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与文人虽然都是读书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0年厦门市海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年厦门市海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10fc3f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89.png)
2020年厦门市海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雕侠侣(节选)金庸郭靖拍案而起,登城瞭望。
只见敌兵的万人队在离城数里之地列开阵势,却不进攻。
过不多时,千余个工匠负石竖木,筑成了一个十余丈高的高台。
这时黄药师、黄蓉、一灯、朱子柳等都已在城头观敌,见蒙古兵忽然构筑高台,均感不解。
郭靖道:“我久在蒙古军中,从未见过他们做这般怪事。
”说话之间,又望见千余名士兵舞动长锹铁铲,在高台四周挖了一条又深又阔的壕沟,挖出来的泥土便堆在壕沟以外,成为一堵土墙。
黄药师怒道:“襄阳城是三国时诸葛亮的故居,鞑子无礼,在这位大贤门前玩弄玄虚,岂不是欺大宋无人么?”只听得号角吹动,颦鼓声中,一个万人队开了上来,列在高台左侧,跟着又是一个万人队列在右侧。
阵势布定,又有一个万人队布在台前,连同先前的万人队,一共是四个万人队围住了高台。
这个大阵绵延数里,盾牌手、长矛手、斩马手、强弩手、折冲手,一层一层,将那高台围得铁桶相似。
猛听得一阵号响,鼓声止歇,数万人鸦雀无声,远处两乘马驰到台下。
马上乘客翻身下鞍,携手上了高台,只因隔得远了,两人的面目瞧不清楚,依稀可见似是一男一女。
众人正错愕间,黄蓉突然惊呼一声,往后便倒,竟是晕了过去。
众人急忙救醒,齐问“怎么?甚么事?”黄蓉脸色惨白,颤声道:“是襄儿,是襄儿。
”众人吃了一惊,面面相觑。
朱子柳道:“郭夫人,你瞧明白了么?”黄蓉道:“我虽瞧不清她面目,但依情理推断,决计是她。
鞑子攻城不成,竟然使出奸计,真是……真是无耻卑鄙已极。
”黄药师和朱子柳经她一说,登时省悟,满脸愤激之色,郭靖却兀自未解,问道:“襄儿怎地会到这高台上去?鞑子使甚么奸计了?”黄蓉挺直身子,昂然道:“靖哥哥,襄儿不幸落入了鞑子的手里,他们建此高台,台下堆了柴草,却将襄儿置在台上,那是要逼你投降。
你若不降,他们便举火烧台,叫咱们夫妇心痛肠断,神智昏乱,不能专心守城。
高中语文人 第04单元 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人 第04单元 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1011ac9b5ef7ba0d4a733bf3.png)
第04单元单元检测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敬畏之心与文化自觉王学泰古人对文化持什么态度?用现代的话说是有点“文化至上论”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开篇就写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意思是说文化、文章、文采太重要了,它是与“天地”一起诞生的啊。
而且他还洋洋洒洒地写道:日月星辰是上天之文,山川草木是大地之文,它们与“肇自太极”的人之文,鼎立为三,合而为一。
它也就是“道”。
刘勰突出了“人文”,也就是文化的崇高性、永恒性,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种文化观念来自儒家,自从“独尊儒术”之后,它就占了主导地位。
自古以来,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甚至有点神圣化,如说“仓颉造字”和“天雨粟,鬼夜哭”之类。
古人不仅相信文化的崇高和永恒,而且把它视作民族凝聚之纽带。
世界大多数地方是依靠种族或宗教的认同作为民族凝聚纽带的,而我们则主要靠文化。
所谓“《春秋》之法,中国用夷礼则夷之,夷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就是说按照《春秋》大义:哪怕你是“夷”人,一旦采用“中国”(中原王朝)之礼,就像对待国人那样对待你;如果你是“中国”人,用了“夷”礼,则像对待“夷”人那样对待你。
可见是否进入中国文化成为判别人群归属的决定因素。
在儒家看来,“礼”是文化的核心。
儒家的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或者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
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这些士人都有充分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
他们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上通于天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思飘云外物,律中鬼神惊”这些名句就是这种意识生动的概括。
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可以说在地球上所有的农业文明中它是发展得最精致、最详密、最完美的一个。
福州市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三质量检查语文试卷解析
![福州市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三质量检查语文试卷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f1fdfbec77da26925c5b0df.png)
福州市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三质量检查语文试卷解析一、古代诗歌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1)青,取之于蓝,。
(《荀子·劝学》)(2),池鱼思故渊。
(陶潜《归园田居》)(3)别有幽愁暗恨生,。
(白居易《琵琶行》)(4),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5)臣生当陨首,。
(李密《陈情表》)(6),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参考答案】(1)而青于蓝(2)羁鸟恋旧林(3)此时无声胜有声(4)无边落木萧萧下(5)死当结草(6)舞幽壑之潜蛟(每处1分,凡错、漏、添字,该处不得分)(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东轩记苏辙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①。
