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青霉素类
常用抗生素类药物的特征及作用
常用抗生素类药物的特征及作用常用抗生素类药物的特征及作用抗生素是一种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它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治疗感染的目的。
根据其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的不同,抗生素可以分为多个类别,每种类别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作用。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最早被发现和应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在治疗细菌感染方面具有广谱效应。
这类药物的特征是其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这个结构对于抗菌作用至关重要。
青霉素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破坏其结构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经过长期的药物研发和改进,青霉素类药物的种类繁多,可针对不同类型的细菌感染而选择使用。
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由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严重感染,特别是对于耐药性细菌的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
这类药物的特征是其化学结构中含有氨基糖苷环,它可以与细菌核糖体结合,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进行给药。
三、喹诺酮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其特征是其化学结构中含有喹诺酮环。
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菌DNA代谢,阻断DNA合成和复制,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喹诺酮类抗生素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特别是对于呼吸道、泌尿道和消化道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
四、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特别是对于肺炎链球菌感染有较好的疗效。
这类药物的特征是其化学结构中含有大环内酯环,这个结构是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以通过口服给药或静脉注射进行使用。
五、糖肽类抗生素糖肽类抗生素是一类由两个不同类别的抗生素结合形成的药物。
这类药物的特征是其化学结构中同时含有糖环和肽环。
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作用机制,糖肽类抗生素对抗肺炎球菌和嗜血杆菌等细菌具有较好的疗效。
总结起来,常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和作用。
抗生素的分类
抗生素的分类抗生素一般是指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能够杀灭或抑制其它微生物的一类物质及其衍生物,用于治疗敏感微生物(常为细菌或真菌)所致的感染。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主要有以下几类:1、青霉素类:为最早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疗效高,毒性低。
主要作用是使易感细菌的细胞壁发育失常,致其死亡。
人、哺乳动物的细胞无细胞壁,因此有效抗菌浓度的青霉素对人、哺乳动物机体细胞几呼无影响,因而对人体副作用较少。
临床常用的青霉素类药有: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阿莫仙)、苯唑青霉素等。
2、头孢菌素类:本类抗生素自6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发展迅速,应用日益广泛。
习惯上依据时间及对细菌的作用,分为一、二、三代。
常用的有:头抱氨苄(先锋霉素IV)、头抱唑啉(先锋霉素V)、头抱拉定(先锋霉素皿)、头抱咲辛(西力欣)、头抱曲松(罗氏芬)、头抱噻肟(凯福隆)、头孢哌酮(先锋必)等。
3、氨基糖苷类:本类抗生素性质稳定,抗菌普广,在有氧情况下,对敏感细菌起杀灭作用。
其治疗指数(治疗剂量/中毒剂量)较其它抗生素为低,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耳毒性。
常用的有:链霉素、庆大霉素、霉卡那素、丁胺卡那霉素等。
4、大环内酯类:本类抗生素均含有一个12—16碳的大内酯环,为抑菌剂,仅适用于轻中度感染,但是为目前最安全的抗生素之一。
红霉素为本类的代表,临床应用广泛,对青霉素过敏者常以本品治疗。
近年来研制开发了许多新品种,临床效果显著,如阿奇霉素(泰力特、希舒美)、克拉霉素、罗它霉素、地红霉素等。
常用的还有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交沙霉素等。
5、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等。
本类抗生素可沉积于发育中的骨骼和牙齿中,反复使用可导致骨发育不良,牙齿黄染,牙釉质发育不良,自妊娠中期至3岁,危险性最大,并可持续至7岁甚至更久,故孕妇、哺乳期妇女及8岁以下小儿禁用。
6、氯霉素类:本类抗生素特点是脂溶性高,易进入脑脊液和脑组织,并对很多病原体有效,但可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抗生素分类及抗菌谱
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
适应症:敏感旳葡萄球菌、链球菌属(肠球菌除外)、肺 炎球菌、流感杆菌、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肠道菌 属、枸橼酸杆菌属、奇异变形杆菌、雷特格式变形杆 菌、摩根氏变形杆菌所致下列感染:
败血症、术后感染、烧伤感染、皮下脓肿、痈、 疖、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 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肺炎、脓胸、胆管炎、胆囊炎、 腹膜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炎、前列腺炎、脑 脊膜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子宫旁组织炎、附件 炎、前庭大腺炎、中耳炎
喹诺酮类药物分类及作用
药物
第一代 萘啶酸 吡哌酸
第二代 吡哌酸
第三代 氧氟沙星 环丙沙星
第四代 曲伐沙星 莫昔沙星
抗菌谱
G-杆菌
G-杆为主
应用范围 尿路与肠道感染 各系统
G-杆菌 G+杆菌
各系统感染
G--杆菌 G+杆菌 厌氧菌 各系统感染
(五)喹诺酮类
存在问题
• 有些药物神经系统、肝、心脏传导系统等毒副反应 较严重
奥硝唑葡萄糖注射液
• 适应症:(一)治疗由拟脆弱杆菌、多形拟杆菌、一般拟杆 菌、幽门螺杆菌等敏感厌氧菌所引起旳多种感染性疾病 1、腹部感染 2、盆腔感染 3、口腔感染 4、外科感染 5、脑部感染 6、败血症、菌血症等严重厌氧菌感染 (二) 用于手术前预防感染和手术后厌氧菌感染 (三) 治疗消化系统严重阿米巴虫病
头霉素类:头孢西丁
非经典
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0
-内酰胺类 单环类:氨曲南
氧头孢烯类:噻吗灵
与酶克制剂旳复合剂
1、青霉素类
(一)青霉素G(1940年) (二) 半合成青霉素
耐酶青霉素(苯唑青霉素 氟氯西林) 耐酸青霉素(青霉素V ) 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匹氨西林) 抗绿脓杆菌青霉素(羧苄西林、磺苄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
青霉素类抗生素分类及应用
青霉素类抗生素分类及应用青霉素是一类最早开发并广泛使用的抗生素,在临床上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青霉素类抗生素按照结构和抗菌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四个主要分类:天然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氨基苄青霉素和特异性青霉素。
下面将就这四类青霉素的分类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天然青霉素是从青霉菌属真菌中提取得到的,结构特点是具有四元环的β-内酰胺结构,如青霉素G。
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阳性菌和某些革兰阴性菌感染,如链球菌感染、肺炎球菌感染等。
然而,天然青霉素易受到青霉素酶的破坏,导致抗药性问题。
因此,为了提高抗药性并扩大抗菌谱,科学家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和合成。
半合成青霉素就是基于天然青霉素结构进行化学合成的药物。
通过在天然结构上引入不同的基团或改变侧链结构,使得药物在生物体内更稳定并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
典型的半合成青霉素有氨苄青霉素和青霉素V。
氨苄青霉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并且对抗青霉素酶的作用更强,常用于治疗耐青霉素酶产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而青霉素V广泛用于口腔和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氨基苄青霉素是青霉素的一种衍生物,具有对青霉素酶的强抑制作用,能有效对抗青霉素酶阳性的细菌。
因此,氨基苄青霉素广泛用于治疗分泌青霉素酶的细菌引起的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等。
特异性青霉素是指在结构上经过大量改造具有自身独特抗菌谱的抗生素。
特异性青霉素的结构基础上都包含有内酰胺环,如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等。
阿莫西林广泛应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常见感染的治疗,具有既往应用范围延伸到更广的抗菌谱的特点。
总体而言,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肤感染和软组织感染、中耳炎、鼻窦炎等。
此外,青霉素类抗生素还可以与其他抗生素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在某些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可以选择氨基苄青霉素与利福霉素联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青霉素类抗生素也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
青霉素的作用和功效
青霉素的作用和功效
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
其主要作用和功效如下:
1. 治疗细菌感染:青霉素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治疗多种细菌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气管炎、中耳炎、尿道炎等。
2. 预防风湿热:青霉素可以用于治疗链球菌感染,特别是对于患者易致风湿热的患者,能够有效预防心肌炎、心内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3. 预防梅毒:对于梅毒病人,青霉素是最常用的治疗药物,能够有效杀灭梅毒螺旋体,预防梅毒病情的恶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4. 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对于存在感染性心内膜炎危险的病人,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青霉素可以用作预防性药物,降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青霉素对于革兰阴性菌和真菌不敏感,对于某些细菌的抗药性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此外,青霉素对于部分人群可能存在过敏反应,且青霉素类药物属于处方药物,使用前请遵医嘱。
