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

合集下载

常用方剂100首

常用方剂100首

常用方剂100首常用方剂100首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g) 生地黄(18-30g)枸杞子(9-18g)川楝子一钱半(4.59g)(原书未著用量)【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

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

亦治疝气瘕聚。

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2、二至丸《医方集解》【组成】女贞子(蒸)500g 墨早莲500g【功能】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主治】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 生姜7片,乌梅1个【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二陈场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4、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八珍汤基础上加入黄芪18肉桂4,重于补脾益肺,其中肉桂有增强心阳、旺盛命火之功,从而使气血阴阳并补。

5、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组成】人参(6克) 茯苓(12克) 炒白术(12克) 甘草(3克) 藿香叶(12克) 木香(6克) 葛根(15克)【功用】健脾益气,和胃生津。

【主治】脾胃虚弱,津虚内热证。

呕吐泄泻,肌热烦渴。

6、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车前子瞿麦篇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灯心【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

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7、八珍汤《正体类要》【组成】人参10 白术15 云苓12 当归10 川芎10 白芍10 熟地12 炙甘草5 生姜3片大枣5枚【功用】益气补血。

中医常用经方28个

中医常用经方28个

中医常用经方28个中医经方是指中医药学中的一种医学经验总结,通过各种中药的组合应用来治疗疾病。

中医常用经方是中医临床实践中最常用的经方之一。

本文将介绍中医常用经方28个。

1. 四逆散:治疗寒邪内陷,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

2. 芍药甘草汤:治疗气滞血瘀、经行腹痛等症状。

3. 桂枝汤:治疗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等症状。

4. 保和丸:治疗胃寒、逐饮食虚寒等症状。

5. 血府逐瘀汤:治疗气血不畅,经行不调、痛经等症状。

6. 吴茱萸汤:治疗胃寒,呕吐不止、恶心等症状。

7. 通脉四逆汤:治疗心脉瘀阻、心绞痛等症状。

8. 柴胡汤:治疗气郁血瘀,胸胁胀痛等症状。

9. 二陈汤:治疗湿浊郁结,胸胁满闷等症状。

10. 羌活胆通汤:治疗胆背痛、半月板损伤等症状。

11. 桂附地黄丸:治疗阳气不足,畏寒肢冷等症状。

12. 气滞痛胶囊:治疗气机不畅,气血逆乱等症状。

13. 温阳丸:治疗阳气虚损,畏寒肢冷等症状。

14. 琉璃珠丸:治疗心火蓄积,心烦心悸等症状。

15. 祛瘀生新片:治疗瘀血内阻,瘀血痛经等症状。

16. 痛定胶囊:治疗胸腹疼痛,寒痛乏力等症状。

17. 附子理中丸:治疗阳气不振,寒痛乏力等症状。

18. 温胃舒中汤:治疗脾胃寒凝,寒胀腹痛等症状。

19. 逍遥丸:治疗肝木郁结,头晕目眩等症状。

20. 桃核承气汤:治疗饮食积滞,脘腹胀痛等症状。

21. 加味逍遥散:治疗肝风上扰,头晕目眩等症状。

22. 通用逍遥散:治疗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等症状。

23. 祛瘀舒络口服液:治疗颈椎病,肩颈背痛等症状。

24. 通络三神丸:治疗阳虚血瘀,眩晕头痛等症状。

25. 收敛止血口服液:治疗出血不止,血证等症状。

26. 活络丹:治疗风湿病,肩颈酸痛等症状。

27. 祛风散结口服液:治疗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等症状。

28. 地黄益气汤:治疗气虚血瘀,虚痱疮疡等症状。

中医常用经方对于一些常见的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自我用药需谨慎,最好在中医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

55个中医必背方剂(速记口诀)

55个中医必背方剂(速记口诀)

55个中医必背方剂(速记口诀)来源:医学药典1.麻黄汤:【干妈贵姓】。

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2.桂枝汤:【桂枝三药】。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3.九味羌活汤:【羌风百草细,秦川有苍生】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

4.小青龙汤【少将为嘛甘心下跪】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5.香苏散: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炙甘草。

6.止嗽散:【陈梗借钱百草园】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7.桑菊饮【桑甘河人锯韦接桥】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杏仁桔梗生甘草苇根8.银翘散【河牛吃草连根梗叶花穗】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牛蒡子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鲜苇根9.麻杏甘石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10.柴葛解肌汤【姜大哥拾柴草,秦姐抢白芍】柴胡葛根羌活白芷芍药桔梗生姜大枣甘草黄芩石膏11.升麻葛根汤【升麻哥炒芍药】升麻葛根芍药甘草12.败毒散【活熊身伏草梗,二虎只可讲和】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桔梗茯苓人参甘草生姜薄荷13.参苏饮【申诉目前只服半个红柑桔】人参紫苏叶干葛橘红半夏前胡茯苓桔梗枳壳木香甘草14.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草和葱,滋阴白薇豆更红】生葳蕤生葱白淡豆豉苏薄荷桔梗东白薇炙甘草红枣15.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16.大承气汤【皇后只是笑】大黄厚朴枳实芒硝17.大黄牡丹汤【丹东黄桃小】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18.大陷胸汤【陷胸汤妙,大黄随笑】甘遂大黄芒硝19.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20.温脾汤【姜大人父子笑当干(杯)】大黄附子干姜人参芒硝当归甘草21.麻子仁丸【姓黄的麻子要朴实】麻子仁芍药杏仁枳实厚朴大黄22.济川煎【止泻当(用)生牛肉】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23.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大枣24.黄龙汤【大承气+人参当归甘草】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人参当归甘草25.小柴胡汤【生芹菜炒大虾仁】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26.大柴胡汤【胡大将“室早”,勤下药】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黄枳实芍药大枣(无甘草)27.蒿芩清胆汤【蒿芩如碧玉,只服拌虾皮】青蒿黄芩竹茹半夏茯苓枳壳陈皮碧玉散28.达原饮【后母要吃槟榔甘果治(痢疾)】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黄芩甘草29.四逆散【四逆只烧干柴】枳实柴胡芍药炙甘草30.逍遥散【嘱咐魏生将薄荷当柴草烧】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烧生姜薄荷31.痛泻药方【臣要住房】白术白芍陈皮防风32.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三人练琴】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33.白虎汤【白虎拾草治母惊】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34.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人参35.竹叶石膏汤【厦门人煮食干净米】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人参甘草粳米36.清营汤【乔连花选升丹麦主席】犀角(水牛角)生地黄麦冬元参黄连银花连翘竹叶心丹参37.犀角地黄汤【西地牡丹少,清热凉血好】犀角(今用水牛角)生地黄芍药牡丹皮38.黄连解毒汤【三黄治(热)】黄连黄芩黄柏栀子39清瘟败毒饮【石母勤住西草原,接连巧生赤皮子】生石膏生地犀角(今用水牛角)川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甘草丹皮鲜竹叶40.凉膈散【竹竿支帘,皇笑拨琴】川大黄芒硝甘草山栀子仁黄芩连翘竹叶薄荷41.普济消毒饮【陈胜巧拦截牛马,才将秦国老连报(凯)旋】黄芩黄连连翘牛蒡子薄荷僵蚕板蓝根马勃玄参升麻柴胡陈皮桔梗甘草42.防风通圣散【将军执勤住草房,高桥当归划船忙。

