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解锁——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教师资格证 - 教育知识思维导图
教育的严生与发展”教育”一词最阜见于《孟子·尽心上》教育的含义|(广义的精:凡是阳人的知识和麟、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局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脯瞅瞅育·.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芽、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锦耍的人的活动.教育者>主导地位|教育的基本要紊句黝韬i主体地位放育影响放育不是本能本质属性斗被育是一种奇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i是教育区别于真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属性y-{永恒性二、人存在,教育就存在社会属性�;历史性句不同历史阶段,教育有不同的特点相对独立性L丁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生吻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二人物:利托尔话、沛西·能〉口诀:本能笠利西起源巧,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极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慧识模仿”.(-' 人物:孟禄、口诀:心理仿孟禄教育起源于社会生产和人的发展需要.〉人物:如快了斯基、凯洛夫、口诀:米凯凌劳动原始社会1.唯一一个无阶级性、无等级性J2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1.真奇阶级性、等级性;2与生产劳动徊脱寓./ 豆朝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学校中国放育内容:六艺古希腊斯巴这:培养军人与武士;雅典:文艺,培养奴隶主后代AZ社隶奴li、,-A霄一社一牟LV一,4E吉一E’’’’’’-|-i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放育内容:四书五经封建社会西方放会学校的数育内容:乞艺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义务教育最旱起源于德国教育的终身化• 活到老,学到老1发展1近现代社会|全民多现身|放裔的全民化臼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j极富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m放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学的严生与发展萌芽阶段,.中国古代、世界古代第一本论述数育专著《学记》μ”逝而弗呈苦,强而弗仰,开而弗这“阙霖了启发式原则孔子《ie语》孔子短中国启发式教学的开创者.(己落实)H不愤不启,不佛不发ω体现了启发位原则苏格拉底”产婆术”(-\西方最旱的启发式放育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又名《雄辩术原理》世界数青史上第一部研究放学法的专著西方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专+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提出H教育学”应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大数学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系统论述班级搜课制观点泛管教育现代极育学之父、科学数育学之父、传统数育代表人《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法一步规范.. 一原则·:教育位教学原则,智育德育相结合赫尔巴特)I r l二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I f 观点乍I f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传统三中心,教师在课堂中教教材)|创立阶段|=|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1发展阶段|-康德、最旱在大学里讲摆放育学这门课程现代欲言代表人社威观点‘ 儿童(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新三中心,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掌撞直接经验)《爱弥儿》卢梭观点; 自然主义教育《教育漫话》洛克\观点自刷、绅士教育科学知识最奇价值斯宾嚣〉观点斗课程作为专业术语A放育预备生活说马卡连何二《教育诗》二;集体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数裔学:;/凯洛夫·'.《教育学》的世界上最旱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科作杨贤江_\《新款育大纲》�-' 中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敏裔学蒋{乍赞可夫: 发展位教学理论培根百提出,组斯来实现,巴特来规范,康德来讲搜\现代放育理论的发展f布色纳: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j瓦根舍困、范例数学理论姆有掌握,纳来结掏.瓦很拢范例.高度赞发展,全面和谐好斯基苏德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思想{盹姆;掌担学习理论教育与社会发展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与生产力(经济)的关系,.教育对生产力的促选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放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文化不能决定放育,只能影响放育决定放育的发展水平生严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放育的规模和速度经济功能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严的基本途径决定教育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放盲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受数育的权利政治功能放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备种政治人才传递、保存纵向,时间上遗传保存J传播、交流〉横向,空间上流动,如孔子学院1更新、创造严创新学校文化\选择、提升马如“职员精华,去莫糟柏”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教育与人的发展顺序性含义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囱低级到离级、由简单到复杂、自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按照发展的序列溢行施蚁,做到循序i辄搓,“梭苗助t是”和“陵节而施”都是萄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启示含义凸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阶段性启示教育不能锅”一刀切”H一锅策”,不能对儿童施予”成人化”放育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牢龄阶段变化不平衡(同-方面不匀淫,如身高)臼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l:J不平衡性启示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时期不同(不同方面不同步,如心理/笠理系统)教育耍适时而款,抓关键期亘补性-身体某-万面的机能受损或者缺失时,可通过宾他方面的超妖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身身亘补)亘补性也存在于笠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身心亘补)启示己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妖蕃救失含义乓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个别差异性L启示〉有的放矢地因材施蚁,”一把钥匙开一也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青侨a积极因素内发论来自人自身的内在黑要|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与依靠外在为l 