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猪咬尾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咬尾症,又称为“反不适综合症”。
凡是会引起猪感觉不舒服的各种环境的、营养的、心理的因素均可造成猪群发生咬尾现象。
目前正处在季节交替、气温剧变期,猪咬尾现象会更加突显。
特别在早期断奶的猪群发生的比较早,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根据资料报导,发生这种恶癖症的猪群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下降%。
1、猪群咬尾咬耳的危害
任何不适的环境因素均可引起猪群的咬尾咬耳现象,轻者把尾巴咬剩半截,重者把尾巴咬光,有些猪还会咬耳朵或腹部。
被咬伤部位如不及时处理治疗,可引起伤口感染,造成关节红肿、跛行,局部炎症和组织坏死,胴体品质降低,甚至因治疗不及时而死亡。
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防止。
2、引起猪咬尾症的因素
(1)营养因素:尽管在Ewbank(1973)做的实验中,单纯的营养缺乏并未引起咬尾,但是许多研究表明,如果咬尾和其它不良因素已经存在,日粮中营养物质的缺乏或比例不当就会加剧咬尾程度,甚至促使咬尾的爆发。
例如,当饲料营养不平衡、饲料营养水平低于饲养标准、饲料配合不科学、育肥前期饲料中蛋白质质量不佳,尤其是维生素、铁、铜、钙、镁、锌和食盐的缺乏以及纤维素的不足即可导致咬尾症的发生。
具体来说,①当日粮中蛋白质水平偏低或必需氨基酸(例如赖氨酸)缺乏、蛋白/能量比不平衡时,猪体蛋白质代谢会发生紊乱,并会表现出一些异常行为,其中包括兴奋互咬。
②日粮中矿物元素的含量与猪群咬尾也密切相关。
Fraser (1987)发现,日粮中不补充磷酸二钙、石灰石、食盐、铁、锌、镁、铜、碘、硒时,猪舔咬粘血棉棒的次数明显增多;而饲料中只缺少食盐而补充其它矿物质时效果相似,表明食盐缺乏会加剧猪嗜血和咬尾。
Hales等(1987)试验发现,动物如果在生长早期缺乏锰、铁、锌、铜、钴、碘、硒等营养元素,会产生惊厥、敌意增加、不耐应激等异常表现,这些往往会促进互咬和打架;要是这些元素在断奶以后缺乏,动物也会表现出异常行为,但这些异常行为可以通过在食物中补充这些营养物质来消除。
Krider等(1975)的试验表明,在生长猪日粮中添加镁制剂,能够减少或控制咬尾和其它异嗜癖,因为缺乏镁时,会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促进打斗。
日粮中钙、磷不足或比例不当与咬尾也有一定的关系。
Gadd
(1967)在调查咬尾猪群时,发现有的是由日粮中钙缺乏引起,同时他也发现钙在日粮中水平过高也会诱发咬尾。
而当猪群严重缺磷时,猪会经常拱地、啃泥、互相舔咬。
③B族维生素是体内许多相关代谢的酶和辅酶的重要组成成分,当它们缺乏时,机体就会发生代谢机能紊乱,常导致味觉异常,从而引起异嗜癖。
营养不足引起咬尾现象的发生可能是通过三条途径:第一,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与动物行为和应激反应有关的许多酶和神经递质是由来源于日粮的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合成。
这些营养元素的缺乏、不平衡以及由此引起的神经递质变化会改变动物的行为,可能增加动物的兴奋性和攻击性。
第二,由营养因素引起的味觉异常会导致异嗜癖。
猪嗅觉非常灵敏,当日粮中缺乏机体所需要的某种营养元素时,猪会通过嗅觉途径来寻觅。
被咬伤的猪尾巴及血液中这些营养物质的浓度含量较高,往往成为猪继续攻击的目标。
第三,日粮营养浓度过低会影响体内代谢,尤其会导致内分泌失衡,并引起动物烦躁和改变摄食行为,增加动物的攻击性和活动力。
(2)环境因素:
①环境卫生条件差。
舍内空气污浊,湿气大,有害气体如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的浓度高,温度过高或过低,通风速度降低使猪群产生不适或休息不好均能导致猪群发生啃咬。
