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管理办法

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管理办法
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管理办法

附件

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花卉种质资源,促进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建设,加强花卉品种创新,推动花卉产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全国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建设和管理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的确定,由中国花卉协会组织实施。

第四条中国花卉协会指导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建设与管理,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政策和资金扶持,开展有关技术培训和交流,建立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基础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省级花卉协会对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生产和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根据《全国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建设条件,推荐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建议名单。

第五条花卉种质资源是指不同花卉种及种下分类单位具有不同遗传基础的花卉个体和群体的各种繁殖材料的总称。具体形态包括种子、穗条、根、茎、叶、花、芽、花粉、试管苗、胚、基因片段、其他组织器官和生殖器官等。

第六条花卉种质资源库是指保存花卉种质资源的场所。包括原地保存库、异地保存库、设施保存库三种类型。

第七条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主要有以下保存对象:

(一)传统名贵花卉,包括保存具有我国传统花卉特色、栽培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和价值重大的传统种类和品种。

(二)珍稀濒危花卉,包括保存具有重要价值的珍稀物种(变种)、濒危物种(变种)、中国特有种及其相关栽培品种。

(三)特色花卉和新优品种,包括能突出地方特色的、地方特有的并容易流失的花卉种(变种),以及重要的新优品种。

(四)潜在利用价值花卉,包括具有观赏价值、育种及应用潜力的,可能具备未来市场竞争力的花卉种、变种及其相关栽培品种。

(五)引进的优良花卉,包括从境外引进的花卉种、变种以及重要的优良品种。

第二章范围和条件

第八条范围

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是指已经收集保存花卉种质资源、具有法人资格的花卉生产和研发基地等实体单位。

第九条条件

(一)收集保存的花卉种质资源具有多样性和代表性,具有重要的保护和利用价值,知识产权明确。

(二)土地权属清楚,土地使用权不低于30年,具有较长的稳定保护基础。

(三)无检疫对象和危险性病虫害。

(四)管理机构和体系健全,具备稳定的管理技术力量和技术条

件。管理规范,制度健全,档案资料齐全且保存完整。

(五)与科研、教学单位长期合作,有技术力量较强的科技支撑单位和专家。

(六)保存目标花卉群体具有一定的种质资源分布量、分布范围和生产规模,及明显的文化、品牌、科研和政策优势。

(七)有能够保障开展花卉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所需的必备经费。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保存数量和面积

(一)原地保存库种群的保存数量和面积必须考虑到分布区域特征、生态和遗传稳定性。传统名花木本类不少于100株、草本类不少于50株,总量不足100(或50)株的全部保存;珍稀濒危花卉木本类不少于50株、草本类不少于25株,总量不足50(或25)株的全部保存;特色花卉及具有开发潜力的花卉保存总量为100~500株。每个原地保存库核心区通常要求木本类不小于3 hm2,草本类不少于1 hm2,面积不足3 hm2(或1 hm2)的则全部保存。极小种群保存数量视具体情况而定。

(二)异地保存库种质群体窄域分布种(含变种、品种,下同)应保存1~3个群体/种,局域分布种4~7个群体/种,广域分布种8~15个群体/种。每个群体个体保存数量至少20株以上,建立异地保存库及其备份库,一般要求不少于2个不同的地点。保存的目标花卉群体(种、变种、品种)应占该类花卉全部种、变种或品种的50%以上。

(三)设施保存库保存目标花卉群体内种或变种的样本10~30个/群体,保存种(含变种)、品种的种子数不少于500粒/种(或品种);

植株、穗条、芽苗等不少于50株;试管苗不少于30~50瓶/种(或品种);花粉不少于50克/种(或品种)。具有特殊保护利用价值的种质资源保育点(圃)或离体设施保存库可根据实际情况另定。保存的目标花卉群体(种、变种、品种)应占该类花卉全部种、变种或品种的50%以上。

第十一条根据《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评分细则》(附件2),总分100分,评定总分得80分以上,且保护和利用价值、土地权属和保存目标花卉群体三项得30分以上,则达到标准,再考虑一定的地区发展差异因素,择优确定。

第三章申报材料

第十二条申报单位需提交以下材料,并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一)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申报书(附件1);

(二)主要保护对象照片及资料;

(三)综合考察报告、位置图和区界图等相关图件资料;

(四)所在地花卉主管部门和花卉协会意见;

(五)土地使用证或土地等使用权属证明文件;

(六)申报单位法人证明材料、营业执照及相关资质、资信证书证件复印件;

(七)技术人员证明材料。

(八)科技支撑协议书。

(九)其他材料。

第十三条由申报的实体单位提出申报材料并签字盖章后,经所在地县(市、区)花卉主管部门或中国花卉协会分支机构审核同意盖章,所属省级花卉协会和省级花卉主管部门提出推荐意见后,报中国花卉协会。由中国花卉协会分支机构提出申请的,须经所在地省级花卉协会和省级花卉主管部门同意盖章后,由省级花卉协会统一报中国花卉协会。

第四章受理确定

第十四条材料审查。中国花卉协会收到申报材料,在20个工作日内进行形式审查。对不符合规定的材料,可以要求申报单位限期补正,逾期不能完成或仍不符合规定的,不得参与评审。经审查未通过的,由中国花卉协会书面函复。

第十五条实地考察。中国花卉协会根据发展规划对形式审查通过的单位,组织专家实地考察评估,形成书面考察报告。

第十六条专业评审。中国花卉协会组织专家评审会议,专家评审组根据申报材料和实地考察情况进行专业评审,形成专家组书面评审意见,提出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的建议名单。

第十七条审核公示。中国花卉协会对评审结果进行审核公示,公示期限为7个工作日,无异议的向社会公告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名单。

