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骑士文学与和中国武侠小说

合集下载

试论西方骑士传奇与中国武侠小说的比较11[1]

试论西方骑士传奇与中国武侠小说的比较11[1]

试论西方骑士传奇与中国武侠小说的比较人文学院01中文1班—11号李云【内容提要】:西方的骑士传奇与中国的武侠小说最早的土壤都是封建社会,忠君、护教、行侠的主题与之不可分,因此它们在内容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由于多种原因,两者作品的内容又并不完全相同。

本文试从思想内容上对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初微的探讨。

【关键词】:骑士传奇武侠小说相似性差异性西方的骑士传奇和中国的武侠小说(这里指的是中国古代的武侠小说)写的都是人,所以有必要介绍一下两个文化中不同人物的情况,以此为基础来研究骑士传奇和武侠小说的不同之处。

对于中世纪骑士的传说,往往夸大着种种浪漫的遐想。

这多半来自我们对现状的不满和凭空想象︰居住在古色古香的城堡中,过着贵族一般富足的生活;战胜邪恶的魔法师和巨人,保护善良但是无知的农民,凭着贵妇人或者国王的名号行侠仗义。

骑士的定义,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骑在马上的战士。

以今天的标准,无外乎以下三重︰一、作为封建制度的组成部分;二、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三、一种个人的行为方式、荣誉观和道德准则。

而中国的武侠小说描述的则是处于乱世或者压迫的集体,和骑士相比,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和身份极为不同,远不如骑士。

西方早期小说出现过骑士传奇的系统,中国则有武侠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便是。

西方的骑士传奇同中国的武侠小说在内容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一是忠君,都宣扬忠君爱主的正统观念;二是护教,中国的武侠小说虽不如西方骑士传奇基督教色彩的浓厚,但道教神仙也是书中英雄的保护神。

孔明、吴用都有“仙气”。

如同上帝保护骑士,九天玄女娘娘也赠宋江三卷天书。

西方的骑士为基督教而战,《三国》、《水浒》的英雄豪杰虽没有为道教而战,但也是道教的忠诚信徒。

三是行侠,西方的骑士讲究“侠义”精神,后起的模仿者堂·吉诃德更是把这种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西方的骑士与中国的武侠都很有点江湖义气,园桌武士与亚瑟王大多生死与共,刘关张有“桃园三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论中古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之异同

论中古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之异同

论中古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之异同【摘要】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作为同时产生于封建社会的两种文学体式,在故事情节、虚构性、人物形象、语言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他们的历时性、爱情观、本质立场以及武功展示上均不相同。

作为对整个文学产生了或者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体来说,他们是不可忽视的。

【关键词】骑士文学武侠小说十一世纪后期,西欧封建制度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均进入繁盛阶段,代表封建主集团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的骑士文学应运而生。

骑士文学主要分为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两种体裁。

前者的中心地是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以表现骑士与贵妇之间“典雅的爱情”为主要内容。

骑士传奇较为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系统:古代系统——如法国的《亚历山大传奇》、《特洛亚传奇》,模仿和取材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学,把古代的英雄改写成中世纪的骑士,实际上是由史诗向骑士传奇演变的产物;不列颠系统——如《特利斯丹和伊瑟》,主要讲述不列颠国王亚瑟和他身边12个骑士的冒险故事;拜占庭系统——如《弗卢瓦勒和布朗舍芙勒》、《奥卡森和尼科莱特》,讲述的是拜占庭的历史和传说。

骑士传奇的内容极广,涉及骑士的冒险经历、与异教徒的战争,以及骑士与贵妇人的爱情等,其影响波及整个欧洲。

中国武侠小说的源头实始自唐代。

有唐一代是我国封建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

中国小说发展到唐代是一个里程碑,唐前小说主要以记史、志人、志怪为特征,唐代的小说开启了“有意为小说”的时代。

唐传奇中的“豪侠”类作品就是中国武侠小说的正源。

中国武侠小说虚构铺陈、武功奇幻、侠气纵横,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上至达官鸿儒,下至贩夫走卒。

骑士文学和武侠小说这两种产生时间相近的文体在其他地方也有其相似之处。

1、精彩的故事情节骑士传奇与武侠小说都具有传奇特点,都以体现冒险、神秘离奇的故事情节为主要职责。

正是这些精彩的、带有虚构性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大众的趣味。

精彩的故事是每一个人都喜爱的。

一部没有精彩的故事的武侠小说,是不可能赢得读者青睐的。

再论西方骑士文学和中国武侠小说

再论西方骑士文学和中国武侠小说

再论西方骑士文学和中国武侠小说邵晖【期刊名称】《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9【摘要】Western knight literature and Chinese martial arts novels are reflected the advocating of"knight-errant", both had much in common, such as:"knight-errant"of the two kinds of literature are heavy chivalrous, also is the image of people yearning. Both also have many differences, even though the two kinds of literature are the"geeks"martial arts, but the two descriptions are different. And"knight-errant"values is also have very big difference, in this paper, the two different cultures in the same"knight-errant"image description are analyzed, as well a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different also positive rea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西方骑士文学和中国武侠小说都是反映了人们对“侠客”的崇尚,二者具有许多共同点,如:这两种文学中的“侠客”都是重侠义,也都是人们所向往的形象。

骑士精神及侠义精神之文化差异

骑士精神及侠义精神之文化差异

骑士精神及侠义精神之文化差异摘要:侠与骑士这两种文学母题相似,从根本上看,都是尚武精神文化的体现,都是歌颂英雄主义,认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但二者所体现的精神内涵却有着本质区别。

从根本上说,骑士精神属于贵族文化,而侠义精神则是平民文化。

关键词:骑士精神侠义精神文化差异各民族的文学作品都是各民族文化的反映。

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分别塑造的核心形象――骑士和侠士,其共同的核心精神,都是正义精神,相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但由于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所产生的根源和发展历程不同,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也就有所不同,二者在表现侠的主持正义、锄强扶弱、重诺轻死、忠诚等精神内涵方面是相似的,但其本质是不同的。

骑士文学歌颂的是骑士精神,骑士精神的基本内容是忠君(忠于君主)、护教(维护基督教)、行侠(见义勇为、锄强扶弱)。

骑士热衷冒险,负责保护贵族领主、城堡和国土,还要效忠和保护女主人――贵妇。

中国武侠小说主要体现了中国侠文化,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的精神,歌颂了侠士的“侠义精神”。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指出了侠人格精神的三个方面,即“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的诚信品质和责任感,“赴士厄困”、“不爱其躯”的牺牲精神,“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道义观念;也指出了其“不轨于正义”的消极人格。