州论J惊人物:苟子、洛克花生:ξ日婆寻找航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可能性子;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I I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弹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能变现实;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需开了外部环境,再好的遗传素质也难以发挥作用l环境飞i孟母三迁、精生淮南则为儒儒生淮北则为权、莲生麻中不挟自rt、与凤凰同行必为竣鸟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投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ι?”· .'学校教育臭苟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l寻7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t.:..::J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苟即时相延时的价值i学校教育真奇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决定作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ζ出淤泥而不染。
教育综合知识思维导图
第一部分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2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3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4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5第五章 课 程6第六章 教 学7第七章 德 育8第八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9第九章 课外、校外教育与三结合教育10第十章 教育研究及其方法11第二部分 心理学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12第二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13第三章 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14第四章 个性发展与教育15第三部分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16第二章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17第三章 学习理论18第四章 学习心理19第五章 教学心理20第六章 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职业心理21第四部分 教育政策法规解读22第五部分 新课程改革23第六部分 教育职业道德24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之父”大盘点6272第一部分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3.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4.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5.关于教育的起源,有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
6.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教育从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287.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封建时期的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
8.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9.德国(当时的普鲁士)1763年做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中学《教育知识》思维导图-39张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思维导图(中学)
第一章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㊀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四节㊀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五节㊀教育制度(一)
教育制度(二)
第六节㊀教育目的(一)
教育目的(二)
第七节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㊀中学课程第一节㊀课程概述
第二节㊀课程组织
第三节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三章㊀中学教学
第一节㊀教学概述
第二节㊀教学过程(一)
教学过程(二)
教学过程(三)
第三节㊀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第四章㊀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节㊀认知过程(一)
认知过程(二)
认知过程(三)
第二节学习理论
第三节㊀学习心理(一)
学习心理(二)
第五章㊀中学生发展心理第一节㊀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二节㊀中学生的情绪发展
第三节㊀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一)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二)
第四节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第六章㊀中学生心理辅导第一节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二节㊀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第七章㊀中学德育
第一节㊀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
第二节㊀道德发展理论
第三节㊀德育工作
第四节㊀中学德育过程
第五节㊀中学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第八章㊀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第一节㊀群体与群体规范
第二节㊀班级与班级管理(一)
班级与班级管理(二)
第三节㊀班主任工作
第四节课外活动
第五节㊀学校人际关系
第六节㊀学校人际沟通
第七节㊀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协调
第八节㊀教师心理(一)
教师心理(二)。
教育知识与能力思维导图
教育知识与能力
3中学教学
1教学概述2教学过程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4教学原则5教学方法6教学模式7教学组织形式8教学策略9教学评价
10我国当前的教学改革
4中学生学习心理
1认知过程2学习与学习理论3学习动机4学习迁移5学习策略
6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
5中学生发展心理
1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2中学生认知的发展
3中学生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发展4中学生人格的发展5中学生能力的发展
6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6中学生心理辅导
1中学生心理健康2中学生心理辅导3压力与挫折
