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考本科中国福利思想练习题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福利思想(2014.3)练习题参考答案
绪论
一、
1.D,P1
二、
1.(P3-5)(1)救灾救荒思想;(2)重民与济贫思想;(3)安老怀少思想;(4)残疾人福利思想;(5)妇女福利思想;(6)社会优抚与社会教化思想。
2.(P6-7)(1)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早熟性;(2)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政治伦理性;(3)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中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4)中国社会福利主张的乌托邦色彩。
第一章中国社会福利思想所依赖的地理与社会环境(略)
第二章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历史演进
一、
1.C(P27)
2.D(P27)
3.B(P28)
4.A(P28)
5.D(P28)
6.C*P33)
7.B(P33)
8.C(P34)
9. A(P35) 10.C(P37) 11 D(P38) 12.C(P40)
13.B(P40) 14.D(P41) 15.B(P41) 16.C(P42) 17.B(P44) 18. C(P45)
19.A(P48) 20.B(P49) 21. C(P53) 22.B(P56) 23.D(P57) 24.A(P59) 25.C(P60) 26.D(P65) 27.B(P67) 28.A(P69)
二、
1. CD(P44)
2. ABC(P54)
3.BC( P59)
4. ABCD(P62)
5. AD(P63)
三、
1.(P33)错。
韩非认为“足民”不会给统治者带来好处,相反会带来很多重要的祸患。
2.(P41)错。
董仲舒认为,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
3.(P50)错。
所谓“家道”,指的是夫妇关系。
三、
1.(P32)韩非从“人性自私论”和“自为自利”理论出发,提出了“贫富分化扩大论”、“反足民论”和“反济贫论”等反社会福利的思想。
2.(P38)(1)为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状况而采取的宏观社会救济措施.(2)针对百姓个体的社会救济措施包括招抚流亡、.轻徭薄赋、尊老、恤鳏寡孤、复除即免除徭役税收等。
3.(P38)(1)从自然界演化的规律看,灾荒的发生往往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2)富商大贾生活腐化,穷奢极欲,霸占和消耗了社会上的大量财富,使国家日益贫穷,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降低。
4.(P55)(1)尊老养老;(2)恤鳏寡孤独废疾者;(3)救济流民。
5.(P59)(1)勤救民瘼;(2)救灾赈饥;(3)蠲免赋税;(4)救济旗人。
五、
1.(P34)(1)老子提出“小国寡民”理想社会模式,是对当时社会强权剥削和压迫的直接否定,是对现实社会制度最尖锐、深刻的批判,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先民追求平等公正的迫切愿望。
(2)在“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方案中,老子提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
俗”等内容,作为理想社会生活福利指标。
(3)老子认为上述理想社会福利指标实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国与国之间避免交往,百姓“重死而不远徙”。
第三章中国传统的救灾救荒思想
一、
1.B(P90)
2.D(P90)
3.B(P71)
4.A(P71)
5. A(P74)
6.B(P71)
7.D(P71)
8.C(P76)
9.A(P89)
二、
1.AB(P83)2.BCD(P86)3. ABCD(,P92)
二、
1.(P71)错。
所谓“平粜”,又称平籴,就是封建国家在丰年征购粮食存储起来,以待荒年发放给灾民、难民维持生存的措施。
2.(P79)错。
将“薄征”改为“散利”(或改为:“薄征”,是指灾荒发生后,国家减少征税,以减轻灾民负担)。
3.(P88)错。
隋唐时期,统治者在总结前代抗灾救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乡村普遍设立义仓,储备粮食,以备饥荒。
三、
1.(P81-82)(1)积粟备荒。
(2)节用抗灾。
(3)足财抗灾。
2.(P85-86)(1)他们强调了以粮食储备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储备的重要性。