常用方剂100首

常用方剂100首

常⽤⽅剂100⾸常⽤⽅剂100⾸六味地黄益肝肾,⼭药丹泽萸苓掺。

更加知柏成⼋味,阴虚⽕旺可煎餐。

养阴明⽬加杞菊,滋阴都⽓五味研。

肺肾两调⾦⽔⽣,麦冬加⼊长寿丸。

再⼊磁柴可潜阳,⽿鸣⽿聋俱可安。

2、知柏地黄丸3、杞菊地黄丸4、麦味地黄丸5、都⽓丸均同上6、左归丸左归丸内⼭药地,萸⾁枸杞与⽜膝;菟丝龟⿅⼆胶合,壮⽔之主第⼀⽅。

7、⼀贯煎⼀贯煎中⽣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阴虚胁痛此⽅良。

⾦匮肾⽓治肾虚,地黄⼭药及茱萸;苓泽丹⽪合桂附,⽔中⽣⽕在温煦。

9、右归丸右归丸中地附桂,⼭药茱萸菟丝归;杜仲⿅胶枸杞⼦,益⽕之源此⽅魁。

四君⼦汤中和义,参朮茯苓⽢草⽐。

益以陈夏名六君,祛痰补益⽓虚饵。

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砂⽓滞使。

11、六君⼦汤12、参苓⽩术散参苓⽩朮扁⾖陈,⼭药⽢莲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13、补中益⽓汤补中益⽓芪朮陈,升柴参草当归⾝;升阳举陷功独擅,⽓虚发热亦堪珍。

14、⽣脉散⽣脉麦味与⼈参,益⽓养阴效⼒神;⽓少汗多兼⼝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四物地芍与归芎,⾎家百病此⽅宗;妇⼥经病凭加减,临证之时可变通。

16、归脾汤归脾汤⽤参朮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龙眼⾁,煎加姜枣益⼼脾;怔忡健忘俱可却,便⾎崩漏总能医。

17、⼆仙汤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黄柏、知母18、⼋珍汤四物+四君⼦19、独参汤⿇黄汤中⽤桂枝,杏仁⽢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痛,⽆汗⽽喘服之宜。

21、桂枝汤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草枣⽣姜;解肌发表调营卫,啜粥温覆汗易酿。

22、桃红四物汤四物汤中桃红⼊,活⾎⾏⾎⼜逐瘀。

23、⾹苏散⾹苏散内草陈⽪,外感风寒⽓滞宜;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能疏⽓机。

24、⼩陷胸汤⼩陷胸汤连夏蒌,宽胸散结涤痰优;痰热内结痞满痛,苔黄脉滑此⽅求。

25、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草薄荷饶;芦根为饮轻清剂,热盛阳明⼊母膏。

26、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叶荆⽜豉薄荷;⽢桔芦根凉解法,轻宣温热煮⽆过。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100方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100方

1. 安宫牛黄丸2. 白虎汤3. 白通汤4. 保和丸5. 保和颗粒6. 补中益气汤7. 菜花败毒散8. 草珊瑚合剂9. 穿心莲合剂10. 大承气汤11. 大黄甘遂丸12. 大青龙汤13. 大柴胡汤14. 大黄附子汤15. 大黄清胆汤16. 当归四逆汤17. 当归散18. 当归养血汤19. 当归芍药散20. 当归射干酵母片21. 当归煎膏22. 地黄丸23. 地骨皮散24. 地榆消炎片25. 丁香抗病毒合剂26. 丁香抗菌合剂27. 丁香合剂28. 冬凌草寄生合剂29. 断血流胶囊30. 高力灵胶囊31. 高力灵颗粒32. 广安妇科丸33. 广藿香合剂34. 海蛇抗癌合剂35. 海蛇化癌汤36. 海蛇半夏散37. 海蛇半夏散片38. 海蛇消炎口服液39. 海蛇消炎贴膏40. 海蛇抑菌合剂41. 海蛇沉香宝石丸42. 海蛇补益宝石丸43. 海蛇定阳合剂44. 海蛇炎康片45. 海蛇止血合剂46. 海蛇止咳糖浆47. 海蛇止痛膏48. 海蛇止痛颗粒49. 海蛇止痛药丸50. 海蛇治疗白斑胶囊51. 海蛇助眠合剂52. 海蛇祛风湿合剂53. 海蛇抗病毒合剂54. 海蛇抗感冒合剂55. 海蛇抗流感合剂56. 海蛇抗疟合剂57. 海蛇抗病毒胶囊58. 海蛇抗菌颗粒59. 海蛇抗结核合剂60. 海蛇抗肺炎合剂61. 海蛇抗霍乱合剂62. 海蛇抗白喉合剂63. 海蛇抗麻疹合剂64. 海蛇抗风寒合剂65. 海蛇抗温热合剂66. 海蛇抗病毒颗粒67. 海蛇抗病毒口服液68. 海蛇抗病毒片69. 海蛇抗病毒贴膏70. 海蛇抗病毒药丸71. 海蛇抗病毒软胶囊72. 海蛇抗病毒注射液73. 海蛇抗菌口服液74. 海蛇抗菌片75. 海蛇抗菌贴膏76. 海蛇抗菌药丸77. 海蛇抗菌软胶囊78. 海蛇抗菌注射液79. 海蛇抑菌口服液80. 海蛇抑菌片81. 海蛇抑菌贴膏82. 海蛇抑菌药丸83. 海蛇抑菌软胶囊84. 海蛇抑菌注射液85. 海蛇散疼片86. 海蛇消肿合剂87. 海蛇止痒合剂88. 海蛇祛湿合剂89. 海蛇清火合剂90. 海蛇活血合剂91. 海蛇润燥合剂92. 海蛇保肝合剂93. 海蛇滋阴合剂94. 海蛇养血合剂95. 海蛇安神合剂96. 海蛇开窍合剂97. 海蛇养心合剂98. 海蛇益气合剂99. 海蛇健脾合剂100. 海蛇降压合剂这些方剂都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但请注意,在使用任何中药方剂之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意见。

方剂(有剂量)(主治医)

方剂(有剂量)(主治医)
滋阴增液,泄热通便。
热结阴亏证。
增液承气参地冬,硝黄加入五药供,
热结阴亏大便秘,增水行舟肠腑通。
玄参30麦冬25细生地25大黄9芒硝 4.5
㈤逐水
·十枣汤
攻逐水饮。㈠悬饮㈡水肿
十枣逐水效甚夸,大戟甘遂与芫花,
悬饮内停胸胁痛,大腹肿满用无差。
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捣为散1-2克
·痛泻要方
补脾柔肝,祛湿止泻。痛泻
痛泻要方用陈皮,朮芍防风共成剂;
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陈皮4.5白术6白芍6防风3
㈢调和寒热
·半夏泻心汤
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寒热互结之痞证
半夏泻心配连芩,干姜枣草人参行;
辛苦甘温消虚痞,治在调阳与和阴。
半夏12黄连3黄芩9干姜9甘草9人参9大枣4枚
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 大枣3枚
·九味羌活汤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苓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
羌活6防风6苍术6细辛2川芎3白芷3生地3黄芩3甘草3
· 香苏散
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
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功可慰。
生葳蕤9生葱白6桔梗5东白薇3淡豆豉9苏薄荷5炙甘草1.5红枣2枚
泻下剂
㈠寒下
·大承气汤
峻下热结。
㈠阳明腑实证㈡热结旁流
㈢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
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
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鞭痞满泻热良,
麻黄9芍药9细辛6干姜6甘草6桂枝9半夏9五味子6

经典方剂关键信息表(25首)

经典方剂关键信息表(25首)

