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合集下载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一种违规行为,指的是公司在财务报表中故意提供虚假信息,以误导投资者和金融机构,获取不当利益。

财务造假行为具有很大的风险和危害,对投资者信任、市场秩序和经济发展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两个角度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进行探讨。

动因分析1. 企业经营困境:企业面临经营困境时,可能会通过财务造假来掩盖真实的经营状况,以维持投资者的信心。

常见的经营困境包括亏损、债务问题、市场竞争压力等。

2. 股价管理:一些上市公司可能出于提高股价的目的,通过财务造假来制造虚假的业绩增长,吸引投资者的关注和投资,推动股价上涨。

这种行为主要出现在股权激励计划实施时,管理层为了获得更多的股权回报而进行财务造假。

3. 获取融资机会:一些上市公司有意通过财务造假来获取更多的融资机会。

虚假的财务报表往往会给金融机构带来误导,使其对公司的信用评级产生误判,提高了公司获得融资的成功率。

4. 避税逃税:一些上市公司可能通过财务造假来减少纳税义务,以获取更多的税收优惠。

这种行为主要通过虚增费用、虚增资本支出等方式实现,降低纳税基数,从而减少纳税额。

5. 个人利益诱因: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人员等可能因为个人利益诱因而进行财务造假。

管理层为了获取更多报酬,可能会通过虚增业绩来实现,财务人员可能为了获取操纵股票交易等利益而进行财务造假。

防范对策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明确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编制和披露要求,并对财务造假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加强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理财务造假行为,增加违规成本。

2. 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督促其按照规定要求及时披露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

完善财务审计制度,推动独立审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提高信息披露的可信度和透明度。

3. 加强内部控制:上市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明确职责分工,加强风险防范和控制。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常见现象之一。

财务造假不仅会伤害投资者利益,也会损害市场的信心和稳定。

分析造成财务造假的动因,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造成财务造假的主要动因如下:1.追求短期利益:很多上市公司为了迎合市场的预期,追求短期的业绩表现和股价上涨,会通过财务造假来掩盖真实的经营状况。

为了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吸引更多投资,上市公司会通过虚增收入、利润和资产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的价值。

2.股东利益冲突:股东利益冲突也是财务造假的一个重要动因。

在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和小股东之间存在着利益关系的巨大差异。

为了维护自己的控制地位和获得更多的利益,控股股东可能会采取各种手段进行财务造假。

3.管制环境的薄弱:在一些发展中的资本市场,监管制度和执法力度相对较弱,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和措施。

这给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机会和空间,一些公司可能会利用这个漏洞来实施财务造假。

针对上述问题,制定一系列的防范措施是非常重要的:1.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完善资本市场的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纠正财务造假行为。

2.加强信息透明度: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和审核工作,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透明度。

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计和监督,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

3.完善薪酬制度: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加强对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督和约束。

将薪酬与业绩挂钩,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减少财务造假的动机。

4.加强投资者教育:加强投资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判断能力。

通过投资者教育,使投资者更加理性地进行投资,降低投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风险。

5.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国际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信息共享和监督机制。

通过国际合作,加大对涉及跨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防止财务造假行为的跨境传播。

造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复杂多样,需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综合施策。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剖析及治理对策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剖析及治理对策

(2)完善高管激励机制:改革高管薪酬制度,降低业绩指标在薪酬中的权 重,增加长期激励和绩效考核,抑制高管的短期行为。
(3)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增加披露频次和透明度,加 强重大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加强外部监管力度
(1)加大执法力度:对涉嫌虚假财务报告的上市公司严格审查,加大处罚 力度,形成有效的威慑力。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剖析 及治理对策
目录
01 一、上市公司虚假财 务报告的成因
03 参考内容
02 二、治理上市公司虚 假财务报告的对策
近年来,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问题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正常 运行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了有效治理这一问题,本次演示将从成因的角度深 入剖析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产生原因,并探讨相应的治理对策。
一、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成 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内部原因
(1)业绩压力:上市公司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和保持良好的业绩表现,往往 会对财务报告进行粉饰。尤其是当公司业绩下滑或面临亏损时,管理层可能会调 整财务数据以维持良好的业绩形象。
(2)高管激励:许多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挂钩,这可能导致高 管为了获得更高的奖金和股权激励而操纵财务报告。
(2)强化舆论监督:充分发挥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对上市公司财 务报告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增加透明度,防止造假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问题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为了有效治 理这一问题,需要从内部治理机制、外部监管力度和公众参与度等多个方面进行 综合施策。只有坚持不懈地推进这些措施的实施,才能逐步改善资本市场的信息 环境,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指公司在财务报表中虚报或隐瞒财务信息,以达到误导投资者、掩盖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等目的的行为。

造假的动因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1. 获取融资或降低融资成本:上市公司通常需要借助融资来支持业务发展或完成并购等资本运作。

一些公司可能为了降低融资成本或扩大融资规模,通过财务造假来使企业呈现更好的财务状况,以吸引投资者或获得更高的融资额度。

2. 操纵股价:上市公司的股价直接关联到企业的价值和投资者的收益。

一些公司可能为了操作股价,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市场,增加自身的市值,通过财务造假来掩盖真实财务情况,制造虚假增长或稳定财务表现,从而影响股价。