在恶劣的环境中,昼夜光线过强也是一种应激,它将加剧猪群恶癖症的发生。
②环境不适。
环境长期不适宜或突然变化会影响猪群休息,使得猪群烦躁不安,往往会诱发咬尾。
在我国北方,咬尾现象在秋冬交替(10月底至12月初)和冬春交替(2月至4月初)有多发趋势,表明气候的较大变化会使得猪群感觉不适、烦躁咬斗。
在南方,夏季高温闷热会加剧猪群热应激,引起猪群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导致频繁打斗。
研究表明,寒冷、闷热、噪音、强光等应激因素会增加动物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这会增加动物对销的嗜好。
如果这时日粮中钠(食盐)再缺乏,则会加剧猪的异嗜癖。
③环境单调。
猪有探究习性,当生活环境单调时,猪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它猪摆动着的尾巴吸引。
试验表明,添加秸秆的圈内猪只用于探咬同伴的时间明显小于未添加组,添加木块、轮胎、粗饲料的猪群,咬尾、咬耳率明显低于圈内无这些物体的猪群。
生产人员在咬尾的猪圈挂链锁、绳子或在圈内放置废纸箱、
塑料等供猪拱咬、玩耍,都能有效减轻咬尾现象。
Beattie等(2000)认为,单调环境中的相关应激长期刺激垂体-肾上腺轴,使肾上腺增大,从而分泌过多的皮质醇,促进动物应激反应,增加打斗。
④地面类型。
一般来讲,猪舍采用漏粪地板时比用普通水泥地面时咬尾率高。
这可能是因为,采用漏粪池板时粪沟中的污浊气体容易上升到地面上,从而使畜舍环境恶化。
(3)管理因素:
①饲养密度过大,每栏猪数过多,猪只之间相互接触机会就会增多,这样增加了咬尾引发的可能性。
而且,一旦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咬尾,猪相互模仿、学习会加快,易引起大群的暴发而很难制止。
尤其料槽、水槽(饮水器)槽位不够时,猪只为因争夺采食和饮水的位置而加剧互相咬斗的程度;
②喂料量不足、饲喂时间间隔过长,猪会由于饥饿而互咬。
另外,如果料槽长度不够,喂料时群居位次低(通常体重较小)的猪竞争不到料槽位置,就会因饥饿和急躁而寻找东西去咬来满足食欲,这时其它猪的尾巴常常也就成了牺牲品。
一栏猪体重大小悬殊太大,体重小、体弱的猪常常是被咬的对象,一旦被咬伤,就会引起所有猪都去咬;
③在每一次转群后,猪群都要熟悉料槽、水槽以及圈内各种设施,并建立群居次序。
这时猪群通常表现十分活泼,常常发生打斗。
转群、并栏过于频繁或方法不当会加剧猪打斗,而且会引起咬尾。
当猪群内品种与体重、年龄参差不齐时,这种咬斗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都会增加;
④猪群最初发生咬尾时,如果未及时发现并控制,其它猪便会模仿学习,从而导致这种恶癖在猪群中蔓延,严重时会导致个别猪养成攻击性恶癖。
由于猪喜欢舔食血液,一旦猪尾巴被咬伤后,更易吸引别的猪来咬,从而促进咬尾情况的恶化。
此外,很多管理上的应激,如注射、称重、抓猪和猪窜圈等因素也会引起猪群骚动互咬。
(4)疾病因素:
①外寄生虫(如虱子、疥癣等)可成为附加应激而起作用。
外寄生虫对皮肤刺激(刺痒)引起猪只烦躁不安,在舍内墙壁和栏杆上磨擦,会导致耳后、肋部等出现渗出物或出血,引起其他猪只啃咬。
②体内寄生虫的影响。
如蛔虫在体内作用,也可出现咬尾现象。
③猪贫血、尾尖坏死也可诱发猪只咬尾咬耳的恶癖,除此之外还可见咬肋及其他部位,如咬蹄、腿、颈和跗关节。
胃肠炎、佝偻病、气喘病、伪狂犬病等可促进咬尾行为的延续。
长期在日粮中添加药物特别是喹乙醇、痢特灵也会促进咬尾。
从上面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这种咬尾咬耳的恶癖与应激密切相关。
而应激是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非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或者说应激是机体对向它提出任何要求所做的非特异性应答。
