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的意象世界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一、生存之道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饥饿侍的人,他面临无法生存的窘境,一步一步走向了谋杀,因此,小说通过饥饿侍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类在面临生存问题时所采取的生存之道。
首先,人类具有惊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任何环境中生存。
在小说中,饥饿侍经常处于饥饿的状态,但他依旧坚持活下去,而且他并不是唯一处于贫穷的人。
小说中也描写了一些生活在贫富之间的人,他们也都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既然不同寻常,能够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其次,人类选择“欺骗”和“谎言”这些手段来生存。
小说中的三个人物:饥饿侍、农夫和笠头者的故事相互矛盾,每个人都试图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
这表明在面临生存危机时,人类往往会利用伪装和谎言来掩盖真相,来保护自己生存的权利。
但是,在这种环境中,也会出现许多落魄、失去自我意识的人。
而这些人中,有些人会选择绝对的“恶”,比如成为山贼,为自己谋取所需。
而有些人则会选择绝对的“好”,比如古董商墓场老人,她在渔翁讲述的“女人与魔鬼”的故事中,在面对巨大利益的时候,毅然拒绝了诱惑。
出于现实需要,生命中有事发生原因,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类采用不同的生存之道,当然,如果太过了相信本身不止是显示功夫,最好在幸福之手中细心呵护。
二、善恶意象小说中描绘的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这些准则和观念之间的矛盾,体现了善恶意象。
首先,饥饿侍的道德观与伦理道德相背离。
他因为饥饿而杀人,但是他本身并不是一个邪恶的人。
他的行为是出于血管外的外部因素所致,而他在杀人之后,因为自责而自杀,反倒证明了他的良心。
这种矛盾体现了善恶意象。
其次,故事中的其他人物,比如农夫和笠头者,在目睹过饥饿侍的行为之后,也做出了自己的反应。
农夫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选择了反映饥饿侍的行为,因此,他被看作是一个邪恶的角色。
而笠头者则试图控制事件,正是他提供了“罗生门事件”的框架。
虽然他始终未泄露真相,但他毕竟是凭空创造了谎言。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
芥川龙之介是20世纪日本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罗生门》被誉为是一部能够反映人性的作品。
在这个作品中,芥川龙之介巧妙地描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善恶
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探讨了生存的意义和方式。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生
存之道与善恶意象在其中所呈现的深刻内涵。
《罗生门》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失序的社会中,人们为了生存而饱受艰难。
在这个背景下,芥川龙之介通过不同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展现了各种人性的形态。
在这个作品中,生存的方式和善恶之间的关系贯穿始终,体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让我们来谈谈生存之道。
在《罗生门》中,不同的人物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他们的生
存之道。
故事中的一个叫无名的小人物,在极端的贫困和绝望中,为了生存而不惜一切。
他为了一点点米饭,愿意扔掉自己的尊严和良知,甚至不择手段地去抢夺,这种生存之道
体现了人性的自私和残酷。
而在故事中,也有其他人物,比如老妇人和棺材棚主,虽然也
身处困境,但他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却选择了宽容和善良,以此来维系自己的生活。
这
种生存之道,体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勇敢。
通过对这些不同生存之道的展现,芥川龙之介展
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让人深思人生和生存的意义。
《罗生门》通过对生存之道和善恶意象的刻画,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
也让我们思考了人生和生存的意义。
在这个失序的社会中,人们的生存之道和善恶意象充
分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这对我们对人性和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启示。
