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深层解读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后感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后感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后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理解宗教这一复杂社会现象的道路,在观看相关内容后,我有诸多深刻的感悟。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宗教并非是一种永恒不变的存在,它有着自己产生的根源。

在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无知和恐惧催生了最初的宗教观念。

例如,雷电、洪水等自然灾害超出了当时人类的认知和控制范围,于是人们将其归结为超自然力量的作用,从而产生了对神灵的崇拜。

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也在不断演变,它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需求。

在封建社会,宗教往往与统治阶级相结合,成为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

教会通过教义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让民众接受社会的等级制度,认为这是上帝的旨意,不可违背。

宗教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面性,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方面,宗教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寄托和道德规范。

当人们面临生活的困境、无法摆脱苦难时,宗教给予他们一种希望和安慰,让他们相信在现世的痛苦之后会有美好的来世或者神灵的救赎。

宗教所倡导的一些道德观念,如爱、善良、宽容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另一方面,宗教也可能被极端势力利用,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

极端宗教组织往往违背宗教的本义,煽动仇恨、制造暴力,破坏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例如,某些恐怖组织打着宗教的旗号,进行恐怖袭击,给无辜的民众带来巨大的灾难,严重危害了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出发,对待宗教应该遵循科学、理性的态度。

在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正确决策。

这一政策既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又强调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宗教信仰自由并不意味着宗教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发展。

宗教活动必须在法律和政策的框架内进行,这是为了确保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防止宗教势力对社会秩序和人民利益造成损害。

马克思关于宗教的观点

马克思关于宗教的观点

马克思关于宗教的观点篇1一是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采取了幻想的方式。

宗教以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反映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神圣化,使之成为主宰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力量。

二是对宗教的认识和分析不能仅从宗教本身出发,不能单纯用精神性的因素去解释宗教现象,要到宗教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中去寻找宗教的根源和本质,要从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出发来认识和说明宗教。

三是与其他任何社会历史现象一样,宗教也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随着宗教存在根源的消失,宗教将会自然消亡,但这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

四是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宗教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能动性,要认识到宗教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认识并把握其规律,从而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篇2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列宁在新的实践中加以坚持和发展。

这些基本态度和原则主要包括: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享有平等权利;国家实行政教分离、教育与宗教分离;各宗教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还主张,处理宗教问题要服从并服务于党在一定时期的中心工作,要团结和争取信教群众,不要因信仰上的不同而把信教群众推到对立面;就国家而言,宗教是私人的事情,而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宗教不是私人的事情,党要坚持对工人群众进行无神论宣传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防止宗教对党员思想的侵蚀,开展无神论宣传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伤害宗教感情。

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关键是要坚持其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把握其基本原理。

要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实践特性和开放特性,着眼于妥善处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问题,善于总结提炼宗教工作实践的成功经验,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对当代宗教信仰现象的解读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对当代宗教信仰现象的解读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对当代宗教信仰现象的解读宗教一直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体系,对于解读宗教信仰现象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角度对当代宗教信仰现象进行解读。

一、宗教信仰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类对于存在的认识和表达,是人们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于自身存在与命运感受的一种反应。

宗教信仰以虔诚的方式崇拜某种超自然力量,通过宗教仪式、祭祀、祈祷等活动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寻求对自身存在和宇宙奥秘的解释。

在当代社会中,尽管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信仰提出了批判的观点,但宗教信仰并未消失,而是呈现出新的特点。

这主要是由于当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平等、不公正以及精神寄托的缺失等社会问题所导致的。

二、宗教信仰与经济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强调,宗教信仰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在当代社会中,全球化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现代化进程,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对宗教信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宗教信仰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平等以及贫富差距的加大,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人们精神寄托的缺失。

因此,宗教信仰在这些地区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寻求心灵慰藉和安定的一种方式。

三、宗教信仰与社会问题在当代社会,宗教信仰现象与一些社会问题密切相关。

例如,一些地区的极端主义宗教团体的出现,不仅与经济贫困和教育程度低下有一定关系,更与当地政治不稳定和不公正的社会结构有密切关联。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认为,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虚幻的精神寄托,它能够暂时抚平人们心灵上的创伤和困惑,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只有通过改变社会结构和解决社会不公正问题,才能够真正减少人们对于宗教信仰的依赖。

四、宗教信仰的社会功能尽管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对于宗教信仰持有批判的态度,但它也认可宗教信仰在某些方面的社会功能。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它对于宗教问题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态度。

宗教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本质、作用和发展趋势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宗教信仰自由是指马克思主义主张的人们在宗教信仰上享有的自由和权利。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

一、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幻觉和精神鸦片,是无产阶级受压迫的产物。

宗教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面对生存的压力和无法解决的矛盾,往往会将希望寄托在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和宗教教义中。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强调社会历史实践的基础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消除宗教的根本途径。