常用抗生素种类及作用
常用抗生素种类及作用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根据作用机制和覆盖范围的不同,抗生素可以分为许多种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介绍一些常用的抗生素种类及其作用。
1.青霉素类抗生素青霉素是最早被广泛使用的抗生素之一,它主要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来杀死细菌。
青霉素可分为天然青霉素和合成青霉素两大类,其中最常用的是青霉素G和青霉素V。
青霉素类抗生素适用于治疗革兰阳性细菌感染,如链球菌感染和肺炎球菌感染。
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能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从而杀死细菌。
该类药物常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和泌尿道感染。
常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包括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等。
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杀死细菌。
这类药物对于革兰阴性细菌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常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和血液感染等。
常见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庆大霉素、奈替米星和阿米卡星等。
4.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能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从而阻止细菌生长和繁殖。
这类药物广谱抗菌,适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常见的四环素类抗生素包括土霉素、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等。
5.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广泛使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卡那霉素类等。
这类抗生素能够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来杀死细菌,对于革兰阳性细菌和多数革兰阴性细菌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适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6.糖肽类抗生素糖肽类抗生素是一类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杀死细菌的药物。
这类药物适用于治疗肺炎、结核病和骨髓炎等疾病。
常见的糖肽类抗生素有万古霉素、卡那霉素和链霉素等。
以上只是部分常用抗生素的种类及其作用,还有许多其他种类的抗生素未能一一列举。
每种抗生素都有其独特的抗菌谱和作用机制,医生会根据具体疾病的细菌病原体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行合理选药。
常见抗生素的分类-第四类抗生素
罕有抗生素的分类1. 青霉素类:青霉素.青霉素v.阿莫西林.氨苄西林.苯唑西林钠.氯唑西林.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哌拉西林.美洛西林.替卡西林.阿洛西林钠.美西林.羧苄西林.磺苄西林.呋布西林钠.萘夫西林钠.双氯西林.匹氨西林.阿帕西林.阿扑西林.匹美西林.甲氧西林.仑氨西林.福米西林.氟氯西林2.青霉素类复方制剂:阿莫西林/氟氯西林.阿莫西林/双氯西林.氨苄西林/氯唑西林3.青霉素类+酶克制剂(舒巴坦.克拉维酸.他唑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莫西林/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美洛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4.头孢菌素类: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头孢硫脒.头孢乙氰.头孢替唑钠.头孢匹林钠第二代头孢菌素类:头孢呋辛钠.头孢克洛.头孢孟多.头孢替安.头孢丙烯.头孢雷特.头孢尼西钠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克肟.头孢泊肟.头孢甲肟.头孢地嗪.头孢磺啶.头孢唑喃.头孢唑肟.头孢咪唑.头孢他美酯.头孢特伦酯.头孢布坦.头孢地尼.头孢匹胺第四代头孢菌素类头孢吡肟.头孢克定.头孢匹罗头孢菌素类+酶克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头孢噻肟/舒巴坦.头孢曲松/舒巴坦 (头孢三代+酶克制剂)5.碳青酶烯类硫霉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厄他培南6.其他β-内酰胺类拉氧头孢.氟氧头孢.头孢米诺.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坦.头孢拉宗.氨曲南7.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核糖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西索米星.奈替米星.小诺米星.异帕米星.阿司米星.依替米星.大不雅霉素.地贝卡星.巴龙霉素.新霉素8.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金霉素.胍甲环素.地美环素.美他环素9.