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康德

合集下载

伊曼努尔康德

伊曼努尔康德
1754年,回到柯尼斯堡,6月发表《对一个问题的研究,地球是否由于绕轴旋转时发生过变化》;8月发表 《关于从物理学观点考察地球是否已经衰老的问题》。
1755年3月,《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发表;4月17日,提出学位论文;5月13日,博士学位考试;6月12日, 得到博士学位。
康德三大批判(6张) 1756年1~4月,写作论述里斯本地震的两篇文章和一本书;4月10日,为取得教授职位 进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以他的批判性哲学为基础,提出了人是目的而非 手段,实现了将人从单纯因果必然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完成古典法哲学向现代法哲学转变和发展史上革命性变 革。同时,康德对人的自由和权利的实现和维护、以及私法和公法等法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丰富 的法哲学思想,对于后代法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批判哲学的认识论
对人类认识能力本身的这种分析就进入了认识论的领域,因为这种分析本身已经是一种认识。康德在《纯粹 理性批判》中所提出的认识论的总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在他看来,一切知识都基于判断,因为 单个的表象或概念是无所谓真假的,只有把两个表象或概念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判断(如“这朵花是红的”),才 有真假问题,才构成知识。判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析判断,一类是综合判断。所谓“分析判断”是......
伊曼努尔·康德像(3张) 1754年,康德发表了论文《论地球自转是否变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对“宇宙不 变论”大胆提出怀疑。
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首先提出太阳系起源星云说。康德在书中指出:太阳系是 由一团星云演变来的。这团星云由大小不等的固体微粒组成,“天体在吸引力最强的地方开始形成”,引力使微 粒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较大的团块,团块越来越大,引力最强的中心部分吸引的微粒最多,首先形 成太阳。外面微粒的运动在太阳吸引下向中心体下落是于其他微粒碰撞而改变方向,成为绕太阳的圆周运动,这 些绕太阳运转的微粒逐渐形成几个引力中心,最后凝聚成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卫星的形成过程与行星相似。

康德

康德

• 《纯粹理性批判》(德语: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被公认为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 康德 流传最为广泛,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同时也是整 个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
初版于1781年,并于1787年再版的该书,常被称
做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 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三大批 判”。在这部西方哲学奠基式的著作中康德尝试 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
思想家。
• 康德一生著述丰厚,其中核心的三帙合称“三大批判”,即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系 统且关连地分别阐述他的知识学、伦理学和美学思想[1]。 《纯粹理性批判》尤其得到重视,标志着哲学研究的主要方 向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是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被视为 现代哲学的开端。此外,康德在宗教哲学、法律哲学和历史 哲学方面也有重要论著。
• 海涅在《德国宗教及哲学史概观》中概括了康德的一生。
• “记述康德传记是困难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生活, 也没有事件。他在柯尼斯堡闲静偏僻的小路上,度过了机
械地定规的差不多是抽象的独身生活。…这个人外面的生 活,和他那破坏的、粉碎世界的思想,是奇妙的对照!… 思想界伟大破坏者康德,在恐怖主义上,是远为罗伯士比 尔所不及的。[3]” 康德终生恪守书斋,从未参与任何重大的现实斗争。纵观 其一生,学术乃是生活中第一大事,余皆庸常[4]。哲学 自然是他至高的成就,不过其研究并不完全以之为主线。 他毕生追求真理,不断改进他的学说,使其更加精确,日 益完美[5]。而这个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就体现在个人著 述和教学中。
关于康德
• 伊曼努尔· 康德(德语:Immanuel Kant 德语发 音: [ɪˈma ːnu̯eːl ˈ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 月12日)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 刻地影响了此后的哲学,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 (德语:Kantianismus)的诸多流派[1]。 • 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 的代表[2]。他调和了勒内· 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法兰西 斯· 培根的经验主义[1],被认为对现代欧洲具重要影响的

康德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认识

康德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认识

康德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对于哲学和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和经验的基础。

他提出了一种先验的观念,即时间和空间是我们主观意识的形式,而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康德认为时间是一种先验的直观形式。