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不再面临压迫和剥削,宗教信仰将不再存在。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宗教是一种反映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是一种阶级社会中迷信的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不仅是一种幻觉和精神鸦片,还是一种控制和压迫人民的工具。

宗教教义常常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神圣工具。

宗教通过传教和传统习俗的规范,让人们服从传统道德和伦理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现有的权威体系。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进行了理论批判,认为宗教是一种形式上的错误和迷信。

宗教试图通过超自然力量解释世界和人类的存在,这种解释是片面和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坚信科学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社会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改变世界。

三、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自由马克思主义主张人民在宗教信仰上享有自由和权利。

马克思主义主张消除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人民解放和共产主义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将不再面临宗教的压迫和束缚,他们将有更多的自由去选择是否信仰宗教以及选择何种宗教信仰。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的精神需要的一种表现,人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宗教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宗教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宗教批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关社会和历史问题的学说,它对社会现象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和分析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宗教被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在观念、信仰和行为上具有一定的特征。

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和批判。

一、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观察和理解基于其对社会的基本理论和历史演进的分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宗教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无知和恐惧,是一种对人类意识的误导和压迫。

宗教信仰以神圣的力量为核心,试图解释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同时通过行为规范和宗教仪式来塑造道德和行为准则。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宗教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地位和利益的工具。

宗教信仰和实践对劳动人民来说是一种虚假的安慰和麻醉,它们转移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斗争的热情。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揭示宗教的阶级本质和历史作用,才能真正解放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主要包括对宗教本质和宗教功能的分析,以及对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批判。

首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宗教信仰的本质和起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信仰源于人们面对世界的无知和困惑,是对现实生活的回避和幻觉。

宗教信仰基于个人的信仰和主观感受,缺乏科学和客观的依据。

因此,马克思主义批判和拒绝了宗教信仰。

其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维稳和统治作用。

宗教信仰通过传统和信仰规范,约束了劳动人民的思想和行为,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通过对宗教思想的批判,才能揭示其掩盖的社会现实和阶级利益。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宗教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用来维护旧有的经济和政治秩序。

因此,马克思主义坚持对宗教的批判和斗争,以实现人类社会的解放和进步。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批判。

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看法

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看法

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看法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与宗教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世界观及其政治意识形态与各种宗教之间理论与实践上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就是科学无神论。

但有些事情是科学无法解释的,而且科学与宗教信仰其实是可以并存的。

关键字:哲学宗教信仰科学并存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就是科学无神论。

因为它认为一切宗教派别所崇信的各种形式的超自然力量和境界,都不过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幻想,是根本不存在的;它的这种彻底无神论的基本观点,是建立在所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所发现的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之上的,因而是科学的。

有科学的、无神论的宗教观,就有不科学的、有神论的宗教观,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我相信信仰,而且我相信科学与宗教信仰是可以并存的。

1.1:用事实去证明人类生活的地球,一切都安排得十分妥当。

太阳是地球光、热、能的主要来源。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自转的速度、地球的大小、大气层的组成等,都恰到好处。

地球特殊的生态条件,使它成为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唯一有生物的星球。

如果地球离太阳比现在更近,地球将太热,反之则太冷。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斜交66o33’,而且此倾角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始终不变,因此在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交替。

如果没有这个偏角,热的地方将总是热,冷的地方将一直冷。

水的重要性不须冗述。

水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反膨胀”。

地球上的物质,大都是热胀冷缩。

但水在4oC时密度最大,温度低于4oC时,反而膨胀,所以冰总是浮在水面上。

如果水也越冷越缩,一结冰就会往下沉,那在冬天,河、湖、塘、池从上到下将被冻得结结实实的,没有任何水生生物可以继续生活。

由于水的反膨胀,冬天的水面皆被冰所覆盖,起到保温层的作用,使冰下的水生生物不受严冬的伤害。

这是何等奇妙!人们可以从水化学的角度解释水如何会反膨胀,但却解释不了为何水会反膨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宗教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它的基本原理对于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观点也是其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宗教的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

它包括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等基本观点。

其中,唯物主义是指物质决定意识,人的思想和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推动的,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阶级斗争理论是指社会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二、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观点是基于其基本原理的。

它认为宗教是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一种幻想,是压迫阶级对被压迫阶级的意识形态控制的工具。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宗教的唯心主义本质。

它认为宗教是一种虚幻的精神世界,是人们对于现实的逃避和幻想。

宗教相信存在超自然的神灵,认为人类的命运是由神决定的。

这种唯心主义的宗教观导致了人们对于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无知,无法真正认识现实世界。

其次,马克思主义指出宗教的阶级性质。

它认为宗教是压迫阶级对被压迫阶级的意识形态控制的手段。

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类社会存在着阶级矛盾和斗争,宗教是由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而创造出来的。

