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农村建设政策规定,安徽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完整篇.doc
安徽农村振兴实施方案全文
安徽农村振兴实施方案全文为加快推进安徽农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安徽农村振兴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到2035年,安徽农村经济社会实现全面跨越式发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繁荣、生态环境改善、乡村治理有效、农民群众安居乐业。
到本世纪中叶,安徽农村实现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二、发展目标。
(一)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1. 农业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达到4000亿斤,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农业生产方式更加绿色、高效、可持续。
2. 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到2025年,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农村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农民收入持续提高。
3.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到2025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1.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到2025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 乡村治理目标,到2025年,农村基层治理水平显著提高,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社会治理有效性显著提升。
(三)农民生活改善目标。
1. 农民生活水平目标,到2025年,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农民群众安居乐业。
三、主要任务。
(一)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任务。
1. 加快农业现代化,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竞争力。
2. 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加强农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乡村振兴支柱产业,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 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二)生态文明建设任务。
2024年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2篇)
2024年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____年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农村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包括人口外流、农业产业结构不平衡、农民收入低等问题。
为了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我们制定了____年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二、整体目标在____年之前,全面建设现代化、美丽宜居的新农村。
重点解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低等问题,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三、重点任务1.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1)加大农村公路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民出行便利性。
(2)改善农村饮水安全状况,加强供水设施建设和水源保护。
(3)提高农村电力供应可靠性,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升级。
(4)优化农村通信网络建设,提高农民网络接入能力。
2. 提升农业发展水平(1)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支持力度。
(2)加强农资流通体系建设,提高农民采购农资的便利性和价格透明度。
(3)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4)加强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科技水平。
3. 改善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1)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农业休闲产业,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2)加强农民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就业机会。
(3)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的养老、医疗等基本权益。
(4)改善农村教育和医疗条件,提高农民的接受教育和医疗的便利性和质量。
4. 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1)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2)推广农村生态农业,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减少环境污染。
(4)加强农村污水处理和农田排水系统建设,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5. 加强农村治理和组织建设(1)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和农民自治制度。
(2)加强农民组织建设,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3)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共10篇)
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共10篇)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一):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
近年来安徽财政持续大力支持美好乡村建设。
从2023年开始,安徽将全省分为五大片区,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实行差别化的美好乡村建设路径。
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布点规划要先行。
目标设定要量力而行,不能落空。
基本情况要细致掌握,不能盲目。
既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也不能急于求成,要看远顾近,从投资少、见效快的“脏”、“乱”、“差”治理开始。
简要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辩证唯物论的道理。
(9分)①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实行差别化的美好乡村建设路径,并且目标设定要细致掌握基本情况,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美好乡村建设目标设定要量力而行,不能急于求成,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③美好乡村建设的布点规划要先行,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还要看远顾近等体现了意识活动的计划性、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也体现了意识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
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二): 某地区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这些措施中,能直接体现“坚持一个中心”的是[ ] ①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②实行村务公开,健全各项管理制度③引导农民科技种田,发展生态农业,走出一条致富的好路子④加强民族团结,确保该地区回族农民人人享有农村合作医疗保险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D【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三): 论新农村建设作文农村建设应以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为根本目的,加强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党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理论的宣传力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安徽乡村振兴新规划实施方案