由此可见,侠义精神的核心就是讲信义,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舍己助人,重义轻财,重义轻死,并且不求回报,快意恩仇,追求自由及人格的平等与独立,等等。

骑士精神是与封建武士生存有关的道德规范,因此,表现出强烈的封建思想与宗教狂热。

骑士精神是制度化、模式化的,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

骑士是以政治和宗教利益为准则的,骑士是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如亚瑟王的圆桌骑士。

骑士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和宗教精神的一批武士。

“骑士制度中有骑士不得与平民交手的规则,可见骑士精神的贵族气质。

它着重身份、注重修养、恪守誓约、尊重法规,是一种使社会有序化的文化精神”。

比较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 (2)

比较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 (2)

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的比较摘要:西方的骑士文学与中国的武侠小说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存在,他们具有一定的相似处,但由于他们的产生背景、存在条件等各个方面不尽相同,也就造就了他们在形式上,内容上存在了或大或小的差异。

不论是他们所共同拥有的侠义精神,还是妇女观念,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本文就从他们的形式上和内容上去分析他们存在有什么样的差异,让我们更好的去体会领略这两种文学各自不同的美。

关键词:骑士文学武侠小说骑士传奇侠义精神妇女观念Abstract: Western Cavalier literature and Chinese martial arts exists as two different types of literature, they have certain similarities, but due to conditions such as their background, all different, are created in the form of their, or large or small differences in the content. Whether they are common chivalrous spirit or the concept of women they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up from their form and content analysis of what differences they have, let us better to experience a taste of two different kinds of literature of the glorious.Key words:Cavalier literature martial arts Cavalier romance chivalrous spirit the concept of women一、引子西方骑士文学产生于十一到十三世纪的欧洲,是欧洲这一时期文化的综合。

中国侠客文学与西方骑士文学发展历程之比较

中国侠客文学与西方骑士文学发展历程之比较

中图分 类号 : 1 1 0 6 . 4 文献标志码 : A
中国侠 客文 学与 西方 骑 士文 学 有着 相 似 的母 题 ,二 者有 着扶 助 弱势群 体 的普世 关 怀 ,都歌 颂 正定 胜 邪 ,并
且两 种文 学样 式 中文学 作 品 中的主 人公 侠 客 和骑 士有 相
《 虬髯 客传 》 、《 红线 》 、《 谢 小 娥传 》、 《 昆仑 奴 》、 《 聂
第l 4卷 第 1 期 2 0 1 4年 1月
河 北 联 合 大 学 学 报 ( 社会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He b e i Un i t e d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八 兄奇 踪村 酒肆 》等 ;文言侠 客小 说 更是 大 放异 彩 ,尤
日现雏形的侠客小说一并构成 了 “ 侠文学”现象 :侠客
小 说 多收 录 于后 世 的 小 说 集 中 ,代 表 作 有 《 三王墓》 、 《 李 寄》 、《 周处》 和 《 戴 渊》 ;游侠 诗则 是 以曹植 、鲍 照 、陶渊 明 、庾 信 为 代 表 创 作 了许 多佳 篇 ,如 《 白 马
篇 》、《 名都 篇 》、 《 壮 士 篇 》 等 ,其 中展现 出来 的侠 客 文学 元 素对 后世 影 响深 远。 到唐 朝 ,国家 的 强盛 与 经 济 的发展 ,再 加上 隋唐 时期 的 尚武 崇侠 和 享乐 重 趣 ,表 现
以蒲 松 龄 的 《 聊 斋 志异 》 成 就 最 高 ,其 中 收 录 创 作 的 《 聂 小倩 》 、《 侠女 》 、《 王 者》 、《 武技 》 、《 田七 郎》 等 , 文 笔细 腻 、人 物 刻画 丰满 ,审美 格局 独 特 ,对 后 世 的侠

平行研究--中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之比较

平行研究--中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之比较

平行研究--中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之比较武侠小说是中国近现代所特有的文化产物,也是最具群众基础,最为大众所接受的文学形式。

骑士文学则作为西方世界传统的文化产物,在西方世界影响深远。

二者在极其相似的文学形式下却蕴涵着分别代表中西方世界不同文化形态和民族心理的精神实质。

通过对武侠小说和骑士文学的研究,将其分别放置到各自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将文学的比较置于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去加以比较考察,我们可以窥见中西方世界的文化异同和价值观的差异。

一、历史层面的比较中国的武侠小说是中国通俗小说的一种重要类型,多以侠客和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身怀绝技、见义勇为和叛逆造反行为。

中国最早出现的长篇武侠小说为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后世武侠小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传统武侠、浪子异侠、历史武侠、谐趣武侠、古典仙侠、奇幻修真、现代修真,但从武侠小说的狭义层次上来说就只指传统武侠、浪子异侠、历史武侠、谐趣武侠这四类。

后来以金庸、梁羽生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的崛起,则是近几十年的事。

尤其是金庸的武侠小说,造就了不少金庸迷。

金庸也不愧为一代武侠小说大师,他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阅历,对武侠精神的理解,对武术知识的掌握,精彩的叙事与描写,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确有许多过人之处。

《射雕英雄传》中的许多历史、人物,如南宋时宋与金、元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均有历史史实依据,而丘处机等历史人物也确有其人,将真实与虚构有机结合,同时又兼有北派武侠小说社会、言情、技击、神怪四大派之长,同时又完全不同于这四大派,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

香港是新派武侠小说发源地,50年代初期,出现第一部现代武侠:《虎鹤双形》。

骑士,原是指欧洲中世纪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的骑兵,后来演变为一种荣誉称号用来表示一个社会阶层,它属于贵族的最底层。

在骑士文学中,骑士往往是勇敢、忠诚的象征,每一个骑士都以骑士精神——谦卑、荣誉、英勇、牺牲、怜悯、灵性、诚实、公正作为守则,是英雄的化身。

中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之比较

中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之比较

中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之比较摘要中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是中西方文化的特有产物,两者都推崇尚武精神,但在精神内涵方面,许多学者认为从文学中逐渐抽象出来的文化精神——侠义精神和骑士精神很相似,它们代表着不同的文化思想。

加强二者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审视中西方文化,加速中西文化的融合。

基于此,本文将从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化精神以及对现代人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对比与分析。

