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客观和主观
谈谈你对历史客观性的认识
谈谈你对历史“客观性”的认识历史的“客观性”应该是指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过程的客观性,即客观的历史的客观性,不过在我看来记载的历史也有部分客观性。
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则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
客观的历史是人类社会过去发生和经历过的事情与过程,是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历史客观性概念是19世纪西方历史主义的产物。
梅尼克在《历史主义的兴起》一书中指出,历史主义是与文艺复兴以来的自然法体系相对立的思潮,它在近代德国以兰克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史学中得到最典型的体现。
历史客观性概念是历史主义史学的核心概念,它的主要含义是:历史是客观的过去,它独立于历史学家之外,是历史认识的对象。
“过去”由事实构成,历史事实决定着历史真实。
历史真理存在于历史事实中,有待于历史学家将其发现出来,历史认识是否是历史真理,就看历史认识是否和历史事实相符合。
和历史事实相符合的历史认识,就是具有客观性和历史真理性的历史认识。
在这一说法中,客观性是和事实、科学性、真理性相联系的概念,并且处于它们之间的核心。
没有客观性就无法把握事实的本质,历史认识的科学性、真理性也都无法判定。
历史的客观性这一理解,是来源于自然科学,是十九世纪的历史学家力图使历史学科学化的一个结果。
尽管历史学科学化的进程对于历史学的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必须明确指出,历史学的客观性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是绝对不同的。
因为历史学的对象与自然科学的对象是截然不同的。
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的自然存在,其发展变化具有内在的客观规律,是可以重复、多次发生的,对它的研究可以借助人工的环境再现其变化的进程。
历史事件作为人类活动的表现,是个别的,不具有重复性和(自然的)客观规律性,人们也不可能通过自身的活动在现实中重复这一进程。
对于历史的研究,人们只能通过对史料的考察,在思想中再现历史进程。
而这种历史进程的再现,是艺术的再现,而不是回到生活本身。
而“‘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真正差别并非出于井然有序与混乱之间的对峙,而是在生活中缺少那种通过讲述将事件转变成故事的观点。
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记录和反映。
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研究,不断地探索着历史的真相和本质。
由于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客观性意味着历史认识应该尽可能地贴近事实、客观、真实,而非片面、主观和歪曲。
本文将从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影响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因素、完善历史认识客观性的途径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历史认识的主观性指的是人们在历史研究和历史传播过程中受到个人的认知能力、认知水平、认知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存在主观性、片面性和局限性。
在历史研究中,研究者的个人情感、观点、意识形态等因素会对研究成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使得历史研究呈现出一定的主观性。
在历史传播中,传播者的立场、角度、目的等也会影响历史信息的传达和接受,使历史认识产生主观性。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指的是人们在历史研究和历史传播过程中尽可能地贴近历史事实、客观真实,避免个人偏见和情感色彩对历史理解的影响,使历史认识更加公正客观。
客观性要求历史研究者在研究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应当尽可能地客观公正地总结和评价历史,避免片面、主观和歪曲的历史认识。
1. 个人认知因素2.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对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也有着显著影响。
不同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背景会对人们的历史认识产生不同的影响,导致历史认识呈现出一定的主观性。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和理解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历史认识难以做到客观。
3. 历史文献的真实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是影响历史认识客观性的重要因素。
历史文献的真实性直接影响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识,假如历史文献存在伪造和篡改,必然导致历史认识的偏差和主观性。
确保历史文献的真实性对于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历史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历史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是影响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关键因素。
初中二年级历史学习技巧学会辨析历史事件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初中二年级历史学习技巧学会辨析历史事件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历史学习是初中阶段学生所面临的一门重要学科。
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帮助学生们了解过去的事件和人物,了解社会的发展变迁,并培养其思考问题和分析能力。
但是,历史事件在记录和传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辨析历史事件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讨论初中二年级学生学习历史时的技巧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辨析历史事件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一、扩大阅读范围要学会辨析历史事件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首先需要扩大阅读范围。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历史资料,如教科书、图书馆、互联网等。
在阅读过程中,要选择不同来源的资料,尤其是多读一些不同观点的文章,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多个方面。
同时,学生们也可以与同学们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和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促进思考和认知的深入。
二、比较不同观点历史事件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常常表现在不同人的观点和解读上。
学生应该学会比较不同观点,寻找事件的客观事实和主观解读之间的差异。
比较不同观点有助于我们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不仅仅是接受单一的观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
同时,学生还可以尝试自己提出问题,反思不同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三、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往往具有重要的影响因素,学生们在分析历史事件时需要仔细研究事件所处的时代背景。
比如,一些政治决策、社会运动可能是历史背景下人们的选择结果,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而一些自然灾害、战争等事件则是人们无法控制的客观现象。
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辨别事件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四、引用史料和证据学生们在辨析历史事件时,应该注意引用史料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史料和证据是了解历史事件的基础,也是判断事件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键依据。
