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米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7—8千米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米尺一张、学校周围交通图每小组一张,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课前活动:
先估一估100米的距离,再量一量、走一走100米的距离,看看需要走多少步?。
沿学校200米操场走一圈,大约要几分钟?
步行的同学了解一下自己从家走到学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2、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3、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策略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从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改造和组织了教学过程。首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其次,在采集教学素材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环绕着教学重点“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和发现,让学生在愉悦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五、教学片段实录
片段一:初步估计
师:看来我们班同学真不错,想出那么多好办法来描述1千米的距离。现在请同学们估计一下,从我们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呢?
生1:从学校门口到美能达照相馆那里。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我家住在梧田街54号,我每天步行回家,不用10分钟,所以我想1千米肯定比我家还要远。
师:恩,你说的有道理,不过从学校门口经梧田街再直到美能达照相馆那里还不到1000米,大约800米左右。
生2:我家住在老殿后,我每天回家大约15分钟,所以从学校到我家大约1千米。
师:同学去过他家吗?(举手不到一半)他的回答也有道理,不过很多同学没去过他家。现在就请同学们跟着摄像机的镜头,走一走,看看1千米究竟有多长?(播放录像)教师引导: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在脑海里把这熟悉的段路再走一遍。我们从学校门口出发向东经过十字路口,再向北经过建设银行,又经过镇政府门口,一直向北就来到了瓯海第三人民医院门口。这段路程大约是1千米。
……
师:我们已经知道1千米的大约路程,如果让我们步行1千米的路,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1:挺累的。
生2:脚也会有点酸。
……
片段二:应用练习
电脑出示:孙老师家离学校大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来学校?为什么?大概需要多少时间?
生1:我准备步行,可以锻炼身体。
师:步行需要多少时间呢?
生2:1千米15分钟,4千米有4个15分钟要60分钟。
师:你算的真快。同学们你们同意他的选择吗?
生3:步行太费时间了,我选择自己开车到学校,这样又快又省力。
师:你知道自己开车需要几分钟吗?(全班沉默)
师引导:刚才我们已经知道,汽车每小时大约行驶80千米,估计一下1分钟大约行驶多少千米?
生4:1千米多一点。
师:是啊,那开车4千米大约需要几分钟呢?
生5:开车大约需要4分钟。
师:是啊,你觉得开车怎样?
生5:很方便。
生6:我觉得骑自行车也可以,也很方便,还可以锻炼身体。
师:骑自行车大约需要几分钟呢?请同学们估算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骑自行车大约需要15分钟。
师:刚才同学们的建议都很有道理,还帮孙老师算出了花费的时间,这样孙老师上班就不会迟到了。
……
六、教学反思
(一)注重生活经验
“千米”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建立1千米的表象难度很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在课前,我亲自带领学生估一估、走一走100米的路程,并量出绕操场200米走一圈的时间,通过这些实践性的课前活动,为千米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认知阶梯。在课中,我又引导学生把1千米与课前了解到的信息进行联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参照物,增强了学生对1千米距离的感性认识。我还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让学生估计1千米的路程,使学生对1千米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为学生学习“千米”提供了理性思考的依据。
(二)重视估算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节课中,在建立1千米的表象后,我先让学生初步估计1千米的路程,再播放录像,跟着录像走一走1千米的路段,这样,学生想象中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了1千米的观念。然后我又出示了一张学校周围交通图,让学生进一步估计,学生有了初步的观念后,在进一步估计中对1千米就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在练习中选择交通工具时,我又安排了估算时间的环节,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同时还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数感的培养。
(三)问题与思考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放得很开,收得匆匆;看似热闹,效果平平。这节课我让学生“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这个环节应该是放得很开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充分领会、认识1千米究竟有多长,教师应该在这里着力引导学生从“乱猜”过渡到“有具体的可比事物”上来,如:学校操场的跑道长200米,1千米是在跑道上跑5圈的长度等。所以我在这里让学生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它们与1千米之间的关系。但是虽然我这样说了,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不能马上从“乱猜”过渡到“有具体的可比事物”上来,以至于浪费了一些时间,我想在我以后的教学中这个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