1. 引言文学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源于文化,并深受文化的影响。

但反过来,特定的文学形式也会进一步影响和丰富它所植根的文化土壤,成为影响人们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方的骑士文学与中国的武侠文学是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产生的,因而导致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也正是这些差异使它们对中西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地域的文化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互相融合着,异彩纷呈,交相辉映,每个地域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能否持久继承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当今世界,文化已无国界,文化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面对当前的世界形势,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大国,中美两国的友好、合作,将是世界和平的最大福音,而文化交流则是增进彼此友谊的最佳途径。

为了国家的发展,为了民族的强大,也为了构建和谐世界,开展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势在必行,以此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丰富民族文化。

为此,这篇论文将以近代中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小说为例,着重通过比较中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在发展史、文体结构以及思想观念上的异同进行研究中西这两种不同文学形式。

通过确切的比较,以便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它们的异同之处,从而更为深刻地体味中西文化精髓的潜在内涵,更者力求能够在以往的相关研究思路上有科学新颖的突破,以及对当今社会文化生活的深远影响。

西方骑士文学的情与中国侠义小说的义

西方骑士文学的情与中国侠义小说的义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西方骑士文学的情与中国侠义小说的义硕士研究生:袁月指导教师:赵新林教授学科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重庆师范大学二OO六年三月中文摘要在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学术界对传统的上层精英文化给予了较多瞩目,对下层的民间文化则缺乏相应的关注。

侠义小说作为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学样式,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表现的侠义精神渗透在中华民族的“国民性”中。

中世纪欧洲的骑士文学,是骑士制度的产物,它体现的骑士精神对现代欧洲的民族性格的塑造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作为人学的文学,西方骑士文学与东方侠义小说存在一些差异和某些共同点。

两者作为东西方不同文化体系的产物,为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跨文化语境。

基于此,本文以骑士文学和侠义小说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选取“情”和“义”两个角度,从文学现象入手分析异同,再切入到文化层面,发掘深层原因,力求能管中窥豹,揭示中西两种文化的特质,阐释侠义精神和骑士精神在文化性质、价值观念以及对国民性的影响上的差异。

本文主体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从总体概述骑士制度与骑士文学以及侠文化和侠义小说,为全文提供一个历史文化语境。

一、明确骑士制度的概念,介绍学术界对骑士制度的评价所持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从历史、社会现实、经济、思想条件等方面论述骑士制度的产生,这些因素对骑士、骑士文学、骑士精神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从内容、类型、题材、代表作等方面勾勒骑士文学的大致形象,以辩证法的要求,从进步性即对人性及个人主义的宣扬、对宗教伦理道德的突破与局限性即封建依附性两个方面对它作了客观评价。

三、谈及侠的起源,介绍《韩非子·五蠹》和《史记·游侠列传》对侠的两种相互对立的评价,明确司马迁对侠的阐释成为后世所有侠士行为准则和人格精神、价值取向的代表,形成我国传统的侠义观念。

史书中的侠成为了后世文学中侠义形象的先驱,为游侠从史实走向小说奠定基础。

中西方“侠”文化的比较研究综述

中西方“侠”文化的比较研究综述

中西方“侠”文化的比较研究综述中古时期,在欧亚大陆的两端活跃着一群武士,他们武功高强, 一诺千金, 侠肝义胆, 锄强扶弱。

他们就是中国的侠客和西方的骑士。

西方骑士传奇与中国武侠小说是植根于不同文化土壤的两支武林奇葩,他们在东西方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各放异彩,都代表着一种尚武的、英雄的、利他的文化, 同时又各有不同。

在此,我将目前对二者的比较研究作简单的概括整理。

本文主要通过比较二者的异同对骑士文学和侠文化的研究。

一、相同点武侠文化与骑士文化都是尚武的、粗糙的、虎虎生风、充满阳刚气息的雄性文化,双方都有很多共同的信念, 比如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 爱惜名誉, 慷慨轻财。

作为中西方所特有的文化产物,武侠文学和骑士文学在极其相似的外貌下也蕴涵着相似的精神内涵,相似之处表现为“侠”文化的关联性。

田仙枝在其《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文学之相似性比较》中从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文学发展的历程、推动故事情节所运用的手法、故事中主人公所使用的法术等方面探讨了中西文学所具有的相似性。

作者谈到从其发展历程和渊源来看,骑士文学和武侠文学都只能对当时的封建制度“旁敲侧击”,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当时的统治制度;从推动故事情节运用的手法来说矛盾制造法是推动两种文学进展的动力,是“狭”文化存在的基础;且这两种文学中的过分夸张手法的运用多多少少都给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唐恬恬则在她的《侠客与骑士———浅析中法文学作品中“侠”的异同》中提到在表现侠士和骑士主持正义、扶弱济贫、重诺守信、忠诚耿直等方面,中国的侠义小说和西方的骑士文学呈现出一种“文化共相”。

同样的,在黄永林的《中国的武侠小说与西方的骑士文学之比较》中也说在思想内容、行为动机、行侠环境、武功描写均有相似性。

第二、不同点许多学者认为侠义精神和骑士精神很相似,作为从文学中逐渐抽象出来的文化精神,它们代表着东西方不同的文化思想。

所以,他们也必然存在着许多的相异之处。

据已搜集的资料看,比较骑士和侠客的不同点主要有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发展命运、对待女性的观念。

从侠士、骑士文学的对比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从侠士、骑士文学的对比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 ’4*.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就可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交际法的教学内容以语言功能为 纲"它虽然反对以语法为纲"但不排斥语法"不排斥翻译法"认 为 在分析同一功能的不同结构时"借助语法讲解是有利的!所 以" #翻译法与交际法是互为补充互为基础"相辅相成的!二者 应 当 紧 密 相 连 "偏 废 其 中 任 何 一 种 都 将 为 教 学 带 来 不 良 影 响 !$%&’(%)*+,,
骑士文学中所表现的冒险精神主要以骑士所处的神秘环境
来渲染$尤以黑暗的森林!神秘的古堡$再加上妖魔鬼怪的 对 手$
而骑士则在具有魔力的盔甲!指环!圣剑的指引下取得最终的 胜