第十八条规范名称。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统一名称:花卉种质资源库所在地名称或区域名称+具有代表性的保护对象名称+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保存的花卉种质资源属公共资源,应当依法长期保存,并根据可供利用的国家种质资源目录依法开放利用。所在省(区、市)花卉主管部门和花卉协会应当加强监督管理,中国花卉协会将不定期组织检查。

第二十条国家花卉主管部门和中国花卉协会将扶持和指导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的建立、维护,鼓励品种选育;所在省级花卉协会和花卉主管部门应当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花卉种质资源库扩建、研发、保护和利用方面的扶持政策。

第二十一条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主要职责和义务:

(一)编制区域或本库花卉种质资源发展规划;

(二)完成中国花卉协会部署的各项建设和生产任务;

(三)建立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各类生产经营和管理档案及信息数据库;

(四)与科技支撑单位、技术专家及其花卉种质资源库协作,合作开展花卉种质资源评价、利用活动;

(五)对收集保存的花卉种质资源应当面向公众开放,开展科普教育;

(六)对所保存的花卉种质资源材料进行管护并不断丰富新的种质资源,定期进行生活力检测,对于生活力下降的要及时进行更新;

(七)每年12月底前向中国花卉协会上报本年度工作总结和下

一年度工作计划。

第二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者,中国花卉协会报经有关部门对其予以惩处,并撤销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称号:

(一)违反《种子法》第八条规定,侵占、破坏种质资源的;

(二)违反《种子法》第十一条规定,未经批准向境外提供种质资源或从境外引进种质资源,或者与境外机构、个人开展合作研究利用种质资源的。

(三)申报时提供虚假材料或采取其他手段骗取的;

(四)其他应当撤销称号的行为。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花卉是指所有的开花植物以及花、叶、芽、茎、果、根等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植物的统称。

(二)种质是指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即通过有性生殖过程或无性繁殖、体细胞直接传递给子代并决定固有特性的遗传物质。包括具有不同遗传基础,可用于遗传育种的群体、个体、器官、组织和基因等材料。

(三)种质资源是指选育植物新品种的基础材料,包括各种植物的栽培种、野生种的繁殖材料以及利用上述繁殖材料人工创造的各种植物的遗传材料。具体包括种子、穗条、根、茎、叶、花、芽、花粉、试管苗、胚、基因片段、其他组织器官和生殖器官等。

(四)原地保存库是指花卉种质资源在原生境状态下保存的区域

或场所,也称原生境保存库、就地保存库、原位保存库。

(五)异地保存库是指花卉种质资源在原生境以外栽培保存的区域或场所,也称非原生境保存库、迁地保存库、移地保存库。异地保存库包括异地露地保存库和异地保护地保存库。

(六)设施保存库是指在人工控制环境条件下,对花卉种子、穗条、根、芽、花粉、试管苗、功能基因、DNA等繁殖材料进行储藏的保存库。根据保存温度高低可分为常温保存库、低温保存库、超低温保存库等;根据种质资源保存时间长短可分为短期保存库、中期保存库、长期保存库。

(七)种群是指一个物种在一定地理范围内享有共同基因库并能相互交配的个体总和。

(八)变种是指由原种变生的新种。

(九)品种是指经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能适应一定的自然环境和栽培条件,并具有稳定的遗传性状,一般通过嫁接、扦插、组织培养等无性繁殖方式进行数量扩增,产品数量和质量符合生产要求,并作为生产资料使用的栽培花卉群体。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由中国花卉协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运行

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运行 我国首座现代化的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内落成并于日前正式运行。它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收集和保存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最多的专业种质库,标志着我国药用植物资源保护框架体系建设完成,对于我国中药种质资源保存、药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药用生物安全将发挥重要而深远的作用。 据了解,这座投资1200万元建成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离体保护平台——“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设有1个保存年限45~50年的长期库、2个保存年限25~30年的中期库,可保存10万份药用植物种质。目前,药植所已首次系统、大规模开展了我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工作,已入库药用植物种质2万份,实现了对193个科1017个属种子的长期保存,保存期为50年。该种质库为开放性平台,面向全国开展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工作。 同时,药植所还创建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的技术体系,建立了大批种质生活力快捷、标准的检测方法;建立了种质入库干燥的技术;设计完成了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种质信息管理系统。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是中药新药、植物药开发、优良品种选育的基因来源。为了永久保存历经了亿万年进化和积累的优良基因资源,满足中医药和天然药物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市场需求,药植所成立五十年来致力于“中国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在以肖培根院士为首的研究人员不懈努力下,对我国近8000种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系统开展了收集、保存、调查、整理研究,已建成世界最大、最完整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护平台,实现了对280科5282种药用植物的迁地保护,以活体形式保存了大批珍贵基因资源,其中,国家珍稀濒危保护物种243种,国外引进物种150种以上。目前,该所建于北京和云南、海南、广西三个分所的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迁地保护、专业药用植物园,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覆盖了我国主要气候区,总面积达5000余亩。 药用植物园等迁地保护平台和离体保护平台“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药用植物资源保护框架体系建设的完成,及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技术体系的构建取得了重大突破,填补了我国的空白。迁地保护和离体保护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珍稀濒危药用基因资源的物种数量和份数均达到亚洲第一、世界前列。

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方案概述

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方案概述 目录 一、建设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基本建设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资源基本建设框架....................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资源基本应用框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平台建设.............................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平台建设框架........................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教学资源建设规范....................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建设................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学习管理平台建设.................... 错误!未定义书签。 5.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建设................ 错误!未定义书签。 6.专业门户网站建设....................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优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建设目标 构造能够满足教学资源建设长期持续发展的应用框架,实现支撑平台的集中化。 以专业为基础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组织,并实现院校级各专业的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实现学校软资产的不断积累。 对学校“各自为政”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结构进行开放式平台级重组,建立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平台。 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标准、规范、技术、工具和方法。 建立统一门户的在线学习系统,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专业教学以及企业员工技术培训与社会人员继续教育的需求。 二、基本建设思路 1.资源基本建设框架 各专业的资源大体可分为专业级资源、课程级资源、素材级资源三级基础框架。 各专业可根据专业自身的建设内容和特点,拓展出自身的建设框架。在专业级资源和课程级资源中可以设定更多的结构,如在专业资源中拓展培训资源、行业资源等。每个专业可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灵活定制。例如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框架:

如何保护种质资源库

如何保护种质资源库 种质资源,是由亲代遗传给子代的遗传物质,它是培育新品种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战略资源。地球上约有30万种植物,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只要挖掘和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就足以为作物育种开辟广阔天地。迄今为止,全世界已经建成各类种质库1400余座,收藏种质资源700多万份(含各国重复保存部分),其中,我国长期保存的种质资源总量达45万份,位居世界第二。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是对种质保护的重要设备。 从种子法制定以来,保护种质资源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不断变迁,种质资源保护制度也应该不断完善,同时这也是当下正在进行中的,种子法修订的一个重要内容。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振伟认为:近年来,受城镇化快速推进、大规模开发建设、气候变化异常、生态环境恶化等影响,我国的种质资源保护形势比较严峻。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保护方式已难以适应。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设十分有必要。 明确使用财政资金收集保存的种质资源的公共资源属性,建立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依法向社会开放,推动商业性应用。建立与从事种质资源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考核、绩效评价机制,调动科研人员从事种质资源研究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国内种子企业引进国际优良种质资源,提高种质资源有效利用水平。 同时,加快探索建立种质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机制,鼓励和调动全社会对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保护和创新的积极性。种质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利用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保护种质资源,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而有效利用好种质资源,是社会发展之需,是我国由种质资源持有大国向利用大国转变的必然途径。 高标准高质量的种质资源库必须要满足的需求: 1、恒温恒湿控制系统,响应快,精度高,最佳恒温波动度 0.5℃。 2、可任意设定的温度、湿度控制参数,自动构成局部的微气候环境。 3、制冷系统重要部件如压缩机、冷凝风扇、蒸发器风扇和膨胀阀等采用进口名牌产品,保证系统长期高效稳定工作。 4、冷风机采用双压缩机设计,节能可靠。 5、高亮度彩色触摸屏,清晰显示气候室内温度、湿度、光照、程序运行数据及其他工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2008年10月29日,投资1.48亿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正式启用。位于云南昆明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从概念形成到竣工历时8年,于2007年4月29日建设完成,又经过1年多的精心准备才正式启用。 云南是誉满全球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有15000多种植物,约占全国的50%;脊椎动物有1704种,约占全国的55%;昆虫种类有100500种,约占全国的67%。1998年8月,吴征镒院士向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十分有必要尽快建设云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议,并得到朱镕基总理的重视和支持。为此,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按照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共建共管原则,昆明植物所作为工程建设法人单位,建设我国首座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项目总投资1.48亿,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园区80亩。项目建设包括种子库、植物离体库、微生物库、动物种质资源库、DNA库和信息中心。发展目标是:15年内达到1.9万种19万份(株)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将打造成国际领先、亚洲一流的种质资源保存和研究机构。 之所以说这是亚洲之最,主要体现在其规模和发展目标上。亚马逊热带雨林是世界上植物多样性最集中体现的地方,那里每1平方公里有100种不同的植物物种,但在这个190平米的冷库中,将会容纳上万种植物品种,可以说,踏入资源库,一脚踩下去就有上百个物种。” 普通种子只要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便会发芽,因此在常温下最多能长期保存一至两年。“种质银行”则是利用低温、干燥的方式,人为地延长种子的活力。以包谷种子为例,在室外保存1年,活力会下降10%,10粒种子中就有1粒不会发芽。但是存放在“种质银行”中,上千年后仍会开花结果。 “种质银行”是植物的安全局,如果一旦某个物种灭绝了,还可通过存放在“银行”中的种子使其重生。在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中,已收纳了多个濒临灭绝的植物品种,其中包括2006年在石林发现的,已经绝迹100年的“弥勒苣苔”,该物种目前只发现300多个野生植株。 许多种质资源已相当珍贵,在零下20度的冷库中,种子被存放在密封玻璃罐中,瓶壁上都贴着编码标签。安全起见,种子入库时将由电脑随机编码,记录上该物种的资料信息。 190平米的资源库最多可容纳17万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目前,已收集了2万份种质,经过鉴定的植物物种约有3000多种。同时,资源库建立的种子采集网络已基本覆盖全国。通过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方式,以西南地区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为重点,兼顾周边地区,重点收集稀有濒危种、特有种、有重要经济价值及科学价值的物种,为我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及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条件和决策依据。