3. 周转资金压力:企业运营中可能出现周转资金不足的情况,这时一些企业可能会通过虚报收入或推迟费用确认等手段来改善企业的现金流状况,缓解周转资金压力。

4. 避税或减轻税负:一些上市公司可能通过虚报费用或隐瞒收入等方法来减轻企业的税负,以实现减税或避税的目的。

1.加强监管与监察:监管机构需要加大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力度,对财务造假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对上市公司及其高管的违规行为进行严惩,提高违法成本,增加造假风险。

2.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上市公司应加强财务信息披露,提高信息透明度。

完善财务报表的编制规则,强化财务审计,及时披露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

投资者也应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查和分析能力,及时发现财务信息异常并主动参与公司治理。

3.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

包括确保财务流程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4.加强第三方监督与独立性:上市公司应聘请独立的中介机构进行财务报表审计,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建立公司与审计机构之间的有效沟通和监督机制。

5.加强道德和职业素养培养: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加强对财务造假风险的警示和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风控意识和法律意识。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及对策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及对策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及对策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及对策分析1、引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人为地虚构或者伪造财务数据,以欺骗投资者、市场和监管机构。

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公平性、透明度和投资者的信心。

本文将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分析2.1、利润管理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调整财务数据来管理和操控利润。

他们可能会合理或者不合理地调整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间,以人为地控制当期利润的大小,从而影响公司的股价和业绩。

2.2、资产和负债伪造为了强化公司的实力和信誉,上市公司可能会夸大其资产价值,减少负债的记录。

他们可能会虚构收入,使公司的资产看起来更加高大上。

同时,他们也可能会隐藏负债,降低公司债务的风险。

2.3、隐藏关联交易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虚构或者掩盖关联交易来进行财务造假。

他们可能会和关联方进行虚假交易,将利润转移到关联公司,以掩盖真正的盈利能力和企业实际状况。

2.4、虚构现金流量现金流量是衡量公司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上市公司可能会虚构或者误导性地报告现金流量数据,使公司的经营状况看起来更好。

他们可能会通过虚构交易或者误导性的现金记录来欺骗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3、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对策3.1、强化内部控制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审计、会计报告和公司治理机制等。

通过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监督和管理财务数据,减少财务造假的可能性。

3.2、加强监管和审计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大对财务报告和审计工作的检查力度。

同时,应建立独立的审计机构,提高审计的质量和独立性。

3.3、加强投资者教育和保护投资者应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和研究能力,增强风险意识。

同时,监管机构应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保护,提供更加全面和透明的信息。

3.4、提高行业诚信意识行业协会和专业组织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诚信教育和监督,提高行业整体的诚信意识。

通过构建良好的行业风气,可以减少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可能性。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基于瑞幸咖啡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基于瑞幸咖啡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基于瑞幸咖啡案例分析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频发,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担忧。

作为一种违法行为,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严重破坏了市场的健康与公平。

本文将以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案例为例,从动因分析与防范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上市公司如何预防和应对财务造假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动因分析1. 经济利益诱因经济利益诱因是一种重要的动因,上市公司为了获得更高的估值以及资本市场的青睐,常常通过财务造假手段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这种做法有助于公司股价的上涨,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

瑞幸咖啡曾通过虚构交易、夸大业绩等手段,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带来了高估值和资本市场的关注。

2. 高企业竞争压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往往会受到巨大的经营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可能采取财务造假手段来掩盖真实的经营状况,给投资者留下一个虚假的形象。

瑞幸咖啡的案例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为了与市场竞争对手星巴克展开竞争,通过虚构交易、做水单拉伸业绩等手段来保持高增长的形象。

3. 管理层利益冲突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往往有着高度的控制权和利益诱惑。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高层可能利用其在财务管理中的权力,以追求个人利益为目标,对财务报表进行篡改。

瑞幸咖啡案例中,公司联合创始人与高管涉嫌参与了大规模的伪造交易,以获取巨额的个人收益。

二、防范对策1.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上市公司应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审核和监督。

内部审计部门应具备独立性和公正性,对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全面审核和抽查。

同时,建议上市公司开展内部员工的道德和法律教育,增强员工的诚信意识。

2. 强化监管与法律制度建设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规则和标准,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审核和监督。

对于财务造假行为,严惩不贷,提高违法成本,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建议加强公司治理与法律制度建设,设立相应的制度框架,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过程中,通过虚构或隐瞒信息,误导投资者对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产生错误的认识。

造假动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利益驱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企业可能通过增加收入、减少成本或隐瞒亏损等手段,来使企业的财务报表呈现一个较好的财务状况,从而提高股价、融资能力以及获取更多利益。

2. 激励机制的失效: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往往与激励机制的失效密切相关。

企业高管和员工的薪酬往往与企业的业绩挂钩,造假可以使企业的业绩表现得更好,从而获得更多的奖励和回报。

对于高管而言,财务造假也可以使其获得高额的年终奖金和股权激励。

3. 资本市场压力:上市公司为了满足市场的期望和投资者的预期,可能会采取财务造假的手段来维持或增加企业的市值。

尤其是在公司面临经营困境、股价下跌或财务风险较大等情况下,企业往往会不惜一切代价来保住公司的市值。

为了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对关键业务流程的监控和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造假行为。