学生可以通过引用相关史书、文献、报道、个人日记等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分析这些史料和证据的来源、真实性和可信度。
客观的历史与主观的历史学
客观的“历史”与主观的“历史学”——从邓世昌的“义犬”说开去刘松柏江苏省吴江市盛泽中学右图是伫立在威海市中心环翠楼公园广场上的一尊英雄的铜像,他就是那位在甲午战争的黄海大战中指挥战舰勇冲敌阵的北洋海军“致远”号管带邓世昌。
你也许会留意到铜像的侧旁还卧着一只猎犬,它就是邓世昌豢养的那只后来被人们赋以“义犬”之称的太阳犬。
大多数中国人都熟悉甲午英雄邓世昌与他这只“义犬”的故事。
以往史料大致是这样记载的: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军主力在黄海大东沟附近爆发激战,北洋舰队旗舰“定远”不幸舰首中弹,燃起大火,烟雾笼罩整个舰首,导致主炮无法瞄准射击,日本军舰乘机围攻旗舰“定远”号。
在万分危急之时,邓世昌指挥“致远”冲到“定远”号之前,为旗舰保驾护航。
“定远”号转危为安,“致远”号则不幸重创,舰体严重倾斜。
这时,邓世昌下令“致远”号冲向日方的舰队,决意与日舰同归于尽,然而途中中炮,不幸沉没。
邓世昌既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念头,因而落水后,随从游近递去救生圈,邓世昌却用力推开,“左一”号鱼雷艇抛来救生绳,这位刚烈的管带亦不应。
就在邓世昌即将随波沉没的一刻,爱犬竟游来咬住他的手臂,“公斥之去,复衔其发”,这只通人性的动物也不忍让主人下沉。
最后,邓世昌毅然抱住爱犬,一起追随“致远”号而去。
甲午黄海战役结束不久,邓世昌和这只通人性的太阳犬的故事便在国内流传开来。
当时著名的新闻风俗画报《点石斋画报》即用画作加以渲染。
在各界悼念邓世昌的挽联中,也出现了“不济以死继之至今毅魄如生问逃溃诸军能勿頳颜惭义犬”、“臣为国死弟为兄死仆为主死大节萃一门更能义感灵獒力挽颓波留正气”等述及邓世昌爱犬的内容。
正因为如此感人故事的流传,使得这只太阳犬与邓世昌的高大形象一起为世人所缅怀,并赋予它“义犬”的美誉。
以上关于邓世昌与其“义犬”的感人故事一直令国人深信不疑,我也不例外,直到最近华东师大历史系杨彪教授在课上给了我们一份完全不同的史料记载。
历史唯物主义如何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历史唯物主义如何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它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认为历史是由客观条件和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所决定的。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客观性和主观性在历史中起着重要影响,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历史的完整性和丰富性。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看待历史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历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强调历史事实的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的普遍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客观规律性的反映,是客观条件和客观因素的统一体。
历史发展是一个客观过程,受到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斗争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决定。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客观性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只有客观把握历史的客观规律,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看待历史的主观性。
主观性是历史研究和历史实践的重要因素,强调人的意识和行为在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主观性是指人类在历史中的意识和实践活动,是历史演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历史的发展轨迹,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历史的走向。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到,主观性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正确把握历史的主观性,才能深刻理解历史的意义和历史的内在规律。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下,历史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客观性是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主观性是历史演变的内在动力和推动力。
客观性决定主观性,主观性又反作用于客观性。
只有正确把握历史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历史,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客观条件和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所决定的。
客观性和主观性在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历史的完整性和丰富性。
只有正确把握历史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才能洞察历史的真相,把握历史的规律,为实现未来历史的发展作出贡献。
历史认识的要素范文
历史认识的要素范文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和反思。
了解历史认识的要素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思考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历史认识的几个重要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历史的客观性。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们主观意识的支配。
历史的客观性意味着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个人或群体的主观意识而改变。
历史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客观事实出发,独立于主观情感和意识形态进行历史研究和认识。
第二个要素是历史的主观性。
历史是人类自我反思的产物,是人类主观意识的表现。
历史的主观性要求我们在研究和认识历史时,必须考虑个人和群体的主观意识对历史的影响。
个人和群体的主观意识会影响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影响历史的呈现和解释方式。
第三个要素是历史的时空性。
历史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
时间和空间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维度,也是历史认识不可或缺的要素。
历史的时空性要求我们在研究和认识历史时,必须考虑时代和地域的差异对历史的影响,并将历史事件放置在其相应的时代和地域背景中进行分析和解读。
第五个要素是历史的多元性。
历史是多样的,不同的群体和个体对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
历史的多元性要求我们在研究和认识历史时,必须考虑不同群体和个体的视角和观点,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历史叙事,避免单一的解释和评价。
第六个要素是历史的发展性。
历史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
历史的发展性要求我们在研究和认识历史时,必须关注历史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为理解和预测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以上是历史认识的几个重要要素。
了解这些要素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历史的本质和特点,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历史事件,从而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思想启示。
历史认识的深入研究也需要我们进行多元的历史文化交流与对话,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推动世界历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你认为人类对于历史的解释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你认为人类对于历史的解释是客观的还是主观
的?
