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由毋宁死 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四)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不自由,毋宁死》全文。
分析并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了解作者帕特里克·亨利以及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学会如何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独立研究和思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由、平等、正义等价值观的认同。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自由,毋宁死》全文的理解与背诵。
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与掌握。
作者帕特里克·亨利及其历史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文中某些生僻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对文中作者观点的深度解读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课文内容、作者背景和历史背景等。
2. 互动讨论法:用于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帕特里克·亨利及其历史背景,引出本课主题。
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就课文中的观点和主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4.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表现力。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不自由,毋宁死》。
2. 写一篇关于课文主题的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3. 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帕特里克·亨利及其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作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以及他们对相关资料的研究能力。
3. 知识测试:通过书面测试或口头提问,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作者背景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不自由,毋宁死》14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想殷邦来演讲:在实践中提升,本篇演讲词,前两段语气相对舒缓(文末标点句号),后三节语气相对激烈(文后标点叹号,另外排比句、反问句和呼告语偏多);说服听众;提醒自己:教学,起点在语言和学生;语文活动:多读,多说,多听,多写。
教学目标:了解演讲词的特点,学会演讲。
教学重点:演讲词赏析,演讲。
教学难点:演讲。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课前自由读,齐声读最后两节。
师:有过演讲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
生: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演讲词,题目是?一起来读一下,预备起。
生:(齐读)“不自由,毋宁死”。
师:初读标题——不自由,毋宁死(正音)(预设:意思、读音、语气)师:怎么样?你来评一下。
你的同学读得怎么样?告诉我。
师:大家看看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语速是快还是慢?生:师:是真的吗?师:再读“不自由,毋宁死”。
二、中心句“不自由,毋宁死”师:你告诉我,哪一句点明了帕特里克·亨利此次演讲的主旨和内容。
请同学们说说看。
生:不自由,毋宁死。
(整体感知)师:这一次演讲,帕特里克·亨利要向在场的议员表明“不自由,毋宁死”的主旨,演讲词可以明确哪几个层次内容?(连读结论)生:第一节,缄口不语,是对祖国的背叛;第二节,为知道真理做好一切准备;第三节,必须战斗;第四节,让战争来吧;第五节,不自由,毋宁死。
师:为什么这么快找到?生:段落首尾。
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生:师:同学们想想,这是纸质文章的,在演讲现场,怎么让听众瞬间捕捉这些核心句呢?生:逻辑词语,语气语调,呼告反复。
(理)师:演讲……生:※师:这几句怎么读?初步品读....情.感.。
读:(连读现状)(细节赏析)师:帕特里克·亨利为什么特别强调“不自由,毋宁死”?师:针对什么人?重复出现的词语(主席先生、先生们)。
针对这些人的什么观点?生:主要针对有些人主张和平。
……师:同学们,感觉一下,每段得出的结论,各是针对什么听众?什么现实情况提出来的?圈划出来。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
STEP 02
STEP 0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能够准确把握演讲稿的 主旨和意图。
STEP 03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能够结合实际进行演讲稿 的创作。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 有效的沟通交流。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不自由,毋宁死》的主题探讨
总结词
自由与死亡的关系
总结词
独立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探讨《不自由,毋宁死》中自由与死亡的 关系,分析帕特里克·亨利如何通过这一主 题激发听众的爱国热情和斗争精神。
详细描述
讨论《不自由,毋宁死》中强调的独立精 神,分析北美殖民地独立的意义和必要性 ,以及这一主题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03
总结词:作者生平
0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详细描述:简要介绍帕特里克·亨利的生平,包括他的教育背景、政治 生涯以及在《不自由,毋宁死》演讲中的重要表现。
《不自由,毋宁死》的文本分析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总结词:语言特色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分析《不自由,毋宁死》的结构,包括引言、 主体和结论等部分,并指出各部分在演讲中的作用。
改进措施
优化时间管理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时间安排,合理规划每个环节, 确保课堂节奏紧凑有序。
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
通过设计更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 的学习兴趣。
提升教学技巧