2. 高度重视道德伦理建设:企业应加强员工的道德伦理建设,提高员工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健全的奖惩机制,倡导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

3. 强化监管力度: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大对财务造假的处罚力度,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行为,提高违法成本,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

4. 提升独立审计的质量:加强对独立审计机构的监管,提高审计师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加强对企业财务报表真实性的核查,减少财务造假的可能性。

5. 加强信息披露透明度:要求上市公司按照规定在一定期限内披露真实的财务信息,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增加投资者对企业的可见度和了解度,防范财务造假的发生。

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建设、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加大以及投资者的合理投资和风险意识提升等方面。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财务报告舞弊是指企业编制的财务报告中存在虚假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导致用户无法获得真实和公正的财务信息。

财务报告舞弊不仅会伤害投资者利益,损害市场秩序,还会对整个经济体系造成严重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现象屡禁不止,成因复杂,为了有效打击和预防财务报告舞弊,需要深入剖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成因分析1. 利益驱动: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追求业绩增长和股价上涨,采取虚假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手段,虚增收入、利润或者减少负债等,以达到短期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2. 管理层诚信缺失:一些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满足投资者和市场的业绩预期,会选择操纵财务报告来掩盖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不良情况,从而获得更多的融资和股价支撑。

3. 会计核算灰色地带:会计核算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使得一些上市公司可以利用灰色地带来进行财务报告舞弊,虚增利润、掩盖亏损。

4. 监管不力: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监管不力,使得一些上市公司觉得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从而滋生财务报告舞弊行为。

二、对策建议1. 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监管,完善市场交易制度,提高市场监管的效能和透明度,加大对财务报告舞弊的打击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惩处。

2. 提高管理层诚信意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独立董事监督,增强公司内部控制机制,提高管理层的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降低管理层对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

3. 加强会计监管:强化会计监管部门的监督职能,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的审计工作,提高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审慎性,严格约束会计核算灰色地带,防范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

4. 加大处罚力度: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严惩,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

5.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理解和辨别能力,增强市场透明度,形成舆论监督,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对社会经济秩序和资本市场的稳定性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分析造假的动因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动因分析和防范对策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动因分析1. 利益驱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最主要的动因就是利益驱动。

由于上市公司需要满足投资者的预期,保持股价稳定并吸引投资者投资,一些公司会通过虚增收入、减少成本或吸收其他公司的负债等手段来提高业绩,从而推高股价和市值。

一旦公司业绩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公司高层管理者往往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导致他们选择采取不正当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2. 高层腐败:另一个常见的动因是高层管理者的腐败行为。

通过财务造假,高层管理者可以获取非法个人利益,提高个人地位和社会地位。

这种腐败行为常常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缺失等问题相关。

3. 经营压力:一些上市公司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经营不善、盈利压力等原因,往往处于困境之中。

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他们可能选择采取财务造假的手段来掩盖真实的经营状况,以迷惑投资者。

4. 目标考核:上市公司高层管理者的目标考核也可能成为造假的动因。

为了达到公司目标,并实现薪酬和晋升的目标,一些员工可能会选择以欺骗投资者的方式来完成公司考核要求。

二、防范对策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重要措施。

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监管部门和信息披露机制,加强对公司高层管理者和内部控制的监督和约束,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质量。

2. 强化内部控制: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增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公司应加强对财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建立严格的核算制度和财务业务流程,避免财务人员的违规行为。

3. 加强审计监督:审计是发现财务造假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

监管机构和审计师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审计监督,提高审计质量和独立性,发现和防范财务造假行为。

4. 提升投资者教育意识:加强投资者的教育意识,提高他们对财务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可以降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风险。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上市公司作为市场经济中一种重要的经济实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由于上市公司面临着资本市场的高度信息披露要求,以及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市场预期,通过财务造假等手段来追求短期利益,给市场带来了严重的风险,甚至导致了市场崩盘。

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对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市场压力上市公司面临着来自市场的巨大压力,市场对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发展前景等方面有着高要求,一旦公司的业绩不符合市场预期,就会引发投资者的担忧和市场的恐慌情绪,导致股价的大幅下跌。

为了维护公司的股价稳定和市场的信心,一些上市公司在业绩不佳的情况下选择通过财务造假等手段来实现业绩的“美化”。

(二)管理层利益一些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追求的是公司短期内的利益最大化,为了获得更多的股价激励,以及保住自己的职位和地位,选择通过财务造假等手段来隐瞒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以达到短期内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而且一旦公司业绩不佳,管理层的股票期权激励就会大幅缩水,这会对管理层的切身利益造成直接的影响。

(三)财务考核体系不完善一些上市公司在内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缺陷,财务人员可能会通过诸如财务造假等手段来掩盖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

公司内部的监管机制不够健全,监管部门对于公司的财务数据审核把关不严,使得一些公司有假账可可容易地进入了资本市场。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防范对策(一)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上市公司应该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通过明确责任分工,规范财务管理程序,提高公司内在的自我纠错能力,加强对整个财务流程的监督和管理,从根本上减少财务造假的可能性。

(二)加强外部监管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的审核把关,提高审计机构和评级机构的监管水平和责任意识,对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深入审核,严格把关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杜绝财务造假的可能性。

(财务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财务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在当今社会财务造假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国家宏观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

