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f6dd2b9d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c3.png)
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和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能够进行更复杂的思考和分析。
然而,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准确性、科学概念的理解深度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训练。
同时,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水平存在差异,需要在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共分为五个单元,分别是“显微镜下的世界”“我们的地球”“物质的变化”“探索宇宙”和“假设与实验”。
教材内容涵盖了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物理科学等多个领域,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探究自然世界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内部结构和运动方式,了解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灾害。
认识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质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了解太阳系和宇宙的基本构成,知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理解假设和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掌握设计简单实验的方法。
2. 科学探究能够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制作简单的玻片标本。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探究地球的奥秘。
能够设计并进行对比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能够通过查阅资料、观察、讨论等方式,了解宇宙的相关知识。
能够提出科学问题,并根据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 科学态度对科学探究保持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科学实验和科学活动。
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质疑和创新。
能够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在显微镜制作、地球探测、太空探索等方面的应用,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42334c2c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6f.png)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水滴里的生物》1.微生物是一类很弱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能够看清晰。
2.世界上第一具发觉微生物,揭开生物隐秘的是列文虎克。
3.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4.利用显微镜观看一滴水,发觉水中会有鼓藻、草履虫、水蚤、轮虫、钓钟虫等微生物。
5.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牛奶中有一种名叫乳酸菌的细菌。
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6.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7.细菌的功与过:生产腐殖质;利用细菌生产新的食物、药品和生物塑料。
细菌的过:有的细菌会致病8.能够减少致命病菌传播的办法:捂住口鼻打喷嚏、用热水冲洗筷子、勤用胖皂洗手等。
9.细菌体积弱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丝这么粗。
细菌生殖非常快,一具细菌能够有数小时内生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10.食物通常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11.青霉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青霉素。
青霉素是由英国的弗莱明首先发觉的.12.食物的XXX变质是霉菌引起的,防止发霉的条件是干燥、低温。
13.怎么样防止食物和其它物品发霉?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曝晒14.讲明霉菌的功与过?人们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以及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
霉菌也会造成食物和其它物品的变质。
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植物的病变。
15.大多数细胞极小,要借助显微镜才干看清,但个不细胞却非常大,如鸡蛋中的蛋黄。
16.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胡克最早发觉细胞。
17.伤口化“脓”算是死的白细胞和病菌的尸体18.生命体都是基本上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算是细胞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造成的。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1.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他们验证了地球是球形的。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化学家的研究》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化学家的研究》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b4e105e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83.png)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化学家的研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化学家的研究》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化学家是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通过学习化学家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材中通过介绍化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化学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容易把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认为化学学习就是死记硬背,缺乏实践操作和探究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探究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家是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研究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化学家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化学学科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家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动手实践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化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引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2.案例分析:介绍化学家们是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让学生了解化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3.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体验化学研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学期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5c3423d0975f46526d3e12d.png)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1、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2、(细菌、霉、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3、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4、水滴里的生物有(鼓藻、草履虫、水藻、钓钟虫、轮虫).5、微生物分布在(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6、常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酵母菌、大肠杆菌、病毒、硅藻).7、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你能用什么样的方法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答:在大自然里的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等地方都可以找到微生物.可以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微生物,也可通过肉眼发现物体上的霉斑在慢慢扩大等.8、使用显微镜时要注意什么?答:(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2、做酸奶1、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2、细菌有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细菌有的自己制造食物,有的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细菌繁殖(速度很快).3、利用霉菌可以(生产腐殖质、加工食品、净化环境、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等;但有的霉菌会危害人的健康.4、用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答:(1)捂住鼻子打喷嚏,(2)用热水冲洗筷子,(3)勤用肥皂洗手.5、请你设计如何自制酸奶?答:材料:牛奶、玻璃瓶、酸奶、小勺、杯子、温度计、锅、高压锅等。
