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选读 ppt课件

黄帝内经选读 ppt课件

黄帝道:这些咳嗽怎样鉴别呢?
岐伯说:肺咳的症状,咳而气喘,呼吸有声, 甚至唾血。心咳的症状,咳则心痛,喉中好像 有东西梗塞一样,甚至咽喉肿痛闭塞。肝咳的 症状,咳则两侧胁肋下疼痛,甚至痛得不能转 侧,转侧则两胁下胀满。脾咳的症状,咳则右 胁下疼痛,并隐隐然疼痛牵引肩背,甚至不可 以动,一动就会使咳嗽加剧。肾咳的症状,咳 则腰背互相牵引作痛,甚至咳吐痰涎。
译文】 黄帝问道:肺脏有病,都能使人咳嗽,这是什 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 不单是肺病如此。
黄帝说:请告诉我各种咳嗽的症状。
岐伯说:皮毛与肺是相配合的,皮毛先感受了 外邪,邪气就会影响到肺脏。再由于吃了寒冷 的饮食,寒气在胃循着肺脉上行于肺,引起肺 寒,这样就使内外寒邪相合,停留于肺脏,从 而成为肺咳。样受病的?
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转移于六腑。例如 脾咳不愈,则胃就受病;胃咳的症状,咳而呕吐,甚 至呕出蛔虫。肝咳不愈,则胆就受病,胆咳的症状是 咳而呕吐胆汁。肺咳不愈,则大肠受病,大肠咳的症 状,咳而大便失禁。心咳不愈,则小肠受病,小肠咳 的症状是咳而放屁,而且往往是咳嗽与失气同时出现。 肾咳不愈,则膀胱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而遗尿。
3.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 于( )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4.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5.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 是( )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 心与肾
6.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 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 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①,感于寒则受病,微 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 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 先受之。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歲。

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

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寫。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

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

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心藏神
《素问·宣明五气篇》 《素问·调经论》 《灵枢·九针论》
《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 神之变也。”
《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 也,精神之所舍也。”
《灵枢·口问》:“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 则五脏六腑皆摇。”
容“ 心 藏 神 ” 是 藏 象 理 论 的 重 要 内
心主血脉
(5)“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 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上述脏腑均与饮食物的受纳、贮藏、消化吸收、传导 排泄有关。 •饮食物被摄入后,必须经过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 输布,小肠的分清别浊,大肠的传导变化,三焦的气化 作用,膀胱贮藏与排泄等,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对饮食 物消化吸收排泄的全过程。 •既能受纳腐熟水谷,又是化生精微(营气)之处,所 以称之为“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膀胱位居下焦,是三焦水液所归之地,故称之为 州都之官。
气化 此指以肾气(阳)为主的各脏腑之气对膀 胱所藏津液的蒸化和升清降浊功能,包括津液的 升腾、输布和尿液的形成、排泄两方面。
掌握藏象的概念 掌握五脏的功能及与四时的通应关系 掌握五脏与五体、五华的关系 了解“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的理论
[原文分析]
一、以阴阳作为基本理论,论藏象的具体问题
按部位划分
确定脏腑阴阳的标准
按功能划分
心肺(阳) 肝脾肾(阴) 心肝(阳) 肺脾肾(阴)
充养的器官或 组织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 曰:心者,生之本,神 之变也;其华在面,其 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 阳,通于夏气。
(4)“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肝是产生、耐受、解除疲劳的根本,为藏魂之所。 •肝藏血,血养筋,筋连属关节而主司运动。肝血 充盈,筋膜濡润,运动灵活,能够耐受疲劳;肝 血不足,筋失濡养,可产生疲劳,所以说肝为罢 极之本。 •肝为藏魂之处,魂是在神的支配下的无意识的精 神活动或动作,以肝血为物质基础,肝血充盈, 则魂有所舍,夜寐安和。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黄帝内经》完整文本-古代著作

《黄帝内经》完整文本-古代著作

《黄帝内经》完整文本-古代著作
简介
《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中医理
论的基础。

它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素问》和《灵枢》。

《黄帝
内经》由多位作者合作完成,包括了黄帝与医家的对话记录,探讨
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

内容概述
《黄帝内经》全书涵盖了广泛的医学知识,包括人体结构、病
因病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等。