(2)要想使国家“粟多而财有余”,就必须要求农民全力从事农业生产,打击富商大贾的商业投机活动。
3.(P95)(1)要注意赈济对象自身对灾难承受能力的差异性特点。
(2)赈济工作要讲求艺术。
(3)调粟他郡,稳定灾民情绪。
五、
1.(P75-76)(一)不同点:(1)范蠡“平粜论”的目的是要使农民和工商业者都受到恩惠,即所谓“农末俱利”。
李悝谈平粜的目的则是“民农不伤”,即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从中得到好处。
(2)范蠡的“平粜论”重在使价格在允许的范围内上下浮动。
李悝则把学说的重点放在丰年收购和欠年抛售这一环节上。
(二)相同点:(1)两人“平粜论”的基本思路相同,都是把粮食平粜问题提高到治国根本方略的高度来认识。
(2)从历史影响角度看,两人所阐述的“平粜论”,对于靠天吃饭,收成无保证的农民来说是有利的。
这对抑制投机商人的高利贷剥削和兼并活动、防止农民破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此后中国历代的救荒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P81-82)(1)墨子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老百姓饥寒交迫、多灾多难的原因。
(2)探讨了灾荒的程度鉴定问题及其社会影响。
(3)归纳总结了赈荒抗灾的主要方法。
3.(P96)(1)林希元认为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应选派名医,深入民间,发放药物,为灾民诊病,以慰取民心。
(2)采取施粥养恤的办法,避免灾民饿毙于道。
(3)采用“兴工助赈”的办法,使灾民尽快脱离灾荒。
(4)林希元还强调灾后放贷的重要性,认为这是灾民生产自救,是农家经济走向复苏的重要手段。
第四章老人、儿童、妇女和残疾人福利思想
一、
1.D(P100)
2.C(P101)
3.B(P102)
4.A(P103)
5.C(P106)
6.D(P107)
7.A,(10)
8.B(P115)
9.C(P115)
二、
1.AC(P112)
2.ABD(P118)
三、
1. (P113)错。
所谓“复除”就是免除徭役税收。
2. (P119)错。
孙中山也关注到了妇女福利问题,他提出,对于做工的妇女,要有年龄和时间的限制,国家还应规定妇女的养老费和保险费。
四、
1. (P117)(1)无论男女,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
(2)《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分配方案中规定了男女平等分配土地的思想。
(3)实行自愿婚姻。
第五章中国传统的重民思想与济贫思想
一、
1.A(P121)
2.B(P123)
3.C(P126)
4. D(P127)
5.A(P128)
6.B(P132)
7.C(P134)
8.D(P149-150)
9.A(P151)
二、
1.ABC(P133)
2.CD(P141-142)
3.ABD(P144-145)
三、
1.(P122)错,孟子以“民贵君轻”、“与民同乐”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其出发点不在于“为民请命”。
2.(P145)错,所谓“经界”,是指各田地之间的疆界。
3.( P145)错。
朱熹把人的贫富看作是命定的,要求贫穷者安于贫贱,不得奢求富贵四、
1.(P121-122)(1)民之向背关系国家兴亡;(2)倾听国人意见;(3)营造与民同乐的社会氛围。
2.(P137)(1)以国君为代表的国家政权。
(2)是带有强烈宗法家族色彩的乡里邻居的社会组织。
第六章中国传统的具有宗族色彩的福利保障模式
一、
1.D(P159)
2.A(P161)
3.C(P157)
二、
1.(P160-161)(1)邓牧认为,以皇帝和官吏为代表的统治者不能给百姓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也不能给人民带来了真正的福利。
(2)邓牧理想中的君民关系是平等的,亲密的。
同时,君主是大家推举出来的,他必须全力为大家服务,这样臣民不会争夺君位,君主能禅让其位。
(3)邓牧认为,在这一理想社会中,人们虽有分工不同,但都必须参加劳动,都依靠自己的劳动生活。
2.(P165-166)(1)龚自珍提出“农宗论”的最直接动机,是为了解决生活无着落,饥寒冻馁的流民的生计问题。
(2)龚自珍的“农宗论”实际上是从宗法家族关系角度入手,构想“宗族社会保障”的典型模式。
(3)在中华民族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历史大时代,龚自珍并没有提出推进社会发展的新方案,在封建主义制度已经日趋没落的时候,他仍然醉心封建宗法关系,企图用宗法关系来拯救清王朝的严重的社会危机,其思想显然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