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都市主义:起源和轨迹
景观都市主义研究资料
多维空间形态整合——伊斯坦布尔Meydan购物广场
从三维立体多层面的视角出发,充分强调利用 地形地貌等城市自然形态。建筑物的形体不再 突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与周边城市地表相联 系的延续的公共空间。
中心广场可以便捷的通往地下停车场、 地上商店甚至屋顶花园;同时,建筑 屋顶多处与周边的街道相连,游人还 可以通过屋顶走向城市的四面八方。
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由哈佛大学终身教授查尔斯•瓦尔德海姆教授在1997年总结前人的理论而得出, 此前他一直担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景观建筑学院副院长、景观系主任。
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内涵及策略
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
景观都市主义描述了当代城市化进程中一种对现有秩序重新整合的途径,在此过程中景观 取代建筑成为城市建设的最基本要素。在很多时候,景观已变成了当代城市尤其是北美城市复 兴的透视窗口和城市重建的重要媒介。 (查尔斯・瓦尔德海姆教授) 景观都市主义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型学科,它是用景观作为城市建设相关专业的框 架结构或媒介,通过跨专业的分工合作来综合的、系统的、多目的地解决和协调城市建设和发 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它是当今城市建设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翟俊) 景观都市主义就是将城市理解成一个生态体系,通过景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将基础 设施的功能与城市的社会文化需要结合起来,使当今城市得以建造和延展。该主义是当今城市 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心是强调景观是所有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的载体。
感,设计出的地形与河道冲刷后的纹理
极为相似,为了达到设计的精确度,甚
至做了一个巨大的试验模型,设定相应
的水流不断冲刷,研究场地地形的形成
肌理,最终的实施方案仿佛是大自然的
杰作。在洪水泛滥的季节,这些地形又
变成了重要的泄洪通道,最大限度地守
浅析景观都市主义的发展历程
浅析 景观都市主 义的发展历程
文/ 夏 羿
摘 要 :随着城 市化进程 的飞速发展 ,城 市建设与城 市规划 中出现 了一些列1 " - 7  ̄, 景观都 市主 义产生的背景和来源 , 总结 了其主要 的理论观 点,包括对 于过程 、水平性 、基础设施 、以及技 术与 艺术相 结合的重视 ,介 绍 了景观都 市主 义的 个重要 实例 ,揭 示 了其对于当代城 市的重要 意义 ,同时也显现 出景观都市主义的发展 历程 。 关键 词 :建 筑 空 间 ; 室 内空 间 ;相 互 性
1 . 景 观 都 市 主 义概 念 的诞 生 景 观都市主义最早是 由现任哈佛大学设计学 院景观设计学 系主任 的 查 尔斯 ・ 瓦尔德海姆 ( C h a r l e s Wa l d h e i m )提 出。景观都市主 义的 :“ 作 为当今世 界处理人地关 系的新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景观都市 主义从关注 后 工业城 市以及其所 面临的危机开始 ,重新描述 了当今城市建设 所涉及 学科 的先后顺序 ,汇编所有涉及城市发展的各个系统的动 态关 系 ,旨在 指导建造一种超 出单纯满足技术及功能要求的 、将可持续性 的生态 、地 域 文化等 纳入到一起 的多 功能城市 基础设施 。其最重要 的核心 观点是 : 景 观,而不是建筑 ,更能决定城市的形态和城市的体验” 。 “ 景观都市主义这一理论的提 出和推广 ,把景 观设计 学学科推 到 了 城市设计 的前 台,可 以认为是对景观和景观设计学的再发现 。景 观不是 花 园 ,景 观 不 是 园林 ,景 观 不 是 街 头 艺 术 品 ,景 观 是 城 市 的 基 础 设 施 。 更 确 切 地 说 是 城 市 的 生 态 基 础 设 施 ,是 生 态 过 程 而 非 固 定 的形 态 ” 。 1 .1 . 景 观 都 市 主 义 的 理 念 关于尽管作为一个术语,景观都市主义 由查尔斯 ・ 沃德海姆首先提出。 但作为一种理念与实践 , 景观都市主义汇聚了许多学者和实践者的思想与成 果。作为景观都市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 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学系主 任詹姆斯 ・ 科纳 曾多次阐述景观都市主义的基本 立场和观点。 景观都市主义就是将城市理解成一个生态体 系 , 通 过景观基础设 施 的建设和完善 ,将基础设施的功能与城市的社会文化需 要结合起来 ,使 当今城市得以建造和延展。该 主义是 当今 城市建设 的世界 观和方法 论 。 其 中心是强调景观是所有 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的载体 。 1 .2景 观 基 础 设 施 景观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是随着城市建设 发展 出现的种 种的问题慢 慢 浮出水面的 ,在人类生存的大都市中任何 空间都应 当具有 自己的价值体 现 ,这不仅仅存在于城市公 园的闭合与开放 空间 ,城市 中的细小空 间都 应当具有生命色彩。这就需 要我们 重新审视城市 中传统 的基础设施 的缺 陷以及 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将 其从拥 堵、污染 、噪音等对 城市的负面影 响中解 放出来 ,使之成 为城市 生活 居住 的一部 分 ,并 以此 提升 生活 品 质 ,满足公众 生活需 求 ,改善区域 生态环境 , 提升 土地 经济价值 。设计 者需要参与的景观基 础设 施包 括有 :雨洪调 蓄 、污 染治 理 、生 物栖 息 地 、生态走廊 网络建设 ;然后 在这一 景观生态基础上 ,提 供丰富多样 的 休 闲游憩场所 ,创造 多种体 验空间 , 这包括将停车设施 ,高架桥下 的空 间, 道 路交叉 口等组 成的城 市肌理 的各个层 面加入景观基础设施之 中。 2 .景观都市主义的发展 长期以来 建筑物确定了城 市和都 市的面貌 ,一直是人们 的重要发展 理念。管道 、道路与人们的关 系紧密相连 。都市设计现在 已经被我们转 化成为一种景观都市主义。它对 于我们 已经在建 的或者建 成的建筑都是 至关重要的。之前我们都忽视 了生态 环境 ,这对于我们整个 在建 的项 目 和城市的发展都是有影 响的。 从 奥姆斯 特德与绿 色城市 主义 到麦克 哈格 的 “ 设计结合 自然” 的设 计 思想 以来 ,对 整个 景观设计行业带来 了全新 的革命 。让人们 的视野逐 步开始重视景 观生态安全 的问题 , 更加注重环境质量 问题 , 很 多美 国著 名 的公 司来做 景观和都 市设计 , 都遵 寻同样 的规则 。都市设计 中有一些 主导的规则 , 都 市景 观的实践把公 园放在一个非常重要位 置。还有一些 景 观都市设计 师所倡 导 的原 则,现在 已经永久失 去了。景观不 是公 园, 不 是花 园 , 也不 是街头 艺术 ,它是都市 的基础设施 ,而且更 加准确 的反 映了都 市生态基础设施 , 景观是生态过程而不是 固定 的形 式。因此它是 景 观都 市主义 的反动 。都市设计应该 回归 。因此无论是新 还是 旧,景 观 都 市主义和建筑 师以及 建筑都 有一 些压力 ,无论 是景 观设计 还是 设计 师, 他们都有一种反动 , 对传统方法 的反动 ,景观都市 主义是 把建筑 和 景 观设计结合在一起 ,它架起 了桥梁 , 也在各种不 同的学科 和都市设计 规则之 间建造起桥梁 ,实现都市景观 良好 的结合 。
初识景观都市主义
初识景观都市主义
王晓胤 林鹏飞 临沂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摘 要】 景观都市主义把建筑和基础设施看成是景观的延续或是地表的隆起 。景观不仅仅是绿色的景物或自然空间, 更是连续的地表结构, 一种加厚的地面, 它作为一种城市支撑结构能够容纳以各种自然过程为主导的生态基础设施和以多种功能为主导的公共基础设施, 并为它们提供 支持和服务, 这种开放的、 能预判和参与未来需要并能够行使功能的载体, 就是我们所说的景观基础设施。 【关键词】 景观都市主义 景观 建筑 城市发展空间 全球化的环境危机与文化冲击下, 城市似乎也意味着拥挤、 环境污 染与高耗能。城市规划( 设计) 和建筑设计似乎并未能为我们带来理想 中的家园。景观都市主义在这样的语境下提出, 究竟是景观设计学科 或者这一概念的提出只是学术上的地盘之争而无实 的机遇还是挑战, 践的指导意义呢? 对于景观设计学应否或者能否成为城市建设行业的领军者这一话 专家们态度并不一致, 但未来几个学科融合的趋势将是毋庸置疑 题, 的。一线的设计实践更是给出了关于景观都市主义所提出的景观实现 强调人的活动等方面最切实的解读 。 的长期性、 面对环境危机与文化冲击, 景观设计师有责任去承担拯救城市环 境的义务, 在这个任重而道远的行业期许下, 景观设计师自身素质的提 专家们对于未来景观 升迫在眉睫。这也是在中国现实的实践环境中, 设计师的期望。 景观都市主义是指景观替代建筑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基 是绿色基础设施概念的理论先锋 。 该理论被证实适用于一系 本媒介, 列城市发展问题, 如工业废弃地的恢复再生﹑不断萎缩的城市中心区 复兴以及快速发展背景下的新城开发等 。 研究景观城市主义的起源、 发展与内涵, 通过一系列实例论证该理论适用的范围, 总结出其对我国 城市发展的启示, 旨在进一步丰富景观城市主义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 发展。 长期以来, 建筑物决定城市的形态, 而城市被当做放大的建筑来设 到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 计。从文艺复兴时期城市作为艺术品和图案, 关于城市的模式和设计理论都是以建筑和建筑学为基础的 。 管道、 路 网和各种铺装构成没有生命的灰色基础设施连接一个个同样没有生命 的建筑, 规范着人们的活动, 定义着所谓城市和城市性 。 