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的历史真相是什么

合集下载

大国成长的困惑“修昔底德陷阱”还是“杜牧陷阱”

大国成长的困惑“修昔底德陷阱”还是“杜牧陷阱”

大国成长的困惑:“修昔底德陷阱”还是“杜牧陷阱”?*胡 键摘 要:关于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的关系,艾利森以伯罗奔尼撒战争为蓝本概括出一个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并以此来分析当前的中美关系。

不过,艾利森的“修昔底德陷阱”之说本就自相矛盾,而且学术界对于修昔底德描述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客观性都存在怀疑,因而“修昔底德陷阱”根本就是一个历史假说。

纵观古今中外的大国兴衰史,内部问题才是关键,即便是对外的行为也都是内部矛盾外溢所致。

如果不解决好内部问题,国家无论有多强大都难免走向衰亡,这就是“杜牧陷阱”。

既然如此,大国相处之道,最重要的就是信任,如果相互之间存在信任“赤字”,就必然导致错误认知,而错误认知则又会进一步加剧信任“赤字”。

把当前中美之间的矛盾归结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差异,并不符合中美关系的事实。

实际上,中美之间的矛盾可以直接归结于相互之间的信任“赤字”,以及由此而导致的错误认知。

美国对中国的错误认知源自美国内部,而中国要消除这种信任“赤字”,也需要从加强内部建设入手以提高对外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

关键词:大国成长;修昔底德陷阱;杜牧陷阱;中美关系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21)02-0003-15DOI:10.13644/31-1112.2021.02.002作者简介:胡 键,上海社会科学院软实力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海 200020)近年来,各种各样关于大国崛起的“陷阱”论有不少,“中等收入陷阱”可能是炒作比较早的,因为世界上不少国家的确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如拉美国家和一些东南亚国家。

既然有前车之鉴,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一直在努力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甚至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中国崛起的速度很快,甚至让既有国际体系的主导国美国颇有危机感,美国十分担心中国会挑战其主导地位并取代它。

于是,就有了守成国与崛起国关系的问题,美国学者艾利森(Graham Allison)将此概括为“修昔底德陷阱”①。

名词解释:修昔底德陷阱

名词解释:修昔底德陷阱

名词解释: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一个曾经的世界或者区域的强权无法容忍新崛起的强权替代自己,所以会发生各种冲突和矛盾,或者直接导致战争。

十六世纪,首先开启大航海的西班牙,依靠对外的殖民掠夺,积累了巨额的财富,后期的海洋国家英国,不断的派遣海盗骚扰和打劫西班牙的货船或者运输黄金白银的船只,西班牙当时特别的恼怒,并与1588年派遣一只庞大的舰队进攻英国,希望彻底的解决这一问题,不过西班牙的巨大的战舰并不适合狭窄的英吉利海峡,率领英国皇家海军的德勒克上将四处偷袭,一举打败了西班牙。

西方一个战略家说过,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覆灭,使得西班牙将帝国的秘密告诉了英国,从此开启了大英帝国的时代。

英国从1588年正式崛起,不到三百年的时间,成长为殖民地遍布全球的超级大国,号称日不落帝国。

英国鼎盛时期的殖民地占地球陆地面积的超过25%,通过对外血腥的掠夺,为工业革命积累了原始资本,开启了席卷全球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经济狂飙式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创造的产值超过了人类数千年的总和。

英国建立的庞大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廉价的劳动力,这些发展经济的急需的因素都吸引着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德国、美国。

随着1860年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由于领先世界的科技实力,经济得到急速的发展,并且越来越需要稳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迫切的希望按照实力重新划分殖民地,但是当时的世界已经划分完毕,新崛起的帝国——德意志帝国与老牌帝国——英国越来越深的矛盾,就像当年的西班牙和英国。

德国在铁血首相俾斯麦下台后,威廉二世这个自卑又自负的瘸子,决定使用武力一举打败英国,夺走英国的殖民地,所以一改俾斯麦平稳的军事政策和长袖善舞的外交手腕,极力的扩军备战,英国对其强烈的不满,并在德国决定大规模的发展海军后,联合德国的宿敌——法国和奥匈的宿敌——俄国,决定使用武力彻底的打败德国,掠夺德国的那点可怜的殖民地和先进的科技成果。

修昔底德陷阱与中国

修昔底德陷阱与中国

修昔底德陷阱与中国‚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

修昔底德(希腊文Θουκυδίδης英文Thucydides,B.C.460或455~400或395年)古希腊历史学家,是在高度成熟了的希腊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一、发展历程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

‚修昔底德陷阱‛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观点,这位历史学家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正如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和19世纪末德国人面临的情况一样。

这种挑战多数以战争告终。

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成就急剧崛起震惊了陆地霸主斯巴达。

双方之间的威胁和反威胁引发竞争,长达30年的战争结束后,两国均遭毁灭。

修昔底德总结说,‚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给斯巴达造成的恐惧‛。

‚修昔底德陷阱‛翻译成当代语言就是: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二、案例(一)古雅典与斯巴达古雅典的迅速崛起震动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老牌陆地强权斯巴达。

恐惧迫使斯巴达人做出反应。

威胁和反威胁催生了竞争,接着是对抗,最终酿成冲突。

长达30年的战争最终毁了这两个城邦。

(二)德国与世界大战人们发现,自1500年以来,一个新崛起的大国挑战现存大国的案例一共有15例,其中发生战争的就有11例。

最显著的就是德国。

德国统一之后,取代了英国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

在1914年和1939年,德国的侵略行为和英国的反应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

(三)日本与侵略战争在亚洲也有类似的经历。

日本崛起之后,就想挑战欧洲殖民地在亚洲建立起来的或者正在建立的秩序,确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秩序,最终爆发了日本以反对西方列强为名而侵略亚洲其它国家的战争。