宗教使人们对于现实的痛苦和压迫有所忍受,从而阻碍了他们对于现实社会的改造。

最后,马克思主义批判了宗教的教条主义和迷信性质。

它认为宗教的教义是不科学的,缺乏实证的依据。

宗教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束缚和压抑,使人们无法真正发展自己的能力和个性。

三、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的相对宽容态度尽管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批判的态度,但在实践中,它对宗教表现出相对宽容的一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主张宗教信仰的自由。

宗教信仰作为个人的精神追求,是受到宪法保护的。

马克思主义主张宗教信仰不应被强制或打压,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信仰的权利。

马克思主 义的宗教定义

马克思主 义的宗教定义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定义宗教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复杂而又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宗教的定义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独特而深刻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对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信仰和崇拜。

这种信仰和崇拜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认知和态度。

从本质上来说,宗教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在阶级社会中,宗教往往成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统治阶级利用宗教来麻痹人民群众的思想,使他们安于被压迫和剥削的现状。

例如,封建社会中宣扬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等宗教观念,让被压迫的农民相信自己的贫困和苦难是命中注定的,从而削弱了他们反抗的意识和行动。

同时,马克思主义指出,宗教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极为有限,无法解释风雨雷电、生老病死等现象,从而产生了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敬畏,形成了最初的宗教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的出现,宗教也逐渐演变和复杂化。

宗教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

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人们提供心理上的安慰和寄托,帮助人们缓解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压力和痛苦。

当人们在面对无法解决的困难和挫折时,宗教信仰可能会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力量。

另一方面,宗教也可能导致一些消极的影响。

例如,过度依赖宗教可能会使人逃避现实,忽视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现状。

马克思主义强调,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宗教。

宗教不是永恒存在的,它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逐渐消亡。

当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达到了足够的高度,能够科学地解释和解决各种问题,消除了阶级对立和不平等现象,实现了人类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宗教存在的基础也就不复存在了。

然而,宗教的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我们应当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这既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马克思对宗教的看法

马克思对宗教的看法

马克思对宗教的看法
马克思对宗教的看法: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对宗教持有一种特定的看法。

马克
思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在社会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对人类社会现实的扭曲反映。

他认为,宗教是由
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渴求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寄托。

宗教提供了一种超自然的解释和安慰,让人们在面对困难和苦难时找到一种心理支持。

然而,马克思同时也指出,宗教是一种虚幻的幻觉。

他认为,宗教通过扭曲人
们对现实的看法,让人们逃避现实问题的解决。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神权制度的象征,通过向个人灌输宗教的信仰,使其忽视社会矛盾和压迫,并服从当权者的控制。

此外,马克思还认为,宗教是一种被剥削和压迫的工具。

他认为,宗教是统治
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控制的工具之一。

马克思强调宗教背后的阶级矛盾,认为宗教被用来维持社会等级和不平等现象,让被剥削的人们接受自己的压迫和剥削。

综上所述,马克思对宗教的看法是批判性的。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可
以提供给人们一种安慰和心理支持,但同时也认为宗教是一种对现实的扭曲和被剥削的工具。

马克思倡导人们要从对宗教的依赖中解放出来,关注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经济问题,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分析。

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中,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一、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理论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超验的意识形态体系,它通过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来解释和影响世界的运行。

在没有科学知识和现代文化的条件下,人们往往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归因于神、鬼、命运等超自然力量的作用。

然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上层建筑的表现形式,它的存在和发展与社会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宗教的产生和存在是人类社会处于原始阶段和不发达阶段的产物,它反映了人们在物质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对现实的不满和渴望。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幻想和遁脱。

二、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关系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宗教是一种虚幻的幻想,它麻痹人们的意识,使他们迷失于神秘和超自然的追求中,忽视了现实社会的问题和改革。

然而,宗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社会稳定和道德规范的作用。

宗教信仰可以给人们以希望和慰藉,提供一种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对个人的行为和社会秩序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马克思主义既不排斥宗教信仰,也不主张全盘否定宗教。

而是强调通过科学的认识和社会变革来消除人们对宗教的依赖,逐步实现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

三、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的实践探索马克思主义从来都是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关于宗教问题的探索也不例外。

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中,马克思主义者积极进行了对宗教的解放和改革。

他们秉持着对人民幸福的追求,通过社会主义教育和科学普及,提高人民的科学素养和文化水平,以减少人们对宗教的盲目信仰。

此外,在一些宗教团体中也涌现出了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信仰观念。

一些信仰者试图将宗教与现实社会问题相结合,通过宗教信仰来激发人们对社会正义和人类解放的追求。

这也为宗教与马克思主义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马克思宗教观

马克思宗教观

马克思宗教观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宗教是以信仰为核心的社会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深刻阐明了宗教的本质及其社会作用,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重要指导。