8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1班级活动与班级管理
2课堂管理3班主任工作
4课外活动5教师心理
7中学德育
1品德结构与道德发展理论
2中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于发展
3中学生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4中学德育过程
5中学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6新时期德育发展的主题
2中学课程
1课程概述2课程目标与内容3课程设计与开发
4课程实施与评价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3教育与社会的发展4教育与人的发展
5教育制度6教育目的
7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育基础公共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思维导图
↔
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 基)“文化---历史学派”
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促进
第一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小学生: 身体发展相对平稳
认知发展与教育 教育与心理发展
初中生(青春期、学龄中 期)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 教育
高中生(身心接近成熟)
小学生
☞ ☞ ☞ ☞ ☞
自我教育: 对低年级的要求要具体、直 观 自我意识发展与教育(自我 概念、自我评价、自我体 验、自我监控) 初中生 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①产生“成人感” ②自我开始分化(主我、理 想我、现实我) ③自我评价趋于成熟 ④体验加深,自我控制逐渐 增强 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①高二是自我意识各因素发 展提高阶段 ②成人感、独立感显著发展 ③自我分化成:主体我、客 体我 ④更加关注自己的形象 自我教育: ①运用情感激励的策略,与 他们以朋友相处 ②让高中生进行自我教育 ③教给学生具体方法 ①桑代克《教育心理学》, 1903年,标志教育心理学成 为一门独立学科,“被称为 教育心理学之父” ②詹姆斯强调教育学和心理 学结合 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 科书,1924年廖世承编写 《教育心理学》 ④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 学,1877卡普捷列夫《教育 心理学》 学习是由于经验引起的行为 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实质: ①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 能的变化 ②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 相对持久的 ③学习是反复经验引起的 (后天习得,主体和环境相 互作用产生) ①除了获得个体行为经验 外,还要掌握人类积累起来 的经验,科学文化 ②人的学习是在改造世界的 生活实践、和人交往中,通 过语言中介进行 ③人的学习有目的,、觉 的、积极主动的
高中生
补充
学习的含义
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
学生学习特点
教育基础知识框架导图(全套)
规范:赫尔巴特、杜威、(陶行知)20世纪多元化阶段:实验、文化、实用主义:杜威、克伯屈;马克思主义:克鲁普斯卡娅、加里宁、马卡连柯凯洛夫、杨贤江当代理论:三大流派—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其他—皮亚杰、朗格朗、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生产力水平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文化:学校文化—观念文化、规范文化、物质文化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自身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不平衡性、平行性教育与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核心--人的现代化教育的基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身体和心理内发论(遗传):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霍尔发展动因:外铄论(环境):荀子、洛克、华生多因素决定论教育与遗传:不决定,发展前提,可能性;个体差异;成熟机制制约发展水平人的发展影响身心环境:不决定,多种可能,变为现实;发展动力;能动的反应发展因素教育:不决定,主导作用:原因、表现、条件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内在动力;三层次:生理—心理—实践顺序性阶段性发展规律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教育学第三章1、概念2、教育方针意义:教育活动的核心、主体、灵魂、最高理想,出发点和归属;评价的根本依据意义与作用作用:导向、激励(调控)、评价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确立依据:政治经济文化、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理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目的理论: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统一;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基本精神:社会主义、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创新实践、教育与生产、民族素质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基本构成:德—灵魂、动力、方向;智—认识基础;体—物质基础;美、劳—运用实施教育制度重点培养素质:创新、实践、思维、理想、立德树人教育目的落实解决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素质教育:特点、内涵、意义、措施、七误区内涵:广义—国民教育制度;狭义—学校教育制度(核心)学制:学校类型、等级、结构建立学制依据:政治经济、身心发展规律、人口、本国学制历史和国外学制影响教育制度现代学制类型:双轨—欧洲;单轨—美国;分支—苏联、中国前制度化、制度化、非制度化教育制度发展发展趋势:学前、初等、中等、高等、终身、社会化、国际交流、学历教育制度演变:壬寅、癸卯、壬子癸丑、壬戌教育制度结构结构:基础、职业技术、高等、成人、特殊改革: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中长期发展计划》教育学第四章概念: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性质:专业人员,促进个体社会化职业概述作用:传播文化、塑造品格、开发潜能发展历史:非职业化阶段、职业化阶段、专门化阶段、专业化特点(职业角色):一般角色教师及新角色——学习促进者、教学研究者、课程开发者、社区开放型教师职业素养复杂性和创造性连续性和广延性劳动特点长期性和间接性主体性和示范性劳动方式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群体性劳动价值:社会、个人教师与道德: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学生职业素养知识:专业、科学文化、教育科学、实践能力:语言、组织管理、教育教学、反思心理健康:师德、情感、人际关系、人格发展内容:理想、人格、知识、能力、态度动机、自我形成发展阶段:非关注、虚拟、生存、任务、自我更新专业发展发展途径: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专业化的实现:国家政府、教师个人教育的客体特点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学生发展中的人现代学生观:发展中的人、独特的人、有独立意义的人权利和义务概述:最重要、最基本;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心理关系、伦理关系;教师中心论VS 