它不仅介绍了中医的理论体系,还提供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素问》部分主要讨论人体生理和阴阳五行的关系,提出了平
衡阴阳的重要性,并介绍了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

《灵枢》部分则更加聚焦于解剖学和病理学方面,详细描述了
人体各个脏器的结构和功能,还探讨了脉象诊断和疾病的分类与治疗。

影响与价值
作为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对后世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奠定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后来的医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重要性,这些观念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结语
《黄帝内经》作为一部古代医学著作,它对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和学习这部典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治疗方法。

同时,它也启示我们要保持身心的平衡和谐,注重自然与健康的关系。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ppt课件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ppt课件
藏象、病象、自然界的物象等。 本篇论述了人体脏腑阴阳与四时五行阴
阳,其象相应,所以篇名“阴阳应象”。 大,广也。由于本篇所论内容非常丰富、
广博,所以称之为“大论”。
3
[学习要求]
❖ 掌握阴阳的含义和主要内 容
❖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 上的具体运用
❖ 掌握阴阳的可分性 ❖ 理解阴阳运动变化的特点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4
[原文] 201 一级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
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
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
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月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
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
6
5、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 内在动力的场所。府,居舍、藏物的场所。 6、治病必求于本:即诊治疾病时一定要推求阴 阳的盛衰。本,指阴阳。求,推求。 7、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即轻清的物质向上升 腾,积聚为天;重浊的物质向下沉降,凝聚为 地。积,汇聚。阴、阳,此指轻清、重浊两种 不同属性的物质状态。 8、阴静阳躁:阴性柔而主安静,阳性刚而主躁 动。
7
9、阳生阴长,阳杀阴藏:①互文。阴阳既为生 杀之本,亦为长藏之本。即阳既能生万物,亦能 杀万物;阴既能长万物,又能藏万物。②生与长, 杀与藏,为临文避复修饰格限制下互换使用的相 对同义词。意为阳生阴亦生,阴杀阳亦杀,阴阳 两个方面协调统一,相辅为用。
10、阳化气,阴成形:即阳主化气,阴主成形。 张介宾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 成形。”这是对于阴阳的功能而言。阳气主动, 推动人体的功能;阴气柔静,生成人体的形质。

黄帝内经原文及文言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文言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文言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中古之人,一世而锡宴其体。

今时之人反是,以度数纵情,务外滑内,故半百而衰也。

黄帝曰:愿闻东方之人、南方之人、西方之人、北方之人、何气使人生长?岐伯曰:东方之人,其血气多,其肌肉滑,其脂多肥;南方之人,血气少,其肌肉枯,其平少肥;西方之人,血气盛,肌肉若削;北方之人,血气多,肌肉瘦,骨节重,其平足;此所谓气有余不足,而肥瘦之形有差也。

东方之人,天地之所始生也,故其血气盛,肌肉滑,多气多血,其病变风。

南方之人,天地之所始生也,故其血气少,肌肉不坚,经脉不盛,故其病变为消瘅。

西方之人,天地之所始生也,其血气盛,肌肉坚,经脉盛,故其病变为痹厥。

北方之人,天地之所始生也,其肌肉不发达,经脉不盛,故其病变为寒热。

黄帝曰:愿闻中央之人,其血气多,其肌肉何如?岐伯曰:中央之人,其血气多,其肌肉毛;其病变寒。

南方之人,天地之所始生也,其血气少,其肌肉不滑泽,其平足;西方之人,天地之所始生也,其血气多,其肌肉滑泽,其平脐;北方之人,天地之所始生也,其肌肉不发达,经脉不盛,其病寒热;此所谓天地之所始生,以其气之多少,及其血气之盛衰,各异故也。

西方之人,天地之所始生也,其血气多,其肌肉劲,故邪气盛,身当其表,其病变寒热。

北方之人,天地之所始生也,其肌肉薄,气少,其经脉虚少,故病寒热,其形不足以息息至于脏,故其病变动而不休。

黄帝曰:愿闻北方之人,何气使人生长?岐伯曰:北方之人,天地之所始生也,其血气少,肌肉不解,故病寒热,其平不足,故病为痹厥。

北方之人,天地之所始生也,其肌肉不发达,故病寒热,其形不足以息息至于脏,故病为动而不休。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第五章 审察病机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第五章  审察病机