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

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 1.1 中国观赏植物对世界园林的贡献 中国被西方国家称为“世界园林之母”,从十六世纪开始,西方国家就到中国采集植物标本,在1839~1938年的一百年的时间内,西方国家从中国引走了数千种植物,目前,仅爱丁堡植物园就保存了中国原产的植物1500多种,我国观赏植物能够在世界园林中确立如此高的地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世界上许多著名的观赏植物为我国特产,如山茶花(Camellia japoica)、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牡丹(paeonia suffructicosa)、银杏(Ginkgo biloba)、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白豆杉(Pseudotaxus chienii)、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台湾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nobcides)、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七子花(Heptacodium miconioides)、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连翘(Forsythia suspensa)、猬实(Kolkwitzia amabilis)等等;②世界上许多重要观赏植物的分布中心在中国,如槭属、山茶属、百合属、石蒜属、含笑属、木犀属、丁香属、报春属、竹类植物、兰科植物、蔷薇属等;③世界许多重要观赏植物品种的形成都离不开中国植物,中国的月月红和香水月季是现代月季最重要的亲本,没有中国的月月红就没有周年开花的现代月季,没有中国的香水月季就没有现代月季的芳香气息;中国的高山杜鹃(Rhododen-dron)是形成杂种常绿阔叶杜鹃的亲本,英国人常说“没有中国的杜鹃花,就没有英国的园林”;中国的金花茶是培育黄色茶花的亲本;其它著名的种类还有报春属、兰属、绣线菊属、落新妇属等。 1.2我国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全世界有植物种类约30万种以上,我国有3万多种植物,约占1/10,其中苔藓植物106科,占世界科数的70%;蕨类植物52科,2600种,分别占世界科数的80%和种数的26%;木本植物8000种(包括种、变种、变型和栽培种),其中乔木约2000种。全世界裸子植物共12科71属750种,中国就有11科34属240多种。针叶树的总种数占世界同类植物的37.8%。被子植物占世界总科、属的54%和24%。 经过近30年的调查和研究,我国观赏植物资源基本搞清,全世界观赏植物约有3万种,常用的约6000种;我国原产的观赏植物约1~2万种,常用的约2000种。 1.3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护研究 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传统保存方法主要有原地保存和异地保存两种,超低温保存和核心种质构建是近年才开始的新技术。 1.3.1原地保存(conservation in situ) 指将种质资源在原生地进行保存,又称就地保存。设立植物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区是主要形式,目前,全国各地建立的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自然地理标识、生境/物种保护区、景观/海景保护地、自然资源保护地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1.3.2异地保存(conservation ex situ) 指将种质资源迁移出原生地栽培保存,又称迁地保存。异地保存的主要形式有国家和地方建立的植物种质资源库、植物良种基地收集区(圃)、植物园、树木园及种子资源贮藏库等。 1.3.3超低温保存(cryopreservation) 是指将植物活体材料在超低温条件下(-196℃)长期保存,待需要的时候将其恢复到常温状态,并确保其正常生长的一套技术。种质资源低温保存(cryopreservation)是由cryo 和preservation组成,从词义看,低温所涉及的温度范围是不确定的。习惯上,人们将-80℃以下的低温称为超低温,干冰温度(-70℃)称为极低温,低温则从4℃往下推(李广武等,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建设方案

目录 第一部分建设背景与意义....................................1 一、建设背景............................................1 二、建设意义............................................5 第二部分建设目标与思路....................................8 一、建设目标............................................8 二、建设思路............................................8 三、建设路径............................................9 第三部分建设规划..........................................11 第四部分建设内容..........................................13 一、素材标识和标准......................................15 二、模块和子库..........................................18 三、网络共享服务平台....................................30 第五部分建设进度..........................................33 第六部分建设基础与条件....................................34 一、合作团队实力雄厚,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34 二、核心院校成果突出,为项目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前期基础....36 三、资源库建设初具规模,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积累..37 四、高等教育出版社、金华电信提供共享与运营支持..........38 第七部分措施保障.................................. ........39 一、组织保障............................................3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热带作物种质资源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农 业 行 业 标 准 天然生胶 胶乳标准橡胶(SCR5) 生产工艺规程 Raw natural rubber—Technical rules for production of latex standard rubber(SCR5) NY/T 925—2004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胶乳标准橡胶(SCR5)生产工艺流程及设备、生产工艺控制及技术要求、产品质量控制。 本标准适用于用天然胶乳制造标准橡胶的生产工艺,不适用于用各种凝胶制造标准橡胶的生产工艺。 2 规范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3510 生胶和混炼胶的塑性测定 快速塑性计法 GB/T 3517 天然生胶 塑性保持率的测定 GB/T 4498 橡胶 灰分的测定 GB/T 6737 生橡胶 挥发分含量的测定 GB/T 8081 天然生胶 标准橡胶规格 GB/T 8082 天然生胶 标准橡胶包装、标志、贮存和运输 GB/T 8086 天然生胶 杂质含量测定法 GB/T 8088 天然生胶和天然胶乳 氮含量的测定 NY/T 734—2003 天然生胶 通用标准橡胶生产工艺规程 3 生产工艺流程及生产设备 3.1 生产工艺流程 鲜胶乳→称量、检查→净化(离心沉降或过滤)→混合→稀释→净化(自然沉降) →加酸凝固→压薄脱水→压绉脱水→造粒→滴水→干燥→称量→打包→包装、标志→贮存、运输 ↓ ↑ 取样→检验→定级 3.2 生产设备  胶乳运输罐、胶乳过滤筛、胶乳收集池、离心沉降器、胶乳混合池、酸池、并流加酸装置、胶乳凝固槽、压薄机、凝块池、绉片机、锤磨机(或撕裂机)、输送带(或胶粒泵及震动下料筛)、干燥车、渡车(或转盘)、推进器、干燥柜、供热设备(包括燃油炉、燃油器、风机、供热管、压力式温度计等)及打包机。 4 生产工艺控制及技术要求 4.1 胶乳的收集 4.1.1 胶乳收集的工艺流程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申报指南

附件4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申报指南 一、指导思想 以受众面广、量大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建设适合网络传播和教学活动、内容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的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推动高职院校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 二、功能定位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定位于“能学、辅教”。“能学”指凡有学习意愿并具备基本学习条件的高职院校学生、教师和社会学习者,均能够通过自主使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实现不同起点的系统化、个性化学习,并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辅教”指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授对象和课程要求,利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灵活组织教学内容、辅助教学实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以外,通过使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巩固所学和拓展学习。 三、建设要求 (一)内容要求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应能够涵盖课程标准(或课程教学基

本要求)规定内容、覆盖该课程所有知识点和岗位技能点,包含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过程记录、教学评价等环节,颗粒化程度较高、表现形式适当,能够支持线上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申报学校应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出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等先进职教理念开发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并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成果应用到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二)资源要求 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 1.基本资源。基本资源指能系统、完整、科学反映本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设计、资源配置及利用、课程改革成果,有力支撑教学目标实现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微课程等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 2.拓展资源。拓展资源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环节,支持教学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例如:各类典型新技术应用、生产案例、教学案例、专题讲座、素材资源,