未至,大雨。
筠水泛溢,蔑南市②,登北岸,败刺史府门。
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③,水患尤甚。
既至,敝不可处。
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郡怜其无归也,许之。
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晏休之所。
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
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
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
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
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jù,贫穷)自苦如此。
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
虽欲弃尘垢,解羁絷(jīzhí喻束缚之意。
羁,马络头。
絷,马缰绳。
),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④而留之。
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统测试题含解析 试题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统测试题含解析 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bc6a9482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76.png)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HY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统测试题〔含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林是一个隐秘的宝库,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以维持他们最根本的生活。
但有时候,这并缺乏够。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隐士里曾说:“但凡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
〞北宋时隐居龙山的孔畋,据称有田数百亩。
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恩赐或者官员赞助,也饶有资财。
陈抟就屡次被皇帝接见,受到恩赐,他隐居的华山云台观也为官府修建。
这些隐士,大抵可以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
但是大多隐士并没有这么幸运,特别是山林隐士,往往是贫寒的,为了“讨生活〞,他们还是需要从事一两种职业,以谋生计。
农夫是隐士们最普遍的职业。
躬耕,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被视为是符合隐士身份的。
并且,隐士的躬耕,与求取什一之利的田舍翁不同,被赋予了一种修身的意义。
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体会着自然的韵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响应,进而让身心到达与自然同步的境界。
正如高士传中所言:“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
〞从事躬耕的隐士代不乏人。
上古有许由,春秋有老莱子,三国时的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躬耕于,静观天下之变。
渔樵也是隐士从事的一种重要职业。
不过,与自给自足的躬耕相比,渔樵因为要出售其剩余产品,不得不与人世发生联络。
但一些决绝的渔樵者仍然坚持不在俗人前露面。
如南朝人朱百年,以伐樵采箬为业,每次他将樵箬放在路边,自己走开,人们便自取樵箬,按价放钱。
朱百年仍可隐藏自己的面目。
而有一些渔樵者那么选择性地出现,在人世留下雪泥鸿爪。
屈原行吟泽畔时遇到的沧浪渔父,庄子·渔父中假托孔子所遇到的渔父便是这样的世外高人。
渔父、樵夫来自隐士的世界,却对人世有着独特的见解,只言片语,拨醒梦中人。
渐渐地,渔樵问答亦成为世外人看世内事的一种象征。
除此之外,隐士还依托山林资源,从事其他职业,如安期生卖药,姜歧蓄养蜜蜂,范元琰种菜,傅山行医等,凡此种种,行于世间。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带解析1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带解析1](https://img.taocdn.com/s3/m/f8c658c9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30.png)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带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辛幼安流寓江南,而豪侠之气未除。
一日,陈同甫来访,近有小桥,同甫引马三跃而马三却。
同甫怒,拔剑斩马首。
徒步而行。
幼安适倚楼而见之,大惊异,即遣人询访,而陈已及门,遂与定交。
后十数年,幼安帅淮,同甫尚落落贫甚,乃访幼安于治所,相与谈天下事。
幼安酒酣,因言南北利害,云: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
“钱塘非帝王居。
断牛头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水,满城皆鱼鳖。
”饮罢,宿同甫斋中。
同甫夜思:幼安沉重寡言,因酒误发,若醒而悟,必杀我灭口。
遂中夜盗其骏马而逃。
幼安大惊。
后同甫致书,微露其意,为假十万缗①以济乏。
幼安如数与焉。
——《智囊·明智部》注释:①缗(mín):古代钱币计量单位。
(乙)嘉靖初年,北虏尝寇陕西,犯花马池,镇巡惶遽,请兵策应。
事下九卿会议,本兵①王宪以为必当发,否恐失事。
众不敢异。
王琼时为冢宰,独不肯,曰:“我自有疏。