他认为时间是我们对于事物变化过程的感知,是我们对于事件发生顺序的观察和记忆。

康德主张时间是一种主观的先验概念,不依赖于任何外部实体。

无论我们有没有具体的事物或事件,时间都是存在的,并且是无限的持续流动的。

康德的这一观点与牛顿的绝对时间观念相对立,他认为时间是与我们的感知和经验密切相关的。

康德对于空间的认识也是类似的。

他认为空间是我们对于物体位置和关系的感知和理解。

康德认为空间是一种先验的直观形式,它不依赖于任何具体的物体或事物的存在。

空间是一种纯粹的直观形式,它是我们对于事物位置和相对关系的观察和理解的基础。

康德认为空间是无限的、无缝的,它存在于我们的主观意识中,并且是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和经验的基础。

康德的时间和空间观念对于科学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牛顿力学的框架下,时间和空间被认为是绝对的、独立于物体的存在。

然而,康德的观点对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的,它们的性质和变化是与物体的运动和引力场密切相关的。

康德的观点为相对论提供了一种先验的思考框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本质。

康德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认识也对于哲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观点挑战了传统的物理观念,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我们主观意识的形式。

康德的这一观点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和笛卡尔的心灵哲学有着相似之处。

他们都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和经验的基础,是我们主观意识的形式。

康德的观点为哲学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和意义。

德国哲学家康德30句名言

德国哲学家康德30句名言

德国哲学家康德30句名言1.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2.自由不是让你做任何想做的事,而是做你应当做的事。

3.人是目的,而非手段。

4.理性是为自身立法的能力。

5.道德法则就是:永远按照你希望它成为普遍法则的准则去行动。

6.理性是唯一能判断何为善何为恶的。

7.道德的最高原则是:行动,只按照你同时也希望它成为普遍法则的准则去行动。

8.理性是道德行为的唯一裁判。

9.人应当被当作目的本身,而不仅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10.理性是道德行为的唯一源泉。

11.理性是自由的唯一基础。

12.道德行为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出于对法则的尊重。

13.我们不能通过经验来认识道德法则。

14.理性是道德行为的唯一指导。

15.道德法则的尊严在于其普遍性和必然性。

16.道德的最高原则是:行动时,将人当作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

17.理性是唯一能够判断何为善何为恶的。

18.理性是道德行为的唯一裁判。

19.理性是唯一能够理解道德法则的。

20.道德的尊严在于它超越了个人利益。

21.理性是道德行为的唯一基础。

22.道德行为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出于对道德法则的尊重。

23.理性是唯一能够理解道德法则的本质。

24.道德行为的尊严在于它超越了个人利益。

25.道德的最高原则是:行动时,将人当作目的本身,而不仅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26.理性是唯一能够判断何为善何为恶的。

27.理性是唯一能够理解道德法则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28.道德行为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出于对道德法则的尊重和遵循。

29.理性是唯一能够理解道德行为的真正价值。

30.道德的最高原则是:行动时,将人当作目的本身,而不仅仅是达到目的的工具。

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伦理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下是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1.两个世界的区分:康德提出了"两个世界"的区分,即"现象世界"和"物自体世界"。

现象世界是我们感知和经验的世界,受到我们主观认识的限制;而物自体世界是超越我们经验能力的事物本质所在。

2.纯粹理性批判: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试图解决哲学的根本问题,探讨我们对于认识和理性的界限。

他认为,人类认识的能力受到先天的概念和形式的限制,我们只能通过这些概念和形式来理解世界。

3.义务论伦理学:康德提出了基于义务的伦理学,强调道德行为应该基于理性原则而非感性的欲望。

他的道德理论以"行为的普遍化原则"为核心,即我们应该根据我们的行为是否能够成为普遍法则来判断其道德性。

4.经验与概念的关系:康德认为,我们的经验是通过感觉材料与我们内在的概念和判断相结合而构建的。

他强调了理性的作用,并主张我们的认识不仅依赖于感性经验,还需要理性的活动。

5.美学与审美判断:康德对审美领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审美判断力"的概念。

他认为,审美判断是主观的,但又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是基于一种对客体的无目的欣赏和纯粹感性的经验。

这些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他的思想对于后世哲学和其他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 1。

康德哲学中的道德命令

康德哲学中的道德命令

康德哲学中的道德命令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道德哲学被认为是现代道德哲学的重要里程碑。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道德命令是一个核心概念,它被用来解释人类行为的道德性质和道德义务。