步骤:(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
(2)待牛奶冷却到35~40℃,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
(4)保温5~6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现象:牛奶变成了粘稠的酸奶。
结论: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3、馒头发霉了一、填空:1、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在(寒冷、干燥)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2、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青霉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他把这种物质称为(青霉素),青霉素属于抗生素.3、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有(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暴晒).4、馒头上的霉是(曲霉),水果上的霉是(青霉).二、问答:霉的功与过有哪些?功:人类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以及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过:霉菌会造成食物和其他物品的变质,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动植物的病变.三、实验:设计馒头发霉的实验.(1)温暖、潮湿: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2)温暖、干燥: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3)寒冷、潮湿: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4)寒冷、干燥: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5天后观察它们.现象:在温暖潮湿条件下的馒头发霉了,其他条件下馒头没有发霉.结论:温暖、潮湿的馒头容易发霉.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一、填空:1、(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2、英国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胡克)发现了(细胞).3、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造成的.二、问答:1、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有什么不同?答:洋葱表皮细胞是规则的;人体表皮细胞不规则,细胞之间界限不清.2、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答:当人体遇到病菌入侵时,白细胞便会与病菌展开激战.在消灭这些入侵者时,白细胞也会有很大的伤亡.“脓”就是死亡的白细胞和病菌的尸体.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1、地球的形状一、填空:1、古代人认为地球的形状是(平的),曾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2、人们站在海边发现总是先看见进港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消失).3、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通过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用实践证明地球是(球形)的.4、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景象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5、2003年,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进入太空.6、地球赤道周长是(40091)千米。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641c0c4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21.png)
教学软件:提供各种教学软件如模拟实验、模拟实验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科学知识 教育资源库: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如课件、教案、习题等方便教师备课和 学生自学
教师教学资源
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实验教学、讨论式教学等 教学工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源等 教学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 教学案例:精选的科学实验案例、科学探究案例等
教学方法实施
探究式教学:引 导学生自主探究 培养科学思维和 创新能力
合作学习:通过 小组合作培养学 生的团队协作能 力和沟通能力
实验教学:通过 实验操作培养学 生的动手能力和 实践能力
问题解决教学: 通过解决实际问 题培养学生的问 题解决能力和创 新能力
教学方法评价
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评价建议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等 注重评价的及时性和反馈性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 注重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教师培训建议
加强教师对科学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能力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提高科学素养和教学水平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提高教学效果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结构
教材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若干个课时 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如“物质与能量”、“生命与环境”等 每个课时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和活动建议 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强调实践操作和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fcc557f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be.png)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一、填空:1、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2、(细菌、霉、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3、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4、水滴里的生物有(鼓藻、草履虫、水藻、钓钟虫、轮虫).5、微生物分布在(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6、常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酵母菌、大肠杆菌、病毒、硅藻).二、问答: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你能用什么样的方法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答:在大自然里的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等地方都可以找到微生物.可以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微生物,也可通过肉眼发现物体上的霉斑在慢慢扩大等.2、做酸奶一、填空:1、在相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2、细菌有三种根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细菌有的自己制造食品,有的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细菌繁殖(速度很快).3、利用霉菌可以(生产腐殖质、加工食品、净化情况、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等;但有的霉菌会危害人的健康.