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 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THANKS
讲授环节
作者介绍
介绍帕特里克·亨利,包括他的生平 、主要成就和贡献。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不自由,毋宁死》名师教案1
情感与理智同行,技巧与演练齐驱——《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美)帕特里克·亨利设计指导思想《不自由,毋宁死》可以说是一篇改变了美国历史的经典声音重现。
作者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一个非常显赫的政治家、演说家帕特里克·亨利。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为了保卫弗吉尼亚,亨利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战争结束后,亨利对宪法的修正也做了很大的贡献。
这篇演说发表于弗吉尼亚州的第二届议会,当时北美殖民地正面临着历史性的选择,这篇演讲直接指出了武装争取革命的胜利的必要性,对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产生过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这篇演讲辞收录在苏教版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的第一板块“在演讲厅”。
既然是一篇经典的演讲辞,演讲辞是一根沟通演讲者和倾听者之间的情感纽带。
基于其文体特征,要把它与一般文章区别对待。
根据教材安排,这个版块的学习方式是活动体验,其目标是感受经典演讲的魅力,在交流表达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能总结、借鉴典范演讲的经验,在历练中提高演说才能。
为了充分体现板块的教学目标,在《不自由,毋宁死》这篇文章的实际教学中,我们既不能只是解读文本,也要顾及学生的演讲训练,要把理解文本与演讲训练结合起来。
所以在课前应安排学生认真预习文本内容,熟读文章,为学生课堂演讲训练做准备。
上课时,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把握演讲的内容和情感基调;通过分析文本,掌握演讲的方法和技巧,情真意切地感受作者的理性思考,提高学生的文本领悟能力;通过演讲训练,包括如何运用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等技巧指导,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演讲技能。
课堂尾声时,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希望达成教学目标并能学以致用,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演讲文本的高潮部分,也将课堂活动效果推向高潮。
基于此,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就围绕着“情感与理智同行,技巧与演练齐驱”同步展开,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教学目标1.能够领悟演讲辞中作者所包含的理性思考和揣摩作者在演讲时的饱满感情。
苏教版高二语文下册必修四《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大全
苏教版高二语文下册必修四《不自由毋宁
死》教学设计大全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教材简说
《不自由毋宁死》这篇课文出自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模块“在演讲厅”专题。
这是一篇演讲稿,其特殊的文
体特点决定了教学这篇文本的基本方式,应该由传统的
文本解读式转变为学生的活动体验式,主要应该围绕如
何让学生“开口说”、如何“说”好等教学重心,使学
生增强演讲的意识,熟悉甚至熟练演讲的技巧,并提高
一定的演讲水平。
通过学习《不自由毋宁死》这篇课文结合帕特里克亨利演讲的背景及演讲词,体会演讲者的情感和情绪。
以文本
中的经典片段为演讲材料,练习演讲,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增强演讲说服力、感染力的方法,并
加以适当运用。
下面一起来欣赏各位语文老师亲自编制的《不自由毋宁死》精彩教学设计吧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文章大全列表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不自由,毋宁死》教案6《不自由,毋宁死》同步练习《不自由,毋宁死》表格式
教案7《不自由,毋宁死》活动体验教案《不自由,毋宁死》教案1《不自由,毋宁死》教案4《不自由,毋宁死》电子文本《不自由,毋宁死》教学实录《不自由,毋宁死》赏析《不自由,毋宁死》教学参考《不自由,毋宁死》教案2《不自由,毋宁死》教案5。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之不自由,毋宁死演讲指导设计 苏教版必修4
《不自由,毋宁死》演讲指导设计[设计思想]这是一节语文活动课。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第四专题名称为:走进语言现场(活动体验)。
专题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在演讲厅”选择了两篇经典的演说词,《不自由,毋宁死》是其中的第一篇。
本专题学习强调实践性,学生要在交流、表达的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因此,教学要做到1教学目标就是演讲训练,不夹杂文本研习。
2要求学生课前充分做好预习。
课堂实践大量为动态生成,不要为追求课堂“顺利”而增加预设。
要努力创设情境,创设机会,通过小组互讲、学生点评、上台演讲等方式,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把握演讲技巧,在“演”(手势、表情等体态语言)和“讲”(吐字、音量、语气、语速等口头语言)两方面给予具体指导。
2指导学生脱稿演讲。
3指导学生即兴演讲。
第2、3点是教学重难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师声情并茂地演讲(同时展示议会现场图片,通过图片和言语示范创设情境。
)从18世纪中叶开始,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面对英殖民者的残酷剥削和压榨。
北美殖民地人民面临着历史性的抉择——要么拿起武器,争取独立;要么妥协让步。
甘受奴役。
在当时的弗吉尼亚州议会厅里,形势万分紧张,议员们都用质疑的眼光看着帕特里克·亨利;然而亨利以敏锐的政治家眼光,饱满的爱国激情,以铁的事实驳斥了主和派的种种谬误,阐述了武装斗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
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奋,“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
从此,“不自由,毋宁死”的口号激励了千百万北美人民为自由独立而战,这篇演说也成为世界演说名篇。
二、学生进入情境后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亨利的好朋友,在他演讲之前你会给他哪些提醒?回答示例:1演讲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对自己的演讲内容要胸有成竹。