人类对历史的解释既有客观的一面,也有主观的一面。
客观的解释是指基于事实和证据进行的分析和推断,而主观的解释则是指受到个人观点、情感和偏见的影响。
首先,客观的解释是通过对历史事件、文献、考古发现等客观存在的事实进行分析和解释。
这种解释是建立在客观的证据和数据基础上的,例如历史学家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对历史事件的考古发现等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解释,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然而,人类对历史的解释也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例如,不同的历史学家可能会根据自己的观点和偏见对同一历史事件进行不同的解释,这就体现了主观性。
同时,历史事件的解释也受到当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的时代和地域可能对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的解释。
因此,人类对历史的解释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
在进行历史解释时,需要尽量避免个人偏见和情感的影响,依据客观的证据和数据进行分析和推断,以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同时也需要意识到历史解释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客观的
分析和评价。
历史叙述原则
历史叙述原则
历史叙述原则是指在对历史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分析和解释时,应当遵守的一系列科学原则。
常见的历史叙述原则包括:
1.客观性原则:历史叙述应该以客观的态度、方式和事实为基础,避免主观臆断、缺乏证据、片面化、武断和偏见性。
2.时代性原则:历史叙述应该将历史事件置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中进行分析和解释,不能把当代观念和价值观强加于历史中。
3.因果关系原则:历史叙述应该以因果关系作为分析和解释的主要原则,追溯事物的发展过程和结果,弄清其原因、条件和影响。
4.多元视角原则:历史叙述应该从多元视角看待一个历史事件或现象,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全面深入地了解其多种因素和维度。
5.连续性原则:历史叙述应该尊重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趋势,不断推进历史的发展,不断开创历史的新局面。
总之,历史叙述原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规范,是历史研究者必须遵循的核心原则。
“客观”历史与“主观”历史的纠缠
第3 7卷第 1 期
¨客 观 "历 史 与 ¨主 观 "历 史 的 纠 缠
黎 学 军
( 广西 大 学 政 治 学 院 , 宁 5 00 ) 南 30 4
摘
要 :如何叙述史实才能如其所是 的那样 展 示它, 一直是 史学界 、 这 哲学界 关注 的问题 。史实 的“自在
性” 属人性” 与“ 像一把 手术 刀, 中西史学界划分成两大 学派。西方 史学界有所 谓“ 观 的” 将 客 与“ 主观 的” 史学 派, 我们亦有“ 直书” 曲笔” 与“ 之分。回顾 中西史学家对该 问题针锋相 对 的论述 , 回顾史 学史本 身 的发展 历程, 人们可 以认识到历史的意义并非 一成不变。人类未 必能找到一种 完全“ 观的” 客 叙述史实 的方法或体裁 , 但在
讲 真话 , 且在宣 称 自己讲真话 的 时候 , 并 几乎毫不 迟
疑地认 为别人 在讲 假话 。厄尔维 几人 的大规模迁徙 果真如 凯撒所 说 的是 为 了谋 求更 大的霸权 吗?凯撒 所解读 的原 因是 , 尔 维几 人 好 的 , 乙事 是 不好 的” 其 中 的 “ , 甲事 与 乙事
意 大利 。[ ] f4_78 不 同 的 围观 者 , 同 的 结 4 (y7 4) 7 不 论, 而且都 言之凿 凿 。 史学 家诠 释 的是 前人 留下 的史 学典 籍 , 修 昔 如
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博物馆里有一座令人惊 异 的希罗多 德和修 昔底德 的双 面雕 像 , 头背着 头 , 看 着相反的方向。此两人都是希腊历史的探询者 , 都
一
复兴运 动是席 卷整个 欧洲 大陆 的。但兰克 就不那 么
认为 , 他认为 中世 纪德 国是直 接 过渡 到 宗教 改 革 时
历史和记忆之间有什么区别
历史和记忆之间有什么区别?
