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GSM天线设备规范v34-图文(精)
多频段机车天线技术要求规范
目次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名词、术语 (1)3.1天线 (1)3.2全向天线 (1)3.3远场区 (1)3.4极化 (1)3.5线极化 (1)3.6标称阻抗 (2)3.7辐射方向图 (2)3.8半功率波束宽度 (2)3.9天线增益 (2)3.10方向图圆度 (2)3.11额定功率 (2)3.12电压驻波比(VSWR) (2)3.13频带宽度 (2)4 技术要求 (2)4.1命名原则 (2)4.2 一般结构要求 (2)4.2.1结构设计 (2)4.2.2天线接头 (3)4.2.3底座尺寸 (3)4.2.4外形尺寸 (3)4.2.5安装要求 (3)4.2.6颜色 (3)4.2.7抗风能力 (3)4.3DTX-I(Ⅱ、Ⅲ)型天线电性能技术要求 (3)4.3.1工作频率范围: (3)4.3.2极化方式 (3)4.3.3标称输入阻抗 (3)4.3.4辐射方向图 (3)4.3.4.1半功率波束宽度 (3)4.3.4.2方向图圆度 (3)4.3.5 天线增益 (3)4.3.6额定功率 (4)4.3.7电压驻波比(VSWR) (4)4.4环境适应性要求 (4)5 测量方法 (4)5.1测量基本要求 (4)5.2一般结构要求检测方法 (4)5.3天线辐射方向图的测量 (4)5.3.1测量仪表 (4)5.3.2测量要求 (4)5.3.3测量步骤 (4)5.4天线增益的测量 (4)5.4.1测量仪表 (4)5.4.2测量要求 (4)5.4.3测量步骤 (5)5.5驻波比和输入阻抗的测量 (6)5.5.1测量仪表 (6)5.5.2测量要求 (6)5.5.3测量步骤 (6)5.6额定功率的测量 (6)5.6.1测量仪表 (6)5.6.2测量步骤 (6)5.7频带宽度的测量及表示 (7)5.8环境试验方法 (7)6 检验规则 (7)6.1鉴定检验 (7)6.1.1检验样品数 (7)6.1.2检验步骤 (7)6.1.3失效数 (7)6.2质量一致性检验 (7)6.2.1逐批检验(交收试验) (7)6.2.1.1检验批 (7)6.2.1.2检验步骤 (8)6.2.1.3抽样方案 (8)6.2.1.4检验处理 (8)6,2.2周期检验(例行试验) (8)6.2.2.1检验步骤 (8)6.2.2.2抽样方案 (8)6.2.2.3检验处理 (9)7.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9)附录A (10)附录B (11)附录C (12)附录D (13)多频段机车天线技术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列车车载电台多频段天线的常用名词、术语的定义,命名原则,技术要求,测量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条件。
2011年中国移动GSM 天线设备规范v3_0_0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G S M天线设备规范G S M A n t e n n a D e v i c e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版本号:3.0.0╳╳╳╳-╳╳-╳╳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前言 (V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3)4 分类 (6)5 电气性能要求和环境条件要求 (11)5.1电气性能要求 (11)5.2机械性能指标及环境条件要求 (35)5.2.1结构要求 (35)5.2.2天线面板要求 (35)5.2.3天线安装组件要求 (35)5.2.4天线防雷要求 (35)5.2.5天线支架调整范围 (35)5.2.6重量 (35)5.2.7风速要求 (35)5.2.8温度 (35)5.2.9摄冰 (35)5.2.10其他 (36)5.2.11接头型式 (36)6测试方法 (37)6.1概述 (37)6.2增益测量 (37)6.2.1测量框图见图6-1 (37)6.2.2测量条件 (37)6.2.3测量步骤 (38)6.3方向图圆度(全向天线)、半功率波束宽度、前后比、交叉极化比的测量 (38)6.3.1 测量示意图见图6-2 (38)6.3.2 测量条件满足6.2.2 (38)6.3.3 测量步骤 (39)6.4天线电下倾角测量 (39)6.4.1 测量条件满足6.2.2 (39)6.4.2 测量步骤 (40)6.5驻波比测量 (40)6.5.1 测量框图见图6-4 (40)6.5.2 测量条件 (40)6.5.3 测量步骤 (41)6.6隔离度测量 (41)6.6.1 测量框图见图6-5 (41)6.6.2 测量条件满足6.5.2 (41)6.6.3 测量步骤 (41)6.7交调测量 (42)6.7.1交调测量方法(暗室内) (42)6.7.1现场交调测量方法 (42)6.8功率容限测量 (44)6.9一般结构要求试验方法 (45)6.10环境试验方法 (45)7. GSM天线材料和制作工艺要求 (47)7.1 外罩 (47)7.2 反射板 (47)7.3 辐射单元 (47)7.3.1 压铸振子 (47)7.3.2钣金冲压振子 (48)7.3.3贴片振子 (48)7.3.4 PCB振子 (48)7.4 馈电网络 (48)7.4.1 同轴馈电网络 (48)7.4.2 空气微带线和带状线馈电网络 (49)7.5 同轴连接器 (49)7.5.1 外观 (49)7.5.2尺寸 (49)7.5.3 互换性 (49)7.5.4 接触电阻 (49)7.5.5 绝缘电阻 (49)7.5.6 电压驻波比 (50)7.5.7 三阶交调 (50)7.5.8 耐压 (50)7.5.9 拔出力 (50)7.5.10 机械耐久性 (50)7.5.11 加紧装置抗电缆拉伸的能力 (51)7.5.12 外导体材料 (51)7.5.13 内导体材料 (51)7.6 安装件 (51)7.8 塑料支撑件 (52)7.9 外标签 (52)7.10全向天线要求 (52)7.11电调天线RCU的要求 (52)7.11.1 RCU的可靠性要求 (52)7.11.2 RCU的防水、防尘和温度要求 (52)7.11.3 RCU需支持AISG规范 (52)7.12 设计要求 (53)8.判定标准 (53)9. 可靠性要求 (57)10.编制历史 (57)附录A 天线应用场景建议 (58)A.1 定向双极化基站天线 (58)A.2 定向单极化基站天线 (60)A.3 全向基站天线 (61)A.4 双频双极化基站天线 (61)A.5 波束电调基站天线 (61)附录B电调天线监控规范 (64)附录C 检测、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64)C.1 检验规则 (64)C.1.1 型式检验 (64)C.1.2 出厂检验 (64)C.2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65)C.2.1 标志 (65)C2.2包装 (66)C2.3运输 (66)C2.4贮存 (66)附录D 重要指标定义及对网络的影响 (67)D.1天线的重要指标 (67)D1.1 交调 (67)D1.2 驻波比 (69)D1.3 前后比 (71)D1.4 隔离度 (71)D.2 天线的其他重要指标 (72)D2.1 频段 (72)D2.2 增益 (72)D2.3 方向图圆度 (72)D2.4 半功率波束宽度 (73)附录E 现场电指标初筛检测方法(参考) (74)E.1 交调 (74)E1.1 交调分析仪断网测试 (74)E1.2 系统侧自动检测 (74)E.2 驻波比现网检测方法 (75)E.2.1 驻波比测试仪测试 (75)E.2.2 系统侧自动检测 (75)E.3 前后比现网检测方法 (75)E.4 隔离度现网检测方法 (75)前言本标准旨在明确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对GSM天线阵列设备的技术要求,并为相关设备的采购和GSM网络建设提供技术参考。
中国移动定制终端天线限值标准
13dBm(3GPP)
Min TRP(3GPP/行标) 13dBm
Designed by Mr hou 20l30905
测试配置 仅人头模型 测试配置 仅人头模型 测试配置 仅人头模型
测试配置 仅人头模型
测试配置 仅人头模型
WCDMA Band 5 TRP
Avg TRP
Min TRP
11dBm(3GPP)
-
Designed by Mr hou 20l30905
网络模式 TD-SCDMA/TD-HSPA
网络模式 TD-SCDMA/TD-HSPA
网络模式 WCDMA/HSPA
TD-SCDMA/TD-HSPA Band 34/39 UE传导接收灵敏度 工作频段
传导接收灵敏度dBm(3GPP/企业)
Band 34
-96.5dBm(4GPP/行标/企业) -95.5dBm(3GPP) -95dBm(3GPP)
WCDMA Band 1/Band 2/Band 5 UE TIS
工作频段
平均值
Band 1
-101dBm(3GPP)
Band 2 Band 5
-99dBm(4GPP) -96dBm(3GPP)
最小值
-98dBm(3GPP)
1880-1920MHz 2300-2400MHz 2496-2690MHz 2010-2025MHz 1880-1920MHz
1880-1920MHz 必选 2300-2400MHz 必选 2496-2690MHz 推荐 2010-2025MHz 必选 1880-1920MHz 必选
Band 8
880-915MHz
Band 1 Band 3 Band 17 Band 4 Band 20 Band 1 Band 2 Band 5