本文将探讨康德哲学中的道德命令的含义、特点以及其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一、道德命令的含义康德认为,道德命令是一种绝对的、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它不依赖于个人的欲望、情感或利益,而是基于理性的原则。

康德将道德命令称为“道德律”,并提出了两个基本的道德律:普遍性原则和人格尊重原则。

普遍性原则要求我们将我们的行为准则普遍化,即我们的行为准则必须适用于所有人,而不仅仅是适用于我们自己。

康德认为,我们应该将自己的行为准则作为一种普遍的法则,如果这个法则不能普遍适用,那么这个行为准则就是不道德的。

人格尊重原则要求我们将人类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对待。

康德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我们不能将他人视为工具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而是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和自由意志。

二、道德命令的特点道德命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绝对性:道德命令是绝对的,它不受个人的主观意愿或情感的影响。

无论个人的欲望如何,道德命令都是普遍适用的。

2. 普遍性:道德命令适用于所有人,不分种族、性别、社会地位或个人利益。

它是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

3. 理性性:道德命令基于理性的原则,而不是情感或欲望。

它要求我们根据理性思考和判断来确定我们的行为准则。

4. 自律性:道德命令要求我们自律,即根据道德律来指导我们的行为,而不是受外部的压力或利益驱使。

三、道德命令对道德行为的影响道德命令对道德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要求我们根据普遍性原则和人格尊重原则来判断和行动,从而实现道德行为。

首先,道德命令要求我们将我们的行为准则普遍化。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是要考虑到所有人的利益。

例如,如果我们认为撒谎是不道德的,那么我们就不能只因为自己的利益而撒谎,而是要将撒谎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准则。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简介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简介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简介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古典哲学的开创者,是唯心主义与康德主义的开启者,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哲学家康德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哲学家康德简介哲学家康德全名伊曼努尔·康德,生于公元1724年的4月22日,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也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对近代西方哲学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也是他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等其他流派。

康德的父亲是一个马鞍匠,康德的父亲和母亲都是信仰新教的虔诚派的教徒,虔诚派非常强调宗教精神,也非常重视虔诚的信仰感情,所以康德从小的精神世界就受到很深的虔诚派的影响。

上学后,学校的教育改变了康德的宗教态度,所以他的宗教哲学其实就是对虔诚派的一种反动。

1740年康德进入柯尼斯堡大学读书,后来因为家境贫寒,直到1748年才正式毕业,毕业后康德去了柯尼斯堡附近的小镇当家庭教师。

一边学习一边教书的他,思想渐渐走出柯尼斯堡,他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1770年,康德获得了柯尼斯堡大学逻辑学与形而上学的教授的职位,当上教授后,康德十年来都没有发表文章,而是在潜心致学。

1781年,康德发表《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奠定了康德在哲学史上不朽的地位。

康德被称为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也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

因为是他迪奥和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与培根的经验主义,所以康德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的,最具影响力的西方思想家之一。

1804年2月12日,康德在柯尼斯堡去世。

康德的美学思想康德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领域,一是在对美的分析方面,二是在对崇高的解析方面,三是在对艺术美的讨论上。

在对美的分析上,康德认为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

万物都有其美的地方,而人的美在于心灵。

美是人心的影射,而道德是人生存的工具。

美是艺术瑰宝,能让人拥有细致入微的性格,越是细致,他的世界观就越开阔,对世界的贡献越大。

美本身没有魔力,美的创造来自其内心高尚的道德动机,而这种动机被人道主义化了。

论康德的宗教哲学

论康德的宗教哲学

论康德的宗教哲学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哲学观点围绕着人类自由意志的能力和道德制度的建立。

他的观点涉及到很多领域,其中包括宗教哲学。

在康德看来,宗教是一个人类自由意志的表现,他认为宗教可以引导人们在道德上的行为,但同时又强调了宗教必须遵循道德的原则。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康德的宗教哲学,并提供5个例子来支持康德的观点。

首先,康德认为宗教是人类自由意志的表现。

他认为,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宿存着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可以引导我们行善。

