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2020-2021年度高考语文一模试卷B卷
广西柳州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广西柳州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024.11.19(考试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第一个问题,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认识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四人帮”曾经喧嚣一时,颠倒是非,搞乱了人们的思想。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
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
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
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
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
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
当然,不论是现在或者今后,还会有许多理论研究,暂时人们还看不到它的应用前景。
但是,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说明: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
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
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
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
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
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
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须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或者用更复杂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
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
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
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
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
2020-2021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图文转换(1)
2020-2021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图文转换(1)一、高中语文图文转换1.阅读下面这幅华君武先生的漫画,然后说明画面内容并概括其寓意。
【答案】内容:画中的人全身缠裹着,腰间捆着带子,只露出一张脸。
画面上写有画中人的独白:“永不走路,永不摔跤,永处襁褓。
”寓意:该画面讽刺了那种因惧怕失败、磨难和犯错误而自我保护起来,不再敢去进取和奋斗的人,批判了现实生活中逃避主义和“不作为”行为。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漫画,分析漫画的题目主要有概括画面的内容,分析漫画的寓意,给漫画添加标题和解说词等题目,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漫画的劝诫意义,劝诫意义要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获取。
故答案为:内容:画中的人全身缠裹着,腰间捆着带子,只露出一张脸。
画面上写有画中人的独白:“永不走路,永不摔跤,永处襁褓。
”寓意:该画面讽刺了那种因惧怕失败、磨难和犯错误而自我保护起来,不再敢去进取和奋斗的人,批判了现实生活中逃避主义和“不作为”行为。
【点评】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要分析构图要素,结合文字说明,理解漫画的寓意。
2.请描述下面一幅漫画的画面内容(不超过90字),并写出它的寓意(不超过30字)。
【注】图中左上角的文字是“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答案】画面内容:主人抱着一只小狗在喂食,小狗不断张嘴索求食物,主人总是满足它,后来小狗长大,变成了一只膘肥体壮的大狗,主人即便拴上绳索也难以控制它了,于是主人感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寓意:人容易被某种习惯所左右,等到习惯养成,人就很难改变了。
或(习惯都是慢慢养成的,一旦养成,人就很难改变了。
)【解析】【分析】本题漫画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而且这两个部分之间存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很明显右上角是当初,主人抱着一只小狗在喂它吃东西,小狗不断张嘴要吃东西,主人不断的喂,左下角是现在,当初的小狗长大了,主人给它拴上绳子也没有办法控制它,主人感叹“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考生按照这种顺序来描绘漫画的内容即可。
2020-2021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坐有感何梦桂①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
此诗乃此时所作。
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
③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暗点“夜坐”。
“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入”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
B. 颔联写周遭的夜景。
“洞龙熟睡”暗示南宋政权已不存在,“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
C. 颔联化用诗句。