%骑


学的浪漫主义
万方数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与







侠士
文 化 则 是 以 一 种 近 乎 市 井 的 现 实 社 会 环 境 为 背 景$表 现 的 是 芸 芸众生中的世俗生活的场景%侠士们永远脱离不了具体的社会 环境!当时的各阶层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而后世的读者 也 往往能通过早期的武侠小说文学作品对于当时的社会百态有一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从侠士!骑士文学的对比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安庆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金慧玲
"摘 要#中国武侠小说和西方骑士文学在行为的目的和动机!对待女性的观念!意识形态!行为方式!价值取向 和 组 织 形式上均存在重大差异$而且它们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从一个方面揭示了东西方两种文化传统的相似和区别体现了 不 同 的 民 族 文 化 精 神 $反 映 了 不 同 民 族 的 性 格 特 征 % "关键词#侠士 骑士 文学 东西方文化

从小说三要素角度研究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文学的相似性——以《亚瑟王》和金庸小说为例

从小说三要素角度研究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文学的相似性——以《亚瑟王》和金庸小说为例

从小说三要素角度研究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文学的相似性——以《亚瑟王》和金庸小说为例摘要:骑士文学和武侠文学分别是西方和中国独特的文化产物,相似的形式下蕴含一定的精神内涵。

本文中,笔者以表现骑士文学的《亚瑟王》和表现武侠文学的金庸小说为例,从小说三要素,即人物、情节和环境角度来对两种文学的发展历程,常用写作手法,人物描写等多方面进行探讨。

而这些研究对了解两种文学发展特点和相互影响具有较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骑士文学;武侠文学;小说三要素;相似性引言骑士文学产生于11至13世纪的欧洲。

骑士文学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骑士冒险征战,勇猛立功的内容,另一类为以古代史诗为题材的内容(如古希腊、亚历山大征战等)。

本文主要以第一类为探讨对象。

人们对亚瑟王感性认识更多的是来自凯尔特神话传说和中世纪的野史文献,传说他是圆桌骑士的首领,被称为“永恒之王”。

文学作品中的骑士把“忠君、护教、行侠、尚武”视为“骑士的信条”,把勇敢、冒险、在战斗当中取得胜利视为“骑士的荣誉”。

《亚瑟王》书籍有多种版本,本文主要以百词斩阅读计划版本的《亚瑟王》为研究对象。

中国武侠文学产生于先秦时期。

武,司马迁的解释是:“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

”侠,司马迁曰:“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武侠文学最初是以史传散文或武侠小说的形式存在,主要是以“侠义”为主题记事记人。

如《左传》、《侠客列传》都是早期中国武侠小说的影子。

而武侠小说在当代的发展源自港台“新武侠文学”的产生。

其中,金庸、古龙、梁羽生分别为“新武侠文学”的三大宗师。

而金庸作为“新武侠文学”的掌门人,将“整个武侠文学推向到了文学的历史最高峰,最终实现了对武侠文学的反叛和终结”。

因此,笔者选取金庸先生的作品为武侠板块的研究对象,从小说三要素出发,探究中国的武侠文学与西方的骑士文学的相似性。

一、人物:夸张度的相似性小说塑造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

[其他论文文档]分析中西方文学中侠与骑士的正义体现方式之比较

[其他论文文档]分析中西方文学中侠与骑士的正义体现方式之比较

分析中西方文学中侠与骑士的正义体现方式之比较武侠小说在我国源远流长,是最具中国特色的通俗小说,通常分为旧武侠小说与新武侠小说。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游侠,后来唐宋元明清文学中记载的侠客,主要思想也是为国家效力、伸张正义及人文精神的矛盾复合。

中国侠有不同的分支,如明清戏曲小说中的忠臣义仆;杨家将岳家将中的良将义士以及宋代之后江湖上的非正统、反主流文化的侠客等等。

骑士文学,也称作侠士文学,和中国的武侠小说一样,都是尚武精神文化的体现。

两者都离不开侠,侠又离不开义。

两种文学在体现中国侠与西方骑士的正义行为上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差异。

(1) 从人物的特定形象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学的侠客与欧洲骑士都表现出了正义精神。

不同的是,西方文学中的骑士通常具有个性化的特点,而中国古代的侠客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大都是忠君爱国、建功立业。

中世纪的时候,骑士是西方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比较高尚,具有很大的感染力。

十二世纪,哲学家索尔兹伯里的约翰曾经就骑士之道提出了疑问,他指出骑士之道为保护教会、崇敬教士、对叛逆之士进行讨伐,保护穷人免于不公平待遇,坚守职责,忠于民族,维护和平,甚至为国家和民族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骑士文学实际上是对正义精神的一种赞扬。

例如,被称为欧洲中世纪三大古典史诗之一的西班牙史诗《熙德之歌》(另两部是法国的《罗兰之歌》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其中的主人公熙德,就是一个典型的英雄形象,流传于民间,主要为抗击外来侵略。

该史诗写熙德的勇武使凶猛的狮子也乖乖地低头慑服,顺从地被装进笼中;而国王的儿子却非常害怕狮子,看到狮子只能吓得仓皇而逃。

当民族出现危难时,熙德决心要效忠君王,他还通过蓄须这种方式表示自己的决心。

上世纪初,西班牙著名评论家梅内德斯-佩拉约在《卡斯蒂利亚抒情诗人文选》中指出,《熙德之歌》不是用于吟唱的诗歌,而是生活的诗歌。

诗中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情感,英雄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并成为国家的重要象征中国古代文学中侠客具有的正义,主要是个体通过君王建功立业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中国武侠小说与欧洲骑士文学之比较

中国武侠小说与欧洲骑士文学之比较

等 ,这些 都是侠 客与骑士二者共 有的豪侠精神 。恰如 《 中国 在神秘 、非现实 的环境 中 ,渗透着神话观念 和宗教 阴影 ,充 之侠 》 书中刘 若愚学者提到 的 : “ 一 中国的侠与欧洲骑士 的 满浪漫色彩 。中国武侠 文学一般为小说 ,绝少用诗 歌加 以表 共 同观念代表 了全人类 的志向, 跨越 了两者的空间和时间, 创 达 ,侠客 的冒险行侠是 在现实生活 中,表现 了人 间世俗生 活
造 了一种精神上的和谐 。”就传 奇性而言 ,侠客与骑士都有 的众生百相 ,体现 了现实主义精 神。 超群的武艺 ,克服种种艰难 险阻去 冒险行侠 ,故事情节上都 2 .武器描写和语言描写 会有出其不意的转折 。诸 多的共 同点构成 了武侠小说与骑 士 中国武侠 小说 中 因主人公 阶 级不定 、行 走于市 井江 湖 文学 比较的基础 。但 由于二者 历史文化背景不 同 ,又存在 着 之 中,贴近 中下层百 姓 ,故小说 中的语言通 俗易懂 , 包含 各 巨大差别 。本文将对 中国武侠小 说与欧洲骑 士文学就人物特 类方言 、行话 、黑话 、隐语等江湖术语 ,例如结梁 子 ( 江湖 唇典 ,指结仇 )、风 紧 ( 江湖唇典 ,指情况危急 )、递 门坎 征、写作 内容 、 人情关系描写三个方面进行 比较。