三、中国政局(一)中国崛起应避免陷修昔底德陷阱习近平在《世界邮报》创刊号的专访中,针对中国迅速崛起后,必将与美国、日本等旧霸权国家发生冲突的担忧,习近平在专访中反驳说:‚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修昔的底斯陷阱名词解释

修昔的底斯陷阱名词解释

修昔的底斯陷阱名词解释修昔的底斯陷阱是由美国国际政治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于1991年提出的概念,用来解释大国之间的安全困境。

该名词来源于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底斯是一个小城邦,而修昔底德认为,底斯的实力稍微超过了雅典,但依然无法匹敌斯巴达,因此底斯试图与雅典结盟,防止斯巴达对其发动侵略。

然而,这种平衡力量的尝试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修昔的底斯陷阱的核心思想是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一个现有的大国相对抗时,后者会感到威胁,并采取各种手段来抑制前者的影响力,甚至发动战争。

因此,这个陷阱指的是在国际关系中,当一个国家实力强大到足以挑战现有大国时,后者可能会采取措施来保护自己的领导地位,甚至以战争形式来遏制对手。

修昔的底斯陷阱有几个关键要点值得探讨。

首先,该陷阱强调大国的崛起通常会引发现有大国的担忧,造成彼此之间的不信任和对抗。

这种不信任使得双方更倾向于采取激烈的行动来维护自身利益。

其次,修昔的底斯陷阱指出,发生战争的概率不仅仅与大国的实力有关,也与意愿发动战争的政治领导人的判断有关。

如果政治领导人认为与崛起大国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他们可能会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以保障自己国家的利益。

另外,修昔的底斯陷阱也提到了崛起大国的回应。

当崛起大国感受到针对其崛起的威胁时,它可以选择不卷入对抗,而是采取不同的策略来避免陷入冲突。

一种常见的应对策略是通过外交努力来减轻对现有大国的威胁,例如寻求与其他国家的结盟,保持和平共处。

修昔的底斯陷阱在国际关系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近年来,人们普遍将其应用于中美关系的分析中。

中美两国作为当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国,它们的竞争和互动对全球形势具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中国的崛起引发了美国的担忧,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遏制中国,例如加强军事存在和经济制裁。

另一方面,中国也正在努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项目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中美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路径

中美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路径

中美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路径摘要:本文主要简述中美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路径方法以及中美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给我国与世界的启示。

中美在明确对方的战略意图基础上,大幅提升政治互信,坚守底线,避免发生正面冲突,积极开展合作,互利共赢。

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中美关系的向好发展。

需要探索一系列的方式和途径,避免中美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关键词:修昔底德,概念,路径一、"修昔底德陷阱"概述(一)"修昔底德陷阱"的历史背景"修昔底德"是古希腊雅典十将军之一,同时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

书中描写了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地区霸权争夺战。

据记载,第二次波希战争后雅典快速崛起、重建军队、对外扩张,其城邦思想在希腊北部地区广泛传播,并借机建立了提洛同盟。

雅典也自然地成了希腊东北部众多城邦和小亚细亚众希腊裔城邦的盟主,初步形成了以雅典领导的提洛同盟与斯巴达领导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两大政治势力的相互对峙。

雅典的崛起对斯传统的霸主斯巴达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最终于公元 431年爆发伯罗奔尼撒战争。

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根据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一书中对斯巴达与雅典发生冲突的原因分析,即守成大国斯巴达对雅典的崛起充满拒惮,进而主动挑起战争获得启发,创造了"修昔底德陷阱"一词。

试图概括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战争变得不可避免的政治现象。

(二)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根据艾莉森的观点"修昔底德陷阱"是指新兴大国的崛起必然对守成大国造成威胁,守成大国为消除威胁,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战争。

"修昔底德陷阱"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会从政治上夺得话语权,经济上抢占市场,军事上具有强大力量,文化上形成巨大影响力等方面,严重威胁到守成大国的国家利益,进而守成大国会采取制裁、打压等措施对新兴大国加以遏制,不排除使用军事手段扼杀新兴大国的快速崛起。

“修昔底德”陷阱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修昔底德”陷阱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修昔底德”陷阱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反方一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代表反方一辩,就“修昔底德”陷阱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这一议题发表我的观点。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修昔底德”陷阱是指当一个崛起的大国挑战现有的超级大国时,双方陷入冲突的局面。

然而,这种冲突并非历史的必然,而是偶然事件的结果。

历史上存在许多大国崛起的案例,但并非所有的崛起都导致了冲突。

事实上,许多大国通过外交手段和合作来维持和平与稳定。

例如,美国和苏联在冷战期间虽然存在竞争,但双方通过谈判和军备控制达成了一定的平衡,避免了全面战争的爆发。

其次,我们不能忽视人类的智慧和经验积累。

历史上的冲突教训使得国家更加谨慎,更加注重和平与合作。

国际社会建立了一系列的国际组织和机制,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旨在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这些机制的存在为大国之间的冲突提供了解决的途径,降低了“修昔底德”陷阱发生的可能性。

最后,我们要看到当今世界的变化。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成为大势所趋。

大国之间的冲突将对各方造成巨大的损失,这种代价是任何国家都不愿承担的。

因此,大国更倾向于通过合作来实现共同发展,而非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综上所述,我认为“修昔底德”陷阱是历史的偶然而非必然。

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和平是实现共同繁荣的关键。

让我们共同努力,避免陷入冲突的陷阱,为和平与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反方二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代表反方二辩,就“修昔底德”陷阱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这一议题发表我的观点。

首先,我要强调“修昔底德”陷阱并非历史的必然,而是一种可能性。

历史上的冲突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修昔底德”陷阱的发生取决于各国的行为和决策。

