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大包干_契约_真伪之谜_王茂跃

合集下载

吉诏宏:中国“大包干”的“第一推手”

吉诏宏:中国“大包干”的“第一推手”

吉诏宏:中国“大包干”的“第一推手”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5年第9期作为点燃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把“星星之火”,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早已载入史册。

时任凤阳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主任的吉诏宏不仅是小岗村“大包干”的“第一推手”,而且正是他的支持,“大包干”的“星星之火”才越烧越旺,最终形成席卷全国的燎原之势。

请看《名人传记》刊余音、顾培成的文章。

(一)1978年2月,吉诏宏被任命为中共凤阳县委副书记、“革委会”主任(后来改称县长)。

走马上任后,他时常听到干部们议论:凤阳人农闲逃荒要饭,是一个传统;他也多次接到许多周边县市的电报和电话,要求凤阳派人赶紧把“要饭花子”接回来,以免给社会主义抹黑,影响当地的治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为什么淮河岸边的凤阳,偏偏成了乞丐窝?经过走村进户深入调研,吉诏宏找到了答案。

在一次会议上,他慷慨陈词:请问,谁家有吃有喝,愿意丢人现眼去乞讨?你们这些当干部的,端的是“铁饭碗”,吃的是“皇粮”,按月开工资,饱汉不知饿汉饥……要饭不能怪老百姓,应怪我们这些公仆。

我们吃的、穿的、用的,哪一样不来自人民?我们却没本事让他们把生产搞好,把肚皮填饱,应该自责!一番话,入情入理,许多干部低下头,脸上火辣辣的。

这年4月,春暖花开,正是农忙季节。

吉诏宏来到梨园公社小岗大队,只见农田里人影稀少,干活的大都是老弱病残,出工不出力,壮劳力大多外出要饭去了;村庄里死气沉沉,榆树、柳树皮全被剥掉充饥,露出白花花的木质。

许多家有锅无灶,有被无床,有井无桶。

好多户缺门少窗,春风吹过黑洞洞的空门土窗,一张张“大口”发出的声音,就像饿汉的呻吟,让人毛骨悚然。

陪同考察的公社书记介绍道:梨园公社是凤阳县最穷的公社,小岗大队又是梨园公社最穷的生产队。

1959年到1961年,三年间,小岗村饿死六十七人,六家绝户。

现有十八户,其中十七户讨过饭。

已经连续二十三年没上交过一粒公粮。

一到秋后,“算盘响,换队长”,全队十七个男劳力,十五个人当过队长、副队长。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作业课件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作业课件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4)20世纪90年代,从青岛电冰箱厂发展而来的,享誉全球的海尔集团经历了股 份制改革,这一做法与哪次会议上的哪一决策有关?
会议:中共十四大。决策: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你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小岗村的“大包干的影响?
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 高;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极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 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 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探究点 家国情怀 总结历史感悟 (7)结合所学知识及身边的变化,就政府应如何制定农业政策谈谈你的感想。 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制定政策要符合本国国情, 遵循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言之有理即可)
1.(齐齐哈尔中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土地改革的实行 C.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4.(南京中考)“1979年以来的两年时间中,这个队就向国家交售了10万斤粮食, 等于以前全队三年的粮食总产量。”材料体现了( ) B
A.土地革命的作用 B.包干到户的成效 C.国企改革的意义 D.新发展理念的落实
材料四
(5)图一是1980年12 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图二 是1984年上海飞乐音响公司股票实样。依据材料,说出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 出现了哪些新现象?
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个体经济、民营经济蓬勃兴起,出现了股份制有限公 司。(言之有理即可)
探究点 史料实证 建立市场经济 材料五 ……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 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 (6)根据材料五概括说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和目标。 原因: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目标:进一 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019-2020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历史改革岳麓版课后辅导练习[含答案解析]第八十五篇

2019-2020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历史改革岳麓版课后辅导练习[含答案解析]第八十五篇
【解析】:
材料1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人民公社时期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材料2“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节选)材料3“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请回答:(1)材料1反映了当时农村生产怎样的状况?其主要原因是什么?(2)材料2中提到的协议书出现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3)材料2中的协议书签定后,对参与其中的农民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材料3中的“大包干”的主要形式是什么?顺口溜反映了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什么情绪?(5)农民对“大包干”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是什么?
对联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表达方式,有时也承载着历史的信息。以下是某同学收集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付对联:
对联一: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对联二:走计划建设道路,做三大改造先锋
对联三: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对联四:杂居聚居遵民意,五区人民得自治
对联五:万紫千红增特色,三通两制促和平
对联六:五项原则赢世界,梅开三度谱华章
根据图片信息回答: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农村开展了哪些重要运动?
""
图三运动发生的历史时期,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造成什么危害?
""
图四中,我国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出现“包产到户”的典型,随后在全国农村逐步实行了什么制度?
""
党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农村政策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什么?
""