二、问答:用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答:(1)捂住鼻子打喷嚏,(2)用热水冲洗筷子,(3)勤用肥皂洗手.3、馒头发霉了一、填空:1、馒头在(暖和、湿润)的前提下容易发霉,在(寒冷、干燥)的前提下不容易发霉.2、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青霉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他把这种物质称为(青霉素),青霉素属于抗生素.3、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有(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暴晒).二、问答:霉的功与过有哪些?功:人类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以及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过:霉菌会造成食物和其他物品的变质,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动植物的病变.三、实验:设计馒头发霉的实验.(1)温暖、潮湿: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2)暖和、干燥: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3)寒冷、潮湿: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4)寒冷、干燥: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5天后观察它们.现象:在温暖潮湿条件下的馒头发霉了,其他条件下馒头没有发霉.结论:暖和、湿润的馒头容易发霉.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1、填空:1、(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2、英国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胡克)发现了(细胞).3、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造成的.二、问答:1、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有什么不同?答:洋葱表皮细胞是规则的;人体表皮细胞不规则,细胞之间界限不清.2、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答:当人体遇到病菌入侵时,白细胞便会与病菌展开激战.在消灭这些入侵者时,白细胞也会有很大的伤亡.“脓”就是死亡的白细胞和病菌的尸体.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1、地球的形状一、填空:1、古代人认为地球的形状是(平的),曾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2、人们站在海边发现总是先瞥见进港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瞥见(船身);出港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消失).3、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通过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用实践证明地球是(球形)的.4、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景象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5、2003年,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进入太空.二、实验:设计地球的形状模仿实验.材料:地球仪、纸做的小船、火柴梗等.步骤:(1)用纸做的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为桅杆.(2)让船在地球仪上模仿航行.(3)窥察船进港,有甚么发现?发现:先瞥见进港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瞥见船身;出港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结论:地球是球形.2、地球的表面1、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主要地形地貌有(高原)、(平原)、(海洋)、(岛屿)、(峡谷)、(山地)等.2、地形地图或地球仪用(蓝色)表示水,用(绿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用(白色)表示冰川,用(黄色)表示山地沙漠.3、为了精确地描绘地球全貌,人们利用(航空拍摄)或者(卫星拍摄).3、地球的内部1、科学家会从(火山、地热、地震)等现象上阐发地球内部的布局.2、科学家经由过程地震和核实验时发生的(地震波)来猜测地球内部布局,地震波在(坚硬的岩石)中传播快,在(软的岩石)中传播慢.3、地球的内部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地核).4、火山和地震1、填空:1、火山是由于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单薄地带喷发而形成的,是地球上最风险最可怕的自然灾害之一.火山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2、地壳的(岩层在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严重破坏,这就是(地震).3、1976年7月28日我国发生了唐山大地震.4、我国东汉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候风地动仪).5、当地震发生时,你怎么保护自己?答:在地震来临时,如果在屋子里,你应该就地避险,躲在墙角处或桌子地下;如果在屋子外,应该远离建筑物,向空旷安全处疏散.二、实验:设计火山喷发的模仿实验:步骤:(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在土豆泥中央挖一个小洞.(2)往洞里倒入番茄酱,用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3)用酒精灯加热.现象:冒出大量水汽,番茄酱喷出.结论:火山是由于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5、地表的变迁1、珠穆朗玛峰高8844.43米,是喜马拉雅山的主峰,科学家在上面发现了鱼龙化石,可以猜测这里在古时期是(海洋).2、北宋科学家(沈括)所写的《梦溪笔谈》中有关于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记载.3、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4、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进程叫做(腐蚀).5、改变地表的人类活动有(拦河筑坝)、(砍伐森林)、(围海造田)、(开采矿石).第三单元《物资的变化》1、蜡烛的变化1、蜡块在加热时,会从(固体)变成(液体),冷却时会从(液体)变成(固体).2、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也叫(物理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也叫(化学变化).3、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以及(发光发热)等现象加以判断.4、蜡烛融化是(物理变化);蜡烛熄灭是(化学变化).5、属于物理变化的有:(水的三态变化)、(铁水变钢锭)、(压扁饮料罐)、(将白糖加热至融化)等.属于化学变化的有:(生鸡蛋酿成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树叶颜色变化)、(火柴熄灭)、(盐酸滴在石灰石上)、(在装有白醋的玻璃杯中放入一个生鸡蛋)、(在碱中倒入少量白醋)、(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将白糖加热至焦黑)、(馒头发霉)等.6、设计蜡烛变化的实验:材料:蜡烛、烧杯、澄清的石灰水、三脚架、酒精灯、白瓷片、石棉网等.步骤:(1)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现象:杯壁上蒙上了一层小水滴);(2)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上方(现象:烧杯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将一只白瓷片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观察它的底部(现象:白瓷片底部有黑色的物质).结论:蜡烛燃烧后生成水、二氧化碳等新的物质.2、铁钉生锈了1、铁钉在(有空气)和(有水)的条件下容易生锈,(水中有盐)、(铁制品表面不干净)、(粗糙)等也容易使铁生锈.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胀大(8倍).2、铁是(银白色),锈是(暗红色);铁(坚硬),锈(松软);铁(有光泽),锈(没有光泽).3、防止铁生锈的根本方法有:(擦去水分)、(覆盖搪瓷)、(加入其他物资,制成不锈钢)、(镀上不易生锈的金属)、(喷漆).4、设计铁钉生锈实验:问题:铁钉生锈的原因是什么?实验过程:(1)把铁钉放在空试管里(铁钉没有生锈);(2)把铁钉放在装满水的试管里,加一点油(铁钉生锈,但速度比较慢);(3)把铁钉放在有一半水的试管里(铁钉很快生锈).结论:铁钉在(有空气)和(有水)的条件下容易生锈.3、变色花1、像(白醋)如许能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资,叫做(酸性物资).2、像(碱水)如许能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资,叫做(碱性物资).3、像(紫甘蓝水)如许能检验其他物资酸碱性的物资,叫做(酸碱指示剂).4、呕吐时胃里有酸水、剧烈运动感到肌肉酸痛是因为胃和肌肉里产生了(酸性物质).5、吃未熟透的柿子会感到(有涩味)、用肥皂洗手会有(滑腻)的感觉,是因为柿子和肥皂里有(碱性物资).6、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物质有:(西红柿)、(苹果)、(橘子)、(葡萄)、(橙汁)等;常见的碱性物质有:(小苏打)、(饼干)、(柿子)、(肥皂)、(洗衣粉)等.7、(杜鹃花)喜好(酸性泥土),而(竹子)喜好(碱性泥土).8、盐碱地上长不好植物;可以经由过程加(硫酸亚铁)改良泥土.4、洗衣服的学问1、不同的(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清洗.