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 二战后建筑设计主要思潮67页PPT

合集下载

中外建筑史 -14.1 战后各国建筑概况

中外建筑史 -14.1 战后各国建筑概况

美国新奥尔良市大 体育馆
1976年,空间网架结构;
直径达207.3m;
日本世博会美国馆 的充气建筑
1970年,充气结构;
大型充气结构建筑的代表作品。
美国密歇根州亚克 体育馆
1975年,充气结构; 跨度168m,大型充气结构建筑的代
表作品。

朗香教堂
勒 柯布西耶作品; 被誉为20世纪最为震撼、最具有表现力的建筑; 建筑主体造型如同听觉器官,在倾听神与自然 的对话;黑色的钢筋混凝土屋顶如诺亚方舟;

朗香教堂
粗面、厚重的混凝土墙上布满大大小小多彩点 窗,并通过“光的隧道”将各色光奇妙地引入室 内; 不同厚重的建筑形体之间刻意留出的缝隙,也 使室内产生奇特的光影效果。
建于1972年,共59层,高209米; 是巴黎市区除埃菲尔铁塔外最高的建筑,也 是市区唯一的一座摩天大楼。

蓬皮杜艺 术文化中 心
1969年时,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为纪念戴高 乐总统,于是倡议兴建一座现代艺术馆;

楼板可上下移动,楼梯及所有设备完全暴露。
14.1.1 战后各国建筑活动
1.西欧各国
划,以工业的重新分布解决大 城市无限膨胀的问题。
14.1.1 战后各国建筑活动
1.西欧各国
① 英国
成果:
人口:50年代中叶伦敦周围的8个卫星城镇已拥有原
计划人口的一半。但他们并不满足,不断研究发现问 题。
建筑设计: “新陆地”,上面
房屋,下面是机动车交通道, 如伦敦的南岸艺术中心。
“新陆地”,上面 房屋,下面是机动 车交通道

夏隆作品。
罗密欧与朱丽 叶公寓
14.1.1 战后各国建筑活动

14 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

14 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

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哲学:1)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由荷兰建筑师凡·艾克主持设计。

儿童之家的空间形式与组合形态属“多簇式”,即把一个个标准化的单元按功能要求、结构、设备与施工的可能性组成一簇簇形式近似的小组。

儿童之家的功能要求复杂、空间性质多样且大小不一,建筑师以其在空间组织上严谨的逻辑性,将建筑组成为一个具有“迷宫似的清晰”的既分又合的统一体,奠定了后来被称为结构主义哲学的设计观念与方法。

2)中央贝赫保险公司总部大楼:由荷兰著名建筑师赫茨贝格主持设计,被认为是表现结构主义哲学最成功的实例。

①建筑由无数个平面呈正方形、结构构件标准化的单元组合而成。

②结构体系是钢筋混凝土框架填以混凝土砌块,楼板与屋面均为预制,空调系统与结构系统结合。

③结构的支撑点没有放置在单元的四角,而是放置在四个边长当中,因此各个单元转角处可以自由地向外开敞,以此建立一种与众不同的具有向社会开放意识的办公空间。

粗野主义倾向:√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主要流行于欧洲的建筑设计倾向。

名称最初由英国史密斯夫妇提出,有时被理解为一种艺术形式。

①粗野主义经常采用混凝土,把最毛糙的方面暴露出来,夸大那些沉重的构件,并把它们冷酷地碰撞在一起;②其美学根源是战前现代建筑中功能、材料与结构在战后的夸张表现。

粗野主义作为一种建筑倾向,对现代建筑思潮演变起了较大的作用。

1)莱斯特大学工程馆:莱斯特大学工程馆由英国著名建筑师詹姆斯·斯特林主持设计。

工程馆由教学主楼和大型厂房两部分组成。

其外部体量组合极具变化:①阶梯教室顶部如同“牛腿”一样直接伸出两个立面的外墙,不作任何装饰处理,表现出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②教学楼部分做成玻璃盒子状,高高地伸向空中,顶部用红砖墙收住。