经典方剂关键信息表(25首)
一、桃核承气汤
二、芍药甘草汤
三、半夏泻心汤
四、真武汤
五、黄芪桂枝五物汤
六、瓜蒌薤白半夏汤
七、大建中汤
八、麦门冬汤
九、温胆汤
十、小续命汤
十一、开心散
十二、当归饮子
十三、泻白散
十四、清心莲子饮
十五、羌活胜湿汤
十六、当归补血汤
十七、地黄饮子
十八、清金化痰汤
十九、金水六君煎
二十、济川煎
二十一、清肺汤
二十二、保元汤
二十三、半夏白术天麻汤
二十四、易黄汤
二十五、宣郁通经汤
(一)桃核承气汤
(二)芍药甘草汤
(三)半夏泻心汤
(四)真武汤
(五)黄芪桂枝五物汤
(六)瓜萎薤白半夏汤
(七)大建中汤
(八)麦门冬汤
(九)温胆汤
(十)小续命汤
(十一)开心散
(十二)当归饮子
(十三)泻白散
(十四)清心莲子饮
(十五)羌活胜湿汤
(十六)当归补血汤
(十七)地黄饮子
(十八)清金化痰汤
(十九)金水六君煎
(二十)济川煎
(二十一)清肺汤
(二十二)保元汤
(二十三)半夏白术天麻汤
(二十四)易黄汤
(二十五)宣郁通经汤。