中国移动CM-IMS MGCF设备规范 v1.3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中国移动C M -I M S M G C F 设备规范 C h i n a M o b i l e C M -I M S E q u i p m e n t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 M G C F版本号:1.3.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发布╳╳╳╳-╳╳-╳╳发布 ╳╳╳╳-╳╳-╳╳实施 QB-╳╳-╳╳╳-╳╳╳╳目录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2)4. 组网 (3)5. 业务要求 (3)6. 设备功能 (6)6.1. 互通功能 (6)6.1.1. 与基于ISUP/TUP的PSTN/PLMN网络互通..............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2. 与基于BICC的PLMN网络互通.................................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3. 与基于SIP-I的PLMN网络互通(可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 承载资源管理功能 (6)6.3. 编解码控制功能 (7)6.4. 协议映射功能 (7)6.5. 号码分析处理 (7)6.6. DTMF处理功能 (8)6.7. 媒体更新功能 (8)6.8. 放音功能 (8)6.9. 关口局功能 (8)7. 计费功能 (8)8. 性能及可靠性指标 (8)8.1. 性能指标 (8)8.2. 可靠性指标 (9)9. 接口与信令要求 (9)9.1. 物理接口 (9)9.1.1. 10/100MBase-T接口 (10)9.1.2. 1000M Base-Lx/Sx接口 (10)9.1.3. 1000M BaseT接口要求 (10)9.2. 逻辑接口 (10)9.2.1. Mg接口 (10)9.2.2. Mj接口 (10)9.2.3. SIGTRAN接口 (10)9.2.4. BICC接口 (10)9.2.5. Mn接口 (11)9.2.6. CAP接口 (11)9.2.7. MAP接口 (11)9.2.8. 离线计费接口 (11)10. 硬件要求 (11)10.1. 硬件系统基本要求 (11)10.2. 对处理机的要求 (11)10.3. 对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要求 (12)11. 软件要求 (12)11.1. 基本要求 (12)11.2. 软件功能要求 (12)11.3. 软件维护管理功能要求 (13)12. 同步要求 (13)13.1. 网管接口 (14)14. 环境要求 (22)14.1. 环境温、湿度要求 (22)14.2. 机房地面要求 (23)14.3. 防尘要求 (23)14.4. 抗电磁干扰的能力 (23)14.5. 本身产生的电磁干扰要求 (23)14.6. 安装应有抗地震措施 (24)14.7. 运输和仓储要求 (24)14.8. 噪声要求 (24)15. 电源及接地要求 (24)15.1. 电源要求 (24)15.1.1. 直流电源要求 (24)15.1.2. 交流电压要求(可选) (25)15.2. 接地要求 (25)15.2.1. 接地方式 (25)15.2.2. 接地要求 (25)15.2.3. 接地线截面积 (25)15.2.4. 接地电阻值 (25)15.2.5. 电源的冗余度 (25)15.3. 过流过压保护 (26)15.3.1. 安全要求 (26)15.3.2. 雷电冲击线路设备 (26)15.3.3. 通信线路与高压线过近而产生感应电压 (26)15.3.4. 与电力线接触引起的过电压 (26)15.3.5. 过压自动恢复和过压告警 (26)15.3.6. 防电涌破坏 (26)15.3.7. 绝缘电阻 (26)16. 编制历史 (27)前言本标准依据ITU-T和3GPP制定的相关标准,结合有关国内标准和中国移动其他企业标准,基于中国移动CM-IMS总体技术要求和实际需求而拟定,充分考虑了网络的平滑演进能力,为中国移动CM-IMS的技术试验、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提供技术依据。
中国移动定制终端天线限值标准
3MHz
-
-
LTE-FDD
Band 7
Band 1 Band 3 Band 17 Band 4 Band 20
-92
-93.2
-95
-98
-
-94
-95.2
-97
-91
-92.2
-94
-
-
-94
-94
-95.2
-97
-90
-91.2
-94
-100 -97 -97 -100 -97
-98.7
-101.2
Avg TRP
Min TRP
21dBm(3GPP)
19dBm(3GPP)
Min TRP 18.5dBm(企标/行标/3GPP)
Min TRP 19dBm(企标/行标/3GPP)
Designed by Mr hou 20l30905
测试配置 仅人头模型
GSM850/GSM900/DCS/PCS UE TIS
工作频段
平均值
最小值
GSM900
-97dBm(3GPP/行标/企业)
-94dBm(3GPP/行标/企业)
DCS PCS GSM850
-99.5dBm(4GPP/行标/企业) -98.5dBm(3GPP) -98dBm(3GPP)
容差
+2dB/-2dB
容差 +1dB/-3dB +1dB/-3dB +2dB/-2dB +1dB/-3dB
Designed by Mr hou 20l30905
功率等级 功率等级
WCDMA/HSPA UE传导发射功率等级Class 3
3
24dBm
+1dB/-3dB
中国移动无线子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标准QB-A-XXX-2023T D-L T E无线子系统工程验收规定A c c e p t a n c e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o n W i r e l e s sE n g i n e e r i n g A c c e p t a n c e f o r T D-L T E S y s t e m版本号:1.0.0x x x x-x-x x发布x x x x-x-x x实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前言本规定重要涉及TD-LTE无线子系统工程设备验收、安装验收、工程参数验收、网络性能测实验收、工程试运营、工程终验的相关规定。
本规定旨在规范TD-LTE无线子系统工程的设备验收、安装验收、工程参数验收及网络性能的测实验收,重点给出验收规定和标准,为TD-LTE无线子系统工程建设制定基本参考规范。
本规定由中移xxxx号文献印发。
本规定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技术部提出,集团公司技术部归口。
本规定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本规定重要起草人:江苏公司:董巍吴振海侯晓明李剑许准集团设计院:汤利民张新程赵旭淞胡恒杰徐德平史辛宁朱强王星白承灏程日涛刘群韩云波目录1.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规范性引用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4g天线标准
4g天线标准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4G成为了目前主流的无线通信技术标准。
4G天线的设计和规格对于实现稳定和高速的无线通信质量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4G天线的标准以及相关的参考内容。
一、4G天线标准1. 3GPP标准: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是一个国际电信标准化组织,负责制定移动通信技术的标准。
其制定了LTE(Long Term Evolution)无线通信技术的规格,包括4G天线的设计和性能要求。
例如,3GPP制定了天线增益、方向性、频带宽度和支持多天线技术(如MIMO)等规格标准。
2. ITU标准:国际电信联盟(ITU)是一个联合国专门机构,负责电信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工作。
ITU发布的标准对于全球范围内的通信设备和服务具有指导性作用。
ITU制定了LTE-Advanced和LTE-Advanced Pro等4G演进技术的标准,其中包括了天线性能和规格的要求。
3. ETSI标准:欧洲电信标准研究所(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致力于在欧洲推动通信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ETSI制定了LTE、LTE-Advanced和LTE-Advanced Pro等4G技术的标准,其中包括了天线相关的规范和要求。
二、参考内容1. 3GPP TS 36.104:这是3GPP发布的LTE规范的一部分,包含了4G天线的性能和规格的要求。
其中包括了天线增益、方向性、频带宽度、覆盖范围等参数的定义和要求。
2. ITU-T Rec. M.2012:这是ITU发布的关于IMT-Advanced(即LTE-Advanced)系统的技术规范文件,其中包括了4G天线的性能规范。
该文件定义了天线的频率范围、方向性、增益、天线多样性等参数要求。
3. ETSI EN 302 217:这是ETSI发布的关于LTE系统和LTE设备天线的技术规范文件。
GSM无线网络规划