人与自然界息 息相应。
❖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 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 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 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 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 湿邪气。
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
雨寒暑,清湿喜怒。喜 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 伤上,清湿则伤下。三 部之气,所伤异类,愿 闻其会。
即要领、要点。
伤于上部的风雨, 伤于下部的清湿, 伤于五脏的喜怒, 为三部之气。因 其所伤害的部位 有上、下、内的 不同,故称“所 伤异类”。
道理、规律。 乘虚侵袭。
指肠胃之间脂膜。
❖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
还有指腹腔之内, 脏腑之间相互联系
胃之外,募原之间, 的网络。后世温病
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学家认为邪伏膜原,
息而成积。或著孙脉,
即邪入少阳,膜原 为半表半里。
或著络脉,或著经脉,
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 邪气留滞于脉,逐
之脉,或著于膂筋,或 渐长成积块肿物。 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 息,即生长。
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
胜数。
浸淫传布。淫,浸淫。泆, 同溢,有扩散之意。
分析
本段概述了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发 病规律。
1.百病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风雨寒暑清湿——后世发展为六淫学说
病因 喜怒——泛指七情过激
饮食劳倦房室(见第四段) ——后世称不内外因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湿燥风。人有 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于缓筋,邪气淫泆,不 可胜论。
谓循行于腹内 之筋,指足阳
明之筋。
分析
❖ 1、本段原文论述了外感虚邪贼风所致 疾病的一般传变规律。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第七章 四诊参伍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第七章    四诊参伍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 2.应用要点 ❖ (1)从语言和声音的异常判断疾病的性质(闻诊) ❖ “声如从室中言”—声音重浊—脾滞湿盛; ❖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语声低微,言语断
续重复 —心气大衰; ❖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衣冠不整,言语
错乱、不知远近亲疏—心神被扰
❖ (2)从二便异常来阐述五脏(脾肾)失守的 表现(问诊)
❖ 言而微,终日乃复 言者,此夺气也。 衣被不敛,言语善
语声低微,气不接 续,很长时间才能 说下一句话,是气
被劫夺所致。
正气被劫夺、耗伤
恶不避亲疏者,此
神明之乱也。
偏义词,偏“恶” 义,谓(言语)错 乱,胡言乱语。
脾胃不能藏 纳水谷,门 户失去约束, 大便泄泻不 止。为脾脏 失守,气虚 不能收摄所 致。仓廩, 粮仓,此喻 肠胃。门户, 指幽门、阑 门、魄门等。 “要”,通
②医生应当心平气和,全神贯注。 ③就诊环境应安静。 平旦固然是诊病的最佳时机,但只要病人能处于安 静状态,亦就不必拘于平旦。
2.四诊合参
诊法包括切脉、视精明、察五 色、观五脏六腑之强弱及形之盛衰 等,但基本原则在于全面运用各种 诊病方法,即四诊合参,综合分析, 才能正确诊断疾病,认知病情轻重 及预后。
表现。
胸中之府,背曲肩随,
健的基础。 说明五脏是 身形的根本, 五脏精气旺 盛,身体各 部分得到滋 养则健康强 壮。
张志聪: 府将坏矣。
“心肺居于
随,同垂。即背屈曲不能
胸中,而俞
直,肩下垂不能举。是脏
在肩背,故
气精微不能营于肩背,心
背为胸中之
肺失强的败坏之象。
府。”
犹败,衰
指身体弯曲 ❖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 竭之意。

《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

《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

《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仍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

四维相代,阳气仍竭。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及鲜读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及鲜读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及鲜读《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奠基之作。

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共有五十篇。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黄帝内经》的原文、译文以及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黄帝内经素问》是《内经》中的第一部分,共有六十六篇。

其中,《素问·上古天真论》开篇以述说上古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健康观念,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全书通过问题与回答的形式,阐述了人体构造、生理功能、疾病形成及预防、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其语言思辨深邃,文字精练,被称为是中医理论的宝库。

《黄帝内经灵枢》是《内经》中的第二部分,共有八十一篇。

其中,《灵枢·本神》是本书开篇的篇章,讨论了人体的精神活动与精神疾病的病因病机。

全书以经络、穴位、络脉等为基础,详述了人体的构造和运行机制。

它对经络学说的建立和阐述,为中医学的脉学和针灸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理论的重要代表之一,在早期医学著作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其原文使用的是古文汉字,研读过程相对困难。