这种力量被康德称为"道德法则"。

康德认为,宗教的真正意义在于它可以引导人们意识到这种道德法则的存在。

他写道:"如果我们能够发现自然界的真正意义,那么我们就能够找到那种能够引导我们遵守道德法则的力量。

这种力量就是宗教所寻求的源泉。

"其次,康德认为宗教必须遵循道德的原则。

他认为,宗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神的信仰,而是一个关于人类与神的关系的信仰。

他认为,宗教应该强调人类和神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康德看来,宗教的职责就是鼓励人们在道德上的行为。

第三,康德提出了"天启"(revelation)的概念。

他认为,天启并不是关于神的直接信息,而是一种关于道德原则的普遍认识。

在康德看来,天启应该被视为人类自由意志的一个表现,它可以引导人们遵循道德的原则,并实现自己的自由意志。

第四,康德认为,宗教的本质是"理性宗教"(rational religion)。

他认为,宗教不应该追求超自然的、不可理解的奇迹,而是应该遵循理性的、可接受的原则。

在他写的《宗教内在之辩》(The Conflict of the Faculties)一书中,他写道:"理性宗教,是指一种合理的信条,它来自于人类的意志自由,在道德立场上有所改进,并排除了超自然的奇迹。

"第五,康德认为,宗教应该关注人类的个人内心状态。

哲学家康德的简介

哲学家康德的简介

哲学家康德的简介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使哲学深入到了一个新的理论维度,也是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哲学家康德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哲学家康德的简介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出生于柯尼斯堡,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

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法兰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其一生深居简出,终身未娶,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活,直到1804年去世为止,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

康德守时的故事康德的生活非常的规律,5点起床,每天早晨的五点,他就会起床,然后开始两个小时的工作,中午吃饭后,他一定会去散步,晚上十点会准时上床睡觉。

甚至于到最后,他做事情沿途经过的家庭主妇会用他的活动当做时间表,因为分毫不差。

另一个关于康德守时的故事是,一次他去朋友家拜访,因为之前有写信给人家说自己上午十一点会到,同时朋友家住的比较远,过去还要经过一条河,所以他大清早就租了辆马车前往。

等到康德和车夫到达河边后,却发现桥断了,虽然河不宽,但是水深,而且结了冰,这也就意味着他无法按照约定的时间到达朋友家。

为此他感到很焦急,询问车夫后得知,如果往前面走,十公里外还有一座桥,但是走这条线路到达朋友家就十二点半之后,选择走眼前的线路,只需不到四十分钟。

两难的抉择后,康德花费了两百法郎买了河边的小屋,并且许诺屋主,二十分钟内从小木屋拆下几块木条修好桥面,就将小木屋送给屋主,于是屋主很快喊来了自己的两个儿子,按时的修好了桥。

桥修好后,马车终于在十点五十五到达了朋友的农场。

在家门口等待的朋友见到看的的第一句话就是“朋友,你真准时。

”直到今天,康德守时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着。

康德的哲学思想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康德对于本体论的评价-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康德对于本体论的评价-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康德对于本体论的评价-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于本体论的理解和评价在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体论是探讨存在的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真实的、独立的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康德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观点,对本体论问题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康德对于本体论的理解和其对哲学发展的影响。

通过评价康德在本体论领域的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康德对哲学的重要贡献以及他对哲学发展的深远影响。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文章的组织架构,逻辑顺序和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编写:文章结构部分: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展开讨论康德对于本体论的评价。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1. 引言部分(Introduction)- 1.1 概述(Overview):本节将对康德对于本体论的理解进行简要介绍,引出对其评价的讨论。

- 1.2 文章结构(Structure of the Article):本节将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进行说明,概括介绍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 1.3 目的(Purpose):本节将明确说明本文撰写的目的,即对康德对本体论的评价进行客观分析和总结。

2. 正文部分(Main Body)- 2.1 康德对本体论的理解(Kant's Understanding of Ontology):本节将详细探讨康德对本体论的理解,包括他对存在、实在性和物体性等概念的看法,以及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本体论问题的阐述和分析。

- 2.2 康德对本体论的贡献(Kant's Contribution to Ontology):本节将重点讨论康德对本体论领域的贡献,分析他的思想对该领域的影响和启示。