”即奏云:“花马池是臣在边时所区画,防守颇原,虏必不能入;纵入,亦不过掳掠;彼处自足防御,不久自退。
若遣京军远涉边境;道路疲劳,未必可用,而沿途骚扰,害亦不细,倘至彼而虏已退,则徒劳往返耳。
臣以为不发兵便。
”然兵议实本兵主之竟发六千人命二游击①将之以往。
至彰德,未渡河,已报虏出境矣。
——《智囊·明智部》注释:①本兵:中国古代官吏体系中的一个官职名称;②游击:武官名。
游击将军的简称。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画线词的意思。
①幼安酒酣 ________ ②为假十万缗以济乏 ________ ③则徒劳往返耳 ________(2)请仔细揣摩文中画横线句,先断句(断2处),并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意思。
然兵议实本兵主之竟发六千人命二游击将之以往(3)结合甲乙两文,分析陈同甫和王琼两人智慧的相同之处。
链接资料:《智囊》一共收录从先秦到明代1238则聪明用智故事,《智囊》共分十部二十八类,其中《明智》、《察智》收录了有洞察智慧的故事,中间既有能对局势洞若观火的智者,也写了有识人之明的伯乐。
山东济南市2020届高三3月一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济南市2020届高三3月一模拟考试语文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dd8963d4be23482fb4da4cda.png)
山东济南市2020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
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
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
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
《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
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
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
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
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
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
《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
《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新教材2025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新教材2025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https://img.taocdn.com/s3/m/905bd62b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ff.png)
综合检测题(三)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所谓“礼”,是用一整套“名分”次序的排列制度来别亲疏,定上下,立尊卑,序长幼,明贵贱,分远近,以确定人们的义务、道德和生活。
“礼,天地之序也……序,故群物有别。
”(《礼记·乐记》)“礼”的功能是“别异”,这个“别异”是通过一系列的“名”来建立和确定的,“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名。
”(《左传·桓公二年》)儒家强调“名”整理出秩序和规范,由之构成一个有明确差异和严密区分的社会统领系统。
礼有几个特点。
第一点,“礼者,履也。
”礼是实践,实践强调的不是人的内心活动,而是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举止。
“礼”的很多仪式、规则、准则、范例,都是针对人的活动、行为、举止、言语甚至面容而设定的,而且必需有顺次、有规则、有秩序地去做。
“无礼则无以措手足”,礼的实践性可以到这个程度。
“礼者,体也,言得事之体也。
”(刘熙《释名》)合乎礼数的周旋酬对、俯仰往还,无不是通过切身实践,把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事情做到位,得体、相宜、合度,使人世各种关系在这实践过程中得到合适的落实。
“礼有五经,莫大于祭”,祭礼是最重要的,祭祀把人的各种关系,长幼、父子、夫妇、兄弟、挚友,通过仪式的活动即实践,把远近亲疏上下尊卑支配规范得特别明确,并且以语言、名分确定下来,不能违反,“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譬如一个人死了,他的家人要披麻戴孝,但是由于与死者关系的名分不同,披的麻、戴的孝并不一样,不同的身份、关系、地位、等级,区分得特别清晰,而且要求不同的情感表现。
不像西方,人死了都戴一点黑,动作、姿态、言语、次序等,区分不大。
礼是现实生活不行躲避,更不行违反的实践法规,是不成文的“法”。
礼的其次个特点,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规范化,不仅是祭祀的时候,而且通过祭祀,把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支配、规定好。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a9d171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8c.png)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班级:姓名:分数:一、基础题。
(每题3分,共69分)1.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B. 其制稍异于前(宾语前置句)C.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D.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句)2.请选出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非臣陨首所能上报B.使不上漏C.顺流而东也D.东犬西吠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述衷情。