2演讲时,要有激情,语速要有变化,注意轻重音,吐字清楚。
2024年《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
2024年《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自主、个性化阅读鉴赏,初步实现多元解读、创新阅读。
教学重点平凡的生活细节描写和融记事抒情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难点1.“真”中求美,“美”中显真的特色。
2.家常话语中的思念和哀伤。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在妻王弗亡故十年后,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但感情依然诚挚,词中体现出对亡妻的无限思念。
今天,我们来共同品读散文大师孙犁的一篇悼念亡妻的散文,一起鉴赏大师家常似的话语中蕴涵的深情。
二、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随着孙犁的笔迹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交流阅读感受:在文章的阅读中,你读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对亡妻的怀念和感激,自责、歉疚之情三、在《祭妹文》中袁枚是如何表达对妹妹的思念和哀悼的?试举几例:(1)、小时候,一起捉蟋蟀;一起读书(2)、哥哥生病了,讲野闻逸事给哥哥听,给哥哥解闷都是通过生活中琐事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孙犁在《亡人逸事》中悼念亡妻也是通过生活中琐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他写了哪些有关妻的生活琐事呢?1.天作之合,“巧”这部分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
“天作之合”对一般夫妻结对,只不过是一句道好颂吉之词。
爱妻所言“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可见作者对那天的雨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
大凡人们感天谢地,都是得到了意想不到或难以承受的幸福。
作者特记“天作之合”,正是因为妻为他带来了爱、幸福、宽慰,甚至写作的灵感、语言的源泉。
在这里与其说作者在谢天,不如说是在谢妻;对天的感念,其实就是对妻的感念。
2.看戏相亲,写“贞”。
.简评“盯”、“跳”、“走”、“钻”几个动词对刻画人物情态的作用。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苏教版
① 知识点梳理:
- 重点知识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不自由,毋宁死》课文、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
- 关键词:民主、自由、人权、革命、思想启蒙、社会责任。
- 重点句:《不自由,毋宁死》中的名言警句,如“不自由,毋宁死,是每个公民的天赋权利”。
② 内容逻辑结构:
- 导入新课:通过历史背景引入,激发学生对民主、自由等价值观的兴趣。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不自由,毋宁死》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选择课文中的关键段落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主要观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将这些价值观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不自由,毋宁死》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不自由,毋宁死》是什么吗?它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简短介绍《不自由,毋宁死》的背景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课文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不自由,毋宁死》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价值观。
4. 讨论《不自由,毋宁死》中的民主、自由、平等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不自由,毋宁死》,使学生了解作者约翰·亨利的生平及写作背景,掌握课文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自由的重要性,培养勇敢面对困境、坚持信仰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不自由,毋宁死》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约翰·亨利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观点,理解自由与生命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深入领会课文中的哲理,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2. 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约翰·亨利及其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思考问题。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自由与生命的关系。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讲解,明确课文的主旨。
5. 案例分析: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现实生活中自由与困境的例子,引导学生体会自由的重要性。
6.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自由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自由的理解和看法。
3. 推荐一本关于自由主题的书籍,并简要介绍书籍内容。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案例教学: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将课文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七、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不自由毋宁死》的背景知识及作者相关信息;(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本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3)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3)提高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由、勇敢面对困境的精神品质;(2)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1. 文本的基本内容和观点;2. 文本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3. 文本所表达的自由精神及其价值意义。