如果各国能够保持理性和冷静,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那么冲突是可以避免的。

“修昔底德陷阱”——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

“修昔底德陷阱”——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

“修昔底德陷阱”——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因此战争变得不可避免,这个说法最早源于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

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公元前400/396年),雅典人,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严谨、客观地记录了斯巴达和雅典之间所爆发的伯罗奔尼撒战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从公元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前404年,期间双方多次停战,斯巴达最终获得胜利。

我个人认为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通过希波战争在希腊生根发芽。

希波战争是波斯第一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为了扩张版图而入侵希腊的战争,战争以希腊获胜,波斯战败而告结束。

公元前500年,波斯侵犯爱奥尼亚地区的米丽都,雅典向其伸出援手,这成为希波战争的导火索。

希波战争从公元前492年开始,直到公元前449年结束,前后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波斯人疯狂进攻的阶段,后期是希腊人战略反攻的阶段。

希波战争局势图希波战争之前的希腊城邦一直奉行小国寡民的“分离主义”模式,各城邦拥有独立并存,这就导致了希腊人对于争权夺利、开疆拓土没有太大的兴趣。

直到希波战争爆发之初,外族入侵激发了希腊人的爱国热情,促使各邦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希腊城邦同盟随之兴起。

希波战争后期,原本为了与波斯联合作战而成立的“提洛同盟”逐渐控制了通往黑海的要道,并夺取了爱琴海沿岸的大量战略要地,攫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成为雅典称霸爱琴海地区的工具,因此史书中经常将提洛同盟称为“雅典帝国”。

“雅典帝国”尽管雅典代表着民主政治、进步、城市、文化繁荣发达,斯巴达代表着贵族政治、保守、农村、文化鄙俗落后,但是两者之间的这种巨大差异由来已久,因此并不是两者爆发战争的关键。

而希波战争带来的帝国主义使得雅典逐步领会到了“领导者”的快感,导致了雅典的野心的逐渐膨胀,妄图控制更多的希腊城邦,这才引发了斯巴达的恐惧,结果就导致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

修昔底德陷阱历史案例

修昔底德陷阱历史案例

修昔底德陷阱历史案例
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会挑战现
存大国的地位,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采取措施进行反击,两者的冲突甚至战争在所难免。

以下是一些历史上的修昔底德陷阱案例:
1. 雅典与斯巴达的战争:公元前431年,雅典及其城邦同盟与斯巴达及其
城邦同盟爆发了伯罗奔尼撒战争。

雅典的崛起引起斯巴达的担忧,最终导致了这场战争。

2. 德国与英国的竞争: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
断增长,挑战了英国的全球霸权地位。

这种竞争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3. 美国与苏联的冷战:从二战后到1991年苏联解体,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竞争主导了世界格局。

这是二战后最典型的修昔底德陷阱案例。

总之,历史上有很多类似的修昔底德陷阱案例,它们的共同点是一个新崛起的大国为了争夺更多的权力和影响力,必然会挑战现存大国的地位,这种挑战往往会导致战争或紧张局势。

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与供给侧改革概念“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

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

案例古雅典与斯巴达古雅典的迅速崛起震动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老牌陆地强权斯巴达。

恐惧迫使斯巴达人做出反应。

威胁和反威胁催生了竞争,接着是对抗,最终酿成冲突。

长达30年的战争最终毁了这两个城邦。

德国与世界大战人们发现,自1500年以来,一个新崛起的大国挑战现存大国的案例一共有15例,其中发生战争的就有11例。

最显著的就是德国。

德国统一之后,取代了英国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

在1914年和1939年,德国的侵略行为和英国的反应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

日本与侵略战争在亚洲也有类似的经历。

日本崛起之后,就想挑战欧洲殖民地在亚洲建立起来的或者正在建立的秩序,确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秩序,最终爆发了日本以反对西方列强为名而侵略亚洲其它国家的战争。

修昔底德陷阱与供给侧改革的关系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

“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

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

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倾向于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

实行供给侧改革,就要建设内部消费社会。

建设消费社会很多年里一直是政府的目标,从各种名牌包包服装到技术含量高的马桶盖、电饭煲、安全套和感冒药,都要去国外购买,这是对中国制造业的巨大讽刺。

相较于钢铁,水泥等基础产品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而这些基础产品正是我国产能过剩的主要对象。

修昔底德陷阱是什么?

修昔底德陷阱是什么?

修昔底德陷阱是什么?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欧美大学历史系学生必读的入门级历史专著。

在该书中,修昔底德认为: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缘起,是雅典不断增长的实力,以及当时希腊世界的霸主斯巴达面对崛起中的雅典时产生的恐惧。

擅长发明新概念的当代美国学者,刻意借用修昔底德的这一结论,来形容国家之间实力的此消彼长,必然会导致战争,即所谓的“修昔底德的陷阱”。

国家实力消长导致战争的例子不少见,离我们最近的——一战:然而,这个新名词是依托于伯罗奔尼撒战争而存在的,而这场战争的爆发与上古时代希腊城邦的世界秩序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古典时期的希腊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地方。