以下是《黄帝内经》中的一段原文以及相应的译文参考: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考无穷年,制于天地之间。

今释尧舜之道,忘远圣之事,肆意妄行,自令失道,灭其真性,亡其真气,予之疫疠,失之常度,彰我大愚。

愿闻真人之道,何如而可得?”岐伯答曰:“夫道者,不可虚居,虚居则失其所生。

所生者天地,天地者阴阳,阴阳者五行,五行者万物之纲纪。

所以动植穑与水火同宜,庶几无疾病也。

“译文: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有真人,能够掌握天地,把握阴阳,控制呼吸和精气,独立守护神明,肌肉骨骼完整,因此能够长寿,活到无穷年。

现在人们已经抛弃了尧舜的教诲,忽视了古圣的教导,任意妄为,自己失去了正道,破坏了真正的本性,损失了真正的精气,给自己带来疾病之害,失去了身体的平衡,我们这些人真是太愚昧了。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第四单元血气精神(6学时)●灵枢·本神●灵枢·营卫生会●灵枢·决气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第四单元血气精神血气精神是人体生命的根本,《灵枢·本藏篇第四十七》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

精源于先天,赖后天不断培育。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能反映脏腑气血盛衰。

血属阴,气属阳,血与气互根互用。

精属阴,神属阳,精能化气生神。

血气精神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着人体健康。

因此,血气精神是《内经》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血足气旺精充神茂,是健康的保证。

调养血气精神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

本单元主要论述了神的概念及其分类,精气津液血脉的生成、运行和功能等内容。

【教学要求】1.掌握神的概念及针刺必本于神的意义,掌握五脏与神的关系。

熟悉神的产生及人的思维过程,了解情志失调失神伤脏而致病。

2.掌握营卫之气的生成与会合、三焦的生理功能及汗血同源的道理,了解营卫与睡眠的关系。

3.掌握精、气、津、液、血、脉的基本概念,生理作用及病理变化;熟悉六气与水谷精气的关系。

4.熟悉血气精神、经脉、卫气、志意的生理作用;理解脏与腑的生理功能,“人之常平”的特征。

5.熟悉营气、卫气、宗气的生成和作用。

【教学内容】1.针刺本于神的临床意义。

2.神的概念,神的产生及人的思维过程。

3.五脏与神的关系。

4.情志失调伤神伤脏的病证及五脏虚实的病证。

5.“六气”的概念和生理作用;“六气”脱的病理表现;“六气”化源与胃的关系。

6.营卫之气的生成与交会;营卫与睡眠的关系。

7.上、中、下三焦的生理功能。

8.汗和血的关系。

9.精、气、津液、血、脉的概念及生理、病理。

10.血气精神、经脉、卫气、志意的生理作用;脏与腑的生理功能,“人之常平”的特征。

11.营气、卫气、宗气的生成和作用。

【教学时数】6学时。

原文导读《灵枢•本神第八》[篇解]本,即本原、根本。

黄帝内经选读

黄帝内经选读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咳论篇
【本章要点】 一、咳嗽的病变,固属于肺,而五脏六 腑的病变,又都能影响于肺,使之功能 失常,发为咳嗽。 二、咳嗽发病与四时有很大关系。 三、咳嗽日久不愈,脏病可以移腑。 四、指出咳嗽的治疗原则。
原文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 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 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①,感于寒则受病,微 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 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 先受之。
译文】 黄帝问道:肺脏有病,都能使人咳嗽,这是什 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 不单是肺病如此。 黄帝说:请告诉我各种咳嗽的症状。 岐伯说:皮毛与肺是相配合的,皮毛先感受了 外邪,邪气就会影响到肺脏。再由于吃了寒冷 的饮食,寒气在胃循着肺脉上行于肺,引起肺 寒,这样就使内外寒邪相合,停留于肺脏,从 而成为肺咳。这是肺咳的情况。
黄帝道:六腑咳嗽的症状如何?是怎样受病的? 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转移于六腑。例如 脾咳不愈,则胃就受病;胃咳的症状,咳而呕吐,甚 至呕出蛔虫。肝咳不愈,则胆就受病,胆咳的症状是 咳而呕吐胆汁。肺咳不愈,则大肠受病,大肠咳的症 状,咳而大便失禁。心咳不愈,则小肠受病,小肠咳 的症状是咳而放屁,而且往往是咳嗽与失气同时出现。 肾咳不愈,则膀胱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而遗尿。 以上各种咳嗽,如经久不愈,则使三焦受病,三焦咳 的症状,咳而腹满,不想饮食。凡此咳嗽,不论由于 那一脏腑的病变,其邪必聚于胃,并循着肺的经脉而 影响及肺,才能使人多痰涕,面部浮肿,咳嗽气逆。

