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时期农业科技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农业发展年份年表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农业发展年份年表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农业发展年份年表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夏朝成立,夏王朝的种植业得到初步发展。

- 公元前2000年:夏王朝推广作物品种,引进水稻和大麦。

- 公元前1850年:夏朝种植技术进一步提升,种植秦岭山区的糯米。

- 公元前1750年:夏王朝开始推行田间排灌系统,提高农作物的灌溉效率。

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500年:商朝发展灌溉技术,开始兴修大型灌溉渠道。

- 公元前1400年:商朝河南地区实行田地轮作制度,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 公元前1300年:商朝引进农业机械,使用木犁进行翻土耕作。

- 公元前1100年:商朝改进种植技术,推广水稻种植。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各地开始修建水利工程,改善灌溉条件。

- 公元前800年:周朝推行三年两熟的农业制度,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农业发展逐渐停滞。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700年:推广秧稻栽培技术,提高水稻产量。

- 公元前600年:逐渐推广旱田农业,扩大农田面积。

- 公元前400年:发展火耕农业,推广北方的小麦种植。

- 公元前300年:引进南方农业技术,推广茶树种植。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推行均田制,平均分配土地。

- 公元前210年:兴修灌溉系统,改善农田灌溉条件。

-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农业生产逐渐萎缩。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公元前190年:推广水稻种植技术,大量开垦南方水稻田。

- 公元前140年:发展蚕桑业,推行丝绸制造业。

- 公元前2年:封建制度下的封地耕作逐渐增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 三国时期(220年-280年):农业停滞,战乱频繁,农田荒废。

- 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推广种植茶树,发展茶叶产业。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高效课堂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高效课堂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目标】①知道夏商周时期我国在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史料实证)②知道甲骨文的基本史实及影响,知道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及其代表器物。

了解三星堆遗址的考古成果。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理解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甲骨文、青铜器教学难点:甲骨文的地位,金文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王者荣耀推出的海月新皮肤——金乌负日,海月的发型犹如太阳神鸟的羽翼,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给人一种高贵而神秘的感觉。

那你知道这款皮肤背后的设计灵感么?它就是来自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太阳神鸟金饰。

太阳神鸟金饰是金乌负日传说的现实回响。

四只神鸟首尾相连,循环往复,托运着太阳,同时对应着十二道太阳金芒,最终形成四季与十二个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感受先秦时期科技文化的魅力。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夏商周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领域,又有何贡献?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天文、历法和医学1、自主学习:小明以【夏商周朝,科技曙光】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搜集到这些资料,请你任选一组,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内容,以时间轴或表格的形式归纳该组发展概况。

答案提示:①【夏商周朝,科技曙光】——天文组②【夏商周朝,科技曙光】——历法组③【夏商周朝,科技曙光】——医学组教师指导:《甘石星经》是一部天文学专著,分为《甘经》和《石经》各八卷,共十六卷。

《甘经》的作者是齐国人甘徳,《石经》的作者是魏国人石申。

后人把《甘经》和《石经》合编,两书合称《甘石星经》,此书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甘徳和石申系统的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动,掌握了这些行星的运行规律,记录了800余颗恒星的名字,测定了121颗恒星的方位,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恒星表。

2.8+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8+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中等华方文面明的起源与发展特征:多元一体
三星堆遗 出土了数以万计珍贵文物、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
址:
玉礼器和青铜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
三、《诗经》和“楚辞” 教材P48
《诗经》:现实主义 1.时间: 西周和春秋时期 2.地位: 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 3.组成: “风”“雅”“颂” 4.内容: 关注现实,诗歌中,反映民俗民情,歌颂美好爱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教材P44
历法成就:
指导生产生活
1.夏朝: 可能有了历法
2.商朝: 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 12 个月,大月 30 天 ,小月 29 天,闰年增加一个月,甲骨文中已经 开始出现干支纪日
3.战国: 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教材P44—45
医学成就:
1.远古时期:神农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
科技领先世界

