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预测预报史
地震59年循环周期

感谢只有我懂提醒,学习到这样的预测方法,以水、木、土三行星的59年周期震预测未来2011-2067年我国大地震文/栾巨庆栾云洲栾巨庆、栾云洲两位老先生所采取的以水、木、土三大行星的会合周期来预知地震的方法,实际上也是地震研究趋势的方法之一,是一种进行当中的科学探索行为。
本刊从《陕西省科技史学会2010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上转载此文,其一是因为运用此方法,可预测唐山和汶川大地震,其二意在给读者介绍和展示地震趋势研究的前沿动态。
栾巨庆先生在天文地震学研究方面的著作有1983年出版的《行星与长期天气预报》与1988出版的《星体运动与长期天气、地震预报》,目前有百万字的天文气象学、天文地震学的手稿亟盼出版。
)日、月八大行星是影响大地震的主要因素。
预测大地震有80%的准确率,还能将大地震的日期预测到二天之内。
水、木、土三星的59年会合周期,影响着大地震的周期,行星的运动,可以先知不测的大地震成为可测。
1、早在1976年,我们发现我国历史上发生的7级以上的大震与水、木、土这三行星59年后的原地会合周期有密切的相关(即在前次大震的59年重新发生7级左右的强震与大震)。
据此对1879年至1927年我国发生的11次7级以上的大震,在59年周期重发生的有11次。
(今列表附后)我们提出的预测59年周期震是否正确要求的标准:在59年一年内,发生的周期震是正确的。
若提前一年或落后一年,应以前次发震日期为准,±不超过12个月为正确,在纬度上不超过6个纬度为正确。
在经度上定为±不超过8个经度(经度以111公里计算)。
附表中的周期震无云南、西藏、台湾。
因这三处在同一纬度带,无行星对应时,都能发生大震。
因经度相差太多,还要作大量的对照。
从此表得出:59年周期重发强与大震相关率达100%。
2、此预测方法最大优点是:可预测唐山与汶川大地震!从表可以看出59年前1917年7月31日吉林珲春7.5级大震与1976年7月28日唐山8.0级大震在日期上提前3天,纬度南移3.1度,经度西移8度(经度以111公里计算)。
我的地震预报之梦-汪成民

朋友们:从我的回忆录中几节缩编成“我的地震预报之梦”已经全文刊登在纪念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的特刊“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一书的第32-51页上。
许多朋友闻讯后向我索取该文,由于原书数量有限、又携带不便。
因此,作者复印了若干单行本,馈赠给亲友们,诚恳希望大家一起来回忆这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
重大事件的史实是人类发展最宝贵的财富。
可惜,迄今为止真实、全面反映海城、唐山、汶川等大地震的报道,还不多见。
作者是见证地震局发展全过程,至今仍坚持在地震预测一线工作的尚剩的2-3个老科技工作者之一。
近年来着手将这段历史以回忆录形式记录下来,全部回忆录约六十万字,目前已基本成形,暂时定名为“从唐山到汶川”。
待进一步推敲、锤炼后再付梓。
“我的地震预报之梦”一文是此书中部分内容浓缩的结果,许多细节在全文中有所交代。
汪 成 民2013年国庆我的地震预报之梦汪 成 民一、不相识的同班同学1954年我从北京四中高中毕业后被选拔去苏联留学。
本性好动的我要求学地质专业,被分配到第聂泊尔彼得罗夫斯克城的矿业学院地质系学习。
坐了九天九夜火车,到校注册的第二天就与苏联同学混合编班正式上课了。
自以为在囯内俄文学习成绩还不错的我一上课就晕头转向,几乎每句话都听不懂,急照片1 中学时代出席世界学联得眼泪直往肚子里咽。
大会的代表证(1954年)到苏联后第一年冬天最难熬,语言不通、学习困难、举目无亲、天气寒冷。
每当情绪低落时,常发现在我们宿舍附近有毫不相识的老人“劫持”中国学生。
他们数小时站在雪地上,每逢中国学生路过,追着我们说:“孩子,你们远离祖国多孤单寂寞呀,不如上我家做客,让我来照顾你!”开始,我们不理解,甚至粗暴地拒绝他们。
但这些老人们锲而不舍,久而久之感动了我们,逐渐接受他们的邀请。
后来才了解,这些“劫持者”大都是住在学校附近的空巢老人,子女在卫国战争中牺牲了,他们把对故去孩子的感情都转移到我们身上。
从此我有了一个“苏联妈妈”。
她的姓叫琴根娜,翻译成中文是“金钱”的意思。
李四光大师预测中国四大地震带

李四光预测四大地震带新中国初期,李四光预测中国60年内将有4次特大地震,预测地点分别是在唐山,台湾,四川,现在以上三个地方都应验了,还有一个地方没有发生,就是在福建。
在这次地震中,我们流了太多的鲜血和眼泪,我希望悲剧不要再重演,至少把伤害降到最低最低。
因此,我倡议所有看到这个留言的同学都可以自己去查一查防震防台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并向家里和周围的人宣传。
不管这个预言是真是假,福建总是发生台风和地震总是真的吧!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为了我们的生命。
谢谢大家了,也请大家转发一下,希望我们都行动起来!? ?? ?? ?真正的是:李四光预言的是四大地震带而不是四个城市。
借此机会向你介绍一下四大地震带,李四光说的四大地震带是哪四大地震?我国有四大地震带,它们是: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2,华北的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4,西部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地质学家李四光预测的地震带是哪些?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华北地震区”。
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
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
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8 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
1975年海城大地震成功预测内幕

1975年海城大地震成功预测内幕33年前,发生在辽宁海城-营口的7.3级大地震曾经震惊世界,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被成功预报的大地震。
1975年海城大地震的预报是震前6小时发布的,这是世界上唯一一次准确的地震预报。
中国地震工作者在地震前准确地作出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从而拯救了众多生命。
世界上重大的科学成就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我国辽宁省海城、营口县一带(北纬40度41分、东经122度50分)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
震级7.3级,震源深度16、21公里,震中烈度为9度。
这次地震发生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辽东半岛中南部。
在地震烈度7度区域范围内,有鞍山、营口、辽阳三座较大城市,人口167.8万;还有海城、营口、盘山等11个县,人口667万。
合计人口834.8万,其中城市人口占20%,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
辽宁省是我国的工业基地之一,重工业总产值位于全国的首列。
鞍山市的钢铁联合企业在全国素有“钢都”之称。
该区交通方便,公路、铁路网络密集,是东北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
还有大型水库1个,中小型水库109个。
海城地震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
震时地光闪闪,地声隆隆。
震区90%的人都看到了低空发光现象。
远近所见光色和光象不尽相同,近处可见一道道长的白色光带,远处则见红、黄、蓝、白、紫的闪光。
此外,还有人看到从地裂缝直接射出的蓝白色光,以及从地面喷口中冒出的粉红色光球。
在海城、营口、盘锦一带普遍听到了闷雷似的响声。
海城地震发生在现代工业集中、人口稠密地区。
该区绝大多数房屋未设防,抗震性能差,地震又发生在冬季的晚上,按照当地农村多数人的习惯,震时已都入睡。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事先没有预报和预防,人员伤亡将十分惨重。
国内其他未实现预报的7级以上的大地震,如邢台地震、通海地震、唐山地震的人员伤亡率分别为14%、13%、18.4%。
按这三次地震的人员伤亡率平均值估算,海城地震人员伤亡将近15万,死亡可达5万以上。
地震预报成功案例