《黄帝内经》原文精选

《黄帝内经》原文精选

《黄帝内经》原文精选第一章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素问·六节藏象论》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宝命全形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宝命全形

《黄帝内经》原⽂选读-宝命全形《黄帝内经》原⽂选读第⼀单元宝命全形(2学时)●素问·上古天真论(2学时)●素问·四⽓调神⼤论(指导⾃学)●灵枢·天年(指导⾃学)长春中医药⼤学内经教研室第⼀单元宝命全形《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

”——即世间万物,⼈是最宝贵的。

宝命,珍惜⽣命之意;全形,保全形体之意。

宝命全形,即保养⽣命的意思。

⼜称养⽣、摄⽣、道⽣。

本单元主要讨论《内经》的养⽣思想和⽅法等问题。

【教学要求】1.掌握养⽣的意义、原则和⽅法,熟悉⼈体⽣长、发育、⽣殖、衰⽼的⽣理过程和肾⽓的作⽤。

理解补肾法对延缓衰⽼的意义;调理冲任与⽣殖机能的关系。

2.熟悉“四⽓调神”的养⽣之道及违背四时阴阳所产⽣的病变;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涵义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3.熟悉古⼈对⽣命形成的认识;掌握⼈之寿夭的根本因素;了解⼈之⽣长壮⽼的过程。

【教学内容】1.上古之⼈长寿及《内经》时代⼈早衰的基本原因。

2.养⽣的原则和⽅法。

3.⼈体⽣长壮⽼的⾃然过程,肾⽓在⽣命过程中的重要性。

4.“四⽓调神”的养⽣之道。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预防医学思想。

6.“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7.⼈始⽣的物质基础。

8.神在⽣命活动中的作⽤。

9.脏腑功能活动与⼈之⽣长壮⽼及寿夭的关系。

⼀、原⽂导读《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解]上古:即远古,指⼈类⽣活的早期时代。

以周代⽽⾔,上古指史前的远古时期。

王冰注:“⽞古也。

”⽞,远也。

天真:有三说,即:1、指⾃然、纯真、质朴⽆邪的天性。

《素问直解》注:“天真者,天性⾃然之真,毫⽆⼈欲之杂也。

”2、指⼈体禀赋的⾃然寿命。

⼜称“天年”、“天寿”。

3、即指先天真元之⽓。

本篇主要讨论了上古之⼈,保养天真以祛病延年的原则、⽅法、道理以及先天真⽓在⼈体⽣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故以“上古天真论”名篇。