三、教学难点1. 文本中某些深奥的哲理和抽象的观点的理解;2. 文本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的了解;3.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和借鉴文本中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不自由毋宁死》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相关信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和观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分析文本中的观点,评价其现实意义。
4. 课堂交流: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课堂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拓展延伸:联系实际,让学生谈谈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自由精神。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本所表达的自由精神和价值意义。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文本;2. 写一篇关于自由的理解和追求的短文;3. 调查身边同学对自由的认识,整理成调查报告。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文本的基本内容和观点;(2)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文本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3)学生能够对文本中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在合作探讨中积极发言,展示自己的观点;(2)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完成课后作业;(3)学生能够在课堂交流中,运用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教案】不自由毋宁死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不自由毋宁死》的背景和内容。
2. 理解词语“不自由毋宁死”的深层含义。
3. 分析作品中的人生哲理和思想。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解读:背景、内容和主题。
2. 课文赏析:人生哲理和思想。
3. 练习与讨论:深入思考“不自由毋宁死”的意义。
三、教学流程1. 引入:通过讲述《不自由毋宁死》的背景和作者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文解读:介绍课文的背景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3. 课文赏析: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对人生的理解和思考。
4. 练习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思考“不自由毋宁死”的意义。
5.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课文中的人生哲理和思想。
四、教学手段1. 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通过多媒体工具,增加学生的趣味性和参与感。
2.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合作能力。
3. 分组演绎和角色扮演:通过表演来理解、感悟和领悟课文的深层含义。
五、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评估。
2.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成果评估。
3. 学生的课后作业和思考回答评估。
六、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和讨论,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
2.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诗歌和文章的创作,加深学生对人生哲理的理解。
3. 进行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化体验活动,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以上是一份关于教《不自由毋宁死》这篇课文的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案例2篇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案例2篇《不自由,毋宁死》教学案例【1】《不自由,毋宁死》是美国律师帕特里克·亨利的一篇著名的演讲稿,编选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中。
作为一篇具体的学习材料,且是专题的第一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有二:1、充分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与情感,为具体的演讲活动服务。
2、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并对其演讲实践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恰当地进行演讲技巧的传授、以下记录了我在一次全校公开课上讲课、听课、讲课、评课的情况、一、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熟读全文,了解写作背景与作者的观点。
(二)导入后,要求学生速读全文,依照提示梳理全文结构,用一句话概括每段的内容、1、演讲的缘故:(事关国家存亡,不能缄口不语)2、我们应有的态度:正视痛苦现实3、我们唯一的出路,只有诉诸武力,必须战斗4、我们毫无退路:只有战争才有希望5、我的主张:不自由,毋宁死(三)结合文本,总结归纳这篇演讲稿的特点。
1、针对性:了解对象,有的放矢2、逻辑性:逐层推进,后发制人3、鼓动性:感情强烈,技巧高超(四)以四、五段为主,从“演”(身姿、表情、眼神、手势等)与“讲”(语气、语调、语速、节奏等)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演讲实践指导,传达演讲技巧。
(五)模拟演讲步骤1、学生自己放声朗读。
2、全体起立,想象自己置身于演讲现场,面对妥协派,慷慨陈词。
3选两名代表上台演讲,师生共同赏析评点。
二、讨论评议讲课结束,全体语文教师对这堂课展开热烈的讨论评议,归纳如下:优点亮点:1、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取舍,讲练结合,既让学生掌握了文本内容,又进行了具体的实践活动,特不好地体现了本专题的学习方式——活动体验。