深入探讨导致财务造假的真正原因,寻觅管理财务造假的对策,确立正常有序的会计工作秩序已迫在眉睫。

目前许多上市公司利用财务进行造假,财务造假对社会在成为了严重的危害。

首先,中小投资者的权益受到危害,使投资者的维权之路走的很艰难而又艰辛;财务造假还会造成诚信的缺失及其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不信任。

如果上市公司在监督下都在造假,更不用说非上市公司了,投资者都对它们失去了信任,于是真正想对企业的上市公司将难以融资,对社会的危害是十分巨大的!尽管我国上市公司管理结构逐步完善, 但财务报告造假问题依然没有根本改变。

究其原因, 一是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由于受利益驱动而采用一系列会计手段对财务报告进行造假, 如利用关联方交易,虚构经济事项, 虚增经营业绩等屡见不鲜, 随心所欲地任意调节会计事项对财务报告进行粉饰。

目的是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 在证券市场这个重要舞台展示企业的良好形象,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因此, 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就千方百计地提高公司业绩。

二是上市公司内部业绩评价制度作为内部管理重要环节, 是评价各个部门、各级管理人员的标准。

没有业绩评价标准, 就没有争优创先, 奖勤罚懒, 激励和约束机制就得不到实现,而这种业绩评价制度的缺陷正好为财务报告造假提供了土壤, 会计数据通常是上市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奖金、工资和职务提升的依据。

如果本年度不能实现公司下达的各项指标, 奖金就会减少, 工作岗位也可能丢掉, 所以, 这种短期目标行为为财务报告造假提供了动机。

科龙电器的高管舞弊具有手段隐秘、危害巨犬、监守自盗、难以发现的特点。

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频发的造假事件更暴露出令人不安的现象是高管舞弊向第三方公信机构蔓延,个别银行、券商参预到公司的财务造假事件中,使得造假案件越来越复杂。

该类案件令人防不胜防,不仅受蒙蔽的审计师无从发现,普通民众更无从分辩真伪,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遭受严重打击。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当前经济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财务造假指企业通过操纵财务报表,以虚增利润或掩盖亏损的手段,误导投资者和监管部门,从而获取不正当利益。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投资者的权益,造成经济损失,还损害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度,影响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济发展的变化,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可能会采取不正当手段进行财务造假。

管理层诚信缺失、审计监督不力等因素也可能成为财务造假的动因。

加强对财务造假的防范措施,提高上市公司的透明度和诚信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旨在引起相关部门和投资者的重视,提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背景介绍至此结束】。

1.2 研究目的不足,需要继续补充内容等。

【研究目的】的内容如下:研究目的是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深入探讨为何一些上市公司会选择进行财务造假,以及造假行为背后的原因。

通过对利润压力、管理层诚信缺失和审计监督不力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财务造假的内在机制,为相关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防范和监督措施。

本研究旨在提出针对财务造假的防范对策,包括强化内部控制、加强审计监督和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等方面的建议,从而有效减少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发生概率,提升市场透明度和投资者信心。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分析,有望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为实现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稳定运行作出贡献。

2. 正文2.1 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财务造假是企业面临的重大风险之一,其动因复杂多样。

利润压力是导致财务造假的主要原因之一。

企业为了满足市场对盈利的期望,可能会采取不当手段来虚增利润,达到虚高的业绩表现。

管理层诚信缺失也是导致财务造假的重要因素。

一些管理层为了个人私利或团队目标,可能会选择操纵财务数据,掩盖真实业绩。

审计监督不力也是导致财务造假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市公司承载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和财富创造使命。

然而,由于市场竞争压力、股票市场波动、公司治理不善以及管理层个人利益等原因,在一些上市公司中出现了财务造假的现象。

财务造假不仅可导致股市异常波动、投资人利益损失,还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严重损害市场信誉,影响国家经济发展。

因此,对于财务造假,必须进行深入的动因分析,采取防范对策。

1. 动因分析1.1 利益冲突公司治理结构薄弱或者管理层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存在冲突,很容易引发财务造假的问题。

例如,管理层迫于上市标的、任务或股票期权等而制造虚假利润,或利用便利条件套利而掩盖真实财务情况。

1.2 经营风险公司经营面临各种潜在风险,如市场波动、技术变革、政策调整等,当经营业绩低迷时很容易产生经济压力,降低处罚塑造形象,隐藏产生利润,或大量核销账款、虚构收入等。

1.3 股市压力股票市场是上市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管理层希望通过股市表现、股票价格的反映来提升公司市场、业务和政策影响力,强化公司生存能力。

于是,很多上市公司会刻意操纵股市,虚构公司业绩,使股票价格正常波动。

2. 防范对策2.1 加强公司治理体系建设公司治理结构薄弱是导致公司财务造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防范财务造假现象,应倡导公司逐步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体系,严格控制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权力、责任和义务。

2.2 改进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为了提高公司信息的透明度,防止财务造假,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督和执行力度,强制要求公司更规范、透明和真实地披露财务信息。

2.3 加强资产质量监管财务造假的另一个原因是资产净值和质量不能充分得到证实。

为了预防“资产质量不确信”这一症结问题,必须实行严格的审核、监管和内部控制。

2.4 针对利益冲突实施强有力的管制管理层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的冲突也是导致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之一。

