。
习作要求是“学习写日记”,旨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初步学习积累习作的素材,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4 古诗三首犀浦镇实验学校教材分析:《山行》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赠刘景文》通过描绘秋末冬初“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的景致,既赞美了秋天,也突出了菊花、橘树傲霜凌寒的坚贞气概,间接表达了诗人苏轼对友人刘景文的敬佩和勉励之情。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描绘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山行》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引导学生形成单元整体印象,从单元整体学习目标过渡到课文学习。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三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本单元的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能正确朗读课文,并正确使用语音语调;* 学会分析词语、句子的结构,理解语法用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课文:《小乌鸦和亲爱的小猫咪》* 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课文中的语法知识点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小乌鸦和小猫咪的兴趣。
- 讨论学生对乌鸦和猫咪的认识和了解。
2. 预(10分钟)-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 引导学生提出对词语和句子的疑问。
3. 讲解(15分钟)- 对课文的生词和重点句子进行解释和讲解。
- 分析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用法。
4. 复朗读(10分钟)- 学生跟读课文,纠正发音和语音语调的错误。
5. 分组讨论(15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6. 合作阅读(15分钟)- 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每人负责阅读课文中的一段并理解内容。
- 合作讨论并完成问题解答。
7. 朗读表演(10分钟)- 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课文进行朗读表演。
- 注意表演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8. 总结归纳(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所学到的知识。
四、教学评估1. 学生的阅读表现和课堂参与度。
2. 学生的分组讨论和合作能力。
3. 学生的朗读表演表现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丰富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日积月累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日积月累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正常朗读词语和句子。
(2)学生能理解生活中日积月累的好习惯和体验道理。
(3)学生能使用日积月累的好习惯和体验道理,做一名善良、勤奋、有毅力、有耐心的孩子。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有效学习,日积月累,追求卓越,是做人的重要标志。
(2)培养好习惯,减少坏习惯,让生活更健康快乐。
二、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日积月累》2、学习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体验。
3、朗读练习,初步训练学生语音语调。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日积月累》的意义。
2、通过课文,认识日积月累的好习惯对自己和周围的人及环境的影响。
3、学习如何养成好习惯的方法,如何改变坏习惯,为以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样化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日积月累”这个词汇的兴趣,看看学生能否从中了解到什么内容,通过自我讨论来了解学生对“日积月累”一词的初步理解。
2、学习课文1)初步了解《日积月累》这篇文章(1)听课文,学生大声朗读,初步理解(2)课文导读:本文介绍了一个小学生怎样通过日积月累,不断努力,取得了进步和充实的生活,养成了好习惯,拥有了自信和快乐。
同时,介绍了我们如何向其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好。
2)全面理解课文,深化对“日积月累”和文章中所述好习惯的理解。
(1)询问学生理解,简单的课文分析。
(2)跟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梳理文章结构,总结文章的主旨。
(3)学习文章中的生词和句子,并进行解释,确保孩子能够全部理解文章。
3、意义/教育意义通过讨论日积月累的好习惯和它对自己周围的人以及环境的影响,引发孩子思考自己的行为,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进一步强化日积月累、勤勉学习和自我完善的意识。
4、语言表达和口语练习(1)"日积月累"用笔画体现(2)语音语调通过跟读,朗诵课文的方式进行训练五、教学组织小组合作、集体讨论、实验、游戏表演等方法,学生在活动中贯通、练习与应用。
2024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第二单元听听,秋的声音 优质版教案
示例1:听听,
秋的声音,
石榴绽开了笑脸,
“啪啪”,
召唤我们快快来品尝!