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B.“象笏”,即象牙制的手板。
笏是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所用的手板,供指画和记事。
C.“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丁卯三月之望”,即丁卯年的三月十五。
D.期,穿一年孝服的亲族。
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六个月)的亲族。
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错的一项( )①门衰祚(zuò)薄②外无期(qī)功强近之亲③茕(qióng)茕孑立,形影相吊④除臣洗(xǐ)马⑤责臣逋(pū)慢⑥非臣陨(yǔn)首所能上报A、②③④B、①④⑤C、②④⑤D、①⑤⑥5.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 )A 夙遭闵凶(一向) 躬亲抚养(亲自)B 晚有儿息(子嗣) 形影相吊(安慰)C、逮奉圣朝(及) 除臣洗马(除去)D 臣具以表闻(准备) 刘病日笃(病重)6. 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字不同含义解释有误的一组( )A.诏书特下(特地) 况臣孤苦,特为尤甚(特别)B.猥以微浅(低微) 听臣微志(小)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自己的私情) 何乃太区区(愚拙)D.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推举) 杀人如不能举(残酷)7.下列各句未用比喻的一项( )A、茕茕孑立,形影相吊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C、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D、乌鸟私情,愿乞终养8.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A、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我)既没有伯父叔父,兄弟又很少。
2024中考模拟新题速练17文言文阅读(读书学习类)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4中考模拟新题速练17文言文阅读(读书学习类)试卷(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f7c2f7e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b2.png)
【2024新题速练】文言文阅读(读书学习类)(全国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2024·宁夏银川·一模)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读书,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面的题目。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王冕①者,诸暨②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踏田者,父怒,挞③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④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
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⑤闻而异之,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选自宋濂《宋学士文集》)注:①王冕:元末著名画家、诗人。
②诸暨:今浙江境内。
③挞:用鞭棍等打人。
④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
⑤韩性:元末大学者。
【丙】许衡,字仲平。
幼有异质,七岁入学,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
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
如是者凡更三师。
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尝从日者①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
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②说。
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③诸义而后发。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4课后素能精练:第四单元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4课后素能精练:第四单元水平测试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88f119caaedd3383c4d38f.png)
第四单元水平测试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
班固作《汉书》,书未成而作者因与外戚窦宪的关系,死于狱中,事在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
一属西汉,一属东汉,相去公元元年各约90年。
今日看来,这两部书好像联袂而出。
其实它们间隔了大约180年,等于我们现在距离清嘉庆朝的时间。
《史记》为私人著作,《汉书》则经皇帝看过,有国史的色彩。
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
况且《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
两位史家的个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
在公元前90年和公元90年,中国的史家和思想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已有大幅度的变化。
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斥百家,独尊儒术。