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眷念故国故君和决不屈服于元朝的情怀。
D. 尾联叙写了诗人高楼独坐、望断征鸿、深夜吹箫等行为,同时化用屈原“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的诗意,含蓄表达对故主的思念。
(2)本诗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借“梦”与“剑”来表达情感,两首诗歌借此表达的情感内蕴有何异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B(2)同:在两首诗歌中,诗人都借“梦”表达了对前尘往事的追忆,以“剑”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异:何诗在悲愤中见绝望,辛词于悲愤中显壮怀。
何诗借“前世梦”“匣中剑”表达自己一身才华于世无济的悲愤,满心抱负无力回天的绝望。
辛词借“挑灯看剑”,“梦回”沙场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悲愤中有壮怀。
【解析】【分析】(1)B项,“颔联……‘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错误,选项对“遗民闲居”中的情态界定不准,这里的“云归岫”既不是隐居的悠闲之情,也没有闲人的聊赖之意,表达的是诗人避世隐居的痛苦。
2023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 新高考一模)及答案
2023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新高考一模)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来源】2023年高三一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新高考一模)第1题2021~2022学年辽宁沈阳辽中县高一下学期期末(辽中区二中)第1题2022~2023学年1月湖北荆州高三月考(部分中学)第1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从历史来看,人口是一个缓慢变量。
不过,对于东亚国家,特别是日本、韩国和中国来说,人口从增长过快到下降过快的转变过于迅猛。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一度专注于人口扩张。
直至1957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警告人口的过快增长会破坏经济发展。
虽然他因此而受到不公正的批判,但马寅初的意见还是在1973年被采纳——政府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1982年,计划生育还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并写入宪法。
自那以后的30年,中国的出生率滑向低谷,从上世纪60-70年代的最高值——总生育率接近6——快速回落。
到80年代中已接近生育率2.1的所谓更替水平。
从90年代开始,出生率持续低于更替水平,并进一步下降至1.2-1.3直至2016年前,政府并未改变对大国人口过多的压力的看法,仍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在认识到人口快速下降的长期后果之后,2016年中国终止了一胎政策,改由“二孩”政策替代。
国家统计局报告的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中国的生育率分别是1.58、1.495和1.47,虽较之前略有回升,但下降趋势并未得到逆转。
不仅如此,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对这一数据提出了疑问。
他指出,在2017年1.58的生育率中,一孩、二孩、三孩的生育率分别为0.66、0.81、0.11。
其中,二孩生育率比一孩生育率还高,这种情形说明新政策具有显著的短期效应,不可持久。
如果舍去二孩堆积因素,即使假定生有一孩的父母中有高达60%的母亲会生育二孩,2017年的自然生育率也仅有1.18。
因此,他坚持认为,随着二孩堆积效应的最终消退,中国的自然生育率估计将快速跌落到1.2甚至更低的水平,这一数据远低于欧洲和美国,也显著低于日本,将与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同处于世界最低之列。
2020高考柳州语文一模试题
2020高考柳州语文一模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开始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卡和本试卷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学界一般认为美学是以美、美的本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
其实,我们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认识可以更加宽泛一些,不仅要研究作为审美客体的美,同时要研究审美主体的美感,尤其应该辩证综合地研究主客体之间即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并以此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关系”的动物°马克思从来不离开人单独地谈论世界的客体性,他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損示了人与世界双向、历史的生成关系,生成“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
同样,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也是在实践中生成和建构起来的。
审美主客体,从宏观上说都是人类卖践活动的历史产物;就个体而言,则是在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即审美关系的展开过程中双向互动、相互生成的。
我们研完美学,不应孤立地研究美的固定本质或者美感的固定本质,而是要研究人和世界之间动态的审美关系。
这个审美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审美活动,这二者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
比如自然界的美,并不是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已经客观存在于那里的。
如果离开了人,就没有所谓自然,当然也就无所谓自然的美或不美。
研完审美关系,必然包括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历史生成。
