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中国的气候 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2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的课程。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对中国的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内容,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2.使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气候现象为例,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

3.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图表、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教案和课件,以便于教学过程中的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2.呈现(10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候现象,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

3.操练(15分钟)以具体的气候现象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2.2 中国的气候教案(湘教八年级上)

2.2 中国的气候教案(湘教八年级上)

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

2.知道0℃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与地理意义。

3.知道我国温度带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技能目标1.通过阅读等高线分布图,培养学生判读等值线的技能。

2.通过对我国冬、夏季气温特点成因的分析,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3.学会查阅资料,运用资料解决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1.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2.0℃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与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教学方法】表演、读图、讨论、讲述、展示资料【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反映我国气温南北差异的资料(文字、图片等)。

2.各温度带的生活、生产特征的资料(饮食、房屋、服饰、农作物、耕地、植被、水果)。

【教师准备】1.小道具:大皮帽、棉衣、大围巾、背心2.东北地区、广州、海南等地图片3自制相应课件、电脑、实物投影【教学过程】活动引入:表演:冬天,学生甲:扮东北人,头戴皮帽,身穿棉衣,学生乙:扮广州人,身穿背心两人的穿着说明了什么?(大屏幕显示:南北气温的差异)谁还准备了其他资料来说明南北气温不同的情况。

学生回答:( )过渡:同学们找的资料都很好,都能说明我国南方、北方的气温有差异。

单从这些资料上能找出规律、特征吗? 那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地理的法宝——地图了。

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是我们地理课的一大特色。

今天我们学习气温的差异用什么图呢?(大屏幕显示: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拿来一张地图,你应该怎样看呢?提出问题:1.等温线是怎样分布的?有没有规律可寻?能得出什么特点来?2.等温线为什么是这样分布的,受什么因素影响?3.有没有特殊的地方,特殊的等温线?(大屏幕显示课件:世界地图、太阳挂中国地形图:学生贴箭头表示冬季风)要求学生用笔描出0℃等温线,并能说明其地理意义。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的气候多样性,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认识的关键。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气候概念和气候类型有初步的了解。

但对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复杂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加深理解。

学生在生活中对气候有直观的感受,但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认识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图片,分析中国气候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难点: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和实例资料,制作课件。

2.准备与中国气候相关的问题,设计课堂活动。

3.准备板书设计,突出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理位置特点。

提问:“你知道中国的气候有哪些特点吗?”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中国气候的多样性,如青藏高原的高原气候、东北地区的温带季风气候、海南岛的热带季风气候等。

初中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教学设计】《中国的气候》

初中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教学设计】《中国的气候》

《中国的气候》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
3.
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中国的气候教案2 湘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中国的气候教案2 湘教版(2021年整理)

江苏省盐城市八年级地理上册2.2 中国的气候教案2 湘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盐城市八年级地理上册2.2 中国的气候教案2 湘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盐城市八年级地理上册2.2 中国的气候教案2 湘教版的全部内容。

气候课题气候(2)课型新授课1.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教学目标2。

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1。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教学重点2。

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状况.教学难点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对植被和农业的影响.教学过程集体备课备课札记一、导入新课[提问]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冰城”是哈尔滨,那有谁知道我国的“水城”是哪一座城市呢?······大家知道气温和降水是构成一地气候的两个重要的因素。

上节我们已学习了我国气温的特点。

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基本特点。

二、讲授新课(一)、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 [板书][提问]我们平时经常会说下雨了,那是不是下雨就是降水呢?(区分降水与下雨的差别,明确降水的概念)[读图练习]指导学生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的练习:(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哪些地方?它与我国一月等温线图中的哪条等温线大致相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秦岭、淮河附近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它与我国一月份的0摄氏度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哪些地方?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市、兰州市、拉萨市至喜马拉雅山脉东缘.(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第一课时 Microsoft Word 文档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第一课时 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教学重点】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我国冬季越往__去气温愈低,南北气温____,夏季,除__高原等地区外,全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2、根据气温南北差异,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__、__、__、__和__五个温度带,另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的____。

3、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__沿海向__内陆递减,根据__量与__量的关系,我国可以划分为四个干湿地区:__地区、半湿润地区、干旱地区和__地区。

二、合作共建展示提高精讲点拨读“广州和哈尔滨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气温和降水情况分析判断两城市分别是:A为____,B为___。

2)两城市降水量月份分配的共同点是:降水集中在__季,不同的是___的雨季相对较长。

3)从温差来看,两地相比,在___季气温相差小,___季的气温相差大。

4)从两地的纬度位置和气候差异分析,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是__(填字母序号)三、诊断评价1、我国北方传统房屋大多坐北朝南,墙体厚,且以炕代床是因为()A.北方夏季热,避暑B.冬季很冷,利于取暖保温C.北方多风沙,躲避风沙D.北方全年刮北风2、明明寒假要去旅游,到哪个地方,从气候上考虑最舒适()A.庐山B.北戴河C.哈尔滨D.海南省3、藏袍是藏族服饰的代表,这样的服饰对于藏民来说,最为合适不过了,是因为()A.当地空气稀薄B.当地降水多C.当地昼夜气温变化大D.当地海拔高4、关于我国气温分布的正确叙述是()A.冬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B.冬季全国普遍冷湿C.夏季全国到处气温很高D.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5、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因素D.洋流因素6、有关秦岭一淮河一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月O℃等温线通过的地方B.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C.热带和亚热带的界线D.地势二、三级阶梯的界线7、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在()A.内蒙古高原B.黄土高原C.云贵高原D.青藏高原高原。