历史和记忆之间有一些重要区别,尽管它们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交叉和重叠。
这些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客观性与主观性:
历史通常指的是对过去事件的客观记录和研究,它致力于尽可能准确地还原过去的事实、事件和发展。
记忆则是个人或集体对过去的主观感知和回忆,它受到个体的情感、体验和立场等因素的影响。
范围与深度:
历史涉及广泛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包括全球范围内的事件和发展,以及各种历史时期和主题。
记忆通常局限于个人或特定集体的经历和体验,因此在深度和范围上可能有所限制。
记录与传承:
历史通过书籍、学术研究、档案资料等方式被记录下来,并通过教育和传播等途径传承下去。
记忆则主要通过口述、个人回忆、传统习俗等方式传承,更多地
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流中。
意义与价值:
历史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的意义,可以为人们提供认识过去、理解现在、预测未来的价值。
记忆则更多地关注个人或特定集体的身份认同、情感联系和社会凝聚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历史是对过去客观事实和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的意义;而记忆则更多地体现了个人或特定集体对过去的主观感知和体验,具有情感性和个体化的特点。
尽管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侧重点,但历史和记忆在理解和解释过去以及构建人类文明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什么是历史,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历史?
什么是历史,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历史?历史是指过去发生的事件和人物经历,并通过书面记录、口述传承等方式被保留下来。
历史的意义不仅是了解过去,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因此,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呢?一、历史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无论是国家的兴衰、文明的更迭,还是人类的思想和行为,都在不断地被历史记录下来。
历史的一大作用就是从过去学习,为未来做好准备。
二、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会因为我们的主观意识而改变,但人们对历史的解读却常常是主观的、片面的。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客观地看待历史,去除我们的个人喜好和偏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并尝试理解不同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观和客观原因。
三、历史是复杂的历史是非常复杂的,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难以准确预测和理解。
不同党派、国家、文化和民族的历史观也有所不同。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学习多方面的历史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进一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角度的历史。
四、历史是鉴戒的历史对于人类有着重要的鉴戒意义。
它可以使人更好地认识到人类社会的特点和本质,更好地预测与面对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从历史中学习,善于总结,尝试避免历史的重复或进一步改变历史的进程。
五、历史是开放性的,每一个历史事件、人物、文化都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
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历史观固化在某一个时期或某一个角度,而应该持续加强对历史的探究和学习。
同时,也需要牢记历史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不断地提出新问题和新观点,推动人类社会向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善于对历史进行探究和解读,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同时,在看待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尊重历史的客观性和多样性,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断探索人类社会中不同文化、思想和行为的成果。
高一历史选修一第二课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选修一第二课知识点总结在高一历史选修一的第二课中,我们学习了历史的基本概念、历史的时空概念以及历史学的基本方法和研究内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历史的基本概念历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学科。
历史包括客观历史和主观历史两个层面。
客观历史指的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主观历史则是人们对过去的记录和解释。
二、历史的时空概念历史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发生的。
时间是历史的最基本维度,包括年代、时期、时代等概念。
空间是历史发生的地点,包括国家、地区、城市等范围。
三、历史学的基本方法历史学的基本方法包括历史考证、历史比较、历史研究等。
历史考证是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史料等资料,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
历史比较则是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探索历史规律和特点。
历史研究则是依托于历史学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对历史事件及其原因、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
四、历史学的研究内容历史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等方面。
经济史研究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经济制度变迁等。
政治史研究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等。
文化史研究历史时期的文化变迁、文化交流等。
五、历史的意义与作用历史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历史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预测未来。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从而更好地应对当前的问题和挑战。
其次,历史能够培养人们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念,帮助人们提升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历史有助于塑造人们的文化身份和历史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六、历史的局限性与反思历史也有其局限性,过于依赖历史可能导致历史唯物主义的偏见。
另外,历史的研究受到历史文献和资料的局限,很多历史事件可能无法得到全面的解释和呈现。
总结起来,高一历史选修一第二课主要涉及历史的基本概念、历史的时空概念、历史学的基本方法和研究内容。
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和学习历史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虚无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关系
历史虚无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关系一、历史虚无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定义1. 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否认历史客观存在性的观点,认为历史是由人主观创造的,历史中的事件和事实都是主观理解和解释的产物,没有客观存在的事实。