中医临床各科常用方剂

中医临床各科常用方剂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2.二仙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3.二至丸(《医方集解》)4.二陈汤(《和剂局方》)5.八正散(《和剂局方》)6.八珍汤(《正体类要》) 7.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9.大补元煎(《景岳全书》)10.小蓟饮子(《重订严氏济生方》)11.小营煎(《景岳全书》)12.小柴胡汤(《伤寒论》)13.上下相资汤(《石室秘录》)14.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16.乌药汤(《兰室秘藏》)17.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18.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19.六君子汤(《和剂局方》)20.开郁种玉汤(《傅青主女科》)21.四乌贼骨一茹丸(《素问·腹中论》)22.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3.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24.生化汤(《傅青主女科》)25.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6.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27.归肾丸(《景岳全书》) 28.平胃散(《和剂局方》)29.艾附暖宫丸(《沈氏尊生书》)30.甘麦大枣汤(《金贵要略》)31.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32.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33.圣愈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34.左归丸(《景岳全书》)35.右归丸(《景岳全书》) 36.玉屏风散(《医方类聚》)37.三仁汤(《温病条辨》)38.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39.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40.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41.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症治》)42.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43.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44.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45.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 4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4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48.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49.两地汤(《傅青主女科》)50.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51.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52.完带汤(《傅青主女科》)53.肾气丸(《金匮要略》)54.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55.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6.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57.苓桂术甘汤(《伤寒论》)58.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59.济生肾气丸(《济生方》)60.保阴煎(《景岳全书》)61.胎元饮(《景岳全书》)62.养精种玉汤(《傅青主女科》)63.举元煎(《景岳全书》)64.香棱丸(《济生方》)65.香砂六君子汤(《名医方论》)66.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67.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68.逍遥散(《和剂局方》)69.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70.桂枝汤(《伤寒论》)71.胶艾汤(《金匮要略》)72.桑菊饮(《温病条辨》)73.真武汤(《伤寒论》)74.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75.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76.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 77.清经散(《傅青主女科》)78.银翘散(《温病条辨》)79.理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80.温经汤(《金匮要略))81.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82.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83.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84.毓麟珠(《景岳全书》)85.增液汤(《温病条辨》) 86.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87.四神丸《证治准绳》88.二妙散(《丹溪心法》)89.三妙丸(《医学正传》)90.四妙丸(《成方便读》)91.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92.金铃子散(《素问病机宜保命集》)93.当归四逆散(《伤寒论》)94.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95.半夏厚朴汤(《金金匮要略》)96.活络笑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97.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98.桃核承气汤(《丹溪心法》)99.越鞠丸(丹溪心法》) 100.五子衍宗丸(《医宗入门》)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3.人参乌梅汤(《温病条辨》4.人参五味子汤(《幼幼集成》)5.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7.大定风珠(《温病条辨》)8.大青龙汤(《伤寒论》)9.小青龙汤(《伤寒论》)10.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11.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12.五皮饮(《中藏经》)13.五苓散(《伤寒论》)14.实脾饮.(《济生方》)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16.小柴胡汤(《伤寒论》)17.止嗽散(《医学心悟》)18.定喘汤(《摄生众妙方》)19.乌药散(《小儿药证直诀》)20.六君子汤(《世医得效方》)21.玉屏风散(《医方类聚》)22.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23.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24.补肺阿胶汤(《小儿药证直诀》)25.归脾汤(《正体类要》)26.四神丸(《内科摘要》)27.生脉散(《医学启源》)28.白虎汤(《伤寒论》)29.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30.真武汤(《伤寒论》)31.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32.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33.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34.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35.麦味地黄丸(《寿世保元》)36.杞菊地黄丸(《医级》)37.连翘败毒散(《医方集解》)38.桂枝汤(《伤寒论》)39.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0.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41.补中益气汤(《脾胃论》)42.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43.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44.小蓟饮子(《济生方》)45.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46.固真汤(《证治准绳》)47.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48.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49.麻黄汤(《伤寒论》)50.炙甘草汤(《伤寒论》)51.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52.定痫丸(《医学心悟》)53.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4.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55.茵陈蒿汤(《伤寒论》)56.理中汤(《伤寒论》)57.保元汤(《博爱心鉴》)58.保和丸(《丹溪心法》)59.麦门冬汤(《金匮要略》)60.都气丸(《医宗金鉴》)61.清金化痰汤(《东病广要》引《统旨方》)62.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63.健脾丸(《医方集解》)64.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65.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6.大承气汤(《伤寒论》)67.消乳丸(《证治准绳》)68.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69.涤痰汤(《严氏易简归一方》)70.苏子降气汤(《小儿药证直诀》)71.资生健脾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72.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3.桑菊饮(《温病条辨》)74.桑螵蛸散(《本草衍义》)75.桑白皮汤(《景岳全书》)76.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77.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78.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79.黄连解毒汤(《肘后方》)80.菟丝子散(《医宗必读》)81.银翘散(《温病条辨》)82.麻杏石甘汤(《伤寒论》)8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84.清营汤(《温病条辨》)85.半夏泻心汤(《伤寒论》)86.清热泻脾散(《医宗金鉴》)87.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88.羚角钩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89.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90.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91.普济消毒饮(《景岳全书》)92.温胆汤(《世医得效方》)93.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94.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5.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96.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97.缩泉丸(《校注妇人良方》)98.增液汤(《温病条辨》)99.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100.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医医院肛肠科常用方剂目录1.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2.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3.葛根芩连汤(《伤寒论》)4.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6.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7.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8.黄芪汤(《千金要方》)9.健脾益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0.四物汤(《仙授理方续断秘方》)11.四物消风汤(《医宗金鉴》)12.八珍汤(《丹溪心法》)13.六味地黄丸(汤)(《小儿药证直诀》)14.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15.右归饮(《景岳全书》)16.十全大补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7.一贯煎(《续名医类案》)18.六君子汤(《医学正传》)19.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20.六一散(《伤寒直格》)2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2.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合击局方》)23.四神丸(《校注妇人良方》)24.四逆散(《伤寒论》)25.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6.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27.痛泻药方(《景岳全书》)28.当归芍药汤(《千金要方》)29.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30.良附丸(《良方集腋》)31.六磨汤(《证治准绳》)32.沉香化滞丸(《中医大辞典》)33.四磨汤(《济生方》)34.枳实消痞丸(《兰室秘藏》)35.桃仁承气汤(《伤寒论》)3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37.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38.槐花散(《普济本事方》)39.十灰散(《十药神书》)40.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1.地榆丸(《证治准绳》)42.活血祛瘀汤(《外科正宗》)43.黄土汤(《金匮要略》)44.槐角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5.清营汤(《温病条辨》)46.凉血地黄汤(《脾胃论》)47.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48.三黄丸(《证治准绳》) 49.当归龙荟丸(《丹溪心法》)50.普济消毒饮(《景岳全书》)51.龙胆泻肝汤(《外科正宗》)52.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53.白头翁汤(《伤寒论》)54.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55.疏风清热饮(《医宗金鉴》)56.玉女煎(《景岳全书》)57.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8.黄芩汤(《伤寒论》)59.乌梅丸(《伤寒论》)60.三仁汤(《温病条辨》)61.胃苓汤(《证治准绳》)62.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63.二妙散(《丹溪心法》)64.三妙丸(《医学正传》)65.滋阴除湿汤(《外科正宗》)66.化毒除湿汤(《疡科心得集》)67.理中丸(《伤寒论》)68.附子理中汤(《和剂局方》)69.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70.四逆汤(《伤寒论》)7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72.赤石脂丸(《中医大辞典》)73.保和丸(《丹溪心法》)74.木香槟榔丸(《儒门事亲》)75.人参健脾丸(汤)(《景岳全书》)76.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77.凉膈清肠散(汤)(《证治准绳》)78.麻子仁丸(《伤寒论》)79.五仁丸(《世医得效方》)80.苁蓉润肠丸(《金匮翼》)81.济川煎(《景岳全书》)82.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83.大承气汤(《伤寒论》)84.调胃承气汤(《伤寒论》)85.酸枣仁汤(《金匮要略》)86.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87.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88.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89.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90.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91.五神汤(《辨证录》)92.止痛如神方(《医宗金鉴》)93.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94.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95.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96.透脓散(《外科正宗》) 97.当归饮子(《济生全书》)98.消风散(《外科正宗》)99.增液汤(《温病条辨》)100.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中医医院皮肤科常用方剂目录1.八珍汤(《正体类要》)2.白虎汤(《伤寒论》)3.保元汤(《外科正宗》)4.半夏泻心汤(《伤寒论》)5.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6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7.萆薢化毒汤(《疡科心得集》)8.补中益气汤(《脾胃论》)9.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0.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11.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12.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引《统旨》)13.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4.大承气汤(《伤寒论》)15.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16.大青龙汤(《伤寒论》)17.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18.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19.当归四逆汤(《伤寒论》)20.当归饮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21.地黄饮子(《宣明论方》)22.独活寄生汤(《千金方》)2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4.二妙丸(《丹溪心法》)25.二至丸(《证治准绳》)26.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27.茯苓饮(《外台秘要》)28.桂枝汤(《伤寒论》)29.葛根汤(《伤寒论》)30.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31.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32.甘草泻心汤(《伤寒论》)33.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34.活血散瘀汤(《外科正宗》)35.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36.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37.化斑汤(《温病条辨》)38.化斑解毒汤(《医宗金鉴》)39.化坚二陈丸(《医宗金鉴》)40.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41.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42.荆防败毒散(《医宗金鉴》)43.理中汤(《伤寒论》)44.凉血四物汤(《医宗金鉴》)45.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46.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47.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48.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49.麻黄汤(《伤寒论》)50.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51.麻杏石甘汤(《伤寒论》)52.枇杷清肺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53.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4.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55.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56.秦艽丸(《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57.清骨散(《证治准绳》)58.清营汤(《温病条辨》)59.清暑汤(《外科全生集》)60.清骨散(《证治准绳》)61.七宝美髯丹(《医方集解》引邵应节方)62.三仁汤(《温病条辨》)63.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4.四物消风饮(《医宗金鉴》)65.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66.四逆散(《伤寒论》)67.四逆汤(《伤寒论》)68.透脓散.(《外科正宗》)69.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0.神应养真丹(《宣明论方》)71.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72.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73.痛泻药方(《丹溪心法》)74.温胆汤(《千金方》)75.温经汤(《金匮要略》)76.五苓散(《伤寒论》)77.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78.五子衍宗丸(《医学入门》)79.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80.犀角地黄汤(《千金方》)81.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82.消风散(《外科正宗》)83.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4.辛夷清肺饮(《外科正宗》)85.小柴胡汤(《伤寒论》)8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87.玉屏风散(《丹溪心法》)88.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89.益胃汤(《温病条辨》)90.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91.养血润肤饮(《外科证治》)92.茵陈蒿汤(《伤寒论》)93.一贯煎(《续名医类案》)94.银翘散(《温病条辨》)95.越婢汤(《金匮要略》)96.栀子金花丸(《景岳全书》)97.猪苓汤(《伤寒论》)98.增液汤(《温病条辨》)99.竹叶石膏汤(《伤寒论》)100.真武汤(《伤寒论》)中医医院耳鼻喉科常用方剂目录1.麻黄汤(《伤寒论》)2.桂枝汤(《伤寒论》)3.苍耳子散(《济生方》)4.六味汤(《喉科秘旨》)5.银翘散(《温病条辨》)6.桑菊饮(《温病条辨》)7.疏风清热汤(《中医喉科学讲义》)8.败毒散(《摄生众妙方》)9.大承气汤(《伤寒论》)10.小柴胡汤(《伤寒论》)11.四逆散(《伤寒论》)12.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3.半夏泻心汤(《伤寒论》)14.大柴胡汤(《金匮要略》)15.白虎汤(《伤寒论》)16.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17.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18.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19.清咽利膈汤(《外科正宗》)20.银花解毒汤(《疡科心得集》)21.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22.黄芩汤(《医宗金鉴》)23.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24.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25.理中丸(《疡医大全》)26.温肺止流丹(《疡医大全》)27.四逆汤(《伤寒论》)28.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29.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0.补中益气汤(《脾胃论》)31.玉屏风散(《丹溪心法》)32.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33.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34.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5.归脾汤(《正体类要》)36.八珍汤(《正体类要》)37.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38.耳聋左慈丸(《重订广温热论》)39.肾气丸(《金匮要略》)40.四神丸(《证治准绳》)41.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42.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43.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44.通气散(《医林改错》)45.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47.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48.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49.会厌逐瘀汤(《医林改错》)50.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1.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52.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53.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54.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5.三仁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6.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57.五苓散(《伤寒论》)58.真武汤(《伤寒论》)59.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0.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目录1.麻黄汤(《伤寒论》)2.桂枝汤(《伤寒论》)3.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4.小青龙汤(《伤寒论》)5.止嗽散(《医学心悟》)6.银翘散(《温病条辨》)7.桑菊饮(《温病条辨》)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9.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0.大承气汤(《伤寒论》)11.七厘散(《良方集腋》)12.麻子仁丸(《伤寒论》)13.柴胡舒肝散(《景岳全书》)14.小柴胡汤(《伤寒论》)15.涤痰汤(《奇效良方》)16.虎潜丸(《丹溪心法》)17.四逆散(《伤寒论》)18.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9.痛泻要方(《丹溪心法》)20.半夏泻心汤(《伤寒论》)21.白虎汤(《伤寒论》)22.蠲痹汤(《医学心悟》)23.清营汤(《温病条辨》)24.犀角地黄汤(《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25.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27.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28.清胃散(《脾胃论》)29.玉女煎(《景岳全书》)30.白头翁汤(《伤寒论》)31.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32.理中丸(《伤寒论》)33.小建中汤(《伤寒论》)34.四逆汤(《伤寒论》)35.当归四逆汤(《伤寒论》)36.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7.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8.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39.生脉散(《医学启源》)40.玉屏风散(《医方类聚》)41.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42.归脾汤(《正体类要》)43.炙甘草汤(《伤寒论》)44.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决》)45.左归丸(《景岳全书》)4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47.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48.肾气丸(《金匮要略》)49.右归丸(《景岳全书》)50.地黄饮子(《圣济总录》)51.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52.酸枣仁汤(《金匮要略》)53.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54.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55.紫雪丹(《苏恭方》录自《外台秘要》)56.苏合香丸(《广济方》录自《外台秘要》)57.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8.四神丸(《内科摘要》)59.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60.保和丸(《丹溪心法》)61.温经汤(《金匮要略》)62.越鞠丸(《丹溪心法》)63.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64.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5.定喘汤(《摄生众妙方》)66.旋覆代赭汤(《伤寒论》)6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68.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69.小蓟饮子(《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70.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1.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2.牵正散(《杨氏家藏方》)73.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74.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75.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76.大定风珠(《温病条辨》)77.杏苏散(《温病条辨》)78.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79.增液汤(《温病条辨》)80.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81.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2.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3.三仁汤(《温病条辨》)84.五苓散(《伤寒论》)85.真武汤(《伤寒论》)86.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87.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8.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89.三子养亲汤(《皆效方》录自《杂病广要》)90.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91.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92.耳聋左慈丸(《重订广温热论》)93.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4.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9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96.消风散(《外科正宗》)97.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98.缩泉丸(《校注妇人良方》)99.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100.吴茱萸汤(《医宗金鉴》)。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方剂是中医药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通过各种中药的组合使用,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制成的具有特定疗效的药物。