第四单元《探索宇宙》1、登月之旅1、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利用自制的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2、(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的(流星)和(陨石)撞击而形成的.3、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约为(27.3)天.4、(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飞船以每小时4万千米的速度奔向月球,(阿姆斯特朗)和(阿尔德林)驾驶登月舱成功登上了月球.5、月球上没有(氛围),没有(液态水).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上的(六分之一).6、月球表面(温差)很大,最高可达(100℃),最低可降至(零下170℃).7、设计“环行山的形成”的模仿实验.材料:盘子、细沙、石子等.步骤:(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纱.(2)从不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下一些相同大小的石子.(3)再从同一高度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现象:坑面积比石块的大.结论:石块扔下的高度[力度]与坑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2、太阳系大家族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绕着太阳(公转),公转一圈的时间为(一年).2、像(太阳)如许自己发光的天体叫(恒星);像(地球)如许自己不发光,环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叫(行星);像(月亮)如许自己不发光,环绕地球运行的天体叫(卫星).3、在太阳系中,(卫星)环绕(行星)运转,(行星)环绕(恒星)运转.4、(四季)的形成和(地球公转)有关.5、太阳的直射点照在(地球斜向太阳的半球)时,该半球是(夏)季,另半球是(冬)季.6、太阳光(直射)时,发生的温度(高),斜射时发生的温度低.7、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3、看星座1、银河是由许很多多(恒星)构成的.2、像太阳一样的星体还有很多,它们都是炽热的、巨大的发光(气体球),把它们称为(恒星).3、人们把星空分红(88)个地区,称为(星座).4、(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一局部.(北极星)是(小熊星座)中最亮的星.5、北极星处于北斗七星勺口两颗星向外延伸(5倍)的地方.7、银河由(2000多亿)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构成,从(东北向西南)方向划开天空.8、在太空(俯视),看到的银河系像个(旋涡).4、探索宇宙1、天文望远镜有: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专门接收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空间天文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2、冲出地球最大的困难是(无法脱离地球引力的束缚).当运载火箭的速度达到(7.9千米/秒)时,它才会脱离地球的引力而飞向太空.3、(当代航天运载火箭)和(航天器)将人们带进崭新的(航天)时期,探究更加遥远的宇宙深处.4、(前驱者10号)是第一个飞出太阳系的太空探测器.5、人类为升空而牺牲的第一人是我国明代人(万户).6、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杨利伟).7、航天器有:(航天飞机)、(科学试验卫星)、(太空探测器)、(宇宙飞船)等.8、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宇宙空间)的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9、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5、地球之外有生命吗1、(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2、(麦哲伦号)太空探测器拍摄了(金星)表面;(漫游者)探测器是用来勘探(火星)表面的.3、金星(表面温度高),是表面温度最高的行星,因为它表面有一层厚厚的二氧化碳构成的大气层.4、火星(比地球上冷得多),所以不适合人类居住.从火星上一块岩石中发现的(菌状体)表明那里可能存在着(生物).第五单元《假设与实验》1、假设1、(好奇心)总是使我们不停地提出问题,并试图找出答案.2、(提出假设)是科学探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3、科学史上,许多重要结论都是从(提出假设)开始的.4、(假设)是有依据的猜想.假设的依据往往来自(已有的经验),但经验并不完全可靠.5、(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6、科学家收集证据的过程十分漫长、艰苦,需要(坚强的意志)、(敏锐的观察力)、和(足够的耐心).2、实验一、填空:1、(实验)的两种主要类型是(模仿实验)和(比较实验).2、(模仿实验)是对事物的(内部布局)、(举动变化进程)举行模仿.3、(对比实验)通过有意识地改变(某个条件)来证明该条件和实验结果的关系.4、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1)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2)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保持一样.5、做过的模拟实验有:(雨的形成)、(昼夜的形成)、(火山爆发)等.6、做过的比较实验有:(种子萌发的实验)、(水蒸发快慢的实验)、(食盐溶解快慢的实验)等.二、问答题:1、做科学实验时,应注意什么?答:做科学的实验,要学会控制.一要注意每次都在公平的或均等条件下进行;二要注意每次只能选择一个变化的因素;三要注意确定变化时需要观察的项目.2、你做过的模拟实验、对比实验各有哪些?答:我做过的模拟实验有:雨的形成、昼夜的形成、火山爆发等.。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苏教版)全册知识要点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苏教版)全册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5eabfebac77da26925c5b077.png)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 水滴里的世界1、水里有许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很小很小的生命体,它产被称为微生物。
2、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3、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人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
4、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水、泥土里,动植物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5、水滴中的那很多个小家伙,还有细菌、霉、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6、海洋中的硅藻也是一种微生物。
7、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的踪迹?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答:瓜果上的毒菌、人体皮肤上的细菌、空气中飘浮的病毒、发霉变馊的食物……这些都可以找到微生物的踪迹。
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方法:虽然不能直接看到它们,但是可以发现物体上的毒斑慢慢扩大,皮肤逐渐发炎馈烂,病毒感染的人群起来越多,病情越来越重,食物变质逐渐腐烂等。
2 做酸奶1、自己动手做酸奶的过程:(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
(2)待牛奶冷却到35℃-40℃时,加入2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
(4)保温5-6小时后,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
2、自制酸奶要注意的事项:(1)自制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但不能放太久。
(2)不要吃变质的酸奶,否则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3、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1)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
(2)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4、认识细菌(细菌的特点):(1)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
(2)有三种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3)细菌也要吃食物。
有的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
(4)细菌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5、细菌的功与过:功(好处。
对人类或大自然有用的):(1)生产腐殖质(苹果从树上掉下、腐烂、细菌分解、变成腐殖质)(2)生产新食物(果酒、泡菜)(3)生产药品(4)生产塑料餐具过(害处。
2024年新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2篇)