儿童中心论作用:保障教育教学、构建和谐校园、教学相长、满足学生需要师生关系内容:授受关系、平等关系、相互促进关系类型:专制、放任、民主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学生、环境新型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教育学第五章几种界说:课程即学科、即学习经验、即预期学习结果、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即活动或进程内涵及意义意义:培养人才、教育教学依据、学生知识主要来源、全面发展、评估教学质量课程概述课程类型:属性—学科和活动、组织方式—分科和综合、学习要求—必修和选修、任务—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制约因素:社会需求、学科知识水平、身心发展需求理论流派:学科中心、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内涵:课程编制最关键;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课程目标依据:学生、社会、学科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学年、学周课程计划国家制定—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课程内容作用:教材编写、教学、评价、考试命题—依据课程标准设计原则教材教科书—主体编写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基础性和适用性、逻辑和教法、理论实践、有利于学习、与其他学科联系横向—各门各类比例;纵向—直线型、螺旋式课程九年一贯义务教育新课程结构内容高中分科为主必修综合实践活动课农村中学为经济服务理念条件三级管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程序途径与教师专业发展设计模式:目标模式--泰勒;过程模式--斯腾豪斯设计与实施实施条件:课程计划特点、学区、学校、校外环境课程评价:目标模式、目标游离、CIPP、CSE教材—核心、主要类型:课内与课外;素材性与条件性;显性与隐性;课程资源筛选:优先性和适应性开发途径特别资源:课程标注与教科书、教师—最重要、学生、教学过程教育学第六章概念:教+学;根本目的:全面发展的人与教育、智育、上课、自学的关系教学概述意义:传播知识、学生发展、社会发展;全面发展、培养目标、个性发展;学校中心工作,教学为主,全面安排一般任务:双基—首要任务、智育、体育、美育、德育和个性内涵、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本质:认识过程;特殊的认识过程;以认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各种理解:孔子、孟子、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凯洛夫、加涅、布鲁纳、赞科夫、巴班斯基、斯基本规律(基本特点):间接性、双边性、发展性、教育性结构:激发动机、领会、巩固、运用、检查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因材施教;量力性概念:教法+学法教学方法对立思想:注入式VS 启发式(标准—不能只看形式,看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方法语言传递: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教学方法直观感知:演示法、参观法实际训练: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教学引导探究:发现法依据:课程性质、重点难点、学生年龄、时间设备条件、教师水平经验运用: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基本:班级授课制辅助:个别教学、现场教学组织形式组织形式特殊:复式教学其他:分组教学、道尔顿制、特朗普制、改革重点:小规模、改进班级授课制、座位、个别化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成绩检查与评定功能:诊断问题、反馈信息、调控方向、检验效果教学评价作用: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类型标准:相对性、绝对性、个体内差异主体:内部、外部理念—发展性+激励性现代教育评价发展趋势:基本内涵:目的、作用、功能、观念、内容、方式、主体、过程教学模式:国外—探究式、抛锚式;国内—自主-指导式、目标-导控式、传递-接受式、问题-探究式教育学第七章广义、狭义概念性质: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功能:社会、个体、教育概述意义:现代化建设、儿童健康成长、教育目的德育工作出发点,制约德育的基本过程德育目标依据:个体、社会中小学德育目标—小学:政治方向、行为习惯、道德思维和评价、自我教育概念、依据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具体阐述: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劳动、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自觉纪律、民主法制、世界观人生观、生态、生命内涵:知、情、意、行;与品德形成的区别;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基本矛盾:德育要求VS 受教育者德育过程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基本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德育导向性疏导性德育原则因材施教知行统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认识模式:最广泛、主导;皮亚杰、科尔伯格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社会模仿:班杜拉价值澄清:拉斯、哈明、西蒙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学科教学、社会实践、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班主任工作途径与方法方法说服教育、榜样示范、陶冶教育、实际锻炼、品德修养、品德评价、角色扮演、合作学习依据:德育目标、内容、学生特点问题、趋势德育存在问题和改革改革思路:约束—发展;单向—双向;单一—多样、个性;封闭—开放新形式:社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基地、业余党校教育学第八章概念;发展: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导生制、我国—1862 京师同文堂,废科举、兴学堂基本素质:心理、道德、知识、能力意义与作用教育学第九章概念:课外;校外概述与课堂教学:联系、区别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内容:社会实践、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学艺术、体育、公益、阅读主要内容组织形式形式:群体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特点: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广泛性课外、校外教育特点与要求目的性、计划性丰富多彩有吸引力、发挥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并与教师指导结合要求学生兴趣爱好,年龄特点与课堂教学配合促进因地、因校制宜特点:内容生活化、方式情感化、方法多样化家庭教育要求社会教育:社区、校外机构、大众传媒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学校教育为主导教育合力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加强学校家庭联系加强学校社会联系教育学第十章要素:客观事实、科学理论、方法技术性质:文化性、价值型、主体性对象:教育问题研究概述目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类型方法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干预性研究教师研究的地位、作用、优势教育研究及方法基本过程:选择课题—文献检索—制定计划—整理资料—论文、报告常用方法: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个案研究、比较法研究方法新兴方法:行动研究、质性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概念: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性质: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对象与内容对象:教育情景中的人的心理基本内涵内容: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媒体、环境;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评价/反思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作用: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前):裴斯泰洛奇、赫尔巴特、乌申斯基、卡普捷列夫、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概述发展时期(20—50年代):弗洛伊德发展成熟时期(60—70年代):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加涅完善时期(80年代后):布鲁纳—主动性研究、反思性、合作性、社会化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产品分析研究方法与原则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发展性、理论联系实际、系统性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个体心理发展;人生全程发展:8个阶段,观点:若干阶段、多维度、可塑性一般规律(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个体的心理发展童年期中小学生特征:少年期青年初期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心理发展概述以发展特点为依据:个体差异、学习准备、抓关键期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教育的主导作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心理发展的理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知能力差异:类型差异、发展水平、表现早晚、群体差异认知差异认知方式差异:场依赖-场独立;冲动型-沉思型;具体型-抽象型;辐合型-发散型学生的个别差异教育意义特征差异:态度、理智、情绪、意志性格差异类型差异:内向-外向;独立-顺从教育意义教育心理学第三章概念: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内涵理解学习水平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连锁、言语联结、辨别、概念、规则原理、解决问题加涅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学习概述学习的分类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其他分类:主体—动物、人类、机器;意识水平—内隐、外显(阿瑟雷伯);我国—知识、技能、行为规范学生学习特点:形式—接受学习为主;过程—自主性、策略性、风格性,师生互动;内容—间接性;目标—全面性;被动性无条件反射、有条件反射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论规律:泛化与分化、消退、恢复学习理论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替代-联结):学习的实质是习惯的形成—频因律和近因律学习的实质:S-R;过程:尝试错误桑代克—联结-失误学习理论学习要遵循三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行为主义教育意义:做中学评价基本规律:强化(正、负);逃避条件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斯金纳—强化理论对学习的意义:强化、消退、惩罚程序教学:连续接近法;原则:小步子、积极反应、自定步调、反馈、低错误一般学习理论行为塑造:在学生能力所及范围内小步强化学习实质—观察学习:注意、保持、复现、动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强化:直接强化、替代、自我评价苛勒—格式塔学派完形-顿悟:学习实质:形成新的完形;学习过程:顿悟与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实质:期望的获得;期望—核心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学习过程:认知地图的形成学习观:实质—形成认知结构;过程—获得、转化、评价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教学观:目的—理解学科基本结构: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强化认知派发现学习: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最好的方法有意义学习的本质: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条件:客观、主观原则:逐渐分化、整合协调、先行组织者与布鲁纳发现学习比较学习过程:信息加工流程加涅—信息加工学习模式:第一部分--操作记忆、信息流;第二部分—预期事项、执行控制贡献:九五矩阵、课堂教学阶段的划分一般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有意义学习:四要素—自我参与、自我发起、渗透性、自我评价;人本主义学习无意义学习与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比较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教师:助产士、催化剂学生中心教学观五阶段:确定情景、探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和抉择、整合心理氛围:真实、尊重、移情对新课改的启示: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知识观:知识的动态性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学生观:强调学习者本身已有经验结构;教师观:帮助者、合作者对教育实践的启示:知识、教学、学习者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习心理概述;分类:学习需要—内驱力、学习期待—诱因内部VS 外部高尚VS 低级分类近景直接VS 远景间接主导VS 辅助学习动机奥苏贝尔—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学习过程:启动、定向、维持对学习影响动机最佳水平随任务变化学校效果: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强度倒U型主观:需要与目标、成熟与年龄、性格与差异、志向与价值观、焦虑影响因素客观:家庭与社会、学校教育强化理论:行为理论;强化原则—奖励、惩罚缺失性需要: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需要层次:马斯洛--七种需要学习动机成长性需要:求知、审美、自我实现力求成功动机:50%学习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避免失败:极难/极易六因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部环境成败归因理论:韦纳三维度:稳定性、因素来源、可控性教育启示:内部、稳定、可控归因作用:活动选择、坚持性、态度、习得行为、情绪自我效能感:班杜拉影响因素: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暗示、情绪唤醒习得性无力:塞利格曼:体验—认知—期待—损害激发:创设情境、合适目标、控制作用难度和动机水平、明确期望、反馈、外部奖赏、表扬、竞争教育内部动机激发与培养:兴趣、好奇心;合适目标;自我效能感;训练归因动机激发与培养原则:方法:特征:操作性、监控性与自我调节学习:条件;作用复述认知策略精加工组织种类(迈克卡)计划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监控调节时间管理资源管理策略环境管理努力管理学业求助训练原则:主体性、内化性、特定性、生成性、有效监控、个人效能感学习策略的训练与教学一般要求:重视元认知、有效反馈、足够时间教学模式: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完形训练、交互式教学、合作学习种类:性质结果—正迁移、负迁移;方向—顺向、逆向;抽象概括—水平、垂直;内容—一般、具体;程度—自迁移、近迁移、远迁移;路径—低路、高路;心理机制—同化、顺应、重组形式训练说:最早,官能心理学早期理论相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学习迁移迁移理论概括化理论:贾德,水下击靶关系理论:苛勒,小鸡觅食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关键—认知结构当代理论产生式理论:安德森,重叠情境性理论:格林