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十一五”规划
(2005—2010)
(草案)
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西省环境保护局
赣州市人民政府
二○○四年十一月
目录
一、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概况
(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东江源头区域“十一五”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奋斗目标
三、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施步骤
四、实施以“青山绿水”为重点的九项生态工程
(一)生态林建设工程
(二)水土保持工程
(三)矿山生态恢复工程
(四)生态农业工程
(五)防洪、饮水工程
(六)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程
(七)生态旅游工程
(八)生态移民工程
(九)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与信息管理体系建设工程
五、东江源头区域“十一五”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创新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机制
(二)提高认识,广泛宣传
(三)建立和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责任制和监管体系
(四)广泛筹集资金,加大投入
(五)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六)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七)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走开发式生态建设之路
(八)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公民参与度和生态文化建设
(九)建立预警制度,完善生态监测系统
(十)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的方针,加强法制建设
附:江西省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十一五”规划重大项目汇总表
东江是香港和珠江三角洲的主要饮用水源,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安远、定南三县,流域面积3502平方公里,约占东江流域总面积的十分之一,流入东江的多年平均水量为29-21亿m3,占东江年平均径流量的10.4%。
由于东江源水量稳定、水质好,一直是东江源区和深圳及香港饮用水的重要水源地。
加强东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投资百亿元的东深供水工程的正常运行,直接关系到珠江三角洲和香港700万同胞的饮用水源
的清洁,直接关系到香港的繁荣、稳定和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大政方针的实施。
2002年国家环保总局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将该区域确立为以水源涵养为主导功能的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试点区,实施重点保护。
全力保护东江源头区域的生态环境,加快进行综合治理,是江西省及赣州市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刻不容缓的大事,是珠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重大战略举措。
《江西省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十一五”规划》,是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
本规划的编制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编制导则(试行)》和《关于批准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试点的复函》、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江西省人民政府批转的《关于加强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施方案》为依据,把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在江西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格局中,主要阐述近期及“十一五”期间江西省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及政策措施,是江西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行动纲领。
本规划的规划期是2005-2010年,突出问题采取即期应急缓解措施,重要建设项目展望到2015年。
本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是,以增强和维护东江源头的水源地主导生态功能、保障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公众饮用水安全为中心,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政府监管、市场机制和公众参与,完善政策,创新机制,下大力气在“十一五”期间解决生态环境领域长期存在的体制不顺、投入不足、执法不严等突出问题,以生态功能区监管能力建设、加强涵养水源与水质保护为重点,带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全面开展,将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落到实处,成为全国生态功能保护示范区,为全国其它江河源头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示范,积累工作经验。
一、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概况
东江源头区域的安远县、寻乌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定南县是省级贫困县。
区域内水土流失面积970平方公里,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27.8%。
三县有34个乡(镇),总人口8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1.12万人,人口密度140人/平方公里。
2003年区内生产总值26.9亿元,人均3194元;地方财政收入1.7亿元,人均203.83元;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左右,约占江西省和赣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的70%,广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41%,珠江三角洲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
三县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42%,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处于江西省和赣州市的末端水平。
江西省高度重视东江源头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002年11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向国家申报批准东江源区为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的江西省东江源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领导小组,并对源头区域进行统筹规划;2003年8月1日江西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关于加强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2004年2月1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批转了省环保局《关于加强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施方案》。
赣州市和源头区域三县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长期以来,源头区域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以保护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为己任,发扬苏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坚持不懈地开展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以牺牲局部经济发展为代价,严格控制和关停了一批对资源环境有破坏和危害的小造纸、小矿山、小冶炼等项目,为保护东江水环境作出了重大贡献。
寻乌县素有“稀土王国”的美称。
近年来,为保护东江源头区域水环境,在全县范围专
门开展稀土矿区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先后在水源区取缔关停污染矿点104个。
安远县政府在三百山及周边地区划定禁伐面积120万亩,并建立了30万亩的三百山核心天然保护区,全面实行封山育林。