2.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是一种认为现实世界的存在和发展完全由主观意识的观点,认为世界的存在和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识所决定的,对客观世界的存在和发展持怀疑态度。
二、历史虚无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关系1. 共同点历史虚无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都是一种对客观存在和真实性的否定,都认为客观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主观意识所决定的,对客观世界有着怀疑的态度。
2. 区别历史虚无主义是针对历史事件和事实的存在和真实性持怀疑态度,主张历史是由人主观创造的。
而主观唯心主义是对整个世界的存在和发展持怀疑态度,认为一切客观存在都是由人的主观意识所决定的,对现实世界的存在持否定的观点。
三、历史虚无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危害1. 对历史的扭曲历史虚无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会导致对历史的扭曲和否认,否定历史事实和事件的客观真实性,给人们正确理解历史带来困难和误导。
2. 对科学的否定历史虚无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对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持怀疑态度,认为科学的认识和发现都是主观的产物,否定了科学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3. 对社会的不利影响历史虚无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消极的影响,阻碍了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客观现实,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对策1. 加强历史教育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念和方法。
2. 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教育,培养学生扎根客观事实,注重科学实践,提高科学素养,树立科学观念。
3. 推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加强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分析,引领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实,推动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历史虚无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对社会的影响是非常负面的,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加强对其负面影响的抵制和批判,推动社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管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毛泽东关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认识论结论的理论内涵毛泽东的《实践论》在从哲学理论高度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①这一重要结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
毛泽东认为,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同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及其探索和改造的客观对象的符合、一致,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的适用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变成谬误。
正如列宁指出的:“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
”②所以,即使曾经被实践所证实了的科学理论,在把它贯彻到实际中去的时候,也要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灵活地运用,决不能无视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超历史跨范围地到处照抄照搬。
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真理和价值辩证统一的原理,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
初中历史六大观念
初中历史六大观念1. 历史是客观的历史是客观的观念意味着历史记录的事实是独立于人们的主观意识和感觉的。
历史是通过记录和研究过去的事件和文化现象来重建过去的真实面貌。
历史学家通过收集和分析史料、考古发现和口述历史等多种资料来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这一观念强调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历史研究应该遵循一定的方法论和规范,减少主观偏见的干扰。
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时应当尽可能客观公正,避免随意臆断和歪曲历史事实。
2. 历史是主观的历史是主观的观念意味着历史记录和解释是受到历史学家主观意识和价值观的影响的。
历史研究的主体是人类,历史事件的解释是通过历史学家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来完成的。
这一观念认为历史的研究和理解是建立在历史学家的主观意识和能力之上的,不同历史学家可能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解读和评价。
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时应当提醒自己自身的价值观和背景对历史的解释有潜在影响,并努力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3. 历史是连续的历史是连续的观念意味着历史并不是孤立的事件或时期的集合,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事件和时期的持续发展。
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前因后果相互关联,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这一观念要求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时要关注事件和时期之间的联系和变迁。
历史的研究不能只看到片面的现象,而是需要从全局的角度来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4. 历史是差异的历史是差异的观念意味着历史是多样的,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区存在着差异性。
历史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现象,而是多样性的集合。
不同地区和文化的历史有其独特性和特征。
这一观念强调历史研究要充分认识和尊重不同地区和文化的历史差异。
历史学家需要在研究历史时考虑到不同地区和文化的背景和特征,避免简单地用自身的价值观来评价和解释其他地区和文化的历史。
5. 历史是发展的历史是发展的观念意味着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
人类社会不断经历着变革和发展,历史事件是这种变革和发展的产物。
历史变革的推动力来自于人类的思想、经济、社会和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如何区分历史中的直接,间接,根本,客观,主观原因
C.俄普奥三国君主建立的“神圣同盟”失去实力
D.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日趋壮大
例2:1939年国民政府政策重心发生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A.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接连失利 B.汪精卫集团叛国到导致国民党分裂
C.