下面将介绍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1.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是用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具有益气养阴、利水消肿的作用,常用于湿热下注、腹胀便溏等症状的治疗。

2.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用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脾虚胃弱、气虚脱陷等症状的治疗,具有益气健脾、升阳固表的作用。

3.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肾阴不足、腰膝酸软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滋阴补肾、益精生髓的作用。

4.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是用当归、桂枝、生姜、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寒邪侵袭、阳气不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5.十全大补丸十全大补丸是用人参、黄精、当归、白术、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气血不足、面色苍白等症状的治疗,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胃的作用。

6.温胆汤温胆汤是用胆组合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胆囊寒凝、胆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胆通腑、化石消肿的作用。

7.逍遥散逍遥散是用中药组合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心神失常、躁狂等症状的治疗,具有安神定志、清热解毒的作用。

8.赤芍当归汤赤芍当归汤是用赤芍、当归、川芎、白芍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血瘀络阻、经血不畅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

9.四逆汤四逆汤是用人参、干姜、大枣、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寒邪困脏腑、阳气不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阳散寒、调理气机的作用。

10.茵陈蒿合剂茵陈蒿合剂是用茵陈、蒿子秆、凌霄花、五味子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湿气内盛、小便不利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清热利湿、解毒通便的作用。

11.前胡败酱散前胡败酱散是用前胡、败酱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风寒郁闭、头痛感冒等症状的治疗,具有舒散风寒、解表止痛的作用。

临床常用首方剂

临床常用首方剂
注意事项
使用调和肝脾剂时需注意药物配伍和剂量,避免因药物相 互作用影响疗效。
调和肠胃剂
调和肠胃剂主要用于治疗肠胃不和,症见脘腹胀满、 嗳气吞酸、恶心呕吐等。
输入 标题
详细描述
调和肠胃剂的代表方为保和丸,其组成为山楂、神曲、 麦芽、半夏、陈皮、茯苓、连翘。该方通过消食化积, 和胃降逆,以解除脘腹胀满等症状。
临床常用首方剂
目录
CONTENTS
• 解表剂 • 泻下剂 • 和解剂 • 清热剂 • 祛暑剂 • 温里剂
01 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
总结词
麻黄汤
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无 汗、头身疼痛、舌淡苔白、脉浮紧。
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具有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的功效。
九味羌活汤
大青龙汤
由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 、生地黄、黄芩、甘草组成,具有解表散 寒、祛风除湿的功效。
使用和解少阳剂时需注意剂量 和煎煮方法,避免因药物浓度 过高或煎煮不当影响疗效。
调和肝脾剂
总结词
调和肝脾剂主要用于治疗肝脾不和,症见胁痛、腹胀、泄 泻等。
临床应用
调和肝脾剂常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肠功能紊乱等病 症的治疗。
详细描述
调和肝脾剂的代表方为逍遥散,其组成为柴胡、白芍、白 术、茯苓、炙甘草、生姜、薄荷。该方通过疏肝健脾,以 解除胁痛、腹胀等症状。
代表方剂
当归四逆汤、阳和汤等。
详细描述
这些方剂多由温性药物组成,如桂枝、附子、鹿角胶等,能够温通经络、活血化瘀,对 于寒邪入侵引起的关节疼痛、肌肉麻木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柴葛解肌汤
由柴胡、葛根、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生姜、大枣组成, 具有解肌清热的作用。

经典方剂30首

经典方剂30首

经典方剂30首附件1:一、经典方剂目录1、补中益气汤2、参苓白术汤3、六君子汤4、生脉饮5、香砂六君子汤6、玉屏风散(汤剂)7、归脾汤8、四物汤9、桃红四物汤10、六味地黄丸(汤剂)11、杞菊地黄丸(汤剂)12、十全大补汤13、半夏泻心汤14、逍遥散(汤剂)15、银翘散(汤剂)16、桂枝汤17、九味羌活汤18、麻黄汤19、小青龙汤20、止嗽散(汤剂)21、白虎汤22、普济消毒饮23、当归六黄汤24、导赤散(汤剂)25、葛根芩连汤26、龙胆泻肝汤27、葶苈大枣泄肺汤28、四逆散(汤剂)29、当归四逆汤30、骨科壮骨关节丸经典方来源于以下中医古籍文献、专著及专病专方手册:1、《医宗金鉴》清、吴谦2、《中医妇科学》罗元恺主编3、《方剂学》谢鸣主编4、《原发性肝癌中西医结合治疗学》吴孟超、郑伟达主编5、《中医内科学》吴勉华、王新月主编6、《心血管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黄春林、邹旭主编7、《消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罗云坚、黄穗平主编8、《专病专方手册》广东一方二、经典方剂介绍1、【方名】补中益气汤【出处】《内外伤辨惑论》【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①脾不升清证。

头晕目眩,视物昏瞀,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纳差便溏,舌淡脉弱。

②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

③中气下陷。

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伴气短乏力。

【组方】黄芪20g,炙甘草9g,人参10g,升麻6g,柴胡6g,陈皮6g,当归10g,炒白术10g。

2、【方名】参苓白术汤【出处】《太平惠民与剂局方》【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①脾胃气虚夹湿泄泻证。

饮食不化,胸脘痞闷,或吐或泄,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②脾肺气虚痰湿咳嗽证。

咳嗽痰多色白,胸脘痞闷,神疲乏力,面色晄白,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细滑。

【组方】莲子10g,薏苡仁15g,砂仁6g,桔梗10g,白扁豆15g,茯苓20g,人参10g,甘草9g,炒白术20g,山药20g,大枣10g。

常用中药方剂100首

常用中药方剂100首

常用中药方剂100首01【方名】:桃核承气汤【出处】:《伤寒论》【原文】:“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处方】: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

02【方名】:旋覆代赭汤【出处】:《伤寒论》【原文】:“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

”【处方】: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03【方名】:竹叶石膏汤【出处】:《伤寒论》【原文】:“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处方】: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斤。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04【方名】:麻黄汤【出处】:《伤寒论》【原文】: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复发汗,宜麻黄汤。

”【处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05【方名】:吴茱萸汤【出处】:《伤寒论》【原文】:①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③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处方】: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中医常用经方28个

中医常用经方28个

中医常用经方28个中医经方是指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治疗方案,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方的使用不仅能够治疗疾病,还可以调理身体,提高健康水平。

下面介绍中医常用经方28个,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医经方的应用。

1. 人参养心汤:主治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等症状,是一种常用的养心安神方。

2. 小柴胡汤:主治肝气郁结引起的疾病,如郁郁而怒、胸胁胀闷等。

3. 十枣汤:主治饮食积滞所致的胃痛、胀满、反胃、呕吐等症状。

4. 四逆汤:主治寒邪外袭引起的急性发热、寒战、肢冷等病症。

5. 六味地黄丸:主治肾阴不足引起的腰痛、头晕耳鸣等症状。

6. 保和丸:主治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7. 逍遥散:主治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眩晕、耳鸣等症状。