“大包干”政策内涵的历史流变——基于安徽省凤阳县的考察

“大包干”政策内涵的历史流变——基于安徽省凤阳县的考察

中共党史研究2021年第4期㊃读史札记㊃“大包干”政策内涵的历史流变∗基于安徽省凤阳县的考察李㊀嘉㊀树㊀㊀作为农业经济的一项重要政策, 大包干 在中国改革史上有着十分显著的地位㊂安徽省凤阳县农村改革中涌现的 大包干 ,经邓小平等人肯定后名声大噪,成为政治学㊁经济学㊁历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㊂时至今日,研究中国农村改革的学者,无不对 大包干 耳熟能详㊂然而对凤阳 大包干 政策内涵的历史流变,迄今仍未有研究者加以关注㊂就连农业政策的制定者㊁研究者,在谈及凤阳 大包干 时,也经常将其与包产到户㊁包干到户等概念合为一事①㊂我们知道,包产到组㊁包产到户㊁包干到组和包干到户在政策规定上内涵迥异:(1)包产到组,指生产队将土地㊁生产资料等分包给作业组,作业组上交一定的农产品后,再由生产队统一分配;(2)包产到户,指将集体土地交给社员家庭耕作,包产部分仍由集体统一分配;(3)包干到组,性质上与包产到组相同,具体做法则是在包产到组的基础上突破由生产队统一分配这个环节,改由作业组主导分配;(4)包干到户,指在包产到户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集体分配,社员家庭完成国家㊁集体的任务后,可自行分配㊂研究凤阳 大包干 ,不能将上述概念混淆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大包干 政策内涵变动不居,增加了准确理解该政策的难度㊂但是,如果不厘清 大包干 政策内涵的历史流变,不仅会造成理解和运用这一概念的错乱,更与历史的真实场景相距甚远㊂根据笔者的初步研究:1979年2月至1980年7月,凤阳县委推行的 大包干 是包干到组,其核算单位是 作业组 ②;直到1980年8月, 大包干 的核算单位才可以是户 ㊂此外,笔者还将揭示,早在1961年凤阳县委便推行过 大包干 ,彼时其核算单位是 生产队 ㊂这些发现,或有助于丰富学界对 大包干 概念及其运行等问题的认知㊂一㊁新发现的凤阳1961年 大包干包干 是一项财务制度, 大包干 是指 包干 的规模较大,这两个词最初均与农业经济政策无涉㊂所谓 包干 或 大包干 ,指的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人㊁财㊁物等采取一揽子解决的办∗①②㊀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中国农村改革的省级决策研究(1977 1982) (19CDJ023)的阶段性成果㊂参见韩长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经济问题“2019年第1期;赵树凯:‘ 大包干 政策过程:从 一刀切 到 切三刀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刘同山㊁崔红志㊁孔祥智:‘从 大包干 到现代农业发展:安徽凤阳县的经验与启示“,‘中州学刊“2019年第10期㊂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文章均有很深的造诣,美中不足的就是未能把握凤阳 大包干 政策的准确含义㊂在这段时间,凤阳县的党政干部大多视 包产到户 包干到户 包到户 为 分田到户 分田单干 或 单干 ,因而不加区别地使用这些概念㊂实际上,搞 到户 的社员也很少严格遵守 包产 或 包干 的规定㊂换言之, 包产到户 和 包干到户 在实践中几乎没有多大区别㊂为尊重历史,当事人明确提到 包产到户 或 包干到户 时,笔者会忠实记录他们的相关言论㊂对诸如 到户 或 包到户 等无法根据上下文判定其是 包干 还是 包产 的,笔者一般使用 包产到户 ㊂法,而非逐项或局部地提取㊁发放㊂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主要领导人多次使用 包干 或 大包干 ㊂如1954年1月13日,邓小平在全国财政厅局长会议上阐述财政工作的方针时说: 包干㊂以后是否永远包干?不一定㊂ ①1958年9月5日,毛泽东在谈到美国干涉台湾问题时指出: 美国现在在我们这里来了个 大包干 制度,索性把金门㊁马祖,还有些什么大担岛㊁二担岛㊁东碇岛一切包过去,我看它就舒服了㊂ ②这个时候, 大包干 与农业政策仍未发生联系㊂众所周知,凤阳县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是 大包干 ㊂由于其启动时间早㊁产生影响大, 凤阳 大包干 在全国也最为知名㊂因凤阳农村改革而家喻户晓的 大包干 ,不仅与农业经济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甚至其一旦被提及就让人自然地联想到波澜壮阔的中国农村改革㊂正因为如此,主流的历史叙事一般认为,凤阳县 大包干 始于粉碎 四人帮 后的农村改革时期③㊂然而,新近发现的史料表明:早在1961年冬季,凤阳县委便讨论并部署过 大包干 ㊂1961年10月27日晚,凤阳县委召集各公社党委书记㊁部分大队书记等开紧急会议,动员各地实行 大包干 ㊂凤阳县委第一书记马维民传达了安徽省委对 大包干 要在 全省赶快完成 的意见㊂马维民说:很多省份搞了 大包干 ,安徽却没有搞㊂ 大包干 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 生产队向(生产)大队实行大包干,剩下的按劳分配㊂多收不多交,少收不少交 ㊂经过讨论,与会者通过了实行 大包干 的决定㊂29日,紧急会议结束时,马维民再次解释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 大包干 的做法: 过去以(生产)大队(为单位)分配㊁核算,从秋种开始(改为)以生产队(为)分配㊁核算单位㊂生产队向(生产)大队只交公积金㊁公益金㊁管理费㊁交征购而外,剩下的按劳分配㊂ 马维民要求基层干部理解透彻 大包干 ,向群众解释这样做的好处㊂④从马维民的上述讲话可以看出:(1)凤阳县1961年推行 大包干 ,不是其自身的创造,而是来自安徽省委的号召㊂(2)彼时的 大包干 ,其基本核算单位是生产队㊂安徽省委之所以动员实行 大包干 ,是因为中共中央推介了河北省南宫县 大包干 的做法㊂1961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发出‘转批邢台地委关于南宫县贯彻大包干政策的通报“,指出南宫县 大包干 的经验 很好 , 各地都应当认真研究,参照办理 ㊂据‘河北省邢台地委关于南宫县贯彻大包干政策促进粮食征购和种麦运动的通报“称:南宫县在分配上实行 大包干 ,生产队完成征购后可自行分配,此举 调动起生产队和广大社员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征购和种麦运动 ㊂⑤在此之前,毛泽东与河北省委代理第一书记刘子厚等人多次谈论 大包干 ,还曾设想用 大包干 替换 三包一奖 制度(包产㊁包工㊁包成本和超产奖励)⑥㊂由此可见,正是毛泽东等人的推动, 大包干 才在1961年冬从单纯的财务制度演变为重要的农业经济政策㊂安徽省之所以此前未搞 大包干 ,是因为省委从1961年初开始在全省普遍推行 责任田 ㊂ 大包干 与以生产大队为核算单位的 大呼隆 分配相比较,的确有诸多好处,但它与 责任田 相比较却不见得有什么优势㊂因为 责任田 直接包产到户,对人民公社的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突破得更为彻底,也更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㊂⑦①②③④⑤⑥⑦‘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49.9 1965.12)“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39页㊂逄先知㊁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827页㊂参见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新时期农村的变革㊃安徽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第298页;滁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滁州市志“上册,方志出版社,2013年,第408页;安徽省凤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凤阳县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117页㊂‘县委扩大会议记录“(1961年10月27日至29日),凤阳县档案馆藏,档案号J1-Y-1961-5㊂参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10 1966.5)“第38册,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57 260页㊂逄先知㊁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141㊁2145页㊂李嘉树㊁朱清:‘20世纪60年代初安徽省 责任田 