③实验室部分相对封闭,开着凸出于墙外的三角形高窗。

④厂房水平展开,屋顶设计成一系列45°水平斜置的柱形玻璃天窗。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遵循着讲究功能、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4.“典雅主义”的倾向(Formalism) • 与“粗野主义”并行,运用传统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结构材料产生规整、 端庄、典雅之感; 实例:• 谢尔顿艺术纪念馆(P.Johnson ); • 美国驻新德里大使馆(Stone ); • 麦克拉格纪念会议中心(Yamasaki); • 西雅图世博会科学馆(Yamasaki ); • 纽约世贸中心(Yamasaki ) ;
5.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High-Tech)
• 不仅在建筑中坚持采用新技术,而且在美学上极力表现新技术;
实例:• 山梨县文化会馆(丹下健三) •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皮阿诺、罗杰斯)

在设计主导思想上“偏情”的思潮
1. 讲求“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 实例:• 珊纳特塞罗镇中心(阿尔托) • 香川县厅舍(丹下 • •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贝聿铭) 柏林爱乐音乐厅(夏隆) 宾州大学的理查兹医学研究楼(路易斯 • 康) 候机楼TWA(小沙里宁) 悉尼歌剧院(伍重)
第四章
第一节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战后现代建筑的普及与发展
一. 战后各国建筑的发展概况 二. 战后的城市规划与实践 三. 高层建筑与大跨度建筑 四. 战后各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第二节
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一. 在设计主导思想上“重理”的倾向
1.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实例:•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
•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研究中心; • 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 • 何塞-昆西公立学校。
2.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 20c.40’s末~60’s占主导地位; 实例:• “密斯风”; • 通用汽车技术中心(小沙里宁);
3.“粗野主义”的倾向(Brutalism) • 20c.50’s中~60’s中,特点是粗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和它们 粗鲁的组合; 实例:• • • • • 马赛公寓(柯布西耶); 亨斯特顿学校(史密森夫妇); 谢菲尔德大学方案(史密森夫妇); 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馆(P.鲁道夫);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J.斯特林 & 戈文);

第五章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第五章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斯大厦等。
第五章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纽约伍尔沃斯大厦 克莱斯勒大厦、帝国州大厦 屋顶加上塔楼,墙面装饰丰富, 借此炫耀资本家实力和财富。
第五章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4、CIAM的几次会议
❖ 第六次大会:提出为人创造既能满足情感需要,又能满足物质 需要的具体环境。
❖ 第八次大会:城市的公共空间形象设计--新建筑是否要与历史 建筑形式相呼应。
简化结构体系,精简结构构件,使产生很大的,没有屏障或者屏障很少, 可作任何用途的建筑空间;
净化建筑形式,精确施工,使之成为没有任何多余东西的只有直线、直 角组成的钢和玻璃的方盒子。
第五章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4、 “密斯风格”: 以“少就是多”为理论依据,以“全面空间”、“纯净形式”和
“模数构图”为特征的设计方法与手法被密斯用到各种建筑中,在五六 十年代极为盛行,被称为“密斯风格”。 5、代表作品:
第五章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第一节 进程中的反复
1、现代建筑派的形成与发展 2、现代建筑派的内涵 3、新传统派的出现
❖ 背景:一系列国家政权的变更。 ❖ 实质:强调政治美感,而手法相当保守的建筑学派。 ❖ 特点:构图手法上全面继承学院派,而形式上抛弃了古典主义装
饰,代之以简化的国家传统特色。 ❖ 建筑作品:前苏联-苏维埃宫方案、新德里总督府、纽约伍尔沃
西方近现代建筑史电子教案
第五章 二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
---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1)
2005年12月19日
第五章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本章主要内容及重点 1、主要内容:
(1)现代建筑设计原则。 (2)介绍建筑设计思潮的七种倾向。
2、重点:
(1)现代建筑设计原则,重理与偏情两类设计态度的特点。 (2)七种设计倾向各自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

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

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特点是:现代建筑设计原则普及,建筑形式多样化发展,美国成为设计思潮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一)对“理性主义’的充实与提高“理性主义”是指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格罗皮乌斯及其包豪斯学派和以勒·柯布西埃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