这种城市和城 市设计理论可以被称为建筑城市学或建筑城市主义 。 这种主流意识主 导了设计学院的课程和实际的工程项目 。 其后果是我们看到的城市对 对城市空间系统的吝啬、 城市与自然环境的矛盾 自然生态过程的忽视 、 与冲突, 城市形态的随意与混乱等等 。 城市由单个物体主导, 典型的例 证是各种标志性建筑堆砌而成的上海浦东和北京及迪拜近年来的城市 建设。建筑都市主义正使城市走向荒诞不经 。 — —景观都 在过去 10 年内, 一种新的关于城市和城市设计的理论 — 市主义, 开始在北美和欧洲的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领域开始被议论 、 被 并广受学生们的欢迎 。 景观都市主义的核心论点是: 景观, 而不 宣扬、 是建筑, 更能决定城市的形态和城市的体验 。 这一观点把景观设计学 可以认为是对景观和景观设计学的再发现 。 推到了城市设计的前台, 而且, 更有意思的是, 景观的这次再发现, 主要是由建筑师和建筑学背 景的学者发起的 。 将城市理解成一个生态体系, 通过景观基础设施的实例系统地介 绍了走向景观的城市, 是景观都市主义的途径。 强调景观是所有自然 340 过程和人文过程的载体, 景观都市主义是当今城市建设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 景观都市主义把建筑和基础设施看成是景观的延续或是地表的隆 更是连续的地表结构, 一种 起。景观不仅仅是绿色的景物或自然空间, 它作为一种城市支撑结构能够容纳以各种自然过程为主 加厚的地面, 导的生态基础设施和以多种功能为主导的公共基础设施, 并为它们提 这种开放的、 能预判和参与未来需要并能够行使功能的 供支持和服务, 就是我们所说的景观基础设施。 载体, 景观都市主义的起源可追溯至 20 世纪 70 年代末后现代主义对现 “有 这些批判包括现代主义不能创造一个 代主义建筑规划的批判阶段, ” “宜居” 意义 的公共领域, 不能将城市作为各种群体历史综合意识的集 又不能满足城市中各个层次的观众交流。 查尔斯 · 詹克斯于 1977 合, , “现代主义建筑的死亡 ” 年宣称, 伴随着美国工业经济的不断衰退 标志 着市场向消费者选择多样化方向的转变。 而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并不 “去中心化 ” 问题, 即越来越多的 能够解决工业转型过程中越来越多的 居民搬离城市的中心区, 城市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 与此同时, 整个社会 工业文明在 也在对工业文明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进行着深刻的反省, 创造了辉煌现代文明的同时, 对自然生态造成了巨大破坏并且已经危 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因此人类转向一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 展方向, 重塑自然生态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 景观 逐渐替代建筑, 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过程中刺激发展的最基本要素, 成 是唯一有 为重新组织城市发展空间的最重要手段。 景观是一个媒介, 能力对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转型过程中的问题从逐渐适应和交 替演变等方面提出有效解决方法的模型, 这个模型可以对城市化的过 程提出开放式、 不确定的解决策略, 并根据城市环境的不断变化提出相 更是一个能很 应的适应性方案。它不仅是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模型, 好地体现这个发展过程的模型。 因此, 无论是景观和景观设计学的再发现, 还是建筑师和建筑学在 革自己的命, 景观都市主义给了建筑学、 景观设计学一次大融合的机 会。它敲打去长期以来学科之间的藩篱, 给城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带 来了反思; 更重要的是, 给景观设计学的发展带来了机会。 当然, 它的 它的论点需要更多的实践来验证和说明。 而史 理论还远远没有成熟, 无前例的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建设, 将为景观都市主义的发展创造最 必将做出最大的贡献。 大的机会, 参考文献: [ 1]景观设计学( 第 7 辑) 景观都市主义 [ 2]风景园林新青年 [ 3]中国园林 景观都市主义与景观设计 钟惠城 杨锐 翟俊
《2024年寻踪—生态主义思想在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中的产生、发展与实践》范文
《寻踪—生态主义思想在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中的产生、发展与实践》篇一寻踪——生态主义思想在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中的产生、发展与实践一、引言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知不断深化,生态主义思想逐渐成为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指导原则。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主义思想在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中的产生、发展与实践,分析其理论演变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生态主义思想的产生(一)背景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反思的产物。
生态主义思想的产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理论发展生态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生态学原理、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强调在设计中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三、生态主义思想在风景园林中的发展(一)初期阶段在初期阶段,生态主义思想主要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设计师们开始尝试在园林设计中运用生态学原理,注重植物的选择和配置,以及水体、地形等自然元素的利用。
这一阶段的园林设计以自然、野趣为主要特点。
(二)成熟阶段随着生态主义思想的不断深入,风景园林设计逐渐发展出更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设计师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强调在设计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对传统景观的继承和保护也成为园林设计的重要内容。
四、生态主义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一)案例分析以某城市公园为例,该公园在设计中充分运用了生态主义思想。
设计师们通过合理配置植物、地形改造和水体利用等手段,实现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同时,该公园还注重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实现了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
(二)实践方法在实践过程中,设计师们通常采用以下方法:首先,对项目地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了解其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和社会需求;其次,根据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制定合理的园林设计方案;最后,通过施工过程中的严格管理和控制,确保设计方案得以顺利实施。
詹姆斯.科纳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及作品解析
詹姆斯.科纳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及作品解析作者:王思哪,龙雨彤,梁彩彤,杨睿,邱超男,李慧静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7年第7期王思哪,龙雨彤,梁彩彤,杨睿,邱超男,李慧静(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101)摘要:通过对詹姆斯·科纳的景观都市主义设计思想的研究;同时实践结合理论,对其高线公园项目进行全面解析和分析,并总结出詹姆斯·科纳的设计思想对现阶段中国城市建设的启示,进一步为丰富我国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及实践。
关键词:城市;景观都市主义;园林;高线公园21世纪是一个“城市”的世纪;这是由于城市人口不断的增多及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及其思想观念,造成了大规模的城市设计急功近利;因缺少可持续性规划,最终造成城市的杂乱无序,城市边缘越来越模糊[1]。
景观都市主义是其中基于城市现状做出的探索。
1 景观都市主义的起源与内涵1.1 景观都市主义的起源景观都市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现代主义建筑规划的后现代主义批判。
城市在现今城市交流中不能满足各级使用观众[2]。
在现今城市建设的大趋势下,景观趋于主导作用,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最重要的解决办法。
1.2 景观都市主义的内涵景观都市主义包含3 方面内容,一是工业废弃地的修复,二是自然进程作为设计的模式,三是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