一、宗教是自然存在的意识形式,是社会生活的精神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把宗教视为整个文明或某种文明的特殊阶段,从而具有了与一般自然存在的区别性,是一定社会的产物。

二、宗教产生于人类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由蒙昧状态过渡到文明状态。

但在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因生产力极端低下,人类面临严峻的自然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把对自然的崇拜、恐惧、敬畏转化为精神上的需要,企图通过超自然的力量来保护自身,这便形成了最原始的宗教。

但同时也说明,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条件下,宗教只能以自发形式产生并存在。

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后,宗教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哲学、科学等并列。

人们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也从最初的自发阶段发展到自觉阶段,宗教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更多地以一种被制约的状态介入社会生活,直至它们发展出超自然的神灵世界。

三、宗教的本质是信仰,核心是信仰。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宗教信仰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对某种主体力量、某种社会事物、某种社会现象的强烈的依赖关系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较为持久的精神力量和稳定的精神状态,是人们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精神动力。

可见,宗教是信仰的集中体现,是信仰的表现形式。

四、宗教信仰具有世俗性,是人的生活方式之一。

人的生活方式是多样的,信仰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有两重性,即:世俗性与神圣性。

一方面,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信仰者不断丰富和发展信仰内容。

另一方面,信仰者又不断改变自己的信仰,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宗教,也使宗教随之发生变化。

可见,宗教具有世俗性,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就是信仰。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观点与宗教社会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观点与宗教社会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观点与宗教社会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宗教的本质、历史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观点入手,分析宗教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一、宗教的本质与历史发展宗教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幻想的综合体,是人类对于自然、社会现象及人生的解释和理解。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具有历史的特殊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宗教逐渐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退出。

二、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

首先,宗教是社会凝聚力的表现。

宗教可以通过某种特定的信仰系统,将一群人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

其次,宗教对于社会道德的塑造起到一定的作用。

宗教信仰对于一个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具有指导作用,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

再次,宗教提供了对于一些重大问题的解答和安抚,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宇宙和生命意义的追求。

三、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尽管宗教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但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批判的态度。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幻想的产物,它可以迷惑人们的认识,阻碍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深入认识。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可以被统治阶级利用,维护和巩固既得的社会秩序。

最后,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寄生物,它依靠信徒的信仰和奉献维持自身的存在。

四、宗教与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关注宗教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在社会进步和革命的进程中,宗教在一定程度上会逐渐边缘化。

因为宗教信仰往往承载着旧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秩序,与新兴的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相冲突。

然而,在一些社会转型或危机时期,宗教信仰可能重新滋长,成为一种社会运动的推动力量。

五、宗教社会的问题在宗教社会中,虽然宗教信仰可以给予人们一定的信心和希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宗教信仰可能导致人们对于现实的逃避,陷入虚幻的幻想之中。

其次,某些宗教组织可能滥用自身的权力,对信徒进行控制和操纵。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深层解读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深层解读

2004年第4期(总第153期) 学 习 与 探 索Study &Exploration No .4,2004 General .No .15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深层解读陈 树 林(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 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神实质不体现在无神论、鸦片性、消亡论等理论观点或指导实践的原则、方法、方针、策略上,而体现在它是以理性主义、人本主义精神为主旨的现代文化精神对以“创世说”、“原罪说”、“救赎说”为基本内容,以神本主义为核心的传统基督教文化精神的批判和超越上。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没有过时,它对当代世界,特别是对正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社会转型的中国社会现实仍具有理论价值和重要启示。

关键词:文化精神;宗教观;无神论;鸦片性;消亡论;精神实质中图分类号:B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 (2004)04-0027-03 实践证明,只有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神实质,才能使其成为指导实践的指针和理论创新的灵魂。

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1](P9)抓住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神实质是我们进行理论探讨的目的所在。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理论结构从理论构成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组成。

但三人的思想侧重层面和角度不同。

恩格斯的理论重点放在早期基督教运动与共产主义运动的形式和内容等比较研究上;列宁的关于“宗教的私人性”,“宗教信仰自由,不受国家和政府干预”,“一切教会,宗教平等”,“宗教是劣质酒”等观点均是马克思的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侧重实践应用层面。

从文本形态来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基本理论方面。

其一,关于宗教的本质界定。

马克思指出,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内涵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内涵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内涵【摘要】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功能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宗教是一种精神鸦片,割裂和麻醉人们的意识形态。

宗教作为社会政治工具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倡科学态度和对宗教问题的深入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观念的批判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必然过程,强调了宗教问题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宗教观念的改变和超越是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科学态度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宗教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内涵、本质、社会功能、意识形态、割裂性、麻醉性、精神鸦片、社会政治工具、批判、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意义、重要性、科学态度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内涵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内涵主要包括对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功能的分析,宗教作为意识形态的割裂性和麻醉性,宗教作为人民的精神鸦片,宗教作为社会政治工具的批判,以及宗教观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思想意识形态,是反映阶级利益的工具,是一种对人民进行精神控制和麻醉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者坚决反对宗教的割裂性和麻醉性,认为宗教是一种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是一种迷信和愚昧。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宗教是一种阶级工具,在社会政治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地位和防止被统治阶级反抗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宗教在社会中的真正作用,加强对宗教问题的认识,正确处理宗教问题,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

