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重点知识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经济现象和解决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点的总结。

一、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生产者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比如农民种地、工人生产零件等。

抽象劳动则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由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繁衍后代和接受教育训练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在于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的来源。

二、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支付给工人工资,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这个差额就是剩余价值。

资本家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方式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增加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实现。

剩余价值的分配也是马克思关注的重点。

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被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土地所有者等以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瓜分。

三、资本积累理论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进行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过程中,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通常用 c:v 来表示,其中 c 表示不变资本,v 表示可变资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学科。

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

以下是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认为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内部矛盾。

- 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剩余价值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获取剩余价值。

- 资本积累: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规模。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3.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必然替代者,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必由之路。

- 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 社会主义建设:在无产阶级专政下,逐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 共产主义社会: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人人自由发展的社会。

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 邓小平理论: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调发展是硬道理。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5.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为理解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 时代价值: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领知识点(详细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领知识点(详细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领知识点(详细版)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 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反映的结果- 世界的发展是矛盾斗争的结果,矛盾是事物运动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 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上的变革是阶级斗争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学科- 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规律- 强调剩余价值理论和劳动力价值论- 提出了社会主义产权制度和计划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是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立的社会制度- 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 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最高阶段的社会制度-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将共同拥有生产资料,按需分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指导思想-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等重要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 马克思主义对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许多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思想和方法- 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和发展性是重要的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领(简略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社会制度- 共产主义是最高阶段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并结合了中国实践- 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具有广泛影响参考资料:(此处省略参考资料列表)。

马克思主 义哲学基本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 义哲学基本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点整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认识世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点的整理。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矛盾的存在。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它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和根本特征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统一的科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2.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分析问题的方法论- 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的含义和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含义和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实现形式和实现途径2. 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 资本主义政治的规律3.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 社会主义政治的规律4.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的定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5.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的分配6.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7.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 国际主义的含义和原则- 国际主义的历史渊源- 国际主义的现实意义8. 马克思主义的对外关系- 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 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四、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基础1.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和统一性2.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基础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知识点总结,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以下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的概括。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辩证唯物主义1、物质观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它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2、意识观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3、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二)唯物辩证法1、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2、发展观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3、矛盾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辩证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

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推动事物的发展。

(三)认识论1、实践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2、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四)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先于或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内容,其具体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

下面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知识进行概括。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

唯物史观还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二、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推动发展的。

这一观点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及其反映在社会各个方面。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通过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来保持经济基础的稳定。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而无产阶级革命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

三、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关系。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基于雇佣劳动,劳动者通过出卖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其内部矛盾,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认为无产阶级作为最具革命性的社会阶级,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主张无产阶级通过组织和斗争,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并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五、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建设道路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立的新型社会制度,其本质是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下发展的,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等。

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矛盾斗争的结果,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包括:矛盾普遍存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到质变等。

三、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是通过剩余价值实现的。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它指出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他们获得的工资之间存在着剥削关系。

资本家以剥削剩余价值的方式获取利润,这导致了阶级对立和社会不平等。

四、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它强调社会矛盾的根本性质是阶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革命的主要动力。

五、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它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

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民主等。

六、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区分了科学社会主义和乌托邦社会主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一种有科学根据和可行性的社会主义理论。

乌托邦社会主义则是指那些没有科学基础和实践经验的社会主义设想。

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实践。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知识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知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知识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以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一些必背知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二、意识的本质和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创造性、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四、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2024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2024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2024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2024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特点定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基于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研究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特点:具有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2、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创立: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于19世纪中叶。

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

基本方法:辩证分析、历史分析、阶级分析。

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发展及人的认识的发展1、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存在方式物质: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存在: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制度、心理感情等。

3、人类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认识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第三章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基本矛盾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

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政治制度: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制度。

意识形态: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体系。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历史地位:资本主义是一种剥削制度,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阶段。

发展趋势: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第四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和特征建立方式:社会主义社会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的。

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2、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建设目标: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知识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知识完整版

第一章第一节1.哲学基本问题表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容:(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物质的概念物质的特性:(1)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2)物质具有可知性。

(3)物质具有一般性或共性3.意识产生的条件:人脑,劳动4.意识的本质:人脑的机能,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

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2)运动形式的多样静止(1)静止的涵义所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围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的表现形式A、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B、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辨证统一,相互区别、相互包含、相互渗透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8.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性,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以下是该概论的主要内容:
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进步。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矛盾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剥削无产阶级,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的斗争推动的。

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

4. 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最终目标。

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消灭阶级和剥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5.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性和实践性,要求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必须基于客观规律和实践经验,而不是主观意识和主观臆断。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6. 国际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都离不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支援,同
时积极推动国际无产阶级团结和国际劳动者的联合斗争。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它的核心内容包括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社会主义革命、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期产生的一种以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理论。

它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革命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点。

1.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对立统一规律和发展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指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构成了事物的发展动力。

发展规律是指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矛盾运动,善于分析事物的发展变化,善于把握事物的规律性。

2.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它是一种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要善于抓住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善于分析社会的阶级斗争,善于把握社会的发展规律。

3. 社会革命理论。

社会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基础,它是一种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