人类的审美是从无到有的,而不是原来就有的、固定不变的。
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刚刚从动物界分离出来时,生存都成冋题,根本谈不上什么审美。
美和美感也是从无到有的。
总之,审美的客体和主体都是在审美关系的历史生成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人作为“关系”的动物,一生下来就存在于和世界之间千丝万绻、各式各样的关系网中。
2024广西高考语文试卷
1、下列对汉字笔画名称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永”字的第二笔是“横撇”B. “九”字的第一笔是“弯钩”C. “火”字的第二笔是“点”D. “飞”字的第一笔是“横折弯钩”(答案:C)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脍炙人口舶来品竭泽而渔鬼鬼崇崇B. 插科打诨度假村叱诧风云金榜提名C. 墨守成规舶来品开源节流唉声叹气D. 旁征博引竭泽而鱼明辩是非脍灸人口(答案:C)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妈妈“咚咚咚”地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遍了。
”B.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C. 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非常熟悉的。
D. 避讳之风可谓源远流长,“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
(答案:A)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使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B. 考生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能否正常发挥的关键。
C. 漫步小径,风送来一阵扑鼻的香味,环顾四周,我看见一枝露出高墙的腊梅正在那里释放幽香。
D. 在这次煤矿事故中,他是所有遇难的矿工中唯一的幸存者。
(答案:B)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探花,第三名叫榜眼。
B.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时才起的。
C.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D. “六书”是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假借是造字法,其余五种是用字法。
(答案:C)6、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在演讲时能够旁征博引,真可谓才疏学浅。
B. 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 对于环境保护工程,政府、企业、公民不仅各有担当,更须同舟共济。
2020-2021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及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及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多彩端午苗理洁①如果要用色彩去界定惠州端午节的话,我认定它是多彩的。
②蝉鸣荔熟时,迎来端午节。
于是,市场上飘荡着一缕缕果香和青草的气息。
一筐筐火红的荔枝中,又可见一抹抹青葱的绿色映入眼帘,那是农家大娘和小妹担子上一捆捆的粽子叶,还有一扎扎的桃枝、艾叶与菖蒲。
“这些叶子也能卖钱么?”一个操着外省口音的大妈好奇地问。
“过五月节(惠州人管端午节为五月节),这些叶子都能卖钱!”小妹子爽爽地答道。
是的,走过两千多年岁月的端午节,从古老的农耕历史深处传承至今,已深深扎根民间。
人们期盼这个传统的节日,用各自虔诚的心装扮,包括大娘翻山越岭采来粽子叶、艾叶,小妹攀着梯子采摘桃树枝,当然也包括那些买菜的阿姨大嫂们开心买着带回家。
③这个源于纪念屈原的节日,如今已被纷纭的色彩所衬托。
衬托得喜庆鲜亮,像个待嫁的新娘,给了人们不少遐想的余地和欢喜的空间。
④龙舟竞渡,惠州人称之“扒龙船”。
扒龙船,民间比较广泛的说法是源于渔夫们在江上来回寻找屈原的真身演变而来。
《惠州府志》记载,惠州是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1年)开始才有扒龙船。
数百年过去,惠州人一直视扒龙船为端午节重头戏。
先不说藏在水下的龙船每年出水时的神秘,也不说参与这项活动的人抬着金猪等祭品祭拜的庄严,单说龙船赛,就展现十分明丽的色彩。
前年端午时节,我在惠东的赤岸村,就观看了一场海上扒龙船。
赤,红也。
这个红色海岸的村庄生长着上百棵古老的荔枝树,成熟荔枝如小小红灯笼悬满枝头,成为村庄最美的景致,也标志着扒龙船的日子到了。
那日的龙船,船头披上大红花球,助威的大鼓是红色的,运动员的衣裤也是红色的,海岸旁,海风吹拂一排排鲜艳的红旗,哗啦啦作响。
十里八乡来看扒龙船的人挤满了岸边,吉庆的色彩激动着所有人的心。
当龙船箭一般冲出蓝色的海面,紧接着锣鼓震天,呐喊声声,海湾沸腾起来了。
广西省柳州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含解析
广西省柳州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考语文一模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诗是一门古老的口头艺术,()。
《格萨尔》之所以能够流传百世,至今仍活跃在民间,首先应归功于史诗最直接的创作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民间说唱艺人。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些说唱艺人云游四方,孜孜不倦地吟诵歌唱,成就了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篇幅最长的史诗。
有人称他们为史诗传承的“活载体”,对他们而言,吟唱史诗是赖以维持生计的重要途径,也是自己一生的精神追求。
《格萨尔》说唱艺人,在藏语中称“仲巴”或“仲肯”,意思是“唱故事的人”。
在千余年的历史中,说唱艺人的旅行为《格萨尔》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在高原之巅广为传播,艺人们的说唱技艺也在这个过程中随之得到升华。