名称及政策变迁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9年第1期㊂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凤阳县委开始重新审视是否继续推行 大包干 ㊂1961年12月26日,马维民听取了各公社对 责任田 和 大包干 的意见㊂会上,大家对 大包干 普遍评价不高㊂有的反映, 账分到小队(生产队)不好分,同时也不合理 ㊂有的反映,如实行 大包干 ,则鸡㊁鸡蛋的上交任务很难完成㊂凤阳县委第二书记王潮民最后决定, 责任制还是要按省委的办法,不要搞的花样太多了 ㊂①在此后长约17年的时间里, 大包干 一词在凤阳县几近绝迹㊂虽然 大包干 在凤阳县昙花一现,但这段历史并非无足轻重㊂此前几乎所有的论著都认为, 大包干 在凤阳县出现是农村改革时期㊂从笔者的叙述可以看出,早在1961年凤阳县便实行过 大包干 ㊂但凤阳县1961年 大包干 的政策内涵,完全不同于1979年的 大包干 ㊂1979年 大包干 的核算单位是作业组,而1961年 大包干 的核算单位则是生产队㊂值得研究的另一个问题是,农业 大包干 在20世纪60年代稍纵即逝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与政策的急剧变化有关㊂从现在已公开的1962年至1978年中共中央文件中,暂未发现对 大包干 的直接批判㊂但从观察中国政治动态的重要窗口 ‘人民日报“,还是能够看出一些端倪㊂分析 大包干 在‘人民日报“的出现频次:从1949年8月(‘人民日报“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到1962年12月,‘人民日报“提及 大包干 的15篇文章,均客观介绍或正面肯定了 大包干 ;而从1963年1月至1978年10月, 大包干 几乎在‘人民日报“销声匿迹 仅在1976年有两篇报道提及 大包干 ,其语调还是批判性的㊂其中一篇报道,将 大包干 斥责为 邓小平的 白猫黑猫 论 ②㊂从这两篇批判文章可以大体知道: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对 单干风 的批判,波及 大包干 一词的使用㊂ 大包干 与农业生产责任制联系在一起后不久便受批判 单干风 的影响,成了禁忌字眼㊂此后, 大包干 一词被束之高阁,在凤阳亦长时间地不再被提及㊂直到1978年冬, 大包干 再次被正面报道,它才在凤阳基层干部的口中 复活 ㊂1978年11月1日,‘人民日报“在题为‘黄埔新港建设速度还要加快“的报道中,重新以积极的口吻谈到 大包干 ③㊂半个多月后(1978年11月17日至20日),在凤阳县委召开的四级干部会议上,便有基层干部公开谈论 大包干 ㊂据时任凤阳县委办公室秘书的陈怀仁介绍,这是粉碎 四人帮 后 大包干 一词首次在凤阳出现㊂④二、单一的包干到组在推行 大包干 前,凤阳县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是包产到组和 一组四定 (生产队组织临时的或固定的作业组,定任务㊁定质量㊁定时间㊁定工分)⑤㊂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中, 一组四定 已写入‘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在 政治正确 上毋庸置疑;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包产到组亦取得了 半合法 地位⑥㊂1979年2月,凤阳县委工作会议决定实行 大包干 ,标志着 大包干 成为凤阳县的地方政策㊂1980年1月,在安徽省委召开的全省农业会议上,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作为先进代表被安排在各地㊁县中第一个发言㊂这意味着凤阳 大包干 成为安徽农村改革的典型范例㊂对凤阳 大包干 由地方政策演①②③④⑤⑥‘公社党委书记会议记录“(1961年12月26日),凤阳县档案馆藏,档案号J1-Y-1961-8㊂参见‘批判邓小平的 白猫黑猫 论“,‘人民日报“1976年8月12日㊂参见‘黄埔新港建设速度还要加快“,‘人民日报“1978年11月1日㊂陈怀仁㊁夏玉润编著:‘起源:凤阳大包干实录“,黄山书社,1998年,第75页㊂李嘉树采访陈怀仁的记录(2019年8月14日)㊂中共凤阳县委员会:‘关于印发 县委工作会议纪要⓪的通知“(1979年2月22日),凤阳县档案馆藏,档案号J1-Y-1979-7㊂参见杜润生编:‘中国农村改革决策纪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85页;张成洁:‘改革开放的第一份政治宣言 再读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江苏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㊂变为改革典型的过程,笔者已有研究,今不赘述①㊂需要重申的是,这一时期凤阳县的 大包干 是包干到组㊂本文将进一步考证, 大包干 的核算单位由单一的作业组转变为作业组和户的时间节点及主要过程㊂全省农业会议结束后,凤阳县委一度想在 大包干 之外小范围实行包产到户㊂1980年1月14日(全省农业会议闭幕后的第三天),凤阳召开县委常委和革委会副主任会议②,传达全省农业会议精神㊂此时,滁县地委书记王郁昭对凤阳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意见是:要以 大包干 为主, 也可搞一点包产到户,但要有领导地搞,不能大起大落 ㊂在这次会议上,与会人员对搞 大包干 态度一致,均表示要继续积极推行㊂但在包产到户问题上,却出现了巨大的分歧㊂陈庭元说,不能再坚持 不准单干 了,对长期落后的地方, (如果群众)要求包到户的,不能不叫他们干 ㊂而反对的人说: 凤阳 大包干 已出名了,不要再搞其他形式了㊂ 最后,一个折中性方案被讨论通过,即:(1)在条件较差的 东三区 (总铺区㊁板桥区和小溪河区)以 大包干 为主,其中 长期落后 而群众又 有要求的 地方,经过批准可以包产到户㊂(2)在条件较好的 西四区 ,其中武店区㊁刘府区和大庙区搞 大包干 ;而门台区则以 一组四定 为主,已推行 大包干 的则继续搞 大包干 ㊂③然而,县委常委和革委会副主任会议提出的方案,却在区委书记碰头会上被推翻㊂1980年1月18日的区委书记碰头会,集中讨论了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㊂ 西四区 的区委书记们一致反对仅在 东三区 搞包产到户㊂他们的基本主张是,全县责任制的形式应该统一,如果允许 东三区 搞包产到户,他们很难在 西四区 稳定 大包干 的形势㊂就连 东三区 的区委书记,也对这个方案不甚积极㊂板桥区区委书记林兴甫的意见颇为典型,他说:如允许 到户 就不要设置限制,否则就一律不许干㊂确实, 东三区 如果只允许 长期落后 的地方包产到户, 长期落后 以外的地方也同样面临着 大包干 稳不住的问题㊂区委书记们的反对意见甚大,陈庭元不得不退让: 从群众意见看,多数想包到户,区社书记多数不想到户,还搞 大包干 算了㊂ ④21日,凤阳县委向滁县地委报告了县委的最后决定: 根据绝大多数同志的意见㊂县委决定,在我县继续搞好 大包干 ㊁ 一组四定 和 以产记工 三种生产责任制,不搞 定产到田,责任到户 ㊂ ⑤ 定产到田,责任到户 其实就是包产到户,凤阳县委在此不过是换了一个说法而已㊂不久,万里走访小岗时肯定了包干到户㊂但是,凤阳县委决定继续推行 大包干 (到作业组)㊂1月24日,获悉小岗实行包干到户的万里,亲赴板桥区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调研㊂看到省委第一书记的到来,小岗社员们前呼后拥,急切地询问包干到户 是否可以搞 ?万里答复: 可以搞三五年㊂ ⑥这样一来,很多生产队效法小岗,有的公开包干到户,有的搞起了 明组暗户 (名义上是包产到组或包干到组,实际上是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⑦㊂这种苗头引起了凤阳县委的注意㊂2月初,凤阳县委先后召开各区及所辖公社党委书记的座谈会,以落实农业责任制的稳定工作㊂2月6日至7日,板桥区委第一个出席分区座谈会㊂板桥区区委书记林兴甫说:虽然区委的宣传口径是只准搞 大包干 ,但对突破作业组的行为,区委未强行制止,现在 包到户 的比例有30%至40%㊂板桥区 包到户 虽有所发展,但 大包干 仍占主导地位㊂这一次的分区座谈会形成①②③④⑤⑥⑦参见李嘉树:‘凤阳 大包干 :从地方政策到改革典型“,‘中共党史研究“2020年第3期㊂凤阳县的县委常委和革委会副主任会议,出席人员一般是县委常委㊁县革委会副主任以上干部㊂‘县委常委和革委会副主任会议记录“(1980年1月14日),凤阳县档案馆藏,档案号J1-Y-1980-1㊂‘区委书记碰头会记录“(1980年1月18日),凤阳县档案馆藏,档案号J1-Y-1980-5㊂中共凤阳县委员会:‘关于传达贯彻省委农业会议精神的情况报告“(1980年1月21日),凤阳县档案馆藏,档案号J1-Y-1980-12㊂‘区委书记及部委办负责人会议记录“(1980年7月4日),凤阳县档案馆藏,档案号J1-Y-1980-5㊂‘县委分区座谈会记录“(1980年2月6日至7日),凤阳县档案馆藏,档案号J1-Y-1980-5㊂决议:只准搞 大包干 (到作业组)和 部分作物包到户 , 坚决不搞包产到户 ㊂①2月8日㊁10日和11日,凤阳县委又先后召开小溪河区㊁总铺区和大庙区的分区座谈会,同样传达了上述决议㊂分区座谈会后,包产到户仍在板桥区㊁小溪河区㊁总铺区蔓延,凤阳县委决定成立工作队加以制止,以稳定 