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小小说《寒夜灯光》赏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小说《寒夜灯光》赏析

马唯然

这篇小小说运用对比手法撑起骨架,把匡校长匡四和老板“他”放在天平的两端,称量时代在人的灵魂深处做的加减法。故事情节展开过程中不断通过人物对话和回忆插叙前后三十年中的关键事件:他去沿海一座城市打工、拥有两家公司资产过亿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他给家乡修了路建了小学、县里乡里的领导在他回老家时常请他吃饭或看项目、四年前他将爹娘接去一起住、接爹娘时打算把匡四一起接去被拒绝,匡四为了村里的孩子留了下来、老爹脑梗死落下半身不遂、他托付匡四看管老宅院、前天老爹打发他回老家、他有意避开乡里县里的领导特意选择在夜里回来。

这些插叙的内容使当晚和匡四的会面有了更广阔的时代背景和更深沉的感情基础,情节更加完整,人物内心的冲突更加激烈,从而逼出结尾的三鞠躬。

匡四和“他”是时代浪潮奔涌过程中产生的两个极端典型,“他”像暴发户,匡四像贫困户。作者试图努力缝合二者之间的鸿沟,调和双方的观念。在此过程中,匡四被塑造成坚守乡村教育事业,心系山区学童的感动中国式的小人物形象。“他”被塑造成发家致富不忘本,为家乡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的优秀企业家形象。二者的区别在文中有两处直接表述,但作者仅仅点到为止而未展开,一处是:

“这不是钱的事,是心里的事。”

另一处是:

“不是钱的事,是让孩子知道这东西来之不易——有时好东西也会变成垃圾,垃圾也会变成宝贝!”

他打了个寒战,小时候的那种寒意袭上身来。

两处匡四都提到“不是钱的事”,为匡四能坚守山村、甘于淡泊、以实际行动教育孩子“东西来之不易”提供理论依据。而“有时好东西也会变成垃圾,垃圾也会变成宝贝”这句话让“他打了个寒战”,似乎有更深的用意。“他”为什么打寒战?显然是“好东西也会变成垃圾”这句话刺到了他的痛处。由此不难推断,“他”的成功是付出了代价的,这代价是一定程度的“变质”。那么结尾的鞠躬,就是“他”对匡四无意的一句话点醒了他、挽救了他的感谢,这从他说的“我也是想把垃圾变成宝贝”这句话中也能得到印证。他急着回去开联谊会、签合同,其实是急着回去自我拯救,这个联谊会一定会和他来之前的想法不同,这个合同也一定会有新的签法。

这是从“他”的角度来说。从匡四的角度来看,匡四对“他”原本是有隔阂的,不仅体现在四年前不和“他”一起离开,还体现在一个重要的细节上。见到匡四时:

他喊了一声,趋身疾步伸出手去。

匡四定定地瞧了他一眼,戴手套的双手只是在身上蹭,没有握手的意思。

“我手脏,手脏——”

结合全文来看,匡四以手脏为理由不和“他”握手,不是闰土式的自卑,而是有意和功成名就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的“他”保持距离。“定定地瞧了他一眼”时在想什么?“只是在身上蹭,没有握手的意思”,又在想什么?不难推断,在匡校长心目中,给“他”是有判断和定位的。拒绝和“他”握手,正是匡校长正直、淳朴、坚守做人本色的体现。由此可以猜测,匡校长对“他”说的那番话,看似无意,或许正是有意。

作者最后的安排是让这两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是什么让匡校长打破了对“他”的隔阂?原因有二:一是“他”交代拿进来的礼物都要送给村邻,说明“他”不忘本;二是“他”说“我也是想把垃圾变成宝贝”,说明“他”听懂了匡校长的弦外之音,想要自新。这两点打消了匡校长的心障,他“捋下手套,往一捆旧书上一扔”,拿出礼物回赠。当两人互说祝福的话时,一个不是大老板,一个不是小校长,两个只是父老乡亲。乡愁在这里起到了弥合时代裂变在人心上留下的伤痕的作用。

分析至此,可以看出,这篇小说里有批判,有礼赞。批判的是改革浪潮中一些忘本变质的人和事,礼赞的是在物质至上的洪流中不变乡情和对至真至善的人性的坚守。批判是温和而含蓄的,礼赞是深情而真挚的。回头再看题目“寒夜灯光”,灯光在文中一共出现三次,开头是汽车车灯,中间和结尾是宅院里匡校长打开的大灯。最后,“他”是“对着庄里的那片灯光”鞠了三个躬。不难看出,“他”身处“寒夜”,“寒夜”不只是现实的寒夜,也是人生阶段的寒夜,而匡校长就像“灯光”一样,给了他温暖、方向、光明。这和对上文对文本的分析是吻合的。这篇小小说2012年被评为中国小小说年度佳作,当之无愧。从中也可以看出,小小说这种文体虽小,但内涵深远。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作家要想在短小有限的篇幅里放入尽可能多的信息,只有将语言和意旨高度浓缩,巧取角度,精心铺设。读者在欣赏小小说时,也必须把这一点作为品鉴的基本意识,通盘考虑,前后照应,抽丝剥茧,才能准确把握作品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