地理初二上湘教版2.2中国的气候(2)教案

地理初二上湘教版2.2中国的气候(2)教案

地理初二上湘教版2《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阻碍范畴以及季风带来的利弊。

2.通过读图、析图、对比、归纳,从中培养分析综合的能力,把握分析季风气候特点的技能。

3.明白我国灾难性天气频发,评判季风对人类活动生产的阻碍,初步树立防灾减灾的能力。

教学重点:我国季风气候的要紧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阻碍。

教学难点:明白得季风进退的早晚、强弱对我国生产生活的阻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图析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教学预备:相关的地理景观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方案1:师提问一个生活中的小问题让同学们摸索:我们的房屋什么缘故大多南面的窗户大北面的窗户小?这说明是什么因素阻碍了我们的建筑?(引导学生说出与季节有关,夏季炎热而且常刮南风,南面的窗户大有利于通风散热,冬季冰冷且刮北风北面的窗户小有利于防寒保暖。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季风气候显著。

方案2:出示一组景观图片(狂风暴雨的夏季、冰冷干燥的冬季、洪涝灾难、旱灾、台风、沙尘暴等,)引导学生观看分析,我国显著的季风气候为何会频繁形成如此的天气?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哪些阻碍?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季风气候显著和多专门天气。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学习任务一:季风气候显著1、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P35、P36、 P37图文资料,解决以下问题:(1)读图2—21,找出我国有哪几种季风气候?各自分布在什么位置?(2)什么是季风?季风与季风气候是一回事吗?(3)阻碍我国的季风有哪两种?它们分别是什么风向?起源自哪里?会带来什么天气?阻碍范畴?(4)季风对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有什么阻碍?联系生活讨论:夏季风的强弱变化会对我国南北方生产、生活产生什么阻碍?(5)读图2—22用彩笔描画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指出大致以哪些山脉为界?(6)阅读教材P37材料,对比我国东北的齐齐哈尔市与维度大致相同的法国巴黎,看他们冬季气温、夏季气温、气温年较差有什么差异?这说明我国季风气候具有专门强的什么特点?2、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讨论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形成的缘故及对我们生产生活的阻碍?教师点拨:观看世界地图找到我国所处的位置——最大大陆亚欧大陆的东南部,东临最大海洋——太平洋,有庞大的海陆差异。

2.2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2.2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2.2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教学案教与学目标:1、通过阅读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每类干湿地区的分布范围。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教与学重点: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我国的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与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与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图析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教与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复习提问气候的两大要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课题,上节我们学习了气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候的第二大要素降水。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学习任务一: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31页和图2——17“中国年降水分布图”和“四城市降水柱状图”,阅读教材第33页及图2——19“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解决以下问题:(1)、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是否均匀,有何分布规律?(2)、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我国划分干湿地区的依据是什么?我国共分为哪几类干湿地区?找出它们的分布地区并说出各自的天然植被。

(4)、教材33页活动题1、2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3、教师点拨:我国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降水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关于降水分布,有三条界线比较重要:a.800mm年等降水量线,它大致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然后折向东,沿秦岭——淮河一线,此线以东、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为温润区。

此线以北为半湿润区,b:400mm年降水量线,此线大致沿大兴安岭—长城一线到兰州,向西南,经青藏高原到冈底斯山一线。

此线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大致分界线, c:2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经青藏高原一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述的寒潮、台风、水旱灾害等现象下问题的结论填下表格:
(1)什么是寒潮?源地?多出现在什么季节。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录像:1、寒潮与台风警报及其带来的灾害;
2、水旱灾害片段
1、在亚洲轮廓图上画出寒潮侵入我国的路径。
2、描述寒潮过境时的天气变化过程。
5
30


教师活动
难点:三种气候灾害的形成原因。
教具
电脑、投影仪
教法
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提问:我国的气候具有哪些主要特征?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提供了哪些优越条件?
(过渡)我国的气候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与此同时,你们听到或见到下列天气现象吗?
讲授新课:
你经历过水旱灾害吗?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样措施来防御水旱灾害?
10
板书设计:
第五节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
一、寒潮
二、台风
三、水旱灾害
学生活动
时间

(2)寒潮是怎样形成的?它会带来哪些灾害天气。
(3)我国受寒潮影响的地区有哪些?
(二)台风
看课本回答以下问题:
1、在亚洲轮廓图上画出台风前进的路径。
2、描述台风过境时的天气变化过程
3、我国受台风影响的地区有哪些
4、台风带来了哪些灾害。
(三)水旱灾害
1、资料展示:1998年特在洪水录像
2、问题:造成我国水旱灾害的气候原因有哪些?水旱灾害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影响?
本学期总第课时
本单元第课时
授课日期
课题
第五节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
课型
新授




1、记住寒潮、台风的定义以及寒潮、台风侵入我国的路径及影响的地区。
2、理解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3、通过观看和阅读有关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的具体报导,能分析有关现象的本质内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了解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在我国的影响地区及其造成的危害
总结: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自然灾害的种类中,尤以气象灾害最为常见,影响也严重。
我国受寒潮影响的地区有哪些。
4、寒潮带来了哪些危害。
学生看书回答:
什么是台风?源地?多出现在什么季节?带来哪些危害?如何防御台风。
讨论:造成我国水旱灾害的气候原因有哪些?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早晚与水旱灾害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