8. 十全大补汤:主治气血两虚引起的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症状。

9. 眠风丸:主治肝风上扰引起的眩晕、头痛、耳鸣等症状。

10. 清心丸:主治心火旺盛引起的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症状。

11. 白虎汤:主治内热外寒引起的发热、口渴、汗出等症状。

12. 玉屏风散:主治肺热咳嗽引起的咳嗽、咯血、胸闷等症状。

13. 小青龙汤:主治暑湿伤寒引起的发热、恶寒、肢体酸痛等症状。

14. 温胆汤:主治胆囊湿热引起的胁痛、胸闷、苔黄等症状。

15. 通脉四逆散:主治血瘀阻络引起的心绞痛、脉细数等症状。

16. 参附汤: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引起的肢体无力、舌强不曲等症状。

17. 赤小豆汤:主治水肿引起的面部浮肿、尿少、腰痛等症状。

18. 桂枝加附子汤:主治寒湿阻络引起的关节疼痛、肢体麻木等症状。

19. 冲剂:主治中暑引起的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20. 通窍活血汤: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引起的肢体麻木、舌强不曲等症状。

21. 烧煎饮:主治湿热壅盛引起的黄疸、舌苔厚腻等症状。

22. 射干饮子:主治心悸不宁、胸闷、咳嗽等症状。

23. 栀子豉汤:主治胸膈疼痛、咳嗽等症状。

24. 桑螵蛸丸:主治大便燥结、膀胱炎等症状。

经典方剂30首

经典方剂30首

经典方剂30首附件1:一、经典方剂目录1、补中益气汤2、参苓白术汤3、六君子汤4、生脉饮5、香砂六君子汤6、玉屏风散(汤剂)7、归脾汤8、四物汤9、桃红四物汤10、六味地黄丸(汤剂)11、杞菊地黄丸(汤剂)12、十全大补汤13、半夏泻心汤14、逍遥散(汤剂)15、银翘散(汤剂)16、桂枝汤17、九味羌活汤18、麻黄汤19、小青龙汤20、止嗽散(汤剂)21、白虎汤22、普济消毒饮23、当归六黄汤24、导赤散(汤剂)25、葛根芩连汤26、龙胆泻肝汤27、葶苈大枣泄肺汤28、四逆散(汤剂)29、当归四逆汤30、骨科壮骨关节丸经典方来源于以下中医古籍文献、专著及专病专方手册:1、《医宗金鉴》清.吴谦2、《中医妇科学》罗元恺主编3、《方剂学》谢鸣主编4、《原发性肝癌中西医结合治疗学》吴孟超、郑伟达主编5、《中医内科学》吴勉华、王新月主编6、《心血管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黄春林、邹旭主编7、《消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罗云坚、黄穗平主编8、《专病专方手册》广东一方二、经典方剂介绍1、【方名】补中益气汤【出处】《内外伤辨惑论》【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①脾不升清证。

头晕目眩,视物昏瞀,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纳差便溏,舌淡脉弱.②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

③中气下陷。

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伴气短乏力。

【组方】黄芪20g,炙甘草9g,人参10g,升麻6g,柴胡6g,陈皮6g,当归10g,炒白术10g.2、【方名】参苓白术汤【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①脾胃气虚夹湿泄泻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或吐或泄,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②脾肺气虚痰湿咳嗽证.咳嗽痰多色白,胸脘痞闷,神疲乏力,面色晄白,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细滑。

【组方】莲子10g,薏苡仁15g,砂仁6g,桔梗10g,白扁豆15g,茯苓20g,人参10g,甘草9g,炒白术20g,山药20g,大枣10g。

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

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

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1。

【人参汤】人参汤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生干地黄(焙)当归(切,炒) 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各30克组成; 人参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各30克人参汤—用法上药八味,捣为粗末。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温服。

人参汤 - 主治妇人半产后,血下过多,心惊体颤,头目眩晕,或寒或热,脐腹虚胀疼痛。

又名理中汤(丸),配方:人参(或党参)、干姜、甘草、白术。

用于治疗胃寒.何为胃寒?凡是不敢冷饮、冷食、水果、凉菜的人皆属于胃寒,如果勉强吃下去,则会有胃痛、胃胀、腹泻等种种症状发生,都是胃寒所致,服用此方即可痊愈。

2.【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 组成; 半夏12克(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大枣12枚(擘)用法;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半夏泻心汤 - 功效寒热并用以合阴阳,补泻兼施以顾虚实。

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痢,苔腻而微黄。

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半夏泻心汤 - 功用;寒热平调,散结消痞.半夏泻心汤 -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配方: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甘草、大枣。

用于治疗胃热,是和理中汤相对的,以上热、中痞、下寒(呕而肠鸣、心下痞)为用药指证。

常常表现为饭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留在胃中难以下行。

3.【柴桂汤】处方;柴胡1钱,桂枝3分,花粉5分,牡蛎2分,炮姜2分,炙草2分。

功能主治;妇人热病,经来寒热如疟,狂妄。

用法用量;水煎服.汗出愈。

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用于治疗太阳少阳合病的外感病。

值得一提的是本方还可以治疗胃痛.日本汉方家矢数道明用此方加牡蛎、小茴香治疗胃痛,无论虚实寒热,无不百发百中,效如桴鼓.《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4.【五苓散】五苓散 - 组成桂枝9g 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五苓散 - 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100方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100方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100方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是中医医生在诊断疾病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制的草药组合。

下面将介绍中医临床常用方剂的100种常用方剂。

1. 养心安神方剂:包括柴胡疏肝散、益气安神丸等方剂,适用于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

2. 清热解毒方剂:包括银翘散、白虎汤等方剂,适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

3. 祛风湿方剂:包括桂枝汤、四逆散等方剂,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症状。

4. 补肾壮阳方剂:包括肾气丸、狗鞭丸等方剂,适用于肾阳虚、阳痿、早泄等症状。

5. 活血化瘀方剂:包括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方剂,适用于瘀血引起的疼痛、瘀血症等症状。

6. 理气消食方剂:包括痞满逆证丸、保和丸等方剂,适用于胃气不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7. 疏肝理气方剂:包括丹参饮、柴胡疏肝饮等方剂,适用于肝气郁结、胸闷、症状等。

8. 止咳化痰方剂:包括桑杏石甘汤、平喘痰汤等方剂,适用于咳嗽、痰多、痰黄等症状。

9. 温阳驱寒方剂:包括参苓白术散、独活寄生汤等方剂,适用于寒痹、寒疝等症状。

10. 补血养气方剂:包括四物汤、黄芪汤等方剂,适用于气血不足、面色苍白、疲乏无力等症状。

11. 消肿散结方剂:包括白花蛇舌草汤、瓜蒌煎等方剂,适用于淋巴结肿大、症状等。

12. 清热燥湿方剂:包括龙胆泻肝汤、藿香正气水等方剂,适用于湿热症状、腹泻等。

13. 利水通淋方剂:包括茯苓六味丸、五苓散等方剂,适用于水肿、尿频、尿痛等症状。

14. 利湿止痛方剂:包括消痛灵、胃痛灵等方剂,适用于腹痛、痛经、痔疮等症状。

15. 清热凉血方剂:包括凉血煎、清热解毒片等方剂,适用于热毒病症、热病等症状。

16. 健脾益气方剂:包括六君子汤、理中丸等方剂,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

17. 清肺化痰方剂:包括麦门冬汤、止咳糖浆等方剂,适用于肺热痰嗽、痰多等症状。

18. 养血安神方剂:包括归脾丸、安神补脑液等方剂,适用于血虚、失眠、健忘等症状。

中药方剂大全

中药方剂大全

中药方剂大全中药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由中药组成的配方,按一定的比例和方法配制而成的药物。