![2024年新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2篇)](https://img.taocdn.com/s3/m/9b75bc52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3d.png)
2024年新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新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导入活动:(10分钟)1. 热身活动: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回顾上册所学的科学知识。
2. 呈现新课题:介绍本学期将学习的科学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单元一:观察世界(1课时,50分钟)1. 学习目标:了解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各种观察方法。
2. 学习内容:a. 什么是观察?b. 观察的重要性和目的。
c. 观察的方法:肉眼观察、使用工具和仪器等。
3. 学习活动:a. 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用笔记本记录下观察结果。
b. 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心得。
4. 学习成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和心得体会。
单元二:物质组成与变化(2课时,100分钟)1. 学习目标:认识物质的组成,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学习内容:a. 物质的组成: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b. 物质的性质: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
c.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 学习活动:a. 实验观察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b. 小组讨论,探讨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4. 学习成果展示:学生编写小品或制作展板,展示物质的组成和变化。
单元三:生态环境(2课时,100分钟)1. 学习目标:了解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认识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
2. 学习内容:a. 什么是生态环境?b. 生态环境的组成:生物和非生物因素。
c. 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重要性。
3. 学习活动:a. 实地考察周围的生态环境,记录观察结果。
b. 小组讨论,总结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
4. 学习成果展示:学生制作海报或口头报告,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单元四:光的传播与折射(2课时,100分钟)1. 学习目标:了解光的传播和折射的基本原理,学会应用光的知识解决问题。
2. 学习内容:a.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
b. 光的折射:什么是折射?光在折射时的变化。
c. 应用光的知识:镜子和透镜的使用。
3. 学习活动:a. 实验观察光的传播和折射的现象。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共18课)((2021新版)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共18课)((2021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54cdb1f4de80d4d8d05a4f96.png)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1.蜡烛的变化1.活动:做一支蜡烛所需材料:蜡块、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烧皿、试管夹、蜡烛模子、棉芯等。
制作方法:①将蜡块切成碎屑。
②加热蜡屑成蜡油。
③在模子里放入一根棉芯,将蜡油倒入模子里。
④等蜡油凝固,蜡烛就制成了。
活动注意点:在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正确的方法,在制作蜡烛过程中,不要用手去触摸烧热的东西,以防止烫伤。
活动结论:蜡烛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蜡块经历了由固体到液体再到固体的形态变化。
但蜡烛这种物质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蜡烛。
2.铁钉生锈1.铁钉上的锈呈红褐色,非常松软。
生锈的铁钉表面有一层粉末状的红褐色,用手一摸,这些红褐色的铁锈就会粘到手上。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2.日常生活中生锈的铁制品:斧头生锈、铁栏杆生锈、自行车的轮毂生锈、铁锁生锈、铁锅生锈、铁锹生锈、破旧机器、报废的汽车、河道中的铁管、沉没的船只等。
3.铁锈与铁的不同分别敲击铁锈块和铁钉,发现铁锈块比较脆,容易断裂。
用力敲击铁钉,铁钉除了微微变形之外,没有其他变化。
用砂纸摩擦铁锈块和铁钉,发现用砂纸摩擦铁锈块会有红褐色的粉末出现,摩擦后的铁锈块就会恢复原来的金属光泽。
用砂纸摩擦铁钉,铁钉没有什么变化。
4.铁锈和铁不是同一种物质:首先他们的成分不同,铁锈的主要成分是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铁的成分就是铁。
其次铁是灰色固体,铁锈是红褐色固体。
铁锈和铁除了在颜色、光泽、软硬方面的不同外,在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等方面也不不同。
5.铁与潮湿的空气接触就会生锈,铁经过化学变化就会生成铁锈。
3.制作汽水1.在炎热的夏天,喝上一瓶汽水,会使人感到清凉。
因为气体从口中和鼻中排出时,会带走身体里的一部分热量。
2.实验一:试一试哪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能产生气泡实验材料:纸杯、吸管、白醋、小苏打、锥形瓶、烧杯、冷开水等。
实验方法:在4种物质中任选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看一看,这4种物质中哪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能够产生气泡?实验现象:将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就能产生气泡。
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冲出地球》优质课件
![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冲出地球》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b91cc7a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a1.png)
活动二:人类冲出地球的实践
我国明朝的万户是第 一 个尝试利用火箭克服地球引力 飞天的人,为此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为了纪念万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 形山以这位古代的中国人命名,命名为万户山。
7
中国古代火箭
上 面 图 片 介绍的是后来的火龙出水火箭,它是一种二级火箭 ,第一级火箭是绑在火龙身下的四支火箭,点燃后可推动火 龙飞行,待第一级火箭燃烧完毕,藏在火龙腹内的火箭自动 引燃,这是第二级火箭,此时从火龙口里射出数支火箭,直达 目标。
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13 冲出地球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1
导入 起初, 人 类 只能用肉眼观察太空,后来,望远镜的出现让
我们能看得更远。几百年来,用望远镜观测太空的技术不断 发展,今天,人类已经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宇宙深处了。
2
探索
活动一:了解望远镜的发展历史
3
望远镜
伽利略望远镜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1609年发 明的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伽利略利用它观 测到了月球的高地和环形山投下的阴影,接着又发现了 太阳黑子,此外还发现了木星的4颗卫星。
13
当我们将沙袋、小球、羽毛等物品抛向 天空的时候,会发现最后这些物体都会落 到地球上来。这个活动说明了地球存在的 引力。
14
体验方法二
纸火箭的结构: 纸筒、橡皮筋、纸火箭下拉的绳索。
制作方法: 将一张纸卷成圆筒状,用胶水粘好。 在纸筒口固定一根橡皮筋,橡皮筋上 竖直固定一个小三角架,三脚架下方 连着一根细线。
10
活动三:体验地球的引力
• 什么是地球的引力? • 地球本身有相当大的质量,所以会对地球周围的任何物
体表现出引力,所有接近地球的物体无一例外的会被地 球吸引,朝向地球质量的中心。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苏教版)全册知识要点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苏教版)全册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31015c13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57.png)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 水滴里的世界1、水里有很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很小很小的生命体,它产被称为微生物。
2、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要借助显微镜才能够看清楚。
3、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人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