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琥乙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林霉素.阿奇霉素.泰利霉素.地红霉素.吉他霉素.乙酰吉他霉素.麦迪霉素.乙酰麦迪霉素.交沙霉素.麦白霉素.罗他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竹桃霉素.依托红霉素.氟红霉素10.糖肽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11.磺胺类磺胺嘧啶.复方新诺明.磺胺甲噁唑.柳氮磺砒啶.磺胺米隆.磺胺二甲嘧啶.磺胺二甲异嘧啶.磺胺异唑.磺胺苯吡唑.磺胺对甲氧嘧啶.磺胺多辛.磺胺脒.酞磺醋胺.琥磺胺噻唑.磺胺林.甲氧苄啶12.喹诺酮类吡哌酸.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培氟沙星.芦氟沙星.司氟沙星.莫西沙星.萘啶酸.氟罗沙星.格帕沙星.曲伐沙星.淋沙星.吉米沙星.加替沙星.妥舒沙星.帕珠沙星.司帕沙星13.硝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14.林克胺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15.磷霉素类磷霉素16.酰胺醇类氯霉素.甲砜霉素17.其它类利奈唑胺.多粘菌素B.粘菌素.杆菌肽.夫西地酸钠.新生霉素18.抗真菌类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脂质体.制霉菌素.灰黄霉素.克念菌素.咪康唑.酮康唑.益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噻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克霉唑.联苯苄唑.氟胞嘧啶.特比萘芬.卡泊芬净.阿莫罗芬.萘替芬.环吡酮胺.托萘酯.美帕曲星。
常见抗生素种类一览表
常见抗生素种类一览表
以下是常见的抗生素种类及其用途的一览表:
1. 青霉素类抗生素(Penicillins):
- 用途:常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如咽喉炎、肺炎等。
- 代表药物:青霉素G、阿莫西林。
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ides):
- 用途:常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和皮肤感染,如扁桃体炎、疱疹等。
- 代表药物:红霉素、阿奇霉素。
3. 强力霉素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s):
- 用途:常用于治疗严重细菌感染,如肺炎、脑膜炎等。
- 代表药物:庆大霉素、新霉素。
4. 四环素类抗生素(Tetracyclines):
- 用途:常用于治疗皮肤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如痤疮、尿路感染等。
- 代表药物:四环素、强力霉素。
5. 磺胺类抗生素(Sulfonamides):
- 用途: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和结膜炎,如膀胱炎、结膜炎等。
- 代表药物:磺胺甲苯、磺胺噻唑。
6.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luoroquinolones):
- 用途: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和呼吸道感染,如膀胱炎、支气
管炎等。
- 代表药物:氟氧氟喹诺酮、左氧氟沙星。
请注意,抗生素的种类众多,每种抗生素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
适应症。
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请咨询医生的建议,并按照医生的指
示正确使用抗生素。
青霉素类抗生素
体内过程
不耐酸,口服胃酸破坏。i.m吸收快而完全,15-30min血药浓度达峰值,t1/2 0.5-1h,作用维持4-6h,脑 膜炎时,药物进入脑脊液,达有效浓度。原形肾小管分泌排泄,与丙磺舒竞争排泄,合用提高青霉素血药浓度。
给药剂量:一般感染40-80万u/次,2次/日i.m 严重感染4次/日,或更大剂量。 长效制剂: 普鲁卡因青霉素:水混悬液,溶解度低,i.m吸收慢,1次/日。 苄星西林:油混悬液,1-2次/月,i.m 特点:长效制剂吸收慢,持续时间长,血药浓度低,用于轻症或预防感染。
谢谢观看
提取来源
天然青霉素:从青霉菌的培养液提取而得,含G、K、X、F和双氢F等,其中G产量高,有应用价值。
理化性质
钾、钠盐粉针剂稳定,常温下数年有效水溶液不稳定,常温数小时部分水解,效价↓,可产生致敏物质,故 临用时配制。
抗菌效价:以国际单位(u)表示 1u=0.6μg钠盐 1mg钠盐=1667 u 1u=0.625μg钾盐 1mg钾盐=1595 u
青霉素类抗生素
抗菌药物
01 提取来源
03 抗菌作用
目录
02 理化性质 04 抗菌机制
05 耐药机制
07 体内过程
目录
06 临床应用 08 不良反应
一种抗菌药物,主要用于G+菌、G-球菌、螺旋体,放线菌感染,对G-杆菌不敏感。分为半合成青霉素、天然 青霉素。天然青霉素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得,含G、K、X、F和双氢F等,其中G产量高,有应用价值。半合成青 霉素是在中间体6—氨基青霉烷酸(6-APA)侧链上加入不同基团。
耐药机制
(1)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破坏β内酰胺环. (2)耐药菌产生新的PBPs、对青霉素的亲和力降低。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应用指南一线药物的使用原则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应用指南一线药物的使用原则青霉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药物,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和良好的耐受性。
在医学领域中,青霉素类抗生素通常被作为一线药物来治疗多种感染疾病。
然而,虽然青霉素类抗生素在治疗上具有很高的效果,但在应用过程中也需要遵循一定的使用原则和注意事项。