具体包括他引入的"转向主体"的观念、对哲学先验知识的贡献以及对本体论研究方法的改进等方面。

3. 结论部分(Conclusion)- 3.1 康德对本体论的评价(Evaluation of Kant's Ontology):本节将对康德的本体论观点进行评价和分析,探讨其优点、局限和争议点。

康德的美学理论

康德的美学理论

康德的美学理论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以其丰富而复杂的哲学体系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众多理论中,美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康德的美学理论涉及了审美判断、美的本质以及艺术的价值等诸多方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康德的美学理论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首先,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超越实用性和道德性的,它独立于个人的兴趣和偏好。

康德提出了"目的自由性"的观念,即美是一种与目的无关的感知。

与之相对的是"目的的束缚",这种束缚会限制人们对美的认识。

只有当我们完全超越实用和功利的考虑,将目光聚焦于形式、结构和创意上时,我们才能够真正欣赏到美的存在。

其次,康德认为美的本质在于它的普适性。

美不是来源于个人的情感和喜好,而是一种能够引起普遍共鸣的观念。

康德将美的判断分为两个层次:客观美与主观美。

客观美是指一种公认的美,它是普遍准则的表现。

而主观美则是个体对于美的主观认知和情感体验。

康德认为,只有当主观的审美判断与客观的美是一致的时候,才能达到真正的美的体验。

在康德看来,艺术是实现美的方式之一。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可以表达美的形式,艺术家通过创作来展示他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康德将艺术分为两类:美学艺术和技术艺术。

美学艺术是为了触发人们的审美反应而存在的,它关注的是表现形式本身。

而技术艺术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它追求的是实现某种目的。

尽管二者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有可能成为实现美的途径。

康德的美学理论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审美判断的客观性。

在当今社会,我们经常受到各种外界干扰和影响,个体的审美判断往往容易受到主观偏见的影响。

而康德的理论告诉我们,真正的美应该是与个人意愿无关的,它需要我们从客观的角度去认识和欣赏。

其次,康德的理论也启示了我们对于艺术的理解。

如今,艺术的形式和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但我们需要明确艺术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美。

无论是传统的绘画、音乐,还是现代的数字艺术、装置艺术,它们都有机会成为实现美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相关重要人物介绍(1)

马克思主义相关重要人物介绍(1)

马克思主义相关重要人物介绍伊曼努尔·康德: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西方哲学史上伟大的哲学家。

康德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城(即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一个马鞍匠的家庭。

1740年,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哲学系学习。

他听神学课程,还偶尔布道,但他的主要兴趣在于数学和物理学。

1746年,由于父亲去世,又未能在大学的一所附属学校里谋得一份教师工作,他被迫放弃学业。

在以后的九年间,他先后在三个家庭中担任家庭教师。

直到1755年4月,他向哲学系递交了其硕士学位申请论文《论火》,经过口试获得哲学硕士学位。

接着,他以《对形而上学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新解释》作为“取得大学授课资格论文”,经过论文答辩获得哥尼斯堡大学编外讲师的职位。

1770年康德被任命为哥尼斯堡大学逻辑学与形而上学编内教授,并且一直担任这一职务直到1801年退休。

康德的哲学思想以1770年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1755—1770)和“批判时期”(1770一1800)两个阶段。

“前批判时期”的主要著作有:《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1755年)、《对形而上学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新解释》(1755年)、《自然单子论》(1756年)、《证明上帝存在唯一可能的论据》(1763年)、《论自然神学和道德原则的明晰性》(1764年)、《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1770年)等。

特别是康德1755年出版的《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批判了莱布尼茨·沃尔夫神学目的论的宇宙观,提出了近代以来第一个有科学根据的宇宙自然发生、发展的理论,具有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思想。

在批判时期,康德写出了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判断力批判》(1790年),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哲学著作:《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年)、《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785年)、《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1786年)、《永久和平论》(1795年)、《实用人类学》(1798年)等,建立了自己的批判哲学体系。

康德对哲学的定义

康德对哲学的定义

康德对哲学的定义
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哲学的定义对于现代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康德认为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知识的科学,它涉及到人类思维的本质、认识的限度和道德的原则。