大包干 政策㊂2月26日,凤阳召开县委常委和革委会副主任会议,专题讨论应对之策㊂县委副书记㊁县革委会副主任徐万里传达了王郁昭的讲话:滁县地区包产到户已经搞了44.7%,不能再增加了㊂陈庭元也认为包产到户是凤阳县 棘手的问题 ,因为其在板桥区已有42%㊁在小溪河区已有40%㊁在总铺区则突破10%㊂陈庭元说, 大包干 没有稳住,与 我们工作未干好 有关,也与邻县影响有关, 周围到户的多,对我们吸引力太大 ㊂此时,毗邻凤阳的嘉山(今明光)㊁定远的包产到户面高达70%至80%,这确实是撼动 大包干 的重要外因㊂陈庭元决定,抽调一批干部深入基层组成工作队,以稳住 大包干 ㊂②3月9日至11日,凤阳县委召开区委书记和工作队负责人会议㊂此时,凤阳县包产到户的比例约为10%至20%㊂陈庭元重申:凤阳不搞 包产到户 ,不搞 分田单干 , 拿定这个主意 ㊂他说:这不只是执行中央文件的要求, 作为我个人来讲,分田到户我不赞成,党委也不同意 ㊂他还说, 组织起来 走合作化道路 是对的㊂③一直到同年6月,凤阳县委仍将 大包干 政策限定在包干到组的范围内㊂6月2日,凤阳县委召开区委书记汇报会㊂板桥区区委书记林兴甫汇报,全区除两个公社外,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包产到户了㊂板桥区属于 东三区 ,陈庭元未就其包产到户问题发表意见㊂而当刘府区( 西四区 之一)区委书记孟存勤汇报 责任制问题不小 时,陈庭元批评这与领导不力有关㊂在这次会议上,陈庭元说: 现在不搞包产到户,秋天也不搞㊂希望门台㊁大庙㊁刘府㊁武店无论如何不要搞㊂ ④由此可见,陈庭元对 西四区 稳定 大包干 的要求丝毫没有放松㊂从陈庭元的这番言论可以断定: 大包干 政策一直到1980年6月仍是指包干到组;它不但不是指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而且还与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㊂迄今为止,对邓小平所言 大包干 的准确含义,尚无科学㊁严谨的研究㊂此前,其他学者和笔者均未掌握充足的史料,没有展开充分的论证⑤㊂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做一番考证工作㊂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就农村政策问题有过一段著名的言论: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㊂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㊂ 凤阳花鼓 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㊂ ⑥长期以来,对邓小平所言 大包干 的含义究竟为何,人们往往莫衷一是,有人说是包产到户,有人说是包干到户㊂根据笔者对相关史实的梳理,我们不难看出:邓小平谈话中 大包干 的含义,其实就是指包干到组㊂因为在邓小平讲话的这段时间,凤阳 大包干 无论是在政策内涵还是在实际运行上,都是包干到组㊂6月1日,凤阳县委作出‘关于搞好午季预分工作的意见“,①②③④⑤⑥‘县委分区座谈会记录“(1980年2月6日至7日),凤阳县档案馆藏,档案号J1-Y-1980-5㊂‘县委常委和革委会副主任会议记录“(1980年2月26日),凤阳县档案馆藏,档案号J1-Y-1980-1㊂‘区委书记和工作队负责人会议记录“(1980年3月9日至11日),凤阳县档案馆藏,档案号J1-Y-1980-5㊂‘区委书记汇报会议记录“(1980年6月2日),凤阳县档案馆藏,档案号J1-Y-1980-5㊂对邓小平所言 大包干 的含义,张学兵的考证很有价值㊂参见张学兵:‘邓小平 关于农村政策问题 谈话的几点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10期㊂稍显遗憾的是,他依据的主要材料是1980年7月至8月的安徽省委的调查㊁‘安徽日报“的报道㊂安徽省委当时在责任制问题上举棋不定,是 大包干 未能更早突破到包干到户的外因之一㊂因此在这些调查㊁报道之外,还要辅之以1980年1月至8月的原始档案,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㊂‘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5页㊂指出: 我县由于积极推行并逐步完善 大包干 和其他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有效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㊂ 少数包产到户的地方,要清理旧账,建立新账,对集体财物要进行全面登记,做到件件有着落㊂ ①这份文件的相关表述值得注意:(1)凤阳县委对 大包干 和包产到户等责任制作了严格的区分㊂(2)包产到户虽然在凤阳发展迅猛,但 大包干 (到作业组)仍占主流,这也与邓小平所说的 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 相契合㊂既然 大包干 不是包产到户,那就更不可能是在包产到户基础上废除了统一分配的包干到户,这是十分简单的逻辑㊂三㊁包干到组㊁包干到户的汇合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以下简称 邓小平谈话 ),后来让凤阳县的 大包干 闻名全国㊂但在当时, 邓小平谈话 对凤阳县的 大包干 政策,并没有立即产生影响㊂原因很简单, 邓小平谈话 最初只下发到省级,凤阳县委知晓其内容经历了一段时间和过程㊂②凤阳县委最先获悉的,是时任国务院总理根据 邓小平谈话 于6月19日写给万里㊁胡耀邦的一封信(以下简称 关于当前农村政策问题的信 )㊂信中指出: 第一,在那些困难㊁落后的地方,可以包产到户;第二,在那些生产比较正常㊁集体经济搞得比较好的地方,原则上不搞包产到户(至于社队的副业生产和多种经营,可以包给专业组㊁专业户㊁专业工);第三,现在有些集体经济搞得比较好的地方也搞了包产到户的,允许进行试验,经过一段实践看看结果如何㊂ ③6月28日,安徽省委办公厅将 关于当前农村政策问题的信 下发到各县委,要求各地 坚决把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稳定下来,不要再变来变去 ㊂7月初,凤阳县委再次研究农业责任制问题㊂此时, 东三区 包产到户面已高达80%至90%㊂县委常委集体决定,在 东三区 放宽政策,允许搞包产到户; 西四区 不搞包产到户,已经搞的,在夏收夏种结束后纠正过来㊂7月4日至6日,凤阳县委召开区委书记及部委办负责人会议㊂会议伊始,陈庭元便通报了县委常委的意见,并说: 我们这种态度也向王郁昭书记汇报了,他表示同意 ㊂对此, 西四区 至少有两位区委书记表示, 东三区 也要尽可能地纠正包产到户,重新合并为 大包干 ㊂ 东三区 的区委书记,有的认为包产到户是 好办法 ,有的表示自己虽不赞成包产到户但根本压不住群众的行动㊂④显然,区委书记们对是否能够稳定农业生产责任制仍没有把握㊂7月5日,王郁昭来凤阳检查工作,在区委书记及部委办负责人会议上作了长篇发言㊂他详细地讲解了 关于当前农村政策问题的信 ,并且谈了他的意见: (生产责任制)不能一年一个章程,午收前是什么形式,现在还是什么形式,要动(等到)秋后再说㊂ 我还有个想法,就是你凤阳 大包干 不能动㊂ ⑤这种主张,实际上是以时间点而非地域范围作为搞 大包干 或包产到户的标尺㊂鉴于区委书记们的意见很难统一,凤阳县委副书记㊁县革委会主任徐万里不得不用组织手段强力推行: 东三区 各种责任制都可以搞, 西四区 是搞 大包干 ,这是县委经过反复讨论决定的㊂ 西四区 的同志要理解这件事,要按照这个决定去办㊂ 会议期间,陈庭元说了一番很动感情的话㊂他说: 从我个人来讲,我不完全赞成到户,想保持一部分 大包干 ㊂但要叫我全部纠正(包产到户),都搞 大包干 ,我也没有这个决心㊂ 这些都是推心置腹的话,我就①②③④⑤中共凤阳县委员会:‘关于搞好午季预分工作的意见“(1980年6月1日),凤阳县档案馆藏,档案号J1-Y-1980-13㊂‘区委书记及部委办负责人会议记录“(1980年7月5日),凤阳县档案馆藏,档案号J1-Y-1980-5㊂‘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12页㊂‘区委书记及部委办负责人会议记录“(1980年7月4日),凤阳县档案馆藏,档案号J1-Y-1980-5㊂‘区委书记及部委办负责人会议记录“(1980年7月5日),凤阳县档案馆藏,档案号J1-Y-1980-5㊂。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课件)
三、敢问路在何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建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
19259030年00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249530
1949 1952
209407
20000社0 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使11市9956场61 在宏观调控下
对15资000源0 配置起基础作用。
1978
136515
1980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
D 主要形式是(