安徽乡村振兴新规划实施方案
根据安徽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制定了新的实施方案,并将在全省范围内落实。
本方案旨在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推动农村社会治理。
一、农业发展
1. 加强农产品市场化运作,促进农民增收。
2. 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3. 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1. 提升农村交通条件,改善农村道路网络。
2. 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
3. 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保障农民饮水安全。
4. 加强农村卫生设施建设,提升农民医疗健康水平。
5. 加强农村教育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教育水平。
三、农村生活环境改善
1.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提高农村环境卫生水平。
2. 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四、农村社会治理
1.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村级自治能力。
2. 推进农村社会组织建设,促进社会团结和谐。
3. 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和法治素质。
五、资金支持
1. 加大对农村振兴的财政支持,确保资金到位。
2.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振兴项目投资。
六、政策保障
1. 制定并完善农村振兴相关政策法规。
2. 加强政府部门协同配合,保障政策的顺利实施。
我们将根据上述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安徽乡村振兴,努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安徽省规划新农村住房计划
安徽省规划新农村住房计划篇一: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XX—2020年)文本0816前言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努力走出“六条新路”。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建设美好安徽精神,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工程,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致富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目标,构筑全省分区、分类、分步骤美好乡村建设路径,指导全省美好乡村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范围为安徽省行政辖区,包括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安庆市、池州市、宣城市、六安市、黄山市、蚌埠市、淮南市、滁州市、阜阳市、淮北市、宿州市和亳州市,共16个设区的市。
总面积14.01万平方公里。
规划期为20XX-2020年,规划近期至20XX 年,远期至2020年,重大问题展望至2030年。
第一章背景和作用第一节现实基础安徽省地处长江和淮河两大流域,农业发展的条件十分优越,是我国传统农业大省,也是国家“三农”问题比较集中凸显的省份。
魏晋南北朝中国经济中心南移以来,绝大部分历史时期内安徽一直是国家举足轻重的农业大省,农业发展是其独特的禀赋与优势。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沿海地区的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包括江苏、浙江、广东在内的传统农业产区农业功能逐渐弱化,以安徽为主要代表的中部农业大省在国家农业生产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0XX年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为44.8%,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这意味着安徽省仍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或者具有农村的户籍)。
安徽农村人口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仅为528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34元。
与此同时,由于承东启西,直接临近沿海发达地区的特殊区位,导致了安徽异地城镇化与本地城镇化之间的失衡,使得安徽乡村衰退型问题显得更为突出,20XX年安徽流向省外的人口达约990万,其中15-45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占70%以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使得农村劳动力结构性不足和农村社会衰退问题日趋严峻。
2024年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2024年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一、背景和目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我国制定了2024年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该方案旨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
二、重点任务1. 产业结构调整(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鼓励农民参与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和品牌价值。
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与加工企业合作,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产品生产形成良性循环。
(2)培育乡村旅游业。
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加强乡村旅游产品研发,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区,打造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民宿服务等全域旅游综合体。
(3)推动农村电商发展。
加强物流配送网络建设,提高农产品线上销售和配送的效率。
培育电商企业,推动农村电商与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融合,促进产销对接。
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1)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推广高效农业技术和农业装备,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开展农业科技人员培训和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农民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
(2)发展农村金融服务。
拓宽农村金融服务渠道,支持农村企业发展和农民创业。
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加大对农村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融资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
(3)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加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增加农村医生和教师的人数,并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吸引他们留在农村工作。
3. 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1)加强农村交通建设。
改善农村道路和桥梁设施,提高农村交通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加大对农村公交、客运站和货运站等设施的投入,解决农村居民出行难题。
(2)完善农村水利设施。
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维修力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防灾抗旱能力。
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农村居民饮水难题。