魂所在 。何 谓 “ ” ? 《 义 中庸 》引孔 子云 “ 者, ” , 义 宜也 《 孟子・ 离娄 》亦云 “ 人之正 路也 ”,将两者合起来解 释, 义, “ 义”是 “ 正义”、 “ 合理 ”之意 。司马迁云 : “ 今游侠, 其 行虽不轨于正义, 然其言必信 , 必果, 其行 已诺必诚, 爱其躯 。 不
( 江湖唇典 ,动手过招 前 自报师从 门派之意 )、海底 ( 江湖 人物特 征和爱情 观 念 我们可 以用 “ 重义 ”和 “ 忠诚”分别来概括侠 客与骑士 行话 。原指组织 中的门规、礼仪 ,后应用逐渐广泛 , 统称海 的性格特征 。侠客重义 ,唐李 德裕的 《 豪侠论 》曾这样界 定 底 为对 方 的来 历 )、 暗青子 ( 江湖唇 典 ,即暗器 )、踩盘 游侠 : “ 夫侠者, 盖非常人也, 虽然 以诺许人 , 以节 义为本 , 子 ( 必 江湖唇典 ,指事先 侦察要劫 的对象 )、走镖 ( 旧时武林 义非侠不立 , 侠非义不 成, 兼之矣 。”可见 “ 难 义”是侠之 灵 术语 ,即镖师保 护钱 财物等上路 ,有 时也有保 护人文学 之 比较

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之比较

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之比较

《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之比较》武侠文学和骑士文学分别作为中西方世界所特有的文化产物,二者在极其相似的外貌下却蕴涵着分别代表中西方世界不同文化形态和民族心理的精神实质。

通过将武侠文学和骑士文学分别放置到各自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将文学的比较置于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去加以比较考察,我们可以窥见中西方世界的文化异同。

(一)历史层面的比较在比较武侠文学和骑士文学之前,我们首先要接受这样一个历史事实。

骑士文学历来便是一种制度(骑士制度)与一种文化(基督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骑士制度的兴亡直接决定了骑士文学的兴亡。

骑士文学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就是中世纪骑士制度的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

相反,武侠文学却经历了不同的三大历程:产生、发展、蜕变。

换言之,骑士文学是历史形态的文学,在没有蜕变的情况下业已衰落,而武侠文学发展之后则经历了一场辉煌的蜕变。

(即使“新武侠文学”仍旧不享有当下文学主流形态的地位。

)骑士文学的产生始自骑士制度的产生。

首先我们回顾中世纪欧洲的历史形态。

中世纪(公元5到15世纪)的欧洲伴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实际上处于四分五裂的混战状态,社会统治以封建领主的形态存在。

抛开时间的局限,此刻的中世纪正处于礼崩乐坏的“轴心突破”时代,类似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

骑士作为封建领主豢养的武力阶层,主要用于自卫与掠夺战争,鼎盛于12、13世纪,与教会相辅相成,成为中世纪欧洲社会的两大文化传统和精神支柱。

与欧洲中世纪骑士相当的乃是中国战国时代的“士”,产生时间则要前推至公元前3世纪。

由此对比,欧洲的骑士与中国的“士”在产生时间上相差至少8个世纪。

骑士文学的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就是中世纪骑士制度的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其存在形态自始至终都有相对应的社会阶层;而武侠文学却经历了不同的三大历程:产生、发展、蜕变。

其产生于战国时代的“士”,而经历发展之后出现蜕变,已然升华为一种纯粹的文学审美形式,而与社会政治与历史形态无涉。

浅谈欧洲骑士文学和中国武侠小说的异同[整理版]

浅谈欧洲骑士文学和中国武侠小说的异同[整理版]

浅谈欧洲骑士文学和中国武侠小说的异同我曾经在翻译“武侠小说”这个非常富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到英文时遇到了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在西方文化中很难找到一个相对应的词语,可以表达出“武侠”二字的含义。

有些人说,应该把“武侠小说”翻译成“Chinese KongFu Novel”,我不敢苟同,因为如果把这段英文翻译回来,意思将是“中国功夫小说”。

作为一个武侠文学爱好者,我一直十分反对把武侠和功夫划等号。

这也是我长时间以来坚持认为港台也好,大陆的也好,很多影视作品不能冠以“武侠”之名,顶多也就是个“功夫”之名的原因。

读过武侠小说的人知道,武侠不当只一个武(诚然武也相当重要),还得有侠(其实还不止侠),如何把武之外的东西翻译过去呢?迷惑中的我发现了另一种翻译——“Chinese Chivalrous Novel”,也就是“中国骑士小说”。

这种巧妙的翻译不禁让我拍案叫绝,诚然,骑士文学和武侠小说还是有许多地方差异很大,但确实在某些方面和武侠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翻译至少把词整个的意境译了过去。

而究竟哪些地方相通,哪些地方又不同呢?今天我就想就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一)根源比较首先我想对比一下两种文学的根源。

欧洲骑士文学和基督教宗教文学,是欧洲中世纪两种最重要的文学想象。

两种文学可以说“二元对抗”而又“互相渗透”的。

要有骑士文学,必然先有骑士这一类人。

徐葆耕先生对骑士的定义简单明了:“当时(指中世纪,笔者注),各个国家之间经常地发生战争。

多数国家的国王都有一支亲信部队,用中国的名词来说就是…御林军‟。

这支队伍是由一些中小地主子弟组成,后来也有一些贵族青年参加。

部队的成员不同于一般的平民,带有贵族化倾向。

他们比较有文化,过着很优裕的生活。

每个人都有一匹漂亮的马,构成了所谓的骑士阶级。

”[1]而武侠小说里的侠客们却并不如此。

骑士与侠客的第一大差异在于,侠客的定义十分之广,没有固定的职业、性别、年龄等要求。

浅谈欧洲骑士文学和中国武侠小说的异同

浅谈欧洲骑士文学和中国武侠小说的异同

浅谈欧洲骑士文学和中国武侠小说的异同我曾经在翻译“武侠小说”这个非常富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到英文时遇到了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在西方文化中很难找到一个相对应的词语,可以表达出“武侠”二字的含义。