例3:武昌起义后,列强由准备武装干涉转为“严守中立”,导致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实行商鞅变法 B.更多是用铁制农具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例2:清政府“预备立宪”之所以是一场骗局,主要是因为:
A.借“预备”之名拖延立宪 B.载沣任摄政王总揽大权
C.不能满足立宪派的要求 D.极力维护君主专制权利
例3:陈独秀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主要是因为他:
1.着重考查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
此类试题的题干用语多采用“主要原因是”、“主要是因为”、“最主要的是”、“主要是”、“主要是由于”等。(启示:根本原因强调其“决定性、必然性”。主要原因强调其“重要性”。直接原因强调其“连续性”。)
例1: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4、历史事件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指在诸多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但这种主导因素有时不止一个,像内因、根本原因、主观原因等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的称之为“最主要的原因”,不属于主要原因的就是次要原因了。不过一般的考试题目只问大家某个历史事件的主要原因。如: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1)建立了以中共领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中共领导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持久抗战。(3)中共坚持实行全面抗战路线。(4)国民党政府在正面战场的抗战。(5)中国的抗战得到爱国华侨和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持。这些原因都应算是主要原因了,但第一条原因应是“最主要的原因”了。也可以说是根本原因吧。其他几个原因自然就是“次要原因”。
历史中的主观与客观(改)
国学通论期末试题历史中的主观与客观历史中的主观与客观———综述史事、史书和史学的区别哲学基地班周嘉诚2014300010012【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辨清国学意义上的史事、史书、史学这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主要采取了文献研究法和网络材料收集法。
首先明其内涵,多方面论述这三个概念的定义,并在其中进行穿插比较和联系。
以此,比较清晰地区别了这“三史”的概念。
得出一个结论:三者虽有区别但是不能忽视其联系,要综合其功能加以运用,以此来更好地服务于学科和人类社会。
关键词:史事;史实;史书;史学;区别;主观与客观又仔细看了一遍考卷上的顺序,发现是史书最先,其次史事,再次史学。
愚以为顺序若按照时间次序来排是有些颠倒了。
毕竟史书是源于史事的嘛!其实此三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主观类和客观类。
史事是历史中发生了的,是不以后来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尽管有太多太多粉饰历史、矫揉造作的现象,但是历史的真相就在那里,无可辩驳。
因此,我归之为客观类。
那么,史书和史学自然就属于主观类了。
史书来源于人,或说来源于记言的人。
无论是否为信史,其首先离不开客观的史事;其次,少不了载言之人。
在古代,撰写史书的大多为史官。
因此,一部史书的撰写必然掺杂了记述者本人的主观要素。
就算是官府主持编撰的经典也是以控制人民的思想为目的。
至于史学,这种研究如何记载和使用历史资料的学科,就更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的探索和总结。
以下,就来详细分述此三者的显著区别。
其实,初看史事这个词语,有些别扭且输入法里也没有这词组。
若是顾其名来思义,则可以解释为历史上发生的事情。
这就有一个问题:因为是历史上发生的,其在传扬的过程中是否发生夸大或者掩饰,这是后人难以分辨的。
哪怕是在历史事件的当时,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或者不同人的不同价值观念,对于一件史事的理解也是五湖四海千差万别。
于是,在史事中就有了史实这一子概念。
史实也就是所谓信史,大多来源正式。
或由官方公布,或由权威机构发布。
这些,是在一个时代被大多数人承认了的史事,即史实。
历史学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历史学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在历史学中,主观性与客观性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过去的事件、人物和社会发展,对历史的解释往往会涉及到主观和客观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历史学中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关系,并就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1. 历史学的主观性历史学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历史记录和历史解释上。
首先,历史记录往往存在信息的不完整和选择性。
在历史事件发生后,记录下来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有所偏颇。
历史记录者的观点、立场和意识形态也会对历史事实的呈现产生影响。
其次,历史解释是一个主观的过程,历史学家根据已有的历史资料和其自身的认知,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和分析。
这些解释和分析往往带有历史学家个人的见解和理论倾向。
然而,尽管历史学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历史学家们仍力求在其研究中保持客观性。
2. 历史学的客观性尽管历史学的主观性不可避免,历史学家们在研究中仍追求客观性。
客观性是历史学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它要求历史学家尽可能客观地描述和解释历史事件。
客观性要求历史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尽可能排除主观偏见,尽量以客观的立场对待历史数据和资料,并且在研究结论中给出合理、客观的解释。
为了实现客观性,历史学家们常常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们会收集尽可能全面和准确的历史资料,包括公开记录、个人日记、报纸报道等。