GSM 无线网络规划网络规划序言 1 网络规划基本知识介绍 2网络规划的设计目标 2 网络规划的流程和内容 2 基础知识介绍 6 GSM网络基础知识 6一、GSM系统频谱划分 6二、GSM系统多址技术8三、GSM空间接口9四、GSM网络组成和功能13 移动环境中的电波传播15 无线信号的理论分析16 移动通信常用预测模型19无线系统容量和配置规划22话务模型、容量计算和用户预测23 话务分布预测28 系统容量和配置规划流程30 系统容量和配置规划计算30 基站容量和配置规划30 1.CCCH数量计算和相关参数31 2.SDCCH数量计算和相关参数33 BSC、RXCDR所需链路的数量35 BSC-BTS链路计算公式:37 BSC-MSC链路计算公式:38 RXCDR到MSC之间的链路计算40蜂窝小区设计及覆盖预测41基站初始布局、站址选择与勘察41 基站初始布局41 站址选择与勘察42 蜂窝小区各参数的设计43 通信概率的设定43 系统余量的设定43 快衰落及人为噪声引起的恶化量的储备的设定44各类损耗的确定45 (1)建筑物的贯穿损耗 45 (2) 人体损耗 45 (3)车内损耗46 基站天线输入功率EIRP 的计算 46 天线性能参数的选定 46 天线高度与倾角 47 天线分集技术的应用 47 基站使用塔放带来的增益 49 移动台性能参数的设定 49 上下行链路平衡的计算49 无线覆盖区设计及覆盖预测 51 频率规划及干扰预测 52 蜂窝结构的形成规则 52 无线区簇 52 理想干扰模型53 1、同频干扰保护比B53 2、N-复用无线区簇下的载干比估算 53 3、同频干扰概率)/(B IC P ≤55 4、近端-远端干扰56 频率复用技术及干扰分析 56 分组频率复用技术 57 (1)4×3频率复用技术 57 (2) 3⨯3复用技术 59 (3) 1⨯3复用技术 60 (4)2⨯6复用61 多重频率复用MRP61 分组复用与MRP 技术的系统容量比较 64 同心圆(C ONCENTRIC C ELL )技术 65 小区分裂与频率规划 68 几种常用抗干扰技术 69 不连续发射(DTX) 69 跳频(FH)69 动态功率控制(DPC)72 ―1⨯3‖复用+射频跳频+DTX+DPC 72 工程中GSM 频率分配的原则总结72网络规划序言GSM网络规划一般侧重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针对一般性的电信系统,涉及到交换设备和传输链路的规划;第二个问题是无线网络规划,这是蜂窝无线通信系统的特殊问题,涉及到无线覆盖和频率规划等十分重要的问题。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WLAN设备网管现网测试规范V3.4(试行)
WLAN设备网管现网测试方法WLAN Device Network Management Testing Specifications版本号:3.4目次前言 (V)WLAN设备网管接口测试方法 (1)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定义和缩略语 (2)3.1定义 (2)3.2缩略语 (2)4 WLAN设备网管接口数据现网测试要求 (3)4.1测试场景要求 (3)4.1.1场景1 (3)4.1.2场景2 (3)4.1.3场景3 (4)4.2测试时间同步要求 (4)5 WLAN设备网管接口数据现网单点测试 (4)5.1瘦AP网管接口数据现网单点测试 (4)5.1.1配置信息 (4)5.1.1.1设备网元编码配置 (4)5.1.1.2设备命名配置 (4)5.1.1.3设备位置信息配置 (4)5.1.1.4实时采集配置 (4)5.1.1.5设备重启、运行时长、上线时长 (5)5.1.1.6设备序列号查询 (5)5.1.1.7设备型号查询 (5)5.1.1.8设备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地址查询 (6)5.1.1.9设备MAC地址查询 (6)5.1.1.10设备软硬件信息 (6)5.1.1.11 AP与AC的关联状态 (6)5.1.1.12 AP无线监视工作模式 (6)5.1.1.13接口总数 (7)5.1.1.14有线接口配置信息查询 (7)5.1.1.15无线接口配置信息查询 (7)5.1.1.16无线接口状态管理、查询及当前状态持续时长 (7)5.1.1.17无线接口信道配置 (8)5.1.1.18无线接口的无线模式配置 (8)5.1.1.19无线接口发射功率配置 (9)5.1.1.20无线接口天线增益查询 (9)5.1.1.21无线接口支持的终端数量配置 (10)5.1.1.22无线接口信标帧间隔配置 (10)5.1.1.23无线接口DTIM间隔配置 (10)5.1.1.24无线接口RTS门限配置 (11)5.1.1.25无线接口分段门限配置 (11)5.1.1.26无线接口preamble长度配置 (12)5.1.1.27 AP业务VLAN配置 (12)5.1.1.28 BSSID总数查询 (12)5.1.1.29无线接口上配置的SSID列表配置 (12)5.1.1.30终端当前接入速率 (13)5.1.1.31 A-MPDU功能开关测试 (13)5.1.1.32 20M/40M带宽模式测试 (13)5.1.1.33 Short GI功能开关测试 (14)5.1.1.34是否仅允许11n终端接入测试 (15)5.1.2性能信息 (15)5.1.2.1 CPU和内存实时利用率、平均利用率、所有终端连接到AP的总时长 (15)5.1.2.2关联总次数、关联失败总次数、由于接入点资源有限而被拒绝关联的总次数 (16)5.1.2.3重新关联总次数、重新关联失败总次数 (16)5.1.2.4异常断开次数统计 (17)5.1.2.5终端连接信息统计 (17)5.1.2.6 AP接收到的终端的当前信号强度 (18)5.1.2.7当前关联与认证统计 (19)5.1.2.8认证信息统计 (19)5.1.2.9下行单播流量测试 (20)5.1.2.10上行单播流量测试 (20)5.1.2.11无线接口接收的最高、最低、平均信号强度 (21)5.1.2.12无线接口updown次数 (21)5.1.2.13无线接口发送的数据包数、下行重传包数 (21)5.1.2.14 AP接收到的终端当前的信噪比 (22)5.1.2.15当前AP的发射功率 (22)5.1.2.16 AP周围的SSID列表 (22)5.1.2.17所有用户连接到AP的总时长 (23)5.1.3告警及通告 (23)5.1.3.1 CPU、内存利用率过高告警及清除 (23)5.1.3.2 AP下线告警及上线通告 (23)5.1.3.3 AC与AP间系统时钟同步失败通告 (24)5.1.3.4 AP无线监视工作模式变更通告 (24)5.1.3.5同频AP干扰告警及清除 (24)5.1.3.6邻频AP干扰告警及清除 (25)5.1.3.7终端干扰告警及清除 (25)5.1.3.8其他设备干扰告警及清除 (26)5.1.3.9无线链路中断告警及清除 (26)5.1.3.10 AP无法增加新的移动用户告警及清除 (26)5.1.3.11无线信道变更通告 (26)5.1.3.12端站鉴权失败通告 (27)5.1.3.13端站关联失败通告 (27)5.1.3.14 WAPI非法证书用户侵入网络通告 (27)5.1.3.15 WAPI客户端重放攻击通告 (27)5.1.3.16 WAPI篡改攻击通告 (27)5.1.3.17 WAPI安全等级降低攻击通告 (27)5.1.3.18 WAPI地址重定向攻击通告 (28)5.2 AC网管接口数据单点测试 (28)5.2.1配置信息 (28)5.2.1.1设备网元编码配置 (28)5.2.1.2设备命名配置 (28)5.2.1.3设备系统软硬件描述查询 (28)5.2.1.4设备联系人配置 (28)5.2.1.5设备位置信息配置 (28)5.2.1.6制造厂商查询 (29)5.2.1.7设备序列号查询 (29)5.2.1.8设备型号查询 (29)5.2.1.9系统时间配置 (29)5.2.1.10设备MAC地址查询 (29)5.2.1.11 SNMP协议参数配置 (29)5.2.1.12统计时长配置 (30)5.2.1.13抽样时长配置 (30)5.2.1.14设备重启、运行时长 (30)5.2.1.15恢复出厂默认配置 (31)5.2.1.16设备软硬件信息 (31)5.2.1.17接口总数 (31)5.2.1.18接口配置信息查询 (31)5.2.1.19接口状态管理、查询及当前状态持续时长 (31)5.2.1.20 SSID名称 (32)5.2.1.21 SSID是否启用 (32)5.2.1.22 SSID是否隐藏 (32)5.2.1.23 SSID终端之间是否隔离 (32)5.2.1.24 SSID安全配置 (33)5.2.1.25 SSID VLAN标识 (33)5.2.1.26 SSID支持的终端数量配置 (34)5.2.1.27 SSID终端上、下行最大速率配置 (34)5.2.1.28最大允许的AP连接数 (34)5.2.1.29最大允许的终端连接数 (34)5.2.1.30基于用户的负载均衡 (35)5.2.1.31基于流量的负载均衡 (35)5.2.1.32 Portal服务器配置 (35)5.2.1.33 Radius服务器配置 (36)5.2.1.34 NAS-ID配置 (36)5.2.1.35 NAS-Port-ID查询 (36)5.2.1.36 NTP服务器配置 (37)5.2.1.37 Syslog参数配置 (37)5.2.1.38 DHCP服务器配置 (37)5.2.1.39接入控制终端黑名单配置 (38)5.2.1.40 WIDS泛洪攻击检测配置 (38)5.2.2性能信息 (39)5.2.2.1 CPU、内存实时利用率、平均利用率 (39)5.2.2.2 DHCP地址使用统计 (39)5.2.2.3同控制域内终端漫游成功的次数 (39)5.2.2.4跨控制域终端漫游转入和转出成功的次数 (40)5.2.2.5当前连接到AC的AP数量 (40)5.2.2.6 AC当前在线用户数 (40)5.2.2.7 AC认证信息统计 (40)5.2.2.8上联口下行流量测试 (41)5.2.2.9上联口上行流量测试 (41)5.2.2.10有线接口updown次数 (41)5.2.2.11 AC与portal、radius交互的认证信息 (41)5.2.2.12 DHCP性能信息 (42)5.2.3告警及通告 (42)5.2.3.1告警及通告上报的目的IP地址组配置 (42)5.2.3.2告警上报和清除机制 (42)5.2.3.3心跳检测机制开关及心跳周期配置 (43)5.2.3.4配置错误告警 (44)5.2.3.5电源掉电告警及清除 (44)5.2.3.6 CPU、内存利用率过高告警及清除 (44)5.2.3.7 AC发生主备切换通告 (45)5.2.3.8 AC的DHCP可分配地址耗尽告警及清除 (45)5.2.3.9 AC冷启动通告 (45)5.2.3.10 AC热启动通告 (45)5.2.3.11 IP地址变更通告 (45)5.2.3.12 WIDS发现攻击通告 (45)5.2.3.13 Radius服务器告警及清除 (46)5.2.3.14 Portal服务器告警及清除 (46)5.2.3.15告警使能配置 (46)5.2.3.16告警屏蔽机制 (47)5.2.3.17告警压力测试 (47)5.2.3.18告警重传压力测试 (47)6 附录一:使用安捷伦便携式频谱仪测试AP发射功率的操作方法 (48)前言本标准是为适应WLAN热点设备的网络应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WLAN设备集中管理,确保该类设备长期、稳定运行及提高网络优化、设备维护的质量和工作效率,建立一个统一、有效的WLAN热点设备监控网络而制定的。