2、实践活动及其针对性的指导师本节课的亮点,全体参与,课堂气氛活跃、缺点不足:1、前半节课以讲为主,内容多、容量大,有灌输的嫌疑,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演讲指导在前,演讲实践在后,虽有针对性,但学生的问题暴露不充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4专题 《不自由,毋宁死》精品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2.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
【整体感知】一、基础梳理1.预习检测2.作者简介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演说家,美国《人权法案》的主要执笔者。
历任弗吉尼亚州通讯委员会委员、民团司令、该州州长。
晚年因与华盛顿总统政见不合,拒绝在新政府中供职。
1799年在演讲中呼吁民族团结,同年去世。
作品有《不自由,毋宁死》等作品。
二、写作背景北美洲的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
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
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
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
帕特里克·亨利与之相反,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
三、文体知识——演讲稿演讲稿也叫演说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或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稿。
它的结构由标题、称呼和正文三部分构成。
其特点有:(1)针对性。
演讲稿的内容是听众最关心、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2)鼓动性。
演讲的目的是感动听众,说服听众,以情感人,激发共鸣,争取最佳宣传和说服效果。
(3)有声性。
演讲稿要能将无声文字通过演讲者声情并茂的演讲变为有声语言。
要好说、好听、好懂、好记,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通俗易懂,幽默风趣。
【研读课文】1.快速浏览课文,简要归纳每一小节大意。
【提示】①阐述“我”为什么要发表演讲:并非对各位不敬,在论及事关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时,不能缄口沉默。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不自由,毋宁死》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3)了解作者托马斯·杰斐逊及其时代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从历史背景、文本内容等方面来解读一篇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
(2)理解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观念的重要性。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热爱自由、追求平等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不自由,毋宁死》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3)了解作者托马斯·杰斐逊及其时代背景。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抽象的哲理概念的理解,如自由、平等、人权等。
(2)如何从历史背景、文本内容等方面来解读一篇文学作品。
(3)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托马斯·杰斐逊及其时代背景。
(2)提问:“不自由,毋宁死”是什么意思?引出本课的主题——自由。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让学生勾画出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式,并进行解释。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讲解作者托马斯·杰斐逊及其时代背景。
(3)解读课文,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文本表达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观念。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课文进行简要概括。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观念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合作探讨的能力等。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不自由,毋宁死》。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不自由”,“毋宁死”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查阅相关资料,提高信息素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由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尊重他人,关爱生命,珍惜自由。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 生词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对自由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生词和短语。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深入理解作者的自由思想。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2.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3. 生词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对自由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四)
一、导入
好的演讲,如同布谷报春,又似战鼓催征。
它可以使迷惘者得以清醒,沉沦者为之振作,徘徊者更加坚定,观望者毅然奋起,先进者策马飞奔。
同学们,一副好口才,会为我们的生活增色不少。
好口才是令人羡慕的,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练就的。
今天,就让我们借助帕特里克·亨利的《不自由,毋宁死》一起来实践!
(如此导入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明白好的演讲对于我们实际生活的作用,增强其学习与实践演讲技巧的动力;二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活动方式即演讲训练。