诺影响迁移因素:材料特点、原有认知结构、学习情境、心理准备、学习策略、智力与能力、教师指导迁移与教学促进有效迁移:改革教材、合理编排教学方式、教授学习策略、改进评价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安德森知识分类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概述表征:陈述性—命题、命题网络;程序性—产生式、产生式系统形式复杂程度—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类型与原认知结构的关系—上位、下位、并列结合-------奥苏贝尔感知:感知与观察;直观:实物、模像、言语;-----提高直观效果知识的学习获得理解:思维过程;概括;-----有效进行概括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知识学习过程保持遗忘:-----利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应用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模仿、整合、熟练操作技能形成标志:熟练操作培训要求:示范讲解、适当练习(高原)、有效反馈、清晰动觉技能形成形成阶段:原型定向、操作、内化心智技能形成特征:脱离支持物、进程压缩、高效培养要求:确立合理原型、示范讲解和分阶段学习、知识基础、思考能力分类:有结构的和无结构的问题基本成分: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存在限制和障碍三特征: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问题解决解决过程:发现问题、理解、假设、检验假设策略:算法、启发法、爬山法问题解决影响解决因素: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已有经验、情绪与动机创造性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知识储备、教授方法策略、练习、思考、逻辑思维特征:发散思维、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创造性产物特点:首创性、社会意义创造性结构:认知品质、人格品质、适应品质影响因素:环境、智力、个性创造性的培养:认知能力、个性塑造、社会环境、创造型教师队伍态度结构:认知、情感(核心)、行为认知:道德观念—道德信念品德结构情感—核心(道德动机):知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伦理意志行为—最终环节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他律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他律—自律可逆性阶段—自律(对偶故事)公正阶段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态度与品德前习俗水平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道德两难故事习俗水平(海因茨偷药)后习俗水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占显著地位:模仿—依从—遵从—服从—习惯基本特征形象性、过渡性、协调性中小学生品德的发展过程:依从、认同、内化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与条件条件:外部—家庭、社会、同伴群体;内部—认识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有效说服、树立榜样、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和惩罚过错行为与不良行为不良行为的矫正过程:醒悟—转变—自新策略教育心理学第五章最重要作用: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引导学习教学目标设计分类布卢姆—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加涅—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陈述:行为目标陈述、心理与行为相结合陈述教学设计教师为中心:直接教学;接受学习(奥苏贝尔)策略设计学生为中心:发现学习(布鲁纳);情境教学;合作学习个别化教学:程序教学(普莱西、斯金纳);掌握学习(布卢姆);计算机辅助学习媒体设计处理方式—常模参照、标准参照类型测验来源—标准变化学业成就测验、教师自编测验(信度、效度、区分度)评价设计目的—最佳行为评价、典型行为评价量化:方法质化:观察评价、档案袋评价教学心理功能:维持(基本功能)、促进、发展概述目标影响因素:教师领导风格—参与式、监督式;班级规模;班级性质;对教师的期望概念、特征对个体的作用: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去个性化;群体决策行为;从众与服从;模仿与暗示;流行课堂管理群体管理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凝聚力群体动力规范课堂气氛人际关系四类:教师促成、集体促成、自我促成、任务促成结构:情境、教学纪律管理维持纪律策略:建立规则、合理组织教学、课堂监控、培养自律性质:普遍性、消极性、教育性类型课堂问题行为原因:学生、教师、环境处置:正确对待矫正:预防、暗示、表扬、提醒、有意忽视、转移注意力、暂时隔离教育心理学第六章健康:生理、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健康内涵理解:两层次—心理无疾病、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三等级—一般常态、轻度失调、严重病态标准心理健康概述正确理解标准参考架构:疾病模式、健康模式心理评估评估方式:心理测验、评估行会谈意义心理健康教育总目标、具体目标、主要任务、途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含义、内容、途径内涵;目标:学会调适、寻求发展行为改变:强化法、代币奖励、行为塑造、示范、处罚、自我控制。
教师编考试之《教育理论》思维导图
“学校即社会”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三、发展阶段
第一部分 教 育 学
7பைடு நூலகம்
人物
著作
主要观点
评 价
加里宁
《论共产主义教育》
马卡连柯
《教育诗》
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克鲁普斯卡娅 《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凯洛夫 杨贤江 赞科夫
《教育学》 《新教育大纲》 《教学与发展》
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
{ 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教育学阶段”)
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3.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一、萌芽阶段
1.我国
人物
著作
主要观点
评价
《学记》
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尊师重道———“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藏息相辅———“藏焉修焉,息焉 游 焉。”课 内 与 课 外、劳 与 逸 相 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
《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不仅成为宋代及以后我国封建社 会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2)古代印度。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 教和佛教手中。(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 特征。(4)古代希腊、罗马。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的两种著名的教育