A.把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B.引导分散的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对个体农业的改造,建立农村集
体经济
D.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2.小芸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 集了“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 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她
(2)管理体制:
外资企业
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个,体实企行业经营责 任制
(3)分配方式: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意义: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敢问路在何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意义:有10利000于0 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9593稳3 定高速增1长98,4 对现代化建设 有5巨000大0 推动作用,使中国7的9553经济实力明显12增9090强81 。
2004
0 300 679 1028 1220 3624 4517 7171 1949 1956 1978 1984
2001
1.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023-2024学年度学科素养测评八年级历史试题

2023-2024学年度学科素养测评八年级历史试题

2023-2024学年度学科素养测评八年级历史试题编写人:审核人: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1.1949年,“人民”开始成为最为流行的政治词汇。

从“人民解放军”人们使用的“人民币”、乃至每天走过的“人民路”“人民广场”等,“人民”一词频繁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表明我国()A.完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B.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C.人民代表大会度已确立D.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2.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对民主人士黄炎培说:它是由全国各党派一起千斟万酌制定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剧本”。

被周恩来称为“剧本”,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3.毛泽东指出:“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

”这里“战”指的是()A.解放战争B.越南战争C.抗美援朝战争D.抗日战争4.习近平主席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2018年4月2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

下列人物哪些是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①黄继光②董存瑞③邱少云④张自忠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5.土地改革后,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

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9%。

据此可知土地改革()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D.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6.1950年6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这是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是“中国人民对残余的封建制度所发动的一场最猛烈的经济的、政治的战争,将在实际上结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质”。

湖南初二初中历史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湖南初二初中历史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湖南初二初中历史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你升过国旗吗?那么把五星红旗定为我们的国旗,是在()上A.中共“七大”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共“八大”2.1976年《天安门诗抄》:“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

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这首诗反映人民群众的政治要求是()A.黄浦江上建新桥B.炮打资产阶级司令部C.粉碎林彪集团D.粉碎“四人帮”3.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各民族共同发展D.民族区域自治4.下图反映的是六十多年前让我们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历史时刻。

这一时刻是()A.庆祝抗日战争胜利B.政协会议召开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庆祝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5.历史课上,小华对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的回答错误的是()A.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B.结束了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C.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社会主义的力量D.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6.下列诗句,描写了抗美援朝的是()A.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C.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D.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7.你认为我们历史课本中所指的“最可爱的人”不包括下列哪一人物?()A.黄继光B.邱少云C.毛岸英D.雷锋8.“父亲带回一个全家兴奋不已的消息,我们从地主家分得了四亩水田、一些农具和两间房屋……”。

这段回忆记录的事件是()A.成立了新中国B.进行了土地改革C.加入了人民公社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9.1954年9月的一天,人民大会堂里气氛热烈,人民代表正在就即将颁布的宪法草案进行修改和讨论,你认为这应该是哪次会议中的一幕()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B.中共八大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十一届三中全会10.同仁堂是我国著名的中药名牌老店,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它走的道路是()A.移资海外B.公私合营C.股票上市D.独立经营11.我国政府编制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发展()A.农业B.轻工业C.重工业D.交通运输业12.不同时代的口号可以解读历史。

大包干,从“组”到“户”

大包干,从“组”到“户”

纪实I9I四十年过去了,人们仍会发问:小岗大包干是谁发现的?是谁首先报道的?它是怎么走向全国的?受新华社安徽分社委派,当年我是将凤阳作为定点调研基地的农村记者,在农村改革初期,采写了几十篇关于凤阳大包干的内部材料和公开报道。

我以一名亲历记者的名义,回答上述问题,首先要说起——第一篇关于“凤阳大包干”的报道新华社1980年6月28日电新华社记者沈祖润、王礼祝报道: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的安徽省凤阳县,今年夏粮获得丰收。

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亿斤,比实行“大包干”第一年的去年增产一成,比没有实行“大包干”的正常年景1977年的总产增加一倍。

这是国内第一篇由记者实地采访写作的关于“凤阳大包干”的新闻报道。

1979年秋收以后,我到凤阳县.看到这个县自去年9月下旬以后,近三个月未下一场雨,土地龟裂,严重的干旱,为秋种小麦带来很大困难。

但是,由于实行了“大包干(到组)”,社员群众开动一切抽水机械,男女老少还挑水造境,结果大旱年头比正常年景还多种小麦6万亩。

这些小麦下种以后,在“大包干”后,冬管春锄,施肥除虫,搞得怎样?夏粮收成好吗?这些问题都惦在我心里。

到6月中下旬,我和王礼呪两个农村记者,再次走访了这个“十年倒有九年荒,身背花鼓走四方”而闻名全国的“讨饭县”。

在普遍实行“大包干(到组)”的武店区,我们到了6个公社,社社增产,粮食总产几乎都比没有实行“大包干”历史上粮食总产量最高的1977年翻了一番。

总社播发这篇题为《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凤阳县大旱之年夺得丰收》的报道之后,《人民日报》6月29日头版头条刊登,另有多家报纸采用,在全国产生很大反响。

我们始料未及的是,这篇报道引发了新华社及其他媒体一波波关于“凤阳大包干”的报道潮,一波波报道潮又引发了一波又一波到凤阳县学习“大包干”的参观潮。

参观从1980年下半年延续到1982年上半年,参观团队从凤阳邻县到滁县地区各I10丨纪实“打々林谕仏艮和•虬能讦如必第£比够.申…虫寿"■怒■吊*糾必樹山x:*軸和\及•g;八'祕p—r沁Ml«-1978年冬,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大包干”契约。

2025届乌江新高考协作体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调研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乌江新高考协作体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调研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乌江新高考协作体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调研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很多地方凡是有地位的人是不愿做保长的,传统的绅士为了他在政治结构中的特殊作用不能进入行政机构。

他一旦走了进去,唯一的自下而上的轨道就淤塞了。

保长对于县长是下属对上司,他的责任是执行命令,不能讨价还价。

为了维持这传统方式,当保长的常是社会没有声望的人,等于以前的乡约。

可是事实上保长和乡约是不同的,乡约是没有权力的,而保长却有权力。

以并不代表地方利益的人来握住地方的权力,而且他是合法的地方公务执行者,他有权来管理地方的公款,这变化在地方上引起的迷惑是深刻的。

结果是地方上有地位的人和保长处在对立的地位而没有桥梁可通。

乡村里有声望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放弃地方立场加入行政系统,较为合算。

他当了保长之后还是可以支配地方自治事务。

但是事实上,他的地位改变了,因为他不能拒绝上级命令,不能动用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这类地方也就完全成了下情不能上达的政治死角。