中国地震预报成功案例1975年海城地震的预报1976年龙陵地震的成功预报1976唐山青龙县地震的成功预报1976年松潘-平武大地震的成功预报1994年2月共和地震的预报95年7月云南孟连7. 3级地震预报云南丽江96年2月7.0级地震预报新疆1996年,1997年间的伽师地震预报1998年云南宁蒗6.2级地震预报1999年辽宁岫岩一海城5.4级地震预报2003年新疆巴楚-伽师地区6.8级地震的预报2003年云南大姚6.1级地震预报2005年3月甘肃山丹民乐6.1级地震2007年6月3日 宁洱6.4级地震预报损失房屋共损坏500万平方米,公共设施共毁165万平方米,农村房屋1740万平方米”最后因为死亡人数为98人,伤2442人,地震使42000间房屋倒塌,毁坏公路 620公里 ,交通中断7天,破坏水房屋损坏十八万多间,其中倒塌七千三百多间,但直接死于地震灾害的只有一人耕地被毁十几万公顷,粮食损失达500万公斤,牲畜死亡2000余头。
人员伤亡为800余人,其中轻伤600余人。
多数是由震直接经济损失约1889万元人民币,30余人受轻伤,无人员死亡地震造成11人死亡,136人受伤因房屋倒塌造成不能居住的无家可归者32万人,地震造成伤亡17366人,其中死亡309人,重伤一共撤出了15万人 这个地震倒了九千间房子,但是没有一个伤亡的,震中大部分房屋受损,其中毁坏约14337m2,严重破坏约355443 m2,死亡5人,包括四川盐源重伤和轻总直接经济损失8488.8万元,1629户房屋发生严重破坏,5734人无家可归,由于震前进行了成功的预死亡317人,直接经济损失约30亿元3人死亡、15人重伤、42人轻伤;直接经济总损失41 560万元伤亡人数共计52人。
其中造成直接死亡7人,间接死亡2人,重伤6人,轻伤37人,牲畜死伤近3000头3人死亡562人受伤,逾百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
米”最后因为地震而死亡的只有1300多人,而如果没有地震预报,这个死亡数字估计至少也是交通中断7天,破坏水库127座,毁坏农田4万余亩,经济损失达24.4亿元。
1970~2008年中国10次大地震预测预报经验教训的初步探讨

文献标识码 : A
1 9 7 0— 2 0 0 8年 中 国 1 0次 大 地 震 预 测 预 报 经 验 教 训 的 初 步 探 讨
黄圣睦, 董瑞英
( 四川省地震局 , 四川 成都 6 1 0 0 4 1 )
摘要 : 将监测预报工作过程从 预测 意见提 出一取得共识一加强监测一提供社会一预测结果 , 称为工
关键词 : 监测预报工作流程 ; 分析预报技术流程 ; 政府 、部门 、 社会三结合
回顾 4 0年 ( 从1 9 7 0年通海 7 . 7级地震 到 2 0 0 8年 汶 川 8 . 0级地 震 ) 间, 中国大 陆 1 0次 大 地震 的 中 、 短临 监测 预报工 作 的技 术流 程和 工作流 程 , 地 震研 究者 比较一致 的认识 是 在 中一 短 I 临过 渡及 短临预 测难 度最 大 。中期 趋 势 判定 虽 是 短期 预 测 的基础 , 但 是 有 其 不可 克 服 的 “ 弱 点” : 时 间尺度 以年 为计 , 难 以认 准某一 年 、 月; 地点 的数 量难 以求 一 ; 地 区尺度 也难 以达 到 1 0 0 k m×1 0 0 k m 的面积 , 真正 成功例 子 的经验 在于 中一 短 临过度 抓得好 !怎样抓得 好 ?只有从 实 例 中加 以 回顾 和提炼 。 查 阅 中国震 例及 相关 研究 _ 1 、 回忆 录 、 论文, 从 工作流 程及技 术流 程加 以逐个 清理 。进行
年耿 马 7级一 1 9 9 5年孟 连 7 . 3级 , 3次 间 隔均 为 5 4年 。 自 1 9 1 3年 1 2月 2 3 日 峨 山 7级 地 震
至1 9 6 6 年, 间隔时间已经 5 3 年。② 川滇强震活跃时段从 1 9 6 6年起 , 时长 l O ~ l 2 年内强震连
地震概论ppt课件第7章 地震预报

第7章 地震预报
7.1 国内外地震预报经验 7.2 地震预报方法 7.3 帕克菲尔德地震预报实验 7.4 云南滇西地震实验场 7.5 地震预报的后果 7.6 临震措施
2021/7/13
1
7.1 国内外地震预报经验
中国和日本的地震预报经验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地震预报工作因为得到了广 泛宣传而为全世界所注目。特别是1975年2月4日 的事件被详细报道之后,1975年2月4日,中国东 北辽宁省官 一次强烈地震发生。那天晚上,海城附近发生了 里氏7.3级强烈地震,但幸运的是大多数人已经睡 在了室外,所以没有受到伤害。
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来,作为一个极富现实意义的科学问题,地震预测一直是世界各国地震学 家深切关注的焦点。
早在日、美等国制订地震预测规划前6至8年,即1956年,傅承义和刘恢先在我国12年《科学长远规 划》第33项“天然地震的灾害及其防御”中就已经提出了地震预测问题和解决这一问题的科学途 径与具体措施。1963年,傅承义进一步明确指出了实现地震预测的三大类方法,即地震地质方法、 地震统计方法、地震前兆方法。30多年来,地震预测研究工作基本上沿用这三大类方法至今,尽 管各类方法的内涵有许多发展和变化。
希腊地震学家提出的通过地 下电磁变化预测地震的VA N方法是现在地震预报的热 门话题
2021/7/13
13
地震可以预报吗?
地震预报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是 地球科学的一个宏伟的科学研究目 标。地震预报是科学中的难题
地震是高度非线性过程
迄今地震学家仍未探索出一种确定性的 地震前兆。也就是说,尚未找到任何一 种异常现象,可以在所有大地震之前必 被无一例外地观测到;并且一旦出现这 种异常现象,必无一例外地发生大地 震。
中国地震与地震预报

动物异常行为 , 也收集其信息 。图 2 中国 是
地震 观 测点 的分 布 。其 特 征是 :由于 国 土广
阔, 不能像 1本那样 在全 国均衡配 置观测 3 点 ,而是重 点在易 造成 灾 害 的人 口稠 密地 区
配置 观测 点 。近 年来 ,在各 地 陆 续 发生 死 者 从数 人 到十数 人 的地 震 。为 此 , 五 、六 年 从 前, 地震 预报 不是 一 边 倒 了 ,成 立 了灾 后 紧 急救 援 组 织 ,并 逐 步 予 以 强 化 。汶 川 地 震
谣传造 成社 会 的混 乱情 况 。 中 国地 震局一 年 召开两 次全 国性地震 预 报研讨会 。年初 召 开 的会议 ,研讨 本 年 度 的 注意地 区 和各地地 震活 动 的趋 势 。笔 者 曾经 出席过 一次那 样 的研 讨 会 。6月 召 开 的全 国
重复水准测量等是 中国独特的观测。 也有如 地下水位、 水质 、 氡浓度观测等在 中国多点
接着集中各部委有关地震机关和研究所等,
组 成 国家 地震局 ( 后改名 为 中国地 震局 ) 。然
后 , 得 了 17 取 9 5年 海 城地 震 那 样 的预 报 成
时有发生。 0 1 20 年在西藏昆仑 山脉的山脚下 发生过 8 1 大地震 , .级 幸好 震 源 区人 口密度
非 常低 ,没有造 成 伤 亡 。这 样 ,中 国地 震 的
会议 , 对年初会 议议题 进行重 新检讨 和修
正 。 省级 , 个省 在 全 国会 议 结果 的基础 在 各 上 , 合本 省情 况每月 举行 研讨 会 进行 研究 结 分 析 。事态 紧迫情 况就 临时 召开会议 。 地震 预报 的各 种 观 测 网年 年 有所 扩 充 。
2011-2067年我国7级以上大地震地点预测