史诗说唱艺人所继承和传播的史诗《格萨尔》是藏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世代说唱艺人智慧与才能的集中体现。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凭借口头吟唱的游吟诗人世世代代传承至今B.凭借世世代代游吟诗人的口头吟唱传承至今C.传承至今靠的是世世代代口头吟唱的游吟诗人D.传承至今靠的是世世代代游吟诗人的口头吟唱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最直接的创作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民间说唱艺人”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这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B.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C.坚强,纯洁,律己之严,客观公正——这些美德都难得地集中在她一个人的身上。
精品解析: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卷)(解析版)
C项,正确,原文第四段有“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项,“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错误,根据最后一段“‘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可见,是“某些形式”,而不是所有“传统‘孝’的形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错误,“《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是说明孝道是天地常规通则,目的是为了论证“‘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而“《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是论证“孝”成为社会伦理制度的哲理根据。
D. 2020年我国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目的是保障城市就业率,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摘编自吴月辉等《为新基建注入强动力》,《人民日报》2020年6月8日)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高考语文真题试卷(Word版+答案+解析)
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新高考Ⅰ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2题;共35分)1.(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
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
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
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
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
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
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
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
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
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
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雕塑《拉奧孔》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
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
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
……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
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
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一模试题含解析
【答案】4. D 5. C
6.①“科教兴国”的坚决信念,心怀复兴、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进一步突破”功率器件极限的幻想,为陈星弼探讨供应源源不竭、执著追求的内在驱动力;②勤勉钻研、严谨求精、不畏困难的科研精神促使陈星弼克服条件的艰苦,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取得精彩的成就。
这一独创的相关专利在全世界范围内已被引用超过550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特别明显,英飞凌、意法半导体、仙童、东芝等公司都投入生产。依据法国半导体领城的一家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结果,超结功率器件将以10.3%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而超结MOS器件的应用也特别广泛,包括电脑电源、照明电源、液晶电视、光伏逆变器,以及医疗、电信、工业等多类电源都有它的“身影”。
D.《汉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易》为据,希望百姓能明四时之序统治者能德配天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体采纳层进式结构,依次从三个层面论述了《汉书》以《易》为据、对天人关系作出的新探讨。
B.为论证《汉书》深受《周易》影响,全文都是通过援引《易》中的相关文句来印证作者的主要观点。
B. 为突破功率器件硅极限问题.陈星弼发寝忘食.反复试验,最终攻克了技术难关,独创了超结器件。
C. 超结器件虽然应用广泛,得到了世界认可,但照旧有缺陷,为此陈星粥再次动身,并取得进一步突破。
D. 陈星强一生致力于民族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他和团队探讨的新发电方法,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项,“明四时之序”表述错误,依据文本“确定上下、尊卑秩序的建立是达成社会和谐的基础”可知,应为“上下、尊卑之序”;