一、选择合适的青霉素类抗生素选择合适的青霉素类抗生素是确保治疗效果的第一步。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致病菌以及药物的特点来进行选择。
一般而言,常见的治疗细菌感染的青霉素类抗生素有普鲁卡因青霉素、阿莫西林、苯唑西林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感染,选择不同的药物是必要的。
二、遵循适当的给药途径和用药剂量青霉素类抗生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给药,如静脉注射、口服等。
在给药途径的选择上,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感染类型来决定。
同时,在给药剂量上也需要注意遵循医嘱,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药物浓度,提高疗效。
三、严格按照疗程使用药物青霉素类抗生素的疗程是指治疗感染所需的连续使用时间。
在临床应用中,我们必须严格按照医嘱的规定用药时间,不得擅自停药或延长用药时间。
这是因为提前停药可能导致未完全杀灭菌株,延长用药时间可能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四、重视药物的不良反应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但仍需引起重视。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胃肠道不适等。
在使用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五、合理搭配其他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需要同时使用其他药物来增强治疗效果或缓解药物的副作用。
例如,联合应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可以提高抗菌活性。
然而,在药物搭配上也需要注意避免药物相互作用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六、定期监测治疗效果和细菌耐药性在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感染后,我们需要定期监测治疗效果和细菌耐药性的情况。
这有助于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并及时采取措施来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总之,在应用青霉素类抗生素时,我们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青霉素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抗生素本类药物可分为:(1)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细菌的药物,如青霉素(G)、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青霉素V(苯氧甲基青霉素)。
(2)耐青霉素酶青霉素,如甲氧西林(现仅用于药敏试验)、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等。
(3)广谱青霉素,抗菌谱除革兰阳性菌外,还包括:①对部分肠杆菌科细菌有抗菌活性者,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②对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具抗菌活性者,如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
一、适应证1. 青霉素:青霉素适用于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不产青霉素酶)金葡菌等革兰阳性球菌所致的感染,包括败血症、肺炎、脑膜炎、咽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猩红热、丹毒等,也可用于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和肠球菌心内膜炎,以及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李斯特菌病、鼠咬热、梅毒、淋病、雅司、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奋森咽峡炎、放线菌病等。
青霉素尚可用于风湿性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某些操作或手术时,预防心内膜炎发生。
普鲁卡因青霉素的抗菌谱与青霉素基本相同,供肌注,对敏感细菌的有效浓度可持续24小时。
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轻症感染。
苄星青霉素的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仿,本药为长效制剂,肌注120万单位后血中低浓度可维持4周。
本药用于治疗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及扁桃体炎,预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风湿热;本药亦可用于治疗梅毒。
青霉素V对酸稳定,可口服。
抗菌作用较青霉素为差,适用于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轻症感染。
2. 耐青霉素酶青霉素类:本类药物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仿,但抗菌作用较差,对青霉素酶稳定;因产酶而对青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对本类药物敏感,但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对本类药物耐药。