对《罗生门》的哲学解读
对《罗生门》的哲学解读对《罗生门》的哲学解读《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被公认为是现代日本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个故事以帝都京都为背景,讲述了一起谋杀案,引发了人们对真相、自我、现实与道德的思考。
《罗生门》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真理的多样性以及道德观念的相对性,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首先,对于真相的探讨是《罗生门》的核心主题之一。
故事中,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生存而编织自己的谎言。
死者的灵魂借助一个说谎的中人,通过虚构的故事告诉法官三个人的不同版本。
对于读者来说,难以辨别哪个版本才是真相,同时问题也出现在故事的结尾,警官头痛地问自己:“这些是不是全部都是谎言?”这使得人们开始怀疑真相的存在,让我们思考真相是否永远无法被把握。
其次,小说呈现了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的深刻探讨。
在《罗生门》中,每个角色都在不同程度上关注自己的利益和自我价值,追求生存的欲望成为主导力量。
例如,武士无奈地决定杀死他的妻子,因为在困难的时刻,他觉得这是维护自己尊严和面子的唯一出路。
同时,中人也通过对他的自我价值的认同来获取权力和地位。
《罗生门》通过探讨人的自我意识的复杂性,揭示了人性中的黑暗和无底线。
另外,小说还涉及到现实和道德之间的矛盾。
在故事开始之前,帝都京都刚刚经历了一场暴风雨,道路被雨水冲坏,导致了人们陷入困境。
这种形势下的人们,灾后绝望之中无所顾忌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和生存。
这种现实状态让人类的道德观念受到考验,也引发了人们对道德的反思。
小说中的武士决定杀死自己的妻子,由此引发了人们的争议和对人性的质疑。
作品通过对现实与道德的对立,引发人们对于何为“真正的善”和道德的本质的探讨。
最后,小说中的罗生门成为了世界的一个象征,具有普世的意义。
罗生门象征着现实世界的混乱和矛盾,以及人性中的黑暗和自私。
小说展示了各种版本的故事,使得真相模糊不清,引发了人们对价值观、伦理道德和现实的反思。
通过对罗生门的探讨,小说向读者传递了对于人性、真理和道德的思考。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是一部探讨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的重要作品。
本文将分析《罗生门》中一些关键情节和人物角色,揭示其所传达的生存哲学和道德观念。
通过描述一个糜烂腐败的罗生門,作者将整部小说的背景气氛渲染得极其阴暗,意象深刻。
这个罗生門充满了不幸与死亡,是社会底层人民的庇护所,他们的生活状态在这里得以展现。
罗生門是一个废墟,象征着社会的崩溃和人类的自相残杀。
在这个废墟之中,人们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择手段地生存着,善恶失去了明确的定义。
在《罗生门》的故事中,人性的善恶问题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与主人公三人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对善与恶有着不同的看法。
武士乃义本是一个正直而勇敢的人,但他在绝望中选择了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犯罪者本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人,但他自己却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为了生存,是正当的。
而伪装成僧人的男子则声称自己的犯罪行为是为了报仇,为了杀掉那些他认为是恶人。
这三个人物的对话揭示了善恶之间的模糊边界,暗示了人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罗生门》还通过设定两个女性角色的形象来表达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
受害者的妻子绿是一个卖身救夫之女,她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出卖自己的肉体来换取生活。
而武士的妻子有光则表现出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她选择了使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来解救自己。
这两个女性形象的对比凸显了生存之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呼应了整个故事中对善恶意象的讨论。
《罗生门》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就是雨。
雨意味着悲伤和毁灭,也象征着生与死的边缘。
在小说的结尾,当武士的妻子有光发现自己被骗时,她站在雨中,感到自己的生存之路已经没有了。
而在文章的当犯罪者被逼到绝境时,他选择自杀,让自己沉入深不见底的黑暗之中。