示例2:听听,
秋的声音,
小溪欢快的歌唱,
“哗哗”,
是与大河见面的欢笑。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韵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想象的画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适当点拨,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画面说清楚,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味,并通过指导朗读进行强化。)
(出示课件15)预设4:学生想象的是秋风送来歌吟的画面
(1)引导学生找近义词理解“歌吟”的意思是:歌唱、歌咏。
(2)多媒体播放“秋风”的音频,让学生听一听秋风送来的一片丰收的歌吟。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秋风会唱些什么呢?(学生自由想象)
(4)学生朗读第3小节后两句,提示:“丰收的歌吟”处理成重音,读出丰收的喜悦之感。
(出示课件12)预设2:学生想象的是蟋蟀向阳台告别的画面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振动翅膀”“告别”这两个词语,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秋风吹拂,蟋蟀一边叫着一边向草丛中爬去的情景。
(2)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透过声音想到的画面说清楚。
(3)多媒体播放“蟋蟀叫声”的音频,让学生听一听蟋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4)(出示课件1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蟋蟀告别阳台时会说什么?
(2)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识记的,有什么好方法。提示学生借助形声字的规律展开学习。
3.整体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关注诗歌中描写的秋的声音。
(1)(出示课件6)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提示并相互交流:在诗中,你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
(2)同桌交流从诗中听到了秋的哪些声音,教师指名回答。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教案
1.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认读与书写: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包括《静夜思》、《夜书所见》和《秋天的雨》中的生字词,如“床、前、光、低、思、故、乡、夜、书、见、秋天、雨”等。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读和书写这些生字词,掌握其基本用法。
(2)诗词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理解诗词《静夜思》和《夜书所见》的意境、情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诗词意境的理解:学生对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3)故事内涵的挖掘:学生可能难以把握《秋天的雨》故事中的深层含义,需要教师引园地练习的拓展:学生在“读一读,记一记”、“我会认”、“我会写”等环节中,可能对一些拓展性练习感到困难,如成语的积累、词语的运用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词和故事的内涵,学习了生字词,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秋天主题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感受秋天的美好。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通过这次教学,我更加坚信: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需求,才能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真正的活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诗词《静夜思》、《夜书所见》,童话故事《秋天的雨》,以及语文园地中的“读一读,记一记”、“我会认”、“我会写”和“日积月累”等环节。本章节内容将围绕这些课文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诗词和故事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通过趣味性的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4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斜”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山行》。
3.能借助图片和关键词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背诵并能默写古诗。
难点能借助图片和关键词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教学本课要求识记的生字,可以在初读古诗时引导学生集中自主识记,对多音字“挑”的读音可以放到语境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要求会写的字和易错字老师要做重点指导。
本课的生字,除了在古诗中认读和理解,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这个生字的认知组词。
如:“径”除了组词“石径”,还能组什么词语呢?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自然会引出很多含“径”的词,如“小径、山径”等;“斜”字除了组词理解,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动作来理解这个字;“赠”可以提出问题:你收到过别人赠送的礼物吗?你赠送过别人礼物吗?通过日常情境来理解这个字。
本课要写的字,包含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3种结构,可以归类指导,提高效率。
易错字如“寒”,重点强调最后两笔是两点,不要写成两横。
左右结构中左窄右宽的写法,可以归类指导。
2.古诗朗读古诗朗读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古诗的真正意境。
可以先听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轻声跟读,了解停顿、诗中感情等,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这样既可以有思考回味的时间,又便于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音美,准确表达古诗的思想感情。
这三首古诗都是描写秋天的,在诵读中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意思。
3.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在诵读古诗中感受作者的细心观察,也能给学生平时的作文提供一点思路。
比如,《山行》这首诗写红叶红得怎样?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霜叶的红写得热烈而美丽。
学前准备:1.预习提纲(1)通过查阅字典认识本课生字,理解古诗题目意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4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山行》。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课件挂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朗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1)注意“径、斜”的读音,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字词的含义。
(2)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
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地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
(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
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