2020年柳州八中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柳州八中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摘编自2020年8月6日《中国青年报》,制图:孙山)材料二:立德树人工作一直摆在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
怎样立德树人,如何把握立德树人在新时代的重大任务,是当前必须明确的问题。
立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是国家的德,要让受教育者“明大德”,要有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学习黄大年主动放弃国外优厚待遇,用实际行动践行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教育青年要志存高远,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毅然挺身而出,主动扛起责任,挑起担当,用自己所学文化知识和智想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是社会的德,要教育和引导受教育者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引导受教育者把人民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试金石。
第三是个人的德,也是私德、“严私德”的首要任务是爱明地与国家站在一起,其次要教育引导青年敬业、勤业、精业、诚信、友善,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
树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是为谁树人,这是“树人”的根本和基础。
立德树人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广泛开展思想政治课教育,厚植爱国情怀,保证树人的方向。
二是如何树人。
必须通过教育来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切实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应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让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共同发展,共同发挥“树人”功能。
三是树什么样的人。
要树立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广大青年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全国甲卷)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通用)(解析版)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甲卷)02·参考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咏史诗是融文学与史学特质于一体的重要诗歌体类,其创作的素材乃立足于史事。
《史记》作为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自然成为咏史创作取材的渊薮之一。
咏史诗人的创作结合时代特征和审美趋向,选取《史记》中的人和事,通过批判或褒扬,以寄寓抱负或针砭时弊。
在现存的文学史料中,最早的咏史诗的素材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该诗在咏史创作史乃至文学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班固依据此传叙写的“缇萦救父”史实,创作传体《咏史》诗,将二百字的故事,缩写为八十字的五言诗,传承了《史记》“寓论断于序事”的叙事方式和“实录”的著史精神。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记》的传播形式和流传途径更为广泛,更便于咏史诗人从《史记》中选取适合个人创作的题材。
左思《咏史》八首开创了“名为咏史,实为咏怀”的咏史变体即论体咏史,通过吟咏冯唐、主父偃、司马相如等人,将叙事、议论和抒情有机结合起来,抒发个人处于门阀森严时代而才华不能得到施展的痛苦和愤懑。
唐代诗人对《史记》的接受为咏史诗增加了新的审美情趣,唐初咏史创作仍沿袭班固的《咏史》体式,叙多于咏,事大于赞。
当盛世不再,咏史诗人试图在历史往事中寻找社会成败治乱的根由,其创作有着深刻的历史反思性和强烈的现实指向性。
因此,诗人多借对《史记》中人、事的评价,来表达其与前人不同的史识和史观,一时翻案成风。
唐代晚期,还出现了以七绝为主要创作形式的咏史诗人,他们一写就是百十首,如汪遵、罗隐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州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州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留住千年芳华莫高窟也称“千佛洞”,始建于公元366年,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上世纪50年代起,国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用于莫高窟文物的保护、维修与研究。
在过去几十年里,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借助科技手段,让莫高窟减少病害,延年益寿。
窟内的彩塑和壁画采用泥土、木材、麦草等脆弱的材料制成,时间一长,容易产生多种病害,并缓慢老化。
整个莫高窟有400多个窟保存有壁画,如今面向公众开放的仅有70来个,由于很多洞窟病害程度严重,或许永远不可能跟游客见面。
未与游客见面的85窟几乎集中了敦煌壁画的所有病害,其中最重的是会造成壁画整体脱落的空鼓病害。
1997年,“重病缠身”的85窟被敦煌研究院列为重点“拯救对象”,由于当时保护、管理的科技水平相对较低,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保护手段落后,敦煌研究院选择和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开展联合攻关。
为找到修补材料,专家花了整整4年,试验了80多种材料,发明一种“灌浆”技术,将泥浆注射到空鼓的壁画中,这种液体会充满空隙和裂隙,变硬后固定壁画。
但问题接踵而来,含有水分的泥浆将壁画中的盐分带至表面,影响了壁画价值,同时诱发壁画盐害——又称壁画“癌症”,要进行较好的修复,难度较大。
2006年,作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古代壁画脱盐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陈港泉与团队提出采用新型材料结合脱盐技术去除和降低文物材质盐分的新途径。