第一部分 教 育 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8)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制度 (11)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14) 第五章 课程 (16) 第六章 教学 (19) 第七章 德育 (25) 第八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28) 第九章 课外活动与教育合力的形成 (30) 第十章 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32)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思维导图)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思维导图)经验之塔不仅是视听教育理论的基础,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理论之一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学习理论现代教学理论视听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布鲁纳-认知发现教学理论布卢姆-掌握学习教学理论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理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教学理论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的教改实验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范例教学模式知识构建理论视感知规律人眼的视觉特性人眼的视觉心理视觉的光谱灵敏度视觉范围彩色视觉听感知规律经验之塔理论传播的概念与类型传播的过程与模式教育传播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关于构建主义的主要观点个体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构建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构建新信息和本身的信息学习者以自己方式构建对事物的理解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构建主义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教学在构建主义教学中广为采用,这位基于网络的写作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联通主义的基本观点学习就是联通-知识网络的形成与优化连接管道比管道里的内容更重要,因为内容是不断变化的新构建主义的核心思想与理论体系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联通主义解释了在信息化环境中学习发生的机制,学习者应该如何有效地学习如何获得最新的知识核心思想:实现知识创新理论体系:选择原则和零存整取与经典构建主义的异同相同点强调真实情境对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写作与会话的关键作用认为学习是意义构建的过程认为知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同点考虑了网络时代学习的新特征: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学习零散不系统强调网络时代会搜索就会学习注重“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强调学习创新观积极反应原则-以问题形式教学小步子原则及时强化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低错误率原则问题情境假设与检验整合与应用只要用于学习的有效时间足够长,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的掌握标准掌握学习的程序诊断性评价实施集体教学形成性测验二次教学下一单元学习呈现先行组织者呈现学习内容知识的整合协调应用根据儿童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利于儿童发展要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最好的教学5条教学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任务-内容-形式-方法运用范例阐明“个”的阶段阐明“类”的阶段掌握规律的阶段掌握一般性的时间经验或生活经验教学原则真实的观点、现实的问题多样化的观点持续改进的观点观点的概括和深化学习是积极的认知者社区知识与协同认知责任民主化的知识对等的知识发展无处不在的知识构建知识构建对话权威资料的构建性使用嵌入活动的形成性评价分辨率视觉暂留心理趋合画面均衡视觉重心视觉心理与构图线条色彩明暗视觉节奏人耳的听觉特性响度音调音色人耳的非线性效应人耳的隐蔽效应鸡尾酒会效应颤音效应哈斯效应人耳的声音定位机理双耳效应耳廓效应经验之塔的主要内容底层(做的经验)中层(观察的经验)顶层(抽象的经验)有目的的直接经验设计的经验演戏的经验观摩演示学习旅行参观展览电影和电视广播录音和静态图像视觉符号言语符号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观点经验之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趋于抽象教学活动应该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有效的学习之路必须充满具体经验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而必须向抽象化发展,使具体经验普遍化,最后形成概念在学校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为具体直观,也能为抽象活动创造条件从而获得更好的抽象位于经验之塔中层的视听教学媒体和视听经验,较上层的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容易理解的具体、形象的经验,它又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弥补下层的直接经验方式的不足传播的概念传播的类型转播指信息的交换与交流人际传播沟通调节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明确的目的性内容的严格规定性受者的特定性媒体和传播通道的多样性网络传播传播的数字化传播的互动性传播的快捷定传播的大容量检索的便利性媒体的综合性信息的再生性传播的开放性传播的选择性拉斯威尔传播模式香农-韦弗传播模式控制分析(who)内容分析(say what)媒体分析(in which channel)受众分析(to whom)效果分析(with what effect)信源-编码-信道(干扰)-译码-信宿-反馈-信源一个优秀的传播者,将经常注意受传者的反应,修正传播内容,使之更加适合受传者的需要、兴趣和经验等,以加强传播效果贝罗传播模式信源和编码者传播技能态度知识水平社会系统文化背景受传者与译码者信息符号内容处理通道海曼-弗朗克传播模式影响课堂教学的6大因素教学系统怎样施教(B)用什么教材施教(L)用什么教学媒体施教(M)对谁施教(P)在什么情况(环境)下施教(S)为什么(目的)施教(Z)教育传播要素教育者教育信息受教育者通道和媒体传播环境教育传播的基本方式自学传播个别传播课堂传播远程传播教育传播过程确定教育传播信息选择教育传播媒体通道传送接受与解释评价反馈调整再传送教育传播的基本原理共同经验原理抽象层次原理重复作用原理信息来源原理系统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几乎都是有机整体,且又都自称系统,互为系统,每个系统都是在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中变化发展,并能保持动态稳定的开放系统;系统内部及系统之间保持一种有序的状态系统论促使我们以整体的观点、综合的观点来考察教育教学过程与现象,运用系统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一个有效的教育教学系统,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反馈控制系统如何对教育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如何分析教育教学系统中的信息传播特点与规律,这就是教育技术关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义: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
教 育
教 育
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的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
的
定
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含
义
特点:(1)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育
的
属
特点: 一.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社会存在就会存在教育。教育是否会因为国家的灭亡而消失?