安徽省建设厅关于做好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布点规划工作的意见
安徽省建设厅关于做好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布点规划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建设厅•【公布日期】2006.03.01•【字号】•【施行日期】2006.03.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安徽省建设厅关于做好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布点规划工作的意见(二○○六年三月)为加快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立足于节约土地资源,优化村庄布局,促进产业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现就全省村庄布点规划工作提出以下若干意见。
一、村庄布点规划的意义近年来,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积极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和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我省村庄布局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脏乱差,“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现象仍比较突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不相适应。
为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坚持规划先行。
各级政府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村庄布点规划工作的重要意义。
要把科学编制村庄布点规划作为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等资源集约利用的关键措施,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高质量地做好我省新农村建设村庄布点规划工作。
二、村庄布点规划的基本原则编制村庄布点规划,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改建为主、新建为辅,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严格程序、科学编制的原则,根据镇(乡)总体规划,统筹考虑产业布局、基本农田保护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科学安排村庄布局,有序开展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为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风格多样、适宜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村镇奠定基础。
三、村庄布点规划编制的基本要求我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条件、民俗风情差异很大,编制村庄布点规划,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不盲目攀比。
2024年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范文
2024年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范文第一章绪论1.1 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地区面临着一系列发展问题,如农田占地减少、农民收入低、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等。
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2024年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制定。
1.2 目标和意义本规划旨在建设现代化、宜居、美丽的新农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规划实施,将为农村地区带来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村全面进步与现代化。
第二章规划目标和原则2.1 规划目标(1)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满足其物质和精神需求,增加农民收入;(2)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道路、水电供应、通信等设施;(3)加强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民就业和创业能力,培育农村新型商业模式;(4)保护农村环境,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打造绿色农村;(5)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村和城市间的互动融合。
2.2 规划原则(1)科学规划,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的资源、环境、产业特点;(2)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规划;(3)全面发展,统筹推进农村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发展;(4)依法规划,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5)可持续发展,注重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发展指导思想3.1 产业发展(1)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村产业竞争力;(2)推动乡村旅游和农业观光,为农民创造就业和增收机会;(3)培育农村新型产业,如农产品加工、特色农业等,推动农民就业和创业。
3.2 基础设施建设(1)加快农村道路建设,提高农民的出行便利性;(2)完善农村水电供应和通信设施,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工作效率;(3)加强农村安全设施建设,保障农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3.3 环境保护(1)加强农田保护和土地资源规划,保护农田面积和质量;(2)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修复,加强水源、森林等生态系统建设;(3)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提高农村环境卫生。
安徽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
安徽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安徽省是中国的经济大省,但在乡村建设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基础设施滞后、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低等。
为了推动安徽乡村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制定了本实施方案。
二、总体目标本方案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促进安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三、重点任务1.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设施的完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水平。
2.产业发展:引导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推动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3.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农村生态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的乡村环境。
4.社会治理:加强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四、实施措施1.加大政府投入:增加政府对乡村建设的财政拨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投入。
2.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领域。
3.推动政策落实:加强对乡村建设政策的落实力度,确保各项政策得到切实执行。
4.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乡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五、保障措施1.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乡村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2.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多种方式宣传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
