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如何实施传统文化传承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高校如何实施传统文化传承教育

作者:陈帅

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30期

摘要:本文基于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新时代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举足轻重的作用出发,阐述了目前高校实施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时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最后探讨了高校实施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传统文化传承教育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石,高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利用,采取相关途径,让中华文化的价值观、代表性特点与独特性被青年学生有所了解,从而提高他们文化和价值观的自信水平,进而积蓄积极乐观向上、崇德好学向善的能量,让青年一代为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高校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发挥高校基本职能的要求

高校基本职能从诞生到发展历经较长的过渡时间,从开始的人才教育过渡到科学发展,其内涵得到进一步延伸和拓展。进入21世纪之后,在社会改革的背景下,各种力量间的竞争水平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竞争力度有所加大。对于“社会主流文化的发源地”高校来说,其有辐射程度较广的文化引导职能,该职能在社会进一步发展和人们意识强化的过程中而不断突出。

(二)融入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

良好的传统文化通常汇集着文化的内在品质,蕴含着历史特定阶段的记忆。全面发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突出传统文化的社会属性,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核心措施。高校从传统文化的各种形式与特征出发进行区别化保护、开发和继承,不但能够促进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还能够增强对区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人们对乡土文化的自信水平。

(三)创新社会人才培养的时代诉求

现阶段,一些高校在德育建设上出现了一系列弊端,大学生道德素质和社会期望、国家规范间有着一定的差距。良好的传统文化具备大量的德育资源,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进一步发掘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全面发挥德育的作用,便于把传统的道德规范、人生价值观和审美观等转变成大学生素质提高的方式,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传承传统文化时所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传承文化定位不准

文化发扬和传承是高校的基础性职能之一,目前得到很多高校的大力关注与全面参与,特别是现阶段以来国家和社会的政策引导,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不同高校陆续发挥自身专业的作用,采取不同要素开展文化的发扬和创新,把文化创新上升到学校发展规划之中,分层级全面地推动和开展,以此给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工作奠定雄厚的基础。然而在此过程中,一些高校易于忽略自身在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导向,忽略传统文化包含的多样性内容与教育价值,难以全面地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围绕已有资源进行学术探讨和技术革新,很难形成自身的特色,既难以彰显高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引领优势,又难以发挥传统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高校与文化主管部门间沟通不畅

文化传承创新工作覆盖范围较多、拓展性较强,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应该得到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普遍重视,在政府引导、制度革新和经费保障上提供一定的扶持,联合不同企事业部门、群众组织和高校等力量进行干预,从而产生不同机构共同介入和干预的局面。高校即使着眼于区域性办学,然而在此过程中也需要受到上级部门的考核和评估,通常更加关注和上级部门间的工作交流和沟通引导,忽略和当地政府间的交流工作,在投入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因为没有相关体系制约,高校很难积极地和当地政府间相互协调,即使有文化传承创新和建设的迫切需求,一些高校难以及时做出反应,更难以在推进经济文化建设进程中有所作为。

(三)高校实施文化传承时措施不力

高校在传统文化发扬和传承的过程中应该具备体系层面的保障,还应该事先计划和合理布局,从自身特点出发,找出文化发扬和传承的着眼点与相应的切入模式。但是现阶段,部分高校通常没有详细的、行之有效的操作措施和计划,虽然在特定阶段的某个层面上收获一定的成果,可是这样的研究具有分散性,不仅形成不了鲜明特点而且品牌难以建立与传播,特色研究和优势研究成为一个限制瓶颈,导致区域辐射力不足,影响力大打折扣。特别是高校进行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创新上,需要组建高素质的小组,指出具体的探讨方向,发掘具体的分析特点,才能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形成显著的文化特色,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突出亮点、打造品牌、站稳脚跟。

三、高校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具体路径

(一)发挥课堂教学的基础作用

很少有民族与我们相似,不管老少,都可以吟诵几句诗歌。不管是少儿,还是老人,都会背诵出几句弟子规与百家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已经深深地烙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中,影响着炎黄儿女、代代子孙。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虽然有着来源于基因深处的尊敬,却很少有人对其有全面整体的认识,仅仅是零碎化的记忆。高等学校应该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课

程,还要将其作为学生主修的课程,而且要以选修课的方式深入开设以《四书五经》等中华典籍为代表的中国经典原著的赏析课程,让每个青年学生在大学期间沉下心来通读理解、感悟三本以上的经典原著。在诵读经典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中包含的美德,培养了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

(二)重视舆论宣传的作用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学生采集和了解信息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其中认识世界的方式相对于以往有着较大的改变。虽然长时间以来都在号召青年学生培养认真读书的好习惯,然而该习惯并非一日之功,其中需要承认的一个事实是青年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互联网,此外还有游戏和音乐对青年人的世界观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需要关注网络媒体工具的引导性作用,在校园贴吧、微信公号上适时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设古乐器表演会演、绘画展等,营造发扬传统文化的舆论氛围。此外,还要调动学生自主设计出与中华优秀文化相关作品的积极性,从而给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校园文化的熏陶

高校要积极营造能够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生活情景及相应的校园文化气氛,使传统文化的影响像空气一样充斥整个校园。例如可以开展以季羡林先生、任继愈先生等著名学者为形象代表的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推动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相关活动的进行。在传统节日中开展各种各样的庆典活动,传递主流价值,提高学生的价值认同感,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全面作用到社会发展全过程之中,对弘扬社会正气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深认知

除了前面提到的渠道外,高校在实施传统的优秀文化传承教育中,还能创造性地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优化资源,创造平台,让学生走向实践。寓教于行,利用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使学校学到的国学经典成为生活中的真实事例,经过实践的锻炼,真正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变虚为实。例如2018年我校的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在暑期去边远山村,专门给留守儿童讲解国学,包括“三字经”及“弟子规”。实行“大教小”,大孩子学了之后再给小孩子教,这样可以让大孩子和小孩子共同学习共学共赢。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切切实实感受到传统优秀文化的美丽和力量。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机构,在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过程中具备了人才、途径和资源等不同方面的优势,在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上更加积极和主动。

参考文献:

[1]姜群.高职艺术教育发展中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研究[J].亚太教育,2015(3):35-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