中国移动通信基站天馈、设备安装规范
F、同一扇区两天线间隔>4米 ,邻扇区天线间隔>1米。
G、同一水平面天线与其他设备天线间隔>8米,同一垂直天线与其它设备天线的间隔>2米。
6 January 2020
安徽博达监理公司设备铁塔项目部
6
2﴿、馈线:
A、馈线的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
D、馈线的弯曲半径符合设计要求。
E、馈线进室前的入口应安装防水板,套好防水圈做好防水处理,并且穿过进户板时要有回 水弯,防止雨水沿着馈线渗入机房,回水弯的切角大于60度。
移动通信基站安装
规范简介
目录
移动通信基站简介 天馈安装 主设备及配套设施安装要求 相关图片
6 January 2020
安徽博达监理公司设备铁塔项目部
2
移动通信基站简介
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是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商投资的重要部分,种类大致分为GSM、CDMA、 SCDMA等几种。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一般都是围绕覆盖面、通话质量、投资效益、建设难易、 维护方便等要素进行。随着移动通信网络业务向数据化、分组化方向发展,移动通信基站的发展 趋势也必然是宽带化、大覆盖面建设及IP化。公司现阶段进行的设备监理项目主要是基站设备安 装监理以及传输设备安装监理等。现在简单介绍移动通信GSM基站的一些基础知识。
三、天馈系统安装规范:
1﴿、天线:
1、抱杆 (图5) :安装天线的载体,其安装位置应距塔身距离(全向)>3米,定向>1米, 接地、固定都应符合要求。抱杆的高度应比天线长10cm以上。抱杆垂直度、方位角符合设计要求。
2、天线的安装要求:
基站使用的天线规格、型号符合设计要求,天线安装的俯仰角、方位角正确(使用罗盘等工 具测量。一般情况下方位角偏差不能大于5度;俯仰角必须符合设计或局方要求),天线的软跳线 应与塔抱杆使用专用扎带连接牢固。
移动基站安装规范
1.7 标签、蓄电池部分:
1.7.1 所有布放的线缆两端都必须有标签,并注明××设备 → ××设备。 1.7.2 室内 1/2 跳线(包括双工器跳线),7/8 馈线 两端必须有标签,标签贴好之后,外面要裹
一层宽透明胶带。标签贴法如:TA,RA,TB,RB,TC,RC,TD,RD。 1.7.3 BTS 面板上必须按规定贴 BTS1;BTS2;BTS3 及扇区号,施工日期,方位角,俯仰角等参数。 1.7.4 交流屏前面面板上的空气开关要注明其连接去向(如哪一个是到开关电源架的)。 1.7.5 蓄电池的组装要考虑出线路由,电池线尽可能短。电源线不得交叉、不得触地。 1.7.6 单体电池应按顺序排放,连接条及螺丝截面应涂上电力脂,螺丝拧紧,接线端子保护套要套
2.1.2 机房建筑的防雷保护接地系统已经竣工并验收合格,接地电阻必须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2.1.3 市电已引入机房,机房照明系统已能正常使用。 2.1.4 铁塔的高度、接地、平台、抱杆的位置等均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2.1.5 开工前建设和施工单位的代表应对已到达施工现场的设备和主要器材的规格型号及数量共
1.6 电源线部分:
1.6.1 380V 电源线色谱要正确,ABC 三相依次是黄 绿 红,蓝色零线。黑色或黄绿线用作保护地。 1.6.2 交流零线不得经过任何熔丝、开关,必须直接通过铜牌相连。 1.6.3 从配电箱、交流屏、开关电源架的熔丝配置要求前者比后者要大,配置的比率最好为 1:
1.6,建议合理的配置从前往后依次为 160A—100A—63A,空调接 16A 的空开,照明可用 10A 的 1.6.4 交流电源线、直流电源线、1/2 馈线、信号线分开排放。 1.6.5 机房内的交直流电源线必须采用阻燃电缆。 1.6.6 铜鼻子必须经过镀锡处理后方可与设备端子相连。螺栓穿向应由内向外、由下向上。平垫、 弹垫齐全(弹簧垫片应加装于螺帽一侧),螺杆露丝 2-3 螺纹。 1.6.7 电源线与铜鼻子连接必须采用压接或焊接方式,根据铜管长度来确定电源线的开剥长度, 套上铜管之前注意要撕去电缆的绝缘纸,要求压接或焊接牢靠(压接不得少于 2 道),且用 相应颜色的热缩套管保护。 1.6.8 直流线的热缩套管颜色为:高电位用红色,低电位用蓝色。380V 交流线:ABC 三相依次为 黄 绿 红,零线用蓝色。保护地线用黑色。 1.6.9 所有电缆布放要求平直、整齐、美观,绑扎均匀。扎带的间距要求:线径大于 1cm 时: 25cm
GSM网组成包括NSS子系统BSS子系统MS子系统(精华版)
1.GSM全称: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组成包括NSS子系统BSS子系统NMS子系统。
2.GSM鉴权三个参数是RAND、SRES、KC。
A3算法用于鉴权A5算法用于加密。
网络管理系统的功能是:性能管理、配置管理、故障管理。
3.跳频序列信息在(BSSH广播控制信道)内,逻辑信道内SCH是同步逻辑信道,它包含BSIC基站识别码和一个简化的TDMA帧号。
4.用户首次在MSC/VLR出现时,网络根据用户的(IMSI国际移动用户标识)寻找归属HLR。
5.切换的四种方式:小区内与BSC内切换,小区间与BSC内切换,小区间与BSC间切换,MSC间切换。
6. NSS(网络交换子系统)的主要功能:1。
呼叫控制2。
计费3。
移动管理4。
其它网络连接相关的命令,5。
用户数据处理6。
用户定位。
7.NSS(网络交换子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MSC(移动业务交换中心)、VLR(访问位置寄存器)、HLR(本地位置寄存器)、EIR(设备识别寄存器)、AC(鉴权中心)组成8.基站可分为定向站、全向站、覆盖站、容量站。
ULTRASITE的Triple-Mode是(GSM/WCDMA/1BBU)。
(C GI)代表一个BTS的全球唯一标识。
ULTRASITE风扇有11个。
9.信道是信号的传输媒介,信道可分为物理信道和逻辑信道。
10.通信网形式为数字和模拟,业务种类:电话网、电报网、传真网、数据网、广播电视网;服务范围:本地网、长途网、国际网;按组网方式:移动通信网、卫星通信网。
11.通信网的基本结构:网型、星型、复合型、环型和总线型。
12.通信网的构成要素有:终端设备、交换设备和传输设备。
13.2Mbit/s的Pcm中,每帧(Frame)有(32)时隙(TS),每时隙(TS)有(8)比特(bit),PCM进行A/D变换是有三个步骤是:抽样、量化、编码。
14.移动通信按信号形式可分为(模拟)和(数字),常用的调制方式有调幅、调相、跳频。
中国移动TD-LTE无线网络主设备规范__无线功能分册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C-A-001.1-2012中国移动T D-L T E无线网络主设备规范—基本功能分册C M C C T D-L T E R A N F u n c t i o n a l i t y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版本号:2.0.02013-1-6发布2013-1-6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前言 (II)4.1. TD-LTE无线功能要求 (5)4.1.1系统带宽 (5)4.1.2子帧配置 (6)4.1.3公共信道配置 (7)4.1.4随机接入 (8)4.1.5上行功控 (9)4.1.6调度及链路自适应功能 (10)4.1.7下行覆盖增强功能 (12)4.1.8空口安全性管理 (13)4.1.9无线资源控制(RRC) (13)4.1.10终端省电 (14)4.1.11业务质量保证(QoS) (15)4.1.12测量及移动性管理 (16)4.1.13接纳与拥塞控制 (17)4.1.14小区间干扰抑制 (18)4.1.15小区合并 (19)4.1.16负载均衡 (19)4.1.17多天线功能 (21)4.1.18无线设备网管要求 (23)4.1.19无线设备故障告警管理要求 (24)4.1.20 S1/X2接口 (28)4.1.21 VoLTE (29)4.2. TD-LTE-Advanced无线功能要求 (30)4.2.1载波聚合 (30)4.2.2多天线增强 (31)4.2.3 eMBMS (33)4.2.4 eICIC (33)4.2.5 MDT (34)4.2.6 Relay (34)4.2.7 CoMP (34)表5-1 编制历史列表 (35)前言本标准对中国移动TD-LTE无线网络主设备的无线功能模块提出要求,是中国移动TD-LTE无线网络主设备所涉及到的无线功能模块需要遵从的技术文件。