)
二、介绍作者与背景
帕特里克·亨利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
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
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
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
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
帕特里克·亨利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
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
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
这篇演说词被后人作为不朽的名篇,特别是结尾的警句“不自由,毋宁死”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作者和背景知识的介绍是让学生了解作者发表演讲的大时代背景,让他们初步理解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文中的观点,为何会有如此坚决、高昂的斗志,演讲最终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这也为学生更好地把握演讲内容和情感作铺垫。
)
三、检查预习,请学生上台演讲推想帕特里克·亨利之前演讲者的主要观点和内容的演讲辞。
明确:主要观点:不要战争!
主要理由:①战争的残酷,会给人民带来太多的痛苦。
②我们的力量与对方相比实在太弱小。
③放弃战争,继续和解计划,将会享受到和平与友谊。
……
(在这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从作者对立方的论点切入,这种推想使学生把握了帕特里克·亨利演讲的针对性;同时这种理解又是用演讲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既使学生得到了实践,又没有完全抛开文本。
)
四、针对学生的具体演讲过程,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语气、语调和手势来增强演讲说服力、感染力。
1、抓住学生演讲中代表妥协势力的观点句:我的观点是,不要战争。
2、首先请学生在讲台上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这个观点。
然后告诉他现正置身于弗吉尼亚州议会现场,作为妥协势力的代表发言,大胆、自信地把观点再表达一遍,注意语气、语调。
最后建议拿起话筒,更有力、坚决地再次表达这一观点,调整语气、语调,使自己的发言既较好表达观点,又能赢得更多的支持力量。
其他同学通过其不同的语气、语调感受不同的表达效果。
示例:我的观点是(语调自然、果断,口语化,说完停顿片刻),不要战争。
(字字响亮,声韵饱满。
语气恳切,有力度。
)
3、在语气、语调的训练中加入适当的手势。
建议学生在刚才的情境中用另一只手加上一个手势动作,把观点句的语气
再强化一下,不断调整手势,反复实践三次,揣摩怎样使手势的表现效果达到最佳。
针对手势的不到位,进行指导:
①动作是语言的延伸和补充,该出手时再伸出手,不能过早。
但也不能过晚,否则动作的意义就不大了,甚至会阻碍语言的表达。
②手势是为加强语言效果而设计的,所以手势要集中。
一般是以自己的心脏为中心,以前臂长左右为半径,表示决心或否定性的就向里收,号召性的可以向外扬,手指并拢稍向内曲,也可以握拳。
在表达特殊或强烈感情时可以动作幅度大一些。
③动作是为语言服务的,所以不能过多,也不要过于花哨。
否则就喧宾夺主,也显得做作,要追求自然、恰当。
④请每位学生自己试着练习,体会手势在演讲的作用。
(此环节是针对学生演讲具体情况,进行语气语调和手势这些演讲技巧的指导。
既有针对性,也更有效。
对同一内容的语气语调和手势的不同处理带来了不同表达效果,让学生体会这些因素对于演讲的重要性,以及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使用这些技巧为演讲服务。
)
五、演讲文章的第四段,准确而流畅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及感情。
1、第四段比较长,为了使演讲时思路更清晰,也为了防止遗忘,指导学生对其划分层次:批驳妥协派的观点,指出强大并非指日可待;分析我们的有利条件——地利、人和与正义;战争已经无法避免,我们已别无选择。
2、学生分小组分别进行演练。
四人一组,推选一位同学,组织好自由演练活动的地点、秩序和小组交流讨论活动。
每位同学都必须脱稿在小组认真演讲,由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相互指导。
3、全班展示。
教师针对具体情况进行逐层指导演讲。
① 第一层:关注关键性词句与语气:“他们说……但是……是……还是……难道……”,作者用一系列反问句有力地指出放弃斗争就惟有束手就擒。
让听众能客观地认清当时的现实与危急,为下文高潮部分的号召打下基础。
要求学生在演讲时尽力表现出作者那份正义而焦急以及不愿受辱、受奴役的强烈感情。
②第二层:“如果……如果……此外……”,三种假设充满了作者对胜利的信心。
③ 重点抓住第三层中末尾的反复句:“囚禁我们的锁链已经铸就,波士顿草原上已经响起镣铐的丁当响声。
战争已经不可避免——那么就让它来吧!我再重复一遍,就让它来吧!”。
感受作者坚决而激烈的言辞中表现出的高昂之情。
同
时告诉学生演讲术中一个重要手段即恰当使用反复的修辞,不断强化自己的观点,使听众能听得更明确,使演讲达到最佳效果。
4、针对本段内容较长,以及学生上台因怯场一时忘词的问题,教师真诚地鼓励学生:遗忘是演讲者经常容易遇到的问题,不必紧张,你所需要的就是把文本内容的大意与思路用自己的话流畅地表达出来;尽量保持表情自然,仪态大方。
这样并不会影响演讲的效果,也不会让听众发现。
5、在以上指导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演讲这段内容。
(这一部分的训练,是想让学生明白,准确而流畅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及感情,是演讲最起码的要求。
所以在演讲中首先层次必须清晰,感情丰富,语言表达富有感染力、号召力。
其次,口语表达流畅、表情自然大方,即使一时忘词,也能灵活根据意思与思路继续表达,不露痕迹,从而培养自身较好的心理素质和控场能力。
)
六、演讲最后一段:
文本的最后一段是全文的高潮,教师如果有演讲的特长可以自己展示,也可以师生共同演讲。
师生共同演讲前请全体学生起立,放下书本,拿出手,表情自然、大方,眼看前方,与老师一起脱稿演讲。
学生可以自己根据需要做手势,并重复最后一句——不自由,毋宁死。
最
后一句重复时每个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处理,感受不同的处理效果会怎样。
这样在课堂上形成“不自由,毋宁死”的共同呼声,形成高潮。
(演讲最后一段既是文本的高潮,也是整个演讲训练的高潮。
这时学生通过预习和演讲实践,对文本内容和作者情感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情感上达到高潮是水到渠成。
而之前具体演讲技巧的指导与实践也使学生对如何把握语言与情感有了亲身体会。
加上与大家共同演讲,既能大胆、自信地演讲,又能自由、充分地发挥,这样就达到了最理想的演讲境界。
)
七、结束语:
马雅可夫斯基所说:语言是人力量的统帅。
演讲正是以语言点燃人类心灵火花的高超艺术。
同学们,努力练习吧,伶牙俐齿力无穷,秀口一张走天下!
八、布置作业:
以“什么是幸福”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准备开展班级演讲比赛。
刘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