[内容提要]1、养⽣的主要法则及其与健康长寿的关系。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11、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的凝固作用生成 浊阴;热气的升腾作用产生清阳。 浊阴;热气的升腾作用产生清阳。浊,痰湿之类 的病理产物。 水谷精微。 的病理产物。清,水谷精微。 12、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残渣, 12、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又叫完 谷不化。 谷不化。 13、月真(chēn)胀:此指胸膈胀满。 此指胸膈胀满。 13、 14、反作:即反常。阳应升而反在下, 14、反作:即反常。阳应升而反在下,阴应降而 反在上,是谓阴阳反作。 反在上,是谓阴阳反作。 15、逆从:偏义复词,即逆的意思。指上述飧泄、 15、逆从:偏义复词,即逆的意思。指上述飧泄、 月真胀 是阴阳升降反常的表现。 月真胀,是阴阳升降反常的表现。
[分析] 分析]
1、阐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阐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 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新生和消 亡。 指出了阳主化气、主动、主升;阴主成形、主静、 指出了阳主化气、主动、主升;阴主成形、主静、主 降的阴阳特性。 降的阴阳特性。 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根源, 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本身存在着相互 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 二者在运动变化过程中, 阴阳两方, 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二者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既是 对立的 又是相互依存 相互为用的 相互依存、 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并在一定条件 能够相互转化 相互转化的 下,能够相互转化的。 并提出“阴阳” 并提出“阴阳”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及临床治疗 的指导思想就是“治病必求于本” 的指导思想就是“治病必求于本”。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篇解] 篇解] 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 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 即对应、相应。 应:即对应、相应。 即表象、现象、征象。 象:即表象、现象、征象。例如人体的 藏象、病象、自然界的物象等。 藏象、病象、自然界的物象等。 本篇论述了人体脏腑阴阳与四时五行阴 其象相应,所以篇名“阴阳应象” 阳,其象相应,所以篇名“阴阳应象”。 广也。由于本篇所论内容非常丰富、 大,广也。由于本篇所论内容非常丰富、 广博,所以称之为“大论” 广博,所以称之为“大论”。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黄帝内经》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第二单元 阴阳应象
阴阳应象,语出于《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应象,语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本单元主要论述了《内经》中阴阳学说的 本单元主要论述了《内经》 基本概念和内容。 基本概念和内容。 并列举了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并列举了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注释] 注释]
1、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凡药物饮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之味属阴,多沉降下行而走下窍; 之味属阴,多沉降下行而走下窍;凡药物饮 食之气属阳,多升散上行而达上窍。 食之气属阳,多升散上行而达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 2、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 薄为阳之阴:味属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 薄为阳之阴:味属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 薄为阴中之阳。气属阳,气厚为阳中之阳, 薄为阴中之阳。气属阳,气厚为阳中之阳, 薄为阳中之阴。 薄为阳中之阴。
3、以天地、静燥、寒热、云雨等自然现象, 以天地、静燥、寒热、云雨等自然现象, 说明阴阳的属性特征及其相互对立、 说明阴阳的属性特征及其相互对立、相互转 化的关系, 化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 容。
地气上为云 天气下为雨
云出天气
雨出地气
4、论述了人体阴阳升降反常所导致的病证。 、论述了人体阴阳升降反常所导致的病证。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 论述了阴阳升降失常的病理变化。 胀”句,论述了阴阳升降失常的病理变化。 清气,属阳当升。 清气,属阳当升。若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则衰于 而成完谷不化的飧泄证。浊气,属阴当降。 下,而成完谷不化的飧泄证。浊气,属阴当降。若 浊阴之气滞于上而不能降,则壅塞胸膈, 浊阴之气滞于上而不能降,则壅塞胸膈,表现为胸 膈胀满的月真胀证。 月真胀证 膈胀满的月真胀证。 因脾主升清阳,胃主降浊阴, 因脾主升清阳,胃主降浊阴,故后世医家常用此 概括脾胃的病理变化。脾气虚运化失常, 句概括脾胃的病理变化。脾气虚运化失常,清阳之 气不升,肠中清浊不分而成泄泻; 气不升,肠中清浊不分而成泄泻;胃气不降而反上 浊阴之气积于胃脘部,而使胃脘胀满。 升,浊阴之气积于胃脘部,而使胃脘胀满。
(4)从病机上看,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 从病机上看, 盛偏衰。 盛偏衰。 从治疗上看,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 (5)从治疗上看,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 左右等,皆不出阴阳之理。 左右等,皆不出阴阳之理。 由此可见,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两种性质, 由此可见,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两种性质,疾 病发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阴阳失去了相对平衡的结 因此在治疗上也必须从阴阳入手, 果,因此在治疗上也必须从阴阳入手,针对阴阳的 盛衰不同而进行治疗。 盛衰不同而进行治疗。 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疾病发生的本质, “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疾病发生的本质,指 出了调治阴阳是治病的根本大法, 出了调治阴阳是治病的根本大法,此句是中医临床 诊治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诊治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