本标准包括的主要内容:TD-LTE无线网络主设备无线功能要求、S1、X2接口要求等。
天线安装规范
D频段天线隔离度要求:
GSM/DCS符合3GPP TS 05.05 V8.20.0(2005-11)规范要求时,TD-LTE线阵和GSM/DCS定向天线之间间距要求:并排同向安装时,建议采用垂直隔离方式,垂直距离≥1.8 m;
GSM/DCS符合3GPP TS 45.005 V9.1.0 (2009-11)规范要求时,TD-LTE线阵和GSM/DCS定向天线之间间距要求:并排同向安装时,水平隔离距离≥0.5m,垂直距离≥0.3m。
TD-LTE线阵和CDMA2000定向天线之间间距要求:并排同向安装时,建议采用垂直隔离方式,垂直距离≥2.7m。
TD-LTE线阵和WCDMA定向天线之间间距要求:并排同向安装时,水平隔离距离≥0.5m,垂直距离≥0.2m。
TD-LTE与TD-SCDMA隔离要求:并排同向安装时,水平隔离距离≥0.5m,垂直距离≥0.2m。
F频段天线隔离度要求:
TD-LTE线阵和GSM/DCS定向天线之间间距要求:并排同向安装时,水平隔离距离≥0.5m,垂直距离≥0.3m。
TD-LTE线阵和CDMA 1X定向天线之间间距要求:并排同向安装时,建议采用垂直隔离方式,垂直距离≥2 m。
TD-LTE线阵和CDMA2000定向天线之间间距要求:并排同向安装时,建议采用垂直隔离方式,垂直距离≥3 m。
TD-LTE线阵和WCDMA定向天线之间间距要求:并排同向安装时,水平隔离距离≥0.5m,垂直距离≥0.2m。
(设备管理)2020年GSM数字直放站设备测试规范V
(设备管理)2020年GSM 数字直放站设备测试规范VG S M数字直放站设备测试规范╳╳╳╳-╳╳-╳╳发布目录前言 (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4. 测量条件及判决依据 (2)4.1 常规测试条件 (2)4.2 极限测试条件 (3)4.3 测试设备要求 (3)4.4不确定度及判断依据 (3)5. 无线射频性能测量方法 (3)5.1 标称最大线性输出功率 (3)5.1.1 测试判定标准 (3)5.1.2 实验室测量方法 (3)5.1.3 现场测量方法 (4)5.2 自动电平控制(ALC) (5)5.2.1测试判定标准 (5)5.2.2 实验室测量方法 (5)5.2.3 现场测量方法 (5)5.3 最大增益及误差 (6)5.3.1 测试判定标准 (6)5.3.2 实验室测量方法 (6)5.4 增益调节范围 (7)5.4.1 测试判定标准 (7)5.4.2 实验室测量方法 (7)5.4.3 现场测量方法 (7)5.5 增益调节步长 (8)5.5.1 测试判定标准 (8)5.5.2 实验室测量方法 (8)5.5.3 现场测量方法 (8)5.6 频率误差 (9)5.6.1 测试判定标准 (9)5.6.2 实验室测量方法 (9)5.6.3 现场测量方法 (9)5.7 矢量幅度误差 (10)5.7.1 测试判定标准 (10)5.7.2 实验室测量方法 (10)5.7.3 现场测量方法 (10)5.8 最大允许输入电平 (10)5.8.1 测试判定标准 (10)5.8.2 实验室测量方法 (11)5.8.3 现场测量方法 (11)5.9 带内波动 (11)5.9.2 实验室测量方法 (11)5.9.3 现场测量方法 (12)5.10 输入、输出电压驻波比 (12)5.10.1 测试判定标准 (12)5.10.2 实验室测量方法 (13)5.10.3 现场测量方法 (13)5.11 带外抑制 (13)5.11.1 测试判定标准 (13)5.11.2 实验室测量方法 (14)5.11.3 现场测量方法 (14)5.12 互调 (14)5.12.1 输入互调 (14)5.12.1.1 测试判定标准 (14)5.12.1.2 实验室测量方法 (14)5.12.1.3 现场测量方法 (15)5.12.2 下行反射互调 (15)5.12.2.1 测试判定标准 (15)5.12.2.2 实验室测量方法 (16)5.12.2.3 现场测量方法 (17)5.13 杂散发射 (17)5.13.1 测试判定标准 (17)5.13.3 现场测量方法 (20)5.14 噪声系数 (21)5.14.1 测试判定标准 (21)5.14.2 实验室测量方法 (21)5.14.3 现场测量方法 (22)5.15 收发隔离抑制比(仅适用于具有ICS功能数字无线直放站) (23)5.15.1 测试判定标准 (23)5.15.2 实验室测量方法 (23)5.15.3 现场测量方法 (23)5.16 传输时延 (24)5.16.1 单机及系统时延 (24)5.16.1.2 测试判定标准 (24)5.16.1.3 实验室测量方法 (25)5.16.1.3.1 单机时延 (25)5.16.1.3.2 系统时延 (25)5.16.1.4 现场测量方法 (26)5.16.1.4.1 单机时延 (26)5.16.1.4.2 系统时延 (26)5.16.2 时延校正补偿精度 (26)5.16.2.2 测试判定标准 (26)5.16.2.3 实验室测量方法 (26)5.16.3 时延调节范围 (27)5.16.3.2 测试判定标准 (27)5.16.3.3 实验室测量方法 (27)5.16.3.4 现场测量方法 (27)5.17 带内载波泄露抑制 (27)5.17.1 测试判定标准 (27)5.17.2 实验室测量方法 (28)5.17.3 现场测量方法 (28)5.18 阻塞 (28)5.18.1 测试判定标准 (28)5.18.2 实验室测量方法 (30)5.18.3 现场测量方法 (30)5.19 上行噪声抑制比及抑制门限 (31)5.19.1 测试判定标准 (31)5.19.2 实验室测量方法 (31)5.19.2.1 上行噪声抑制功能 (31)5.19.2.2 底噪抑制门限调整范围及调整步长 (32)5.19.2.3 具备不同载波不同时隙分别控制功能 (32)5.19.3 现场测量方法 (32)5.20 射频输入动态范围 (33)5.20.1 测试判定标准 (33)5.20.3 现场测量方法 (33)5.21 整机效率 (33)5.21.1 测试判定标准 (33)5.21.2 实验室测试方法 (33)5.21.3 现场测试方法 (34)5.22 载波跟踪功能 (34)5.22.1 测试判断标准 (34)5.22.2 实验室测试方法 (34)6 光纤中继性能指标测量方法(适用于数字光纤直放站) (35)6.1 光输出功率 (35)6.1.1 测试判定标准 (35)6.1.2 实验室测量方法 (35)6.1.3 现场测量方法 (35)6.2 光路动态范围 (36)6.2.1 测试判定标准 (36)6.2.2 实验室测量方法 (36)6.2.3 现场测量方法 (36)7 网络性能指标测量方法(仅适用于数字直放站所组成的拉远系统) (37)7.1 组网及承载能力 (37)7.1.1 测试判定标准 (37)7.1.2 实验室测量方法 (37)7.2 光旁路及光环路功能(适用于数字直放站所组成的拉远系统) (39)7.2.1 测试判定标准 (39)7.2.2 实验室测量方法 (39)7.2.3 现场测量方法 (40)7.3 网络信源调度能力(可选) (40)7.3.1 测试判定标准 (40)7.3.2 实验室测量方法 (40)7.3.2.1 预设置载波信源调度功能 (40)7.3.2.2 预设置远端载波区域调度功能 (41)7.3.3 现场测量方法 (42)7.4 时隙占用时长业务量统计功能(可选) (42)7.4.1 测试判定标准 (42)7.4.2 实验室测量方法 (42)7.4.3 现场测量方法 (42)8电源适应性测量方法 (43)8.1测试判定标准 (43)8.2 电源电压变高试验测量方法 (43)8.3 电源电压变低试验测量方法 (43)9 环境测试测量方法 (43)9.1 低温试验测试方法 (43)9.2 高温试验测试方法 (43)9.3 恒定湿热试验测试方法 (44)10 GSM数字直放站射频及组网测试判定标准 (44)11 编制历史 (46)附录A (实验室测试设备要求) (47)附录B (现场测试设备要求) (48)A.1 信号发生器 (48)A.3 矢量网络分析仪 (48)A.5 功率衰减器 (49)A.7 功分器/合路器 (49)A.9 光功率计 (49)前言为确保中国移动通信建网工程建设质量,本测试规范作为测试验证GSM 900MHz/1800MHz 数字直放站和GRRU设备质量依据,为该类设备选型提供技术保障。
中国移动室内分布系统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室内分布系统技术规范1. 引言中国移动室内分布系统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技术规范”)是为了确保中国移动在室内环境的通信质量和用户体验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
本技术规范旨在为室内分布系统的设计、建设、维护和优化提供统一的指导,以满足高质量的通信需求。
2. 术语和定义本技术规范中涉及到的术语和定义如下: - 室内分布系统(In-Building Distribution System,IBS):为满足室内通信需求而设计的系统,包括分布式天线系统(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DAS)、室内小基站等。
- 分布式天线系统(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DAS):将无线信号从主基站通过传输线路分配到室内的天线系统。
- 室内小基站(Indoor Small Cell):在室内布置的小型基站设备,用于增强室内信号覆盖和容量。
- 室内半径(Indoor Coverage Range):室内分布系统能够覆盖的最大距离。
- 室内容量(Indoor Capacity):室内分布系统能够支持的最大用户数或数据传输速率。