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之一,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理解。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功能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功能的分析主要围绕着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展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的产物。

宗教的本质在于提供对人类生存和命运的解释,为人们提供一种信仰依托和精神支撑。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的理论思考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的理论思考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的理论思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宗教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宗教的理论观点。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宗教的本质、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宗教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的理论思考。

一、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的理论思考源远流长。

在19世纪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宗教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他们指出,宗教是在人类社会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并且与社会生产关系、阶级矛盾等紧密相关。

他们运用唯物史观的思想,认为宗教的存在是人类对于现实矛盾的一种思想反映。

二、宗教的本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宗教是一种虚幻的意识形态,是人们对于世界的一种偏见和幻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追求超自然的存在和力量,并且主张在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指导下去解决人类的困惑。

因此,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宗教的虚假性和错误性。

三、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在社会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首先,宗教可以作为社会控制的工具。

它通过宣扬教义、规范行为来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和思想。

其次,宗教也可以提供一种精神慰藉和寄托。

对于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来说,宗教信仰可以给予他们希望和力量,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此外,宗教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

但是,马克思主义也指出,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社会中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例如宗教教义的僵化、宗教组织的腐败等。

四、马克思主义对宗教发展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宗教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问题是由于现实社会中的经济和政治压迫造成的,只有解决了这些根源问题,人们才能真正地摆脱对宗教的依赖。

因此,马克思主义提倡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推动社会进步,为人们创造了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并且实行了无神论的政策,弱化了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无神论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无神论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无神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的理论体系,它提供了一种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解释和指导。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将分析和讨论这两个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宗教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现象,其根源和存在被解释为人类对现实的反映和回应,以及社会内在矛盾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无知和恐惧,是对不确定性的寻求安慰和支持的一种方式。

同时,宗教还被视为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和意识形态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观点是宗教的本质是人产生的,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存在。

它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类对现实社会压迫和剥削的幻觉,它掩盖了社会矛盾的真相,成为压迫统治阶级利益的保护伞。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揭示宗教的本质和功能,可以推动人类从迷信和幻觉中解脱出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解放。

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它认为宇宙和人类社会的运行是由客观规律所支配的,而不是由于超自然的神灵的干预。

无神论的核心思想是基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即宇宙和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是通过自然演变和社会进化的。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强调科学和理性的重要性,它批判并否定了宗教的神秘主义和超自然信仰。

无神论认为宗教信仰是对真理的追求和认知的阻碍,它使人们片面地看待世界和社会,而无法真正理解社会的本质和人类的历史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无神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无神论相辅相成,在对待宗教问题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们共同揭示了宗教现象的本质和社会作用,旨在引导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认识到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通过对宗教的批判分析,揭示了宗教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是对现实社会的幻觉和逃避现实的幌子。

而无神论则从更广阔的角度出发,以唯物主义的观点,否定了宗教的超自然信仰,强调了科学和理性的重要性。

马克思宗教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宗教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宗教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许多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理论,并且对宗教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马克思的宗教观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宗教观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宗教是人类思想的产物,是对世界的虚无感和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二是宗教是压迫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对人民的一种精神控制。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由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是贫困、痛苦和不公正的产物。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幻觉,它麻痹了人民的思想,让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压迫和剥削产生幻想,从而忽视了真正的社会问题。

马克思的宗教观对当代社会和价值观念具有深刻的影响。

马克思的宗教观启示我们,要摒弃对宗教的过度依赖,要以科学和理性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世界。

对于当代社会来说,宗教信仰对于某些人来说是重要的精神支持,但我们不能仅仅依赖宗教来解决社会问题,要用科学的方法和理性的思维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马克思的宗教观提醒我们,要保持对社会现实的敏感性,要看到社会中的不公正和压迫。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压迫阶级统治的工具,它用来麻痹人民的意识,让他们对社会问题缺乏敏感性。

当代社会依然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不公正和压迫,我们不能被虚假的宗教幻觉所蒙蔽,要敏锐地察觉社会中的问题,并积极投身于改变社会的行动中。

马克思的宗教观提醒我们,要追求人类的解放和幸福。

马克思认为,宗教让人们逃避现实生活,忽视真正的社会问题,这种逃避是不可取的。

对于当代社会来说,真正的解放和幸福来自于改造社会和实现社会公正。

我们不能被宗教的幻觉所迷惑,要积极投身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中,为实现人类的解放和幸福而努力。