古希腊的基本政治单位是城邦,它们大致是由原始时代的部落联合体演变而成,每一个希腊人都属于特定的城邦。

希腊国土比较贫瘠,且多山地,城邦与城邦间为了争夺财富和生存空间,互殴不休。

知名度最高的要属雅典城邦了:这种城邦间的竞争关系也影响了希腊人的心态,来自不同城邦的人互相瞧不起。

希腊人重视荣誉,脑洞很大,他们喜爱引用,或者编造英雄神话故事,来证明自己城邦的优越,以及其他城邦的低劣。

这种城邦居民之间的仇恨与竞争,在不打仗的时候,就体现于奥林匹亚运动会,各城邦运动员为夺取荣誉而奋力拼搏。

在竞技场外,大家继续大眼瞪小眼,互相鄙视。

古希腊人打仗,主要依靠持矛重装步兵方阵进行决战,胜利的一方有权洗劫失败者拥有的耕地。

这种战争模式,时间短,伤亡少,因而进一步刺激了城邦间开片的欲望。

在古希腊的秩序理念中,每一个城邦都有自己的等级位置,高等级的城邦有权向低等级城邦发号施令,甚至向低级城邦派驻官员。

这种等级的设定,并不完全源自城邦的实力,也来自于历史和神话典故(比方斯巴达的两支王系都号称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后裔),以及母国与殖民地的关系(不少希腊城邦在海外有殖民地,殖民地城邦天生比母城邦低一等)。

不满自己城邦位置,要挑战现有秩序,就会开战。

最常见的战争导火索,就是对敌人进行军事上或者政治上的挑衅,即hybris。

修昔底德陷阱名词解释研究生

修昔底德陷阱名词解释研究生

修昔底德陷阱名词解释研究生1.引言1.1 概述修昔底德陷阱是一个国际关系中的概念,它指的是当一个超级大国崛起时,会引发其他国家的恐慌和对抗,从而导致战争的可能性增加。

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政治学家格雷厄姆·T·艾利森提出,他以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经历为例来解释这一现象。

修昔底德是古希腊的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将领,他在公元前5世纪时,雅典是当时的海上霸主。

然而,雅典的崛起引发了斯巴达等其他城邦的不安和对抗,最终导致了巴勒斯坦战争,这场战争对两个城邦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修昔底德的经历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为什么当一个国家变得强大时,它往往会引起其他国家的恐慌和对抗?这就是修昔底德陷阱的核心问题。

艾利森认为,这是由于大国崛起所带来的战略平衡的改变,以及其他国家对其意图和行动的不确定性。

当一个新兴的大国崛起时,它通常会试图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影响力,这引起了其他国家的担忧。

其他国家可能会采取各种措施来遏制这个新兴大国的发展,这种对抗可能会逐渐升级为冲突和战争。

修昔底德陷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它对于理解当代国际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当前,中国的崛起被视为一个可能引发修昔底德陷阱的例子。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表示担忧,因为它可能对现有的国际秩序和力量平衡造成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修昔底德陷阱的定义和起源进行介绍,并探讨修昔底德陷阱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我们还将讨论如何认识和应对修昔底德陷阱,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要性。

通过深入研究修昔底德陷阱,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中大国崛起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促进和平与稳定的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以及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下面是一个示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组织:2. 正文2.1 修昔底德陷阱的定义和起源在这一部分,将介绍修昔底德陷阱的定义和起源。

我们将探讨该概念的起源,以及其最早的提出者修昔底德的思想背景和理论基础。

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
事件经过
米洛斯岛拒绝了雅典的要求,并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寻求其他城邦的支持 。然而,雅典最终发动了对米洛斯岛的战争,并成功占领了该岛。
03
事件影响
雅典对米洛斯岛的征服使其成为雅典海上帝国的一部分,进一步巩固了
雅典在古希腊地区的地位。同时,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其他城邦对雅典霸
权的担忧和反抗。
科西拉与科林斯战争
合作难题
由于利益分歧和信任缺失 ,大国在应对全球性挑战 时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
避免陷入陷阱的策略探讨
建立互信机制
通过对话、交流、合作等方式 ,增进大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
信任。
倡导多边主义
强化国际组织的作用,推动多 边合作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
推动经济合作
通过贸易、投资等经济合作方 式,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
破坏国际秩序与稳定
大国之间的权力斗争与冲突会对国际秩序和稳定造成破坏,影响 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阻碍国际合作与交流
修昔底德陷阱的存在也会阻碍大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得国际 社会难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03
古希腊时期案例分析
CHAPTER
雅典与米洛斯岛事件
01 02
事件背景
雅典在古希腊时期逐渐崛起为海上强国,而米洛斯岛则是一个相对较小 的城邦。雅典为了扩张势力范围,向米洛斯岛提出了臣服或灭亡的要求 。
加强人文交流
推动文化、教育、科技、体育 等领域的人文交流,增进人民
之间的友谊和相互理解。
05
批判性思考与评价
CHAPTER
对修昔底德陷阱理论的批判
过度简化国际关系
修昔底德陷阱将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简化为崛起国与守成 国之间的必然冲突,忽略了国家间合作的可能性。

雅典VS斯巴达——修昔底德陷l阱的原型案例

雅典VS斯巴达——修昔底德陷l阱的原型案例

纪实I57|“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

雅典的崛起在公元前490年波斯入侵希腊之前,斯巴达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已经持续超过一个多世纪了。

斯巴达是一个位于希腊南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城邦,在陆上与几个中等大小的城邦相互竞争,同时还得应对国内难以训教的黑劳士(斯巴达奴隶),这些人口与斯巴达自身的公民人口比例是7:1。

在今天,斯巴达仍然是一种尚武文化的象征。

从它的家庭到它的政府,其整个社会的组织原则就是要将战斗的活力和力量发挥到极致。

斯巴达的当权者只允许身体条件最完美的婴儿生存。

他们将年满7岁的孩子从家庭中带走,让他们入读军事学院,在那里他们被训练、磨砺,为战争作准备。

男子可以在20岁时娶妻,但必须继续以营房群居,吃一样的饭,并且每天训练。

只有到了30岁,为斯巴达城邦服务了23年之后,他们才能获得完全的公民身份以及加入议会的权利,这和雅典议会被保守、年长的贵族占领的情况有所不同。

斯巴达的公民直到年满60岁才能免除兵役。

斯巴达把军事价值观——勇气、英勇和纪律——推崇至无以复加的地步。

相反,雅典一直以来是个贸易国家,穿过雅典VS斯巴达——修甘底徳陷附的原型案例•《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美]格雷厄姆•艾利森著陈定定傅强译I58丨纪实爱琴海来贩卖橄榄油、木材、织物和珍贵宝石的商人源源不断地向这里提供商品。