3. 技术规范要求3.1 室内分布系统设计3.1.1 网络需求分析在设计室内分布系统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网络需求分析。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 室内覆盖需求:分析室内不同区域的覆盖需求,包括语音通话、数据传输等。
- 室内容量需求:根据用户数量和数据传输量估计室内分布系统的容量需求。
- 阻挡物分析:分析室内存在的可能影响信号传播的障碍物,如墙壁、楼板等。
3.1.2 设计方案选择根据网络需求分析的结果,选择适合的室内分布系统设计方案。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 分布式天线系统(DAS):根据覆盖需求和容量需求,选择适当的DAS系统方案。
- 室内小基站:根据覆盖需求和容量需求,选择适当的室内小基站方案。
3.1.3 设计参数设置根据选择的设计方案,设置相应的设计参数。
中国移动TD-LTE室分天线规范V1[1]20(征求意见稿)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T D -L T E 室内分布系统天线设备规范 T D -L T E A n t e n n a D e v i c e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I n d o o r D i s t r i b u t e d s y s t e m版本号: V 1.2.0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发布╳╳╳╳-╳╳-╳╳发布 ╳╳╳╳-╳╳-╳╳实施 QB-╳╳-╳╳╳-╳╳╳╳目录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4双极化室内分布系统天线的结构和原理 (3)4.1双极化室内分布系统天线的结构 (3)4.2双极化室内分布系统天线的原理 (3)4.3双极化室内分布系统天线支持的频段 (4)4.4双极化室内分布系统天线的分类 (4)5电气性能要求 (4)6机械性能要求 (6)6.1馈电端口设计要求 (6)6.2其它机械指标要求 (7)6.3环境条件要求 (7)7电性能和环境测试要求 (7)7.1电性能测试要求 (7)7.1.1增益测量 (8)7.1.2方向图圆度(全向天线)、半功率波束宽度、前后比、副瓣电平的测量 (9)7.1.3驻波比测量 (10)7.1.4隔离度测量 (12)7.2环境测试要求 (13)8检测、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14)8.1检验规则 (14)8.1.1型式检验 (14)8.1.2出厂检验 (15)8.2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15)8.2.1标志 (15)8.2.2包装 (16)8.2.3运输 (16)8.2.4贮存 (16)。
中国移动数据设备施工工艺及验收规范》安装部分
《中国移动数据设备施工工艺及验收规范》安装部分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数据机房要求 (3)第三章电源设备安装要求 (7)第四章电缆走道与槽道安装要求 (9)第五章机架安装要求 (11)第六章服务器安装要求 (15)第一节小型机安装要求 (15)第二节刀片机安装要求 (18)第七章存储设备安装要求 (19)第八章网络设备安装要求 (21)第九章ODF架和DDF架安装要求 (24)第一节ODF架安装要求 (24)第二节DDF安装要求 (26)第十章线缆安装要求 (27)第一节用户、中继、尾纤等信号电缆布放要求 (27)第二节电源线、地线、分线盒布放要求 (29)第十一章标签制作与粘贴要求 (31)第一节线缆标签格式 (31)第二节设备标签 (34)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规范数据工程设备安装与验收标准,明确相关安装与验收要求,结合中国移动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作为国家现行有关工程建设规范和行业强制技术及质量标准的补充。
第2条本规范作是中国移动各省公司数据项目施工、验收的依据,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工程设备。
第3条本规范涉及的工程包括数据业务平台类工程、网管支撑类工程(例如网管、BOSS、信息化),另外也包括传输、交换类的工程可能少量用到的数据设备。
第4条在特殊情况下,执行本规定有困难时,建设单位应充分论述理由,并提供报告呈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第5条本规定未包括的、但工程中已使用的其他设备的安装、检测和指标要求,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及工程合同等的要求执行。
第6条本规范与国家有关现行体制、标准和规范有矛盾时,应以国家体制、标准为准。
第7条本规范的图例仅供参考。
第8条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二章数据机房要求第9条确保机房有足够数量的正确接地的电源插座,能够满足数据设备的功耗要求。
第10条数据机房应按照上走线的方式规划设计,如不具备,应尽量按照上走线方式进行改造。
图:上走线架设计第11条设备安装所在机房的承重能力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数据机房的负荷应大于600公斤/平方米,动力机房的负荷应大于1000公斤/平方米。
(设备管理)GSM无线网设备节能分级标准V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A-002-2008 G S M无线网设备节能分级标准C l a s s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o n E n e r g y C o n s u m p t i o no f G S M W i r e l e s s N e t w o r k E q u i p m e n t版本号:1.0.02008-10-31发布2008-10-31实施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发布目录1.范围 (1)2.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2.1.缩略语 (1)2.2.行文约定 (1)3.无线设备单机架尺寸要求 (2)3.1.BSC(包括TRAU)、PCU (2)3.2.BTS设备 (2)4.无线设备节能分级标准 (2)4.1.BSC(包括TRAU)、PCU (2)4.1.1.BSC、PCU设备指标定义 (2)4.1.2.BSC、PCU设备节能分级指标 (3)4.2.BTS设备 (3)4.2.1.BTS设备指标定义 (3)4.2.2.BTS设备节能分级指标 (4)5.环境适应性要求 (4)5.1.BSC(包含TRAU)、PCU (4)5.1.1.正常工作条件要求 (4)5.1.2.其他要求 (5)5.2.BTS设备 (5)6.编制历史 (5)前言本标准为响应国家关于节能减排工作的部署、满足中国移动大力贯彻落实“绿色行动计划”、以达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排放、节约材料的总体要求,促进整个通信产业链的资源节约和良性行业生态环境而拟定。
本标准作为“绿色行动计划”对无线网新设备的导向性文件,采用近远期相结合的原则,为中国移动的设备选型、入网测试、网络规划、工程设计、网络运行管理和维护等方面提供技术依据。
本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设备单机架尺寸要求、节能分级要求(包括功耗、体积、重量、面积等指标)、环境适应性要求、机架排吸风方式等其他要求。
本标准对无线网设备性能的评价采用分级制度,采用CMx编制版本,x为节能分级标准等级版本号,从1开始编号,逐次递增,x值越大,对设备的要求越高,每一个分级标准版本将设备分成A、B、C三个档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QB-╳╳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 -╳╳ -╳╳发布╳╳╳╳ -╳╳ -╳╳实施 G S M 天线设备规范版本号 :V 3. 3. 0 G S M A n t e n n a D e v i c e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目录前言 . ......................................................................................................................................... .. V1 范围 ........................................................................................................................................... .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3 术语和定义 . (3)4 分类 ........................................................................................................................................... . (6)5 电气性能要求和环境条件要求 . ................................................................................................ 