政府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监管,通过加大对人员参与的监督力度,检查公司管理层制定的各种决策是否符合公司运营规程等。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指公司故意通过编造虚假的财务报表或者其他手段来欺骗投资者和市场,违背了诚信原则和信息透明的基本要求。

造假行为严重损害了市场的秩序和投资者的利益,对于保障市场的良性发展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分析造假的动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对于减少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造假的动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利益驱动: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可能借助财务造假来虚增盈利、掩盖亏损、提高财务指标等,以提高股价、增加市值,进而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等好处。

2. 政策压力:政府对于上市公司的一些政策要求,如上市、融资、职称晋升等,可能会造成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政策要求而进行财务造假,以获得政策的优惠或者避免政策的制约。

3. 绩效考核: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获得高额的奖金、股票期权等激励机制,可能会通过财务造假来提高公司的财务业绩,以表现出色的业绩来获得激励。

4. 市场需求:市场对于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有一定的期望,如果公司的财务指标与市场的预期不一致,可能会导致股价下跌,投资者流失等,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上市公司可能会选择财务造假来达到一致性。

防范对策如下:1. 强化监管: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的审查力度,提高财务审计的质量和独立性,增加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形成有效的威慑。

2. 完善制度:健全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和风险控制机制,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重视,严格实施会计准则和财务报表披露要求,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

3. 增加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及时公布财务信息,提高公众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和信任。

4. 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上市公司应当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坚持诚实守信、正当经营,将社会责任纳入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

5. 加强投资者教育: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辨别能力,使投资者能够更好地判断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减少受骗的可能性。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指企业在披露财务报告时故意歪曲财务数据、隐瞒重要信息或虚构交易事实,违背了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以欺骗投资者、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的行为。

造假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性,对整个经济体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和防范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1. 利益驱动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了追求业绩目标、股价提升及公司价值的提升,或者为了获得更多银行贷款等利益,往往会通过财务造假手段来夸大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规模,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2. 经营压力在面临市场竞争激烈、业绩不佳、资金链紧张等压力下,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了掩盖企业经营困难,往往会选择通过虚增收入、隐瞒损失等方式来美化财务状况,以便获取更多的融资和支持。

3. 管理层个人动机有些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了提升自身地位和薪酬,或者为了避免控制权的流失,会以其个人利益为出发点,通过操纵财务报告等手段来欺骗投资者和监管部门,从而达到控制和操纵企业的目的。

4. 管理弊端企业内部管理缺失、内部控制不完善、监管机构监管不力等问题,也容易造成财务造假行为的滋生和蔓延。

管理层和会计人员以此为背景,往往能够找到可乘之机,从而实施财务造假行为。

二、防范对策1. 完善内部控制上市公司应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审计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造假行为。

2. 强化公司治理加强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董事会和监事会,明确和规范各级管理人员的权责和业绩考核机制,提高企业经营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防范管理层利用职权进行财务造假的行为。

3. 加强外部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大公司财务报告的审核和抽查力度,提高审计公司的审计质量和独立性,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建立健全的违法成本高压态势,对于财务造假行为及时予以惩处。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象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监控措施。

通过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揭示了背后的深层原因。

介绍了财务造假常见手段和造成的危害,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然后,通过加强预防与监控手段和内部控制建设,可以有效避免财务造假的发生。

强调财务造假应引起重视,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以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投资者利益。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财务造假的危害性,提出有效应对措施,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和经济稳定。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动因分析、常见手段、危害、预防、监控、内部控制、重视、监管力度、内部控制机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指公司为了达到虚假的财务指标而故意编造或篡改公司财务数据的行为。

财务造假对公司、投资者和整个市场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害和影响。

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造假事件屡福不止,给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敲响了警钟。

财务造假事件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破坏了市场的秩序,还会影响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

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打击财务造假行为成为了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背后的原因和逻辑,为制定有效的防范和监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规范市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也是有效应对财务造假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结合常见的财务造假手段和危害进行探讨,分析预防和监控财务造假的方法,并提出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旨在引起社会对财务造假问题的重视,促进更加健康、稳定的市场环境的形成。

1.2 研究意义财务造假是一个严重影响上市公司财务稳健发展的问题,不仅损害了公司股东和投资者的利益,也对整个市场秩序造成了严重的扰乱。

通过深入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和公司更好地了解造假的本质和内在原因,及时发现和防范财务造假行为,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动因分析及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动因分析及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动因分析及对策【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这一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分析造假的动因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深入探讨造假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提出应对之策。

文章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引出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接着,针对财务造假的动因进行了深入剖析,从管理层动机、市场压力、监管不力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

随后,根据动因分析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包括加强内部控制、完善监管机制、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等。

通过总结反思,强调了预防和打击财务造假的重要性,呼吁各方共同努力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

本研究对于促进上市公司健康发展和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动因分析、对策建议、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总结反思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因为这种行为不仅影响到公司的稳定发展,也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尽管监管部门加大了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但是一些不法分子仍然找到了各种方式进行财务造假,导致公司经营发展面临巨大风险。

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并提出对策建议,对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秩序,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导致一些公司为了达到业绩目标,融资需求或者股价稳定等目的,采取了不正当手段进行财务造假。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有助于深入了解造成财务造假的深层次原因,为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1.2 研究意义财务造假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会给公司、投资者和整个市场带来巨大的损失。