经过3年的反复试验和研究,基本解决了我国古代壁画盐害治理难题。
研究人员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和研究深度,研究壁画病害诱发原因和微观破坏机理,深入开展保护技术集成和装备研发,形成了壁画保护修复方法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州市2020-2021年度高考语文一模试卷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6分)1. (6分) (2019高二上·双鸭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晋商是指发端于明初、发达于清代的山西商人群体。
明末清初,集中在太谷、祁县、平遥一带的票号生意兴隆,是晋商最辉煌的时期。
五百年的晋商辉煌,得益于其企业内部制度安排的开放性。
引进人才、引进资金,使晋商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是晋商开放经营的具体体现。
②为引进人才实行“经理制”。
晋商商号职员的设置历来“因事设人”,从不“因人设职”。
在普通员工的选择上,秉持开放的人才选用观念。
因为晋商在各地广设分号,机构日趋庞大,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合一的经营模式难免出现管理效率低、内部运营成本高昂的弊病。
晋商以开放的经营智慧,创新人事管理制度,采取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经理制”,突破了所有者自身能力的限制,建立起高效、有序的运营机制。
在“经理制”下,财东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而是授予掌柜资金运用权、职员调配权、业务经营权,委托掌柜具体管理。
财东充分信任掌柜,令其放手经营。
“经理制”打破了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闭经营管理模式。
经理人的选择突破了家族、宗族、本村的固有限制,是晋商开放意识在企业管理上的具体体现。
③为引进资金实行“股份制”。
晋商的“股份制”萌芽于明代,大兴于清代。
晋商早期实行的独资制、贷金制、朋合制和伙计制,远远不能满足大商业、大流通下的资金需求。
晋商适时调整,不拘泥于本家、本族、本地拓展融资渠道,广纳闲资,形成“股份制”这一开放的资本组织形式。
开放的股本结构,使晋商突破单纯依靠自身资本积累的局限,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充实资本,形成互利共赢、风险共担、休戚与共的接近现代股份制的商号。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我国数千年“公财与私财不分”的商业习惯,财东对企业财产控制权与财东个人财产控制权有了一定程度的分离。
财东将其个人私有财产作为股本投入商号、票号,与其他出资者的资本融合为一体成为企业资本时,便失去了这部分资金的自由支配处置权。
作为一种融资和收益分配制度,晋商股份制已明显不同于独资、一般合伙等传统企业制度,而更多体现了现代企业精神,也体现出晋商开放的经营思路与高超的管理智慧。
④晋商还开创了“人身顶股制”这一独具特色的人才激励机制。
经理的身股和财东的银股一样具有分红权,内部员工也有一定的身股,并据创造价值的大小酌情增减。
这种将员工利己性动机与商号经营效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制度设计,蕴含着企业与员工利益共享的开放的大利益观。
(摘编自王清宪《发掘晋商精神的现代价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晋商历史可追溯至明初,而明末清初日益兴隆的票号生意让晋商走向辉煌。
B . “经理制”的实行转变了财东在商号的职能,改变了商号经营的传统模式。
C . “股份制”是明代晋商的发明,有助于突破单纯依靠自身资本积累的局限。
D . “人身顶股制”将经理、员工和财东地位平等化,从而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晋商的人才激励机制虽不是文章论述的重点,但却是对文章论题的有益补充。
B . 通过梳理晋商不同发展阶段在经营上的创新突破,文章把论证逐步推向深入。
C . 晋商对名下的财产能否自由支配,取决于这些财产与晋商自己商号的关系。
D . 文章以晋商的辉煌为切入口,围绕“晋商”的开放性,条理清晰地展开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努力发掘晋商精神的现代价值,能为现代企业在人才及资金方面提供启示。
B . 文章以回顾晋商早期资本构成的局限性为前提论述了“股份制”的重要价值。
C . 企业主如果能力不够,则可以借“经理制”来建立高效、有序的运营机制。
D . 晋商给予员工一定身股,员工在商号所应获取的利益就可以得到充分保证。
2. (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梁思成:一念执着顾学文1925年,梁思成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
在宾大完成学业后,梁思成踏上了欧洲的土地,观摩各地建筑。
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都写出了本国的建筑史,唯独中国这个东方古国没有,梁思成被深深刺痛了。
他说:“作为一个中国建筑师,我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匆匆回国,梁思成和林徽因一道投入建筑事业中。
1932年,梁思成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古建筑调查。
跳蚤、臭虫、蝙蝠是调查路上的“亲密伙伴”。
但对于执着于所爱事业的人而言,苦难有时也会伴随快乐。
梁思成甘之如饴:“被(臭虫)咬得很厉害,但我追猎遗构多年,以此时此刻最感快慰。
”“当年先生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们一起,共测绘了2738座古建筑!那是什么年代?战乱!他们真的是拿命在做啊。
”他的学生杨鸿勋唏嘘不已。
1942年,梁思成开始编写《中国建筑史》。
在这时,妻子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不便,全家贫病交加,他依然伏案写作。
1944年,《中国建筑史》一书完稿。
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引起了国际建筑界的震惊,但没有人能想象得出,这样一本著作,诞生于李庄(四川省南溪县李庄镇上坝村,1940年初冬,梁思成、林徽因所在的中国营造学社迁徙到这里)那样一个偏远落后的地方。
”杨鸿勋说。
不仅是《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成就几乎都是在战乱中完成的。