11 5.1电气性能要求 . (11)5.2机械性能指标及环境条件要求 . ..........................................................................................33 . .......................................................................................................................33 . ...............................................................................................................33 . .......................................................................................................33 . ...............................................................................................................33 . .......................................................................................................33 . ...............................................................................................................................33 . .......................................................................................................................33 . ...............................................................................................................................33 . ...............................................................................................................................33 . .............................................................................................................................34 . (34)6测试方法 . .....................................................................................................................................35 6.1概述 . ......................................................................................................................................356.2增益测量 . .............................................................................................................................. 35 6-1 .........................................................................................................35 . .......................................................................................................................35 . (36)6.3方向图圆度(全向天线、半功率波束宽度、前后比、交叉极化比的测量 ............... 36 6.3.1 测量示意图见图 6-2 .................................................................................................... 36 6.3.2 测量条件满足6.2.2 . ..................................................................................................... 36 6.3.3 测量步骤 . (37)6.4天线电下倾角测量 . .............................................................................................................. 37 6.4.1 测量条件满足 6.2.2 . ..................................................................................................... 37 6.4.2 测量步骤 . . (38)6.5驻波比测量 . (38)6.5.2 测量条件 . ...................................................................................................................... 38 6.5.3 测量步骤 . . (39)6.6隔离度测量 . .......................................................................................................................... 39 6.6.1 测量框图见图 6-5 .. (39)6.6.2 测量条件满足6.5.2 . ..................................................................................................... 39 6.6.3 测量步骤 . (39)6.7交调测量 . ..............................................................................................................................39 . ...........................................................................................39 . (40)6.8功率容限测量 . ...................................................................................................................... 42 6.9一般结构要求试验方法 . ......................................................................................................426.10环境试验方法 . (42)7. GSM天线材料和制作工艺要求 ............................................................................................... 45 7.1 外罩 . .....................................................................................................................................45 7.2 反射板 . (45)7.3 辐射单元 . (45)7.3.1 压铸振子 . ......................................................................................................................45 . ...............................................................................................................46 . ....................................................................................................................... 46 7.3.4 PCB 振子 .. (46)7.4 馈电网络 . (46)7.4.1 同轴馈电网络 . .............................................................................................................. 