3.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对乡村建设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乡村建设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六、预期效果通过实施本方案,预计可以在未来五年内实现安徽乡村建设的良好发展态势,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农村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升。
七、结语安徽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的制定,将有力推动安徽乡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安徽乡村振兴战略细则
安徽乡村振兴战略细则安徽乡村振兴战略细则一、引导产业发展1. 建设现代农业基地:优先发展高效农业,鼓励农民采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产量和质量。
2.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支持农民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推动乡村产业升级。
3. 建设农村电商平台:推广电子商务,帮助乡村企业和农户开拓市场,增加收入。
4. 发展乡村旅游业:挖掘乡土资源,打造特色乡村旅游景点,吸引游客,促进农民增收。
二、改善基础设施1. 提升乡村交通网络:加大对农村路网的改造和建设力度,提高乡村通行能力。
2. 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农村水源和排水条件,提高农田灌溉效率。
3. 建设农村供电网络:加强农村电网建设,确保农民用电安全和便利。
4. 改善农村学校和医疗条件:加大对农村学校和医疗机构的投入,提高农民教育和医疗水平。
三、加强农村环境治理1.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增加农村环保投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2. 推进农田水土保持: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加大农田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保护好农田资源。
3. 加强农村垃圾处理:建设农村垃圾处理设施,推广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4.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鼓励农民采用有机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四、加强乡村治理1.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农民集体经营土地,提高农民土地财产权益。
2. 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鼓励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
3. 完善乡政权力下放机制:推动乡村事务由村级自治组织负责,加强农民自身管理和服务能力。
4. 提供乡村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幼儿园、乡村医疗、文化活动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1. 加强农村人才培训:组织农民参加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和创业能力。
2. 引进专业人才:通过引资政策和优惠条件,吸引专业人才到乡村投资创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2024年新农村建设工作计划
2024年新农村建设工作计划一、总体目标根据中央的要求和部署,2024年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具体目标如下:1.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充分满足。
2.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4.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和资源保护,打造美丽宜居的新农村。
二、农村经济发展计划1. 发展农业产业。
优化农业结构,培育特色农产品,鼓励农民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引导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提高附加值和农民收入。
2. 推进农村产业发展。
加强农村产业园区建设,引进外部投资,培育本地特色产业,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3. 支持农村创业就业。
开展创业培训和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完善农村就业服务体系,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计划1. 提升农村交通条件。
加大农村公路、普通水路和农村生活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民出行和生活条件。
2. 完善农村电力网络。
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提高农村电力供应可靠性和质量。
3. 加强农村通信网络建设。
推动农村通信网络全面覆盖,提升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
四、农村环境治理与资源保护计划1. 加强水源保护。
加大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力度,保护农村水源地。
2. 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加强灌溉工程建设,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和农作物产量。
3. 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方式。
推动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发展,减少农业产生的污染和浪费。
五、美丽宜居新农村建设计划1.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改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 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
建立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体系,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
3.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建设农村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六、农民收入提高计划1. 加强农民培训。
2024新农村建设工作计划范文
2024新农村建设工作计划范文2024年新农村建设工作计划一、背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
2024年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一年,也是推进乡村振兴进程的重要节点。
为此,制定本工作计划,旨在总结2024年的工作经验,明确2024年的目标任务,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法规和指导。
二、总体目标到2024年底,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和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明显增强,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持续稳定增长。
三、重点任务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农村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
重点推进农村道路硬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等项目,确保全国农村交通畅通、供水可靠、供电稳定。
2. 农村产业发展:以乡村振兴为导向,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加大对特色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推广,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同时,推广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3. 农村人才引进培养:注重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发展。
加强对农村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引导,提供创业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到农村创业,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4. 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