首先,康德认为哲学是关于人类知识的科学。

他认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只能通过概念和经验来理解现象。

哲学的任务就是探索和理解这些概念和经验的本质,通过逻辑和推理来研究和解决认识的问题。

其次,康德强调了人类思维的本质和认识的限度。

他提出了一种理性批判的方法,称之为"批判哲学",通过对人类理性的审视来确定认识的边界。

他认为我们无法超越经验世界,也无法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

哲学的任务就是揭示认识的限度,界定理性的范围。

最后,康德还强调了哲学与道德之间的联系。

他认为道德是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人类自由意志的表现。

康德提出了"普遍法则"和"目的论"的道德原则,主张人们应该根据理性和道义来行动,追求普遍的道德准则。

这种道德原则超越了个人的利益,成为人类社会建立和谐的基础。

综上所述,康德的哲学定义强调了哲学作为关于人类知识的科学,涉及了人类思维的本质、认识的限度和道德的原则。

他对于哲学的思考和探索为后来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并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故事

康德的故事

康德的故事伊曼努尔·康德(德语:Immanuel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下面是YJBYS小编整理的关于康德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康德修桥赶路1779年,德国哲学家康德计划到一个名叫珀芬的小镇,拜访朋友威廉。

彼特斯。

动身前,他写信给彼特斯,将于3月2日上午11时到达。

康德是3月1日到达珀芬的,第二天早上,他租了一辆马车。

朋友住在离小镇18公里远的一个农场,小镇和农场隔了一条河。

马车来到河边,车夫说:“先生,不能再往前走了,因为桥坏了。

”康德下了马车,看了看桥,发现中间己经经断裂。

河虽然不宽,但是,水很深,而且结了冰。

“附近还有别的桥吗?”他焦虑地问。

“有,先生。

”车夫说,“在上游9公里的地方,还有一座桥。

”康德看了一下怀表,巳经是上午10时。

“如果走那座桥,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到达农场?”“估计要到12时30分。

” 1“如果我们经过面前的这座桥,最快能在什么时间到?”“不到40分钟。

”康德跑到河边的一座农舍,向主人打听,“请问,你的那间破屋要多少钱才肯出售?”“为什么?”农夫一惊。

”“您愿意不愿意?”“给200法郎吧。

”康德付了钱,说“如果您马上从破屋拆下几根长的木条,在20分钟内把桥修好,我将把破屋还给您。

”农夫把两个儿子叫来,按时完成了任务。

马车快速地过了桥,在乡间公路上飞奔,10时50分,赶到了农场。

在门口迎候的彼德特斯高兴地说:“亲爱的朋友,您真守时。

”附:康德名言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

——康德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

——康德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

——康德有两样东西,我思索的回数愈多,时间愈久,它们充溢我以愈见刻刻常新、刻刻常增的惊异和严肃之感,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的人类理性发展理论

康德的人类理性发展理论

康德的人类理性发展理论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之一,他被认为是现代哲学的重要代表者。

他的思想贡献颇多,其中包括了对于人类理性发展的探讨。

在康德看来,人类理性的发展是一种不断演进的过程,它对于人类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康德认为人类理性的发展是一种自由意志的表现。

人类具备自由的意志,可以思考和决定自己的行为,这种自由意志的发展是人类理性不断推动的动力。

康德强调道德的普世性,他认为道德行为应该建立在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之上,而不是任由个人的主观意愿来决定。

因此,人类理性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个体层面,更涉及到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其次,康德强调人类理性需要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批判来发展。

他认为人类理性不能仅凭经验和传统的知识来决定,而是需要运用纯粹理性的思维来进行分析和判断。

这就要求人们不仅要接受传统的观念和信念,更要质疑和探索其中的真理。

通过不断地思考和批判,人类理性才能逐渐摆脱迷信和偏见,获得更为客观和准确的认知。

此外,康德强调人类理性的发展不仅仅包括对于认识的扩展,更包括对于道德和法律的境界的提升。

他认为人类理性应该能够以普世的原则和法律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仅凭个人的欲望和利益。