有些人说,应该把“武侠小说”翻译成“Chinese KongFu Novel”,我不敢苟同,因为如果把这段英文翻译回来,意思将是“中国功夫小说”。

作为一个武侠文学爱好者,我一直十分反对把武侠和功夫划等号。

这也是我长时间以来坚持认为港台也好,大陆的也好,很多影视作品不能冠以“武侠”之名,顶多也就是个“功夫”之名的原因。

读过武侠小说的人知道,武侠不当只一个武(诚然武也相当重要),还得有侠(其实还不止侠),如何把武之外的东西翻译过去呢?迷惑中的我发现了另一种翻译——“Chinese Chivalrous Novel”,也就是“中国骑士小说”。

这种巧妙的翻译不禁让我拍案叫绝,诚然,骑士文学和武侠小说还是有许多地方差异很大,但确实在某些方面和武侠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翻译至少把词整个的意境译了过去。

而究竟哪些地方相通,哪些地方又不同呢?今天我就想就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一)根源比较首先我想对比一下两种文学的根源。

欧洲骑士文学和基督教宗教文学,是欧洲中世纪两种最重要的文学想象。

两种文学可以说“二元对抗”而又“互相渗透”的。

要有骑士文学,必然先有骑士这一类人。

徐葆耕先生对骑士的定义简单明了:“当时(指中世纪,笔者注),各个国家之间经常地发生战争。

多数国家的国王都有一支亲信部队,用中国的名词来说就是…御林军‟。

这支队伍是由一些中小地主子弟组成,后来也有一些贵族青年参加。

部队的成员不同于一般的平民,带有贵族化倾向。

他们比较有文化,过着很优裕的生活。

每个人都有一匹漂亮的马,构成了所谓的骑士阶级。

”[1]而武侠小说里的侠客们却并不如此。

骑士与侠客的第一大差异在于,侠客的定义十分之广,没有固定的职业、性别、年龄等要求。

中国的武侠小说与西方的骑士文学之比较

中国的武侠小说与西方的骑士文学之比较

作者: 黄永林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财务处!430079
出版物刊名: 外国文学研究
页码: 99-103页
主题词: 武侠小说;骑士文学;比较研究
摘要: :中国的武侠小说和西方的骑士文学是东西方民族尚武精神文化的体现,在表现武士主持正义、扶弱济贫、重言诺、讲信义、忠诚耿直等方面,呈现出“文化共相”,但在对正义的理解、行为的目的和动机、对待妇女的观念,以及对行侠环境和武功的描写等方面又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精神,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性格特征。

西方骑士文化与中国武侠文化的比较

西方骑士文化与中国武侠文化的比较
法国的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皇帝一生南征北战,但他缺乏足够的资金与强大的集权趋势 他的战士上战场为自己拼命,因而他采取了土地分封的办法。把征服的土地分封给手下 的追随者,从而与被分封者形成了一种契约的关系。而这种分封制度下的采邑与封建领 主与受封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分别成了西欧骑士阶层产生的两大基础——经济基础和法 律基础。于是,在西欧长时间的国家间的相互争战中,产生了骑士这一特殊的社会阶层 ,他们拥有自己的相对独立的经济来源,他们崇尚武力,并用他们的武力为其领主效忠 。
3.侠士没有具体的,人为制定的行为准则,是一个松 散的社会团体。而骑士是有固定的身份地位和行为 准则的一个社会阶层。
欧洲骑士装备
侠客的装备则简单的多
所谓:一剑一江湖
所奉行的行为方式
所受到的不同的文化的影 响以及思想方式上的差异 必定通过一定的行为加以 反映。而中西方侠士与骑 士之间的行为准则和方式 之间的异同,也体现了同 西方文明之间的差异性与 共性。
青衣20110829一侠士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的侠最早产生与什么样的时代最早产生于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可能现在我们已经无法考证无法再还原到最早的时代追寻那十步杀一人的快意恩仇的时代
西方骑士文化与中国武侠文化的比较.ppt
1.背景
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这 样的一群人,他们凭借手中的利剑, 用铁与火,用血与肉,为了他们心中 的公平和正义与对手拼死地战斗着。 他们千金一诺;他们勇往直前;他们 侠肝义胆;他们锄强扶弱。他们就是 东方的侠士和西方的骑士。
最后,骑士们还有许许多多奇怪的效忠,效忠于爱情,效忠于誓言等。总之,忠 诚作为骑士的准则,为骑士们忠诚地践行着。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与中国侠士所持之义不同的是,欧洲骑士的正义 往往出现于文学作品的描写中和人们的理想之中 。而在现实生活中,东征的十字军骑士们烧杀抢 掠,暴露的是骑士们的潜规则。西班牙作家塞万 提斯笔下的倒霉蛋骑士堂吉诃德,尽管毫无武功 ,但自视为骑士的他,仍挺起他那不堪一击的长 矛,催着胯下的驽辛难得向着破坏人类社会秩序 的怪物——风车冲去。堂吉诃德在风车面前的头 破血流,不仅是他个人的失败,也是骑士们正义 精神的失败。

西方骑士文化与中国武侠文化的比较

西方骑士文化与中国武侠文化的比较

西方骑士文化与中国武侠文化的比较西方骑士文化与中国武侠文化是两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尽管彼此有所不同,但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本文将比较这两种文化的特点、历史和实践。

骑士文化起源于中世纪欧洲,是一种有着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化传统。

骑士是一种贵族阶层的荣耀象征,他们通过勇气、荣誉、忠诚和骑士精神等行为准则来保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

骑士文化中的骑士生涯是一种令人神往的生活方式,追求高贵的价值和理想的关系。

骑士文化中的道德守则是忠诚,骑士会坚定不移地捍卫自己的国王和女神。

武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武侠是一种行侠仗义、刚毅无畏的品格,强调身手练就和对正义的信仰。