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和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财务造假的动因,可以帮助监管部门更好地了解造假的根源,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管措施,防范未来的风险。

对于投资者来说,了解财务造假的动因能够帮助他们更加谨慎地投资,减少投资风险。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指上市公司通过对财务报表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篡改、伪造以及隐瞒,使其在财务业绩方面呈现出高于实际水平的假象,从而误导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财务造假行为不仅严重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也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性。

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对于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投资者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动因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利益驱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最主要动因是基于企业的经营目标与利益诉求。

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和提高经营业绩,有些企业会采取财务造假手段,如虚增营业额、利润等,以达到短期内股价上涨、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2. 忽视风险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规避市场风险、回避投资者质疑,选择通过财务造假手段来掩盖财务困难、业绩下滑等问题,以维护市场形象和股价稳定,隐藏真实的企业风险,造成投资者丧失对市场的信心。

3. 绩效考核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了达到内部绩效考核指标,也会出现利用财务数据作假的情况。

为了实现薪酬激励或者股票期权激励,公司管理人员会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进行财务造假,以达到绩效目标。

4. 资本市场压力企业在资本市场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包括股东回报压力、融资压力等。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迎合投资者和股东的期望,有些企业可能会利用财务造假手段来营造企业经营成果,以满足市场需求。

二、防范对策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进行预防和遏制:1.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公司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流程和程序。

加强内部审计和监控,密切关注公司内部经营、财务活动,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造假行为。

2. 加强外部监管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管,严格审慎监管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造假行为进行风险预警和监控。

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和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指公司在财务报表中故意虚增收入、减少成本、隐瞒亏损或负债等手段,以欺骗投资者、债权人和监管机构,获取不当利益或规避风险。

财务造假的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追求高业绩:上市公司通常会依靠业绩来获取高估值,而高业绩往往与公司股价和高管薪酬直接挂钩。

为追求高业绩,公司可能会选择夸大收入、粉饰利润、操纵财务指标等手段来虚增企业价值,吸引投资者。

2.规避风险:上市公司面临着各种风险,如市场供求变化、竞争加剧、政策调整等。

为规避这些风险,公司可能会通过财务造假来掩盖真实情况,以维持市场信心,从而稳定股价。

3.融资需求: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需要筹集资金,包括股票发行、债务融资等。

为了在融资时获得更好的条件,公司可能会通过财务造假来掩盖真实风险和负债情况,以达到获得更低融资成本或更高融资额度的目的。

为了预防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可以采取以下一些防范对策:1.加强监管力度:监管机构应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大审计、内审和检查的频次和力度,提高对公司财务信息的披露要求,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质量。

2.加强企业内部风控:上市公司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并加强内部审计的职能和地位。

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账目错误和漏洞。

3.加强独立审计:上市公司应聘请独立的审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审计,确保审计独立性和客观性。

审计人员应按照相关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要求,严格审计财务信息,发现财务造假行为。

4.强化投资者教育和保护: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鉴别能力。

建立健全的投资者保护机制,完善投诉投诉和追责机制,加大对财务造假行为的惩处力度。

5.加强行业自律:上市公司应积极参与行业协会和行业自律组织,加强行业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建立严格的自律机制和行业准则,维护行业的诚信和声誉。

预防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包括监管机构的加强监管,上市公司的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师的独立审计,投资者的提高风险意识和监督能力,行业的加强自律等。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防范对策造假是一种违反诚信原则和价值观的现象,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造假带来的风险和损失更是不可承受的。

造假的动因及其背后的原因是多种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有效的防范措施必须综合考虑公司内部管理、市场环境、外部监管等方面的因素,才能彻底预防和控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发生。

造假的动因分析1. 追求高利润率上市公司为了追求高利润率,可能会采取掩盖亏损、虚增收入等手法来提高公司的盈利水平,以期提高股票市场的认可度。

这种行为通常被称作“水漫金山”,其实质就是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高额回报,并在股价暴涨时抛售而获利。

2. 降低债务和税负上市公司可能选择通过虚假的财务数据来降低公司的债务和税负。

虚假的债务和税负表现在虚增资产、负债等数据,企图达到降低公司的债务和减轻税负的目的。

这种行为的后果通常是公司会面临更严重的财务问题,并在以后的时间里面必须要做出更大的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3. 巨额回报上市公司可能通过造假来获取巨额回报,通常是公司内部管理层人员或某些关键人员进行财务造假,并通过虚构利润和流量等手段赚取大量财富。

这种行为会削弱公司的信誉和市值,因此也是不可取的。

防范对策1. 提高公司内部监管和风险管理水平公司应该从内部打破假账、骗贷等行为发生的源头,加强内部风险防范工作。

加强内部控制、完善相关制度,增加内部审计等监管机制,严格执行会计规范和准则,防范财务造假的风险,保证公司内部管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2. 加强对于财务造假的惩处对于发现财务造假的公司,监管机构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惩处。

加大处罚力度,严惩造假者,使其付出应有的成本,并根据相关法律和规定,追究造假者的责任。

3. 加强外部监管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和监督,对于发现的财务造假行为,对公司进行及时的纠正,以确保市场交易的公正和透明。

此外,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投资研究和分析,注意发现财务造假问题并及时报告相关监管机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治理对策1.引言在当今社会财务造假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国家宏观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