这就要求人类理性要能够超越个人的短视和私利,具备普遍性和理性的判断能力。

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够建立在公正和法治的基础上,实现个体和整体的和谐发展。

最后,康德的人类理性发展理论强调了人类自身的价值和尊严。

他认为人类理性具备独特的能力和潜力,能够自主地思考和决定自己的命运。

因此,人类应该被视为目的自身,而不是仅仅作为工具被用于实现他人的目的。

这也意味着,个体的权利和尊严应该得到同等的尊重和保护,不应被剥夺和侵犯。

康德的人类理性发展理论为个体的自由和尊严提供了思想基础和道义支持。

综上所述,康德的人类理性发展理论是关于人类理性如何不断进化和发展的重要思想。

通过人类自由意志的发展、自主思考和批判、法律和道德的提升,以及对于人类自身价值和尊严的肯定,人类理性得以在个体和社会层面实现全面的发展。

康德哲学主要观点

康德哲学主要观点

康德哲学主要观点【最新版】目录1.康德哲学的背景和意义2.康德的三大批判3.康德的道德哲学4.康德的审美哲学5.康德对经验和理性的看法6.康德的哲学影响和意义正文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康德是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哲学观点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三大批判、道德哲学、审美哲学和对经验和理性的看法。

1.康德哲学的背景和意义康德哲学是在启蒙运动的背景下产生的,他试图通过哲学来解决现代科学和理性思考带来的问题。

他的哲学观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现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康德的三大批判康德的三大批判分别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其中,《纯粹理性批判》探讨了人类认知的可能性和范围,主张人类理性有其自身的界限,无法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即“合乎理性的信念”);《实践理性批判》则主要讨论了道德行为和伦理问题,提出了康德的道德哲学基本原则;《判断力批判》关注审美和目的论等问题,探讨了美和艺术的本质。

3.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的道德哲学的核心观点是“道德律令”,即道德行为应该符合普遍规律,而不是基于个人欲望和特殊情况。

康德提出了三条道德原则:(1)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2)不要将他人作为手段,而应作为目的来尊重;(3)意志自律,即按照自己的理性立法来行事。

4.康德的审美哲学康德的审美哲学认为,美感是主观的、非功利的,它源于人类对自然秩序的欣赏。

康德认为,自然界的美感和目的性是相互关联的,美感可以引导我们认识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目的性。

5.康德对经验和理性的看法康德认为,经验和理性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

康德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论。

6.康德的哲学影响和意义康德的哲学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为现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康德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

康德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

康德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被认为是现代哲学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其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对于后世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哲学体系主要体现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等重要著作中,建立了他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首先,康德对于认识论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受到我们自身理性的限制,我们无法获得关于世界本质的直接知识,我们所能获得的只是经验现象。

因此,康德提出了“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认为我们所认知的只是现象,而物自体的本质是不可知的。

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对后来的唯心主义哲学产生了影响。

其次,康德的道德理论也是他哲学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提出道德行为应当奉行自我内在的道德准则,而不应被外在的诱惑或利益所左右。

康德强调了道德行为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他认为人们应当按照自己内心的意愿和理性来行动,而不应被外部情况左右。

这种理性主义的道德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伦理学研究。

此外,康德还对美学和审美观念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美是一种超越理性的享受,审美经验是一种纯粹的感觉,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康德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纯粹主观的体验,是人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交流和共鸣,其本质在于情感和理性的统一。

他的美学观念强调了审美的主观性和超越性,对后世的美学研究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康德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流派,其对认识论、道德理论和美学观念都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深刻影响了后世哲学思想的发展。

康德对于人类理性的局限性、道德行为的普遍性和美学审美的主观性等观点,都体现了他独特的思想风格和哲学贡献,使他成为现代哲学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思想巨匠。

康德文化观简析

康德文化观简析

康德文化观简析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现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文化观是他对于人类文化的独特理解和阐释,强调人类自由和理性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康德文化观进行简析,探讨其核心观点和对当代文化的启示。

康德强调人类自由是文化的基石。

他认为人类是有自主性和自由意志的存在,能够自主选择并追求道德和理性的目标。

康德认为人类自由不仅仅是指个体的行动自由,更重要的是自由的理性。

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判断,人类才能摆脱偏见和迷信,真正实现自由的目标。

因此,康德主张个体应该依靠自己的理性来决定行为,不受外界的束缚和压力。

这种自由的理性不仅仅是道德上的自由,也是思想上的自由,是人类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基础。

康德认为文化是自由理性的表现。

他将文化定义为人类自由理性的产物,是人类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创造所创造出来的一切。