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
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
(自由背)四、指导写字。
1.观察生字,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2.教师范写并讲解。
“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3.学生描红、临写。
4.听写、指正。
五、拓展活动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
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
【新教材】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电子教案
第二单元一、单元及课文内容分析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秋天的美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秋天的情感。
2.本单元重点:(1)利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生动,有些词语对于大家来说比较陌生,特别是《古诗三首》的字词比较难理解。
学会用查字典、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就显得非常重要。
教学时,给足时间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法理解词语。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想象的手法。
二、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内容教学要点课时教学建议4.古诗三首本课描写了秋天的美丽风景,重点是朗读和理解古诗,领略秋天的美好风光,体会古诗包含的情感。
1. 利用声像资源把学生带入情境,进而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借助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本课作者记叙了“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路上行走的情绪。
重点是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怀,体会作者奇异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1.通过分析关键词、重点句,感受体会作者情怀。
2.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作者感知情怀,体验生活的乐趣,珍视贴近自然的童心。
6.秋天的雨本课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秋天的雨,重点是理解体会秋雨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
1.分析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2.借助图片、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秋雨的美好。
7.*听听,秋的声音本课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附反思及课后作业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课堂作业新设计】1.默写古诗《山行》。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
(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参考答案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1)远上寒山石径斜(2)白云生处有人家(3)停车坐爱枫林晚(4)霜叶红于二月花【板书设计】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3.自由读句子,将课文读通读顺。
4.生朗读教师出示的字词。
5.交流记字识词的方法。
(1)和声音有关的词都有“口字旁”,比如:唰唰、瞿瞿、吟;和动作有关的都有“提手旁”:抖抖、振、掠。
(2)我可以做一做“振动”“掠过”的动作。
(3)“歌吟”就是唱歌,小声说的意思,我用的是拆合法。
(4)看见“辽阔”的“阔”,我猜就是很广阔的意思。
6、回味老师总结的几种字词学习方法。
看图后回答,这是“蟋蟀”。
(练读这个词并书空)7.看图后回答:辽阔(练读并书空)8.将所有词语准确读一遍4.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5、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记这些字词的?刚才孩子们用了偏旁归类、做动作、拆合法的方式来记忆字词,方法很有意思。
老师也给你们介绍一种方法。
看图,这是什么?让我们叫叫它的名字。
6.上面这幅图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另一种方法:看图法。
练习。
能读准音并大胆说出自己记字学词的方法能根据图片准确说出词语准确读出所有词语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复习和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学会尝试,学会自主探究,提升独立识字的能力。
环节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指向目标2、3)1.有感情地朗读,善于联想和想象,动脑思考。
2.六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圈出不懂的地方,标出小节序号。
3.和同桌讨论困惑并汇报:(1)黄叶落、蟋蟀鸣、大雁叫、秋风吹拂的声音。
(2)按小节顺序出示不同的秋景图片:落叶图、蟋蟀图、大雁图、田野图。
我仿佛看到……我仿佛听到……(3)我觉得“叮咛”就是小声地说,有点舍不得、不放心的意思。
“歌吟”应该是声音很好听吧,像唱歌一样。
(有感情地读读第三小节)(4)我还能听见果实成熟落在地上的声音……(学生畅所欲言)(5)生有感情地读句子:走进这辽阔透明的音乐厅,你好好去听秋的声音。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 《习作:写日记》教学设计(详细教案) 部编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写日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日记的写作格式及类型。
2. 掌握日记的写作思路。
教学重点:掌握日记的写作格式和方法,明白写日记就是把一天的见闻真实、明白、通顺地记录下来。
教学难点:1.日记的写作思路; 2.积累写作素材(新颖)教学准备: PPT课件、教材、日记本。
(详见教案)教学课时: 2课时一、课前游戏,活跃气氛1猜谜语:青帽子绿帐子滴里嘟噜挂珠子(葡萄)2巧用葡萄一词按一定的顺序组合、添加变成一句具体的、描写细致生动的话。
葡萄一串葡萄。
一串串葡萄。
(加数量词)一串串绿色的葡萄。
(加颜色)一串串绿色的指头尖大小的葡萄。
(加大小)一串串绿色的指头尖大小的葡萄,晶莹透亮。
(质地)一串串绿色的指头尖大小的葡萄,晶莹透亮,像珍珠一样美丽。
(加比喻)一串串绿色的指头尖大小的葡萄,晶莹透亮,像珍珠一样美丽,挂在葡萄架下;(加动作)又像小猫的眼睛,躲在叶子下面一眨一眨的,惹得我都流口水了。
(+比喻+动作+感觉)3把这些词、句子运用六大感觉视觉(眼动就是用眼看听觉耳听嗅觉:鼻闻味觉:嘴尝触觉:手、脚、身体接触心觉:心动)十五大看点、有机地巧妙地连起来,组成意思连贯的话,就变成了生动、细致的一段话!二、激发兴趣,引入课题1.(师出示一本日记本),小朋友,猜猜这是什么?(这是老师的日记本) 2.师读几篇有趣的日记给同学们听,问:有趣吗?这些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了,当时老师把它们一件一件地记在本子上,所以,不管过去多久,这些有趣的往事都已被老师永远地保留了下来。
把当天发生的事写下来,就是写日记。
老师了解一下,班上有多少人写过日记?有谁每天坚持写日记?三、读懂例文,指导写作1.学生快速浏览例文,思考:日记与我们以前写的作文有什么区别呀?(1)格式不一样:日记的第一行要写上某月某日、星期几以及天气情况,然后再写正文。
用笔在语文书中画出来,全班来读一读。
(2)指导生分别在作文纸上和条纹纸上写一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
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
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
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
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
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课件:岳麓山)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