保甲制度不但在区位上破坏了原有的社区单位,使许多民生所关注的事无法进行,而且在政治结构上破坏了传统的专制安全阀,把基层的社会逼入了政治死角。

而事实上这种新的机构并不能有效地去接收原有的自治机构来推行地方公务,旧的机构却失去了合法地位,无从正式活动。

基层政务就这样僵持了,表现出来的是基层行政的没有效率。

中央延长自上而下的政治轨道,目的是在有效促进政令。

中央的政令是容易下达了,可是地方的公务却僵持了。

中央下达的政令中,除了要钱要人之外,凡是要在地方上建设的事,好比增产等等,却因为地方社会结构的紊乱和机构的僵持,公文停留在保公所里,走不出来。

在这种情形下,不论才能有多高,绝没有施展的机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重建》)材料二改朝换代之际,地方纷乱,士家大族败亡,盗贼横行,灾害频发,传统的儒家纲常伦理和礼治秩序遭到破坏,张履祥的家乡也在所难免。

“小岗传奇”的两团迷雾

“小岗传奇”的两团迷雾

“小岗传奇”的两团迷雾作者:陈大斌来源:《记者观察》2008年第23期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民的改革创举让举国震惊。

30年来,已有无数篇报道讴歌了小岗村民的这一改革精神,但在一片热烈的赞扬声中,也出现了不少颇为随意的说法,有些人硬把一些不实之词当作真实历史广为传播。

这虽是宣传大潮中的一股支流,但涉及到这一重要改革事件的真实性,若以讹传讹,就是对历史不负责任。

本人曾多次采访小岗村,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

本着对历史真实负责的精神,谨以此文还原历史真相。

迷雾之一:小岗当年实行的是包产到户吗?时过30年,直到今日,不少人还认为小岗农民当年搞的是包产到户。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起码是含糊其辞,似是而非的。

小岗当年秘密盟誓搞的是包干到户。

包产到户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就已出现,整个集体化时期,从未绝迹。

它是对集体经济的一种改良,在保持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的前提下,对劳动组织、评工计酬等管理形式进行改革。

这种变革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发展生产,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

而包干到户就根本不同了。

农民从集体承包一定数量的土地,所有的生产、经营权,完全由农民承包,承包者先把劳动果实拿到自己手上,再按承包合同规定“缴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

劳动者有完全的经营、生产、产品支配权,“集体”的权利大部“丧失”。

实行“大包干”是一场真正的农民经营体制的革命,最终导致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的垮台。

也正因为这一点,许多学者指出,不应将二者混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包干到户只能称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或家庭承包责任制。

因为它根本没有包产、超产奖励这一套,无所谓“联产”。

再从农村改革历史过程来看,从包产到户到包干到户有一个重要的发展、演变过程。

“大包干”(包括先出现的包干到组及后来的包干到户)是农村体制改革中的一次“飞跃”。

“大包干”也是皖北农民创造的。

凤阳是全国闻名的改革策源地之一,但包产到户并不是首先发生在凤阳。

山东济南天桥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山东济南天桥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学业水平测试试题(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涂到答题卡上)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的这一联诗句饱含着"报国情怀"。

能充分体现林则徐"报国情怀"的事件是()A.虎门销烟B.三元里抗英C.收复新疆D.黄海海战2.这场战争后,中国国门洞开,领土开始被割裂,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开始改变。

这场"战争"指的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趁火打劫,攫取的利益更超乎英法之上,俄国攫取的利益主要是()主要是( )A.侵占大片领土B.索要巨额赔款C.增开通商口岸D.获得领事裁判权4.某校学生在表演近代中国历史剧时,有这样的旁白:"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

"该历史剧揭露的罪行是( )A.八国联军侵华B.英国发动鸦片战争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D.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5.如图为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金田起义浮,这是为了纪念( )A.三元里人民抗英B.义和团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D.黄花岗起义6.历史学家范文澜说:"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

"范文澜分析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 )A.影响B.爆发背景C.性质D.失败原因7."佐圣主东戡闽越,西定回疆,天恩最重武乡侯,前后逾三十年,实同是鞠躬尽瘁;维贤臣生并湖湘,位兼将相,……"这副挽联称颂的是( )A.林则徐B.左宗棠C.曾国藩D.邓世昌8.有学者认为:"晚清中国的自强运动既没有发展为一个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近代化运动,也没有达到文化思想层次,而是仍停留在物质的、技术的层次。

从包产到户到包干到户(演示版)

从包产到户到包干到户(演示版)

包干到户是在七十年代末,农村改革大潮中的新创造。它的直接来源是凤阳在1979 年实行的大包干到组。小岗村因为历史原因,连几家一起干也合不拢、搞不好,就 把组的责任田和任务分到户,所以开始这里叫小包干(到户)。但这实际就是一种 制度创新。表面上是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简化,省去了统一核算、统一分 配的繁 琐手续,实质上则是免去了生产队这一级的集体经济的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的组织。 后来的实践证明,生产队这个原来的基本核算单位,在全部实行了家庭联 产承包责 任制(也即包干到户)以后,绝大部分的生产队就名存实亡,这一层级的集体经济 组织就不再存在了。社员自主经营承包的责任田,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 的,剩下 都是我家自己的。这样责任更明确、利益更直接、方法更简便。所以得到了广大农 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据陆学艺在1980年代的调查,那时有关部门的统 计,1980.12全 国搞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占9.4%,搞包干到户的占5%,到全国双包责任制推广以后, 到1981年10月,包产到户占7.1%,包干到 户占38%,到1982年6月,搞包产到户的占 4.9%,包干到户的占67%。可见,自1981年以后,许多生产队就直接搞包干到户,搞 了包产到户的也转 为搞包干到户。到1983年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绝 大部分都是搞的包干(乾)到户。所以我们后来说小岗村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把 大包干纪念馆 建在凤阳小岗村是有道理的。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学》 从包产到户到包干到户
中国最大经济学奖花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 (2008)


首届由100多位国内权威经济学家评选出的‚中国经济理论创新 奖‛揭晓,杜润生暨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组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理论以最高票当选,并获得50万元奖金。该奖项是目前 国内奖励金额最大的经济学奖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参选理论编号:CETIA08-011 候选理论名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 主要贡献人候选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郁昭、杜润生暨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陆学艺、陆子修、 吴庭美、吴象、余国耀、张广友、周诚、郭崇毅,等等

小岗“大包干”的启示

小岗“大包干”的启示

小岗“大包干”的启示作者:李占才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18年第10期摘要小岗村率先“包干到户”(后称“大包干”)开启了中国改革大幕,这种形式后来被规范称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俗称”“官称”都有一个“包”字,“包”是其灵动的魂,把责、权、利结合起来,承包者感受直接,发包者操作简便,好驾驭,见效快。

后来的城市改革,一开始也大都借鉴“包”的形式。

小岗“大包干”,是小岗农民被贫困逼出来的自我救赎之路。

从基层到高层各级干部对小岗“大包干”性质和前途的认识不同,态度不同,采取的办法也不一样。

从农民贫困生活实际出发、体恤农民疾苦的,一般默许、支持“大包干”;从理论政策教条出发、怕担政治风险的,一般抵制“大包干”。

“大包干”的意义主要在于:解放了生产力,开启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城市化发展之路,开启了供应短缺型经济走向供应充足型经济之路,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孕育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至于裸奔,推动人的现代化,有利于保障农业基础战略地位,“无痛分娩”“第二次飞跃”,展示鲜活经验:农村生产方式变革“自发加引导”最靠谱。

关键词小岗村,“大包干”,自我救赎,干部关切,启示中图分类号K27 ?眼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8)20-0003-08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梨园人民公社小岗生产队18个农民按下鲜红的手印,把生产队集体所有的土地分到户,“单干”了,创立了“大包干”“生产责任制”。