与斯巴达军事国家的状态不同,雅典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它的学校接纳来自希腊各地的学生。

在几个世纪的强人统治之后,雅典也开始了一个大胆、新奇的政治实验,并称之为“民主”。

雅典的议会和五百人会议对所有自由男子开放,并在那里作出所有的重要决定。

在公元前5世纪之前,希腊世界基本是没有联系、相互分散的自治城邦。

但公元前490年波斯的入侵让希腊人前所未有地团结到一起,同仇敌怕。

“修昔底德陷阱”的曲解及其颠倒性误用

“修昔底德陷阱”的曲解及其颠倒性误用

“修昔底德陷阱”的曲解及其颠倒性误用近年来“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被政界学界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国内,但是这个概念本身缺乏严谨细致的学术考证。

该概念和修昔底德有什么关系,是否正确表达了修昔底德的原意?这些问题被忽略了。

事实上,如果深究修昔底德的文本和思想,我们将会发现当前对于“修昔底德陷阱”的解读不仅过于简单化,而且并不符合修昔底德本意。

如果硬要从修昔底德思想中提炼出一个“修昔底德陷阱”概念以警示后人的话,那么它更多的是警告雅典式民主帝国主义不可避免的扩张及覆灭的命运。

而对此概念的纠正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启示,至少在套用到中美关系时就不会犯“张冠李戴”的错误。

一、“修昔底德陷阱”溯源及现状“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在能查找到的资料中最早出现在1980 年美国作家赫尔曼·沃克( Herman Wouk) 的一次演讲中,他当时用来警告美苏之间的冷战。

①虽然将美苏争霸与古希腊雅典同盟与斯巴达同盟的争霸进行类比在冷战期间非常普遍,但那时它还不是一个专有词汇,也没引起非常大的影响。

该概念被频频起用是最近两三年的事情,并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格雷厄姆·艾里森( Graham Allison) 将其套用到中美关系的讨论中开始。

②艾里森主要使用此概念来描述历史上崛起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必然发生冲突的现象。

在这种极端现实主义观点看来,自 17 世纪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以来,从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德国,到后来的苏联和美国的超级大国,一直到 1991 年12 月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崛起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一直存在着冲突、对抗和战争。

其之所以从修昔底德处创造这个概念,主要因为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一个着名的论断,即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战争最终之所以变得不可避免,“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

③自从这个概念近年被抛出,很快被政界学界广泛使用,包括不少名人也使用了这个概念,比如前世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 Robert Zoellick) 在《国家利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美国、中国和修昔底德: 北京和华盛顿如何避开通常的不信任和恐惧》④,美国着名战略家布热津斯基接受访谈的文章《中国能避开“修昔底德陷阱”吗》,⑤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的《中美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等。

“修昔底德陷阱”的历史辨析与现实思考

“修昔底德陷阱”的历史辨析与现实思考

当,中美之间避免出现崛起国和既成大国间体系战争的命运就存在较大的可能性。
关键词:修昔底德陷阱;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美关系
中 图 分 类 号 :D5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1-5744(2017)05-0120-07
鉴于中国经济、军事实力及政治影响力的不断 提升,国内外学界及媒体对于中国能否和平崛起一 度展开热烈的讨论,其中不少分析认为作为新兴大 国的中国和现存大国的美国之间难逃“修昔底德陷 阱”的桎梏。
“修昔底德陷阱”并非由修昔底德发明,也并非 出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以下简称《战史》),而是 由哈佛大学科学和国际事务贝尔福中心的主管格 雷 汉 姆·艾 利 森 (Graham Allison) 于 2012 年 在 《 金 融时报》撰文中提出。 他指出,“未来十年国际秩序 的决定性问题是,中国和美国是否能规避修昔底德 陷阱”。 他认为,“当一个崛起国与既成大国敌对时 ……这样的挑战多数都以战争结束。 自 1500 年以 来,11/15 的崛起国挑战既成大国, 都发生了战争。 所以若我们以历史为基础来预估未来,那么修昔底 德 陷 阱 问 题 的 答 案 是 明 显 的 ”[1]。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9 No.5 Sep. 2017
“修昔底德陷阱”的历史辨析与现实思考
任彦妍,房乐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2)
格 雷 汉 姆·艾 利 森 提 出 的 “ 修 昔 底 德 陷 阱 ” 这 一 分析概念有其逻辑缺陷,它片面强调和渲染了崛起 国挑起战争的危险性,忽视了当代新兴大国和既有 大国之间的深度相互依赖,忽视了双方进行良性战 略互动的主观意愿,也忽视了相关国际机制的约束 作用。 “修昔底德陷阱”论断是否有历史根据,可以 回到修昔底德本人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寻找 答案,准确理解其思维逻辑,对于全面认识当前中 美之间复杂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美关系修昔底德陷阱的认识和看法

中美关系修昔底德陷阱的认识和看法

1. 介绍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兴大国挑战现存霸主国家所引发的地缘政治冲突。

这一概念源自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对战争与国家兴衰规律的思考。

修昔底德认为,希腊的实力最强的斯巴达与新兴的雅典在权力博弈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最终导致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

这一理论后来被国际关系学者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进一步发展,并得到了《外交政策》杂志的广泛传播。

2. 中美关系与修昔底德陷阱随着我国的崛起,中美关系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而我国则是一个崛起中的大国。