4、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水、泥土里,动植物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5、水滴中的那很多个小家伙,还有细菌、霉、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6、海洋中的硅藻也是一种微生物。
7、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能够找到微生物的踪迹?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答:瓜果上的毒菌、人体皮肤上的细菌、空气中飘浮的病毒、发霉变馊的食物……这些都能够找到微生物的踪迹。
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方法:虽然不能直接看到它们,但是能够发现物体上的毒斑慢慢扩大,皮肤逐渐发炎馈烂,病毒感染的人群起来越多,病情越来越重,食物变质逐渐腐烂等。
2 做酸奶1、自己动手做酸奶的过程:(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
(2)待牛奶冷却到35℃-40℃时,加入2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
(4)保温5-6小时后,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
2、自制酸奶要注意的事项:(1)自制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但不能放太久。
(2)不要吃变质的酸奶,否则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3、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1)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
(2)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4、理解细菌(细菌的特点):(1)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
(2)有三种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3)细菌也要吃食物。
有的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
(4)细菌繁殖很快,一个细菌能够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5、细菌的功与过:功(好处。
对人类或大自然有用的):(1)生产腐殖质(苹果从树上掉下、腐烂、细菌分解、变成腐殖质)(2)生产新食物(果酒、泡菜)(3)生产药品(4)生产塑料餐具过(害处。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c2efbde52ea551811a68704.png)
2.呕吐是因为胃里有酸水;剧烈运动感到肌肉酸痛, 是因为胃和肌肉产生了酸性物质;胃酸是酸性物质, 胃药是碱性物质。吃未熟透的柿子有涩味、肥皂洗手 时会有滑腻的感觉,是因为柿子和肥皂含有碱性物质。
3.杜鹃花喜欢酸性土壤,竹子喜欢碱性土壤。
4.大部分蔬菜水果都是酸性物质。 做面包用的小苏 打、家用清洁剂都是碱性物质。 化肥有的是酸性的, 有的是碱性的。 纯净水是中性的
第4课 洗衣服的的学问
1.不同的污渍要用不同的洗涤用品 2.对于油污,单用水是洗不干净的,用肥皂则可以洗 干净,肥皂去污的原理是“油水交融”。 3.洗衣服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
第3课 地球的内部
1、科学家会从火山、地热、地震等现象上分析地球 内部的结构
2. 地球内部从外向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人类在 探地研究中最深深度是14千米。 3. 科学家通过地震和核试验时产生的地震波来猜测地 球内部结构——地震波在坚硬的岩石中传播较快,在 较软的岩石中传播较慢。
第4课 火山和地震
3、细菌的功:利用细菌生产(腐殖质)。生产 (新的食物),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 过:有的会致病。
第3课 馒头发霉了
1、馒头发霉对比实验
温暖潮湿 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暖气上 容易发霉 温暖干燥 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暖气上 不容易 寒冷潮湿 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冰箱里 不容易 寒冷干燥 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冰箱里 不容易
2、生命体大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 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3.脓是死亡的(白细胞)和(病菌)的尸体。
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第1课 地球的形状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f47c12d7fd5360cbb1adb46.png)
1.说说细菌的功与过?细菌的功:利用细菌生产腐殖质;生产新的食物、药品和生物塑料;生产燃料;加工食品;净化环境。
细菌的过:有的细菌会致病。
2.说说霉菌的功与过?霉菌的功:人们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以及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
霉菌的过:霉菌也会造成食物和其它物品的变质。
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植物的病变。
3.怎样防止食物和其它物品发霉?答:(1)真空包装;(2)放干燥剂;(3)低温保存;(4)太阳曝晒。
4.你知道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答:当人体遇到病菌入侵时,白细胞便会与病菌展开激战。
在消灭这些病菌时,白细胞也会有很大的伤亡。
“脓”就是死亡的白细胞和病菌的尸体。
5.请你设计如何自制酸奶?答:制作名称:自已动手做酸奶。
制作材料:鲜牛奶、酸奶、白糖、勺子、保温容器制作步骤:(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2)待牛奶冷却到35℃— 40℃时,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
(4)保温5—6小时后,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
实验现象:牛奶变成了粘稠的酸奶。
实验结论: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
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6.请你设计馒头发霉的实验。
实验名称:馒头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材料:湿馒头、干馒头、塑料袋、暖气片实验步骤:(1)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2)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3)几天后观察。
实验现象:湿馒头发霉了,干馒头没有发霉。
3.请你设计地震的形成过程模拟实验?答:实验名称:地震的形成过程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毛巾、细干木棍等。
实验步骤:(1)把桌上的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在桌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观察毛巾会发生什么变化?(2)用手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直至压断。
注意当木棍被压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实验现象:毛巾会发生弯曲,成了褶皱状;木棍被压断时,听到“啪”的声响,同时手有强烈的震颤感。
年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全册)
![年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aadefd75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00.png)
年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全册)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通过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围绕“科学探究”、“身边的科学”、“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和“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展开,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力的作用、能量的转化、生物的适应与进化、地球的运动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身边的科学现象有好奇心,喜欢进行科学探究。
但同时,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六年级上册教材所涉及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六年级上册教材所涉及的科学知识。
2.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教学挂图等教学辅助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问题驱动,引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知识讲解: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知识讲解,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4.实践操作:安排实验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小学六年级(苏教版)上册科学知识点