46 7.4.2 空气微带线和带状线馈电网络 . . (47)7.5 同轴连接器 . ......................................................................................................................... 47 7.5.1 外观 . ..............................................................................................................................47 . (47)7.5.3 互换性 . .......................................................................................................................... 47 7.5.4 接触电阻 . . (47)7.5.5 绝缘电阻 . ...................................................................................................................... 47 7.5.6 电压驻波比 . (48)7.5.7 三阶交调 . ...................................................................................................................... 48 7.5.8 耐压 . . (48)7.5.9 拔出力 . .......................................................................................................................... 48 机械耐久性 . .............................................................................................................. 48 加紧装置抗电缆拉伸的能力 . .................................................................................... 49 外导体材料 . ................................................................................................................ 49 内导体材料 . . (49)7.6 安装件 . (49)7.8 塑料支撑件 . ......................................................................................................................... 50 7.9 外标签 . .................................................................................................................................50 7.10全向天线要求 . (50)7.11电调天线 RCU 的要求 ....................................................................................................... 50 7.11.1 RCU的可靠性要求 . .................................................................................................... 50 7.11.2 RCU的防水、防尘和温度要求 . .. (50)7.11.3 RCU需支持 AISG 规范 (50)7.12 设计要求 . (51)8. 判定标准 . (51)9. 可靠性要求 . ............................................................................................................................... 55 10. 编制历史 . (55)附录 A 天线应用场景建议 ........................................................................................................... 55 A.1 定向双极化基站天线 . ........................................................................................................ 56 A.2 定向单极化基站天线 . .. (57)A.3 全向基站天线 . .................................................................................................................... 58 A.4 双频双极化基站天线 . .. (59)A.5 波束电调基站天线 . ............................................................................................................ 59 附录 B 电调天线监控规范 ............................................................................................................ 62 附录 C 检测、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62)C.1 检验规则 (62)C.1.1 型式检验 ......................................................................................................................62 C.1.2 出厂检验 (62)C.2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 63 C.2.1 标志 (63)C2.2包装 (64)C2.3运输 (64)C2.4贮存 (64)附录 D 重要指标定义及对网络的影响 (65)D.1天线的重要指标 . ................................................................................................................. 65 D1.1 交调 . (65)D1.2 驻波比 . .......................................................................................................................... 67 D1.3 前后比 . .. (69)D1.4 隔离度 . (69)D.2 天线的其他重要指标 . ........................................................................................................ 70 D2.1 频段 . (70)D2.2 增益 . (70)D2.3 方向图圆度 . .................................................................................................................. 70 D2.4 半功率波束宽度 . . (71)附录 E 现场电指标初筛检测方法(参考 (72)E.1 交调 (72)E1.1 交调分析仪断网测试 ...................................................................................................72 E1.2 系统侧自动检测 (72)E.2 驻波比现网检测方法 ......................................................................................................... 73 E.2.1 驻波比测试仪测试 ...................................................................................................... 73 E.2.2 系统侧自动检测 . (73)E.3 前后比现网检测方法 ......................................................................................................... 73 E.4 隔离度现网检测方法 (73)前言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提出并归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