康德认为文化不仅仅是艺术和文学,更广泛地包括科学、哲学、道德和宗教等领域。

文化是人类自由理性的表达和展示,是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思考的结果。

康德强调文化的重要性,认为文化能够提高人类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康德文化观对于当代文化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康德的思想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提倡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容易受到群体思维和社会舆论的影响,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康德文化观提醒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性和判断,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保持独立的思维和行为。

康德的文化观强调自由理性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信息爆炸和快速发展的科技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康德的文化观提醒我们要保持理性思考和判断,不被信息的浮华和虚假所迷惑,保持对于真理和智慧的追求。

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才能真正实现个体和社会的自由和进步。

康德的文化观强调文化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康德的文化观提醒我们要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保持开放和多元的心态。

康德名言名句

康德名言名句

康德名言名句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认为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对道德、伦理、认识论等领域的贡献被广泛认可,其思想影响了后来的众多哲学家和学者。

以下是一些康德的名言名句,以及对其含义的解读。

1. “人是目的自身,不是手段。

”这句话强调了人的尊严和价值。

康德认为,人是有目的性的存在,不应被当作工具或手段来使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2. “理性须臾不得违背自己。

”这句话强调了理性的重要性。

康德认为,理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殊能力,它应该是我们行动和思考的指导原则。

不论外界环境如何,我们都应该依靠理性来判断和决策。

3. “勇气在于直面自己的内心。

”这句话鼓励人们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和真实。

康德认为,个体应该不畏困难和挑战,勇敢地直面自己的内心和内在的真实。

只有当我们真实面对自己时,我们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4. “两样东西使我在心灵深处感到由衷的敬畏和敬重:星空的高度和道德的规律。

”这句话体现了康德对宇宙和道德的敬畏。

他认为,宇宙的壮丽和道德的普遍规律都展现了一种无比的力量和伟大。

在面对这些伟大的存在时,我们应该怀着敬意和敬重。

5. “知识从经验而来,但原理则开始于经验之外。

”这句话强调了理性和经验的关系。

康德认为,我们的知识来自于经验,但我们的原理和基本信念则超越了经验的范围。

理性是我们思考和认识世界的基石,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和解释经验。

6. “行动的道德价值并不在于行动的结果,而在于我们通过道德意图之下所追求的目的。

”这句话强调了行动的道德性质。

康德认为,一个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在于其结果,而在于行为背后的意图和目的。

一个诚实的人会选择说实话,不论结果是好还是坏。

行动的正当性取决于我们对道德规则的遵守和本身的善意。

7. “谁也别充当别人的幸福终极目的,也不要把自己塑造成他人幸福的最高目标。

”这句话强调了个体的独立和尊严。

康德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发展,不能把自己完全依赖于他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

1755年成为哲学助教的康德在其后15年中拒绝了许多名校的聘书,宅在家乡,死都没有离开一步。

1770年成为教授后,十年间在学术上鸦雀无声。

1781年十年磨一剑发表了奠定他在哲学史上不朽地位的《纯粹理性批判。


如此成就的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胸腔狭窄,心脏和肺的活动余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倾向,小时候甚至十分厌世。


为纪念康德,德国文化界于2004年“康德年”为他著书《康德传》。

欢迎关注。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二】
康德的生活如同设定好的程序,分毫不差,甚至成为了邻居校对时间的标准。

他一生中只有一次因沉迷《爱弥儿》更改计划停止散步。

自律到严苛的他也有乐观的一面。

尽管十分贫穷,他却说:“当任何人敲我的门时,我可以永远怀着平静愉快的心情说:‘请进。

’因为我肯定,门外站着的不是我的债主。


或许正是因为他的隐忍与积极向上才造就了这位好钻研的学者。

欢迎关注。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三】
风华正茂的康德外表清秀,富有魅力。

但他却没有接受任何女士,直到成为家庭教师后遇到了雇主凯塞林克伯爵夫人。

中年丧偶的伯爵夫人让他一见钟情。

可惜由于地位的悬殊他的意中人最终改嫁了一个贵族,伤心欲绝的康德辞去了这份工作,然后终生未娶。

这位学术泰斗沉默着用一生来诠释了深情无悔。

欢迎关注。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