![小学六年级(苏教版)上册科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a92db22de80d4d8d15a4fe7.png)
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1: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的踪迹?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答: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水滴中的那些小家伙,还有细菌、霉、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如瓜果上的霉菌、墙角地缝中的霉菌、人体皮肤上的细菌、空气中飘浮的病毒等等,比如发现物体上的霉斑在慢慢扩大等。
实验与制作制作名称:制作“小水塘”进行观察。
制作准备:广口瓶、冷水、放大镜、叶子、草、土 制作过程:1、在一个干净的广口瓶中加入三分之二的冷水。
2、将一些腐烂的和新鲜的叶子、草撕碎后放入水中,并加进一把土。
3、将瓶子放在有阳光的窗户附近,三周后,利用放大镜就可以看见水里的变化了。
2、做酸奶1:用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答:(1)、捂住鼻子打喷嚏。
(2)、用热水冲洗筷子。
(3)、勤用肥皂洗手。
实验与制作1、制作名称:自已动手做酸奶。
制作准备:鲜牛奶、白糖、勺子、保温容器 制作过程:(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2)待牛奶冷却到35℃—40℃时,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
(4)保温5—6小时后,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
2、实验名称:体验细菌繁殖的速度 实验准备:每组豆子若干、纸杯八个、实验记录纸 实验过程:(1)在1号杯中放一粒豆子,代表第一代细菌。
(2)在2号杯中放两粒豆子,代表第二代细菌,表示一个细菌分裂成了两个。
(3)以此方法类推,第八代细菌会有多少个?8个2相乘,得数为256个。
(4)繁殖一代细菌实际约需要20分钟(实验中可以用20秒钟来模拟),当繁殖到第21代细菌时,也就是约7个小时以后,你知道最初的一个细菌已繁殖出了多少个细菌吗?21个2相乘,得数为20971523、馒头发霉了1:你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吗?怎么证明?答:有,用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它们慢慢扩大。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f7aff7d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2f.png)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XXX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水滴里的生物》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楚。
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是XXX,他揭开了生物的秘密。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可以在空气、水、泥土、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等地方找到它们。
利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水,可以发现水中会有鼓藻、草履虫、水蚤、轮虫、钓钟虫等微生物。
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牛奶中有一种名叫乳酸菌的细菌。
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细菌有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和螺旋菌。
细菌的功与过:生产腐殖质;利用细菌生产新的食物、药品和生物塑料。
细菌的过:有的细菌会致病。
可以减少致命病菌传播的方法:捂住口鼻打喷嚏、用热水冲洗筷子、勤用肥皂洗手等。
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
细菌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食物通常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青霉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青霉素。
青霉素是由英国的XXX首先发现的。
食物的腐败变质是霉菌引起的,防止发霉的条件是干燥、低温。
怎样防止食物和其它物品发霉?可以采用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曝晒等方法。
说明霉菌的功与过?人们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以及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
霉菌也会造成食物和其它物品的变质。
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植物的病变。
大多数细胞非常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但个别细胞却很大,比如鸡蛋中的蛋黄。
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XXX最早发现了细胞。
伤口化“脓”就是死的白细胞和病菌的尸体。
生命体基本上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造成的。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XXX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他们验证了地球是球形的。
XXX提出了“浑天说”。
2003年10月15~16日,XXX乘坐“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14圈,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遥望地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一、填空:1、微生物是()、分布极广的(),绝大多数要用()才能看到。
2、()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3、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生物学家()。
4、水滴里的生物有()。
5、微生物分布在()。
6、常见的微生物有()。
二、问答: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你能用什么样的方法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2、做酸奶一、填空:1、在适宜的温度下,()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2、细菌有三种基本形态(),细菌有的自己制造食物,有的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细菌繁殖()。
3、利用霉菌可以()等;但有的霉菌会危害人的健康。
二、问答:用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答:3、馒头发霉了一、填空:1、馒头在()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在()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
2、英国细菌学家()首先发现青霉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他把这种物质称为(),青霉素属于抗生素。
3、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有()。
4、馒头上的霉是(),水果上的霉是()。
二、问答:霉的功与过有哪些?功:过:三、实验:设计馒头发霉的实验。
(1)温暖、潮湿: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2)温暖、干燥: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3)寒冷、潮湿: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
(4)寒冷、干燥: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
5天后观察它们。
现象:结论: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一、填空:1、()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有不同的()、()和()。
2、英国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发现了()。
3、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的生长发育过程。
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的衰老、死亡造成的。
二、问答:1、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有什么不同?答:2、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答: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1、地球的形状一、填空:1、古代人认为地球的形状是(),曾提出了()的猜想。
2、人们站在海边发现总是先看见进港船只的(,再逐渐看见();出港的船只,则总是(),然后()。
3、葡萄牙航海家()通过人类第一次(),用实践证明地球是()的。
4、古希腊学者()根据()景象分析认为地球是()。
5、2003年,我国宇航员()乘坐“神舟5号”进入太空。
二、实验:设计地球的形状模拟实验。
材料:地球仪、纸做的小船、火柴梗等。