战后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是相当普遍的思潮,其特点是坚持“理性主义” 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并对它的缺点与不足作一些充实与提高,特别是讲究功能与技术合理的同时,注意了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生活需要,代表作如TAC设计事务所的哈佛大学的研究生中心。

(二)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是战后40年代末50年代下半期占主导地位的设计倾向。

它最先流行于美国,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的纯净、透明与施工精确的钢和玻璃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的代表。

范斯沃斯住宅、湖滨公寓、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伊利诺工学院的克朗楼和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是密斯在战后讲求技术精美的主要代表作。

西格拉姆大厦的紫铜窗框、粉红灰色的玻璃幕墙以及施工上的精工细琢使它在建成后的10多年中,被誉为纽约最为考究的大楼。

小沙里宁设计的通用汽车技术中心是另一著名代表作。

(三)“粗野主义”倾向“粗野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下半期到60年代兴起的建筑设计倾向。

其特点是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以及相互间的直接组合。

其代表人物是勒·柯布西埃。

英国的史密森夫妇、日本的丹下健三、前川国男等人。

代表作有柯布西埃设计的马赛公寓、昌迪加尔行政中心,史密森夫妇设计的谢菲尔德大学的设计方案,英国斯特林和戈文设计的兰根姆住宅,美国鲁道夫设计的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系大楼群和丹下健三设计的仓敷市厅舍。

(四)“典雅主义”倾向“典雅主义”(又译形式美主义)是同“粗野主义” 并进的,然而在艺术效果上却与之相反的一种倾向,主要流行于美国。

特点是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

第九篇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第九篇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西雅图世界朝览会中的科学馆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底层
“典雅主义”的倾向
“典雅主义”倾向在某些方面很象讲求技术精美
的倾向。一个是讲求钢和玻璃结构在形式上的精 美,而“典雅主义”则是讲求钢筋混凝土梁柱在 形式上的精美。 六十年代下半期以后,“典雅主义”倾向开始降 温,但它毕竟是比较容易被接受的,所以至今仍 时有出现。
时代背景
战争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战后建筑领域的科
学技术也有新的进展。钢材仍是主要的结构材料, 但建筑用钢向高强度方向发展,结构自身的重量 因而有所降低。水泥标号也提高了,钢筋混凝土 结构向轻质高强度方向迈进。预应力技术在50年 代中期推广使用。战争期间,由于制造飞机的需 要,铝产量大增;战争结束后,铝材大量用于建 筑之中。塑料也广泛应用于房屋建筑之中。从建 筑材料看,品种和质量都比战前进步了。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这种以“少就是多”为理论根据,以“全面空
间”、“纯净形式”和“模数构图”为特征的设 计方法与手法被密斯.凡.德.罗广泛套用到各种不 同类型的建筑中去,成为密斯.凡.德.罗的标志, 曾于50-60年代极为流行,因而被称为密斯风格。 以钢和玻璃的“纯净形式”为特征的诘求技术精 美的倾向到60年代末开始降温。自从七十年代资 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与能源危机后,现在,时 而会被作为浪费能源的标本而受到指责。
格罗皮乌斯和他的包豪斯学派和以勒· 柯布西耶 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它因讲究功 能而有“功能主义”之称:它因不论在何处均以 一色的方盒子、平屋顶、白粉墙、横向长窗的形 式出现,而又被称为“国际式”。它具有“现代 建筑”的一切特点,并强调建筑师有改造社会的 任务。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高的倾 向

外国建筑史-ch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外国建筑史-ch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谢尔顿艺术纪念馆
约翰逊

独特的券廊造型、设计施工精确,外 观典雅,有古典韵味。

谢尔顿艺术馆
雅马萨奇:典雅主义风格,常使用尖券
纽约世贸中心(1973)