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
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
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
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
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
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就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三、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我想请XX同学回答,回答正确后这位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5.预设问题:(1)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2)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3)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第三句是什么意思?(4)“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第四句是什么意思?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用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四、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
(生提问)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
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
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诗人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3)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
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课件:枫树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二月花)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字。
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
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
经霜打过的枫叶一般都是怎样的?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五、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
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六、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第二课时一、默写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牧的《山行》,现在让我们拿出听写本,默写这首诗。
2.学生默写后同桌互相检查。
3.《山行》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对,秋季,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赠刘景文》这首诗,去寻找秋天的另一番景象。
4.出示诗人、题目,明确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
学习生字:赠、刘。
5.介绍诗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二、初读古诗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指名朗读。
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自学古诗。
借助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5.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细读品味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反馈。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1)荷尽。
出示插图,让学生由图理解“尽、擎雨盖”的意思。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那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些景物呢?指导朗读:你们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现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2)菊残。
看图,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们想对它说些什么?(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全班交流)出示“橙黄橘绿”的图片。
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只有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__________的季节!4.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些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你们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5.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们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
带着对秋天的赞美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们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们有哪些好的背诵方法?(学生交流)2.指名背诵。
五、书写指导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赠、刘、盖、菊、残、君、橙。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4.重点指导“菊”与“残”的写法。
5.老师范写。
(指导学生把字写美观,提示容易写错的地方)6.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第三课时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
(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
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出现参考答案:)老师重点点拨理解: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放映第七张幻灯片)《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
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画面,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水泥道的画面,导入:同学们,水泥道大家都见过,普普通通,并不引人注意,但是当深秋一到,经过一夜秋风,一场秋雨,水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2.板书课题,相机指导“铺、泥”的书写,提示“铺”字要写得横平竖直,右边部分横画较多,间隔要均匀。
3.学生齐读课题,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二、初读课文,理解字词,初步把握课文内容1.提出学习任务: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课文,指导读准生字和词语。
(课件出示生字)(1)出示字词,指名读,正音。
注意指导读好“增、棕”等平舌音,“增、凌、晶”等后鼻音;指导写好“墙”字,要写得紧凑,安排好左右结构的部件分布;指导理解“靴”指帮子较高的鞋,大多是皮革做成的,因此是革字旁,并由此让学生积累革字旁的字,如鞋、鞭等。
(2)小组练读,开火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