林木种质资源库的管理办法

林木种质资源库的管理办法 产品型号:TPZY-CV2.0 产品简介: 种质资源管理系统又称种质资源库管理系统软件、种质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种质及中间材料等育种资源的信息化管理。通过条形码或电子标签为每一份种子建立唯一标识,实现育种资源的动态出入库管理与预警提醒、远程查询检索,促进育种资源的妥善保管。 中国最早贮藏种子的方法是将晾晒干燥后的种子,装在纸袋或布袋内,放入带盖的小口缸或瓦罐里,加入适量的生石灰作为吸湿剂,置于阴凉处保存。印度、埃及等国也采用过类似的方法。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苏联等国相继建造了用空调设备控制温、湿度环境的贮藏室。中国从1975年起筹建种质资源库,广西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库于198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国家种质库于1984年相继建成,均已先后投入使用。一些国家的农业科学工作者正致力于采用超低温(-196℃的液态氮)冷冻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新技术,以期达到长期贮藏种质的目的。 产品分类: 贮藏环境(主要指温度和湿度)对种子的寿命影响很大。根据库内温、湿度环境的不同,种子贮藏建筑可分为5类:①超长期贮藏库,温度-18℃,相对湿度40%左右,贮藏期为50年。②长期贮藏库,温度-10℃以下,相对湿度30~40%,贮藏期为30年以上;③中期贮藏库,温度0~5℃,相对湿度30~40%,贮藏期为15年左右;④短期贮藏库,温度10~15℃,相对湿度50~60%,贮藏期为1~3年;⑤普通种子库,采用自然或机械通风调节库内温度,种子贮藏期为3~6个月。超长期贮藏库、长期贮藏库、中期贮藏库和短期贮藏库都需配备制冷除湿设备。中国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材料分两级保存。长期保存的材料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的长期库贮存。中期保存的材料由各地方农业科学院(所)或中国农业科学院有关研究所的中期库保存。长期库向各中期库提供更新用种;各中期库除向长期库提供贮存种子外,还向育种者提供研究材料。短期库可作为各省市种子公司用以保存优良种子的库房。普通种子库为保存第二年生产用种的库房。

种质资源

§3 种质资源 重点:种质资源的概念,种质资源的重要性、保存、研究、创新与利用。 难点:各类种质资源的特点。 要求:了解作物起源学说的形成、发展和主要内容,明确种质资源的工作内容,掌握种质资源的概念、类别和利用。 §3.1 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3.2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 §3.3 作物种质资源的类别及利用价值 §3.4 种质资源工作的内容 §3.1 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3.1.1 种质资源的概念 用以培育新品种的原材料,过去称为育种的原始材料。在中国20 世纪60 年代初改称为品种资源。现代育种所利用的现有品种材料和近缘野生植物,主要是利用其内部的遗传物质或种质,所以现在国际上大都采用种质资源这一名词。在遗传育种领域内,把一切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的生物类型总称为资源(germplasm rmuce)。包括品种、类型、近缘种和野生种的植株、种子、无性繁殖器宫、花粉甚至单个细胞,只要具有种质并能繁殖的生物体,都能归入种质资源之内。又因为现代的遗传育种研究不但利用现有的种质资源,而且要进行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所以,遗传学上也常称种质资源为遗传资源(genetic remurees)。说到底,遗传、育种研究上主要利用的是生物体中的部分基因,甚至是个别基因,所以又称为基因资源(gene resources)。把蕴藏有形形色色基因资源等各种材料, 概称为基因库或基因银行。 种质资源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由自然演化和人工创造而形成

的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它积累了由于自然和人工引起的极其丰富的遗传变异,即蕴藏着各种性状的遗传基因。是人类用以选育新品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也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材料, 是极其宝贵的自然财富。 3.1.2 品种资源在作物育种工作中的重要性 1. 品种资源是作物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 作物育种成效的大小,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掌握种质资源的数量多少和对其性状表现及遗传规律的研究深度。 品种资源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过程中形成的, 它们携带着各种各样的基因, 是品种选育和生物学理论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材料来源。如果没有品种资源, 作物育种工作就成为“无米之炊”。 筛选和确定作物育种的原始材料, 也是作物育种的基础工作。能否灵活地、恰当地选择育种的原始材料, 受作物品种资源工作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 2. 作物育种工作的突破性进展取决于关键性基因资源的发现和利用 国内外作物育种工作实践表明, 一个特殊种质资源的发现和利用, 往往能推动作物育种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品种培育的突破性进展, 往往都是由于找到了具有关键性基因的种质资源。 20 世纪50 年代, 中国由于发现和利用了广东省的矮脚南特和广西省的矮仔占等水稻矮源, 从而育成了广场矮、珍珠矮等一批高产、抗倒的矮秆水稻良种,实现了品种矮秆化,使水稻亩产由200-250 公斤提高到300-350 公斤以至500 公斤。 同时, 由于低脚乌尖这一水稻矮源的发现与利用, 进一步推动了世界范围的“绿色革命”浪潮。低脚乌尖原产于中国台湾及福建, 它现在几乎是世界所有国家矮秆水稻品种的祖先。台湾省以低脚乌尖为亲本,