深入探讨导致财务造假的真正原因,寻找治理财务造假的对策,确立正常有序的会计工作秩序已迫在眉睫。

目前许多上市公司利用财务进行造假,财务造假对社会在成了严重的危害。

首先,中小投资者的权益受到危害,使投资者的维权之路走的很艰难而又艰辛;财务造假还会造成诚信的缺失及其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不信任。

如果上市公司在监督下都在造假,更不用说非上市公司了,投资者都对它们失去了信任,因而真正想对企业的上市公司将难以融资,对社会的危害是十分巨大的!2.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2.1利益驱动是财务报告造假产生的根源尽管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完善, 但财务报告造假问题依然没有根本改变。

究其原因, 一是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由于受利益驱动而采用一系列会计手段对财务报告进行造假, 如利用关联方交易,虚构经济事项, 虚增经营业绩等屡见不鲜, 随心所欲地任意调节会计事项对财务报告进行粉饰。

目的是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 在证券市场这个重要舞台展示企业的良好形象,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因此, 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就想方设法地提高公司业绩。

二是上市公司内部业绩评价制度作为内部管理重要环节, 是评价各个部门、各级管理人员的标准。

没有业绩评价标准, 就没有争优创先, 奖勤罚懒, 激励和约束机制就得不到实现,而这种业绩评价制度的缺陷正好为财务报告造假提供了土壤, 会计数据通常是上市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奖金、工资和职务提升的依据。

如果本年度不能实现公司下达的各项指标, 奖金就会减少, 工作岗位也可能丢掉, 所以, 这种短期目标行为为财务报告造假提供了动机。

科龙电器的高管舞弊具有手段隐秘、危害巨犬、监守自盗、难以发现的特点。

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频发的造假事件更暴露出令人不安的现象是高管舞弊向第三方公信机构蔓延,个别银行、券商参与到公司的财务造假事件中,使得造假案件越来越复杂。

该类案件令人防不胜防,不仅受蒙蔽的审计师无从发现,普通民众更无从分辩真伪,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遭受严重打击。

2.2 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使财务信息供需主体没有形成公司治理因现代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

按照我国《公司法》规定, 公司治理结构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所组成的相互制衡的组织结构。

而目前的情况是, 经理层行使经营权, 直接指挥并控制会计部门的核算与财务报告的编制, 掌握了充分的内部信息; 股东控制权以股权为基础,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 “一股独大”现象普遍存在, 大股东凭借优势股权可以直接从公司内部获得较为详细可靠的信息, 而中小股东由于股权比例小, 对公司的经营状况来说是个局外人, 只能从间接渠道获得信息, 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完全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合法利益。

信息不对称会产生两种后果: 一是投资者如果仅以财务指标来判断投资对象, 那么最终选择的投资对象很可能是与期望相违背的造假者, 因为造假的财务报告比真实披露的财务报告更具“竞争优势”;二是由于财务报告造假, 通过市场传递的上市公司信息就会失真, 那么投资者通过市场评价机制来制约被投资上市公司就会失效, 因而被投资上市公司在股市上“成功”融资后就可能肆无忌惮地从事高风险的活一动。

高风险意味着高收益, 所以财务报告造假的实质是人为造成信息的不对称, 以获取超额收益。

从财务信息的供给方来看, 经理层和大股东控制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 他们是不同层次的信息提供者而不是主要的信息使用者, 当财务信息因为监督契约的履行而获得协调利益分配功能时, 尽可能地对其进行修正, 以不公平地占有契约方的利益, 从而引发财务报告造假的风险。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 上市公司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没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运做, 董事会和经理层高度重叠, “内部人控制”问题相当严重, 监事会的主要职能是监督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 但由于“一股独大”使监事会形同虚设, 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弱化, 没有真正实现设立监事会的初衷。

2.3注册会计师审计缺乏独立性是助长造假行为的添加剂目前注册会计师聘任制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在会计市场上委托者、受托者和被审计者的博弈中, 会计师事务所是弱势群体, 来自于发起人或控股股东的经营者, 事实上集公司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于一身, 股东大会形同虚设, 这不但使公司内控失效, 也使经营者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 决定着审计人的聘用、续聘、收费等, 完全成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衣食父母”。

因此, 会计市场上出现了委托者出钱委托中介机构审计自己财务报告的怪现象, 其审计结果必然是委托人意志的体现, 虚假行为不可避免。

这种扭曲了的聘任制度,往往助长了“拿人钱财, 替人消灾”的心态, 不仅危及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独立性, 而且无法以独立、客观、公正的态度履行股东和社会公众的责任。

有些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为了维持与上市公司的良好关系和眼前利益,不能很好履行职责,有的违背职业道德,对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但不揭露还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等,为造假者服务。

科龙电器财务报表的违规事实和德勤为此出具的审计意见可以看出,德勤的审计行为不够独立、客观、公正,未能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审计业务、发表审计意见,违背了《注册会计师法》相关规定。