双方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竞合关系日益紧张,一些学者开始担心中美关系可能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他们认为,美国作为现存霸主国家,可能会感到我国崛起的威胁,从而采取强硬态度阻碍我国的发展,导致两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

3. 我对中美关系修昔底德陷阱的看法中美关系并非必然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尽管双方在一些领域存在竞争和摩擦,但双方也有广泛的利益交集,并且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合作。

双方都意识到,通过对话和合作可以实现共赢,而通过对抗只会损害彼此利益。

修昔底德陷阱的出现并非完全由双方意愿所决定。

国际关系中有许多因素影响着双方的决策,包括国内政治、地区局势、国际环境等。

无论中美之间的竞争有多激烈,双方都有必要维护多边机制和国际秩序,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中美关系的和平稳定符合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

中美两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

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至关重要。

而且,中美两国在处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需要合作,比如应对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挑战。

4. 如何避免中美关系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为了避免中美关系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双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对话与交流。

中美双方需要加强高层交往,建立起更为稳定的战略交流机制,及时解决分歧与误解。

在关键问题上,双方可以通过建立危机交流等方式,避免误判和冲突的发生。

“修昔底德陷阱”,历史上的15次世界霸主之争

“修昔底德陷阱”,历史上的15次世界霸主之争

“修昔底德陷阱”,历史上的15次世界霸主之争人们总结了历史上十五个典型的,世界性或者是区域性霸权国家更替过程。

很不幸的是,从15世纪开始,几乎所有的霸权国家新旧交替都伴随着战争,只有三个例外。

战争会重现吗?我们会掉入“修昔底德”的战争陷阱吗?这就是历史上很有意思的世界霸主新老交替的死循环,世界老大和老二的霸主之争。

简单说来,就是新崛起的霸权国家,必然会挑战老牌霸权国家;老牌霸权国家必然会压制新崛起的霸权国家;新旧霸主的更替必然以战争来解决。

这就是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战争陷阱”。

用咱的话说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要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

简单盘点一下,历史上15个霸权过渡的历程。

一、15世纪后期,老霸主:葡萄牙,新霸主:西班牙。

西班牙挑战葡萄牙的海上霸主地位,虽然有过战争摩擦,但是新老霸主交替没有靠战争解决。

西班牙王室通过联姻取得了葡萄牙的继承权,使得葡萄牙一度成为西班牙的一部分,葡萄牙先期大航海的成果为西班牙做了嫁衣。

二、16世纪前叶。

老霸主:法国,新霸主: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领导地位,通过30年战争解决,哈布斯堡王朝、法国都受创。

三、16世纪至17世纪。

老霸主:哈布斯堡,新霸主:奥斯曼。

争夺东欧霸权,多年战争,两败俱伤。

四、17世纪前期,荷兰瑞典争夺北欧霸权,战争解决,荷兰完胜,成为海上霸主,垄断海上贸易。

五、17世纪中后期,英国挑战荷兰的海上贸易垄断地位,20多年三次英荷战争,英国崛起,荷兰逐渐衰落。

六、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中期,英国挑战法国的欧洲霸权地位,英法第二次百年战争,奠定了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七、18世界晚期到19世纪,法国挑战英国的全球霸权地位,战争解决,英国保住霸权地位。

八、19世纪中叶,俄国挑战英法两国,争夺中东和亚洲霸权,多年战争,英法保住霸权地位。

九、19世纪,德国崛起,挑战法国的欧洲大陆霸主地位,普法战争,德国完成统一崛起,取代法国的地位。

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解和认识

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解和认识

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解和认识1. 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修昔底德陷阱,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是历史课本里那些让人打瞌睡的东西,实际上却有着非常深刻的含义。

简单来说,这个概念是由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的,他观察到,当一个崛起中的强国(比如说,古希腊的雅典)威胁到一个既有的强国(像是斯巴达)时,往往会引发战争。

哦,听起来是不是很像现在国际局势?对的,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历史的轮回,老问题总是以新面貌出现。

2. 为什么会发生修昔底德陷阱2.1 人性和恐惧人嘛,天生就有竞争意识,尤其是在面对威胁时,往往容易产生恐惧。

这种恐惧感就像是老虎在草丛里窜出来,你根本来不及反应,就要拼命保护自己。

在国际关系中,既有强国对崛起强国的恐惧,会促使它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比如加强军备、施加压力。

这种紧张气氛简直让人喘不过气,像是走在悬崖边上,随时可能掉下去。

2.2 误判与误解再说说误判和误解,真的是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

有时候,强国们根本没搞清楚对方的意图,就开始自我猜疑,像是小孩在玩“你看我,我看你”的游戏,猜来猜去最后弄得不可开交。

比如,有些国家看到邻国军演,就会联想到“他一定是要打我”,然后就开始备战,结果一来二去,真打起来了,谁都受不了。

你说,这种情况简直就是把历史当成了黑暗幽默剧。

3. 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3.1 对话与沟通说到避免这种陷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话。

简单地说,就是坐下来聊聊,别像两只对峙的公鸡,互相昂首挺胸,毫无合作的可能。

沟通就像是把误会清除掉的润滑剂,能够让彼此的关系顺畅一些。

想想,如果能及时消除误解,很多事情就不会发展到失控的地步。

大家都是人,有时聊聊心里话,也许就能找到共识,真是“和气生财”呀!3.2 多元合作再者,多元合作也是个好招。

国际间的合作就像是做生意,单打独斗可不行,大家都得搭伙干活。

共同利益才是关键。

比如说,气候变化、反恐,这些问题都不是某一个国家能独自解决的,大家得一起想办法,互帮互助。

谁挖的“修昔底德陷阱”?

谁挖的“修昔底德陷阱”?