以水、木、土三行星的59年周期震预测未来2011-2067年我国大地震文/栾巨庆栾云洲栾巨庆、栾云洲两位老先生所采取的以水、木、土三大行星的会合周期来预知地震的方法,实际上也是地震研究趋势的方法之一,是一种进行当中的科学探索行为。
本刊从《陕西省科技史学会2010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上转载此文,其一是因为运用此方法,可预测唐山和汶川大地震,其二意在给读者介绍和展示地震趋势研究的前沿动态。
栾巨庆先生在天文地震学研究方面的著作有1983年出版的《行星与长期天气预报》与1988出版的《星体运动与长期天气、地震预报》,目前有百万字的天文气象学、天文地震学的手稿亟盼出版。
)日、月八大行星是影响大地震的主要因素。
预测大地震有80%的准确率,还能将大地震的日期预测到二天之内。
水、木、土三星的59年会合周期,影响着大地震的周期,行星的运动,可以先知不测的大地震成为可测。
1、早在1976年,我们发现我国历史上发生的7级以上的大震与水、木、土这三行星59年后的原地会合周期有密切的相关(即在前次大震的59年重新发生7级左右的强震与大震)。
据此对1879年至1927年我国发生的11次7级以上的大震,在59年周期重发生的有11次。
(今列表附后)我们提出的预测59年周期震是否正确要求的标准:在59年一年内,发生的周期震是正确的。
若提前一年或落后一年,应以前次发震日期为准,±不超过12个月为正确,在纬度上不超过6个纬度为正确。
在经度上定为±不超过8个经度(经度以111公里计算)。
附表中的周期震无云南、西藏、台湾。
因这三处在同一纬度带,无行星对应时,都能发生大震。
因经度相差太多,还要作大量的对照。
从此表得出:59年周期重发强与大震相关率达100%。
2、此预测方法最大优点是:可预测唐山与汶川大地震!从表可以看出5 9年前1917年7月31日吉林珲春7.5级大震与1976年7月28日唐山8.0级大震在日期上提前3天,纬度南移3.1度,经度西移8度(经度以111公里计算)。
地震预测理论和技术

地震预测理论和技术地震是一种人类无法控制的自然灾害,而地震预测即为人类通过观测、分析、研究地震相关数据,预测未来地震可能的发生时间、地点、规模等信息。
从地震预测的角度来看,其意义重大,因为可以让人们提前采取应对措施,降低地震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
地震预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其中云南省昆明市的“后寨泥石流”预兆现象被认为是中国地震预测历史上的第一次预测,而到了近代,地震预测逐渐成为一门科学,地震监测技术日益先进,地震预测研究逐渐成熟。
地震预测的主要手段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地学方法等。
其中物理方法主要是地震监测和预报的基础,如地震仪、位移仪、尾波仪、强震个站等监测设备;而化学方法一般是通过观测地下水化学成分和地气的指标参数变化,来判断地震的发生时间与危险性;生物方法则是通过动物行为的改变来推断地震的发生,例如蛤蜊不断上浮、野生动物逃离等现象。
同时,地球物理方法也是地震预测研究的重要方向,其中电性、磁性、声波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地震成因研究,为地震预测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撑。
在地震预测中,一个核心问题便是如何识别出地震前兆信号,并防止误判,“地震前兆”是指震前出现的一系列异常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分为“环境前兆”和“地球物理前兆”两大类。
在方案制定上,对于预测地震时间及地点等,通常采用随机区域模型,根据该区域历史地震发生规律进行模拟,选出一定数量的地震模拟。
近年来,地震预测技术的研究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各种新的监测设备和预报工具层出不穷,例如多普勒雷达、振动监测系统、红外线仪器等。
同时,基于现代领域的技术,如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也在地震预测中被广泛应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对地震相关数据的全面监测和分析,这包括文献资料、空间数据、地形数据等。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挖掘,可以建立起地震预测模型,不断提高预测的精度和准确度。
例如,美国的地质调查局就采用了大规模的数据挖掘技术,利用大量卫星和地面监测技术,建立了覆盖全球的地震预测网络,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分析等工作来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度和及时性。
2008年5月11晚,全世界唯一知道地震马上要发生的人

2008年5月11晚,全世界唯一知道地震马上要发生的人。
[半个台预测出汶川地震]他们预测了08年512大地震“国内要是不要,我们就给国外。
”两位爱国者长长的叹息我相信,我的民族能接受一切真相。
——笔者翟明磊中国地震局发言人称: 地震不可预测,这次汶川地震情况尤为特殊,震前没有发现任何前兆信息,没有前震,没有收到任何预测意见。
我历时四个月的调查证明这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但本文并不满足于证伪,我想带给读者的不是一次寻找小丑与英雄的旅行,而是面对科学与我们人性的惨痛见证,汶川地震预报失败在我们民族性格与体制中的腐败点:不合作,不独立,不负责,胆怯。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不哗众取宠,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我对读者唯一的要求:对科学问题更多耐心与理解。
让我们开始寻找汶川预测真相的旅行。
——笔者翟明磊半个台测出汶川地震2008年5月11晚上,北京民族学院南路一间屋子的灯通宵未熄,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紧紧盯着计算机屏幕。
老先生的老花镜只有一条腿,歪歪地架在鼻梁上有点滑稽。
——他们是全世界唯一知道地震马上就要发生的人。
凌晨两点时,他们知道的是:距四川红格550公里到800公里的环带中,12日至13日将发生七级到八级的大地震。
他们不知道的是:震中的方位与具体地址。
因为他们已经弹尽粮绝,他们只剩下半个台站。
钱复业不为公众所知,这位七十四岁的老人在地震界却是一位实力人物。
人称中国洋地电的“祖师奶奶”。
当年她还是一位俊俏姑娘时就奉周总理之命,将苏联的地电方法引入中国,这位当年的风火的巾帼标兵在邢台试验场一干就八年。
提起当年,最难忘的是邢台百姓拔了他们架下的电线,三十岁钱复业说“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邢台人对没报出地震的钱说:“你们为人民屁服务。
”八年没有休息日,没有回家,孩子管父亲叫“叔叔。
”活得象野人一样,常年住帐篷吃干粮,15分钟观测一次仪器.在特大洪水中是老百姓救了她们。
地电的方法是将一公里长的电线埋入地下,当地层受压时,地下三百立方米的体积电阻变大,电阻率变小,从而测出地震前兆。
李四光的地震预测理论