马克思的宗教观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和对压迫的精神控制,我们要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世界;马克思的宗教观提醒我们要保持对社会现实的敏感性,敢于面对社会中的不公正和压迫;最重要的是,马克思的宗教观呼唤我们要追求人类的解放和幸福,投身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中。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涵义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涵义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涵义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它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而建构起来的关于宗教的本质、根源、社会功能、发展规律等重大问题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用历史唯物主义去说明有关宗教的各种基本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前所有的宗教理论所不具备的独有的特色,也是它的独特的优点。

早在古希腊,人们对宗教就开始了理性的思索,用人的活动来解释宗教的起源和本质,爱利亚学派的克塞诺芬尼提出“人创造宗教说”,在西方宗教学说史上第一次发现了一个伟大的真理:不是神创造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神。

从克塞诺芬尼到费尔巴哈,历代无神论者在坚持“人创造宗教说”的基本观点的同时,又分别从人的社会活动、思想活动、心理活动和情感活动等方面对宗教的本质和产生的根源,作了更深入的探索,其基本研究方向是正确的,因为只有人才有宗教信仰,离开了人的活动,用天命神启之类的观点是根本无法揭示宗教的本质和根源的。

但是在怎样看待人的活动、人的本质、人的思想活动等问题上,他们的局限性就暴露出来了。

例如,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战斗无神论以犀利的笔锋对宗教作了无情的淋漓尽致的批判,抹去了宗教的神圣光环,但他们把宗教产生的根源简单地归结为傻瓜遇上骗子。

费尔巴哈虽然看到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从而把宗教归结于世俗基础,但他所理解的人是抽象的人,他所理解的人的本质是理性、心、意志等,他们归根到底都是用社会意识去说明社会意识,是在意识之内而不是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中、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去寻找宗教的根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每一个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①因此,宗教的本质必须“到宗教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现存物质世界中去寻找”,②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就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宗教的现实物质基础。

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看法

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看法

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看法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与宗教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世界观及其政治意识形态与各种宗教之间理论与实践上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就是科学无神论。

但有些事情是科学无法解释的,而且科学与宗教信仰其实是可以并存的。

关键字:哲学宗教信仰科学并存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就是科学无神论。

因为它认为一切宗教派别所崇信的各种形式的超自然力量和境界,都不过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幻想,是根本不存在的;它的这种彻底无神论的基本观点,是建立在所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所发现的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之上的,因而是科学的。

有科学的、无神论的宗教观,就有不科学的、有神论的宗教观,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我相信信仰,而且我相信科学与宗教信仰是可以并存的。

1.1:用事实去证明人类生活的地球,一切都安排得十分妥当.太阳是地球光、热、能的主要来源。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自转的速度、地球的大小、大气层的组成等,都恰到好处。

地球特殊的生态条件,使它成为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唯一有生物的星球。

如果地球离太阳比现在更近,地球将太热,反之则太冷。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斜交66o33’,而且此倾角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始终不变,因此在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交替。

如果没有这个偏角,热的地方将总是热,冷的地方将一直冷.水的重要性不须冗述。

水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反膨胀”。

地球上的物质,大都是热胀冷缩。

但水在4oC时密度最大,温度低于4oC时,反而膨胀,所以冰总是浮在水面上.如果水也越冷越缩,一结冰就会往下沉,那在冬天,河、湖、塘、池从上到下将被冻得结结实实的,没有任何水生生物可以继续生活。

由于水的反膨胀,冬天的水面皆被冰所覆盖,起到保温层的作用,使冰下的水生生物不受严冬的伤害。

这是何等奇妙!人们可以从水化学的角度解释水如何会反膨胀,但却解释不了为何水会反膨胀。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它是对传统宗教观念的批判和否定,是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的一个自觉代表,是人类自身的自觉认识和解放的历史进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种重要体现。

在有关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探讨中,其中最有根据的之一就是以社会历史角度解析宗教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以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的。

在马克思看来,宗教是人类意识的产物,是人类意识在认识自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本质是一种虚构的虚幻的神话和迷信。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对于宗教的批判,既有理论的方面,又有政治上的方面,这是因为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3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和实践,一体推进,把神话与真理、迷信和科学、旧时代和新时代、革命和反动分别对立起来。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社会的产物。

社会中的人们因为向往高于这个社会、高于这个现实生活的精神层面,而创造了宗教。

乌提言:“宗教是生产的产物,是人类面对自然活动力的一个反映,同时也是人类意识的一个产物。

在任何时代,宗教都是一种思想和行动的约束,它具有一定的统治作用。

这种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彼此之间都有所不同。

”第三,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没有自身的物质基础和不存在;它的基础在于宗教信仰的群众,并不独立于社会的基础。

社会生产力、社会劳动组织、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如占主导的生产方式,都是宗教的产生、发展和存在的环境条件,更是宗教在社会生活活动中所具具有名副其实的力量基础。