1944年,时任中国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在奉命向美军提供中国日占区需要保护的文物清单和地图时,另外加上了两个不属于中国的城市——日本的京都和奈良。
他和林徽因一起,把这两个城市的古迹详尽地标注出来,并以自己的专业精神说服美军司令,对日本的那些古迹也要保留。
而此前,梁思成一家已有两名亲属牺牲在抗日前线。
“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
”目睹古建筑被毁,无论是哪个民族的,都是人间悲剧,梁思成无法不心如刀绞。
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与热爱,才有这样震撼心灵的以德报怨。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生执念,当上世纪50年代,北京城陷入大拆大建的热潮中时,梁思成一次次仗义执言,秉笔直书。
1950年,梁思成与城市规划专家陈占祥共同撰写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一文,这就是著名的《梁陈方案》。
在这份长达数十页的方案中,梁思成与陈占祥详尽地阐明了他们对于北京未来规划的方案:北京应该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而不是工业中心;不应该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在北京古城的基础上建设首都行政中心,而应该在北京西郊开辟一个新的行政中心。
然而,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放弃老城重建新城几乎没有可能。
梁思成激烈地与人争论、大声地呼吁。
如杨鸿勋所言,他确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在当时一边倒的社会热潮中,他没有人云亦云。
“我敢于争论,一个人没有主见是不行的。
”然而,轰隆隆的铲车声、一下下沉闷的大锤声还是淹没了梁思成的呼喊,古迹一点点消失,迎接他的是默默的悲苦:“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
”“1956年之后,由于政治运动不断,加上繁重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活动任务,梁先生很难再潜心学术研究。
”那时伴在梁思成左右的杨鸿勋心里非常清楚:“他其实很想开展民居研究。
”但只有一次,梁思成带着杨鸿勋和其他几个学生去了趟东交民巷,后来再也没有了第二次。
因为,对梁思成的批判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在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时,为爱妻林徽因设计墓碑是梁思成唯一能作的设计。
的确,虽然在梁思成生命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脊椎病恶化,直不起腰来;但无论什么时候,他的人格都没有弯,他在精神上站得笔直。
1972年,梁思成走了。
但他所开拓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还在延续着。
21世纪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在呈现现代性的同时也要珍视传统,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也要回首往昔,这时,人们也想必会频繁地回想起,许多年前,一位建筑师和他的一生执念。
(摘编自顾学文《梁思成:一念执着》)相关链接:①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梁启超之子,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是古代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在清华大学创建建筑系,以严谨、勤奋的学风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
②“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摧残……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国人多熟视无睹。
盖这种破坏,三十余年来已成为习惯也。
”(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1952年)(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期间和在欧洲考察建筑期间,梁思成看到各国都有自己写的建筑史而中国没有,这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决心写一部中国自己的建筑史。
B . 回国后梁思成和林徽因一道开始了古建筑调查,当时的中国民生凋敝,他们的野外调查也异常艰苦,但和亲密伙伴在一起工作,他甘之如饴。
C . 战乱时期,梁思成在艰苦的环境里,强忍身体的病痛,克服困难,坚持写作,著成了《中国建筑史》,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成就。
D . 《中国建筑史》一书完稿,填补了中国人自己编写建筑史领域的空白,也实现了梁思成早年的夙愿——“《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
E . 在抗战即将胜利之时,梁思成向美军建议需要保护日本的京都和奈良,是出于对日本人民的人道主义同情,虽然他恨日本侵略者。
(2)梁思成有哪些品质最应该为后世所铭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梁思成的主要贡献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谈谈你对句子“目睹古建筑被毁,无论是哪个民族的,都是人间悲剧”的理解,并结合当前很多古建筑被拆除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
3. (12分) (2019高二上·哈尔滨月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1987年的一头牛陈振林1987年暑假一过完,我就要上初中三年级了。
大我三岁的姐姐,将进入高三年级。
但是,这个暑假不好过,似乎天上总有乌云,好像就要下起暴雨。
我和我姐上学的费用没有着落,这件事困扰着我们一家人。
父亲和母亲跑了好几家亲戚,想方设法去借钱但都白跑了。
亲戚和我们一样,手头上也没有多余的钱。
姐姐发话说她不想读书了,听她一说,我也不想读书了。
家中有两个孩子读中学,仅有的一点钱也会让孩子掏空的。
爷爷躺在他那张旧床上,不停地咳嗽着,吐出一口又一口浓痰。
他不肯上医院拿药,更不用说住院治疗了。
他怕用钱。
晚上,父亲不停地抽着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