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而是为了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他坦白地承认提倡学术,旨在支持当时政权。
武帝之置五经博士、立学校之官、策贤良,都从此宗旨着眼,从此中国庞大的文官集团有了他们施政的正统逻辑。
司马迁和董仲舒同时代,他读书不受这种政策的影响。
而到了班固生活的年代,“正规的”儒家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基础。
司马迁和班固一样,自称是周公和孔子的信徒。
可是今日我们一打开《史记》,随意翻阅三五处,即可以体会到作者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爽快淋漓,不拘形迹,无腐儒气息。
他自称“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应当是一种真实的写照。
他所崇奉的“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也可以说是源于儒家道德,可是这立场就已经和经过正统限制的所谓儒家不同了。
《史记》里写荆轲和高渐离饮酒击筑,又歌又泣,旁若无人,已近于董仲舒所说的“邪辟”。
并且项羽是汉高祖刘邦的死对头,而《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若在后代必称“项酋”“伪楚”,而“本纪”只能降格为“载记”)。
2020-2021学年北京市丰台区实验学校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北京市丰台区实验学校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3309af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54.png)
2020-2021学年北京市丰台区实验学校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士人或称儒士,是中国传统社会以儒为业的知识群体。
元朝的士人有专门的户籍,称为儒户,当时全国有儒户11万余户,其中北方腹里地区有儒户3890户,江南地区据学者估计有100647户。
可以说,江南士人是元朝士人的主体部分,是元朝士人的代表。
唐宋以来,士人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主要角色,士人除了涉足科举和国家统治以外,也积极参与地方事务。
南宋灭亡以后,元朝江南士人基本失去了做官的机会,社会地位下降,处境恶化。
在不利的情况下,大部分儒士开始适应新的环境,重新选择生活道路。
于是,出仕学官成了多数江南士人最后的归宿,学官成了江南士人在元朝的新的社会角色。
这种新的社会角色的形成,是元朝统治特点决定的。
江南士人在四等级结构(蒙古、色目、汉人、南人)中地位最低,做学官是其不得已的选择。
这种情况限制了江南士人政治才能的发挥,给元朝统治带来不利的影响。
但总的来看,元初江南士人社会角色的转变,在当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为元代儒学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保证了传统儒学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江南社会的稳定。
元朝士人入仕艰难,其个人和家族的发展陷入困境,大量江南士人到都城(游京师)寻找发展机遇,展示自己的才能,期盼得到元朝皇帝或权贵的关注,进而得到任命。
一旦他们的生活稳定下来,江南士人就开始构建人际关系网络,争取尽快取得荐举做官的机会。
江南士人结交的对象有京城的汉族官员,也有一些蒙古、色目官员,诗文唱酬和燕集是他们社会交往的主要方式。
从材料来看,相当一部分士人得以留京做官,也有人得到荐举离京到地方担任学官或地方官,当然也有人死在京城或失望而归。
从当时的社会舆论来看,江南士人将游京师的意义,提到人生观的高度,将其作为实现完美人生的信念,在这种信念的支配下,元代江南士人产生了游京师的使命感和强烈的动力。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后集训基础测评第三单元 9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后集训基础测评第三单元 9](https://img.taocdn.com/s3/m/3008f315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18.png)
第三单元 9【基础测评】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离骚”者,犹离忧也B.屈平属草稿未定C.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D.厚币委质事楚【答案】B 【解析】A.“离”同“罹”,遭受。
C.“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D.“质”同“贽”,见面礼。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聪:聪明B.故劳苦倦极.极:疲困C.其文约,其辞微.微:简约D.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滓:渣滓【答案】B 【解析】A.聪:明察。
C.微:含蓄隐晦。
D.滓:污染。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怀王卒.行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B.秦,虎狼之.国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C.故内惑于.郑袖竟死于.秦而归葬D.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答案】A 【解析】A.副词,最终。
B.结构助词,的/动词,到。
C.介词,表被动/介词,在。
D项,介词,让、把/介词,因为,由于。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邪曲之害公也B.蝉蜕于浊秽C.楚怀王贪而信张仪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答案】C 【解析】A.“邪曲”形容词用作名词。
B.“蝉”名词作状语。
D.“祖”名词的意动用法。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B.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C.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答案】B 【解析】B.状语后置句。