主要适用于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者除外)感染,如败血症、脑膜炎、呼吸道感染、软组织感染等;也可用于溶血性链球菌或肺炎链球菌与耐青霉素葡萄球菌的混合感染。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结构特点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结构特点引言:青霉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药物,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本文将重点介绍青霉素类抗生素的结构特点,包括其化学结构、分子构型和作用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青霉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含有β-内酰胺环的天然或合成化合物。
其化学结构主要由β-内酰胺环、侧链和其他辅助结构组成。
1. β-内酰胺环:这是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核心结构,由四个原子组成,包括一个碳原子、一个氮原子和两个氧原子。
这种特殊的环结构赋予了青霉素类抗生素独特的抗菌活性。
2. 侧链:侧链是与β-内酰胺环连接的部分,不同种类的青霉素类抗生素具有不同的侧链结构。
侧链的结构决定了抗生素的抗菌谱和药理特性。
例如,青霉素G 的侧链为苯乙酰基,而氨苄青霉素的侧链为氨苄基。
3. 辅助结构:除了β-内酰胺环和侧链外,青霉素类抗生素还可能包含其他辅助结构,如苯环、噻唑环等。
这些结构对抗生素的活性和药理特性也有一定影响。
二、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分子构型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分子构型具有一定的立体化学特点,这与其抗菌活性和药理特性密切相关。
1. 立体异构体:青霉素类抗生素存在多种立体异构体,其中最常见的是D型和L型异构体。
两种异构体的构型差异主要体现在β-内酰胺环和侧链的相对位置上。
这些立体异构体的存在对抗生素的活性和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
2. 空间构型: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分子结构具有一定的空间构型,包括平面构型和空间构型。
这些构型对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和与细菌靶点的结合能力有一定影响。
三、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青霉素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
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抑制横向连接:青霉素类抗生素能够与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横向连接酶发生结合,从而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这使得细菌无法维持细胞壁的完整性,导致细菌死亡。
2. 干扰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类抗生素能够与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前体物质结合,从而干扰其正常的合成过程。
抗生素分类及代表药物
1.青霉素类
广谱青霉素(对绿脓杆菌无活性)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G+及G-
流感噬血杆菌、部分变形杆菌、大肠杆 菌无效
1.青霉素类
对绿脓杆菌具有活性的青霉素
替卡西林、哌拉西林、阿洛西林、 美洛西林
耐药率高
1.青霉素类
主要作用于G-杆菌的青霉素 替卡西林、美洛西林
2.头孢菌素类
分三代(Ⅰ~Ⅲ代) 抗G+能力逐渐降低,抗G-能力逐渐增强 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增高
五.其他—抗厌氧菌药物
甲硝唑、替硝唑 亚胺培南 克林霉素
五.其他—抗真菌药物
抗真菌药物 两性霉素B 氟康唑
3.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大多数耐药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的耐药机制是产生β内酰胺酶,水解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的酰 胺键,使抗生素失活。β内酰胺酶抑制
剂和酶发生反应使其失活,使细菌恢复
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
3.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常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克拉维酸(棒酸) 舒巴坦 他唑巴坦
单独应用易产生耐药
五.其他—磷霉素
广谱抗生素,G-、G+作用不强
优点: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 可与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合用, 毒性低。
仅用于轻、中度感染,基础状况好
五.其他—磺胺类
单用效差,但加用TMP(甲氧苄定) 作用明显增强。
G+、G-及衣原体有效
副作用-胃肠刺激大,对肾有损害
3.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头霉素类:归于头孢Ⅱ代
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后者强
但对绿脓杆菌、不动杆菌、MRSA肠 球菌耐药
3.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碳青霉烯类
对大多数β内酰胺酶和ESBLs高度 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抗生素1.1 青霉素类1.1.1青霉素G Benzylpenicillin B【药理作用】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产生抗菌作用,对多数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球菌、嗜血杆菌属、螺旋体和放线菌均有抗菌活性,但多数葡萄球菌菌株(>90%)包括金葡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均可产生β内酰胺酶水解青霉素使之灭活。