工业废弃地的修复是对不作为工业生产的工业用地进行环境改造。
自然过程作为一种模式的设计,充分尊重网站的自然演进的网站纹理的演变,并作为设计师的基本形式的组成的灵感蓝图,这个想法集成到生态演化的现场[3]。
景观都市主义提倡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促使城市各区域、各地块之间形成强有力的网络系统,从而更经济高效地利用城市用地。
2 高线公园案例分析2.1 高线公园历史在美国工业社会期间,高线作为修建的铁路,其穿梭在纽约曼哈顿西区最具活力的工业区;其经过的街区为肉类加工街区、西切尔西街区和克林顿街区。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肖笃宁景观地理学是诞生于德国与俄罗斯的一个地理学学派[1,2],可说是源远流长。
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充分吸收了生态学、系统学与人类科学的重要思想,逐步推陈出新,至本世纪80年代,更是形成了以景观生态学为代表的新一代的景观科学。
景观生态学将生态学中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与地理学中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有机融合,形成了以不同时空尺度下格局与过程、人类作用为主导的景观演化等概念为中心的理论框架,形成强调自然与人文因子相结合的景观规划与管理等实际应用领域。
景观规划建筑学则体现了景观学与工程科学的交叉,它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营建能充分展示景观多重价值的人居环境[3~5]。
本文系统论述了现代景观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从科研认识论的角度对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做了重点介绍。
1景观地理学的源流本世纪初景观地理学在德国的兴起,标志着用发生学的观点和综合分析的方法划分地表类型并研究其发展演变的近代地理学的诞生。
景观一词源于德语Landschaft,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和某个限定性区域的双重含义[6]。
施吕特尔(O.Schluter1872-1952)是德国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从自然与人文现象的综合外貌角度来理解景观,倡导景观研究作为地理学的中心问题,探索由原始景观变成人类文化景观的过程。
帕萨格(S.Passarge)创造了景观地理学一词,于1913年建立了一套地理学性质的景观学体系,强调对分类要素的描述和解释。
他在小区域的详细考察方面及在全球范围内对景观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其代表作有:《景观学基础》和《比较景观学》,他还提出了城市景观、空间景观等概念,力求完善景观形态与分类的解释。
由于中欧地区有限的生态地理空间和较长的开发历史,使得景观外貌呈现出高度的人文化,同时由于德国地理学研究有着很深的地质地貌学渊源,因而德国的景观地理学以重视人文景观及具有强烈的地理、地貌学色彩为其特色,制图分析是其主要研究方法[7~9]。
从景观都市主义到生态都市主义
查尔斯 ・ 瓦尔德 海姆教授 在 《 景观 都市主义 》 的绪论 《 参考宣言》 中对其给 出如下定义 : “ 景观
都市主义描述 了当代城市化进程 中一种对现有秩序
醒 ,开始重新思考与探索合 理利用 自然资源 、重塑
收稿 日期 : 2 0 1 5 — 0 4—1 0 基金 项 目 :国 家十二 五科 技支 撑计 划资 助 ( 2 0 1 3 B A J l O B 0 1 )
徐凌云 王 云才
上海 2 0 0 0 9 2 同济大学建筑 与城市规划学 院
摘 要 :介 绍景观 都市主义和 生态都 市主义的起 源与发展 以及 主要理念 与策略 ,分析从 景观都 市主义到 生态 都 市主 义的发展 与变革 ,结合我 国实际情 况探讨其 对我 国城 市建设和景观发展 的启示。
A b s t r a c t : T h i s p a p e r d e s c i r b e d t h e o i r g i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l a n d s c a p e u r b a n i s m a n d e c o l o ic g a l u r b ni a s m,a s w e l l
o l o i g c l a u r b a n i s m . A t l a s t , i t s e r d i g h t e n m e n t o n C h i n a ’ S u r b a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 l a n d s c a p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w a s d i s c u s s e d
义 应 运 而生 。
试论景观都市主义
试论景观都市主义摘要: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是在当时的规划设计理论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条件下出现的,是一种全新的思路和语言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一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和内涵1、概念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教授是“景观都市主义”概念的提出者,他给出如下定义:景观都市主义描述了当代城市化进程中种对现有秩序重新整台的途径,在此过程中景观取代建筑成为城市建设的最基本要素。
在很多时候,景观已变成了当代城市尤其是北美城市复兴的透视窗口和城市重建的重要媒介。
2、内涵景观都市主义的内涵包括3方面内容.工业废弃地的修复、自然过程作为设计的形式以及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
2.1工业废弃地的修复工业废弃地指曾经用于工业生产及相关用途,而现在已经不再作为工业用途的场地。
主要包括工业采掘场地、工业制造场地、交通运输设施、工业或商用仓储场地以及工业废弃物的处理场地等。
这些场地都或多或少有些环境污染,但都有很大的再发展潜力。
2.2自然过程作为设计形式景观都市主义的第二层含义是指自然过程作为设计的形式,即充分尊重场地的自然演变过程,以场地的演变肌理为蓝本,作为启发设计师构造时的基本形式,更进步,将这一思想融台到场地的生态演变中去。
2.3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的想法与实践最初出现在高伊策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机场的景观规划中,这也是较早让风景园林师来做机场景观设计的案例之一。
这个设计中体现的思想极其简单,高伊策没有像其他的设计师那样设计很多人工景观,而是只做了3件事,大量种植了适合当地环境且能快速生长的白桦树,种植了一些三叶草请养蜂人在白桦林里养蜂。
在设计初期以植物为切入点,不考虑人为的场地干预。
事实上,白桦林给三叶草的生长提供了小气候,蜜蜂又促进了植物的繁衍和自然生长,在此基础上又引进其他植物,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而整个景观不需要大量的后期维护。
白桦树、三叶草和蜜蜂替代人工,成为阿姆斯特丹机场景观形成的推手,在极少的人工干预下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自然艺术,而景观也成为具有生命力的绿色基础设施。
景观都市主义探讨
二、拉· 维莱特公园与景观都市主义
1、“水平性”最大化了漫游、联络、互连、聚集和移动的可能性,所有这些允许差异性的产 生和增生扩散。 “格网”和“层叠”被认为是“有效的场域操作,一个框架扩展到一个巨大 的表面,适应随时间而变化的弹性和发展„„一个抽象的形态操作标识了表面,令它充满了特 异性和可操作的潜力。这种组织给予表面易读性和秩序,同时允许每一部分的自治和个性,并 且保持着对于历时可选择转变的开放性。
一、景观都市主义与生态都市主义
第四纬度是尺度与复杂性,强调多尺度的生态介入 。由于系统的复杂性与不可预测性,生态 城市强调环境脉络,设计必然具有跨尺度的性质。若以复杂度为指标依顺序逐渐由弱而强,设 计方案需囊括直观描述、主题分析、垂直因子、水平网络、空间阶层、时间、调适及行为等8 种分析模式。
一、景观都市主义与生态都市主义
二、拉· 维莱特公园与景观都市主义
3、景观都市主义强调一种真正打破自然过程和人工过程的樊篱、并将两者视为一个整体的动 态历程中相互转换、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生态学思想。城市某一特定阶段的形态是它在演变 为其他形态的历程中的一个暂时状态,貌似随机的、混乱的、明显不和谐的或是复杂的状态, 事实上能够被揭示为高度结构化的存在,包含一系列特定几何学的和空间上的秩序。 屈米在 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方案中,摒弃了传统公园的设计手法和模仿自然、再现自然的设计意象, 而是采用了人工化的秩序。 景观建筑师(landscape architect)群体都因为这一公园设计项目让屈米这样 一个“建筑师”夺标而愤愤不平,也往往指责公园的设计过于人工化而失去了“公园”应有的 面貌。而这种新的生态学指向和图景以及随之而来的“僭越”和模糊,开拓了景观和城市相互 交融、景观建筑学和建筑与城市设计学科相互交叉、景观建筑师与建筑师乃至城市规划设计人 员相互合作的新的领域和前景。
景观都市主义
Representative figure
代表人物
Charles Waldheim