110层,高411米。每边宽 63.5米, 外墙外包铝板,细长的玻璃窗 镶嵌在密集的金属柱中,远看 有无数细线向上延伸,显得十 分精致典雅。 雅马萨奇在他的设计生涯中, 逐渐发展了一种典雅、修长的 白色柱结构。它具有高度装饰 化的特点,并十分具有历史韵 味,会让人想到哥特式拱券。
塞尔特设计
由低层、多层、高层公寓 所组成的半开敞院落式建 筑群。 建筑设计结合功能需要, 群体布局结合视线观察的 角度,将低层部分展示于 沿街,尺度亲切。 塞尔特说:“建筑主要是 为居住和使用它的人创造 各种供他们使用,并使他 们赏心悦目的空间。

高层公寓基本单元
哈佛大学本科生科学中心


建筑外部空间变化:


楼的高低错落、面宽 尺度、体量变化、形 体变化 虚实对比:架空、天 桥、连廊、玻璃和石 材 院落空间组合:联系、 独立

西德国际住宅博览会

展览会中住宅形式多样,有高层、低层、 多层、板式、塔式、庭院式; 户形多样化 注重功能研究,造型突出变化。
皮博迪公寓(1963-1965)

亨斯特顿学校
史密森夫妇

采用钢结构, 暴露管线。
谢菲尔德大学设计方案
史密森夫妇

不关注建筑形体 的几何图形,以 基地地形和内部 交通的高低错落 为构图方式。

重点表现服务设 施:天桥、汽车
道、电梯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
形式直率, 暴露功能、结构、 材料、设备交通等 系统

经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经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外国建筑史---近现代部分
第五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对战后的思潮进行明确的分期是困难的。但为了便于认识,不妨把它 概括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下串叶。这是欧洲的“理性主义’在 新形势下的普及、成长与充实时期,也是其中某些方面的片面突出与片 面发展时期.
第二阶段是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末。这是‘现代建筑”进入形式上 的五花八门时期,也是“现代建筑”的第一代元老开始受到第二与第 三代的后起之秀挑战的时期。
现代建筑
外国建筑史---近现代部分
现代建筑
外国建筑史---近现代部分
现代建筑
外国建筑史---近现代部分
2、 密森夫妇:亨斯特顿学校,谢菲尔德大 学方案。 1954年。
3、前川国南:京都文化会馆。 4、保罗 –鲁道夫:耶鲁大学建筑艺术馆。 1959
——1963年。 5、詹姆斯-斯特林:莱斯特大学工程馆。 1959
No Image
现代建筑
外国建筑史---近现代部分
b、抽象象征:
1、柏林爱乐音乐厅: 汉斯.夏隆 2、美国越战纪念碑 林樱。 3、公主的“珍珠宫”
现代建筑
外国建筑史---近现代部分
No Image
现代建筑
外国建筑史---近现代部分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现代建筑
外国建筑史---近现代部分
时间:50-60年代. 建筑观: 吸取传统建筑的构图方法,比例工整\严谨,偶有装
饰,不用柱饰,以传神代替形式. 代表人物,作品: 1,密斯.凡.德.罗:西柏林美术馆. 2,斯东:美国驻印度大使馆。 3、雅马萨奇:纽约世界贸易中心 1973年
西北国家人寿保险公司大楼。 4、菲利浦.约翰逊:林肯文化艺术中心。