性
国家的灭亡并不代表社会的消亡,所以不会随之消失。
教育的社
二.教育具有历史性。如:过去是纸质教材,现在的电子方式。 三.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会属性
1.教育具有继承性。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 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0世纪以后的教育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古代社会的教育
学校名称
奴隶社会 教育内容
中 国
夏、商、 西周
庠、序、校 西周出现国学、
乡学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古印度
《吠陀》为主的经典、经义
外 古埃及 斯
国 古巴 希达 腊雅 典
(东方)
苏联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和主要思想 (1)刻录普斯卡娅著《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 (2)凯洛夫主编《教育学》,国际公认的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著作 (3)马卡连柯著《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 (4)加里宁著《论共产主义教育》
我国教育家及主要思想 (1)杨贤江写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发
展
分化阶段
代表 人物 著作
(4)“学不躐等”;循序渐进原则 (5)“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强调教学中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西方:1.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助产术)。启发性教学、问答法 2.柏拉图《理想国》。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4.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又《雄辩术原理》)。西方教育史上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原始形态的教育
特点: (1)无阶级性、公平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的目的就是生产和生活。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
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 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 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 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 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 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 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 其相互关系。 5.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夸美纽 斯
(教育学 之父)
《大教学论》 (1632)-教育 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近代最早的一 部教育学著作
a.教学原则: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其教思想体系根本性指导原则)。与亚里士多德呼应 b.教学制度:首次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 c.教学思想:“泛智教育” d.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e.教学方法: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教学方法 级智夸大独立
a.三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b.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c.学校即社会 d.从做中学 e.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 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假设。
分化 阶段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 的教学阶段
认为教育是动物的本能行为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
的
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
起 源
心理起源说
认为教育是无意识状态下的模仿 行为
自觉有意识的活动。
代表人物:孟禄
劳动起源说
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 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代表人物:麦丁斯基、凯洛夫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努力社会到
教
17世纪)
中国:《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 “教育学的雏形”。主张:
育
学
创立阶段
(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教育重要性 (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
的
(17世纪到18 世纪)
汉代 官学、私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察举制、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
中 国
隋唐
宋朝
书院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分科教学(经、史、律、书、数) 程朱理学(四书、五经)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明朝
科举制(八股取士)
清朝末年
学堂
学校
中体西用
课程内容
废除科举(1905)
教育目的
西方 中世纪
教会学校
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贯穿神学
育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古代学校教育的形式一般是个别教学。
的
(4)刻板性。
发
(5)道统性。
展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特点如下:
(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
3.教育的世俗化。
创立阶段(17世纪到18世纪)
人物
著作
教育观点
赫尔巴特 (科学教 育学之父)
杜威 (实用主义 哲学创始 人、进步 教育代表
人物)
《普通教 育学》-标 志教育学 作为一门 规范、独 立的学科 正式诞生
《民主主 义与教育》
a.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即“两学” b.强调教师的权威性。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c.提出“四阶段教学”: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d.教育性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是知情意统一的过程 e.教育目的:培养良好的俄社会公民
培养教士和僧侣
骑士学校 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培养封建骑士
教育学是以教 育现象、教育 问题为研究对 象,不断探索 并揭示教育规 律的科学。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现象
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学的 产生(研 究对象和
任务)
教育问题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一词的由来
我国“教育”一词最早/第一次见于《孟子·尽心上》“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意思为得到天下优秀的人 才然后教育他们。
教
育 的
神话起源说
产
生
生物起源说
教育的起源
心理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神话起源说 特点:最古老/第一
第一个正式提出
教 育
生物起源说
文士学校
文字、书写、执政能力
军事体育:斗拳、击剑、角力、 格斗、竞走 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 操等
备注
培养为奴隶社会服务的人 才;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宗教教育:婆罗门教、佛 教 以僧为师 以吏为师
培养军人与武士
培养奴隶主后代(政治家 和商人)
古代社会的教育
封建社会
学校
课程特征
选拔制度
春秋战国 私学盛行 以儒、墨为主,百家争鸣
问题是研究的核心,一切研究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教育问题是推动教 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规律
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教育之外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特点:(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
(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
萌芽阶段
(3)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还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著作。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讲师:Lucy
课程知识结构图
教育知 识与能力
教育学 心理学
宏观部分 (概述) 中观部分 (原理)
微观部分 (实践) 学生部分
学习部分
教师部分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部分 (概述)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
育
中观部分 (原理)
学
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 中学课程 中学教学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特点:
教育的本 质属性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