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的功能特点及技术参数

国家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的功能特点及技术参数 林木种质资源保存主要有原地保存、异地保存和设施保存3种方式。设施保存的场所又称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或林木种子标准样品库,英文意译为”种质银行“,是当前最有效、最安全的保存方式,它包括种子低温保存、超低温保存及种质离体保存等方法。种质库保存以种子为主体的作物种质资源及其近缘野生植物,这些材料可随时提供给科研、教学及育种单位研究利用及其国际交换。种质库在接纳到种子后,需对种子进行清选、生活力检测、干燥脱水等入库保存前处理,然后密封包装存入-18℃冷库。托普云农已为广大科研院校、教育及育种单位研发建设的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助力种质资源保存工作。 托普云农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主控系统功能: 1、各档程序参数长期记忆,系统意外断电后可以自动恢复运行,并且不影响原来参数的设定,可按原有的设置继续运行,充分保证试验工作的连续性。 2、高温报警,异常报警功能:可设定各监控点位的温度、湿度报警上下限值,当出现被监控点位数据异常时可自动发出报警信号。报警有三种方式组成:声光警灯报警、电脑屏幕画面报警和短信群发报警。短信可同时通知多人,扩大故障发生后的知情人数量。主机时实及历史故障信息均可查询。 3、该系统采用低功耗设计,可有小型UPS直接拖动工作,确保断电情况下报警信息(声光,屏幕,短信群发)能正常发送。 4、全新动态恒温恒湿控制系统,响应快,精度高。 5、任意设定的温度、湿度控制参数,自动构成局部的微气候环境。触摸屏

尺寸不小于5.7英寸,所有的参数显示和设定均可在触摸屏上进行,在全彩色触摸屏上进行参数设置等操作的功能,可根据种子种类的不同选择最佳制冷或除湿的运行模式,可在触摸屏上直接设置温度,湿度,时间,模式等参数, 具有实时温湿度,历史温湿度数据曲线,设备运行状态显示,故障图形代码显示等专用功能。 6、整个控制系统具有计算机通讯接口,如有需要可以安装上位机软件对整个控制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对库房的的温湿度数据进行电脑数据显示、曲线显示、数据记录以及打印等。 库体要求: 1、气压平衡装置:为了避免库房内温度的变化而引起库房内外压力差对库房强度的影响,在每个库房侧壁处安装一套重力关闭型压力平衡装置。 2、库房内侧上方装有吊顶式冷风机和匀流送风板,匀流送风,提高库房内整体送风效率,进门有风幕保温隔离系统暖通管道系统内材料为铜管。 3、库体五面采用聚氨酯双面彩钢保温板(厚度100mm)。 4、保存库保温门:开一扇800mm宽×2000mm高大门,每扇门开启方式为外单开启,确保内部开启优先(在外部锁闭情况下仍旧确保内部能够直接开启,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 5、大门密封及结构:门框的密封采用特制的耐高低温的硅橡胶密封条,在门框处加装门框加热丝以防在低温情况下门框处凝露;门把手、饺链采用日本进口优质产品,可保证其强度,防止掉落;门框四周加强,即在门发泡前,在大门内侧焊接加强筋,可保证其强度,防止门的变形。 内部地面:地面需采用专门的地面保温材料(隔热XPS保温板),加上铺设钢筋混凝土承重结构,上铺PVC地胶板。达到:防水防滑,耐磨,保养方便:平常用清水拖把擦洗即可,遇有污渍,用橡皮擦或稀料擦试即可干净。防火阻燃/耐酸碱。

种质资源库建设方案

***国家级中草药种质资源库配套设施建设 工作方案 ***国家级中草药种质资源保护和研究基地建设项目,于2014年开工建设,2016年建成。项目总共投资约8655万元。"***国家级中草药种质资源库"主要包括种子库、植物离体种质库、信息中心。位于***,正式启用后将使*** 乃至西北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得以保存。 ***中草药种质资源库从概念形成到竣工历时3年,建筑面积约560㎡。如运行后具体目标是在第一个5年内达到300种3000份(株),15年内达到1600种1.6万份(株)野生中草药种质资源。 种质资源库因资金等原因缺少配套设备并未投入运行,只在田间进行中草药种质资源的繁殖工作,为保存现有的种质资源特制定此工作方案。 1、总体科学目标 其总体科学目标是:建成一个依托***、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一流的野生中草药种质资源保护设施和科学体系,实现自动化管理的中药材种质资源库。使中国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安全得到可靠的保障,将对抢救、保存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促进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和中药材规范化栽培,填补生物资源种质保存系统的缺陷等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保存中药材遗传资源,为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建立背景 ***是全国中草药主要产区之一,中药材产业在全国具 有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全省14个市州的70多个县区均有 中药材生产,中草药种类多,产量大,品质好,有特色,全 省中草药品种9500多种,位居全国第二,是名副其实的中 药材资源宝库。主要的中草药资源有1600多种,野生植物 类1270种,其中动物类214种,矿物类43种,目前人工种 植中草药350余种,分布较大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200余种。随着物种消失的速度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植物种子 保护的重要性,而中药材种质资源是其中重要的一类。种质 资源库作为***中草药种质资源保护领域的一个重点建设工程。将进一步促进校地科技合作,对***乃至西北的生物多 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的中医药产业科 学发展和教育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种质资源库是具有重要影响的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 保藏设施,保藏能力将达到西北领先水平,并具有不可替 代性。目前在临时仓库已收集保存约100种300份野生植 物种子。 ***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非常适宜多种中药材 生长,中药材野生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黄芪、党参、当 归等道地药材的栽培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素有“千年药乡” 和“西北药都”之美称;早在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所著《本 草经集注》中就有“黄芪第一出***,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的记载;北宋《太平御览》所引的南北朝《秦州记》

专业教学资源库申报指南

附件3 专业教学资源库申报指南 一、指导思想 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以下简称资源库)主要面向我省高职院校专业布点多、学生数量大、行业企业需求迫切并且国家尚未立项建设的高职教育专业领域,组建一流团队、汇聚一流资源、提供一流服务,为全省高职院校相同(相近)专业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施提供范例和优质资源。通过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推动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扩展教与学的手段、范围和形式;带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变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基于资源库使用的学习、培训等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机制;为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和服务,增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为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条件和保障。 二、功能定位 资源库定位于“能学、辅教”。“能学”指凡有学习意愿并具备基本学习条件的高职院校学生、教师和社会学习者,均能够通过自主使用资源库实现不同起点的系统化、个性化学习,并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辅教”指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授对象和课程要求,利用资源库灵活组织教学内容、辅助教学实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以外,通过使用资源库巩固所学和拓展学习。 三、建设思路