其次,历史学家们会依据这些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对其进行校正和验证。
此外,历史学家们还会调查多个来源的资料,以便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释。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历史学家们努力追求客观性,历史学中的客观性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 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互动在历史学中,主观性与客观性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的。
历史学家的主观立场和思想倾向会影响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和观点。
而同时,客观的历史事实和资料也会对历史学家的主观想法产生一定的制约和调整。
历史学家们在进行历史研究和解释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并根据新的历史发现来更新自己的研究成果。
客观历史与主观历史的纠缠
客观历史与主观历史的纠缠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客观历史与主观历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客观历史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和事件,而主观历史则是人们对这些历史的理解和诠释。
客观历史与主观历史的纠缠是一个复杂且微妙的关系,本文将探讨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一部分:客观历史的重要性客观历史是通过原始资料和文献记载等形式记录下来的历史事实和事件。
客观历史是存在的,它不受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与事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被验证和证实。
客观历史对于人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预测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客观历史是人们对于自身发展和演化的警示和借鉴。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客观历史的存在还有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通过对历史的总结和反思,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和不足,以便更好地改进和发展。
第二部分:主观历史的意义与限制主观历史是人们对客观历史的理解和诠释。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方式,所以主观历史必然存在。
主观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事实和事件的个人观点和立场,这也是人类认识客观历史的一种方式。
主观历史的存在丰富了历史研究的角度和深度,人们通过对主观历史的分析和比较,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观点和观念对历史的解读和影响。
主观历史还能够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促使人们对历史进行深入研究。
然而,主观历史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主观历史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偏见和立场的影响,导致对历史事实和事件的扭曲和误解。
其次,主观历史可能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因为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诠释往往是片面的和不完整的。
第三部分:客观历史与主观历史的相互作用客观历史与主观历史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客观历史为主观历史提供了基础和依据,主观历史则对客观历史进行了诠释和阐释。
客观历史的存在为主观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料,使得主观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有了重要的基础。
同时,主观历史也对客观历史的认知和解读产生了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的客观和主观与历史教学
乳源高级中学苟智斌
新课改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在教法、学法、教材解读等许多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教学的进步。
但对一线教师来说,仍然有许多潜在或显在的问题困扰着教学。
比如“什么是历史”、“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认识历史”等等一些看似简单的历史学问题,我们却不知如何回答更好。
经验告诉我们,历史教学要进一步提高,需要打破这些尴尬。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历史本体,更清楚地认识了历史的本质,提高历史实践的能力。
一个偶然机会,我接触到陈新教授所著的《西方历史叙事学》。
通过对西方传统历史哲学、现代历史哲学和后现代历史哲学的简单了解,我开始从史学实践的角度去思考一些有关历史观念的问题。
本文就此历史的客观和主观,以及对历史教学的启示,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历史是客观与主观的综合
历史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许多年,至今也没有停息的迹象。
其原因是,无论从客观的角度和主观的角度去思考历史,都会发现一些使你欣喜若狂的东西。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件。
这种最普遍的观点,但人们很快意识到这是对历史最粗浅的认识。
现在人们普遍认同历史一词具有双重含义:一为历史事实,二为历史事实的叙述(历史编纂)。
同时,人们还认识到人类只能做到回忆过去、面对现在和筹划将来,人们根本无法直接接触已经消逝的过去,认识历史只能从人们的回忆、文件档案或前人制造的物品中寻找。
这样,人们不禁会问:回忆、文件档案这些过去的事实的表述可靠吗?它是不是我们要追寻的那个历史?