其余三项为被动句。
6.请你以“屈原:不朽的行者”为主题,将“屈原”“生命”“灵魂”三个词语连缀扩展成一段话,或描述一种情景,或陈述一种见解。
(60个字左右)【答案】当黎明还黝黑时,屈原就触着光亮而长吟。
上下求索,踽踽独行。
他使一条不屈的生命,得到了高度的提升;他使一个站立的灵魂,得到了不朽的诠释。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做出了自己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水平测试(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水平测试(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304201ac8d376eeafaa311c.png)
第二单元水平测试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
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
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
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
2020年浙江省绍兴市驿亭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0年浙江省绍兴市驿亭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cf70d84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98.png)
2020年浙江省绍兴市驿亭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曾国藩的领导力:并非权谋,而是理念不少人心中的曾国藩,是“权谋”的形象。
事实上,在朝有武功、在野有著述,被称为清朝理学大儒、“中兴名臣”的曾国藩的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
曾国藩并非天资聪明之人。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太欠”,是个“书憨”;梁启超也说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曾国藩也评价自己“生平短于才”。
曾国藩相信“至拙”能胜“至巧”。
梁启超认为曾国藩的成功,恰恰就是“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
民国学者萧一山也说曾国藩“不尚机权,惟务质实”,这是曾国藩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他一生得力之处。
曾国藩是以书生从戎,他所面临的环境非常险恶。
一方面是太平军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
另一方面,统治集团中,官吏渎法贪冒;士子不知廉耻,唯利是求。
军队之中,将帅贪婪平庸,士卒望敌而走。
在曾国藩看来,可怕的不是太平军作乱,而是人心的陷溺、人欲的横流。
军事的失败的背后是价值体系的崩溃。
无兵无饷不足忧,唯独放眼看去,竟然很难找到一个见利而不争先、见义而唯恐落人后的人。
要扭转这种局面,在曾国藩看来,当务之急,是以“忠义血性”为核心的理念来改变人心,号召那些“抱道君子”,投身于挽狂澜的事业中。
他强烈的救世意识,以及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动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便是他的领导力的核心。
曾国藩的湘军因而表现出了异于任何军队的战斗力。
曾国藩理念的核心,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然而一般的儒生却只是想、只是说,而不敢做、不去做。
曾国藩坚信“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毛泽东对曾国藩这一点非常佩服,认为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人。
曾国藩成事的根本,就在以“传教”来达成“办事”的结果。
第三单元检测(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检测(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990bb36a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27.png)
第三单元检测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的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且举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
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
2020年烟台市第十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烟台市第十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6c9c069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be.png)
2020年烟台市第十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所谓“乡绅”,就是乡间的绅士。
一部分是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此即所谓的“绅”;一部分是未曾出仕的读书人,此即所谓的“士”。
由乡间士大夫组成的“乡绅”群体,他们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对下层民众生活有深刻的了解。
他们既可以将下情上迭,也可以将官方的意旨贯彻于民间。
他们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引领着一方社会的发展。
他们可以说是乡村的灵魂,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