资源库建构遵循“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的逻辑,强化应用功能和共享机制设计。资源布局与运行平台功能的一体化设计是资源库建设的前提,应以满足用户使用需求为目标,根据专业领域特点,对知识结构、资源属性和运行平台功能等进行整体设计;成套规范的课程是资源库建设的重点,要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代表本专业最高水平的整套专业核心课程(用户使用过程中新搭建的课程可作为资源库运行过程中的新生资源,但不作为资源库必须具备的“结构化课程”);体现信息技术优势的小颗粒资源是资源库建设的基础,库内资源要在保障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尽可能设计成较小的学习单元,颗粒化存储,便于检索和组课。 四、建设内容 (一)资源建设 1.基本资源。一般指涵盖专业教学标准(或专业教学基本要求)规定内容、覆盖专业所有基本知识点和岗位基本技能点,颗粒化程度较高、表现形式适当,能够支撑资源库结构化课程的资源。结构化课程必须以专业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基础系统设计而成。 2.拓展资源。一般指基本资源之外针对产业发展需要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开发建设的资源。拓展资源应体现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并不断提升资源建设的普适性。 3.资源冗余。库内资源应力求丰富多样,在数量和类型上大大超出结构化课程所调用的资源范围,实现资源冗余,以方便教师自主搭建课程和学生拓展学习。

中国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特点

中国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特点 中国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特点 观赏植物(花卉)种质资源 观赏植物(花卉)种质资源(Germplasm Resources of Ornamental Plants)是指携带一定可利用价值的遗传物质,表现为一定的优良性状,通过生殖细胞或体细胞能将其遗传给后代的观赏植物的总称 花卉种质资源包括野生种、栽培种及人工选育或杂交的品种。 种质资源的载体可以是种子,也可以是花卉的块根、块茎、鳞茎等无性繁殖器官或根、茎、叶等营养器官 还包括愈伤组织、分生组织、花粉、合子、原生质体及染色体和核酸片段等。 花卉种质资源是育种、科学研究、创造有价值栽培作物新类型的重要物质基础。 一、观赏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 中国是一个观赏植物(花卉)资源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国家,蕴藏宝贵的观赏植物资源。 中国的被子植物总数为世界第三,仅次于巴西和马来西亚; 中国原产的木本植物约有7500种,在世界树种总数中占有很大比例。

英国丘园(Royal Botanical Gardens,Kew)中从中国引种成功的观赏树木占全园树木总数的三分之一,在亚洲,中国花卉资源最为丰富,尤以西南山区最为突出,这一地区的植物种类约比毗邻的印度、缅甸、尼泊尔等国山地多4-5倍。 据陈嵘教授在《中国树木分类学》中的统计,中国原产的乔灌木种类比全世界其它北温带地区所产的总数还多, 非我国原产的乔灌木种类仅有悬铃木、山月桂、北美红杉、南洋杉、罗汉柏等10个属而已。 在中国原产的花卉中,有很多是中国特产的优良种类。是中国花卉中的宝贵财富。 中国观赏植物的资源另一个特点是变异范围大。 l仅以常绿杜鹃亚属而言,小的杜鹃仅为5-10厘米。巨型的大树杜鹃茎围达近3米,花型、花色、花香、花序差异很大。 l中国的百合约为60种,占世界的60%,种类多。花色变异大,是世界重要的观赏球根花卉的种质资源; l中国蔷薇属、紫薇、乌头属、报春花属等类型丰富是世界上是少有的。设计就是指具有美感、使用与纪念功能的造形活动或营造活动 建筑是一个有关木材、砖块、石头、钢铁和玻璃的专业。它也是一种基于语言、理念和概念框架的艺术形式。

林木种质资源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及应用

林木种质资源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及应用 何利平 (太原市林业局 太原 030012) 图1 林木种质资源数据库的流程 数据库是较为理想的数据存储和管理方式。它具有处理速度快,安全可靠,节约空间,便于修改,易实现数据共享等特点。林木种质资源管理数据信息按照描述方式和记录方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描述事物属性特征,以数字或文字方式记载的数据信息,如树高、胸径等;另一类是描述事物的空间位置及分布,以图形方式记载的数据信息,如优树的照片、地理分布、立地类型区划等。由此可得出,完整的林木种质资源数据库包括两大类,即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 1 太原市林木种质资源概况 全市共有野生、栽培和引进的木本植物60科、147属、349种;共有古、大、奇树木22种、172株;油 松、落叶松、白皮松等优良林分7块,枣树品种62个。 2 建立数据库的方法 林木种质资源数据库可按不同的指标分为不同的类别,其流程见图1。 2 1 资料的准备和数据的组织 根据资源普查的目标、任务和内容,确定要建立的数据库类型,以此为基础进行资料的收集、加工和 数据的组织工作。我市林木种质资源普查的范围和内容有野生乡土树种、引进树种和品种、优良林分、优良单株以及良种基地等项目,以及编制林木种质资源分布图。随后将收集来的调查图片、统计资料、标本、照片、各种林业用图、地形图进行科学加工,如某些数据的剔除、图幅比例尺及控制点的选取、坐标系的确定、照片的筛选、某些派生数据的生成等,最后对数据进行编码。 编码的方式有单一顺序码、数字码、字符码、混合码4种。视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编码,做到唯一化、规范化、可识别化和易于扩充。林木种质资源数据按其性质分为定量的和定性的两种。定量的数据(胸径、树高、蓄积量)可直接输入,定性的资料(林分起源、林种类型、珍稀树种的保护级)需经过编码转换为数学形式。 2 2 数据信息的输入 2 2 1 属性数据的输入 先确定数据的存储形式,我们采用的是关系型数据库。其优点是它的管理功 能成熟,易于转换为其它高级语言所采用的数据形式,实现数据共享。 然后就可利用建库软件通过键盘将 属性数据输入。 2 2 2 图片的输入 用扫描仪将筛选的各种优树、珍稀树种、母树林、优良林分的图片直接输入。一般要求采用高分辩率的台式彩色扫 描仪输入。 2 2 3 空间数据的输入(地图的数字化) 实现图形资料转化为数字形式,形成数字化文件。图形要素按其表现特征分为点、线、面。这三类图形要素在转换为数字形式时, 记录方式是不同的,点状要素(了望 塔、居民点)只记录它的特征码及其位置;线状要素(道路、河流、林班线、调查线路)既要记录它的特征码,又要顺序记录从线段起点开始到各折线点及终点坐标;面状要素(母树林、种子园)采用矢量格式。矢量数据的输入,采用数字化仪手扶跟踪输入,点方式和流方式结合使用。 2 3 数据信息的校检和编辑处理2 3 1 属性数据的校检 采用人工校检、二次键入、利用平衡关系3种校检方法,其中对数据代码的校 检非常重要,一个数据记录如果输 入有错可通过代码检索出,对它进 行修改或删除。 2 3 2 空间数据的编辑处理 通过数字化仪产生的数字化文件,存在许多误差,需进行加工提炼,形成有效的可供使用的数据。编辑加工的主要内容首先是纠正误差,包括同一要素重复输入的误差改正,该相交的两条线不相交的误差改正, 多条线不相交在一点上的误差改正