Intellectual positions: Landscape fills a professional void left by planners. Landscape is more efficient than urbanism at creating formal effects, and is more appropriate to decentralized urbanization. Landscape Urbanism is a more challenging and appropriate alternative to "nostalgic urban consumption" and "public therapy." Postmodernism is "layered, non-hierarchical, flexible, and strategic." Sprawl need not be considered normative, but it must be accepted as the reality. The city is not in a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The image of untamed pastoral nature as an ideal is unrealistic in modern times.
Representative figure 代表人物
景观都市主义
一
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的起源可追溯至20 世纪7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建筑规划的批判阶段,这 些批判包括现代主义不能创造一个“有意义”“宜居”的公共 领域,不能将城市作为各种群体历史综合意识的集合,又不能 满足城市中各个层次的观众交流。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于1977年宣称,伴随着美国工业经济的不断衰退“, 现代主义建筑的死亡”标志着市场向消费者选择多样化方向的 转变。而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并不能够解决工业转型过程中越 来越多的“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问题,即越来越多的 居民搬离城市的中心区,城市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二
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及内涵
景观都市主义描述了当代城市化进程中一种对现有秩序重新整 合的途径,在此过程中景观取代建筑成为城市建设的最基本要素。 在很多时候,景观已变成了当代城市尤其是北美城市复兴的透视窗 口和城市重建的重要媒介。 (查尔斯・瓦尔德海姆教授)
景观都市主义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型学科,它是用景观 作为城市建设相关专业的框架结构或媒介,通过跨专业的分工合作 来综合的、系统的、多目的地解决和协调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所遇到 的问题。它是当今城市建设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翟俊)
案例二
案 例 三
苏格兰阿伯丁城市花园国际竞赛中获得头 名——— “花岗岩蜘蛛网”。
阿伯丁是位于苏格兰东北部的港口城市, 和欧洲其他许多城市一样,为适应社会发展和 经济转型,以便在国际竞争中生存下去,城市 的改造更新迫在眉睫。而城市中心则无疑是更 新换代的首选之地。城市花园原址是位于市中 心,19世纪建造的面积仅有1.3多万平米的 Union台地花园(图2),它的东面还有一条由公 路和铁路组成的城市交通通道,从而将市中心 分成两个互不相干的独立部分。
当代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
03
生态修复:研究如何修复受损的 生态系统,恢复其生态功能
05
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如何通过景观规划 与设计,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
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如何保护生 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02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飞机等手段获取 地球表面的图像和数据
地理信息系统:将遥感数据与地理信息 相结合,进行空间分析
应用领域:景观生态学、环境监测、城 市规划等
技术特点:高精度、高效率、实时性
发展趋势: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 融合与应用
生态模型与模拟
生态模型:描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 能的数学模型
模拟技术:通过计算机模拟生态系 统的行为和过程
生态过程如何改变景观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
人类福祉:改善生活质量,提 高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研究领域: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 福祉的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的可
持续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提供清洁空气、 水源、食物等基本生存需求
研究进展: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 法,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发展的
平衡
研究挑战:生态系统服务的量化 和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
背 景 : 2 0 世 纪5 0年 代, 美国 生态 学家 Rob er t H. Whittaker提出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
应用:20世纪60年代,景观生态学开始应 用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
研究进展:21世纪初,景观生态学研究开始 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议题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意义
研究景观生态学 的起源与背景, 有助于了解其发 展历程和研究进 展
分布、组合和空间关系
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动态变化:研
景观都市主义----案例
概念解释 将景观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
➢ 2.简介
➢ 3.概述
景观都市主义就是将城 市理解成一个生态体系, 通过景观基础设施的建 设和完善,将基础设施 的功能与城市的社会文 化需要结合起来,使当 今城市得以建造和延展。 其中心是强调景观是所 有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 的载体。
“景观都市主义描述了当今城市建设所涉及的相关
思想内涵 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的思想
3.景观都市主义的第三层含义是景观作为绿色的基础设施而存在。
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的想法与实践最初出现在高伊策的荷兰阿姆斯特 丹国际机场的景观规划中,这个设计中体现的思想极其简单:大量种植了适合 当地环境且能快速生长的白桦树;种植了一些三叶草;请养蜂人在白桦林里养 蜂。
兰的一个繁华街区,基地在被 开发为工业用途之前原本是一
块湿地,公园设计者以此为目
标:设想用“现代的新技术来
再现过去”,试图在这块工业
废弃地上重现其湿地的渊源, 并以水和湿地栖息地作为新公
园的特色。
美国波特兰的唐纳德溪水公园平面图
实践案例 唐纳德溪水公园的实践案例
公园设计充分利用了基地地形从南到北逐渐降低的特点,收集来自周边街道和铺 地的雨水。种植的植物种类,从坡地的高处到低处的水池分布的变化,反应的是 基地土壤含水量从干到湿的变化过程。收集到的雨水经过坡地上植物过滤带的层 层吸收、过滤和净化,最终多余的雨水被释放到坡地下另外,公园在传统的湿地 基础上,还被赋予了现代的元素:如横穿水池的曲桥和由象征波特兰往日城市肌 理的旧铁轨所组成的波型艺术墙。
景观都市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景观都市主义的起源与发展龚美雄【摘要】文中梳理景观都市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归纳了一系列相关理论的主要观点:建筑都市主义强调建筑决定城市的形态,忽视了城市的自然和生态过程;景观都市主义从晋观的角度来思考城市问题,景观成为决定城市形态和城市体验的最基本要素;生态都市主义倡导由“设计结合生态”到“设计生态”的转变;景观生态都市主义提出景观都市主义与城市生态学的融合。
重点剖析了拉·维莱特公园、纽约清泉公园和高线项目3个典型案例,旨在探索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The origin and trajectories of landscape urbanism was introduced, and the main viewpoints of a series of related theories were summarized. Architecture urbanism emphasizes that urban form was determined by architecture, which however ignores natural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of cities. Landscape urbanism believes that landscape is the most basic elements that determined the urban form and urban experience and triedto solve urban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urbanism advocates the change from "design combined with ecology"to "design ecology" . Landscape ecological urbanism proposes the integration of landscape urbanism and urban ecology. Three typical casesof La Villette Park in Paris, Fresh Kills Park Project and the High Line in New York were introduced. This paper aimed to explore potential inspira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urban transformation.【期刊名称】《中国城市林业》【年(卷),期】2012(010)004【总页数】4页(P60-63)【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概念;理论体系;实践【作者】龚美雄【作者单位】上海亦境建筑景观有限公司,上海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 引言21世纪被称为“第1个城市的世纪”,是由于地球上首次有大多数人生活在城市地区。