雨在这里象征着人类孤独和绝望,生存之道变得模糊不清。
《罗生门》通过描写罗生門、人物对话以及善恶意象的运用,探讨了生存之道与善恶之间的关联。
这部小说揭示了一个社会废墟中的人类自相残杀和糜烂腐败,同时提出了善恶边界的模糊性和人类复杂性。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
《罗生门》是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对一个发生在战乱时期的故事的描写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善恶的辩证关系。
在这个故事中,芥川采用了生存之道和善恶意象来揭示人类在生活中的选择和决策。
善恶意象在这个故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芥川通过描写各个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展示了人类的道德观和忍耐力的辩证关系。
无田清盛在生存中选择了自私的行为,他假装死亡而逃避责任和处罚。
而故事中的女子堀川也通过杀死自己的孩子来逃避战乱时期的艰难生存。
在这个故事的结局中,芥川通过揭示清田鬼者的存在,展示了道德和心灵的复杂性。
清田鬼者是一个有法和良知的存在,他通过诱惑无田清盛来揭示他的罪行并且追求正义。
通过清田鬼者的行动,无田清盛被迫面对自己的罪行,最终选择了自杀以避免被清田鬼者曝光。
通过《罗生门》,芥川展示了人类在生存之道中的选择和决策。
他揭示了人类的弱点和欲望,同时也展示了道德和良知的重要性。
通过善恶意象的辩证关系,芥川向读者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善恶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充满战乱和自私行为的时代中,道德和良知仍然是人类面对生存问题时的重要指引。
罗生门中的审美意象分析
《罗生门》中的审美意象分析审美意象是指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以及其他审美活动中主体脑海里活跃的包含丰富意蕴的形象。
这种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一旦经过媒介或艺术语言等物质手段传达出来,就成为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
在黑泽明的《罗生门》中,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五十年代初的日本也正是昭和时期战后新旧右翼更替的时期。
影片在一开始的滂沱大雨中,就在借行僧和樵夫的口叙述着当时的政治背景——兵荒马乱、时局动荡、民不聊生。
影片的结尾部分,樵夫在指责乞丐的时候铮铮有声,可是他在乞丐的质问中沉默了下来。
在那个“人不如狗”“谁要不自顾自就活不成”的世界,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命运。
而这种命运的体现,是作者在作品中各自人物的艺术创造上所进行的审美加工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是审美意象的烘托作用所体现的命运结局。
行僧、樵夫和乞丐这三个形象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经过艺术创造形成的外在物象,他们的身份、言语、表情都是融汇了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生命体验,可以说审美意象是生命体验的形式化。
武士道这种极其苛刻的生命哲学太过于强调人的自由意志,作者本身作为一个生于日本武士家庭的人,武士道对他潜意识里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剧中的武士先是很窝囊地被大盗算计了,接着又眼睁睁地看着妻子被强暴,这两件事彻底摧毁了他作为一个武士的自尊。
作者在对他的审美艺术创作中,让他在极其羞耻的状态下还想继续有颜面地生存下去,所以他会蔑视妻子,为了保留自己可悲的自尊。
他的心理活动的刻画,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丑陋的可怜的可悲的武士形象。
在剧中,大盗强暴女子时,作者着意描绘了一个细节:她的手一开始是挣扎的,但慢慢地放开了,最后还抱住了大盗的背,而另一只手中的匕首也悄然落地。
不可否认,这个女子在强暴中感受到了快感。
她的道德理智告诉她这是不被允许的,而事实上片中的所有人也是不能接受这样的真相的,这也就让她而后在剧情的发展中撒谎有了正当的理由。
在这部分情节中,女子的行为变化折射出的心理变化耐人寻味,作者做这样的安排,或许是意在表达五十年代初的日本妇女依然低下的地位和男权的强势,或许是在艺术创作中让她和两个男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加强他们之间的关系力度。
《罗生门》真相之谜的哲学思辨
《罗生门》真相之谜的哲学思辨《罗生门》是一部由日本导演黑泽明执导的经典电影,该片于1950年上映,至今仍被广泛讨论和研究。
影片以一个杀人案为背景,通过不同人物的回忆和讲述,揭示了真相之谜。
然而,这个真相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一系列哲学思辨的问题,涉及到人性、道德和现实的复杂性。