提高农村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的设施水平和服务质量,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和健康水平。
5. 农村环境保护: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和废弃物处理工作。
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农业废弃物和农药农残等环境治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6. 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公众协同的农村社会治理格局。
推动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安徽和村并镇实施方案
安徽和村并镇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安徽和村并镇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是该地区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安徽和村并镇面临着许多发展和改革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制定并实施一份科学合理的发展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发展目标。
1. 经济目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实现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
2. 社会目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加强乡村治理,促进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提升。
3. 环境目标,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三、实施方案。
1. 加强产业扶持,通过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
2. 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方面,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和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3. 推进乡村治理,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加强村民自治意识和能力,推动村民自治制度化、法治化,促进农村社会治理水平提升。
4. 加强环境保护,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力度,推进农村生态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测和保护机制,保护好农村的生态资源。
5. 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农村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和法治观念。
四、实施保障。
1. 资金保障,加大对安徽和村并镇发展的资金投入,确保实施方案的顺利推进。
2. 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为农村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为农民创业提供便利条件。
3. 人才支持,加强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 督导检查,建立健全实施方案的督导检查机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五、总结。
安徽和村并镇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将有力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3.07•【字号】•【施行日期】2006.03.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二○○六年三月七日)为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6年开始,在全省开展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
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从农民积极、干部主动、条件比较成熟的村镇抓起,在全省选择1000个左右的村和100个左右的镇开展试点示范。
原则上每个县(市、区,下同)选择1个示范镇、10个不同类型的示范村。
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达到“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的目标,创造鲜活典型,带动和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1、政府支持,农民自主。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又是最大受益者。
既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集中力量,强力推动,又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通过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因村制宜,因镇制宜,突出重点,创造性开展各项建设。
坚持先易后难,分步实施,边试点,边示范。
3、规划先行,统筹发展。
按照科学性、特色性和整体性要求,认真制定村镇示范工程建设规划,严格组织实施,以规划统筹各项建设,促进合理布局,指导科学发展。
4、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立足实际,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事情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措施,把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5、社会参与,整体推进。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生产和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和管理同步加强,示范工程与各项富民创建工作相衔接。
安徽 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安徽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安徽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乡村振兴是当前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为了推动安徽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的顺利进行,我们制定了以下方案: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2.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数字农业、智慧农村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1. 加大对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和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挖掘乡村资源优势,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产业品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加强乡村治理。
1.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村民自治,推动村民自治法治化、规范化、民主化。
2.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服务,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构建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
四、促进人才流动。
1. 加强对乡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乡村人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2. 打破户籍限制,鼓励城市人才到乡村创业就业,促进城乡人才资源共享。
五、保护生态环境。
1. 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生态化。
2.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保护好乡村的自然生态资源。
六、加强政策支持。
1. 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乡村振兴的财政支持力度,确保政策落地生根。