在集约化养猪生产中,影响猪正常生理活动的应激源日趋增多,动物受应激源作用后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机体分解代谢增强而合成代谢降低,性机能紊乱,严重时可引起一系列应激综合症,猪咬尾症就是其中之一。
可见猪咬尾症为猪应激综合症的一种病理表现,出现这种症状不可简单的定论就是“饲料有问题”。
(5)其他因素:
①猪群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咬尾发生率有明显的差异。
体重低于30kg的猪发生咬尾的几率相对较少一些,而体重超过30kg的猪咬尾发生率急剧上升。
②据Penny等(1981)报道,猪咬尾的发作频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即阉后的小公猪差不多是小母猪的两倍,而且,从咬伤程度来看,公猪更为严重。
也有报道随着春天日照增加,小母猪由于内分泌系统的变化而会引起咬尾现象增加。
③咬尾在大群中表现出明显的品种和个体差异。
例如,杜洛克的杂交一代、纯种长白猪的咬尾现象趋于严重。
另有些异常行为的个体,容易与其它猪发生咬斗。
3、防治对策:
引起猪咬尾症的应激原不同,应激反应又是非特异的,因此这种异常行为的起因是多方面的,且发生于不同的饲养阶段。
故防制猪咬尾症的措施应是综合性的,并应贯穿于养猪生产的始终。
①满足猪的营养需要。
应根据猪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饲喂全价饲料。
当发现有咬尾时,可在饲料中适当增加复方维生素及矿物质,喂料要定时定量,严禁饲喂霉败饲料,同时保证充足的饮水。
为防止应激诱发猪咬尾症的发生,可通过
饲粮和饮水或其它途径给予抗应激药物或添加剂,如酸化剂、中草药制剂、维生素制剂(维生素C和E等)或电解多维等。
②合理组群。
要将品种、体重、体质、采食量和性情等相近似的猪放在同圈饲养。
如有因运输中碰破皮等外伤的猪,应及时分开饲养,以防因血腥味引起相互咬尾。
③饲养密度要适当。
猪的饲养密度一般应根据圈舍大小而定,原则是以不拥挤,不影响生长和能正常采食饮水为宜。
一般以每群饲养10-12头为宜。
冬季密一些,夏季稀一些,2-3月龄的猪每头占地面积为-平方米,4-6月龄的占地为-平方米较好。
④育肥猪应早去势。
育肥仔猪提早去势不仅能提高育肥性能和胴体品质,而且还有利于避免因公母在一起相互爬跨而引发咬尾症。
⑤良好的环境条件。
猪对卫生环境很敏感,尤其是规模化和集约化养猪场。
环境要求要有良好的通风、保温、防潮、及适当的光照设施,以保证舍内卫生干燥、通风。
⑥仔猪断尾。
断尾是控制咬尾症的一种有效措施。
在仔猪出生当天,在离尾根大约1cm处,用钝口剪钳将尾巴剪掉并涂上碘酊或在仔猪生下1-2天内结合打耳号时,用钢丝钳子在尾下1/3处连续钳两钳,两钳距离左右,将尾骨和尾肌钳断,血管和神经压扁,皮肤压成沟,钳后7-10天尾的下1/3即可脱掉。
该法简便、不出血、不发炎、效果好。
⑦被咬的猪只要及时处理。
对存在轻微咬尾现象的猪群,可在饲料中增加%食盐,也可采用白酒或汽油稀释后对猪群进行1-2次喷雾,能起到有效的控制;对被咬伤的猪应及时用高锰酸钾液清洗伤口,并涂上碘酊以防止伤口感染,咬伤严重的可用抗菌素治疗。
⑧要定期驱虫。
根据环境条件、寄生虫种类及发育规律,对所养猪要定期驱虫,以防止寄生虫诱发的咬尾症。
在猪的一生中,应定期驱除体内寄生虫2-3次;即分别在猪30-40日龄、70-80日龄、100-110月龄时各驱虫1次。
同时要注意驱除体表虱、疥癣等。
⑨猪咬尾症的发生常因个别好斗的猪引起,故应单独饲养有恶癖/行为异常的猪。
对特别好斗好咬又无圈单独饲养的猪,可每头用氯丙嗪80-100毫克、20%硫酸镁20毫升进行肌注或者灌喂安眠药3-4片,以保持安静。
⑩饲养人员要固定,禁止无关人员参观,避免噪音,不允许其它动物进入畜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