(2)吸收后广泛分布于组织、体液中,不易透入眼、骨组织、无血供区域和脓腔中,易透入有炎症的组织。
可通过胎盘,除在妊娠前3个月羊水中青霉素浓度较低外,一般在胎儿和羊水中皆可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本品难以透过血脑屏障,但在有炎症的脑脊液中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5%~约为30分钟,肾功能减退者可延长至2.5~10小时,老年人和新生儿也30%。
乳汁中可含有青霉素。
血浆蛋白结合率为45%~65%。
t1/2较长。
约19%在肝内代谢。
在肾功能正常情况下,约75%的注射量于6小时内自肾脏排出。
主要通过肾小管分泌排泄,在新生儿,青霉素则主要经肾小球滤过。
青霉素可为血液透析所清除,使血清半衰期缩短,但腹膜透析无此效果。
【适应症】敏感菌所致感染,在风湿性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病人进行口腔手术或牙科操作,胃肠道和生殖泌尿道手术或某些操作时,青霉素也可用于心内膜炎的预防。
【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较常见,必须就地抢救;(2)毒性反应:鞘内注射超过2万单位或静脉滴注大剂量青霉素可引起肌肉阵挛、抽搐、昏迷等反应(青霉素脑病)。
此反应多见于婴儿、老年人和肾功能减退病人。
(3)青霉素钠100万单位(0.6g)含钠离子1.7mmol (0.039g),大剂量给予后,尤其是在肾功能减退或心功能不全病人,可造成高钠血症。
每日给予病人1亿单位青霉素钠后,少数病人出现低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和高钠血症。
(4)赫氏反应和治疗矛盾:治疗矛盾见于梅毒病人。
(5)二重感染。
【药物相互作用】(1) 不宜与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类、磺胺药等抑菌剂合用,尤其是在治疗脑膜炎或需迅速杀菌的严重感染时。
(2)丙磺舒、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磺胺药可减少青霉素类在肾小管的排泄,因而使青霉素类的血药浓度增高,而且维持较久,半衰期延长,毒性也可能增加。
(3)青霉素钾或钠与重金属,特别是铜、锌和汞呈配伍禁忌。
呈酸性的葡萄糖注射液或四环素注射液皆可破坏青霉素的活性。
青霉素也可为氧化剂或还原剂或羟基化合物灭活。
(4)青霉素静脉输液加入头孢噻吩、林可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琥乙红霉素、两性霉素B、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苯妥英钠、盐酸羟嗪、丙氯拉嗪(prochlorporazine)、异丙嗪、维生素B族、维生素C等后将出现混浊,故本品不宜与其他药物同并滴注。
(5)青霉素可增强华法林的作用。
(6)本品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混合后,两者的抗菌活性明显减弱,两药不能置同一容器内给药。
【禁忌症】对任何青霉素类过敏的患者禁用本品。
【注意事项】(1)用前须详细询问过去病史及用药过敏史,有无易为病人忽略的反应症状,如胸闷、搔痒、面部发麻、发热等,以及有无个人或家属有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2)注射前必须做皮试。
(3)交叉过敏反应:病人对一种青霉素过敏者可能对其他青霉素和头孢菌素过敏。
(4)青霉素可经乳汁排出少量。
(5)对诊断的干扰:应用青霉素期间,以硫酸铜法进行尿糖测定时可出现假阳性反应,用葡萄糖酶法者则不受影响。
大剂量青霉素钾和青霉素钠作注射给药可分别出现高钾血症和高钠血症。
多数青霉素类的应用可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或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6)有哮喘、湿疹、枯草热、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患者应慎用本品。
老年人和肾功能严重损害时须调整剂量。
(7)青霉素过量时以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为主,血液透析可加速药物排泄。
【给药说明】(1)注射液应新鲜配制应用。
(2)成人每日剂量超500万单位时宜用青霉素钠静脉给药。
分次滴注,一般6小时一次。
(3)肌内注射:50万单位的青霉素钠或钾,加灭菌注射水1ml使溶解;超过50万单位者则需加灭菌注射用水2ml。
不应以氯化钠注射液作溶剂。
静脉给药速度不能超过每分钟50万单位。
【制剂和规格】粉针:80IU【临床常规用量】(1)成人常用量:肌内注射,一日80万~200万U,分3-4次;静脉滴注:一日200万~1000万U,分2~4次给药。
(2)小儿常用量:肌内注射,2.5万U/kg,每12小时1次给药。
静脉给药:每日5万~20万/kg,分2~4次。
(3)新生儿(足月产)剂量:一次5万U/kg,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出生第1周每12小时1次,>7天每8小时1次,严重感染每6小时1次。
(4)早产儿剂量:第1周3万U/kg,每12小时1次,2-4周每8小时1次,以后每6小时1次。
(5)肾功能损害严重者再调整剂量或延长给药时间。
1.1.2 氨苄西林 Ampicillin B【药理作用】对革兰阳性球菌和杆菌(包括厌氧菌)的抗菌作用基本与青霉素相同,但对粪肠球菌的作用较后者为强。
革兰阴性细菌中脑膜炎奈瑟球菌、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杆菌、布氏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门菌属等皆对本品敏感。
某些大肠埃希菌及某些志贺菌属也对本品敏感,但后者多数耐药,其余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脆弱拟杆菌等对本品耐药。
氨苄西林对军团菌和胎儿弯曲杆菌有一定抗菌作用。
本品口服后吸收良好,但受食物影响。
妊娠期血药浓度明显较非妊娠期低。
体内分布良好。
细菌性脑膜炎病人每日静脉注射150mg/kg,前3天脑脊液中浓度可达2.9mg/L,以后浓度将随炎症减轻而降低。
正常脑脊液中仅含少量氨苄西林。
本品可通过胎盘到达胎儿循环,在羊水中达到一定浓度。
胸、腹水、关节腔积液、眼房水、乳汁中皆含相当量的本品。
伤寒带菌者B管胆汁中浓度平均为血药浓度的3倍多,最高可达17.8倍。