弹指一挥,40个年头过去了,小岗“大包干”之路,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农村解决温饱之路、小康之路、现代化之路。

回顾和总结,小岗“大包干”给我们许许多多启示。

一、小岗“大包干”是被“贫困”逼出来的农民自我救赎之路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受资源、环境以及人本身素质、禀赋的制约。

超越阶段的冒进,往往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在可耕地的量与质、农业资源、农业生产劳动方式尤其是农业劳动生产者基本素质和生产技能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一味地试图变革生产关系,提高公有化程度,采用集体劳动方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只能是一种幻想,是典型的空想农业社会主义。

张五常:从「大锅饭」到「大包干」1984-11-15

张五常:从「大锅饭」到「大包干」1984-11-15

张五常:从「大锅饭」到「大包干」(1984.11.15)(又称「大包干」),是人类历史上从一个极端共产制度转变成为一个近于私产制度的唯一经验。

又因为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像大跃进期间那样极端的共产制度,中国的经验很可能是永远不会再在任何地方重演的了。

虽然事情的演变很复杂,而在几个混乱的时期中,详尽的数据不易找到,但于今回顾,以粗枝大叶的珍贵的。

将来若有学者能花上几年苦工,小心地搜集及整理资料,再加上深入而客观的分析,将这经验写成巨著,会是经济学上一个重要的贡献。

经验是有价值的;但令人引以为憾的,是中国所曾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这其中主要的过失,不仅是因为共产制度行不通,而是因为一个行不通的制度被广泛地在一个占有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国度里推去推行一套理想——错了之后也不肯认;后者却脚踏实地——几年来中国农村的多次制度改革,每一次都是基于有成功的先例的(经济特区的发明也似乎是邓老的「实验」例子)。

从「无产」到工分制一九五八年初,在毛泽东的号召下,整个中国的农村在短短几个月间改为人民公社。

歇斯底里的狂热及跟数以千万计的人的饥寒交迫,不堪回首。

在这个制度下,每一个农户的土地、畜牧及工具都被改为公社所有,由中央发号施令,县干部指导生产。

每个农民都要「各尽所能」,然后由大锅饭供应「各取的需」。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极端的「无产」制度,以等级及计划作指引。

这也引起了公社与公社之间以「天文数字」竞争生产。

结果怎样不用再提了。

「大锅饭」制度行了几个月就一败涂地,其后出现了公社工分制。

在工分制下,种植是由「等级」作决策;生产收获所得,除去了政府及公社的三项征收(下文将补作解释),余下的就按每农户所得的工分多几千农户。

到了一九六一年,生产大队代替了「公社」制,但仍是采用工分分配。

生产大队的主要分别,就是每队减少至数百农户。

不久后大队就改为小队,每队以工分分享收获的减至二三十农户。

虽然在刘少奇时代「包产」制度曾经出现,但并不普遍。

“垫湖的大包干是逼出来的!”——回眸“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的风雨历程

“垫湖的大包干是逼出来的!”——回眸“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的风雨历程

2018.11稻黄蟹肥的丰收时节,笔者来到革命老区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

极目远眺,只见一片片金色的稻浪随风摇曳,一排排新颖别致的两层楼房次第排开,一幅幅全面小康的美丽画卷扑面而来……如果不是矗立在村口那块刻有“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红色字样的石碑,很难想象,40年前这里的农民曾经搞过分田到户,更是由此在江苏全省拉开了农村大包干的序幕。

垫湖村为什么能够率先包产到户、迈出江苏农村改革的第一步?今年77岁、时任垫湖村大队会计的苏道永声若洪钟,一语道破天机:“当年垫湖的大包干是被逼出来的!”垫湖村隶属原淮阴市泗洪县的上塘乡(1996年后划归宿迁市并撤乡建镇)。

1978年以前的上塘公社,是一个极端贫瘠、极其贫困的地方,堪称苏北的“穷窝子”、“讨饭乡”、“发展洼地中的洼地”,是典型的“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公社”。

有资料显示,1964至1978年的14年间,国家共下拨给上塘公社财政支持款、扶贫款、救济款140.46万元,拨给农田水利、抗旱经费与生产贷款160多万元,拨给供应粮1626.8万公斤。

因为过度贫穷,从1969年到1978“垫湖的大包干是逼出来的!”——回眸“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的风雨历程■张惠春历者年的10年间,上塘公社石庄大队小郭洼生产队,竟然没娶过一个新娘,一时间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穷则思变!“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改革精神从包产到户开始,就已植根于垫湖村农民的血脉中。

”中共泗洪县委书记王晓东如是介绍说。

在那种极端贫困的生存状态下,垫湖村的农民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主动探寻能够活下去的各种办法,积极试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一场伟大农村变革在悄然酝酿和孕育。

试水:小苏庄的“三五定额”1978年,泗洪少有的大旱之年,当时的上塘公社是“人无粮、牛无草、地无收”。

作为上塘最穷的生产队,垫湖大队第五生产队小麦单产只有20公斤,不到往年的一半。

同时,沿袭多年的“大呼隆”也已走到了尽头,“上工如拉纤,下工如火箭”、“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十分严重。

从小岗村“大包干”到开启新时代的沧桑巨变

从小岗村“大包干”到开启新时代的沧桑巨变

从小岗村“大包干”到开启新时代的沧桑巨变作者:杨健来源:《祖国》2018年第24期2018年12月18日,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日永远定格在这一天。

当天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会议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号召,寄望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是坚定不移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前进的宣言书、动员令,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的斗志,提振了全国人民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

40年沧桑巨变,中国以世所罕见的天翻地覆镌刻出东方古国的崭新面貌,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建设一个现代化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40年来,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本人感触颇深,对有些人物的历史贡献至今记忆犹新。

1978年11月24日夜晚,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集聚在一间破草房里,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了充满悲壮意味的鲜红手印,实行农业“大包干”,从此拉开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这18位带头人的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最终上升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彻底打破“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我国农业发展越过长期短缺状态,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也由此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先行者。

2009年8月的一天,我因工作有幸陪同领导到小岗村调研。

走进小岗村,迎面是一座牌坊,上面雕刻着“中国改革第一村”七个大字,笔直宽敞的柏油马路两旁是两排挺拔的大杨树,大杨树后边是村民们居住的新楼房,田野里葡萄园、蘑菇园映入眼帘。

时任小岗村党委书记沈浩和“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同志陪同我们参观“大包干纪念馆”。

据沈浩书记介绍,“大包干纪念馆”这六个字,是原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万里同志亲笔题写的。

解开“大包干红手印”真假之谜

解开“大包干红手印”真假之谜

解开“大包干红手印”真假之谜
孔章圣
【期刊名称】《华人时刊》
【年(卷),期】1998(000)023
【摘要】安徽小岗村曾经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小岗人的“大包干红手印”,被世人视为中国农民挑战旧体制的标志物,珍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

在改革开放20年之际,这一历史物证更为引人注目,可《南方周末》突然登出《大包干红手印是真是假》的“解密新闻”,宣称“大包干秘密会议”、“大包干红手印”值得怀疑,一时报刊纷纷转载,全国震动。

一群记者为还历史真实面目,便去寻根刨底——【总页数】5页(P3-7)
【作者】孔章圣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9
【相关文献】
1.真假血手印 [J],
2.“大包干红手印” [J], 孔章圣
3.为"大包干"血手印正名的记者 [J], 史霖
4.解开太阳之谜 [J], 闻新;鹿宥淋
5.香菇发源地探秘(七)——火爆矿冶解开了香菇砍花法形成之谜 [J], 梅盛龙;徐金花;张寿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中国档案》1999年第5期
本刊专稿□□□□
图一:保存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大包干“契约”照片
揭开大包干“契约”真伪之谜