三星堆文明——多元一体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

《诗经》和“楚辞” 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

响深远。
课堂练习
D 1.迄今为止发现的商代最重的青铜器是(

A.编钟
B.三星堆青铜立人像
C.四羊方尊
D.司母戊鼎
2.商朝时期的国家“档案”是用什么文字刻写的
A (

A.甲骨文 B.金文 C.隶书 D.楷书
情,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
5.价值: 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秦朝以前
三、《诗经》和“楚辞” 教材P48
“楚辞”:浪漫主义
1.概念: 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 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 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共39张PPT)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共39张PPT)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除此之外,还需要 掌握农时
掌握农时需要观察自然变化,先秦 时代的人民有哪些成果?
时期 成果
夏朝 商朝 春秋
战国
掌握农时需要观察自然变化,先秦 时代的人民有哪些成果?
时期 成果夏朝源自相传有了历法商朝 春秋 战国
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立法逐渐完备,一年分12个 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甲骨文中已经开始出现干支纪年。







夔[kuí]

龙纹
四羊方尊 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
青铜人像 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
动物造型青铜杖首 出土于鄂尔多斯高原
材料 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东北到广东,从西藏到东海渔岛,都发 现有青铜器。晋北、陕北及内蒙古河套地区的青铜器以羊首、马首、鹿首 之类的动物头像为装饰,三星堆青铜器怪异的人头像则凸显出了古蜀国的 风韵。
王国维
林徽因
屠呦呦
楚辞本为楚地的歌辞。战国 时期楚国的屈原吸收其营养,创 作出《离骚》等巨制鸿篇,后人 仿效,名篇继出,成为一种有浪 漫主义特点的文学作品,通称楚 辞。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 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 色彩。
课堂小结
随堂检验
1.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尊与湖南华容、安徽六安、陕西城固等地出土 的尊、鼎从形态到纹饰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表明( A ) A.中华文明早期各地区之间已有交流 B.早期国家政权充满神权色彩 C.商朝时对长江流域实现了有效管理 D.长江流域文明发展水平较高
举世闻名的甲骨文就因这一纯属偶然的机会 重见天日,王懿荣也因此被誉为“甲骨文之父”。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 等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 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中国农业发展简史

中国农业发展简史

中国农业发展简史史前时期:大约距今8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开始了农业的初步尝试,出现了以黍、稷、稻、豆等为主的农作物栽培,以及猪、牛、羊等动物的驯养。

此时期还有不少祭祀农业的活动,体现出中国人民对农业的重视。

夏商周时期:夏朝至殷商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

夏朝时期开始形成了以汉水灌溉为主要特点的水利农业,还有一定规模的畜牧业。

商朝时期,农业管理不断完善,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周朝时期,农业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农耕社会逐渐成型。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高峰期之一、秦朝统一后,进行了很多农业制度的,如实行均田制、兴修水利等,使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提高。

汉朝时期继续进行了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如发展农具、推广良种、推行多年两熟制等,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经历了动荡不安的局面,但仍然有一定的发展。

北朝时期,永定、寒谷、单温等农书的出现,使农业科学化程度有所提高。

南朝时期,经济上的萧条和动乱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

唐朝时期,推行了均田制和法度制,进一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

宋朝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如翻修运河、开挖水渠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此时期还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农业著作,如齐民要术等。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但仍然有一些重要进展。