影片以一个罗生门为开头,罗生门象征着一个神秘的入口,进入这里的人都会面临真相之谜。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四个不同的角色:一个武士、一个盗贼、一个妻子和一个牧师。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版本和解释,每个版本都有其合理性和可信度。
这种多重的视角和真相的多样性引发了观众对真相的思考和质疑。
在这个电影中,黑泽明通过不同人物的故事,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多样性。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动机和目的,他们的行为和决定都是出于自身的利益和立场。
这种自私和利己的本性使得真相变得模糊不清,无法被简单地定义和解释。
与此同时,影片也反映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混乱性。
在一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每个人都有可能说谎和掩盖真相。
这种现实的复杂性使得真相变得模糊和难以捉摸。
正如影片中所展示的,真相并不是一个确定的事实,而是一个主观的解释和观点。
《罗生门》中的真相之谜引发了观众对真相的思考和质疑。
观众被迫思考什么是真相,真相是否存在,以及我们如何判断真相的可信度。
这些问题涉及到哲学思辨的范畴,引发了观众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入思考。
通过《罗生门》,黑泽明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世界,一个充满了真相之谜的世界。
这个世界不再是黑白分明的,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需要思考和质疑,需要面对真相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之,《罗生门》是一部具有深度和内涵的电影,通过真相之谜的展示,引发了观众对人性、道德和现实的思考。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哲学思辨的作品。
它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充满了真相之谜的世界,让观众思考和质疑。
正因为如此,这部电影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讨论,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罗生门》电影影评
《罗生门》电影影评在电影的开篇,罗生门的意象就已经奠定了整个故事的基调。
罗生门原为京都南城门,是进出京都的必经之路,由于天灾人祸而凋敝荒废,无人管理。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城门之外并无围墙,城门早已失去它原本应有的守门之责,人们从城门或是荒野跨过这城界又有何异呢?而建筑本身也表现出这种荒诞之感,建筑已毁大半,稍间已不见踪影,却仍能觅得建筑之完型与轮廓。
心间大开,次间禁闭,明暗对比强烈。
若是将此门喻为“心门”,将此门所守之界限印证为“道德之界限”,此门的破败之感与三人避雨就有了相应的解释,三人之所以徘徊在这门边,是为在道德沦丧之世道重新寻找自己行事之道的犹豫表现。
若世间已不再遵守大义名分,个人的道德观又应依附何处而生?在罗生门下讲述的故事共有四个版本,每一个版本都隐去了对自己不利的一面,谎言是如此的明显。
但其中很有意思的是,每个人的“谎言”都以他人的“真话”作为掩饰,他们并非在撒谎,而是为自己编织了一个更贴切的故事。
一、盗贼的故事在盗贼讲述的故事中,盗贼受武士妻子言论鼓动,才将武士解绑,二人决战一番,武士死于盗贼刀下。
盗贼为夸耀自己武力高强,拔高武士的战力;为突现自己的英雄气概,强调自己不撒谎,人是他杀的;而为了表示自己盗亦有道,多次强调自己不想杀害武士,明示暗示他是受武士妻子的鼓动才动手的。
盗贼的故事里,由妻子主动挑拨两个男人决斗。
妻子确实挑起了两个男人的决斗,却是被动的自保,绝不是主动提出。
同时挑起决斗的理由亦非如此,这句话实际上是武士的言论为了成功挑起决斗,妻子给出的“诱惑”。
这个版本的故事的违和之处在于:盗贼为了得到武士妻子才与武士大战二十回合,但他最终并未表现出急迫想要得到妻子的欲望,他并未寻觅妻子的身影便潇洒离开,反而带着宝马和箭离开了。
只因武士之言,让妻子在盗贼心目中已不再那么重要。
二、妻子的口述妻子的故事是最短的,也是最蒙混过关的,但某程度而言,她是唯一说了自己“真话”的人。
在自己丈夫面前被盗贼强暴,却换来丈夫的冷嘲热讽和冰冷目光,妻子受到二次伤害。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描写了在平安时代日本一个荒凉的罗生门前发生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巴町的浪人,他被风雨所迫来到了罗生门前,听到了一个老父亲、一个年轻妻子和一个嫌疑犯的互相指责,而他自己也被大家视为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人。
整个故事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或结局,让人们对人性、真相、善恶之间的关系等深入思考。
在故事中,芥川龙之介通过几个形象的角色,表现了生存之道与善恶之间的冲突与互动,并通过一些意象来形成深刻的印象。
首先,老父亲和年轻妻子的冲突展示了生存之道之间的矛盾。