景观都市主义
Landscape Urbanism
2011.4.8
Background 产生背景
Background 产生背景
于1748年雕刻的Nolli 地图,展现了一个易达、 清晰、开放而复杂的罗马公共空间网络。
景观都市主义的起源可追溯至20 世纪70 年代末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建筑规划的批判阶 段。查尔斯·詹克斯于1977 年宣称,伴随着美国工业经济的不断衰退,“现代主义建筑的 死亡”标志着市场向消费者选择多样化方向的转变。
Landscape urbanism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origin of the end of the 70s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stage when the post-modernism criticized the modernism architectural planning. Charles Jencks declared in 1977, along with the continuing industrial economy recession in the US, "the death of modern architecture," marks the transition of the markets to the consumer diversified choice.
Background 产生背景
在这种背景之下,景观逐渐替代建筑,成为新一轮城 市发展过程中刺激发展的最基本要素,成为重新组织 城市发展空间的最重要手段。
In this context, the landscape gradually replace buildings, turn into the basic elements that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in a new round of urban development proces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means of re-organiz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space.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
景观生态学是本世纪7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它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肖笃宁等,1997)。
自8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
现在普遍的看法是,这门新兴学科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要想能够对其来龙去脉有更全面的了解,这就必然要涉及以上两门学科中的一些相关思想的发展。
地理学中,由于其学科跨度很大,并不是每一分支都与现代景观生态学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
对景观生态学的发生、发展意义重大的仅是其中的综合自然地理学,其中与景观学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
1 景观学的发展历史地理学中的景观学产生于德国,19世纪末叶,由近代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将景观的概念引入地理学中,他认为景观的地理学含义是“一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
作为一门研究景观形成、演变和特征学科的景观学产生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
德国地理学家Seigfried Passarge 于1919―1920年出版了三卷本《景观学基础》之后,又于1921―1930年出版了四卷本的《比较景观学》。
在这两部著作中,他认为景观是相关要素的复合体,并系统地提出了全球范围内景观分类、分级的原理;并认为划分景观的最好标志是植被,同时,他还提出了城市景观的概念。
作为景观学说的提出者之一的德国人文地理学家Otto Schluter 于本世纪初发表了《人类地理学的目的》一书,在该书中他提出了文化景观形态学和景观研究是地理学的主题的观点。
在1952-1958年间先后完成的三卷本《早期中欧聚落区域》一书中,他提出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区别,并最早把人类创造景观的活动提到了方法论原理上来。
其实有关人文景观的思想,早在1925年即在美国人文地理学家Carl Sauer的《景观的形态》一书中得到了反映,在该书中,Sauer 提出应重视不同文化对景观的影响,认为解释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1990)。
2 生态都市主义
生态都市主义1.生态都市主义内涵生态都市主义由莫森·莫斯塔法维(Mohsen Mostafavi)提出,是一种将城市看做一个系统,一个城市生态系统,试图从社会、经济、文化、规划设计和技术等各个方面,来创造一个和谐、高效、绿色、城市时代的人类栖居环境的设计思想。
它需要各学科方法论和各方面社会政治伦理的结合和通力合作,不仅考虑如何让节约能源,而且创造一个新的空间,一个新的景观与环境,一个新的美学的设计思想。
2.主要人物和代表作品(1)莫森·莫斯塔法维(Mohsen Mostafavi)莫森·莫斯塔法维(Mohsen Mostafavi)是一位建筑师和教育家,现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院长,曾担任英国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院长等多所著名院校的院系领导,在建筑、景观设计教育界声名卓著。
同时,他的诸多著作与理论在业界广受关注与好评,如《表皮建筑》(麻省理工学院,2002)、《景观都市主义:景观实用手册》(AA,2004)等。
(2)帕特里克·布朗克代表作:马德里CaixaForum博物馆广场旁矗立的巨大植物“壁画”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杰作出自于法国植物学家帕特里克·布朗克(Patrick Blanc)之手。
这是一个擅长在墙壁上建造花园的园艺家。
帕特里克一直致力于改善人与建筑及环境之间的复图2-1 马德里博物馆旁的植物壁画杂关系,他一直认为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渴望能回归自然,协调好人建筑环境植物之间关系也是现阶段很多人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他自己独创了一种特殊的栽植和品种配置方式(见图2-1),可以使植物在任何我们常规认识层面上不适合生长的地方和建筑垂直表面上进行绿化。
这种对建筑物垂直表面进行的创意性处理不是简单的几株攀援植物所能达到的效果,这是一种技术上及认识层面上的一种创举和改革;这种新的技术成果可以解决很多生态环境与建筑环境及人之间的一些难题(见图2-2、)。
景观都市主义
及工业废弃物的处理场地)、军事用地、屠宰场等。
自然过程作为设计形式 充分利用场地,尊重场地的自然演变过程,以场地的自然演变为蓝本,将这一思
想融合到场地的生态演变中去。
基础设施型景观
一种城市策略, 寻找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构建带有生态系
统的景观基础设施网络来完成原有基础设施标准 场地与自然系统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中停车场,立交桥下的区域,废弃过程产 生的景观及正在使用的城市广场和公园都是基础设施空间,这些空间与自然景观的结合并 创造出雨水调节,改善环境同时又给居民提供休闲空间的城市空间网络将是景观都市主义 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景观替代建筑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媒介,是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概念的理论先锋。 首次运用:1982年举办的法国拉维莱特公园(Parcdela Villette)设计。(伯纳德· 屈米 (Bernard mi))
景观都市主义表现形式
废弃地(棕色之地)改造 是指那些被遗弃的工业用地(工业采掘场地、工业或商用仓储场地、船舶制造场地以
孩子们喜欢的有folly的开放空间
公园中不同的空间
市场大厅和音乐会堂前的开阔广场,公园建成后,应经举办过诸多电影、戏剧、 舞蹈、木偶和杂技表演,吸引着巴黎市民和各地游客
公园吸引着众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群
公园的色彩
原有的建筑有高技派的半球形影院和科学与工业城,有改建的市场大厅,充满现 代感,不过带来的都是冷冰冰的金属质感。
各种人群在运河边活动,有跑步的, 有骑自行车的,有看孩子的老人,各 自乐在其中......