“乡绅”的核心是“绅”,即退居官员,他们在这个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
乡绅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农业文明”。
自周代始,即把村落称作“里”。
“里”字从田从土,反映了“恃田而食,恃土而居”的农业型经济生活特征。
从事农业的人群世世代代守护在土地上,他们像庄稼一样,把根深扎在乡土里,对乡土充满了感情。
虽说“大丈夫志在四方”,不免要宦游他乡,但“叶落归根”则成了农业文明滋养的人群颠扑不破的信念。
这种传统在周代就已出现。
《仪礼·士冠礼》中提到有“乡先生”,郑玄注说:“乡先生,乡中老人为卿大夫致仕者。
”之所以叫“先生”,是因为他们兼任着乡间的教育。
从“二十五史”到各地方志,以及通俗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大量官僚告老还乡后,与当地“士”一同教授乡里,行化一方的故事。
像汉代以力谏皇帝折断殿槛而闻名于世的朱云,退居乡里后,即教授诸生,“择诸生,然后为弟子”,培养出了两个著名的博士(《后汉书·朱云传》)。
宋之理学大家如二程、陆九渊、朱熹等,无一不是休官后还乡讲学,培育后进者。
宋吕大防兄弟四人都是“国家干部”,但中国乡村的第一份民规却出自他们之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蓝田《吕氏乡约》。
南宋朱熹又对这《乡约》作了增损,由此而传播开来,对明清乡村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
2020年福州市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福州市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171dfa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8e.png)
2020年福州市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
《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
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
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
他曾斩钉截铁地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已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
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
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
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
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
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
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
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
”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
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
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
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
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
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1.下列关于“人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B.孔子认为纠正人性之恶要靠后天学习。
C.孟子主张人性本善。
第七中学2020_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第七中学2020_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e30ae726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4c.png)
福建省莆田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士人的担当古代的士,原本就是一种“社会分工"和“职业身份”。
所谓“士农工商”,农是庄稼人,工是手艺人,商是生意人,士是读书人。
要求最严的时候,士人除了读书,以及因为读书而做官外,不能从事别的行业。
当然,躬耕于陇亩,是可以的。
但耕是副业,读是主业。
耕读为本,是因为国家重农;诗书传家,才是命脉所系。
亲自到地里耕种,带有“体验生活"的性质。
所以,士人可以不耕,不能不读。
开作坊,做生意,就更不行了。
读书做官,则理所当然。
做官以后,也还要读书,有的还写写诗,做做学问。
这就叫“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其中的“优”是优裕的意思,即做官轻松自如,就做点学问;治学精力过剩,就当当官员.这是古代士人的最佳状态。
能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典型的士大夫。
这样的人,今天恐怕不多.今天受过高等教育者,即广义的知识分子,其实未必都读书。
教科书当然是要读的,但那叫“学习”或“上课”,不叫“读书”。
毕业以后,也未必都要做官,更很少有人再去务农。
读书,则只是他们的业余爱好.因此,我们很难从职业、身份,来认定谁属于士,谁不属于士。
实际上,士或士人在古代,既是一种“职业身份”,又是一种“文化精神"。
狭义的知识分子,则是士人精神的再传承。
因此,这里所说的士人,也包括其他,都是指某种精神类型、气质类型或人格类型,甚至只是一种“文化符号”。
比如梅兰芳,职业虽是艺人,却不但成就极高,更在抗战时期,表现出传统士大夫的精神气质.因此,文化界普遍视他为士人,尊称为梅先生。
士人的精神、气质和人格特征是有风骨、有气节、有担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为有风骨;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可杀不可辱,是为有气节;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是为有担当。