武侠倡导的是人格高洁、行为标准、品德清高等理念,同时,它也强调练习的技巧和功夫。

在武侠小说和影视中,主角通常是一位少年英雄,披上青衫戴上长剑闯荡江湖,他们常常具有侠肝义胆、爱憎分明的形象,而且明辨真假、深受人民爱戴。

两种文化的比较如下:1. 勇气和荣耀无论是骑士文化还是武侠文化,勇气和荣耀是新型尺度和较高的着重点。

骑士勇敢的面孔和武侠大侠的英雄形象都为我们树立了高尚的榜样。

骑士文化中的荣誉是基于个人贞节、勇气和义务感的,而武侠文化中的侠义同样也是建立在勇气和刚正不阿的信仰基础上的。

2. 道德准则骑士文化和武侠文化所遵循的道德准则也不尽相同。

骑士文化中的诚实、忠诚、信仰是其基石,而武侠文化中则强调人格高洁、刚毅无畏的品质和行为标准。

无论哪种文化传统,其道德规范和生活方式都是鼓励个人行为的自由和尊重他人的价值。

3. 社会地位骑士文化中骑士的社会地位通常比武侠高,因为骑士通常是贵族、国王或一些权贵家族的代表。

在另一方面,武侠士的社会地位通常比较低,他们常常是来自普通百姓阶层的人,因此经常需要标新立异来获得自己的尊严和名望。

4. 戏剧化骑士文化和武侠文化都有着强烈的戏剧化文化特质。

这些传统文化中,英勇行为、爱情和世界的神秘感、巫术法术与超自然力量等都是许多戏剧和电影的主题和情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文化学期论文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比较摘要:中国的武侠小说和欧洲的骑士文学,都是带有尚武色彩的文化产物。

骑士文学是欧洲骑士制度和基督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骑士是忠于封建君主和基督教义的,而武侠小说则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为标准,其行为是超越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之上的。

骑士文学和武侠小说在相似的外貌下也展示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态,本文通过历史、思想内容、行为动机、行侠环境、武功招数和对外女人的态度等方面对骑士文学和武侠小说进行比较,从而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异同。

反映不同民族的性格特点和民族精神。

关键字:骑士文学武侠小说骑士侠士文化民族精神武侠文学和骑士文学分别作为中西方世界所特有带有尚武色彩的的文化产物,二者虽然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和文化精神,但相似的外貌下也蕴涵着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民族精神。

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及民族性格特点下的西方骑士和中国侠士,虽然都有尚武精神,却在历史、思想内容、行为动机、行侠环境、武功招数和对待女人的态度等方面有着诸多不同,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骑士文学和武侠小说进行比较,通过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武侠文学和骑士文学的比较,帮助我们了解中西方世界文化的异同,从而更好的进行文化交流。

从历史角度来说,骑士文学是欧洲骑士制度和基督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上层统治者意识的体现,骑士制度的兴亡直接决定了骑士文学的兴亡。

骑士制度作为一种特殊教育,分为侍童、保卫、骑士三个阶段。

骑士是由武士演化而来的,他们在7、8岁的时候就被送到贵族家当侍童,伺候主人,学习礼仪和文化知识,主人会训练他们骑马、剑术和游泳等体育项目和军事技能,而护卫阶段要伺候男女主人并随同作战,骑士阶段授予称号,举行仪式并接受象征性的武器,至此才算是真正的骑士。

骑士构成了欧洲所谓的“骑士精神”,有着优雅的贵族气质,注重礼节和行为举止以及个人身份和荣誉。

骑士精神对欧洲的民族性格的塑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骑士制度的兴亡直接决定了骑士文学的兴亡。

内容上,骑士文学是一种封建世俗文学,它是骑士精神的具体反映,12—13世纪在法国最为繁荣,骑士文学分为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两种,骑士抒情诗歌颂了骑士对贵妇的崇拜和爱恋,它专注于浪漫的爱情和高雅优美的言行,是中世纪骑士文学的主要内容和基调。

骑士抒情诗以《破晓歌》为代表,英雄史诗以《罗兰之歌》为代表;骑士文学则主要是文人或宫廷诗人写骑士进行冒险和传奇幻想的故事为主。

而中国的武侠文学却经历了不同的三大历程:产生、发展、蜕变。

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士”,经过发展演变成了纯粹的文学,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集权统治,社会政治武侠文学的统治时间比较长,主要以传奇、公案和说唱艺术为主要形式。

元末明初产生了第一部长篇武侠小说《水浒传》,明清以后也出现了大量的武侠小说,武侠文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武侠小说的蜕变开始于“新武侠文学”,出现了“新武侠文学”三大宗师:金庸、古龙、梁羽生。

其中,金庸作为“新武侠文学”的掌门人,不但完成了“旧武侠文学”向“新武侠文学”的蜕变,而且将整个武侠文学推向文学的历史最高峰,最终实现了对武侠文学的蜕变。

从思想和精神层面上看,骑士和侠士都表现出了正义与邪恶的冲突,都体现着正义战胜邪恶的规律,然而中西方对于正义和邪恶的定义却存在着差异,西方的骑士文学中,以政治和宗教的利益为重,骑士必须忠于封建君主和基督宗教,背叛君主和基督教义的都是反叛的行为,是骑士所要铲除的。

所以骑士的忠君、护教、行侠是建立在封建伦理道德和基督教义之下的,他们不但是封建君主统治下的武力阶层,其自身也属于封建统治者。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正义”,但这种被基督教义所武装的骑士精神却不得不承认他们是统治者的工具。

而中国的武侠小说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作为标准的,中国的侠士,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通常也不具备显赫的社会地位,不具有骑士的贵族气息,无法进入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有时甚至是以刺客的角色出名,也许正是因为他们本身“低下”的地位,所以他们更亲近与百姓,崇尚自由,缺乏法律观念,常常以个人眼光打量社会,即使像郭靖那样的大侠,也没有一官半职,而陆小凤、楚留香这样的侠士也不妥协于统治者,他们洒脱自由,随心所欲。

认为一切欺压百姓恃强凌弱的行为都是邪恶的,因此他们常常打抱不平,伸张正义。

精神方面,侠士看重正义,而骑士看重忠诚;侠士精神重视名声,而骑士精神重视个人荣誉;侠士精神信仰正义,而骑士精神信仰宗教;侠士精神重视同性之间的友谊,而骑士精神却重视典雅爱情。

这两种精神的不同之处影响了各自的文化,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中国的侠士精神,包含了儒道墨法家各种精神,相对于骑士精神更加博大精深,侠士不被世俗拘束,不为生计所困,同样不受封建统治者的约束,浪迹天涯,武功超群,追求自我但不自私自利,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