明朝时期,开始了山泽田园综合经营和水稻种植技术的完善。

清朝时期,推行了丁改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同时农业技术也有所提高。

总体来说,中国农业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古代的农耕社会到现代的农业现代化,农业技术和生产力不断提高,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活水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农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资源短缺、农业环境污染等,需要通过继续和创新来解决。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件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件
西周时期,青铜器上文字的数量明显增加。金文内容丰富、 涉及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等方面。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文字演变过程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楷书繁体 简体
方形的团块被线条所取代,曲折象形的 线条被拉直,象形程度逐渐降低,即
复杂到简单 形象到抽象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青铜立人像 青铜面具
青铜神树
三星堆遗址地点: 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广汉 出土文物有哪些: 有金杖、青铜树、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像等
,造型奇特
存在时期: 夏商时期 哪些能够说明三星堆与中原 王朝有密切关系:
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 器
二、《诗经》和楚辞
1.《诗经》 (1)背景:西周和春秋时期,从平民到贵族的社会各 阶层人士,在生产生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创作 并传唱诗歌。 (2)诗经的地位: 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
牛骨刻辞
王懿荣(清):一片甲骨惊天下
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
王懿荣是清代著名金石学 家,1899年发现甲骨文, 被称为“甲骨文之父”。
至今发现10万余片,单 字4500个左右,已识别 的有1500多字。
甲骨文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 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我国关于哈雷 《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 彗星的记载: 一颗彗星扫过北斗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1)夏朝时可能有了历法。 (2)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 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3)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商周时期,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王 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

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历程悠久且丰富,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农牧业、观察天文、开创医药的地区之一。

以下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一些重要阶段:- 夏商周时期:这是中国科学技术的萌芽时期,包括农业、天文学、数学和中医学等领域的科技萌芽。

- 秦汉时期:古代科技经历了一次大发展。

这一时期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思想影响下,以阴阳五行学说和气论为哲学基础,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五大学科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

在技术方面,诸多生产技术已趋于成熟,如造纸术、指南车、手摇纺车、织布机、钻井机设备、浑天仪和地动仪等多项重大技术的发明以及长城等巨大工程的修建,为后世的技术发展开拓了道路。

- 两晋南北朝时期:魏晋玄学思想运动催生了古代科技的第一次发展高峰。

祖冲之计算圆周率值到七位小数。

郦道元的《水经注》以水道为纲综合描述地理。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标志着古代农学体系的形成。

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开辟了本草学的新理论体系。

- 两宋时期:北宋时期,新儒学的理性精神把中国古代科技推向顶峰。

这一时期涵盖了农学、天文学、数学和中医学等多个领域。

此外,中国在世界科技史上独树一帜的成就还包括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以及丝绸、瓷器等众多领域的创新。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但无论如何,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造成了重大影响,并为世界科学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历程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夏、商、周三代。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历程的详细描述:1. 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56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夏朝人民在农业、陶瓷、纺织、建筑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商朝时期,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得到了显著发展,同时冶铁技术也开始出现。

周朝时期,铸造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出现了许多有关农业、医药、天文等方面的著作。

2.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冶金方面,铁器的制作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还出现了铸铁技术。

在农业方面,水利工程得到广泛应用,如灌溉系统的建设。

在医药方面,出现了《黄帝内经》等重要著作。

同时,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如孔子、墨子、韩非子等。

3.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科技发展政策,如修建了万里长城和灵渠,推动了冶铁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汉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同时还出现了造纸术、指南针等重要发明。

在医药方面,出现了《神农本草经》等重要著作。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这一时期中国科技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迷的阶段。

由于战乱频繁,科技发展受到了较大影响。

然而,这一时期仍然有一些重要的科技进展,如南朝梁代的陶瓷技术、北朝的造纸术。

5. 唐宋元明清时期(公元618年-1912年):这一时期中国科技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农业方面,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农具和农业技术,如水力碾米机、提水机等。

在航海方面,中国的航海技术得到了重要发展,如郑和下西洋。

在冶金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合金材料和冶炼技术。

在医药方面,出现了《本草纲目》等重要著作。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历程经历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以及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期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耕地闲置的期限已大大缩短,实行耕播 和休闲有计划的轮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第二,休闲地不像撂荒地那样抛弃不管,不仅有计 划地利用自然以恢复地力,而且采取诸如“反草” 等措施用人工的干预促使地力的恢复。
三、垄作和条播的出现