李四光和地震预报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后,周总理指示:“地震预测是国家很重要的工作,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
”李四光运用他创建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对地震的生成和发展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他认为地震的孕育是漫长的,地震的发生是有一个过程的,因而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并据此成功地预报了几次大地震。
邢台地震后,李四光根据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和地震活动迁移的规律,结合地应力变化观测结果,分析了地应力集中和加强的趋势,认为就整个华北平原来看,震源有可能向东北方向发展。
他及时指出要密切注视邢台东北的河间、沧县和深县一带的动向。
果然1967年3月28日,在河间发生了6.3级地震。
尔后,李四光又根据同一原理,指出渤海将要发生强烈地震,1969年7月18日,果然在这里发生了7.4级地震。
当时他还说过,如果渤海有地震发生,辽南就需要注意。
1975年2月4日在海城、营口地区发生了7.3级地震,再一次证实了李四光的科学预见。
他说,阴山纬向构造体系活动的时间长,断裂规模既大又深,能量的积蓄很大,一旦发生地震,后果就不堪设想,应该在冀东的滦县和迁安地区做些观测工作。
如果这些地区活动的话,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的事实,证明李四光的论断是正确的。
——摘自科学家的故事系列丛书李四光当年预测4次地震分别是-天佑临沂惊人的地震预测(李四光当年预测4次地震分别是(转载) )连云港市位于郯城-营口地震带。
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
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
郯庐断裂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
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这个地震带上发生过的地震有: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5.9级地震1995年9月20日山东临沂市苍山县5.2级地震2003年6月山东青岛4.3级小震群活动2006年2月9日临沂市汤头镇3.5级地震据说,李四光前辈去世前,念念不忘的就是郯-庐地震带,他曾经预测,一旦发生地震,其毁灭性可能是唐山大地震的好几倍。
天然地震的预测预报

报告题目:天然地震的预测预报研究地震的目的,主要在于掌握地震活动的规律,以便解决地震预报、限制和利用问题.目前主要是企图解决地震预报的问题.地震预报,乂称地震预测,其科学前提是熟悉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过程, 包括地球介质物理、力学性质的异常变化.但目前人们对地震成因及其发生规律还知道的很少,主要是由于地震是宏观自然界中大规模的地下深层变化过程, 不同于在实验室可控条件下单纯进行的样品试验过程,其影响因素不仅过于复杂, 而且还可能有人类未知的因素存在.人们目前还不能深入地球内部直接或间接观测其介质的物化状态及其变化过程,而只能做到在地面上进行某些物理量的观测,有时这种观测是不完全或不完善的, 甚至也不能确知这种观测的物理量异常变化是否与地震发生真正相关.这就是地震预测研究工作进展缓慢的原因.目前地震预测研究包括三个方向,即由于地震大局部是发生在地壳中、上层, 少数是发生在深入地幔的部位,故认定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届于地质过程, 研究地震预测应着重研究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特点,这个方向可以称为地震地质方向.另外一个方向是着重地震统计,即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设法得出地震发生的规律,特别是地震发生时间序列的规律, 这种根据过去以推测未来的方法, 可称为地震统计方向.还有一个方向是搞地震前兆,认为地震过程届于物理过程,观测地球物理场各种参量及其异常变化, 可以找到地震发生的征兆.这个方向称为地震物理方向.但上述三个方向或三个方法,都有其片面性,不可能孤立地从某一个方面来求得地震预测的方法,而必须采取综合观测的方法,才可探索出可以利用的规律.地震预报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和强度〔震级〕.地震预报可分为长期预报〔预报10年或更长期的地震活动情况〕、中期预报〔预报数年内的地震活动情况〕、短期预报〔预报几天到半个月内将要发生的地震〕和临震警报〔预报24小时或几小时内即将发生的地震〕.中长期预报是一种地震形势的估计,可以及早做好战略准备,对于一切工、交、水利设计和建设米取防患于未然的必要举措;而短期预报和临震警报那么可及时采取战术上的举措, 及早做好防震、抗震工作.现将与地震预报有关的问题简述如下:一、地震烈度区划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通常指K年左右〕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地震的最大烈度,称为地震根本烈度.〔一〕地震地质构造分析1.强震多发生于活动性断裂构造上搞活地质构造,特别是断裂构造是进行地震烈度区划的重要根底.日本神户于1995年1月17日发生7.2级大地震,据考察认为是由淡路岛北部的野岛断层和须磨断层发生活动造成的. 因此,地震地质工作主要着眼于活动断裂构造,特别要注意活动断裂的一定部位.我国自古迄今已记录到17次8级以上的大地震,均发生在延伸规模为数白千米的强烈活动的深断裂带上.我国大陆地区6级以上地震也大都发生在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活动断裂构造上.断裂构造的下述部位和地震的关系尤为密切.〔1〕活动断裂带曲折最突出的部位〔简称拐点〕在拐点外侧,地应力最易集中,引起地震.如云南通海、建水、石屏一带,正好位于弧形断裂拐弯处, 地震非常密集.〔2〕活动断裂带的两端〔简称端点〕端点是应力比拟集中和促使断裂继续开展的最有利部位,容易发生地震.例如,甘孜-康定鲜水河断裂带,全长30 0km,强烈地震往返跳动〞于从西北到东南两端之间.〔3〕两条活动断裂带会而不交的地方〔简称交义点〕在这样部位,应力最易集中,常发生大地震.1668年山东莒县-邺城8.5级地震,1679年北京平谷马坊8级地震,以及河北唐山地震等,都与这种交义部位有关.〔4〕活动断裂带的中断部位〔简称闭锁段〕这里也是应力容易集中和发生地震的地方.2.强震常发生在新生代形成的或有继承性活动的断陷盆地内这种盆地的一侧或两侧常为活动性断裂所限制,在盆地深、陡的一侧活动性断裂的断距最大的部位,特别容易发生地震.这样的地段往往是第四纪或现代沉降中央, 沉积厚度也最大.从地貌看往往表现为最低洼的或河流通过的地段. 1556年陕西华县大地震、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等就是发生在这样的部位上.〔二〕历史地震分析利用历史地震资料,并结合具体地质构造进行分析,可以推断震中的分布地点、总结地震的时间分布规律、预测未来地震的震级等.在分析过程中常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地震带内强震的重复性我国大陆上有记载的6级以上的地震共400屡次. 其中有些地震是在同一地震带内重复发生的, 但相隔年数有长有短.地震带内强震的重复经常与一定的构造条件有关.例如,四川炉霍 -康定一带曾发生16次6 级以上的地震,均集中于鲜水河断裂上.2.强震的填空与填满在活动性构造带内,有时在一段时间内发生许多小震, 并围绕成一个地震相对平静的地区一一空白区,后来就在这空白区内某一部位上发生大震,这种现象叫填空.1695年山西临汾地震的填空现象,在大震前50年内在周围地区发生许多小震,中间形成一个空白区,后来在空白区内大震发生.有时与此相反,在某些强震发生之前,在其未来震中附近,发生许屡次小震, 这种现象称为地震的填满现象.如1556年陕西华县8级大地震前1484—1555 年的72年间,在其附近发生过屡次较小地震,于1556年大震发生.总之,历史地震分析结合地质构造分析,并参照地震活动期、震级和频度等,是确定地震的危险地段,区划出不同震级及地震范围的重要方法.二、地震短期预报目前研究地震预报的主攻方向是寻找和抓住地震前兆.地震的发生,一般是地壳或更深处的岩石长期受力逐渐变形直至破裂的结果.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演变过程,当其濒临破裂之前,常产生许多相关现象,预示地震将要发生,这些现象称为地震前兆.它乂可分为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一〕微观前兆地震前人们不能感觉到的而必须用仪器长期监测才能发现的自然现象变化, 称微观前兆.1.地应力变化地震的孕育、开展和发生过程,也是地应力的逐渐集中和骤然释放过程.因此,可以根据地应力的集中增强活动的变化来预报地震. 地应力变化必须用专门仪器测量.2.地形变化地震前,震源区岩层发生剧烈变形,可使地面出现大面积升降、水平位移或倾斜现象.一般用大地水准测量、断层位移测量、地面倾斜测量等方法〔或用伸缩仪、电阻丝应变仪、激光测距仪、测潮仪等〕进行长期监测.3.地磁异常地震前,在地应力作用下,常导致磁场强度的变化,引起磁场的局部异常现象.华东有一个地震台,曾利用震前磁偏角的变化,成功地预报了1972年1月25日发生在台湾的8级地震.4.地电流变化一般是用地电流测量方法观测大地的自然电流数值或任意两点间的电位差值.通常在地面选择两个点,分别埋上电极,将电极用金届导线连接起来,并申连一个微安表〔或毫伏表〕,就可以测量出两点的自然电流数值, 或自然电位差数值.这些数值假设发生异常变化,应考虑地震发生的可能性.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变化,如海平面的升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地温变化、重力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等,都必须用仪器或一定手段进行长期、连续的观测,才能看出结果,并据以分析得出应有的结论.〔二〕宏观前兆指地震前人的感觉器官能够直接发觉到的一些震前征兆.1.地下水异常包括地下水位的忽然升高或下降,水质变苦、变甜、变色、变浑或变活,以及翻花、冒泡等;有时还有微观的变化,如地下水温、放射性物质〔氢、铀等同位素含量等〕变化.由于气候、用水情况等因素,也可引起地下水的变化,必须全面分析考虑.2.动物反响异常地震前的各种变化,往往为动物的某些器官敏锐地感觉到, 引起异常反响.如1969年7月18日上午,天津人民公园的动物忽然出现异常现象,水中泥瞅、蚂蝗上下翻腾不停、大熊猫痴呆不动、牛忽然打滚不吃草,等等. 人们认为可能是地震前兆,并向有关部门作了反映.不久果然在渤海地区发生了7.4级地震.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大地震前一天,忽然从海底掀起泥沙混浊了整个海域,有大量小鱼浮沉于海面上.在淡路岛上的一家牧场,有一个饲料和种子仓库,平日老鼠为患.但地震前数日却鼠迹杳然〞.但必须注意,其他原因如生病、发情、饥饿等以及气候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也可造成动物异常反响.3.地声地震时或临震前往往在地下发出声响, 常如闷$声、载重车通过声、风声、金届碰撞声等,自远而近传来;假设在震中区,那么一听到地声,地震随即发生.地声的出现,可能和岩石破裂有关.根据实验说明,在应力到达岩石破裂强度一半时,声发射信号显著增加;当微破裂进一步开展时,声发频率由高频向低频变化,因而有可能被仪器和人耳接收.根据地声的特点还能够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有人总结其规律:声调沉闷如闷地震较大;声发尖,地震较小;声音长,在远方;声音短,离不远.4.地光在临近强烈地震发生时出现发光现象,称为地光.有的呈大面积笼罩地面,有的呈条带状闪光,有的如火炬或火球成申升起;有时一闪而过,有时可以持续几十秒.其颜色以白中发蓝似电焊火光者居多, 问有红色、黄色及其他颜色.关于地光的成因,尚无定论.一种说法,认为震前低空大气发光是一种气体放电现象;另一种说法认为岩石中石英颗粒产生压电效应, 并形成强电场;还有的认为与地下水流动产生的高电压有关;有人认为火球式地光是从地下逸出的天然气在地表处的爆发式点燃现象.除上所述,地震前兆还常表现为天气骤冷或骤热,大风、暴雨、大雪等异常现象.从理论上讲,地震是可知的和可以预防的,我国古代就注意观察和研究地震现象,并且注意到地震前兆和预防.建国后,我国制定和贯彻了地震工作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依靠广阔群众,做好预测预防工作〞的方针,地震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如1975年2月4日海城-营口地震,1976年5月29日云南潞西-龙陵地震,同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平武地震等,都在震前做了较准确的预报.但是,地震科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地震的成因、机制和观测方法都处于探索之中.目前我国的地震预测预报水平还不高, 还需要坚持不断实践,认真总结经验.从世界角度看,地震预报问题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不过,无论是预测理论或应用手段,地震工作者都在积极开拓新领域. 如美国正在探求在断层带氢释放和地震的关系,认为富含铁镁的岩浆和水发生反响, 可以产生氢并通过断层上升到地表;同时,形成蛇纹岩一类物质,挤入断层,就象涂上润滑油一样,导致断层猛然滑动,从而形成地震.美国地质调查局用15个传感器组成的网络,探测活动断裂带氢释放情况,然后通过卫星把数据传输给在华盛顿的一个观测所.许多科学家认为,氢是准确预报地震的关键.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的地壳变动研究小组,以及欧美一些国家都在试验利用通用地球测位系统,即在地球上的两个点利用专门接收机捕捉从人造卫星上发出的电波,测定这两个点的距离,其误差只有白万分之一到千万分之一. 这样可以十分准确的测定地壳变动情况, 根据这种变动来到达预测地震的目的. 现在已有假设十颗这样的卫星围绕地球旋转.为了防止或尽量减少地震给国家、人民带来的灾害,必须做好地震预防工作. 首先是要编制出精确可靠的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这是地震预报和预防工作的基础.其次,是在地震区划的根底上,因地制宜,制定抗震的整体建筑规划,设计一定的抗震结构,对于建筑物的重量、高度、房屋层数以及重大工程的基地等, 都必须严格根据抗震条例设计.第三,在接到临震警报后,必须立即采取断电灭火举措和做出疏散安排等.当前在地震研究方面,还注意到地震限制问题.由于在美国某工厂向地下高压注入废液,意外地触发一些小震,从而得到一种启示,是否可以在地震带对活动断层定时定点高压注水,用人为的方法诱发小震,也就是采取化大震为小震的化整为零的限制方法,来防止发生强烈地震.这只是一种设想,尚待实践证实。
李四光和他的中长期地震震中预测——让我们永远记住他