2. 加强对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的宣传和推广,营造良好的政策营商环境。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我们将进一步加快安徽乡村振兴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目标。
希望全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支持和参与,共同推动安徽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的顺利实施。
安徽 村庄建设标准
安徽村庄建设标准一、规划设计1. 村庄建设应遵循规划先行原则,结合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等因素进行统筹规划。
2. 规划应注重保护自然生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3. 规划应注重村庄风貌的保护和传承,突出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
4. 规划应明确各项建设标准和要求,为村庄建设提供指导。
二、建筑设计1. 建筑设计应符合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
2. 建筑风格应体现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3. 建筑色彩应选用清新、明快、淡雅的色调,避免过于刺眼或沉闷。
4. 建筑材料应选择环保、耐久、易维护的材料,确保建筑质量和使用寿命。
三、基础设施建设1. 村庄建设应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给排水、供电、通信、燃气等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2. 道路建设应满足交通出行和消防安全的需求,合理规划道路宽度和布局。
3. 给排水设施应满足生产生活需求,注重水质安全和防洪排涝。
4. 供电、通信、燃气等设施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确保安全可靠。
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1. 村庄建设应注重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2. 教育设施应满足适龄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需求,注重教学质量和办学条件。
3. 医疗设施应满足居民基本医疗需求,注重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
4. 文化体育设施应满足居民文化生活需求,注重设施实用性和多样性。
五、环境卫生设施建设1. 村庄建设应注重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包括垃圾处理、公共厕所等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2. 垃圾处理设施应满足生产生活垃圾处理需求,注重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
3. 公共厕所应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干净卫生,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4. 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应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确保环境卫生质量。
六、安全设施建设1. 村庄建设应注重安全设施建设,包括消防、应急救援等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2. 消防设施应布局合理、设施齐全、使用方便,满足消防安全需求。
2024年村庄建设规划方案(3篇)
2024年村庄建设规划方案一、前言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成为了农村发展的重要环节。
为实现农村全面建设,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制定一套合理的村庄建设规划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以2024年为时间节点,制定了一份关于村庄建设的规划方案,旨在为村庄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二、村庄建设目标1. 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2. 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庄的防灾能力;3.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4. 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提高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村庄规划内容1. 人居环境改善(1)加强村庄的垃圾处理和环境卫生管理,建设垃圾处理站和污水处理设施;(2)改善道路交通条件,提升村庄的交通便利性;(3)修建公园和休闲设施,提供居民的休闲娱乐场所;(4)加强绿化建设,打造宜居的生态环境。
2. 基础设施建设(1)加大对水电路网的投资建设,确保村庄的基本生活设施供应;(2)修建更多的供水设施,解决居民饮水难问题;(3)建设更多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耕地利用率;(4)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5)修建乡村学校和医疗设施,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3. 农村经济发展(1)加强农产品加工与销售,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2)发展农村旅游业,提供就业机会;(3)扶持农村小微企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就业;(4)引进优质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 生态环境保护(1)建立农田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2)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3)保护村庄周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提高村庄的独特性;(4)加强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和改善村庄的生态系统。
四、实施步骤1. 制定村庄详细规划,明确各项建设目标和任务;2. 组织力量进行勘察和设计,确定建设方案和时间表;3. 筹集资金,开展建设工作;4. 加强组织与管理,确保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5. 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建设方案。
安徽农村建房政策规定
安徽农村建房政策规定
根据《安徽省农村土地管理条例》、《安徽省农户自建住房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安徽农村建房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定:
首先,安徽农村建房政策规定了自建住房的用地方式。
农村居民自建住房可以采取土地集体出让、土地流转、土地互换等方式获取土地使用权。
集体出让土地的,自建住房面积不得超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的30%;流转土地的,自建住房面积不得
超过土地流转面积的50%;互换土地的,自建住房面积原则
上不得超过互换用地的面积。
同时,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保护农村生产生活功能区用地。
其次,安徽农村建房政策规定了自建住房的建设条件。
自建住房要按照国家和安徽省的建设标准、规范进行施工,保障住房的结构安全、防火、防雷、防腐等要求。
同时,要严格控制建筑面积,安徽省规定的一般农村自建住房建筑面积不得超过150平方米。
此外,自建住房要符合村(居)民自治组织和村(居)民大会的决议,经过建设单位备案,并取得规划、建设等相关许可。
最后,安徽农村建房政策规定了自建住房的用途限制。
自建住房必须用于居住,禁止用于商业、办公、租赁等非居住用途。
此外,自建住房在规划用地指标限度内,可以建设附属建筑物,如车棚、菜棚、堆房等。
总体而言,安徽农村建房政策规定了农村居民自建住房的用地
方式、建设条件和用途限制等方面的规定,旨在促进农村居民住房建设的规划、安全和有序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
安徽乡村改革实施方案
安徽乡村改革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安徽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乡村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重要载体。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面临着人口外流、资源匮乏、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亟需进行改革和发展。