耕作是夏商西周农业生 产技术的突出特点,他 的出现是与沟洫制度密 切相关的。 我国农田沟洫起源很早, 亩的出现也是很早的, 不过初期的亩是自然形 成的,没有明确的形状 和明确的规格,带有原 始性质
1.
二、轮荒耕作制
我国夏商周时期的耕作制度,是由撂荒耕作制向轮荒耕 作制过度的时期。大约在商代和西周前期通行了“菑新 畲” 耕作制向田莱制和易田制的转变。 菑新畲:经济家认为,“菑”是垦后第一年的田,“新” 是垦后第二年的田,“畲”是垦后第三年的田,即“垦 田三阶段说”。文字学家则认为,“菑”是不耕田,即 撂荒地,“新”是已撂荒两年,正在复壮的地,“畲” 是经过撂荒复壮,准备重新垦耕的地,即“撂荒复壮 说”。 夏商周时期人工施肥尚未广泛实行,仍然大量使用 木石等粗制农具,难以深耕细作,耕地要想连续种植而 又长期保持肥力是不可能的,所以土地连续种两年后, 土地费力渐竭或已竭时,就需休闲。但这种轮更耕作制 比原始社会的撂荒制已有明显的进步:
水田沟洫根据《周 礼· 稻人》记载,设有蓄水 的 “潴” 、拦水的 “防” 、放水的“沟”、 配水的“遂”、关水的 “列”和排水的“浍”等, 形成了蓄水工程和排灌渠 系相结合的沟洫工程,但 当时的规模较小。 在河北的一口水井商代遗 址中,还发现了一只扁圆 形的水桶,这是现存最早 的提水木桶。可见在两千 多年前我国人民已经知道 开始利用地下水了。
的耕作方式,这应是西周最为流行的耦耕方法。
夏、商、西周时期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较原始农业 有了明显的改进,主要表现在农田的垦辟整治、选种 的研究、施肥的肇始、中耕的注重和治虫技术的萌芽 等方面。 一、整地和选种
开垦荒地之后,对土地进行翻耕和整治,是农业进步 的重要表现,也是精耕农业的第一步。这个环节,在 夏、商时代包括了烧毁树木杂草,选择平坦适于耕种 之地,沿江掘土聚垅坎构成一定范围,并在此范围内 横竖在掘一条或数条沟渠,使之成为垅厢,这样就成 了最初垦辟整治的农田。
相传商汤建国后就注意到了水肥问题。商人可能已经 开始向农田施肥。及至周朝时代,人们开始对农田施 肥更加重视。人们已认识到中耕后腐烂在田间的杂草
,能使庄稼生长更茂盛。此外,扫除污秽的杂物,用 火化、土化等方法制成堆肥,也是当时常用的肥料。
五、收获和储藏
不同播种期、不同色泽、不同籽粒结构的作物类型和 品种,这一事实说明,我国的选中技术至少在距今约 3000年前已经产生。 二、中耕除草
农作物种下后收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 田间管理,原始农业时期的撂荒耕作制就缺少这一环 节。夏、商、西周时期,作物的田间管理受到普遍的 重视。中耕、除草、治虫和施肥就是其中重要的内容。
夏商西周时期农业 科技的发展
制作人:陈小军 班级:农学101
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科技的发展
公元前2070年,中国由原始 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相继建立 了夏、商、周三个奴隶制王朝。 夏朝时期已进入青铜器时期, 人们掌握了天文历法的知识, 重视农业生产,储备粮食,并 造酒,设置了专管畜牧业的官 职,这些为奴隶制社会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商朝时期青铜冶铸技术达到 更成熟地步,农业生产成为决 定性的部门,尤其是在后期, 以种植业为中心的农业发展更 快。 周朝是我国奴隶制由盛转衰 的转折时期,周天子每年举行 隆重的“藉田”大礼以及王后 “养蚕”仪式,以表示对农业 的重视。
