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较量——中国国家美术馆新馆竞标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师的较量——中国国家美术馆新馆竞标战

中国——北京——中轴线。鸟巢基地附近,一个新的世界性标志建筑物即将诞生——中国国家美术馆新馆。它即将成为另一个建筑研究的焦点。作者自然不甘落后,先于建筑落成进行中标方案分析。并且十分期待日后对工地建设的动态参观。希望会对建筑界今后有关新馆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帮助。

自上世纪以来,因为鸟巢巨蛋的加入,北京的这条中轴线已经成了轰动国际的建筑集中地带;又因其所处位置的特殊性所带来的受关注程度,称之为"国际建筑大师火拼的火药桶"毫不为过。这次,中国国家美术馆新馆的竞标,仅普利策奖获得者就有四位(其中妹岛和世未入围),而竞标的结果则再次强化了“国际建筑师试验场”的印象,中国美术馆新馆无疑会成为一个新的话题建筑和明星建筑。令人伤感的是,这个继北京奥运一批国际性建筑之后最大的公共建筑设计,再次落入西方建筑师之手;最悲哀的是,这次入围的四个方案中,竟然没有一个中国本土建筑师入围。

业主:中国国家美术馆

项目地点:北京。(比邻鸟巢。新馆作为未来的”世界最大“,将与鸟巢同处争锋”地标王“的桂冠。)

建筑面积:99,700平方米

Status: Competition entry

总平关系示意图

下面,隆重上图。

[提示大家:可以先猜测一下入围的四个方案和最终的入选方案,结果在后面揭晓。]

第一部分,国外建筑师冲标方案:(总体感觉基本都有点像“灯笼”意向)

1.Frank Ghery:老头纸一贯的风格。赠送外号:“大冰柜”。

丧标原因分析:自身优势是胆子大敢做为,而这次胆量比起之前实在太小了。

2.Zaha Hadid:女巫一贯风格。项目名称:”千层雪“。赠送外号:“飘柔广告”。丧标原因揣测:被有关自认为很懂的人士看了后,表示这一堆放之四海皆准,而且太像飘柔广告。pass。悲哀。

3.UNStudio。国家美术馆方案——“石鼓”和“墨堡”。个人感觉做的不逊Nouvel。

设计团队:Ben van Berkel, Caroline Bos, Gerard Loozekoot with Joerg Petri, Sander Versluis and Tatjana

Gorbatschewskaja, Aurelie Hsiao, Amanda Chan, Imola Berczi, Philip Meise, Tina Kortmann, Hans Kooij

4.莫瑟·萨夫迪。

丧标原因推测:和周边太不搭了,而且是唯一一个破坏了水面的整体性的方案。夜景太弱。

5.之前最受好评,呼声最高的库哈斯领衔OMA事务所提供的方案。已获外“大袜子”,“笔筒”。

库哈斯的方案主张从北京广袤的天际线出发,在中轴线城市北部新核心区即奥林匹克公园附近,将沿水系的区域设立为美术博物馆区,从而将这片广阔的地块统一为一个单独的城市体块,一个艺术、文化、商业的都市平台。而在这个平台内,美术馆就好像是一个微型的城市,既有庞大的规模,又有多种多样的功能。

丧标原因分析:大家都懂得。虽然这个方案收敛了很大。但是因为”大裤衩“的影响过于要命,导致“灯笼”造型也很容易被古都群众歪曲成诸如“袜子”或“笔筒”。争议太大,搁置。

6.张永和领衔“非常建筑事务所”。“墨攻”方案。赠送外号:“三张席梦思”,“墨攻”。

主体建筑的形象概念则来自中国传统艺术材料——墨。墨和着水变成墨汁,滴在宣纸上呈现焦、浓、重、淡、清五色,中国艺术皆由此而来,五种不同的“墨”色建筑也得以连接中国性、文化性以及艺术性。这也被人戏称为张永和的“墨攻”,除了“有特色”、“符合中国语境”的赞誉之外,也有不少批评认为他从已知空间结构中借鉴模仿的手法不够高明也太过陈旧,对五种“墨”的建筑搭配也缺乏层次感。

丧标原因分析:作为中国著名建筑前辈张先生的儿子,长期若即若离于中国与西方,各种考虑都使得这种方案很难放权与他。而且自己对于外界的评论,从来都是”呵呵“二字。最主要的,这个建筑特别有蓬皮杜艺术中心的感觉,半抄袭作品。pass。

7.让努维尔。在这之前,不得不提到他第一次在亚洲献礼完毕。他做的竟然也是一个纯白的高层:Le Nouvel Ardmore。每套单位的售价也是天价:几亿到几十亿元人民币不等。

下面着重谈一下Nouvel的中国国家美术新馆方案。赠送外号:”大棺材“。

附:让·努维尔谈中标国家美术馆:/read173759.htm

努维尔先生亲自担任讲解。自称为”具有中国书法韵味的立体一字“。

第二部分,国内建筑师冲标方案:

1.女魔头麾下弟子——马岩松。与老师,还有老师的老师同台竞争。

丧标原因分析:“哎,你还是太年轻了。”

2.朱培。(朱先生这个项目的视频前一阵引发热论。作为中国本土设计师,这个建筑设计的惊天动地,看的人心情澎湃,只可惜没有中标,实在可惜。)视频链接:

/play829542.html

选自ART杂志

最终揭晓如下:如果之前不知道结果,看看你选对了吗?

入围奖:Frank Ghery,Zaha Hadid,Rem Koolhaas,张永和

最终夺标大战胜利者:Jean Nouvel(与大鸡蛋保罗·安德鲁果然是一对好基友。)

总结:

根据“国际建筑大师———明星建筑———地标”这样的逻辑推演,就可以推测,中国政府为什么偏爱选择国际大牌建筑师的方案,首先是更具话题效应,而中国建筑师在这个方面没有太多办法帮助到他的甲方。再加之中国建筑师和国际大牌建筑师竞争时,履历表的厚薄差异明显,政府选择有丰富设计经验和大量代表作品的建筑师,会比选择本土建筑师的风险更小。

有人说,中国政府将大量公共建筑交给国外建筑师,体现出了中国的开放和自信,但如果从风险评估上来看,将地标建筑交给中国本土建筑师来做,更需要勇气和胆识。如果一个建筑搞砸了,或许会有来自上级部门的质问,民众的嘲讽也会让他们感到压力。尽管国外建筑师主持的设计,同样也有可能招致调侃和嘲讽,但那毕竟是出自国际建筑界的老字号之手,即使有负面评价,也还会有更多的人给出好评。

如果选一个国际建筑师,既有话题效应,又能出色地完成项目的设计,何必去冒险让本土设计师一试身手?并且各级政府都在花钱,高昂的设计费对他们而言,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官员们应该也意识到了,这样的地标建筑要存在几十年、上百年,它们会改变这个城市的景观,采用更稳妥的方式,符合公务员的做事风格。

附:UNstudio作品,真的只差一点。个人认为这是完全可以中标,并可以获得大部分人好评的方案。供大家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