有史 以来第一次 全国 自然科 学 T 作者团结的大会 。
地质考察队 , 连夜赶赴震 区。 考察 队根据李 四光布置 的任务 .首先 凋查地震 区及外 围的地质构造特 征和它的活动性 ,查 明地 震发生 的原因和范围 ;推测 地震 可能扩
展的趋势 。
大会结束的时候 ,李 四光被
周 恩来 总理赴 灾区慰问 回来 后, 召集有关方面 的专家开会 , 研 究邢 台地震 发展 的趋势 。
震工 作者 岳希新 、 王植 、 煜坚 、 徐 宫景光及地 球物理 专家谢毓 寿前
往震 区调 查 , 首次提出地震地质 这是新 中国成立后地震 地质调查
邢 台地震 , 是新 中 成 后 ,
失 。 实现 对 地 震 灾 害 的预 测 预
查 。 开 了新 中国成 立后 地震 地 拉 质调 查 工作 的序 幕
15 9 0年 5 6日清晨 , 1 月 6 岁 的北 京大学 地质 系教授李 四光摆
脱 罔 民 党 当 局 的监 视 ,夫 妇 二 人
动 。周总理鼓励 李 四光协 助郭沫 若 院长 做 好 自然 科 学 方 面 的工 作, 同时发挥专业特长 与优势 , 把 组织全 国地 质工作者 为国家建设
会上 , 周总理提 出了“ 地震能
否预报” 的问题 。
人受 伤 .受 灾面积达 20 0平方 30 公里 , 在阁 内外 引起 臣大反响 。
3 8日下午 ,周恩来 总理 月 召歼救灾¨ 作会议 ,李 四光参加 l I :
了 会议 。
众多 的同 志认 为 , 、 美 苏 日、 等国 , 别 日本是 多震 国家 , 特 科学 技术 比较发达 ,目前都没有解决 这个 问题。 言下之意 , 我们更解决
海城地震