水稻在新石器时期主要分布与长江流域以南的
广大地区,零星见于黄河流域,夏商周时期进 一步引向北方。 麻在新石器时代被利用或栽培,到夏商西周时期成 为一种相当重要的作物。商、周时期,麻是人 们普遍利用的制衣原料。 由此可见,夏商西周时期黍、稷在粮食生产中仍占 主要地位;麻虽也作粮食,但主要还是利用他 的纤维;水稻已传到黄河流域,但被视为粮食 的珍品,栽培并未普遍;麦、豆是这时初见记 载的作物、栽培也还不多。这便是夏商周时期 主要农作物组成的一个轮廓。
我国在原始社会时期,农作物的种植常表现为杂合 群体的特征。余姚河姆渡、桐乡罗家角、吴兴钱山漾、 吴县草鞋山等遗址都出土了籼粳并存的水稻杂合群体, 这种杂合群体既符合原始的原始的粗放栽培技术条件, 同时对多变环境有着较大的适应性,反映了种植基因的 多样性,是后世开展选种、培育良种的基础。
到了夏商周时期,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懂得种子不同, 收成早晚、产量和品质也有不同,又由于社会需求的多 样性,对农作物的类型和特性引起了注意,并进行了有 意识的选择,出现了前一段时期没有的选种效果。 作物类型和品种的出现,是人们对作物的特征有了认 识并加以选择的结果。西周时期我国出现不同成熟期、
西周时期,人们对中耕除草更加重视,并且已在 实际生产中普及了这项十分重要的增产措施。当时人 们认识到,清除杂草不仅可以防止其危害庄稼,而且 可以利用它腐烂肥田,提高地力以促进庄稼繁茂。
在春旱多风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中耕除草不但能护 苗促长,而且可以防旱保墒,使收获有所保证。人们在 长期生产实践中感觉到了这一点,这是中耕除草备受重 视的原因。同时商周时期,我国垄作获得了发展,它不 但便于排水,也适合于实行条播,从而也便于田间除草 壅根培土。中耕除草技术之所以会在这一时期出现和发 展,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防治虫害 商周时期,农业上的虫害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开始有虫害记载,并且开始采取措施防治虫害。 由于农业害虫的危害严重,引起了人们对防治虫害
三、灌溉的出现
夏商西周时期,农田水利措 施的重点虽然是排除积水, 但人工灌溉也已出现。 经考古发掘,在殷墟、二里 岗、台西村等几个重要的 商代遗址中,分别发现有 水沟、水井、陶水道管以 及壕沟等。此外《诗经· 陈 风· 泽陂》:“彼泽之陂, 有蒲为荷》”;《诗经· 小 雅· 白华》:“滮池北流, 浸彼稻田。”这些都反映 了西周时期已经存在蓄水、 引水和取水的人工灌溉方 式,并已掌握了简单的灌 溉技术。
的高度重视,并且采取了灭虫措施。利用火除害虫, 是很自然的事,因为人们从事农事活动的最早办法便 是火耕,以后开荒种地也是采用火烧方法清除杂草树 木,人们在利用火进行农事活动时,很容易发现害虫 扑向火光的特性,因为这种方法很早就被人们所掌握。 另外人们在发现害虫时,用手去捉也是很自然的。总 的来说,当时防治害虫的方法还是比较原始的。 四、施肥的出现