二战后的建筑思潮

二战后的建筑思潮

三)战后思潮的分期:
1)第一阶段:40年代末至50年代下半叶, 2)第二阶段: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末: 3)第三阶段:六十年代末至今,
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30年代 40年代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以后
有机主义 现 代 建 筑 国际主义风格 理性主义 (功能主义) 理 性 主 义 再 提 高 粗 野 主 义 典 雅 主 义 注 重 高 度 工 业 技 术 技 术 精 美 倾 向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
interbau国际住宅展览 会迪公寓
哈佛科学中心
B) “粗野主义”倾向
1)代表人物:
勒· 柯布西埃、斯特林和戈文(英国)、弗甘诺(意大 利)、鲁道夫(美国)、前川国男,丹下健三
2)特点: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和它们粗鲁结合 3)粗野主义的发展: 4)代表作品:
后现代主义
现代建筑之后
人 情 化 与 地 域 化
第 三 世 界 对 地 域 性 和 现 代 性 探 索
个 性 与 象 征
四)主要设计倾向:
A)对“理性主义”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1) “理性主义”的特点:
(1) 强调现代设计应是一个科学的、技术的、可量化的过程。 (2) 把建造过程视为技术过程、工程科学管理的理性化过程; (3) 把使用者视为纯理性的人,按照人体工程学去构造他们的 使用功能; (4) 在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追求简单的、冷漠 的、数学的理性美。 (5) 使用工业材料,大规模的工业化、标准化生产
马赛公寓
昌迪加尔行政中心
亨斯特登学校
公 园 山 公 寓
耶 鲁 大 学 建 筑 与 艺 术 馆
伦敦国家剧院
莱 斯 特 大 学 工 程 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这些倾向的动机主要是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理性 主义”所鼓吹的无条件地采用与表现新技术以及 在形式上的雷同反抗。
2、代表人物:阿尔瓦.阿尔托、丹下健三 3、代表建筑:珊纳特塞罗市政中心;麻省理工贝克
大楼 。
外国建筑史
山梨县文化会馆
外国建筑史 现代建筑进入多元化时期
• (三) “粗野主义”倾向
1、“从目前存在着的混乱的强大力量中,牵引出一 阵粗鲁的诗意来” 。
的设计师。
3、代表建筑: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等所有重理的作品
外国建筑史 现代建筑进入多元化时期
• (七)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1、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是要使每一房屋与每 场地都要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和特征,其标准是要 使人一见之后难以忘情。 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在建筑形式上变化 多端。究其手段,大致有三:运用几何形构图的;运 用抽象征的和运用具体的象征的。主张这种倾向的人 并不断把自己固定在某一种手段上,也不与他人结成 派,只是各显神通地努力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
• (四) “典雅主义”的倾向
1、致力于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 构产生规整、端装与典雅的庄严感。作品使人联 想到古典主义或古代的建筑形式,于是“典雅主 义”又称“新古典主义”,“新帕拉第奥主义” 或“新复古主义”。
2、代表人物主要为美国的约翰逊、斯东和雅马萨基 3、代表建筑:西雅图世界朝览会中的科学馆、纽约
2、代表人物:密斯.凡.德.罗 3、代表建筑:范斯沃斯住宅、湖滨公寓、纽约的西
格拉姆大厦,伊利诺工学院克朗楼和西柏林新国 家美术馆
外国建筑史 现代建筑进入多元化时期
范斯沃斯住宅
伊利诺工学院建筑系楼
外国建筑史 现代建筑进入多元化时期

14-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

14-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

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哲学:1)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由荷兰建筑师凡·艾克主持设计。

儿童之家的空间形式与组合形态属“多簇式”,即把一个个标准化的单元按功能要求、结构、设备与施工的可能性组成一簇簇形式近似的小组。

儿童之家的功能要求复杂、空间性质多样且大小不一,建筑师以其在空间组织上严谨的逻辑性,将建筑组成为一个具有“迷宫似的清晰”的既分又合的统一体,奠定了后来被称为结构主义哲学的设计观念与方法。

2)中央贝赫保险公司总部大楼:由荷兰著名建筑师赫茨贝格主持设计,被认为是表现结构主义哲学最成功的实例。

①建筑由无数个平面呈正方形、结构构件标准化的单元组合而成。

②结构体系是钢筋混凝土框架填以混凝土砌块,楼板与屋面均为预制,空调系统与结构系统结合。

③结构的支撑点没有放置在单元的四角,而是放置在四个边长当中,因此各个单元转角处可以自由地向外开敞,以此建立一种与众不同的具有向社会开放意识的办公空间。

粗野主义倾向:√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主要流行于欧洲的建筑设计倾向。

名称最初由英国史密斯夫妇提出,有时被理解为一种艺术形式。

①粗野主义经常采用混凝土,把最毛糙的方面暴露出来,夸大那些沉重的构件,并把它们冷酷地碰撞在一起;②其美学根源是战前现代建筑中功能、材料与结构在战后的夸张表现。

粗野主义作为一种建筑倾向,对现代建筑思潮演变起了较大的作用。

1)莱斯特大学工程馆:莱斯特大学工程馆由英国著名建筑师詹姆斯·斯特林主持设计。

工程馆由教学主楼和大型厂房两部分组成。

其外部体量组合极具变化:①阶梯教室顶部如同“牛腿”一样直接伸出两个立面的外墙,不作任何装饰处理,表现出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②教学楼部分做成玻璃盒子状,高高地伸向空中,顶部用红砖墙收住。