第四,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信仰,同时也是一种阶级观念、一种道德准则,最终也成为了一种政治工具。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宗教被当成一种合法的政治派别,它具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政治影响。

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必然是要随着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进程变成过时的思想形态,被取代的。

这是因为,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对立日趋尖锐,无产阶级革命日益生猛的今天,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具有无与伦比的威力,最终会取代宗教的权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第4期(总第153期) 学 习 与 探 索Study &Exploration No .4,2004 General .No .15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深层解读陈 树 林(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 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神实质不体现在无神论、鸦片性、消亡论等理论观点或指导实践的原则、方法、方针、策略上,而体现在它是以理性主义、人本主义精神为主旨的现代文化精神对以“创世说”、“原罪说”、“救赎说”为基本内容,以神本主义为核心的传统基督教文化精神的批判和超越上。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没有过时,它对当代世界,特别是对正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社会转型的中国社会现实仍具有理论价值和重要启示。

关键词:文化精神;宗教观;无神论;鸦片性;消亡论;精神实质中图分类号:B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 (2004)04-0027-03 实践证明,只有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神实质,才能使其成为指导实践的指针和理论创新的灵魂。

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1](P9)抓住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神实质是我们进行理论探讨的目的所在。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理论结构从理论构成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组成。

但三人的思想侧重层面和角度不同。

恩格斯的理论重点放在早期基督教运动与共产主义运动的形式和内容等比较研究上;列宁的关于“宗教的私人性”,“宗教信仰自由,不受国家和政府干预”,“一切教会,宗教平等”,“宗教是劣质酒”等观点均是马克思的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侧重实践应用层面。

从文本形态来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基本理论方面。

其一,关于宗教的本质界定。

马克思指出,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

”[1](P1)“宗教从一开始就是超验性的意识,这种意识是从现实的力量中产生的。

”[1](P135)后来恩格斯对此作了补充,指出:宗教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P666-667)总之,宗教是一种颠倒了的世收稿日期:2003-12-10作者简介:陈树林(1963-),男,黑龙江伊春人,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哲学研究。

界观。

其二,关于宗教的社会功能。

马克思认为,宗教不是人摆脱苦难获得解放的现实途径和方法,它只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归根到底是使人麻醉的“人民的鸦片”,对人具有负面功能。

其三,关于无神论思想。

马克思认为,一切超自然的神、上帝、灵魂、鬼怪都是不存在的。

他反对基督教中以上帝为象征的一切有神论。

马克思战斗的无神论思想表明,“哲学并不隐瞒这一点。

普罗米修斯承认道:老实说我痛恨所有的神。

这是哲学的自白,他自己的格言,借以表示它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这些神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

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

”[3]其四,关于宗教消亡论。

马克思认为宗教和国家一样是异化的产物。

随着社会分工、私有制、意识形态的灭亡而最终消亡。

只要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环境不断改变,人获得彻底解放,宗教必将随之消亡。

“如果这些群众曾经有过某些理论观念,如宗教,那么现在这些观念也早已被环境消灭了。

”[1](P 95)其次是实践原则方面。

一是宗教信仰自由。

马克思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宗教信仰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情感需要应该给予满足,作为一种信仰活动应该受到保护和尊重。

“每一个人都应当有可能满足自己的宗教需要,就像满足自己的肉体需要一样,不受警察干涉。

”[2](P317)列宁也认为“任何人都有充分自由信仰任何宗教,或者不承认任何宗教,就是说,像通常任何一个社会主义者那样做一个无神论者。

在公民中间,完全不允许因为宗教信仰而产生权利不一样的现象。

”[4]二是宗教信仰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

在现实生活中,在条件没有成熟之前还要正确对待宗教,承认宗教存在的合法性和现世性。

国家应“保障公民真正的宗教信仰自由,承认一切公民有举行宗教仪式的自由”,“必须避免伤害教徒的宗教感情”,“禁止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对待教徒群众”。

三是宗教信仰是个人的私事。

·27·列宁指出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每个人不仅应该有相信随便哪种宗教的完全自由,而且应该有传布随便哪种宗教和改信宗教的完全自由。

哪一个官吏都管不着谁信的是什么教:这是个人的信仰问题,谁也管不着。

”[5]总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组成是以马克思关于宗教问题的论述为核心和中心线索的、以恩格斯和列宁的思想为补充的前后一脉相承、逻辑一致的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神实质仅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定位为“文本话语”和“实践原则”并止步于此,势必远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真”。

对当代而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有两种存在形式:文本形式,即凝固的、历史的,作为人类文明成就载入史册的“文本”;非文本形式,即具有可能性、潜在性,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精神。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本质上显然属于后者。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实质不体现为某些具体的、实证的、指导实践的原则、方针和策略上,也不体现为无神论、鸦片性、消亡论等一般性的理论,而体现为:它是一种用现代文化精神对传统基督教文化精神的彻底批判与超越。