近年来,安远县共关闭松焦油厂15家、稀土矿点10家近百条生产线、活性炭厂5家、木材加工厂20余家,全县累计投资2000余万元用于生态保护,使三百山及周边地区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生态体系。
定南县关闭钨矿坑口68个,金矿采矿点33个,稀土采矿点134个,投资168万元用于岿美山矿区尾砂坝工程和废水治理工程,投资920万元建设稀土矿栏砂坝206座,大大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定南水的水质。
安远、寻乌县还率先启动了源头区域生态移民工程,仅2004年就从水源保护区搬迁居民2000人。
这些措施的实施,大大缓解了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赣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加强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赣州市东江源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源头区域三县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治理东江源、保护生态功能的各项工作正在深入开展。
特别是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先后安排实施了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工程、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农村沼气等一系列项目,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相比,东江源头区域的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均有明显增加和提高,水土流失治理初见成效。
这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大工程的实施,不仅明显改善了东江源头区域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而且对进一步增加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有效促进了全省生态环境建设。
(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
东江源头区域有色金属、稀土矿产及林木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由于源头区域特殊的生态环境功能与地理区位,为了保护好东江的饮用水源,不能进行广泛开采,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发展受到极大限制,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较低。
安远、寻乌、定南三县财力均十分薄弱,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投入的紧迫性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特别是由于难以找到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又有利于脱贫致富的门路,严重影响源头区域农民主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生态环境功能下降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由于历史、人口、资源、发展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源头区域以稀土、钨的开采和冶炼为主的矿业,以脐橙开发为主的果业,以大型养猪场为代表的养殖业等产业的发展都处于对环境压力最大的起步阶段,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相当有限,东江源流域生态环境功能下降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主要表现在:
(1)水源涵养能力下降。
虽然东江源流域整体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但由于林种结构不合理,林种、树种单一,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不高。
1990年以前区域内平均年径流量为30.01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为95.2立方米/秒,其中平均年地下水资源量9.9亿立方米,径流补给系数0.33。
1991-2001年,年平均径流量比过去减少了4.9%,径流补给系数下降6.1%。
(2)水土流失还比较严重。
近年来虽然东江源流域加大了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水土流失面积略有减少,但开发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还未得到根本遏制。
资料显示,东江源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为4280吨/平方公里,年土壤流失量为418.4万吨,导致河床抬高,防汛抗洪难度增大,直接对东深供水工程构成威胁。
(3)人地矛盾突出。
东江源头区域人均耕地不足0.6亩,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亩左右。
可开垦为耕地的后备资源短缺,且大部分分布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深山区,开发利用难度大。
随着人口自然增长和各种开发建设用地的增加以及生态退耕,人地矛盾将更加尖锐。
(4)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破坏较大。
区域内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暴雨、洪涝、低温、阴雨、崩岗等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尤其是干旱、洪涝和地质灾害影响大,
损失重。
伏旱发生率达80%-90%,一般持续30天-50天,最长达80天以上;暴雨型洪灾时有发生,直接损毁民房、农田、水利、交通、通讯等设施。
重建的人工生态环境植被品种单一,生态稳定性差,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3、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情况比较严重
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源头区域内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加上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矿山的不合理开发对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污染。
(1)水体污染有加重的趋势。
一些企业将未经处理,含有COD和氨氮的污水直接排入东江及其支流,沿江城镇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汇入东江,使东江整体水质有所下降。
各类污染如不能得到有效治理,东江流域将面临水质型缺水。
(2)农业面源污染直接影响区域环境。
由于农业生产不合理和超量使用农药、化肥、农用塑料以及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范围和程度日趋加重,农田超标污灌面积有所增加,部分农畜产品受到污染,带入的大量氮、磷、钾物质成为引起水质富营养化的严重隐患。
(3)历史遗留问题突出,矿山生态破坏比较严重。
东江源头区域现有各类矿山(点)数千座(处),这些矿山均属老企业,技术水平不高,对自然植被和景观造成破坏,还经常引发塌陷、地裂、滑坡,边坡失稳等次生地质灾害,矿渣大量堆积和污水不合理排放,对农田土壤和水体也造成污染。
据不完全统计,东江源头区域内急需复垦的矿区面积已达46.21平方公里。
局部地区由于矿山开发不合理,已造成地下水资源减退和生态环境失衡。
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伴生的放射性物质和有害金属离子一旦污染了河床,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4、生态环境的统一监管能力比较薄弱
东江源生态功能保护区涵盖寻乌、安远、定南三县,区域面积3502平方公里,目前监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缺乏一个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还没有形成有针对性的管理机制和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二是监管技术、手段落后,无法及时准确提供源头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信息,难以从根本上保障东江源头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
尤其应该指出的是,目前投入机制不适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需要,治理保护总体上进展缓慢。
此外,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市场机制和公众参与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也影响和制约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进程。
加快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必须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抓住根本性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