老父亲无法供养自己和自己的儿子,而年轻妻子则选择了出卖自己的肉体来换取生存所需的物质。
这两种生存方式都是不道德的,但又都不能断言是错误的。
在这种绝望的情况下,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更加无情的对待自己的同胞,实现自己的生存目的。
这种场景为芥川龙之介矛盾双方的关系埋下了伏笔。
其次,嫌疑犯的角色展现了人性中的罪恶。
嫌疑犯是一个制造杀人案件的罪犯,他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地杀人。
他并不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义务,一心只为自己的利益所追逐。
他的贪婪、冷漠和无情却也是人可恶的一面。
最后,罗生门的意象为整个小说创造了深刻的印象。
罗生门的出口可以看到一片荒凉的景象,此处的善恶之间的分界线并不明显。
罗生门的出口似乎也成为了人性中罪恶和善良的交织之处。
这个意象在小说中的出现,使得整个小说的氛围更加阴森、深刻,也是芥川龙之介独特的创作手法。
总之,芥川龙之介在《罗生门》中,通过几个角色和一个意象,刻画了人性中的矛盾,展示了人们在生存和善恶之间的痛苦抉择,以及人们的罪恶和天使本性之间的斗争。
这些主题,也正是芥川龙之介小说永恒的魅力所在。
人性的黑暗面:解读《罗生门》
人性的黑暗面:解读《罗生门》概述在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罗生门》中,探讨了人性深处的黑暗面。
故事发生在一个废弃的大门前,通过四个不同角度的讲述者,揭示了人们由于贪欲、嫉妒和自私等因素而追求自己利益时所展现出来的邪恶行为。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进行详细解读。
贪欲与欺骗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残害武士、失去丈夫的女工、秘密观察员以及激动情侣——都具备着不同形式的贪欲。
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择手段地进行欺骗和谎言。
残害武士冷血杀死并抢夺他人财物,女工撒谎和替未婚夫隐瞒真相,秘密观察员伪装成其他人物获取信息,激动情侣为了保全彼此关系而选择诬告他人。
嫉妒与背叛除了贪欲和欺骗,嫉妒和背叛也是故事中人性黑暗面的体现。
女工对富裕的贵族妻子心生嫉妒,试图通过欺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在秘密观察员得知他的身份被揭穿后,为了保护自己,背叛了他曾效忠过的势力。
自私与道德沦丧在《罗生门》中,人们为了自身利益甚至愿意放弃基本道德原则。
残害武士为了获得金钱牺牲了人命,女工出于私心撒谎隐瞒真相以保全自己的地位,各角色之间互相投掷责任以推卸罪责。
社会环境的影响尽管每个角色都展现出人性黑暗面,但这种行为并非完全源于内在本性。
芥川龙之介描绘了一个社会环境下诱发黑暗行为表现的框架。
这个框架不仅存在竞争造成的压力、贫富差距、社会地位不平等等因素,也深刻反映了当时日本复杂而动荡的社会现实。
对人性黑暗面的反思《罗生门》通过对人性黑暗面的深入探讨,促使读者自省。
它折射出了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引发我们对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思考。
同时,这个故事也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机会去探索解决方案,改变贪欲和背叛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结《罗生门》通过多个角度和情节展示了人性深处的黑暗面。
贪欲、嫉妒、自私以及背叛等因素导致了各种邪恶行为在故事中不断呈现。
作品向读者提出警示,引发了对人性本质、社会环境以及道德观念等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阅读并理解《罗生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并寻求构建更良好世界的途径和方法。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是一部以讽刺揭示现实生存之道和探讨善恶之间的辩证关系为主题的短篇小说。
小说通过描写一个处境困难的武士在罗生门附近遇到的一系列事件,表现了人们在面临生存困境时所采取的各种手段和善恶对立的意象。
本文将重点分析《罗生门》中的生存之道,以及小说中所展现的善恶意象。
芥川龙之介通过《罗生门》揭示了人们在生存困境中所采取的各种生存之道。
故事中,主角武士在遭遇困境时,为了生存不惜利用种种手段。
他不顾一切地向过往的旅客虚称自己是一个镖师,以换取一些食物和金钱;在一个寺庙里,他甚至与一个牛从事斗争,试图通过杀死这头牛来获取一些肉食。
这些行为无疑是道德上的败坏,但在武士眼中,为了生存,他必须采取这些极端手段。
芥川龙之介通过《罗生门》反映了生存之道的残酷现实,深刻揭示了人性在生存压力面前的贪婪和自私。
《罗生门》中充满了各种善恶之间的意象。
故事中的罗生门是一个消失的城市边缘,充满了罪恶和欺诈的气息。
当主角武士遇到一个鬼魂,他发现这个幽灵是一个被杀害的武士。
而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则表现了武士是急于逃脱困境的罪犯,他杀害了一个穷人并偷走了他的武士服。