二、改革目标。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3.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4. 加强乡村治理,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农村环境质量。
三、实施方案。
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为乡村改革提供政策保障。
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3. 支持农村产业发展,鼓励农民发展适合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乡村旅游等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4. 加强乡村治理,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推动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5.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村生态建设,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四、实施保障。
1. 增加财政投入,加大对乡村改革的资金支持。
2.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乡村改革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3. 加强宣传引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改革,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四、预期效果。
1.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3.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农村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4. 农村治理水平明显提升,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
5. 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五、总结。
安徽乡村改革实施方案的落实将为安徽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各级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乡村改革顺利实施,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安徽新农村建设政策规定,安徽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安徽新农村建设政策规定,安徽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一、出台背景长期以来,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各村集体和广大农民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宅基地管理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同时,由于宅基地管理制度与当前农村发展相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我省少数地方宅基地无序扩张,闲置和粗放利用以及乱占耕地现象比较严重。
亟需出台相关文件,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
(一)保障农民宅基地法定权利,遏制违法占地的需要。
根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农民结婚分户、因自然灾害或者实施村镇规划需要搬迁的、原有宅基地被依法征收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农户有权依法取得宅基地。
占用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县级政府批准即可,如果涉及占用农用地的,还必须报市甚至省政府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由于可用于农民建住房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严重不足,导致农户占用农用地建住宅难以得到批准,在法定权利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许多农户非法占地建住宅,皖北地区尤其严重。
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在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和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的前提下,使农民取得宅基地的法定权利得到应有保障,并解决违法占地建住宅的问题。
(二)建立宅基地退出机制,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村人口大量流动,由于缺少宅基地退出机制,“空心村”问题愈加突出。
同时,传统的“一户一宅”单宗分散方式分配宅基地,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宅基地人均面积高,粗放利用问题十分突出。
需要通过建立宅基地退出制度,完善集中统建、多户联建等相关制度,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三)落实国家政策,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的需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要“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要求加快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探索农户对宅基地使用权自愿有偿退出机制。
《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规定,要在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原则下,依法盘活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对村民自愿腾退宅基地或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购买空闲住宅的,当地政府可给予奖励或补助。
国土资源部也出台了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农民权益的文件,对加强宅基地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
为落实国家相关政策,需要省里出台具体政策进行明确和规范,为加强管理提供政策依据。
二、强化规划管控引导作用,坚守耕地保护红线科学编制规划是管好宅基地的前提,《通知》明确了县、乡两级政府的职责。
县级人民政府要运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修订完善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县域乡村建设规划。
乡级人民政府要以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为依据,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明确宅基地具体位置。
特别要指出的是,村庄规划必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才能按规定程序报批,以充分尊重民意,提高规划的社会公信力和执行力。
为严格规划实施,《通知》对农村宅基地选址做了明确规定,必须符合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或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外、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确定的禁止建设区建设住宅。
凡村内有空闲宅基地的,不得批准新增建设用地。
同时鼓励和引导村集体按照村庄规划集中建设新居。
三、推行农民户有所居多种实现形式,严格节约集约用地实践中,分配给农民宅基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单宗分散的宅基地分配方式,即传统的“一户一宅”的分配方式;二是集中建设方式,如统一建好农民新居然后将住房分给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的农户,或者由农户按照要求在集中建设区集中建设。
后者与前者相比,更加节约用地,适合于城镇周边以及土地整治、自然灾害导致的村庄搬迁等,特别是在城郊地区可以防止形成新的“城中村”。
因此,《通知》规定,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扩展边界内的城郊、近郊农村居民点用地,原则上不再进行单宗分散的宅基地分配,鼓励集中建设农民新居;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外的传统农区,继续实行“一户一宅”的宅基地分配制度;对人均耕地少,二、三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以及土地整治、自然灾害导致的村庄搬迁等,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实行集中建设等方式。