《瞭望》文章:海城地震预报始末海城地震预报,被誉为人类首次对7级以上地震的成功预报,它的故事至今仍在国内外地震学界引发“余震”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刘巍辽宁省海城市大白桥北岸,一座土褐色纪念碑巍然耸立。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站在碑下,抬头仰望,只见纪念碑纵向开裂的墙体上,巨幅日历显示:“1975年2月4日”。
这是海城地震发生的时间。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在辽宁海城、营口一带发生7.3级强烈地震。
震前,辽宁省当地政府与地震工作者发出预警,避免了巨大的民众生命、财产损失,这被誉为人类首次对7级以上地震的成功预报。
地震前半小时,预防地震的紧急通知传至营口县(现辽宁大石桥市)礼堂。
这里正在举行军民联欢,会议临时中断,几千人安然步出会场……这样的故事,今天还在海城的坊间流传。
海城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现代工业集中的辽宁腹地,受灾人口830多万。
如果没有震前预报,按同等情况推算,至少10万人将死于地震,而海城地震直接死亡人数是1328人。
地震预报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据辽宁省地震局统计,1975年9月至2003年12月,共有31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学者到震区考察。
美国学者雷利震后不久来到现场,他对辽宁省地震办公室工作人员说:“通过地震前后的卫星照片对比,确实是作了预报,所以我才来到海城考察!”三十年后,2005年5月20日,海城地震纪念碑落成。
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在揭幕仪式上说:“海城营口地震的预报成功,是地震预报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探索预报地震,抗御地震灾害进程中的一个成功范例。
”这已是海城境内立起的第三座地震纪念碑。
前两座立于1982年,是辽宁省地震局为方便国内外学者考察而建,分别位于海城地震的物理震中岔沟和宏观震中毛祁镇。
本刊记者站在岔沟村的小山顶上,纪念碑旁,地震裂缝已难以辨识,而远处的青山苍翠欲滴。
不是一次成功的预报?海城地震后,一位美国记者将海城地震预报称为“科学的奇迹”。
奇迹不可复制,这句话在赞叹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之时,也隐含着难于总结海城经验的困惑。
中国地震历史

中国历史上的大地震中国历史上发生强度较大的,以及在人类认识、预测和抗御地震方面具有历史影响的地震主要有:●公元前780年,陕西岐山发生地震。
这是史书记载比较可靠的最早一次大地震。
地震时,“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三川即今陕西的泾河、渭河、洛河。
估计震级达7级以上。
●公元前7年11月11日,北边郡国发生地震。
据记载,这次地震波及“自京师至北边郡国三十余坏城郭,凡杀四百一十五人”,京师即今陕西西安。
汉时北边郡国包括今甘肃、陕西、山西、河北等省在内。
●138年2月28日,甘肃金城、陇西发生地震。
据考证,这次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测震仪器(张衡的候风地动仪)记到的破坏性地震。
当时地动仪放在洛阳,距震中约700公里。
●1303年9月17日,山西洪洞、赵城发生地震。
这是中国历史上详细记述大地震最早的一次。
此震“坏官民庐舍十万计”,“村堡移徙,地裂成渠,人民压死不可胜计”。
震级约8级或更大。
●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发生地震。
这是中国历史上地震中死人最多的一次地震。
“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此震极震区长轴与渭河地堑方向一致。
估计震级约有8级或更大。
●1605年7月13日,广东琼山发生地震。
据史志记载,“亥时地大震,自东北起,声响如雷,公署民房崩倒殆尽,城中压死者数千”。
估计震级为7.5级或更强,为海南岛历史上最大地震。
●1668年7月25日,山东莒县、郯城发生地震。
这次地震是中国历史上地震中最大的地震之一,震级估计为8.5级。
据记载,“城楼堞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
●1679年9月2日,河北三河、平谷发生地震。
这是北京附近地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估计为8级。
震中裂度为Ⅺ度,破坏面积纵长500公里,北京城内故宫破坏严重。
●1695年5月18日,山西临汾发生地震。
震级估计为8级。
震中烈度Ⅹ度强,破坏面积纵长500公里。
在一个8级地震的震中区附近再次发生8级地震。
前一次地震是1303年的洪洞、赵城地震。
中国预测到日本地震

中国预测到日本地震作为国际天灾研究会副会长的杨智敏,3月10日探测地震信号有重大异常变化,联想到他在3月1日发布的预测报告,发现预测时间差不多,但震级和地点有点偏。
比如当时确定的地震地点是日本千叶岛和鹿儿岛会有2次地震,震级为7级左右。
杨智敏发现了异常变化作为国际天灾研究会副会长,3月10日他探测地震信号的电流,发生了重大异常变化,其布置在山东、河北、河南、北京等地的仪器数据变化明显,为此他紧急和国家地震局台网中心沟通。
台网中心也监测到了异常信号。
不过都只能确定在北方地区。
很快,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3月11日14点46分左右,日本东经142.6 北纬38.1发生了9级地震,并引发日本仙台市港口近10米高的海啸。
杨智敏联想到他在3月1日发布的预测报告,发现自己的时间差不多,但是震级和地点有点偏。
比如当时确定的地震地点是日本千叶岛和鹿儿岛会有2次地震,震级为7级左右。
实际上震级更大,位置则偏东北地区。
杨智敏认为这个预测本来可以做得更准,“如果国家台网中心的信号及时共享,全国的地震专家公共会商,效果可能更好些。
”3月11日晚上7点多,他对记者说。
此前国家地震局在3月10日下午对于各种地震的异常信号进行了会商。
地震专家徐道一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就连续发表日本将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的多篇文章。
而更多的专家认为,中国应该从日本发生的特大地震中吸取教训。
“十二五”期间需要继续强化地震的预报工作。
原因是,去年国务院发布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到2020年力争作出“有减灾实效的短期预报或临震预报”,而目前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仅仅提出“提高地震监测分析与震灾防御能力”。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陈运泰认为强化地震预测研究,应该改为“提高地震监测、预报、预警与震灾防御能力”。
中国地震局专家高建国认为,“十二五”强化地震预测非常有必要,“如果放松预测,再出现像日本这样的地震,中国的损失将难以弥补。
”他说。
日本地震短临信号被捕捉杨智敏告诉记者,3月10日、11日这2天,在山东、河北、北京、河南布置的监测地震的地电仪器发出了重大信号。
中国地震预报探索与实践