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用以理性精神、人本主义精神为核心的现代工业社会文化精神对以“创世说”、“原罪说”、“救赎说”为基本内容,以神本主义为核心的传统基督教文化精神进行否定和超越;用由理性武装起来、以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活动为基础、立足于此岸世界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去取代异化了的人及其产物———上帝的位置;用“人的本位”取代“神的本位”;用对人的颂扬代替对神的赞美;用对此岸世界的改变求得幸福取代对彼岸世界的幻想和依靠信仰获得救赎。

坚信人的彻底解放只能依靠生产力的发展、无产阶级的革命等改变世界的现实活动。

相比之下,以基督教为代表的一切宗教只能是一剂鸦片,带给人的不过是麻醉剂而已。

宗教除了对痛苦和叹息给予有限的、暂时的减轻和安慰外别无它用。

宗教作为人自身的异化产物,随着人的彻底解放的实现必然会消亡。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神实质与其关于宗教的一般性结论是内在相通、一脉相承的。

首先,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无神论对神本主义的彻底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基石。

否则就无法解决在现实中经常遇到的“无神论”与“宗教信仰自由”的“矛盾”。

马克思是极为罕见的彻底无神论者无疑与其处于人本主义是主导文化精神的时代背景有关。

但是,人文主义运动对神本主义的批判具有不彻底性。

“批判完了上帝以后,灵魂仍然存在,对圣母还是像过去那样迷信”是当时的真实情况。

在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康德的“上帝存在”,谢林的“启示哲学”,费尔巴哈“爱的宗教”等“神迹”随处可见、比比皆是。

因此,马克思清醒认识到,要确立人的本体地位,就必须从根本上彻底消灭上帝,坚持彻底的无神论观点。

要坚决消灭“天上的”、“地上的”一切形式的神,哪怕神与人并存都不能容忍。

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具有彻底性。

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哥白尼的“日心说”为代表的科学发现和以科学、实验、工业为内容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为马克思的无神论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证明,科学实践是战胜有神论的最锐利武器,理性主义是战胜信仰主义、迷信愚昧的最有力工具。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与无神论和宗教信仰自由观点是有机的统一。

马克思批判神本主义在于提倡人本主义,而人的本体地位确立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但是,在人类彻底解放之前,又有坚持宗教信仰自由的必要和可能。

因此,无论是坚持无神论,还是尊重和保障人的宗教信仰自由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的。

不能把二者中的任一者加以绝对化,从而造成矛盾和悖论。

无神论与宗教信仰自由的矛盾只有在以人为本的层面上才能得到解决。

其次,在人的解放途径和手段上,包括基督教在内的一切宗教作用有限,只能起到鸦片的麻醉作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对宗教的本质和功能理论产生混淆,从而造成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神实质的误解是一个必须澄清的问题。

马克思断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中国人对“鸦片”的特殊敏感,近代以来教会、传教士在侵华战争中扮演的不光彩的角色,中西方在宗教信仰上的巨大文化差别等这一切因素使宗教这种在世界上、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在中国受到了极为特殊的待遇。

宗教被当成一种毒品,对宗教的认识全部集中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绝对真理上。

显然,很多人都存在着对马克思关于宗教本质思想的误读现象。

马克思认为,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人创造宗教的目的是为了求得幸福。

从基督教创立那天开始就带有这种目的。

基督教的“创世说”、“原罪说”、“救赎说”、“三一说”等是一套严格、系统的“人的解放”理论。

在科学不发达的传统社会,宗教充当着人解放的主要手段和途径。

马克思充分认识到宗教给人的是一种虚假的幸福,告诫人们不要把获得解放的希望寄托在宗教信仰上。

在此,马克思强调的是宗教的负面功能和作用的有限性。

并没有把宗教的本质定位于宗教的功能上。

他坚信现实的实践活动才是人解放的最有效的手段,高度赞扬现代工业化大生产对人解放的决定性作用,热情讴歌资本主义取代封建基督教传统的伟大意义。

他让人们扔掉宗教,采摘新鲜的花朵。

“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1](P2),把命运握在自己的手中。

第三,人的彻底解放和作为人的异化表现的宗教的消亡是一个长期的运动过程。

人的存在与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

“自由人联合体”的建立是马克思终身奋斗的目标和一切理论批判的指南。

这一目标的实现意味着私有制、分工等一切使人处于不自觉、不自由的异化分裂状态因素的消灭。

在马克思看来,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是一种最大的分工,而宗教正是这种分工的·28·表现,它将随着人的彻底解放而消亡。

但是,人的彻底解放、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而“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1](P87)宗教的消亡同样是一个运动的过程,要根据现实的发展状态而不是人的主观愿望来决定。

在“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