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时期农业科技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在原始社会时期,农作物的种植常表现为杂合 群体的特征。余姚河姆渡、桐乡罗家角、吴兴钱山漾、 吴县草鞋山等遗址都出土了籼粳并存的水稻杂合群体, 这种杂合群体既符合原始的原始的粗放栽培技术条件, 同时对多变环境有着较大的适应性,反映了种植基因的 多样性,是后世开展选种、培育良种的基础。
到了夏商周时期,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懂得种子不同, 收成早晚、产量和品质也有不同,又由于社会需求的多 样性,对农作物的类型和特性引起了注意,并进行了有 意识的选择,出现了前一段时期没有的选种效果。 作物类型和品种的出现,是人们对作物的特征有了认 识并加以选择的结果。西周时期我国出现不同成熟期、
西周之后,垄作日渐普 及,亩逐渐趋于规格化, 出现了以宽六尺、长六 百尺为一标准亩的趋向。 与垄作相联系,条播也 出现了。禾行通达,是 为了通风和容易接受阳 光。
四、耦耕
夏商周时期,大田耕作中广泛采取协作劳动的方式。 在商代,奴隶主驱使奴隶劳动就是使用这种方式。 西周时期则流行耦耕。 二物相配对、对比并谓之耦,在农业圣山上的耦耕 则是以两人为一组的劳动方式。从有关材料看,它与 使用耒耜和修建沟洫有关。 但是,自从牛耕和犁耕代替人耕和耦耕之后,一些 经济学家已经不清楚“耦耕”,在解经时往往妄解擅 释,以至今世学者对耦耕莫衷一是。今人通过证明, 两人各执一耜相并而耕是合理的,从周原故地耦耕遗 风的实地调查中,也可证明耦耕是二人二耜相并而耕
不同播种期、不同色泽、不同籽粒结构的作物类型和 品种,这一事实说明,我国的选中技术至少在距今约 3000年前已经产生。 二、中耕除草
农作物种下后收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 田间管理,原始农业时期的撂荒耕作制就缺少这一环 节。夏、商、西周时期,作物的田间管理受到普遍的 重视。中耕、除草、治虫和施肥就是其中重要的内容。
夏商西周时期农业 科技的发展
制作人:陈小军 班级:农学101
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科技的发展
公元前2070年,中国由原始 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相继建立 了夏、商、周三个奴隶制王朝。 夏朝时期已进入青铜器时期, 人们掌握了天文历法的知识, 重视农业生产,储备粮食,并 造酒,设置了专管畜牧业的官 职,这些为奴隶制社会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商朝时期青铜冶铸技术达到 更成熟地步,农业生产成为决 定性的部门,尤其是在后期, 以种植业为中心的农业发展更 快。 周朝是我国奴隶制由盛转衰 的转折时期,周天子每年举行 隆重的“藉田”大礼以及王后 “养蚕”仪式,以表示对农业 的重视。
水田沟洫根据《周 礼· 稻人》记载,设有蓄水 的 “潴” 、拦水的 “防” 、放水的“沟”、 配水的“遂”、关水的 “列”和排水的“浍”等, 形成了蓄水工程和排灌渠 系相结合的沟洫工程,但 当时的规模较小。 在河北的一口水井商代遗 址中,还发现了一只扁圆 形的水桶,这是现存最早 的提水木桶。可见在两千 多年前我国人民已经知道 开始利用地下水了。
农田沟洫和灌溉
农田水利建设,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起着 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夏、商、西周 时期的农业与水利事业紧密结合。通过建 设水利,是农业生产得到相应的保证和发 展。此时期的沟洫水利又与份地制的并田 相结合,逐渐形成井田沟洫系统。
一、沟洫的起源和发展
农田沟洫系统的存在是夏、商、西周时期黄河中 下游地区农业显著特点之一。 夏、商、西周时代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人们 就开始较大规模地对平原低地进行开发。因黄河 中下游平原夏秋多暴雨,河流易泛滥,这样防洪 排涝就成为垦田殖谷的前提。 大禹治水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疏通河 道,二是用沟洫把田野中积水排泄到川泽中去。 这是巩固和发展低地农业的基础。从田字的形态 结构分析,田的周围有疆界,中间有纵横的沟洫 和小路将其分为四块、六块、八块,构成一个整 齐规划的农田图形。