谁挖的“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这一概念来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一句话:“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

即,两个大国的战略判断与感情好恶的致命结合,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导致健康的竞争变成你死我活的敌对,甚至更糟。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诞生两千五百多年来,并没有形成“修昔底德陷阱”这一概念,“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大约是在2012年,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在《修昔底德陷阱已经在太平洋出现》一文中提出的,此前似乎并不存在这个“陷阱”。

修昔底德将军也没有料到,在他去世2500多年后,还能成网络红人,自己的名字还能和“陷阱”绑在一起。

修昔底德只是客观地叙述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没有预言世界未来战争的成因,当然也没有什么陷阱。

格雷厄姆教授在总结历史上发生的战争时硬是把它们与修昔底德描述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拼凑在一起,以此证明他的“陷阱”的存在。

2017年格雷厄姆又出版了一本新书《注定一战: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再次重申这一观点。

鉴于格雷厄姆为挖此”陷阱“已经坚持了6年多,付出了巨大时间精力,也使自己名利双收。

这个“陷阱”叫“格雷厄姆陷阱”更加符合实际。

不过,作为世界上最大和第二经济体的美、中两个国家,如果任何一方开启战端,对于两国政府和人民,都将是灾难性的结果,卷入战争的其他国家,也可能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格雷厄姆这个“陷阱”挖得确实够深的。

2015年9月22日,中国领导人在演讲中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中美领导人不会不明白陷阱多可怕,也不会主动跳进陷阱的。

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公元前400/396年),雅典人,著名将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昔底德陷阱”的历史真相是什么近年来,"修昔底德陷阱"成为一个热词。

要搞明白"修昔底德陷阱"是什么,必须了解一些历史知识。

"陷阱"并非修昔底德的本意公元前431年到公元前404年古希腊发生过一场战争,交战的双方是两个城邦国家斯巴达和雅典,以及各自领导的城邦同盟。

古希腊有几百个城邦,各自为政,相互间经常械斗,战争频繁。

但这场战争的特殊之处是几乎所有的希腊城邦都卷入了战争,而且分成两个阵营,即斯巴达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雅典领导的提洛同盟。

伯罗奔尼撒同盟是伯罗奔尼撒半岛上各城邦的一个防御性同盟,斯巴达握有主导权;提洛同盟是在公元前478年由雅典建立的,起初是为了对付波斯,后来变成雅典控制其他城邦的工具,雅典强迫各城邦听命于它,并向其纳税。

伯罗奔尼撒战争之所以爆发,其根本原因是历史学家们所说的"雅典帝国主义",即雅典试图控制整个希腊,为此不惜动用武力。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作者修昔底德这么说:"在这些年中,雅典人使他们的帝国日益强大,因而也大大地增加了他们自己国家的权势。

斯巴达人虽然知道雅典势力的扩大,但是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制止它;在大部分的时间内,他们仍然保持冷静的态度,因为在传统上,他们如果不是被迫而作战的时候,他们总是迟迟而作战的;同时也因为他们自己国内的战争,他们不能采取军事行动。

所以最后,雅典的势力达到顶点,人人都能够清楚地看见了;同时,雅典人开始侵略斯巴达的盟国了。

在这时候,斯巴达人感觉到这种形势不能再容忍下去了,所以决定发动现在这次战争,企图以全力进攻,如果可能的话,他们想消灭雅典的势力。

"这是对事件的客观陈述,也是后来历史学家们的共同理解。

必须指出:修昔底德是雅典人,还担任过雅典的最高官职将军,他对战争的解释如此客观、不偏不倚,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不失为史德的表率。

但中国的大众媒体对这次战争是这么说的:"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急剧崛起震惊了陆地霸主斯巴达。

双方之间的威胁和反威胁引发竞争,长达30年的战争结束后,两国均遭毁灭。

修昔底德总结说,'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

'"接下来的这段话就引出了"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正如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和19世纪末德国人面临的情况一样,这种挑战多数以战争告终。

"这些媒体还特意标明:如此说法"是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来的,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指雅典)与既有的统治霸主(指斯巴达)竞争时,双方的冲突多以战争结束,伯罗奔尼撒战争就是如此",这就是"修昔底德陷阱"。

很明显,这是强加给修昔底德的,修昔底德不是这个意思。

在修昔底德那里,雅典不是新崛起的大国,斯巴达也不是既有的霸主,伯罗奔尼撒战争不是大国关系的"铁律"。

"修昔底德陷阱"从何而来既然"修昔底德陷阱"并非修昔底德之意,那么它是从哪里来的?它来自一个美国人格雷厄姆·艾利森,他曾担任过美国国防部长特别顾问,与美国政府过从甚密,同时也是哈佛大学教授。

他为了给21世纪的中美关系定性,特意把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将军兼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请出来为自己助威,杜撰了一个"修昔底德陷阱"。

为了证明"陷阱"的存在,他煞费一番苦心旁征博引:据他说,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新崛起的大国挑战现存大国的事例,而多数以战争结局;他特别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典型性,说这次战争的根源就是新崛起的大国德国挑战了当时的大国英国,从而引发了世界灾难,正如同雅典挑战斯巴达、斯巴达便发动战争一样,导致整个希腊世界受到重创。