王博《士人和私学的兴起》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博《士人和私学的兴起》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6e0836aa00b52acec7ca96.png)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以下小题。
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东周,是古代中国社会次序改动最强烈的期间。
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士人和私学的盛行,是这一期间最值得注意的现象。
士人和“士”有着亲密的关系。
在周朝,士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其地位居于医生之下、庶人之上,和其余的贵族同样,接受《诗》、《书》、礼、乐等方面的教育。
在社会大改动的期间,他们极易失掉自己原有的地点,少量人好运地上涨到卿医生的阶层,但大部分人则降入庶民的队列。
士地位降落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四民”这一说法的出现,士民、商民、农民、工民的区分起码在战国期间就特别广泛了。
士开始大批沦为士人,是在孔子前后。
与此前的士对比,他们地位降落了,从贵族降为庶民,但也挣脱了对某些特定贵族的依赖,成为自由人。
这意味着在社会构造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的阶层。
除由士而来以外,士人的产生还有两个门路:王官的降落和庶民的上涨。
前者如《论语 ? 微子》中所记录的太师挚等乐官散落民间,成为士人。
后者则与私学的盛行有关,庶民所以能够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从而进入士人的队列。
士人没有贵族的权利和地位,但是也不像其余庶民那样从事耕种等固定的职业。
他们最重要的专长是知识和技术,多以此来往于各国,追求欣赏自己的君主。
士人的盛行与诸子学术之间有亲密的关系。
诸子之学,其实就是士人的学识。
和王官之学不同,它出此刻民间,所以也能够叫做私学。
所谓私学,能够从教育和学术两个方面来看。
教育意义上的私学是指民间的教育,学术意义上的私学主要指诸子的学术。
中国古代的知识和学术,本来为官府垄断,是所谓的王官之学。
只有贵族才有时机接受教育,拥有知识。
但随着王权的衰败,王官不停漂泊到民间,所以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向。
这为私学的出现供给了重要的背景。
而另一方面,士人的盛行和活动,使得培育士人成为社会的需要,这也是教育上私学出现和存在的一个重要原由。
与官学对比,私学能够使知识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使任何一个人都有时机获取悉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7~29题。
士人与文人虽然都是读书人,但两种人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明朝正德嘉靖以前,中国主流文化主要是由士人的人格引导的,他们具有强烈的用世精神和济民情怀,因而他们代表的文化就是人格文化,或表现为庙堂文化——达则兼济天下;或表现为山林文化——穷则独善其身;进为统治者服务,退则隐居山林修炼人格。
士人提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自己的欲望为出发点。
士人的表率或是居庙堂之高忧国忧民的范仲淹,或是处江湖之远一边过苦日子一边心怀天下的陶渊明,或是杀身成仁的文天祥。
从明朝隆庆万历起,以文人为表率的人性文化开始成为主流,强调真性情和享受。
文人居于市井,热爱享受。
他们热衷与城市生活相关的市井文化。
对他们来说,跻身官场往往琐碎险恶,隐居山野又过于清苦。
当然士人有时也会表现出一些人性的温情,而文人也时常做出一副悲悯的样子,人格与人性不能说不可得兼,但崇尚人格高尚的士人往往视人性放纵为仇敌,而人
性真实的文人又总是以仕途经济为笑柄。
人格与人性“冰炭同炉
....”又
“形同水火
....”。
我以为,人格文化主张为社会、为别人,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它是伪道学,因为它压抑人性。
明代之前中国也有零星的文人,如李白。
李白与苏轼的区别就是典型的文人与士人之分。
“太白有东坡之才,而无东坡之学”,“学”即为兼济天下的学问。
27.士人与文人有何区别?请简要概括。
(5分)
28.文中“冰炭同炉”与“形同水火”各有怎样的含义?(5分)
29.为什么说“太白有东坡之才,而无东坡之学”?请结合材料,以
《将进酒》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5分)
27.(5分)①士人代表人格文化,具有世精神和济民情怀;②文人代表人性文化,强调真性情和享受。
评分建议:每点 2分,答对2点得5分。
不是概括性表述的,酌情扣分。
28.(5分)“冰炭同炉”指崇高人格的士人与强调人性的文人有时也可以兼具人格与人性;“形同水火”指士人与文人又由于追求的不同,常常相互排斥。
评分建议:每点 2分,答对2点得5分。
不是概括性表述的,酌情扣分。
29.(5分)示例: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黄河奔流,慷慨生悲,不仅使人感受到时光如梭、青春易逝的感叹,同时也具有一种脱俗、潇洒的情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必”“尽”二字,表现诗人的自信与旷达;“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尽管仕途并不得意,然而以酒会友亦是人生乐事;都表现出李白作为文人的真性情。
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直抒胸臆,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抗击西北边境上西夏和辽的侵扰,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都表现苏轼作为士人
达则兼济天下的志向。
评分建议:每点 2分,答对2点得5分。
此题答案为半开放型,只要依据材料并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体现李白和苏轼身上文人和士人特点的,均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