③实验室部分相对封闭,开着凸出于墙外的三角形高窗。

④厂房水平展开,屋顶设计成一系列45°水平斜置的柱形玻璃天窗。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遵循着讲究功能、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外建筑史---战后建筑思潮共43页文档

外建筑史---战后建筑思潮共43页文档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七种设计倾向
—— 既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又满足人的情感需要。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和提高的倾向; 粗野主义倾向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典雅主义倾向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人情化和地域化倾向 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一)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1、“理性主义”涵义: 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格罗皮乌斯及包豪斯学派行政中心----柯布西埃,五六十年代; 亨斯特登学校---史密森夫妇---早期(有密斯的影子) 谢菲尔德大学的设计方案----史密森夫妇----1954年----以基地地形和内
部交通高低错落为基础的构图方式。 公园山公寓---学生设计---1961---“街道平台”,公寓外形简朴而粗犷,
2、代表人物:
柯布西耶和英国(斯特林、戈文)、意大利(维加诺)、美国 (鲁道夫)与日本(前川国男、丹下健三)一些现代建筑派的第二代 与第三代建筑师。
3、粗野主义的发展:
马赛公寓大楼,昌迪加尔行政中心---巨大而沉重的雕塑品,出自柯布 西耶之手。
由英国史密森夫妇提出,认为“粗野主义”不单是形式问题,而是同 当时社会的现实要求与条件有关的。认为建筑的美应以“结构与材 料 的真实表现作为准则”,“不仅要诚实地表现结构与材料,还要暴露 它的服务性设施”。
否定历史,似乎现代建筑与历史水火不容; 过分强调建筑的客观与时代普遍性; 手法生硬,形式雷同。

第五章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图文

第五章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图文

第五章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图文---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1)NIT外建史课件CYL制作本章主要内容及重点1、主要内容:(1)现代建筑设计原则。

(2)介绍建筑设计思潮的七种倾向。

2、重点:(1)现代建筑设计原则,重理与偏情两类设计态度的特点。

(2)七种设计倾向各自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NIT外建史课件CYL制作第一节1、现代建筑派的形成与发展2、现代建筑派的内涵3、新传统派的出现进程中的反复背景:一系列国家政权的变更。

实质:强调政治美感,而手法相当保守的建筑学派。

特点:构图手法上全面继承学院派,而形式上抛弃了古典主义装饰,代之以简化的国家传统特色。

建筑作品:前苏联-苏维埃宫方案、新德里总督府、纽约伍尔沃斯大厦等。

NIT外建史课件CYL制作纽约伍尔沃斯大厦克莱斯勒大厦、帝国州大厦屋顶加上塔楼,墙面装饰丰富,借此炫耀资本家实力和财富。

NIT外建史课件CYL制作4、CIAM的几次会议第六次大会:提出为人创造既能满足情感需要,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的具体环境。

第八次大会:城市的公共空间形象设计--新建筑是否要与历史建筑形式相呼应。

第九次大会:批判“雅典宪章”,认为老一代建筑大师没有摆脱功能主义的现状,提出在城市设计中应考虑到城市的可识别性、邻里感、归属感、场所感等等,反映新一代更关心城市具体形态与社会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第十次大会NIT外建史课件CYL制作5、二战后的建筑设计思潮的特点:“现代建筑”设计原则的普及;建筑形式五花八门;美国成为设计思潮的主要动力之一。

6、“现代建筑”的设计原则:创时代之新,建筑要有新功能、新技术、新形式;理论上承认建筑具有艺术与技术双重性,提倡两者结合;认为建筑设计是空间的设计及表现;反对外加装饰,提倡适用和实际,以空间的容量和体量在组合构图中的比例与表现为准则;提出四向度构图手法。

NIT外建史课件CYL制作7、20世纪50年代涌现的七种设计倾向——既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又满足人的情感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