2.4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为造假提供可乘之机有关法规规定不够严密, 使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造假有空可钻, 如已颁布的《股票发行与管理暂行条例》、《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中规定了股票上市公司必须揭示的会计信息内容,但对于其中具体操作上的问题留有空白, 有关法律法规贯彻不彻底, 有法不依, 无法可依, 监管部门和中介机构执法不力的现象较为严重, 同时我国的证监会监管体系建立的时间不长, 监管体系尚未理顺, 政出多门, 制度和政策不统一、不协调, 使得公司在披露时无所适从, 给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造假提供条件。

证监会、银行、财政部、税务局等多个部门都参与证券市场的政策制定, 难免会出现交叉的情况, 形成了政出多门的局面, 也为政策与制度的协调带来了困难; 有关法律法规缺位, 影响了对会计信息等相关财务信息质量的审查, 使财务会计的透明度不高, 会计信息的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

法律制裁乏力的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

首先,我国法律对于政府监管者的约束力不强。

例如《会计法》中对于监管失败或监管不作为基本上没有什么法律责任涉及, 即使有涉及, 其操作性二也很差。

因此执法时对于查出的造假事件的处罚就有很大的弹性, 往往以经济处罚代替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

其次, 我国《会计法》中只有行政与刑事责任的安排, 并没有涉及民事责任的安排, 这使得造假收益远远大于隐性的“败露成本”。

3.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危害3.1它严重误导投资者。

财务数据传递的是上市公司的基本信息,投资者一般都根据财务指标来判断投资对象的成长性,以指导自己的投资决策。

如果上市公司在财务数据方面造假就向投资者传递了错误的信息,投资者据此作出的投资决策往往容易出现亏损,甚至是巨额亏损。

3.2冲击社会价值观。

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牵涉到千千万万股东的利益,其价值取向与其对诚信的坚守,直接影响着公众的价值观。

当上市公司在众目睽睽之下公然造假,将对人们固有的价值观造成严重冲击。

比如,当2002年安然公司爆出财务丑闻后,一度使得美国的投资者对整个上市公司的诚信问题产生质疑。

3.3股权分置改革初步完成以后,我国上市公司在财务数据方面造假的动力有了很大不同。

过去的财务造假行为大都是以公司利益为目标展开的。

比如,某上市公司通过空壳公司设立账外账、虚构往来账户转移虚增利润等10种手法进行会计造假,以防止变成ST公司。

3.4在股权分置改革初步完成后的今年,上市在财务数据方面造假的动力进一步增强,因为他们个人的利益更直接更深地与股市联系起来。

比如,限售股解禁问题,一些上市公司的高管为了让自己所持股票以更好的价位抛售,不惜通过财务造假引导投资者拉高股价,然后乘机高位抛售,牟取更大利益4.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手法4.1.虚构收入这是最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有几种做法,一是白条出库,作销售入账;二是对开发票,确认收入;三是虚开发票,确认收入。

这些手法非常明显是违法的,但有些手法从形式上看是合法,但实质是非法的,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如上市公司利用子公司按市场价销售给第三方,确认该子公司销售收入,再由另一公司从第三方手中购回,这种做法避免了集团内部交易必须抵消的约束,确保了在合并报表中确认收入和利润,达到了操纵收入的目的。

此外,一些还有利用阴阳合同虚构收入,如公开合同上注明货款是1亿,但秘密合同上约定实际货款为5000万元,另外5000万元虚挂,这样虚增了5000万元的收入,这在关联交易中非常普遍。

4.2.提前确认收入这种情况如:一是在存有重大不确定性时确定收入。

二是完工百分比法的不适当运用。

三是在仍需提供未来服务时确认收入。

四是提前开具销售发票,以美化业绩。

在房地产和高新技术行业,提前确认收入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房地产企业,往往将预收账款作销售收入,滥用完工百分比法等。

以工程收入为例,按规定工程收入应按进度确认收入,多确认工程进度将导致多确认利润。

4.3推迟确认收入三延后确认收入,也称递延收入,是将应由本期确认的收入递延到未来期间确认。

与提前确认收入一样,延后确认收入也是企业盈利管理的一种手法。

这种手法一般在企业当前收益较为充裕,而未来收益预计可能减少的情况下时有发生。

4.4转移费用上市公司为了虚增利润,有些费用根本就不入账,或由母公司承担。

一些企业往往通过计提折旧、存货计价、待处理挂帐等跨期摊配项目来调节利润。

少提或不提固定资产折旧、将应列入成本或费用的项目挂列递延资产或待摊费用。

应该反映在当期报表上的费用;挂在“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或“预提费用借方这几个跨期摊销帐户中,以调节利润。

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当上市公司经营不理想时,或者调低上市公司应交纳的费用标准,或者承担上市公司的相关费用,甚至将以前年度已交纳的费用退回,从而达到转移费用、增加利润的目的。

4.5费用资本化、递延费用及推迟确认费用费用资本化主要是借款费用及研发费用,而递延费用则非常之多,如广告费、职工卖断身份款费等。

例如将研究发展支出列为递延资产;或将一般性广告费、修缮维护费用或试车失败损失等递延。

在新建工厂实际已投入运营时仍按未完工投入使用状态进行会计核算,根据现行会计政策,在完工投入使用前的新建工厂工人工资等各项费用、贷款利息均计入固定资产价值而非当期损益。

通过此方法可调增利润。

还有如费用不及时报帐列支而虚挂往来,按正常程序,发生的加工费、差旅费等费用应由职工先借出,在支付并取得发票后再报帐冲往来计费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