这种善恶之间的对立意象充分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道德的深刻反思。
芥川龙之介通过《罗生门》所表现出的善恶对立,深刻反映了人性的多面性和社会的道德沦丧。
《罗生门》所传达的生存之道和善恶意象,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为了生存,人们可能会做出一些道德上无法接受的行为。
与此芥川龙之介在小说中通过不同角色的描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道德的模糊性。
这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使人们不得不对生存之道和善恶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
这种思考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道德和谐。
《罗生门》通过描绘生存之道和善恶之间的对立,充分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道德沦丧。
这种揭示对于人们的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推动社会道德的重建和人性的提升。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摘要】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探讨了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
文章首先讨论了生存之道的多样性,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会做出不同选择。
接着探讨了善与恶的模糊边界,表现了人性中的复杂性。
文章强调了善恶意象在《罗生门》中的重要性,揭示了作为人类的共同关注点。
通过分析罗生门中的人性与道德探讨,揭示了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相对性。
通过《罗生门》,芥川龙之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相对性,引发人们对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的思考。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罗生门, 生存之道, 善恶意象, 多样性, 模糊边界, 人性, 道德, 相对性, 复杂性1. 引言1.1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罗生门》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人性描写而闻名于世。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描绘人们在生存困境中面临的抉择和挣扎,探讨了生存之道和善恶的意象。
《罗生门》中的故事发生在一座古老的门前,门内发生了一桩离奇的连环命案。
在这个充满谜团的环境中,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利益展开了斗争。
作者通过描写不同人物的生存之道,展示了生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有的人选择欺骗他人,有的人选择牺牲自己,而有的人选择面对现实。
这种多样性的生存之道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善恶的定义和意义。
在《罗生门》中,善恶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每个人的行为和选择都包含了善恶的因素,使人们无法轻易判断他人的真实动机和本性。
而作者通过对善恶意象的刻画和呈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相对性。
这种反常的善恶意象在整个故事中贯穿始终,引发了读者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思考。
通过《罗生门》,芥川龙之介探讨了人类生存的本质和善恶的边界。
在这个充满谜团和挑战的世界中,人们不断面对道德和选择的考验。
通过对人性和道德的探讨,《罗生门》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类内心深处复杂情感和思想的观察和反思。
2. 正文2.1 生存之道的探讨在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中,生存之道是一个贯穿始终的重要主题。
《罗生门》读后感
《罗生门》:人性深渊的探秘之旅《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收录了诸多揭示人性深渊的作品。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感震撼,仿佛跟随作者走进了一个个充满黑暗与挣扎的世界,亲眼目睹了人性的丑陋与悲剧。
《罗生门》这个短篇,以一个被遗弃在罗生门下的家将的视角,揭示了人性的自私与冷漠。
家将在生死边缘挣扎,为了生存,他不惜抢夺一个老妇人的钱财,将她杀死。
然而,在他内心深处,却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深深的厌恶和恐惧。