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

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 项目年度总结交流会在厦门召开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办,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承办的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项目年度总结交流会,2008年3月14-16日在厦门召开。科技部农村科技司许增泰处长,农业部科教司陈彦宾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刘旭副院长、科技局李建萍处长,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所长、王述民副所长,茶叶研究所江用文副所长,草原研究所王育青副所长,福建省科技厅郭运孝处长、农业厅程书田处长、农科院刘波副院长,以及来自全国91个单位的258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许增泰处长充分肯定了项目在植物种质资源政策法规、规范标准、资源保护、整理整合、信息共享、实物共享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对项目2008年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陈彦宾处长对项目工作表示满意,强调要进一步加强交流和协作,取得更大的成绩。刘旭副院长要求各子项目进一步加强管理,全面总结平台工作,加强交流,填平补齐,整体推进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万建民所长代表项目主持单位感谢科技部、农业部的长期支持,感谢项目参建单位和专家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表示作物科学所将认真组织好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圆满完成项目任务。 王述民研究员代表项目组汇报了项目年度进展和下一步工作安排,曹永生、江用文和王育青研究员分别汇报了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多年生和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牧草种质资源平台建设的进展和成效,各参建单位分别汇报了各自任务完成情况和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多

样性图谱编制进展,并就项目有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效果。 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是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涵盖了农作物种质资源、多年生和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林木(含竹藤花卉)种质资源、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热带作物种质资源、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及牧草植物种质资源。该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持,包括农业部、教育部、国家林业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中国科学院下属的331个参加单位,参加人员达2630人,其中高级职称938人。

中国园林树木种质资源特点

1.4.4 我国园林树木种质资源特点 1.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分布集中。 原产我国的木本植物约8000种,在全球树种中所占比例甚高 All in the world in China 裸子植物4纲9目12科700余种4纲9目11科243种 被子植物417科267科 25万种 2.5万多种 ①气候、地形、地貌 ②受第四纪冰川影响较小,我国—山地冰川,成为避难所。 ●中国是一个植物资源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国家。 ●中国被子植物总数为世界第三,仅次于巴西和马来西亚。 ●中国有3万多种高等植物,许多是北半球其它地区早已灭绝的古老了遗植物。多数 为古老的、原始的、新生孤立的类群。 ●中国被子植物中,有246个特有属,17000多个特有种。 ●中国原产的木本植物有8000多种。 ●中国是很多观赏植物的世界分布中心。 ●如山茶属Camellia,全世界有220种,中国就有195种,占88.6%;杜鹃属 Rhododendron ,全世界有900多种,占58.9%,中国530多种;槭属Acer全世界200种,中国150种,占75%;蜡梅属Chimonanthus 6种、泡桐属9种全分布在中国;油杉属Keteleeria 12种中中国就有10种,占83%;木犀属Oamanthus30种中中国有27种,占90%;刚竹属Phyllostachy50种中中国有45种,占90%;丁香属Syringa30种中中国有26种,占86.7%;椴树属Tilia50种中中国有35种,占70%。 2.园林树木栽培品种及类型丰富 ●中国花卉栽培的历史有3000多年 ●中国原产和栽培历史悠久的花卉,常具有变异广泛、类型丰富、品种多样的特点 ●中国名花数量大,世界少有、品种丰富 ●如梅花 梅花枝条有直枝、垂枝和曲枝等变异,花有洒金、台阁、绿萼、朱砂、纯白、深粉等变异。在宋朝就已有杏梅类的栽培品种,以后形成的品种达到400多个,其品种类型丰富、姿态各异。在木本花卉中是很少见的。 3. 园林树木优良遗传品质突出 (1)多季开花的种与品种多多季开花的植物主要表现在一年四季或三季能开花不断。这是培育周年开花新品种的重要基因资源及难得的育种材料。 ●四季开花的种类如月季花及其品种“月月红”、“月月粉”、“月月紫”、“微球月季”、 “小月季”等;香水月季(Rosa x odarata)及其品种“彩晕香水月季”、“淡黄香水月季”。这些种或品种在温度适合时,四季开花不断。 ●除此之外,四季开花的还有米兰品种‘四季米兰’(Aglaia odorata cv. Macrophylla)、 ●桂花品种“四季”桂(Osmanthus fragrans cv. Everflorus) ●多季开花的有四季丁香(Syringa microphyll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