公园中不同的空间
由folly营造的空间
公园中不同的空间
林下空间 两旁栽植悬铃木的林荫步道
《景观设计学》专题-景观都市主义
《景观设计学》专题——景观都市主义1.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①由Charles Waldheim 最先提出的,核心论点是:景观,而不是建筑更能决定城市的形态和城市的体验②景观都市主义关注人与自然占据同一空间的问题,以建造社会、文化环境彼此相互影响的动态的新型城市生态学。
都市系统与人类系统产生互动并相互影响,在此过程中产生以个充满活力的综合系统。
③景观都市主义针对传统都市设计在一系列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展开批判。
它意味着城市发展的另一种选择,为现代城市化提供了一种具有文化影响力,生态知识和经济可行性的新形势。
④景观都市主义认为景观设计是一个过程,强调时间的长期性和过程中与周围人群的互动性。
在设计过程的展示和大众的参与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使得设计的结果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
⑤在所有项目开始之初,景观优先考虑,景观设计师成为组织者和领导者,重新整合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⑥景观手段作为媒介,植物作为载体,成为整个场地复兴和再生的“种子”和催化剂,自然和生态的理念得以引入城市,即尊重场地的自然演变肌理,城市的发展融入到生态演变中。
⑦以较低的景观前期投入撬动整个地区的发展,从而推动场地的再生,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即能创造经济效益的景观,最终景观彻底代替建筑等等作为城市开发新秩序的最基本的元素,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基础设施。
2.为什么景观都市主义被学者、设计界广泛讨论?①因为其他学科如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越来越无法应对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②景观都市主义犹如窗外的惊雷,让景观设计学陡然惊醒:景观不是花园,景观不是园林,景观不是街头艺术品,景观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更确切的说是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是生态过程,而非固定的形态,这是对由来已久的建筑都市主义的一种反动,一种“反规划”和“反设计”,也是城市设计对景观应有的回归。
③这一学说把景观设计学推到了城市设计的前台,可以认为是对景观和景观设计学的再发现,景观都市主义给了建筑学、景观设计学一次大融合的机会。
《2024年寻踪—生态主义思想在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中的产生、发展与实践》范文
《寻踪—生态主义思想在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中的产生、发展与实践》篇一寻踪——生态主义思想在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中的产生、发展与实践一、引言在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愈发凸显,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亦在不断地调整和演变。
面对此景,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思想中,生态主义成为主导理念。
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文将详细阐述生态主义思想在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中的产生、发展及实践,探究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及成效。
二、生态主义思想的产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西方社会面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生态主义思想逐渐形成并兴起。
生态主义认为人类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整体,应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一思想在风景园林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三、生态主义思想的发展随着生态主义思想的深入人心,其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运用也日益成熟。
设计师们开始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注重利用自然元素和生态技术来营造宜人的景观环境。
同时,他们也开始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类在景观环境中的主体地位和责任。
这一阶段,生态主义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四、生态主义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一)设计理念在实践过程中,设计师们以生态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尊重自然规律。
他们通过运用生态技术,将自然元素融入到景观设计中,营造出宜人的景观环境。
同时,他们也关注人类的需求和感受,注重人类在景观环境中的主体地位和责任。
(二)实践案例以某城市公园的改造为例,设计师们采用了生态主义思想,注重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
他们保留了公园内的自然植被和地形地貌,通过引入生态技术,如雨水花园、植被屋顶等,实现了雨水的自然净化与利用。
同时,他们还设计了亲水步道、观景平台等设施,为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的场所。
这一改造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仅改善了公园的生态环境,还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五、实践成效及反思(一)实践成效通过将生态主义思想应用于风景园林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00 (2011) 333–337Contents lists available at ScienceDirectLandscape and UrbanPlanningj o u r n a l h o m e p a g e :w w w.e l s e v i e r.c o m /l o c a t e /l a n d u r b p l anLandscape ecological urbanism:Origins and trajectoriesFrederick SteinerSchool of Architecture,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2.308Goldsmith Hall,University Station,Austin,TX 78712-1160,United Statesa r t i c l e i n f o Article history:Available online 24 February 2011Keywords:Landscape ecology Urban ecologyLandscape urbanisma b s t r a c tLandscape offers a complex way of seeing,understanding,and shaping environments.In its Dutch origin,landschap meant to adapt cultural and natural processes to create new territory.As the word moved into English and other languages,it took on visual meaning as well.In several ways,landscape ecology helped return the word to its root meaning.Developments in urban ecology and landscape urbanism open new possibilities to restructure ecosystem understanding and city design.This essay will explore the concepts and evolution of landscape urbanism and urban ecology,as well as a possible synthesis—landscape eco-logical urbanism.Such a synthesis is important,given global trends in urbanization,population growth,climate change,energy use,and water availability.© 2011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1.IntroductionCity design and planning are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what has been called the “first urban century,”with a majority of people on the planet living in city-regions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Since the mid-1990s,two ideas emerged with implications for how we design and plan citi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landscape urbanism and urban ndscape urbanism evolved from design theory within both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It melds high-style design and ecology.Mor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design is perceived as messier (some detractors call ecological design practitioners ‘weedies’)and,as a result,less appealing to international design elites.Thus far,landscape urbanism is largely theoretical,with a few,highly visible actual projects.Urban ecology evolved from science-based research.Scholars apply ecological methods,largely developed in non-urban places,to metropolitan regions.To date,urban ecology exists primarily within the world of academic journals and books.Policy and design implications have been suggested but not yet implemented.Landscape ecological urbanism offers a potential strategy to bring ideas from landscape urbanism and urban ecology together to create new territories that reflect cultural and natural processes.This synthesis also suggests some possible research ndscape urbanismThe basic premise of landscape urbanism holds that landscape should be the fundamental building block for city design.In tradi-tional urbanism,some structure—a wall,roads,or buildings—ledE-mail address:fsteiner@development.Green spaces were relegated to left-over areas,unsuited for building,or were used for ornament.Through land-scape urbanism,cultural and natural processes help the designer to organize urban form.Landscape urbanism is largely the invention of Charles Wald-heim,who coined the term (Waldheim,2006,see also Almy,2007).As a student of architec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in the 1980s,Waldheim was influenced by both James Corner and Ian McHarg,who were at the time engaged in a vigorous debate about the futur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Waldheim identified common ground,integrating McHarg’s ecological advocacy with Corner’s urban design vision.Landscape urbanism remains a relatively new concept with few realized works.The plan for New York City’s Fresh Kills pro-vides an example of a project moving toward realization (Fig.1).A key innovation is that James Corner and his Field Operations col-leagues embraced long-term change in their design,eschewing a set end state for a more dynamic,flexible framework of possibilities grounded in an initial “seeding.”Located in Staten Island,Fresh Kills covers some 2200acres (890ha)and was formerly the largest land-fill in the world.Much of the debris resulting from the 11September 2001terrorist attacks on the World Trade Center was deposited there.The Field Operations plan suggests how the landfill can be converted into a park three times larger than Central Park.The 30-year plan involves the restoration of a large landscape and includes reclaiming much of the toxic wetlands that surround and penetrate the former landfill.Another recent landscape urbanist example is the High Line Project in Manhattan (Figs.2and 3).The Regional Plan Associa-tion and the Friends of the High Line advocated that an abandoned rail line weaving through 22blocks in New York City be converted into a 6.7-acre (2.7-ha)park.They promote the 1.45-mile (2.33-km)long corridor as a recreational amenity,a tourist attraction,0169-2046/$–see front matter © 2011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doi:10.1016/ndurbplan.2011.01.020334 F.Steiner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00 (2011) 333–337Fig.1.Fresh Kills Competition,New York City.Three coordinated systems organize a vast landscape:program,habitat,and circulation.