中国地震预报探索与实践丁鉴海;刘杰;余素荣【期刊名称】《地震》【年(卷),期】2000(020)0Z1【摘要】对我国地震预测预报30年来的历史做了简要回顾,主要概述了近年来我国地震预测预报研究与实践中取得的重要进展.中国地震预测预报,特别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年度中期预报、短临预报到震后趋势判定都有较大进展,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①1996~1999年我国发生的重要影响的6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1996年1月确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②年度中期预报水平近年来平均提高10个百分点;③对近年发生的有重大社会影响的6级以上强震,震后趋势判断迅速、正确,取得突出的社会减灾实效;④对中强地震发生后后续强震的短临预报取得明显进展,曾较成功地预报了1995年7月12日中缅边境云南孟连7.3级强震、1997年4月新疆伽师4次6级以上强震以及1998年11月19日云南宁蒗6.2级地震;此外还预报了1996年12月21日四川巴塘-白玉5.5级、1999年11月29日辽宁岫岩5.4级等多次5级以上地震;⑤在国外大震现场的国际合作中,开创了震后考察与趋势判定的成功范例;⑥总结了取得进展的科学基础、观测基础和技术思路.【总页数】6页(P12-17)【作者】丁鉴海;刘杰;余素荣【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北京,10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相关文献】1.探索地震预报尚需关注"天外来客"——中国地震局许绍燮院士谈探索地震预报需调整思路 [J], 范兴川;佟旭2.中国地震预报论坛暨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大会纪要 [J], 黄辅琼;卜淑彦3.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地震海啸与地震预报实验场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J],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4.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21年度学术交流暨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委员换届大会在云南大理召开 [J], 黄辅琼;李晓芳;李敏;刘杰;刘丽芳;赵小艳;刘阳;张天宇;欧阳鑫;李秋凤;高伟5.勤于创新思考、勇于科学探索、促进学科融合,为推进地震预报研究做出新贡献!——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15年郑州学术交流会议纪实 [J], 张晓东;黄辅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的地震预警史

● 钱 钢
的“ 地震 预 警 ” 题 。在 最 终 能够 使 用 确凿 数 据 , 问
预警简 史
汶 川 8级地 震 , 动 世 界 。这 场 在无 预 警 状 震 况下发生的浩劫 , 引起 公 众 质 疑 : 汶川 地震 为 什 么 未 能预 报 ?汶 川地 震 为什 么 没有 预 防 ? 汶 川地 震 , 也使 我 心 中充 满 疑 云 。 汶川 地 震
17 四 I 7 ,. 3‘ J I 妒霍 . 9
l I - ̄ 卵 Sl Z 永瞢 ' l l
2辨 l
l 翱1
无
无
天, 竟然成功预报 了一个 6 级强余震 。 自 16 9 6年 始 , 国进入 为 期 1 的 强震 活 中 O年
跃 期 。9 0年 初 , 南通 海 发 生 了 77级大 地 震 。 17 云 . 这 个 完全 没 有 预 警 的地 震 ,导致 100多 人 死 50
炎黄 春秋 20 0 8年 第 1期 3 1 9
本文将论及科学范畴的“ 地震预测” 但探讨 , 的 中心 , 是须 由政 府 、 学界 、 科 社会 三 方 合力 达 成
级 地震 ,5 0多人 死亡 。两个 地 震均 无预 报 。与 10
现地 下水 、 物 行为 等 多项 宏 观异 常 。辽 宁省 委 动
6 9号 文件 : 国家级预警
15 90年 察 隅 85级 大 地 震 发 生 在 中 国和 印 . 度 边 境 地 区 , 度 高 达 l , 度 称 为 “ 萨 姆 烈 2度 印 阿 邦 地震 ” 因信 息 闭塞 和 科技 水平 落 后 , 。 中国政 府
这一地震 , 是否完全没有预警 的可能?
球 开 战 !” 的词 句 。
中国近代大震系列与预测