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人性中的矛盾,人们在面对生存压力时,往往会暴露出内心的阴暗面,但在道德的约束下,又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
这种矛盾使人们在善恶之间徘徊,无法找到真正的自我。
《鼻子》这个故事则揭示了人性的虚荣与自卑。
禅智内供因为长了一个过长的鼻子而备受嘲笑,他费尽心机想要缩短鼻子,却始终无法摆脱自卑的阴影。
然而,当他终于实现愿望,鼻子变短后,却发现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并没有改变。
这个故事让我思考,人们往往过于在意他人的眼光,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却忽略了内心的真实需求。
虚荣与自卑成为人性的枷锁,让人们无法真正地面对自己。
《河童》这个故事则将我带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荒诞与讽刺的社会。
河童国的制度、风俗、观念都与我们人类社会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却又充满了荒诞的元素。
这个故事让我思考,我们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荒诞性?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并改变那些不合理的制度与观念?《罗生门》这部作品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人性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
在面对生存压力、社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下,人们往往会暴露出内心的丑陋。
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否定人性的价值。
正是因为人性的矛盾与复杂,才使得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与意义。
在阅读《罗生门》的过程中,我深感作者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洞察力。
他以其独特的笔触,将人性的丑陋与悲剧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希望。
在家将、禅智内供等人物身上,我看到了人们在善恶之间的挣扎,看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罗生门》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而著称。
这部小说描绘了人性的复杂和善恶的对立,展示了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的深刻内涵。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探索《罗生门》中所呈现的生存之道和善恶意象。
从生存之道的角度来看,《罗生门》通过多个角色的不同命运展示了人们在生存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包括一个失业的武士、一对夫妻和一个名叫虎之助的小偷。
这些人物在境况不同的情况下,都陷入了绝境,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来维持自己的生计。
小说中的庄子说道:“人的一生就是生存的斗争,有时候良心会在路上丢失。
”这句话道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在《罗生门》中,人们为了生存不惜伪装自己、欺骗他人甚至杀人,这些行为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道德的崩溃。
在作者的笔下,这些行为并不是简单的罪恶,而是人们在生存压力下所做出的选择。
在生存之道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和困惑,这种复杂的情感在《罗生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从善恶意象的角度来看,《罗生门》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对立。
故事中的罗生门成了生死与善恶的象征,它象征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纷争。
在这个故事中,善与恶并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相互交织、难以分辨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善良和邪恶,而这种对立在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小说中的多个角色都展现了这种善恶对立的复杂性。
主人公武士在无法忍受生存的压力下,最终选择了杀人为生,但同时在他心中也存在着对人性的怀疑和恐惧。
而小偷虎之助在偷窃行为中展现出的机智和聪明也表明了他内心深处的正直和善良。