步骤:(1)用纸做的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为桅杆。
(2)让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航行。
(3)观察船进港,有什么发现?发现:先看见进港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
结论:2、地球的表面1、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主要地形地貌有()、()、()、()、()、()等。
2、地形地图或地球仪用()表示水,用()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用()表示冰川,用()表示山地沙漠。
3、为了精确地描绘地球全貌,人们利用()或者()。
3、地球的内部1、科学家会从()等现象上分析地球内部的结构,2、科学家通过地震和核试验时产生的()来猜测地球内部结构,地震波在()中传播快,在()中传播慢。
3、地球的内部分为三层:()、()、()。
4、火山和地震一、填空:1、火山是由于地下熔融的()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是地球上最危险最可怕的自然灾害之一。
火山可分为()、()、()。
2、地壳的(),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严重破坏,这就是()。
3、1976年7月28日我国发生了唐山大地震。
4、我国东汉的科学家()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
4、当地震发生时,你怎么保护自己?答:二、实验:设计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步骤:(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番茄酱,用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
(3)用酒精灯加热。
现象:冒出大量水汽,番茄酱喷出。
结论:5、地表的变迁1、珠穆朗玛峰高8844.43米,是喜马拉雅山的主峰,科学家在上面发现了鱼龙化石,可以推测这里在古时代是()。
2、北宋科学家()所写的《梦溪笔谈》中有关于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记载。
3、在长期的()、()、()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
4、风化后的岩石被()、()、()或()磨蚀、搬运的过程叫做()。
5、改变地表的人类活动有()、()、()、()。
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1、蜡烛的变化1、蜡块在加热时,会从()变成(),冷却时会从()变成()。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也叫();另一类是()的变化,也叫()。
3、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可以从()、()、以及()等现象加以判断。
4、蜡烛熔化是();蜡烛燃烧是()。
5、属于物理变化的有:()、()、()、()等。
属于化学变化的有:()、()、()、()、()、()、()、()、()、()等。
6、设计蜡烛变化的实验:材料:蜡烛、烧杯、澄清的石灰水、三脚架、酒精灯、白瓷片、石棉网等。
步骤:(1)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现象:杯壁上蒙上了一层小水滴);(2)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上方(现象:烧杯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将一只白瓷片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观察它的底部(现象:白瓷片底部有黑色的物质)。
结论:2、铁钉生锈了1、铁钉在()和()的条件下容易生锈,()、()、()等也容易使铁生锈。
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胀大()。
2、铁是(),锈是();铁(),锈();铁(),锈()。
3、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有:()、()、()、()、()。
4、设计铁钉生锈实验:问题:铁钉生锈的原因是什么?实验过程:(1)把铁钉放在空试管里(铁钉没有生锈);(2)把铁钉放在装满水的试管里,加一点油(铁钉生锈,但速度比较慢);(3)把铁钉放在有一半水的试管里(铁钉很快生锈)。
结论:3、变色花1、像()这样能使紫甘蓝水()的物质,叫做()。
2、像()这样能使紫甘蓝水()的物质,叫做()。
3、像()这样能检验其他物质酸碱性的物质,叫做()。
4、呕吐时胃里有酸水、剧烈运动感到肌肉酸痛是因为胃和肌肉里产生了()。
5、吃未熟透的柿子会感到()、用肥皂洗手会有(的感觉,是因为柿子和肥皂里有()。
6、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物质有:()、()、()、()、()等;常见的碱性物质有:()、()、()、()、()等。
7、()喜好(),而()喜好()。
8、盐碱地上长不好植物;可以通过加()改良土壤。
9、自制紫甘蓝指示剂的方法:(1)撕成小碎块;(2)加入半杯温水(50—60℃);(3)挤压菜叶3——5分钟;(4)将紫甘蓝汁倒入小烧杯。
4、洗衣服的学问1、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清洗。
2、对于油污,单用水是洗不干净的,用肥皂则可以洗干净。
为什么?答:第四单元《探索宇宙》1、登月之旅1、意大利科学家()利用自制的世界上第一架()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和()。
2、()是由于来自宇宙的()和()撞击而形成的。
3、月球是地球的();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约为( )天。
4、(),(美)国宇航员乘坐()飞船以每小时4万千米的速度奔向月球,()和()驾驶登月舱成功登上了月球。
5、月球上没有(),没有()。
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上的()。
6、月球表面( )很大,最高可达(),最低可降至()。
7、设计“环行山的形成”的模拟实验。
材料:盘子、细沙、石子等。
步骤:(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纱。
(2)从不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下一些相同大小的石子。
(3)再从同一高度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
现象:结论:2、太阳系大家族1、地球在()的同时又绕着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为( )。
2、像()这样自己发光的天体叫( );像()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叫( );像()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地球运行的天体叫( )。
3、在太阳系中,()围绕()运转,()围绕()运转。
4、()的形成和()有关。
5、太阳的直射点照在()时,该半球是( )季,另半球是( )季。
6、太阳光()时,产生的温度(),斜射时产生的温度低。
7、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是:( )、( )、( )、( )、(土)、( )、( ) ( )。
8、目前,我们已知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等。
9、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行星的公转周期()。
3、看星座1、银河是由许许多多( )构成的。
2、像太阳一样的星体还有很多,它们都是炽热的、巨大的发光(),把它们称为( )。
3、人们把星空分成()个区域,称为( )。
4、()是()的一部分。
( )是()中最亮的星。
5、北极星处于北斗七星勺口两颗星向外延伸()的地方。
6、北斗七星围绕()运转,斗柄()指,天下皆();斗柄()指,天下皆()。
7、银河由()颗像太阳一样的( )构成,从()方向划开天空。
8、在太空(),看到的银河系像个()。
4、探索宇宙1、天文望远镜有: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空间天文望远镜()。
2、冲出地球最大的困难是()。
当运载火箭的速度达到( )时,它才会脱离地球的引力而飞向太空。
3、()和()将人们带进崭新的()时代,探索更加遥远的宇宙深处。
4、()是第一个飞出太阳系的太空探测器。
5、人类为升空而牺牲的第一人是我国明朝人()。
6、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 )。
7、航天器有:()、()、()、()等。
8、世界上第一个进入()的是苏联宇航员()。
9、世界上第一个登上()的宇航员是美国的()。
5、地球以外有生命吗1、()是离地球最近的()。
2、()太空探测器拍摄了)表面;()探测器是用来勘探()表面的。
3、金星(),是表面温度最高的行星,因为它表面有一层厚厚的二氧化碳构成的大气层。
4、火星()所以不适合人类居住。
从火星上一块岩石中发现的()表明那里可能存在着()。
第五单元《假设与实验》1、假设1、()总是使我们不停地提出问题,并试图找出答案。
2、()是科学探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3、科学史上,许多重要结论都是从()开始的。
4、()是有依据的猜想。
假设的依据往往来自(),但经验并不完全可靠。
5、魏格纳提出了()。
6、科学家收集证据的过程十分漫长、艰苦,需要()、()、和()。
2、实验一、填空:1、()的两种主要类型是()和()。
2、()是对事物的()、()进行模拟。
3、()通过有意识地改变()来证明该条件和实验结果的关系。
4、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1)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2)确保实验的公平。
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保持一样。
5、做过的模拟实验有:()、()、()等。
6、做过的对比实验有:()、()、()等。
二、问答题:1、做科学实验时,应注意什么?答:做科学的实验,要学会控制。
一要二要三要2、你做过的模拟实验、对比实验各有哪些?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