本品分布容积为0.28L/kg。
本品主要再肝内代谢,通过肾清除。
氨苄西林可为血液透析清除,但腹膜透析对本品的清除无影响。
【适应证】用以治疗敏感细菌所致的上、下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脑膜炎、败血症、心内膜炎等。
【不良反应】与青霉素钠相仿,以过敏反应较为多见。
皮疹是最常见的反应,多发生于用药后5天,呈荨麻疹或斑丘疹。
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偶见氨苄西林相关肠炎也极为罕见。
少数病人出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大剂量氨苄西林静脉给药可发生抽搐等神经系统毒性症状,婴儿应用氨苄西林后可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前囟隆起。
氨苄西林所致的间质性肾炎亦有报告。
氨苄西林不良反应的防治与青霉素钠同。
【药物相互作用】参阅青霉素钠。
(1)氯霉素在高浓度(5~10mg/L)时对本品无拮抗现象,在低浓度(1~2mg/L)时可使氨苄西林的杀菌作用减弱,但对氯霉素的抗菌作用无影响。
氨苄西林在体外对金葡菌的抗菌作用可为林可霉素所抑制。
氨苄西林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和肠杆菌属的体外抗菌作用可为卡那霉素所加强。
庆大霉素可加速氨苄西林对B组链球菌的体外杀菌作用,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对产β内酰胺酶的淋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64mg/L,联合应用克拉维酸可使这两种青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降至4mg/L。
(2)本品与下列药品有配伍禁忌:硫酸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磷酸克林霉素、盐酸林可霉素、黏菌素甲磺酸钠、多黏菌素B、琥珀氯霉素、红霉素乙基琥珀酸盐和乳糖酸盐、四环素类注射剂、新生霉素、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胺、阿托品、盐酸肼屈嗪、水解蛋白、氯化钙、葡萄糖酸钙、维生素B族、维生素C、含有氨基酸的营养注射剂、多糖(如右旋糖酐40)和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这些药物可使氨苄西林的活性降低。
(3)别嘌醇可使氨苄西林皮疹反应发生率增加,尤其多见于高尿酸血症。
氯霉素和氨苄西林合用于细菌性脑膜炎时,远期后遗症的发生率较两者单用时为高。
(4)氨苄西林能刺激雌激素代谢或减少其肠肝循环,因而可降低口服避孕药的效果。
【禁忌症】参阅青霉素钠。
用药前须先做青霉素皮肤试验,阳性者禁用。
【注意事项】(1)后期妊娠孕妇应用氨苄西林可使血浆中结合的雌激素浓度减少,但对未结合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无影响。
(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病人应用本品时易发生皮疹,因此,本品应避免用于这些病人。
【给药说明】供肌内注射可分别溶解125mg、500mg和1g氨苄西林钠于0.9~1.2ml、1.2~1.8ml和2.4~7.4ml灭菌注射用水中。
氨苄西林钠静脉滴注液的浓度不宜超过30mg/ml。
【制剂和规格】胶囊:0.25g 注射剂:0.5g【临床常规用量】(1)成人:①肌内注射剂量为一日2~4g,分4次给予。
②静脉给药,剂量一日4~12g,分2~4次,一日最高剂量为14g。
③口服,一日1~2g,分4次服用。
(2)小儿:①肌内注射,剂量为一日50~100mg/kg,分4次给予。
②静脉给药,剂量一日100~200mg/kg,分2~4次给予,一日最高剂量为300mg/kg。
③口服,剂量25mg/kg,一日2~4次。
(3)新生儿:①足月产儿每次12.5~50mg/kg;出生后前48小时每12小时1次;第3日~2周每8小时1次,以后每6小时1次。
②早产儿,第一周、1~4周和4周以上每次12.5~50mg/kg,分别为每12小时、8小时和6小时1次,静脉滴注给药。
口服不推荐。
(4)肾功能减退、晚期肾功能衰竭病人:应适当延长给药时间。
1.1.3阿莫西林 Amoxicillin B【药理作用】参阅氨苄西林钠。
本品能抑制细菌的细胞壁的合成,杀菌作用优于氨苄西林。
对某些链球菌属和沙门菌属的作用,较氨苄西林为强,但志贺菌属对本品多数耐药。
口服后迅速吸收,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不显著。
可通过胎盘,乳汁、汗液和泪液中含有为1~1.3小时。
主要在肝代谢,部分药物经胆汁排泄,肾中清除,尿中阿莫西林浓度很高,血液透析能消除本品,腹膜透微量。
t1/2析无清除作用。
【适应症】治疗伤寒、其他沙门菌感染和伤寒带菌者可获得满意疗效。
治疗敏感细菌不产β内酰胺酶的菌株所致的尿路感染也获得良好疗效,对下尿路感染的患者和不产酶淋病奈瑟菌尿道炎、宫颈炎,口服单次剂量3g即可获得满意疗效。
肺炎链球菌、不产青霉素酶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和不产β内酰胺酶的流感嗜血杆菌所致的耳、鼻、喉感染、呼吸道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皆为适应证。
钩端螺旋体病也可用阿莫西林。
本品亦可用于敏感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和粪肠球菌所致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本品与克拉霉素和兰索拉唑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有良好疗效。
【不良反应】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较为多见,皮疹易发生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者。
此外尚有药物热、哮喘等。
少数病人的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偶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白细胞降低。
由念珠菌或耐药菌引起的二重感染。
【药物相互作用】参阅氨苄西林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