其行为是超越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之上的。

从行为动机来看,骑士和侠士都是敢于冒险,英勇无畏的,他们的行为动机虽不大相同,。

骑士的行为来自于阶级地位、骑士职责和宗教情绪,以及对某妇人的爱情。

他们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功利性,往往抱着建功立业,加官进爵的想法。

而中国侠士的行为则是出于侠义精神和良知以及对社会的不满,很大程度上不具有功利性。

即使在是否功利上不同,但他们却都是忠君爱国的,中国侠士往往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化险为夷,帮助清官为皇帝办案,为民除害,如《包公案》里的展昭就是如此。

中国武侠小说的核心精神就是侠义精神,在《水浒传》中英雄人物总是惩恶扬善、除暴安良、劫富济贫,不追求功名利禄,却把同情心和正义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西方的骑士同样也是以忠君为信条,但却更重视个人荣誉,比如在《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里,骑士们想要占领150人的大圆桌上的一席之位,就必须要讲诉自己的英雄事迹,周围听的人觉得他够得上英雄的称号才能有资格入座。

获得骑士称号必须接受训词,作为骑士对自己职责和义务的承诺。

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柯德就是这样一个想要把维护正义、锄强扶弱作为自己的职责,从而成为骑士的人。

虽然那个时候骑士精神已不合时宜,但却能够感受得到为成为骑士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骑士精神。

对于行侠环境来说,骑士和侠士艰苦跋涉、风餐露宿,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然而一般骑士所面临的环境都是比较神秘的,而侠士则大多处于现实社会中。

骑士冒险的环境一般都比较神秘,比如古老不见天日的森林、迷宫般的城堡、有妖怪的山洞、妖艳的美女等等,其对手也往往是老虎、毒蛇、吃人的妖怪等。

面对恐怖的环境和凶恶的对手,骑士们勇敢搏斗,在有魔力的头盔、戒指或剑的帮助下取得胜利。

所以堂吉诃德才会把乡村客店当做城堡,把老板当做寨主,硬要老板封他为骑士,还把羊群当做军队,冲上去厮杀,把旋转的风车当做巨人,冲上去和它大战一场。

这些都是骑士冒险的环境,才会使得堂吉诃德将路上遇到的场景幻想成为骑士面临的环境,在思想上认为自己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骑士。

相比之下,中国中的侠士则是在表现人世间生活的现实社会中进行的,比如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武松打虎、夜闹桃花村这些不是有现实的场景,就是通过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来反映他们生活的环境。

作品中的都市、烟柳画桥、商店酒楼都使得侠士行侠仗义的武侠世界更加可靠。

关于武功的细节描写方面,虽然文学作品中都歌颂了骑士和侠士的英雄气概及他们出色的功夫,武功也成为他们必不可少的条件,但西方的骑士文学并未就武功进行具体描写,只是在骑士与骑士或者骑士与人的决斗中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

他们的武功无招无式,描写简单,也没有能成为骑士文学中浓墨重彩的部分。

而武功的招数在中国的武侠小说中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描写的生动细腻、新颖奇特,而且精彩纷呈。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就有很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招数,段誉的六脉神剑、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杨过的黯然销魂掌、周伯通的左右互搏术等等,这些招数形象逼真,符合武术原理,使得侠士在与邪恶势力搏斗的时候更加细腻逼真,紧张激动从而更加吸引人。

中国武侠小说中的绝妙武功,不是情节之外的多余,也不是作家炫耀自己的文笔与才华,而是构成小说的有机部分,不仅突出了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还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丰富了作品内容。

在对待妇女态度方面骑士与武士却截然不同,西方的骑士文学中,骑士与贵妇人的爱情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骑士传奇里那些英雄,甚至有点像中国剑侠小说里的“采花大盗”,使得我们这些看惯武侠小说的人难以理解,骑士不仅与有夫之妇在一起,甚至可以毫无尊严的在自己心爱的女人面前下跪……这与中国的武侠小说截然不同,因为爱情是骑士文学里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骑士行动的动力。

骑士以能为心爱的贵妇人效忠而感到无上荣耀。

如在《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里,主人公兰斯洛特在跟别人比武的时候,完全按桂内维尔饿眼神行事,要他进就进,退就退,行动完全被一个女人所左右;在《奥迦桑和尼柯莱》中,骑士奥迦桑爱上了女奴尼柯莱,遭到父亲反对,他为了爱情甚至忘了保家卫国的骑士责任。

可以说,爱情成了骑士文学有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中国的侠士们就大相径庭了,中国的武侠小说中的侠士通常对女性漠不关心,主张英雄不近女色,剑客们一般不结婚,即使没有妻室也不恋女色,只有到了晚清出现了“英雄儿女型”小说后,才打破这种观点。

受儒家道德思想影响的中国古代武侠小说一般排斥女性,不涉及言情,他们鄙视登徒浪子,严惩采花大盗。

《水浒传》中甚至歧视女性,把女性都塑造成了心肠歹毒的红颜祸水,如武植死于潘金莲之手,武松也因女人作怪而遇难,宋江三次遇难,两次都是因为女人,史进被妓女出卖坐牢……可以说女性大多都是坏人。

而这种情况直到《儿女英雄传》中才被打破,这个时候也会在表现侠士英雄气概的时候有了儿女情长,但这种范围仍然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前提,只表现了儿女情长和道德贞操而已。

西方的骑士传奇里,骑士对待女人态度很谦卑,有时也包含着某种虚伪,对待女人也是他重视个人荣誉的一个方面,对于风度,他们注重的是表面而不是内涵。

后期的武侠小说也逐渐有了妇女的形象,且武侠小说里的美人不但外貌美,心地善良,而且善解人意,大多成为了侠士的知己挚友,侠士的爱情往往荡气回肠,刻骨铭心,感天动地。

这一点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表现的最为深刻,郭靖和黄蓉、杨过和小龙女、张无忌和赵敏,每一对侠士与侠女的爱情都为人们所称赞。

至此,武侠文学里也出现了爱情浓郁的悲喜情绪,也从另一方面刻画侠士的性格特点。

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

骑士文学可以说是欧洲君主专制和基督教义的主流文学形态,是属于社会上层阶级的贵族文学,而武侠文学是一种纯粹的民间文化,是民间文学的产物,即使在封建社会统治下仍然不受束缚,有着自身反叛的特点。

植根于民间,是一种大众文化。

虽然无法进入主流文化,却也拥有较高的民间地位。

在东西方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中国武侠小说和欧洲骑士文学都各放异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