徽凤阳小岗村大包干“契约”这份珍贵的档案现珍
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见图一)。

曹俊率先认为,
“这件藏品的真实性十分可疑”①。

笔者根据收集到的一
些资料,得出了“中国革命博物馆的藏品不是`契约'原件”②的结论。

原农民日报社总编辑张广友也撰文认为,“那张所谓18颗手印的`契约'可能不是真的,或者不是原件。

”③为了弄清“契约”真伪,与小岗人相处了20年的《滁州日报》记者汪强,曾组织了一行四人的新闻调查采访组,七下小岗,两上北京,通过深入寻访,终于揭开了大包干“契约”真伪之谜④。

一、关于会议的时间
小岗村大包干“契约”形成时间有1978年12月和1978年11月24日两种说法。

中国革命博物馆藏品上写的就是1978年12月。

但现在小岗人认定的时间是1978年11月24日。

因为“契约”形成后的第三天,副队长严宏昌去供销社买写字用的墨精,他在门市部看见了日历上的日期是1978年11月26日。

有了这一细节的印证,后来会议的日期被确定为1978年11月24日。


一日期现已被凤阳县委、县政府一致通过,作为大包干对外宣传的确切日期。

严宏昌认为,当时写的12月,只是大差不差,并没在意,在农村是不问具体准确时间的,有个大概数就行了,或者能记得农历就可以了,这在当地是常规习惯。

还有人说,当时都很穷,也没有日历,稀里糊涂过日子,也不管他那一天是几号。

二、关于会议地点
中国革命博物馆藏品上写明的是在严立华家,但还有一种说法是在严学昌家。

当年参加会议的小岗人认为会议是在严立华家开的。

那天在家的18户户主都来到
村西头的严立华家开会,因为严立华家有前后两排草
屋,有利于会议的保密。

三、关于会议的人数当年小岗村有20户人家,当天在家只有18户,但
“契约”上却有21个名字。

对此,小岗人是这样解释的:“契约”中共有4枚印章、17枚手印,其中严国昌的手印是他儿子严立坤代按的,关友德的手印是他叔叔关庭珠代按的。

因为当天严国昌、关友德两人还在江西讨饭未归。

至于严宏昌的名字、印章出现两次,小岗人认为,是因为要严宏昌领导,“契约”是为他立下的字据,他不签字盖章,没有人领头就没有意义。

严宏昌回忆说,当时他非常希望其他的队干部也能一道签名,共担责任,所以在“契约”上清楚地写着“我们干部”、“我们的孩子”字样。

如果当时队干部都签名的话,“契约”上就不是21个名字,而是23个名字了。

四、关于“契约”的执笔者
一种说法是严宏昌,一种说法是严立学。

严立学曾
本刊安徽通讯员
□王茂跃
7
《中国档案》1999年第5期
□□□□
本刊专稿图二:小岗村展览室大包干“契约”照片
坚持认为“契约”是他写的,与严宏昌写的那份内容一样,只是笔迹不同,但他写的那份后借给了王映东。

1998年9月9日,汪强等一行再次来到小岗,会见了严立学,告诉他当年王映东从他家拿走的那份“契约”还被完好地保存着,并将制作的临摹仿真件给他看,严立学就改变了原先的说法,表示应以严宏昌写的那份“契约”为准。

10月11日,严立学在与严宏昌的交谈中再次表态,应以严宏昌写的那份原件为准,自己写的那份已记不清是干什么用的了。

因此,“契约”的执笔者当是当年只有28岁的血气方刚的副队长严宏昌无疑。

五、关于“契约”的纸张
最初严宏昌将一包“淮北”牌香烟盒纸撕开,正准备写时,会计严立学提出换纸,在场的严立付主动提出回家拿纸。

严立付与严立华两家只一墙之隔,严立付很快从家中拿来了3张16开的白中带浅黄色的草稿纸交给了严宏昌。

严宏昌就挥笔疾书写下了这份生死契约。

严立付家中之所以有纸,是因为他当过记工员,大儿子在梨园中学上学,所以家中纸多。

六、关于“契约”的被收藏
“契约”写好之后,起初由严立学保管。

三个月后,
严立学家要修房子,严立学就将“契约”交给了严宏昌。

严宏昌将“契约”夹在书中藏在自家茅草屋梁上的毛竹筒中。

到了1980年10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编导王映东来到小岗,首先遇到了严立学。

经过交谈,严立学说他们不仅开过会,还赌咒发誓按过手印,他这里还有手印。

在王映东的要求下,严立学找出了一份正面写有领发救济款、反面印有小岗人手印的练习簿上带格子纸的东西给王映东。

王映东看后借回去拍电影。

但拿回去准备用时,又觉得不能使用,因为上面光有手印没有内容,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

到了1983年2月8日,王映东又来到小岗,找到严立学、严俊昌、严宏昌,说明来意,请求合作。

此时严宏昌说,真的在他那里。

于是王映东要求借用。

严宏昌担心以后政策会变不愿借,沉思片刻,又说,那份不知搞哪里去了。

2月9日,王映东又来到小岗,向严宏昌借“契约”,严宏昌还是不愿借。

这时严俊昌便劝说严宏昌:现在政策形势已变好,那个纸条没有什么用了,老王来几趟了,还是借给老王用用吧。

经过再三做工作,严宏昌才从家中房梁毛竹筒中取出了“契约”,交给了王映东,并一再叮嘱用后归还。

王映东得到“契约”后,便回到了北京,经熨平整烫,在《来自农村的报告》纪录片中使用后,就将“契约”放进了中央新闻电影纪录片厂的道具库房。

因为王映东认为这份“契约”是严宏昌在2月8日晚上连夜为他赶制出来的复制品,拍完影片后便再也没有什么价值。

1984年春,为了庆祝建国35周年,中国革命博物馆要举办一个大型展览,曾两次派人到凤阳县征集大包
干“契约”,后得知“契约”被王映东拿走,即派文物组的
张新文和林国梁两位同志到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征集“契约”。

9月,他们找到王映东,但王映东告诉他们那份“契约”是复制品。

于是,这份“契约”就被中国革命博物馆征集进馆。

七、关于“契约”的造假
到了1985年之后,小岗的“契约”被越炒越红,复制“契约”之风兴起。

首先是深圳人来拍的电视片《征服饥饿的人们》拉开了复制“契约”的序幕。

灯光下,18户户主面对摄像机,再现了当年订立契约按下手印的情景。

随后造假不断,先后表演有6次之多。

据严宏昌回忆,1985年后,经他手就复制过4次,但手印不齐,错字也不相同。

据关友江、严立华回忆,有几回,邀他们按一次、拍一个镜头还给他们每人发20元补助费,18个人不齐,干脆就拉外人代替。

现在,小岗村已建立了展览室,其中在《敢为天下先》的标题下就有一张大包干“契约”的大幅照片。

但这张照片的“原件”还是1988年北京来人与县电视台来拍电视时复制的(见图二)。

至此,小岗村大包干“契约”之谜都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的那份大包干“契约”当属原件无疑。


注:①曹俊,《大包干红手印是真是假?》,《南方周末》1998年6月12日。

②王茂跃,《大包干“契约”之谜》,《中国档案》1998年第11期。

③张广友,《万里与小岗———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周年而作》,《南方周末》1998年12月18日。

④汪强,《小岗“红手印”真假揭谜》,《新安晚报》1999年1月17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