“历史是真实可靠的,是客观存在的”,这是最为流行的看法,因为它最接近于常识。
常识往往使我们认为,自己过去的实践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会清楚地回忆起那一幕幕“真实”的经历;以此类推,我们相信前人的一切行为实践也是客观存在的,通过某种途径,我们可以将那些行为实践客观真实地表现出来。
然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他们认为自己面对的表现出来的历史并非完全可靠,其实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历史和建构历史。
因此,他们确信在历史学实践中,普遍的主观性是无法避免的。
首先,我们在描述历史事实所用的媒介就是我们平时生活在交流的语言,而人类语言并非完全可靠的媒介。
因为语言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它会因为不同的修辞和语言结构或情境的变化,经常性地发生语义的转化。
历史的经历者、描述者、阅读者属于不同的人群,以意义不稳定的语言作为唯一媒介进行交流,所谓的客观真实性是无法完全保证的,反而处处体现了语义的主观性。
其次,用语言文字描述历史总是需要一定的结构形式,编织一定的情节结构也是在所难免。
历史的发展本身并没有所谓开头、经过和结尾,只有过去、现在、将来三维时间的动态过程。
为了追求历史作品的最大影响力,历史学家们借用了文学艺术的一些表现手法,虚构了诗化的外在形式,赋予历史主题以“开头──过程──结果”的叙述顺序,甚至根据需要将其编织成喜剧、悲剧、浪漫剧或讽刺剧等等。
第三,历史实践者并非简单地描述事实,更重要的是探索和传承深藏于历史中的价值意义,这依赖于实践者主观创造的能力。
在探索实践中,价值体系不断被丰富,新的意义不断被生成;在叙述价值意义时,常常根据需要选择史实,在历史的断裂处通过解释、分析链接完整,在关键处显性或隐性地进行或道德或意识形态的主观评价。
以上可以看出,我们接触的所有历史并非都是客观真实的,实践中的历史是建构的历史,到处弥漫着主观性。
顽固的坚持客观,不承认历史的主观性,将会成为双重主观。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由此而轻视历史的客观性呢?当然不能。
如若那样,我们又将会陷入相对主义甚至虚无主义的泥潭,将会失去历史学科生存的最后阵地。
在历史实践中,我们无论怎样主观创造、参与建构,我们都无法撇开史实存在而不管,所有的建构活动都必须围绕史实进行,受史实制约。
语言修辞和结构尽管会出现语义的变化,但语言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语义并非完全随意,而符合社会主体共同利益的公共语言的存在,就足以保证语言交流的相对稳定性。
情节结构尽管是编织的虚构形式,但编织一个好的情节结构是为了使已经泯灭的过去真实具有一个即时的形态,而非去创造另一个“真实”。
价值意义、解释、评价这些原本体现意识形态的主观因素,却真实地体现了历史实践者的历史性,从另外一面体现了主观意识产生的客观性。
综上,认识历史不能简单地轻视主观或客观任何一方,只有综合二者,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的本质。
二、以客观主义为基础,做一个积极的主观参与者
既然历史是主观和客观的综合,那就意味着,好的历史实践既能“如实直书”,又能“建构想象”,科学和艺术的手段都可以成为历史实践的技能,这对中学历史教学无疑开阔了思路。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坚持以客观主义为基础,做一个积极的主观参与者。
一个教学实践活动可分为教学前准备阶段和教学过程阶段。
在教学前准备阶段,教师通过阅读、理解相关知识和预设教学方案来建构自己的教学意义体系。
阅读时,不能仅限于教材及课标,尽可能多读一些相关材料,从不同视角去对比、理解和思考,这样可能会更接近于历史真实。
阅读中,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抛弃个人偏见,让自己的知识结构中的意义体系与材料文本的意义体系充分交融,使自己得到提升和突破,努力建构出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启发学生筹划将来的意义价值体系。
在预设教学方案时,我们当然要追求价值意义最佳表现形式,选择合适的和诗化的语言修辞,编织情节的开头、经过和结尾,策划悲喜剧或浪漫或讽刺的解释策略。
但要注意历史情节不等同于艺术情节,精彩的语言情节不能违背历史的真实,而且结尾必须是开放性的,因为历史永远不会是为了证明一个必然实现的终极目的,封闭的情节框架只会体现出我们缺乏历史意识。
在第二个阶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活动将自己的价值意义体系传递给学生。
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建构过程,即学生学习中建构历史的过程和教师教学中再建构的过程。
从学生角度看,面对教材的阅读和教师的讲解,通过自己的思考,新的知识经验不断顺应或同化到学生的学习前知识结构,从而建构了学生自己的历史意义体系,但每个学生建构的体系都不会与老师的完全一致。
从教师角度来看,课堂教学本质上是生成性的,这是因为师生课堂教与学的即时情境的偶然性使我们无法完全能够预设,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必然会即时生成新的认识、调整意义体系,提出新的解释,这也就建构了新的历史结构。
教学需要对这两个建构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唯有如此,才能更科学更艺术地组织教学活动。
历史教学作为社会实践活动,根本任务就是挖掘埋藏于历史之中的深邃思想,并将这些具有目的性和历史性的思想价值体系创造性传承下去。
这些思想来源于客观史实,但从形式上看却是实践者的主观建构物。
历史教学工作的核心就是这样:在建构在传递,传递中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