社会革命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在社会革命理论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和危机的社会,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才能够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革命理论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进行社会变革的时候,要善于抓住社会的矛盾和危机,善于分析社会的革命力量,善于把握社会的变革规律。

4.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基础,它是一种关于国家性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点(完整珍藏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点(完整珍藏版)

绪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常以简答题出现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从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和法国等西欧主要国家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

从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法国、德国也相继发生了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使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物质财富的空前增长;另一方面,又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掌握三大工人运动,常以多选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

具体表现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明确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

标志着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可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常以选择题出现◆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要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要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要素知识点
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 辩证唯物主义
- 历史唯物主义
2.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素
- 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转化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存在是客观的,意识是主观的
3.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素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矛盾
- 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4.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通过对社会现象的科学分析来揭示社会规律
- 实践性:马克思主义追求变革现实、改造社会的实践目标
- 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革命来实现社会变革和人类解放
5.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
- 共产主义社会:消除剥削和阶级差别,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自由平等
- 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制度
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 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以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要素的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它的核心理念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通过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来改变社会。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它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各个方面。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概括。

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即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1. 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转化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以及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历史的分析方法。

2. 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事实和经验的观察、实证和验证来揭示客观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1.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是剩余价值理论,即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除去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剩下的部分是剩余价值,为资本家占有。

2.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包括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

四、马克思主义的哲学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唯物史观,认为思维和意识的产生都是在物质基础上的。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动力。

五、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1.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以阶级斗争理论为基础,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变革的源泉。

2. 革命: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认为,无产阶级应该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1. 生产资料公有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即废除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2. 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即消除阶级和剥削,实现全民共同拥有和管理社会财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概括一、唯物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一种关于物质世界的根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核心思想是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第一要素,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反对唯心主义和唯意志论的观点,强调人类社会存在决定人类社会意识的观点。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普遍性,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统一的,并且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斗争实现的。

三、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和社会理论,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规律的产物。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则,并且提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

四、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根本矛盾是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它认为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必然结果,而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手段。

五、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它强调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根本任务,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六、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时期、列宁主义的发展时期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时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贡献,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应用都得到了进一步推进和深化。

以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知识要点的概括。

当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还需要详细阅读相关理论著作和研究论文,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体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它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为基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知识点,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内容。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认为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过程,这种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

唯物史观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斗争,这是由于社会的不平等和矛盾造成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通过阶级斗争,新的社会制度将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革命斗争的重要性。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社会变革的根源。

四、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本质。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其自身生活所需的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利润。

五、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它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通过国家的计划和管理来调节经济和社会关系。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终的理想目标,它是一个没有阶级和剥削的社会,实现了人类的全面自由和平等。

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涵盖了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重要内容。

这些理论为我们分析社会问题、认识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思想工具。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原理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现象,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考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

考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

考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一、知识概述《物质的客观实在性》①基本定义: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简单来说,物质不管你有没有感觉到它,它就在那儿,你能通过各种方式认识它。

比如桌子,不管你看没看见它,它都实实在在地在那放着,你能摸能碰能感觉到,这就是一种物质的存在。

②重要程度: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基概念。

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比作一座大厦,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就是大厦的基石。

要是这个概念理解错了或者不清晰,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③前置知识:需要有基本的唯物主义观念,就是说要相信存在是先于意识的。

比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由水或者火等原始物质组成的,虽然这种观点有局限性,但有这种朴素的实在观念会有助于理解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④应用价值: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方面都有体现。

在科学研究上,科学家们要承认自然现象背后的客观物质存在才能展开研究。

像牛顿研究万有引力,就是因为他承认物体间存在一种客观的相互吸引的力这种物质性的东西。

在社会发展方面,承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就能明白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等是客观的,政策的制定就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等这些客观情况,而不是仅凭空想。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这一知识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板块是最基础的部分,位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的核心位置。

整个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的认识都是从这个物质的本质概念出发构建起来的。

②关联知识:它与意识的本质与作用这一知识点紧密相连,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还和唯物辩证法的内容相关联,因为唯物辩证法研究的就是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规律。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对于刚接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来说有点难度,因为这个概念很抽象。

很多人容易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混淆。

比如说把物质就理解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忽略了场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但也是物质的东西。

- 关键点:要从本质上去理解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还能被意识反映这个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回答。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只有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才会变成现实。

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答:(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基本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

意识的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物质、运-动及相互关系,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物质的唯一特性的客观实在性。

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相互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是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他的物质主题,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3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性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4联系与发展,如何理解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联系特征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和相互联系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发展的知识点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5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

③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6. 如何理解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儿向前发展的,世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实践上的持续性和在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7.何谓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有称斗争性,矛盾的同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相互关系: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接,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统一性,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之中,没有统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统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相对性。

8.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9.如何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故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失去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事物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1.什么是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什么是认识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带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3.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及其条件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第一: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才去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经历了有前者到后者的飞跃。

第二,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实践有理论到实践飞跃的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到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第一:具有绝对性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容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有时辩证转化的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第三章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历史唯心主义有两个根本缺陷:第一,只看到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物质根源;第二,不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3.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基本要素:2劳动资料2劳动对象3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辩证关系:(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是指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第四章1.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一是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产生了交换的必要性。

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它使得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俩个:1是社会分工的出现2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及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