西周之后,垄作日渐普 及,亩逐渐趋于规格化, 出现了以宽六尺、长六 百尺为一标准亩的趋向。 与垄作相联系,条播也 出现了。禾行通达,是 为了通风和容易接受阳 光。
四、耦耕
夏商周时期,大田耕作中广泛采取协作劳动的方式。 在商代,奴隶主驱使奴隶劳动就是使用这种方式。 西周时期则流行耦耕。 二物相配对、对比并谓之耦,在农业圣山上的耦耕 则是以两人为一组的劳动方式。从有关材料看,它与 使用耒耜和修建沟洫有关。 但是,自从牛耕和犁耕代替人耕和耦耕之后,一些 经济学家已经不清楚“耦耕”,在解经时往往妄解擅 释,以至今世学者对耦耕莫衷一是。今人通过证明, 两人各执一耜相并而耕是合理的,从周原故地耦耕遗 风的实地调查中,也可证明耦耕是二人二耜相并而耕
黍、粟在夏商周时期占主要地位的原因:



自然条件:夏商周活动区域主要在秦岭淮河一带, 降水少且分布不均,气候干旱,对水分需求少的黍 和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作物特征:黍和粟抗旱能力强,抗逆能力高,成熟 较早,对北方自然条件适应能力强。 耕作制度:夏商西周时期是由撂荒耕作制向轮荒耕 作制的转变时期,而粟、黍有开荒先锋的声誉,对 轮荒制有较强的适应性。 这三者的结合决定了这个时期的作物构成以黍、 稷为主的状况。
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沟洫和灌溉
农田水利建设,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起着 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夏、商、西周 时期的农业与水利事业紧密结合。通过建 设水利,是农业生产得到相应的保证和发 展。此时期的沟洫水利又与份地制的并田 相结合,逐渐形成井田沟洫系统。
一、沟洫的起源和发展
农田沟洫系统的存在是夏、商、西周时期黄河中 下游地区农业显著特点之一。 夏、商、西周时代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人们 就开始较大规模地对平原低地进行开发。因黄河 中下游平原夏秋多暴雨,河流易泛滥,这样防洪 排涝就成为垦田殖谷的前提。 大禹治水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疏通河 道,二是用沟洫把田野中积水排泄到川泽中去。 这是巩固和发展低地农业的基础。从田字的形态 结构分析,田的周围有疆界,中间有纵横的沟洫 和小路将其分为四块、六块、八块,构成一个整 齐规划的农田图形。
夏商周时期的农具



镰 刀
一、青铜农具的出现
铜器在我国原始社会已经出现。最早出现的是红铜,但 在生产中所起作用不大,此后发展出了青铜。青铜器虽不 能完全替代石器,但对生产力的提高,无疑起了划时代的 作用。从各个考古一直来看,夏朝时期人们可能开始使用 青铜农具;商代时期青铜冶铸已相当发达,已有部分青铜 农具应用于农业生产;西周的农具,虽然仍以木、石、骨、 蚌器为主,但青铜农具的使用显然比商代有所增加。 青铜农具的出现,是我国农具材料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开始了金属农具代替石器农具地位的漫长过程。青铜农具 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对推进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 技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二、农具种类的发展
夏商周时期,除了继续沿用原始社会的农具外,又发展 了一些新的农具,是农具种类有了很大的发展。耒耜是中 国原始社会的重要农具,这一时期仍继续使用。及至西周
时期,耜使用普遍,是耕作的主要农具。钁也是这一时期的
重要耕具,在原始社会后期开始出现石钁,但商周时 期被数量较多的青铜钁所代之。夏商西周时期的农 具种类与原始社会相比较,其最大区别在于此时出 现了中耕农具——钱和镈,说明人们已初步掌握了 中耕除草技术。此外,青铜农具铚、艾是从原始社 会收获农具石刀、石镰发展而来的收获农具。 综上所述,夏、商、西周时期的农具从材质上虽然仍 以木质骨蚌为主,但是已有部分青铜农具用于农业 生产,从而发生了以木石为主到铜石并用的演变。 从种类来看,创造了青铜犁、钁、钱、镈等新式农 具,使垦辟、中耕和收获等农具配套成龙。 农业生产工具上的改进为夏、商、西周农业生产的发 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