掌握阴阳的含义和主要内 容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 上的具体运用 掌握阴阳的可分性 理解阴阳运动变化的特点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原文] 201 一级 原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 求于本。 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 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 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 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 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 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 此阴阳反作, 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 胀,此阴阳反作,病 之逆从也。 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 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 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 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 四支,浊阴归六府。 四支,浊阴归六府。
16、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上窍,指耳、 16、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上窍,指耳、目、 鼻等头面部七窍。下窍,即指前后二阴。 口、鼻等头面部七窍。下窍,即指前后二阴。清 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 阳,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 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浊阴, 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浊阴,为二 便污秽之物。 便污秽之物。 17、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指卫气。 17、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指卫气。 浊阴,指精血津液。即卫气布散于腠理, 浊阴,指精血津液。即卫气布散于腠理,精血津 液濡养于五脏。 液濡养于五脏。 18、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清阳, 18、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清阳,指饮食物化 生的精微物质。浊阴,指饮食物化生的糟粕。 生的精微物质。浊阴,指饮食物化生的糟粕。即 饮食物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充养于四肢, 饮食物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充养于四肢,所化生的 糟粕内归于六腑。 糟粕内归于六腑。
[注释] 注释]
1、天地之道:即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与规律。 天地之道:即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与规律。 天地,泛指自然界。 法则、规律。 天地,泛指自然界。道,法则、规律。 万物之纲纪:即阴阳是统括万物的纲领。 2、万物之纲纪:即阴阳是统括万物的纲领。 纲纪,即纲领。 纲纪,即纲领。 变化之父母:即阴阳是事物变化的根源。 3、变化之父母:即阴阳是事物变化的根源。父 本原、根本的意思。 母,本原、根本的意思。 生杀之本始:阴阳是事物产生和消亡的根本。 4、生杀之本始:阴阳是事物产生和消亡的根本。 新生。 消亡。本始,即本原和起点。 生,新生。杀,消亡。本始,即本原和起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提出临床诊治原则是“治病必求于本”。 提出临床诊治原则是“治病必求于本” 指阴阳而言, 治病必求于本” 本,指阴阳而言,“治病必求于本”意为诊治 疾病时,一定要推求阴阳的盛衰。这是因为: 疾病时,一定要推求阴阳的盛衰。这是因为: 从生理上看,人有脏腑经络气血, (1)从生理上看,人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表里 上下内外,这些皆统属于阴阳范畴而有阴阳之分。 上下内外,这些皆统属于阴阳范畴而有阴阳之分。 从病因上看,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 (2)从病因上看,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也有 阴阳之别,即使是六淫,由于四时不同, 阴阳之别,即使是六淫,由于四时不同,也有阴阳 之异。 之异。 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 (3)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
3、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指药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 食气味纯阳者而言,后世医家进一步发挥, 食气味纯阳者而言,后世医家进一步发挥, 认为壮火是病理之火,即亢盛的阳气。少火, 认为壮火是病理之火,即亢盛的阳气。少火, 指药食气味温和者而言, 指药食气味温和者而言,后世医家进一步发 认为少火是生理之火,即和平的阳气。 挥,认为少火是生理之火,即和平的阳气。 正气。 作使、令解。 气,正气。之,作使、令解。 此句意思是: 此句意思是:药食气味纯阳的壮火之品 能使人体正气虚衰, 能使人体正气虚衰,药食气味温和的少火之 品能使人体正气盛壮。 品能使人体正气盛壮。
9、阳生阴长,阳杀阴藏:①互文。阴阳既为生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互文。 杀之本,亦为长藏之本。即阳既能生万物, 杀之本,亦为长藏之本。即阳既能生万物,亦能 杀万物;阴既能长万物,又能藏万物。 生与长, 杀万物;阴既能长万物,又能藏万物。②生与长, 杀与藏, 杀与藏,为临文避复修饰格限制下互换使用的相 对同义词。意为阳生阴亦生,阴杀阳亦杀, 对同义词。意为阳生阴亦生,阴杀阳亦杀,阴阳 两个方面协调统一,相辅为用。 两个方面协调统一,相辅为用。 10、阳化气,阴成形:即阳主化气,阴主成形。 10、阳化气,阴成形:即阳主化气,阴主成形。 张介宾注: 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 张介宾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 成形。 这是对于阴阳的功能而言。阳气主动, 成形。”这是对于阴阳的功能而言。阳气主动, 推动人体的功能;阴气柔静,生成人体的形质。 推动人体的功能;阴气柔静,生成人体的形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