同时,鉴于各地土地资源、人口、区位、居住环境、居住习惯以及宅基地分配方式不同,对宅基地面积需求存在较大差异,《通知》规定,市、县级人民政府要在《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规定的农村村民新建住宅宅基地面积标准范围内,综合宅基地所在区位、占地类型以及农村人口和土地资源状况,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一户一宅”宅基地面积标准和集中建设农民新居宅基地面积标准。
四、简化审批登记手续,实行宅基地审批登记合一由于法律法规对宅基地申请审批程序规定比较原则,各地现行做法多是宅基地经批准后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派人到现场放线定界,待农民将房屋建成后再申请宅基地登记,不够便民利民,管理效率低。
为简化宅基地登记手续,规范宅基地申请审批,《通知》规定实行宅基地审批登记合一,宅基地通过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据批准文件和宅基地使用人的登记申请,直接办理宅基地使用权登记手续,农民凭证用地。
考虑到审批统一建设农民新村的宅基地与审批单宗分散的宅基地的程序存在较大差异,《通知》还专门规定了统一建设农民新村用地审批制度。
五、建立“双平衡”机制,保障农民住房刚性需求为在保障农民住房刚性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控制农村建设用地总量,《通知》规定了占用农用地审批备案和村庄用地复垦核销2项制度,在坚持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建设用地规模不突破的前提下,建立起“双平衡”机制,即建立“耕地、建设用地”占补平衡制度。
一是建立占用农用地审批备案制度,市级人民政府在批准农用地转用时,不再与用地指标挂钩,可以根据县级政府的申请按照农民建房确需占农用地的数量批准农用地转用,并将批准转用土地的数量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实现对农民宅基地应保尽保。
二是建立村庄用地复垦核销制度,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耕地占补平衡,在县域范围内通过自我调节实现“耕地与建设用地”数量的“双平衡”。
为了防止耕地只占不补,《通知》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未按规定复垦的,省国土资源厅将责令限期整改,限期内未整改或未整改到位的,省国土资源厅将扣减该地当年相等数量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并暂停批准新增建设用地。
六、建立退出宅基地激励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镇,农村空置的宅基地越来越多,一些农民在城镇安家后,愿意将宅基地有偿退出。
通过建立激励机制让农民自愿退出多余的宅基地,既可以使资源变现,让农民得到实惠,又能加强耕地保护,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是一项利国利民多赢之举,应当因势利导有序推进,对此,不少地方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通知》从4个方面规定了宅基地退出激励政策:一是对村民自愿退出因历史原因多占的宅基地,村民小组要予以适当补偿,村民小组没有能力补偿的,由市或县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二是村民自愿退出全部宅基地或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但自愿放弃申请的,市或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其奖励,并将拟奖励的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在村民购买当地城镇住房时一次性发放给村民。
三是为了保障奖励资金来源,规定市、县人民政府要设立专门的退出宅基地奖励资金。
退出的宅基地复垦为耕地后形成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收益和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收益,要优先用于对退出宅基地的补偿或奖励。
四是退出的宅基地复垦为耕地的,原使用该宗地的农户有优先承包经营权。
考虑到我省各地经济发展和农村住房差异较大,《通知》要求市或县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奖励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办法。
需要强调的是,农村退出宅基地必须以保护农民的财产权、尊重农民的意愿为前提有序推进,严禁搞强迫命令,严禁以退出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七、切实加强监管,确保政策落地生根宅基地量大面广,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情况复杂,需要政府、部门和农村集体齐抓共管,建立共同管理责任机制,才能建立起良好有序的用地秩序。
为强化监管,《通知》从5个方面进行了规定。
一是明确了职责分工。
明确了市、县级人民政府以及各级国土资源、财政、城乡建设、规划、房产、农业、林业、社会保障等部门的职责分工。
二是加大支持力度。
市、县人民政府要整合相关涉农资金,用于村庄规划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村民经批准占用农用地建设住宅的,县级人民政府要安排资金用于复垦农村建设用地或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要求,不得向农户收取补充耕地费、耕地开垦费等相关费用,涉及耕地占用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征收参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关政策执行。
三是实行动态监管。
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建立宅基地使用登记台账和动态数据库,实现宅基地审批、登记、变更等“一张图”动态监管。
并建立全程服务、跟踪管理制度和动态巡查制度。
四是充分发挥村组作用。
鼓励指导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依法依规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村规民约,做好宅基地分配、调换、信息公示、农村新居建设管理、权属纠纷调处等工作。
五是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干部群众遵守土地法律和珍惜土地的意识,增强依法管地用地、节约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的自觉性。
2019年安徽新农村建设政策规定,安徽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安徽新农村建设政策规定,安徽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一、出台背景长期以来,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各村集体和广大农民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宅基地管理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同时,由于宅基地管理制度与当前农村发展相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我省少数地方宅基地无序扩张,闲置和粗放利用以及乱占耕地现象比较严重。
亟需出台相关文件,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
(一)保障农民宅基地法定权利,遏制违法占地的需要。
根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农民结婚分户、因自然灾害或者实施村镇规划需要搬迁的、原有宅基地被依法征收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农户有权依法取得宅基地。
占用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县级政府批准即可,如果涉及占用农用地的,还必须报市甚至省政府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由于可用于农民建住房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严重不足,导致农户占用农用地建住宅难以得到批准,在法定权利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许多农户非法占地建住宅,皖北地区尤其严重。
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在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和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的前提下,使农民取得宅基地的法定权利得到应有保障,并解决违法占地建住宅的问题。
(二)建立宅基地退出机制,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村人口大量流动,由于缺少宅基地退出机制,“空心村”问题愈加突出。
同时,传统的“一户一宅”单宗分散方式分配宅基地,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宅基地人均面积高,粗放利用问题十分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