©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Courtesy of the City of New York.and a generator of economic development.In 2004,the Friends of the High Line and the City of New York selected Field Operations and Diller Scofidio +Renfro to design the project.The designers pro-posed a linear walkway that blurred the boundaries between paved and planted surfaces while suggesting evolutions in human use plus plant and bird life.The first phase of the High Line opened to much acclaim in June 2009.Its success suggests a model for how abandoned urban territories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community assets.As Field Operations advances landscape urbanism on the ground,others continue to refine the concept theoretically through competitions and proposals.For instance,Chris Reed and his StossLU colleagues presented many fresh ideas in their proposal for the 2007Lower Don Lands invited design competitionorga-Fig.2.High Line Project,New York City.The High Line’s dramatic curve westward along 30th Street is augmented by an access point,with the stairs intersecting the structure and rising up through it.©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 and Diller Scofidio +Renfro.Courtesy of the City of New York.F.Steiner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00 (2011) 333–337335Fig.3.The High Line,New York City.Photograph by FrederickSteiner.Fig.4.Lower Don Lands proposal,Toronto,Canada:a hybridized river and river marsh—carefully structured with a full range of armored to porous surfaces—give rise to a new habitat for fish and wildlife and to a new type of green city.©StossLU.nized by the Toronto Waterfront Revitalization Corporation (Fig.4).The site covers 300acres (121.4ha)of mostly vacated,former port lands,just east of downtown Toronto.StossLU’s approach consid-ered flood protection,habitat restoration,and the naturalization of the Don River mouth.They also proposed new development areas and an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system.The Canadian ecologist Nina-Marie Lister joined the StossLU team,and her contribution is evident in proposals for restoring the fish ecology.The approach suggested restoration and renewal strategies for both the Don River and Lake Ontario,with the river marsh envisioned as a breeding ground for fish.The broader regional planning lessons of Ian McHarg (1969)are at the base of landscape urbanism.The approach involves under-standing large-scale systems first and allowing them to inform and even structure proposals in order to develop schemes that engage and inaugurate ecological and social dynamics.However,landscape urbanism departs from McHarg in the ways its proponents allow multiple functions to be hybridized or to occupy the same terri-tory simultaneously.McHarg’s approaches brought people closer to nature.For example,McHarg’s plan for The Woodlands in Texas successfully used storm drainage systems to structure the master plan,making water an organizing principle.Protected hydrologic corridors form green ribbons weaving through the urban fabric of The Woodlands.In contrast,landscape urbanists are interested in having people and nature occupy the same space—and to construct new urban ecologies that tap into social,cultural,and environ-mental dynamics playing off one another.This is E.O.Wilson’s concept of ‘consilience’,insofar as urban natural systems and human systems interact and alter one another,producing an ener-getic synthesis in the ndscape urbanism adds to this the often unfathomable flows of cultural and economic data,updating,if not negating,McHarg’s original vision.336 F.Steiner/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00 (2011) 333–3373.Urban ecologyEcology is an evolving discipline with an increasing focus on landscapes and urban regions.Forman and Godron(1981,1986) are responsible for defining thefield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illustrating its potential for planning.They explain:“Landscapes as ecological units with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re composed pri-marily of patches in a matrix.Patches differ fundamentally in origin and dynamics,while size,shape,and spatial configuration are also important.Line corridors,strip corridors,stream corridors, networks,and habitations are major integrativ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s”(Forman and Godron,1981,733).Forman expanded thefield to address regions and planning.His particular interest addresses the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beyond the city.”Meanwhile,ecologists have also begun to refocus their science inside the city.The U.S.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supports a network of26Long Term Ecological Research(LTER)projects.The NSF ini-tiated the LTER program in1980to support research on long-term ecological phenomena.The LTER mission is to document,analyze, and underst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and patterns that change over long temporal and large spatial scales.Until1997,these LTERs were located outside urban regions.After an intense competi-tion,the NSF selected the contrasting American cities of Phoenix ()and Baltimore()for itsfirst urban LTERs.Baltimore has a longer European settlement history and is located in a humid,coastal region.Although there were ancient native settlements,the Phoenix region has grown rapidly since World War II and is located in a desert.The Baltimore LTER aims to understand the metropolitan region as an ecological system.The Baltimore Ecosystem Study team of cross-disciplinary researchers explores complex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built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s with ecological, social,economic,and hydrological processes(Pickett et al.,2007). The Baltimore LTER attempts to advance both ecological research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For example,“Ourfinding that urban riparian zones experiencing hydrologically-induced drought are not sinks for nitrate,but in fact may be nitrate sources,helped lead policy makers concerned with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Chesapeake Bay to reduce their reliance on stream corridor tree planting as a primary mitigation strategy”(Pickett et al.,2007,51).In addition, the Baltimore LTER team has suggested how science might be used in urban landscape design.The Central Arizona-Phoenix LTER also includes an interdis-ciplinary team of researchers at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ASU). They study the interactions of ec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 sys-tems in a rapidly growing urban environment.They have especially advanced our understanding of land-use change on ecological pat-terns and processes(Grimm et al.,2000,2008).Such understanding is important as cities in the Southwest United States continue to grow rapidly in an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context.In addition to the formal NSF-backed urban LTERs,other U.S. scholars are advancing urban ecology research across disciplines, most notably in the Puget Sound region of the Pacific Northwest (Alberti and Marzluff,2004).The Puget Sound group from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has contributed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ecological resilience in urban ecosystems.Resilience,from the Latin resilire meaning to spring back or rebound,is a concept and a theory with growing appeal in the disciplines of ecology and plan-ning.When rising from traditional concepts in ecology,resilience emphasizes equilibrium and stability.The United Nations defines resilience as the ability to absorb disturbances while retaining the same basic structure