如此一来,"陷阱"理论的弦外之音就很清楚了:既然艾利森是为中美关系定位,那么,中国挑战了美国,两国就必有一战,因此美国要做好应付中国的准备,要准备打仗。

显然,此人是典型的美国"智库",为美国政府出谋划策。

不过,此弦之外还有他音,让我们再来看看历史。

斯巴达和雅典,谁是新崛起的大国、谁是现存大国,那是说不清楚的,因为那个时候既没有现代统计学,又没有GDP之类的数据,无法衡量谁比谁更强。

我们只知道古代希腊世界有几百个城邦,雅典和斯巴达是其中最大的两个。

斯巴达与雅典居民人口数量相仿。

但雅典以工商业为主,斯巴达基本上是农业经济,以财富论,工商业应该比农业更富裕。

另一方面,雅典的公民人数远多于斯巴达——在古希腊,只有公民才有资格上战场,所以雅典的军事潜力应该大于斯巴达。

雅典的富裕使它拥有一支海军,而斯巴达基本上是一个内陆国家。

这些情况都说明:将斯巴达定义为现存霸权国家,而将雅典定义为新崛起国家,可能与事实并不相符。

也许雅典本来就比斯巴达强,因此它更加冒进,更愿意执行帝国主义政策;斯巴达则比较谨慎,更专注于内部事务,修昔底德就是这么说的。

"陷阱"理论在西方走红的弦外之音但"修昔底德陷阱"理论却将战争责任归于斯巴达:它不能接受雅典的崛起,于是发动战争。

在雅典和斯巴达的这个案例中,"陷阱"理论显然站在所谓的"新崛起国家"雅典一边,指责"现存国家"斯巴达。

不过让人迷惑不解的是,当这个理论被套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指责的对象却是德国:德国的穷兵黩武和扩张野心威胁了英国,而作为"现存国家"的英国是被迫卷入战争的,它原本不愿与德国打仗。

乍看起来出现了逻辑混乱,因为依照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范式,英国应该是战争的责任方,是英国这个"现存国家"对德国的"崛起"感到恐惧,才会导致大战。

然而恰恰是在这个貌似混乱的逻辑后面,我们听到了更多的弦外之音:在西方思维模式中,斯巴达一向是强权、专制、军国主义、蛮横无理的象征,雅典则代表着民主、自由、理性、智慧等等,是西方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因此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一定是正确的,斯巴达必定是邪恶的。

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却代表着民主、自由、理性和智慧,所以,英国应当是正义的一方,德国则必定邪恶。

可是,正是在这里,一阵阴沉的弦外之音隐隐可闻:"陷阱"理论在最近几年突然走红,因为它预测了今后的中美关系,按西方的逻辑,中美是价值观完全相反的两个国家,拿"陷阱"的思维去定位,它想说什么其实已经昭然若揭了。

"陷阱"是杜撰的,并非"铁律"让我们再来看历史的真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上"陷阱"理论再次背离事实。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史学界基本上有公论:战争是西方国家争夺殖民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正是这种"结盟"的政策把所有西方国家都卷进了战争,任何国家都身不由己。

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德国是不公正的,两个集团都应该承担责任。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完全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侵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则是两个军事集团互相厮杀,不存在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有趣的是,实际上英国在那个时候还不是西方人自己说的"现代民主国家",当时它还没有走完民主化路程;当时,没有哪个西方国家完成了向现代"民主"的转型,所有国家都不是现代意义的"民主国家"。

由此我们已经明白,"陷阱"论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并非"铁律",而是一个杜撰的理论。

英国崛起与"修昔底德陷阱"毫无关系可是在人类历史的现实中,我们确实看到大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有时会发展到相当激烈的程度,最强国家之间经常交恶乃至战争。

如何处理大国关系,便成为国家的大事。

让我们考察一下英国近几百年来的处理方式。

英国从一个偏远岛国崛起为独霸世界的头号强国,得益于它的外交谋略。

英国崛起与"修昔底德陷阱"毫无关系,在英国崛起的过程中,它先是挑战者,后来是守成者;但它从来不受这个"陷阱"的困扰,它的外交谋略帮助它一路破关斩将。

英国的谋略很简单,可以归纳为三大原则:英国利益至上;没有永恒的朋友和敌人;打击最强国。

这三个原则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在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时,永远以英国利益为判断标准,无需考虑意识形态和道德义务;因此,朋友和敌人都依据英国的利益来择取,一个时期是朋友,另一个时期可以是敌人,利益发生变化了,对他国的关系定位也就发生变化;可是,谁是朋友、谁是敌人?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最强大的国家是敌人,站在敌人对立面的都是朋友,英国要拉住所有的"朋友"结成同盟,摧毁它的敌人。

几百年中,英国都遵循这些原则,从而在风云变幻的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

16世纪西班牙是欧洲最强国,英国联合其他国家打败西班牙,自己也成为欧洲强国。

17世纪荷兰称霸海洋,是最强大的商业国家,英国与其他国家结成同盟打败荷兰,把荷兰的海权夺到自己手里。

18世纪开始,法国成为英国最强大的对手,为了战胜法国,英国与法国在世界范围内打了一百多年仗,这时,荷兰已经是英国的盟友,而奥地利和普鲁士交替成为英国结盟的对象——它们之中谁站在法国一边,那么另一个就是英国的盟友。

到19世纪初,英国把所有欧洲国家都纠集起来共同打败法国,这以后,英国就稳坐世界第一把交椅了,它成了世界第一大强国。

此后英国的外交政策,就把矛头对准所有欧洲国家中最冒尖的那一个,就是"杀老二",谁当老二就杀谁:19世纪中叶它把矛头对准俄罗斯,法国是它的盟友;19世纪末德国成了封杀的对象,英国与法、俄结盟,共同对付德国。

简单回顾英国的外交谋略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处理大国关系时英国很自觉地把矛头指向欧洲最强国,为此不惜发动战争,把对手彻底摧毁。

在这里,看不到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只有外交谋略。

然而,英国的外交手腕现在却被美国完美承袭并且执行了,二战以后的历史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二战结束后短短的几十年里,苏联、日本、欧盟先后被美国视为对手或潜在的对手,并且以不同的方式被整治下去。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钱乘旦)来源:北京日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