Ke r s sre f ag atq a e ;eiso s o ge r q a e ; o rlt n e r q a ep e it n ywo d : eiso l ee r u s sre f t n at u s c rea o ; at u rdc o r h k r h k i h k i
3S a tuS imi tt n S a tu Gu g o g 0 3) h o es cS a o , h no , a d n 51 6 n i n 5
A 妇 :I hsp p rte a to ss d he eis f ag atq a e nti a e ,h u r t ytresr lreerh u ,whc c u rdb t e 9 2a d 1 5 . h u e o k ih o c re ewe n 1 0 9 0 n
穿中 国东 、西两部 地区 ,时 间是 1 6 — 9 6年 ;三 9 6 17
自己独特的预报意义。在漫长的历史地震活动 中, 发现 具有 前兆意 义 的大震 系列 只是近 代 的事 。 2 在 0 世纪初与进入 2 世纪初,在 中国及其附近发现 了 l
维普资讯
簋窆 鲞箍垒 期
2 O 年 l月 O7 2
—
防
灾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0. , ,1 No4 9 De . 便) c2 : j r
Jo si t f sse- rv n o ce c n eh oo y .fI t u eo atrP e e t nS in ea dT c n lg n t Di i
地 震 系 列 按 性 质 分 , 可 划 分 为 前 兆 性 地 震 系 列 ,震群 系列与余 震 系列 ,它 们在地 震预报 中都 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震预测预报史:唐山大地震遭“漏报”中国地震预测预报史2013年04月22日10:06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2008年起,各国地震频发,当年5月12日中国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
2010年1月3日所罗门群岛7.1级地震、同年1月12日海地7.0级地震,到2月27日智利马乌来8.8级强震,再到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种种迹象显示,全球地震活动明显加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把地震预测作为专业地震部门社会责任和工作任务的国家。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自1970年成立中国地震局至今,地震部门有记录的地震预测至少77次,其中强震31次,中强和有感地震46次。
除此之外,地震局系统外比较准确预测的震例也达数百次之多。
目前,关于地震能否有效预测预报,学术界仍存在重大分歧。
主流观点认为“地震不能预测”、“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但也有人认为地震不但可以预测预报,而且发震时间能够精确“预测到小时,乃至分钟”。
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避免了重大伤亡,即使是唐山大地震,之前也有非常多的预报和预警。
但令人遗憾的是,面对唐山大地震的惨烈损失,无人敢承担“漏报”的责任,于是,“地震不能预测”成了最好的挡箭牌。
在这个逻辑下,成功的预报经验反而是与之过不去了。
周恩来:地震有前兆,可以预测预报中国有组织地开展地震预测预报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47年前的邢台地震。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地震发生后,我国地震活动频繁,10年内相继发生了渤海、通海、炉霍、永善、海城、龙陵、唐山等一系列强烈地震。
中国人对地震所进行的大规模的观测、研究与预报探索工作,即由此展开。
邢台地震发生后,初步总结表明,大震之前,有小震活动的“密集-平静”现象、地下水位和水质的大幅度变化以及动物行为异常等前兆。
3月26日,邢台震区再次出现此类异常,专家经过会商,认为在巨鹿与南宫西北将发生一次强震。
22时,当即向石家庄抗震指挥部报告了这个结论。
果然,23时18分在预报地区发生了6.3级地震。
这是一次准确的强余震预报,也是我国地震预报的首次实践。
基于这次成功预报,4月1日,周恩来总理在邢台向科大地震专业的同学提出,“希望在你们这一代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
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发生7.8级地震,周恩来总理指示,要召开一次全国地震工作会议,讨论地震工作的全局性问题。
根据地震预测取得的重大进展,周恩来向地震工作者强调:“地震是有前兆的,可以预测的,可以预报的,要解决这个问题。
”根据总理指示,1970年1月17日到2月9日,第一次全国地震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建议:建立国家地震局,负责地震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同时根据需要,建立一支适当数量的地方专业地震队伍,并广泛组织群众业余地震队伍,开展地震预报和防震抗震工作。
中国地震预报国家队和地方队的组建,标志着地震预报工作的正式开始。
1972年,国务院确立中国地震工作方针:“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依靠广大群众,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从那以后,一直到80年代,地震预报差不多就是地震局的全部工作,“地震预报室”专门负责预报地震,是地震局内最重要的业务机构。
国家地震局也不负众望,很快崭露头角,在海城地震预报打了胜利一仗。
海城预报:偶然还是必然?海城地震的长期预报几乎在震前10年就起动了。
1966年邢台地震后,华北地区强震活动逐渐北移,加强东北南部地区地震工作的建议遂被提出。
1970年初,全国地震工作会议决定将辽宁省划为全国重点地震监视区,并在辽宁省建立了地震办公室。
1971年,又成立了国家地震局沈阳地震大队,设立沈阳、大连、营口等13个地震台,开展综合性的野外探测及台站观测工作。
1974年上半年,在辽宁省内及其邻近地区出现了一些异常现象。
当年6月,国家地震局召开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会商会议,提出了“辽宁南部或渤海北部,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可能发生强震”的看法。
中国科学院根据会商会意见以《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为题,向国务院作了汇报。
国务院立即以国发[1974]69号文件批转这份报告,确定海城为可能发生5级~6级地震的地区。
这是国务院唯一的有关地震预报的文件。
69号文下达后,辽宁省专门召开会议,对防震工作进行部署。
一方面组织专业队伍加强监测与研究,另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宣传地震知识,组织群测群防工作。
至当年11月,辽南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专群结合的地震测报网。
1974年12月中旬,当地台站和群众测报网点相继发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异常现象:地下水位大幅度升降,井水变浑变味;冬眠的蛇出洞,冻死在雪地;一些家畜、家禽行为异常;一些水氡、地倾斜观测曲线出现突变等等。
与此同时,以辽宁北部参窝水库12月出现4.8级震群为标志,全区地震活动进一步增强。
1975年1月末至2月初,各地反映的异常情况不断增加。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营口石硼峪地震台自2月1日起观测到数以百计的小地震。
辽宁省地震部门于2月3日深夜写出震情简报上报省政府,提出:在营口、海城地区小震活动的后面,可能要发生一次大地震。
2月4日上午8时,辽宁省政府召开防震紧急会议,研究防震措施的具体安排。
上午10时30分,省政府又向各市、地(盟)及有关部门发出了电话通知,指示各地要提高警惕,发动群众认真做好防震抗震工作。
电话通知下达后,各界群众紧急动员起来。
机关、学校、厂矿、医院、商店等组织了抗震抢险、救护队伍,准备了救灾车辆和物资,有的电影院还贴出了“因地震改为露天放映”的布告。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辽宁海城发生7.3级大地震,震中地处人口密集地区,人员伤亡仅占人口总数的0.32%。
死亡人数为1328人,是无地震警报和疏散居民情况下预期死亡人数的10%。
海城地震预报是国际上承认的、具有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的成功预报。
当年《美国地震协会公告》曾评价说,海城地震的预测,是结合了经验主义分析、直觉判断和好运气,这是预报地震的一次尝试。
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中国作为唯一对地震做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国家,被载入史册。
汶川地震后,一些人大力宣传“地震不可预测”论。
为了自圆其说,他们完全抹杀1975年2月4日中午,海城地震台群测群防点依靠“土地电”所做的“三要素”相当准确的预测,宣称海城地震预报是“偶然的”。
但事实俱在,从预报的全过程来看,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齐备,挽救了至少10万人的宝贵生命,后人决不可为掩盖自己的失职而随意、傲慢、轻蔑地斥之为“偶然”。
唐山大地震前的准确预测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经验后来被片面总结为“小震闹、大震到”,这让中国地震学家相信,地震预报并不是难事。
但仅相隔一年五个月,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没有出现任何前震,造成“漏报”,导致24.2万人死亡,地震学界的主流专家一下子找不到方向了。
唐山地震漏报后,顾功叙等5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写信,建议撤销地震局。
专家们的理由是:地震预测还处于科学研究阶段,远远没有到可以实用的程度。
1980年,地震局机构改革,地震预报室变为地震分析预报中心,从政府部门降格为事业单位。
1998年,地震局再次机构改革。
地震分析预报中心一分为二:国家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和地震预测研究所,前者负责日常的监测预报工作,后者负责科研。
而且其英文名有意隐去了“预测”二字,翻译成“institute of earthquake science(地震科学研究所)”。
至此,预报功能已经严重弱化。
但是,追究唐山“漏报”的责任,真的是地震预测技术方面的原因吗?张庆洲的纪实作品《唐山警示录》可以帮我们揭开真相。
根据张庆洲整理的《唐山大地震预测时间表》,早在1967年10月20日(距唐山地震9年),李四光在国家科委地震办公室一次会上指出:“应向滦县、迁安(均属唐山地区)做些观测工作。
如果这些地区活动的话,那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
”这是对唐山地震的第一次长期预警,接下来的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也相当精彩:1972年11月,北京市地震队耿庆国在全国地震中期预报科研工作会议上提出:河北、山西、辽宁和内蒙古四省旱区范围内,将发生7.5级以上大地震。
1975年12月,地震地质大队1976年地震趋势意见上报国家地震局:河北乐亭至辽宁锦州一带及其东南渤海海域,可能发生大于6级地震。
1976年初,唐山市地震办公室负责人杨友宸,综合唐山市四十多个地震台站的观测情况,在唐山防震工作会议上作出中短期预测:唐山市方圆50公里内,1976年7、8月份或下半年的其他月份将有5—7级强震发生。
1976年5月,杨友宸在国家地震局济南地震工作会议上郑重提出:唐山在近两三个月内有可能发生强烈地震!7月6日,开滦马家沟矿地震台马希融正式向国家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作了短期将发生强震的紧急预报。
7月7日,山海关一中地震科研小组向河北省、天津市和唐山地区地震部门发出书面预报意见:7月中下旬,渤海及其沿岸陆地有6级左右地震。
7月14日,国家地震局查志远副局长主持在唐山召开京津唐张渤群测群防经验交流会,唐山二中田金武郑重发出地震警报:1976年7月底8月初,唐山地区将发生7级以上地震,有可能达到8级。
7月16日,乐亭红卫中学向河北省地震局唐山监测中心台发出书面地震预报意见:7月23日前后,我区附近西南方向将有大于5级的破坏性地震发生。
7月22日,山海关一中地震科研小组再次向河北省、天津市和唐山地区地震部门发出了书面预报意见:7月中下旬,渤海及其沿岸陆地有6级左右地震。
7月26日,国家地震局汪成民一行15人到北京市地震队听取汇报。
北京市地震队提出七大异常。
7月27日10时,国家地震局副局长查志远等人听取了汪成民的汇报。
副局长查志远决定,让汪成民明天去廊坊落实水氡。
27日16时,吕家坨矿地震办公室赵声和王守信向开滦矿务局地震办电告紧急震情:第二个峰还在上升,上升……27日18时,马家沟矿地震台马希融向开滦矿务局地震办和上级作强震临震预报:地电阻率的急剧变化,反映了地壳介质变异,由微破裂急转大破裂,比海城7.3级还要大的地震将随时可能发生!28日3时42分53.8秒,唐山发生里氏7.8级特大地震,超过24万人在地震中遇难。
唐山大地震中的“青龙奇迹”唐山大地震伤亡惨重,但同处震区的青龙县,直接死于地震灾害的只有一人。
1976年11月8日,国家地震局发出《地震工作简报》第17期,比较详细地披露了青龙县成功预报了唐山大地震。
摘录如下:“今年7月中旬,青龙县地震办的同志,参加国家地震局在唐山召开的京津唐渤张群测群防经验交流会时,在会外了解到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等几个单位预报。
7月21日会议结束回县,向县委作了汇报。
7月24日,由县委书记冉广岐同志开电话会议进行传达部署。
唐山地震使该县房屋损坏十八万多间,其中倒塌七千三百多间,但直接死于地震灾害的只有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