中药方剂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以及它们的功效和应用。

1. 四物汤。

四物汤是一种常用的补血调经方剂,由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四味中药组成。

它具有活血调经、补血益气的功效,适用于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经期腹痛等症状。

四物汤口感甘甜,易于服用,是妇科常用的调经药物。

2. 桂枝汤。

桂枝汤是一种温经解表的方剂,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

它具有温经解表、调和营卫的功效,适用于风寒表邪侵袭引起的头痛、发热、恶寒等症状。

桂枝汤口感辛甘,可促进汗液排出,有助于解表散寒。

3. 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汤是一种温阳散寒的方剂,由茯苓、干姜、附子、甘草等药物组成。

它具有温阳解表、祛寒止痛的功效,适用于阳虚引起的寒热错杂、腹痛腹泻等症状。

茯苓四逆汤口感辛温,可温中散寒,适用于寒凝内伤的病证。

4. 逍遥散。

逍遥散是一种疏肝解郁的方剂,由柴胡、枳壳、白芍、甘草等药物组成。

它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的功效,适用于肝郁气滞引起的胸闷、胁痛、情绪不畅等症状。

逍遥散口感苦甘,可缓解肝郁气滞的不适症状。

5. 通窍活血汤。

通窍活血汤是一种通窍散结的方剂,由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药物组成。

它具有通窍散结、活血化瘀的功效,适用于风痰阻络引起的头痛、眩晕、偏瘫等症状。

通窍活血汤口感苦涩,可通窍散结,有助于改善脑血管循环。

以上介绍的中药方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医药学中还有许多其他方剂,每一种方剂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应用。

在应用中药方剂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调配。

同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不当使用造成不良反应。

希望大家在了解中药方剂的同时,也能够正确使用它们,发挥出最大的疗效。

中医必背这165首经典常用方剂歌诀,你会背几首?

中医必背这165首经典常用方剂歌诀,你会背几首?

中医必背这165首经典常用方剂歌诀,你会背几首?方剂是中医人必背的临床宝典,歌诀是中医前辈们留下来的背方的神器今天,小药童为你整理了165首临床常用经典方剂歌诀,没记住的要加油背哦第一章解表剂1.麻黄汤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2.桂枝汤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3.九味羌活汤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4.香薷饮方歌: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5.小青龙汤方歌: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6.止嗽散方歌:止嗽散桔草白前,紫菀荆陈百部研;镇咳化痰兼解表,姜汤调服不必煎。

7.银翘散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8.桑菊饮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胃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9.麻杏石甘汤方歌: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量,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10.柴葛解肌汤方歌: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11.败毒散方歌: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12.参苏饮方歌: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13.再造散方歌: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外感服之安。

14.加减葳蕤汤方歌: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功可慰。

第二章泻下剂15.大承气汤方歌: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16.大黄牡丹汤方歌:金匱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17.温脾汤方歌: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方剂学必背方剂120首

方剂学必背方剂120首

方剂学必背方剂120首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关乎中药的配伍和应用,是临床应用中医药的必备知识。

而方剂,作为中药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每一位中医医师必须熟悉、重视的内容。

以下是120首必背方剂,按类划分,供读者参考。

一、发表热类1.麻黄汤2.麻杏石甘汤3.石膏汤4.麻黄加术汤5.麻黄附子细辛汤6.桂枝汤7.桂枝加芍药汤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9.牛膝汤10.防风通圣汤11.麻杏泻心汤12.麻仁丸二、解表发汗类13.大青龙汤14.小青龙汤15.神农饮16.葛根汤17.麻黄杏子细辛汤18.麻黄汤加附子19.麻黄杏子芍药甘草汤20.麻黄清醒饮21.麻杏石膏汤22.桂枝汤加芍药甘草汤23.通脉四逆汤24.桂枝麻黄各半汤25.辛夷汤26.银翘散27.感冒灵颗粒三、清热解毒类28.白虎汤29.小柴胡汤30.清热解毒口服液31.大黄清毒汤32.银黄颗粒33.连翘败毒散四、透疹类34.小柴胡汤加黄芩35.生秦藤汤36.麻黄法笔汤37.茵陈蒿汤38.妇女九汤39.玄武汤40.麻杏石甘汤41.清宫颗粒42.银翘片五、滋补养生类43.四物汤44.六味地黄丸45.人参鹿茸鞭片46.三仙饮子47.归脾汤48.养血汤49.七星茶50.补中益气汤51.人参汤52.五味调和散53.当归补血汤54.龟鹿补肾丸55.八珍汤56.女贞子茶57.胶贝母糖水58.鱼腥草饮六、消食导滞类59.保和丸60.二陈汤61.四君子汤62.香砂六君子丸63.理中丸64.生姜丸65.活络丸66.保和散67.大柴胡汤68.导滞丸69.小建中汤70.橘皮汤七、化痰止咳类71.川贝枇杷膏72.宣汤73.半夏泻心汤74.小柴胡汤加枳壳75.清热化痰口服液76.镇咳丸77.玉屏风颗粒78.清胆颗粒79.百部止咳润喉片八、祛风散寒类80.羌活胜湿丸81.湿毒清颗粒82.易筋湯83.酸枣仁汤84.川芎茶85.加味逍遥丸86.云南白药87.金针散九、安神减压类88.柿蒂丸89.清心安神口服液90.安宫牛黄丸91.归脾丸92.服安宁颗粒93.惠人中益神丸94.清心口服液十、止血类95.血府逐瘀汤96.复方止血散97.三七止血胶囊98.达菲片99.双花片十一、泻下通便类100.芒硝糖浆101.蜜炙甘草汤102.大承气汤103.调胃承气汤104.润肠通便口服液105.蜜丸106.苏合香丸十二、活血化瘀类107.桂枝茯苓丸108.金匮肾气丸109.桃仁红花丸110.桃红四物汤111.消瘤散112.丹参口服液十三、祛瘀消肿类113.越鞠丸114.三七口服液115.通络丸116.血府逐淤片117.复方草珊瑚胶囊118.消痔丸十四、温阳补肾类119.杞菊地黄丸120.大补阴丸以上方剂,涵盖了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的必背方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常用得28个经典方剂1、【人参汤】人参汤组成; 人参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 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组成; 人参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 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ﻫ人参汤—用法上药八味,捣为粗末。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温服。

人参汤- 主治妇人半产后,血下过多,心惊体颤,头目眩晕,或寒或热,脐腹虚胀疼痛、又名理中汤(丸),配方:人参(或党参)、干姜、甘草、白术。

用于治疗胃寒、何为胃寒?凡就是不敢冷饮、冷食、水果、凉菜得人皆属于胃寒,如果勉强吃下去,则会有胃痛、胃胀、腹泻等种种症状发生,都就是胃寒所致,服用此方即可痊愈。

ﻫ2、【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组成; 半夏12克(洗)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大枣12枚(擘)用法; 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半夏泻心汤 - 功效寒热并用以合阴阳,补泻兼施以顾虚实。

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痢,苔腻而微黄。

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

ﻫ半夏泻心汤—功用; 寒热平调,散结消痞。

ﻫ半夏泻心汤 - 主治ﻫ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配方: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甘草、大枣。

用于治疗胃热,就是与理中汤相对得,以上热、中痞、下寒(呕而肠鸣、心下痞)为用药指证。

常常表现为饭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留在胃中难以下行。

3.【柴桂汤】处方; 柴胡1钱,桂枝3分,花粉5分,牡蛎2分,炮姜2分,炙草2分。

ﻫ功能主治; 妇人热病,经来寒热如疟,狂妄。

用法用量; 水煎服、汗出愈。

ﻫ就是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得合方,用于治疗太阳少阳合病得外感病。

值得一提得就是本方还可以治疗胃痛。

日本汉方家矢数道明用此方加牡蛎、小茴香治疗胃痛,无论虚实寒热,无不百发百中,效如桴鼓。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ﻫ4。