水稻在新石器时期主要分布与长江流域以南的
广大地区,零星见于黄河流域,夏商周时期进 一步引向北方。 麻在新石器时代被利用或栽培,到夏商西周时期成 为一种相当重要的作物。商、周时期,麻是人 们普遍利用的制衣原料。 由此可见,夏商西周时期黍、稷在粮食生产中仍占 主要地位;麻虽也作粮食,但主要还是利用他 的纤维;水稻已传到黄河流域,但被视为粮食 的珍品,栽培并未普遍;麦、豆是这时初见记 载的作物、栽培也还不多。这便是夏商周时期 主要农作物组成的一个轮廓。
三、灌溉的出现
夏商西周时期,农田水利措 施的重点虽然是排除积水, 但人工灌溉也已出现。 经考古发掘,在殷墟、二里 岗、台西村等几个重要的 商代遗址中,分别发现有 水沟、水井、陶水道管以 及壕沟等。此外《诗经· 陈 风· 泽陂》:“彼泽之陂, 有蒲为荷》”;《诗经· 小 雅· 白华》:“滮池北流, 浸彼稻田。”这些都反映 了西周时期已经存在蓄水、 引水和取水的人工灌溉方 式,并已掌握了简单的灌 溉技术。
一、作物种类及其构成
黍 粟 大麦
菽
稻
高 粱
夏代的农作物构成因无文字记载,已不可考, 但其特点 具有连续性,所以我们可从商代作物构成中,窥见夏代 作物构成的大致情况。据商代甲骨文记载的甲骨文作物 种类主要有;禾、黍、来、稷、麦、菽等。 商周金文中记载的作物种类主要有粟、黍、来、麦、 麻、稻、菽等。 总的看来,夏商周时期的主要粮食作物种类,不外乎 粟、黍、稻、 来、牟、菽、麻七种。明代以前,中国的粮食作物种 类,大致也如此,这说明中国粮食作物的种类至此基本 奠定了基础。但在夏商周时期,黍和粟是主要的粮食作 物。
的耕作方式,这应是西周最为流行的耦耕方法。
夏、商、西周时期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较原始农业 有了明显的改进,主要表现在农田的垦辟整治、选种 的研究、施肥的肇始、中耕的注重和治虫技术的萌芽 等方面。 一、整地和选种
开垦荒地之后,对土地进行翻耕和整治,是农业进步 的重要表现,也是精耕农业的第一步。这个环节,在 夏、商时代包括了烧毁树木杂草,选择平坦适于耕种 之地,沿江掘土聚垅坎构成一定范围,并在此范围内 横竖在掘一条或数条沟渠,使之成为垅厢,这样就成 了最初垦辟整治的农田。
夏商周时期的农具
斧
钁
臿
镰 刀
一、青铜农具的出现
铜器在我国原始社会已经出现。最早出现的是红铜,但 在生产中所起作用不大,此后发展出了青铜。青铜器虽不 能完全替代石器,但对生产力的提高,无疑起了划时代的 作用。从各个考古一直来看,夏朝时期人们可能开始使用 青铜农具;商代时期青铜冶铸已相当发达,已有部分青铜 农具应用于农业生产;西周的农具,虽然仍以木、石、骨、 蚌器为主,但青铜农具的使用显然比商代有所增加。 青铜农具的出现,是我国农具材料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开始了金属农具代替石器农具地位的漫长过程。青铜农具 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对推进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 技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第三节、作物构成和耕作方式
作物种类是反映农业生产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种类繁多,表明人们驯化植物为人工栽培能力的增 强,是农业发达的重要表现。 作物构成与耕作制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商周 时期种植的大田作物主要有黍、稷(粟)、稻、来 (小麦)、 牟(大麦)、菽(大豆)、麻等,基本为粮食作物, 农作制由原始撂荒逐步发展到以轮荒制为主的阶段。
二、周代井田沟洫系统
西周时期,井田制更加完善,井田制规定土地归 国家所有,有国王将全国土地分给层层贵族,按 井字形划分为九区,中央一区为公田,四周八区 分授给八夫的私田。奴隶们依附于井田,通过集 体劳动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和种植。 农田沟洫的修建,不仅是当时发展农业的基础, 而且深深影响到农业生产技术的各个方面,成为 这一时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就连当时社会生活的 某些重要制度,也和沟洫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 系。把握沟洫制度的形成及其发展,成为理解我 国上古农业时代以至整个社会历史的关键之一。
黍、粟在夏商周时期占主要地位的原因:
自然条件:夏商周活动区域主要在秦岭淮河一带, 降水少且分布不均,气候干旱,对水分需求少的黍 和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作物特征:黍和粟抗旱能力强,抗逆能力高,成熟 较早,对北方自然条件适应能力强。 耕作制度:夏商西周时期是由撂荒耕作制向轮荒耕 作制的转变时期,而粟、黍有开荒先锋的声誉,对 轮荒制有较强的适应性。 这三者的结合决定了这个时期的作物构成以黍、 稷为主的状况。
第一,耕地闲置的期限已大大缩短,实行耕播 和休闲有计划的轮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第二,休闲地不像撂荒地那样抛弃不管,不仅有计 划地利用自然以恢复地力,而且采取诸如“反草” 等措施用人工的干预促使地力的恢复。
三、垄作和条播的出现
耕作是夏商西周农业生 产技术的突出特点,他 的出现是与沟洫制度密 切相关的。 我国农田沟洫起源很早, 亩的出现也是很早的, 不过初期的亩是自然形 成的,没有明确的形状 和明确的规格,带有原 始性质
二、农具种类的发展
夏商周时期,除了继续沿用原始社会的农具外,又发展 了一些新的农具,是农具种类有了很大的发展。耒耜是中 国原始社会的重要农具,这一时期仍继续使用。及至西周
时期,耜使用普遍,是耕作的主要农具。钁也是这一时期的
重要耕具,在原始社会后期开始出现石钁,但商周时 期被数量较多的青铜钁所代之。夏商西周时期的农 具种类与原始社会相比较,其最大区别在于此时出 现了中耕农具——钱和镈,说明人们已初步掌握了 中耕除草技术。此外,青铜农具铚、艾是从原始社 会收获农具石刀、石镰发展而来的收获农具。 综上所述,夏、商、西周时期的农具从材质上虽然仍 以木质骨蚌为主,但是已有部分青铜农具用于农业 生产,从而发生了以木石为主到铜石并用的演变。 从种类来看,创造了青铜犁、钁、钱、镈等新式农 具,使垦辟、中耕和收获等农具配套成龙。 农业生产工具上的改进为夏、商、西周农业生产的发 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西周时期,人们对中耕除草更加重视,并且已在 实际生产中普及了这项十分重要的增产措施。当时人 们认识到,清除杂草不仅可以防止其危害庄稼,而且 可以利用它腐烂肥田,提高地力以促进庄稼繁茂。
在春旱多风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中耕除草不但能护 苗促长,而且可以防旱保墒,使收获有所保证。人们在 长期生产实践中感觉到了这一点,这是中耕除草备受重 视的原因。同时商周时期,我国垄作获得了发展,它不 但便于排水,也适合于实行条播,从而也便于田间除草 壅根培土。中耕除草技术之所以会在这一时期出现和发 展,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防治虫害 商周时期,农业上的虫害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开始有虫害记载,并且开始采取措施防治虫害。 由于农业害虫的危害严重,引起了人们对防治虫害
1.
二、轮荒耕作制
我国夏商周时期的耕作制度,是由撂荒耕作制向轮荒耕 作制过度的时期。大约在商代和西周前期通行了“菑新 畲” 耕作制向田莱制和易田制的转变。 菑新畲:经济家认为,“菑”是垦后第一年的田,“新” 是垦后第二年的田,“畲”是垦后第三年的田,即“垦 田三阶段说”。文字学家则认为,“菑”是不耕田,即 撂荒地,“新”是已撂荒两年,正在复壮的地,“畲” 是经过撂荒复壮,准备重新垦耕的地,即“撂荒复壮 说”。 夏商周时期人工施肥尚未广泛实行,仍然大量使用 木石等粗制农具,难以深耕细作,耕地要想连续种植而 又长期保持肥力是不可能的,所以土地连续种两年后, 土地费力渐竭或已竭时,就需休闲。但这种轮更耕作制 比原始社会的撂荒制已有明显的进步:
相传商汤建国后就注意到了水肥问题。商人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已经 开始向农田施肥。及至周朝时代,人们开始对农田施 肥更加重视。人们已认识到中耕后腐烂在田间的杂草
,能使庄稼生长更茂盛。此外,扫除污秽的杂物,用 火化、土化等方法制成堆肥,也是当时常用的肥料。
五、收获和储藏
的高度重视,并且采取了灭虫措施。利用火除害虫, 是很自然的事,因为人们从事农事活动的最早办法便 是火耕,以后开荒种地也是采用火烧方法清除杂草树 木,人们在利用火进行农事活动时,很容易发现害虫 扑向火光的特性,因为这种方法很早就被人们所掌握。 另外人们在发现害虫时,用手去捉也是很自然的。总 的来说,当时防治害虫的方法还是比较原始的。 四、施肥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