and ways of functioning,the capacity for self-organization,and the capacity to adapt to stress and change.As a result of urban-based ecological studies,urban ecology is emerging as afield that emphasizes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he drivers,patterns,processes,and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urban and urbanizing landscapes.Alberti(2008) conceives of urban ecosystems as complex coupled human-natural systems where people are the dominant modifiers of ecosystems, thus producing hybrid social-ecological landscape patterns and processes.Some urban ecology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habitat fragmentation on suburban and urban housing devel-opment patterns for avian species productivity;other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analyses into growth-management strategies.Such diverse research agendas are united in their recognition that urban ecosystems are characterized by complexity,heterogeneity,and hybridity,and are therefore best analyzed within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ndscape ecological urbanismRecently,Mohsen Mostafavi promoted the concept of“ecolog-ical urbanism”to imagine an approach“that has the capacity to incorporate the inherent conflictual conditions between ecology and urbanism”Mostafavi and Doherty(2010,17).Mostafavi and his colleagues draw strongly on landscape urbanism,but pay scant attention to the advances made in urban ecology.If those ecological advances were incorporated,then one might imagine a truly new synthesis:landscape ecological urbanism.New ideas about city design and planning are necessary because urbanization poses significant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As the number of people in the world increases in thisfirst urban century,the percentage of those dwelling in large city-regions is also expected to increase.The consequences of continuing to develop as we have in the past are clear:energy use and green-house gas production for buildings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ncrease;water and air pollution spreads;valuable habitat and prime farmland are lost;social issues,such as crime and poverty, are exacerbated.Urban ecology research indicates what should be obvious:peo-ple interact with other humans and with other species as well as their built and natural environments.The city is a human-dominated ndscape urbanism projects,such as the High Line and the Toronto waterfront,illustrate how designing with nature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ities for people,plants, and animals.In doing so,ecosystem services can be enhanced.Ecosystem services can be defined as the benefits we receive from nature: resource services,such as food,water,and energy;regulatory services,such as purification of water,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climate regulation,waste decomposition and detoxification,crop pollination,and pest and disease control;support services,such as nutrient dispersal and cycling,and seed dispersal;and cultural services,including cultural,intellectual,and spiritual inspiration, recreational experiences,ecotourism,and scientific discovery.The concept has evolved in the Unites State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mea-suring landscape design efficiency.For instance,the Sustainable Sites Initiative(SITES)has developed a measurement system for evaluating landscape performance.SITES is led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the Lady Bird Johnson Wildflower Center of the University of Texas,and the U.S.Botanic Garden ().Its goal is to be the equivalent of the U.S.Green Building Council’s LEED system for the outdoors.The SITES pilot projects currently underway suggest that ecosystem services can actually be enhanced and created through landscape design.A goal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urbanism might be to design and plan cities to increase,rather than to decrease,ecosystem services.This suggests exciting new areas of research in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from ways to measure landscapeF.Steiner/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00 (2011) 333–337337performance to case studies of successful and not-so-successful projects.5.Conclusion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Landscape ecological urbanism suggests three possible research directions:an evolution of aesthetic understanding,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human agency in ecology,and reflective learning through practice.Humanities-based design theory can be a pow-erful force in how places are created.Traditional ecological design fell short in creating an alternative aesthetic to modernism(or its romantic offspring,postmodernism).Landscape urbanism,if noth-ing else,has succeeded in exciting architects,landscape architects, and urban designers about how city futures can be viewed.Meanwhile,as ecological research has moved into cities,the role of people in urban ecosystems could not be ignored.Geog-raphers and other social scientists have played a leadership role in urban ecology research,underscoring the dual cultural and natural foundations of human settlement.Concepts such as sustainability, regeneration,resilience,and ecosystem services hold the potential for advancing human ecology.Projects such as Fresh Kills,the High Line,and the Lower Don Lands provide helpful lessons about what works and what does not through actual experience.Reflective practice and case studies have a strong heritage within city planning,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Case studies can build on reflective practice by incorporating ecological research and design theory.In the process, new ways to design and plan city-regions with nature and culture can result.ReferencesAlberti,M.,Marzluff,J.M.,2004.Ecological resilience in urban ecosystems:linking urban patterns to human and ecological functions.Urban Ecosyst.7,241–265. Alberti,M.,2008.Advances in Urban Ecology.Springer Science,New York.Almy,D.J.(Ed.),2007.On Landscape Urbanism.CENTER14.Center for American Architecture and Design,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Austin.Forman,R.T.T.,Godron,M.,1981.Patches and structural components for a landscape ecology.Bioscience31,733–740.Forman,R.T.T.,Godron,M.,ndscape Ecology.John Wiley and Sons,New York.Grimm,N.B.,Grove,J.M.,Redman,C.L.,Pickett,S.T.A.,2000.Integrated approaches to long-term studies of urban ecological systems.Bioscience50,571–584. Grimm,N.B.,Faeth,S.H.,Golubiewski,N.E.,Redman,C.R.,Wu,J.,Bai,X.,Briggs,J.M., 2008.Global change and the ecology of cities.Science319,756–760. McHarg,I.L.,1969.Design with Nature.Natural History Press,Doubleday,Garden City,New York(2nd ed.,John Wiley&Sons,New York,1994).Mostafavi,M.,Doherty,G.(Eds.),2010.Ecological rs Müller Publishers, Basel,Switzerland.Pickett,S.T.A.,Belt,K.T.,Galvin,M.F.,Groffman,P.M.,Grove,J.M.,Outen,D.C.,Pouyat, R.V.,Stack,W.P.,Cadenasso,M.L.,2007.Watersheds in Baltimore Maryland: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integrated ecological and social processes.J.Contemp.Water c.136(June),44–55.Waldheim,C.(Ed.),2006.The Landscape Urbanism Reader.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New York.Frederick Steiner is the dean of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Henry M.Rockwell Chair in Architecture,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As a Fulbright-Hays scholar in1980,he conducted research on ecological planning at the Wageningen Univer-sity,The Netherlands.In1998,he was a Rome Prize Fellow at the American Academy in Rome.He was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Tsinghua University in Beijing,China.Dean Steiner received his Ph.D.and M.A.degrees in city and regional planning and a Mas-ter of Regional Plannin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He earned a Master of Community Planning and a B.S.in Design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Dean Steiner received an honorary M.Phil.in Human Ecology from the College of the Atlan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