【五苓散】ﻫ五苓散 - 组成ﻫ桂枝9g 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五苓散—用法捣为散,以白饮与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ﻫ五苓散—歌诀:ﻫ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ﻫ五苓散 -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五苓散- 病机ﻫ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之腑。

配方: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就是通阳利水得经典方,用于水代谢障碍。

用药指证为:口渴、吐水、水样性腹泻、小便不利等与水有关得症状、现代人五苓散证得形成,多与过用抗生素、激素、化疗药以及饮食太油腻有关。

另外,味精等食品添加剂过多,也常常出现本方证。

ﻫ5。

【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汤概述ﻫ〖方剂别名〗厚朴汤、大七气汤、四七汤、厚朴半夏汤、七气汤、四七饮ﻫ〖方源〗《金匮要略》卷下。

ﻫ〖组成〗半夏一升(130g) 厚朴三两(45g) 茯苓四两(60g) 生姜五两(75g) 苏叶二两(30g)ﻫ〖方歌〗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ﻫ〖主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ﻫ〖功效〗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ﻫ〖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注:这个方子出自张仲景,就是汉代以前得计量单位,1升水=200毫升,1升半夏=130克、一两=15克]〖附注〗厚朴汤(《圣济总录》卷一二四)、大七气汤(《三因》卷八)、四七汤、厚朴半夏汤(《易简方》)、七气汤(《直指》卷五)、四七饮(《杏苑》卷四)。

配方:半夏、厚朴、茯苓、苏叶、生姜。

古代用于治疗“梅核气”。

其病位多在咽喉,病性多为自觉异常、大冢敬节说“突然心脏如揪“得感觉,多就是本方证,一时难以理解,就是否可以把它理解为敏感、胆小得自觉症状?或就是咽喉不适得延伸?本方合四逆散为解郁汤,合栀子连翘汤+黄芩为除烦汤。

本方证多以精神上得不舒为主,其体质上往往相对较好、ﻫﻫ6.【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异名戊己汤(《症因脉治》卷四)。

ﻫ组成芍药12克甘草12克ﻫ用法上二味,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功用调与肝脾,缓急止痛。

ﻫ主治:伤寒伤阴,筋脉失濡,腿脚挛急,心烦,微恶寒,肝脾不与,脘腹疼痛。

现用于血虚津伤所致得腓肠肌痉挛、肋间神经痛、胃痉挛、胃痛、腹痛、坐骨神经痛、妇科炎性腹痛、痛经;以及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急性乳腺炎、颈椎综合征等属阴血亏虚,肝脾失调者。

方论ﻫ本方主治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失濡所致诸证。

方中芍药酸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甘草甘温,健脾益气,缓急止痛。

二药相伍,酸甘化阴,调与肝脾,有柔筋止痛之效。

芍药甘草汤-实验研究ﻫ解痉、止痛、抗炎作用安徽医学院《急腹症资料》1977:74,本方对病变异常兴奋状态有强力得抑制、镇静作用、其中芍药对疼痛中枢与脊髓性反射弓得兴奋有镇静作用,故能治疗中枢性或末梢性得筋系挛急,以及因挛急而引起得疼痛。

芍药、甘草中得成分有镇静、镇痛、解热、抗炎、松弛平滑肌得作用,二药合用后,这些作用确能显著增强。

又名去杖汤,可治疗抽筋与一切痉挛性疼痛。

还可治疗老年性便秘,大便干结如栗者、甚至可以治疗肝硬化(患者大便干结、腿易抽筋)。

本方除可以独立使用以外,更多得就是作为方根存在于很多经方之中。

如桂枝汤、四逆散、小建中汤、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葛根汤、黄芩汤、温经汤、薯蓣丸、大黄蛰虫丸、乌头汤、奔豚汤、芎归胶艾汤、麻黄升麻汤、甘遂半夏汤、王不留行散、芍药甘草附子汤。

ﻫ7。

【小青龙汤】青龙汤—基本简介ﻫ〖方源〗《伤寒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细辛三两[6g] 干姜三两[6g]甘草三两,炙[6g]桂枝去皮,三两[9g]半夏半升,洗[9g] 五味子半升[6g]ﻫ〖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配方特点:散收并用,表里双解、临证加减表证不明显者,可去桂枝,改用炙麻黄、病机:风寒外束,水饮内停。

辩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清稀,苔白滑。

ﻫ小青龙汤—配方介绍ﻫ小青龙逐水以散阴寒,犹龙之翻波逐浪而归江海。

乃麻黄汤去杏仁加芍药、细辛、干姜、五味子与半夏而成,其药物组成为:麻黄(去节)、芍药各9g,细辛、干姜、甘草(炙)各6g,桂枝(去皮)9g,五味子6g,半夏9g(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小青龙汤—主治功效ﻫ功效:解表散寒,温肺蠲饮。

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ﻫ(1)用于风寒感冒。

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膀胱经,功能开腠理,透毛窍,发汗解表以散风寒,为辛温解表要药,故多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脉浮而紧得感冒重证,即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如麻黄汤。

(2)用于咳嗽气喘。

本品辛散苦泄,温通宣畅,人肺经,外能发散风寒,内能开宣肺气,有良好得宣肺平喘之功,适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得喘咳实证,常配伍杏仁、甘草同用,如三拗汤。

此外,本品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还可治寒痰停饮,咳嗽气喘,痰多清稀,如小青龙汤。

若肺热壅盛,高热喘急者,每与石膏、杏仁、甘草配用,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石甘汤、ﻫ(3)用于风水水肿。

本品上开肺气,下输膀胱,为宣肺利尿之要药、对风邪袭表,肺失宣降得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得风水证,每与甘草同用,即甘草麻黄汤;若兼见内热及脾虚者,可配伍石膏、生姜、甘草及白术等药。

(4)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作用,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神农本草经》: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ﻫ《名医别录》:微温,无毒。

主治[1]小青龙汤 - 小青龙汤得来源ﻫ小青龙汤来源于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

《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或咳,或噎,或喘,小青龙汤主之。

"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主治太阳表里俱寒,名日青龙,取东方木神伏邪之义。

龙兴则云升雨降品物咸亨。

ﻫ主治外寒内饮。

用药指证为:寒性咳喘,有水样得清涕,泡沫痰,舌苔白滑、水润。

大冢敬节认为被称为溢饮得疾病中包括现代得类风湿关节炎等,并用小青龙汤或小青龙加石膏汤成功治愈多例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肿胀与积液得病人。

青龙既能治水,也可伤人,本方不宜久服,一般用苓甘剂善后。

8.【小柴胡汤】ﻫ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小柴胡汤ﻫ处方:柴胡(三钱) 人参(二钱)黄芩(二钱)半夏(一钱半) 甘草(一钱)ﻫ功能主治:治伤寒,寒热如疟,胸膈满痛,小便不利,大便涩。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伤寒论》:小柴胡汤ﻫ处方柴胡12克黄芩9克人参6克半夏(洗)9克甘草(炙)5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功能主治:与解少阳。

治伤寒少阳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用法用量上药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ﻫ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1枚;若渴,去半夏,人参加至9克,栝楼根12克;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9克;若胁下痞梗,去大枣,加牡蛎12克;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12克;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6克,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5克,干姜5克。

ﻫ备注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与中为佐;生姜助半夏与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与营卫为使。

诸药合用,共奏与解少阳之功、本方就是与解剂得代表方剂,治疗少阳病。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与“默默不欲饮食"就是小柴胡汤得四大主证,其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可治疗肝炎、胆囊炎、腮腺炎、淋巴结节、神经性厌食症、无名长期低热等等。

大冢敬节凭胸胁苦满为依据用本方加牡蛎成功治愈一“鬼剃头”,头发生长如初、本方亦可作为改善体质得药物来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