这种对立和冲突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善恶意象更加深刻。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的背景设置在战乱不断的日本中世纪,通过描写几个人物在一座废弃的门前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善恶、生存之道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的生存之道和善恶意象。
一、生存之道小说中的几位人物都在为了生存而挣扎。
木村和妻子争吵,互相指责,其中木村甚至想杀死自己的妻子来换取生命的延续;武士佐治在战乱中失去了主子和家人,四处流浪;三四郎则是一个流氓,以抢劫为生,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
在这些人物的生存方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三四郎的生存方式。
他做了一桩生意,去搜寻死者的尸体,寻找可盗取的物品。
这种方式似乎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但单纯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种竞争。
为了生存,人们可以做出许多不道德甚至危险的行为。
三四郎的生存方式不同于常人的道德行为,但他有着一种远离人群、摆脱纷扰的状态。
在他看来,道德只是一种束缚和限制,而人应该自由地追寻生存所需的东西。
二、善恶意象小说中的罗生门是善恶混杂的象征。
这个地方所代表的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物理空间,而是一个人的心灵世界。
在罗生门中,人们失去了对自己和他人的信任,对于真假无法分辨,充满了欺骗、狡诈和恶意。
同时,罗生门也象征了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人物都有着复杂的内心,既有善良也有邪恶。
木村虽然帮助了一个女孩,但却要杀死自己的妻子;佐治虽然是一个暴力的战士,但他对母亲的爱却是深沉而真诚的;三四郎虽然是一个流氓,但却有一颗追求自由的心灵,他虽然选择了不道德的行为,但是也没有为了个人利益而陷害别人。
总结:在《罗生门》中,芥川龙之介描绘了一个混乱、动荡且善恶并存的世界。
他在探索人性的本质、生存的意义以及道德的限制。
小说中的罗生门不仅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种挑战。
探究这个象征性的门,不仅能够理解日本文化的独特性,更能够了解人类在自由和道德之间所存在的内心挣扎。
罗生门的寓意是什么
罗生门的寓意是什么
罗生门原为日语,后用来借指人世与地狱之界门,事实与假象之别。
通常指:事件当事人各执一词,分别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证明或编织谎言,最终使得事实真相扑朔迷离,难以水落石出。
“罗生门”本来在日文汉字写成“罗城门”,最原始意义是指设在“罗城”的门,即“京城门”之意。
罗生门是日本传说中的一道门,通往生死,坚固无比,门上有许多象征死亡的图像。
“罗生门”象征着旧时代下的社会中最底层人们的生活。
《罗生门》作为一篇短篇小说,,能反应极其复杂的一系列社会现象,也能够聚焦且反映出旧时代和旧社会发展的时代性信息。
笔下的《罗生门》,讲述了在日本和平时期发生的一切关于战争下饱受饥饿、贫苦的底层人民的悲惨事件。
经过强盗、老太婆、女人等其他角色的逐渐登场,让我们打开了对恶的表层概念,还象征着在战争下无可奈何的社会最底层人们对善恶的选择。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一个偏僻的城门口发生的一系列离奇事件,探讨了人性、善恶和生存之道等重要主题。
本文将就这些主题展开阐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经典作品。
生存之道在这个充满竞争、互相利用的社会,生存变得越来越困难。
在《罗生门》中,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挣扎。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那个没有名字的浪人。
他只能通过盗窃和欺骗赚取生活费用。
当他卷入了一个谋杀案件后,他才意识到生存的重要性,为了自己的生存,他不得不使用各种手段来掩盖自己的罪行,包括杀人、谎言等。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被遗弃的人,他也在为生存而挣扎。
他的条件比浪人更加糟糕,生活在饥饿和贫困中。
他在掘墓时发现了死者的衣服,为了摆脱饥饿,他不得不将这件衣服卖给了浪人。
这件事情说明了在生存的压力下,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和原则容易崩溃。
他们不得不屈从于生存的需要,不择手段地谋求生存。
善恶意象《罗生门》中的善恶意象非常显著,它在整个故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小说中添加了许多意象,例如木头、鸟、藤、孩子等等,这些意象与故事的主题相互呼应。
比如说,小说的故事是在一个木头城门口展开的。
这个木头城门是一个寓意,预示着人性的脆弱和易变。
同样,在小说中,一个被人遗弃的孩子也是一个重要的意象。
孩子代表着新生命、希望和无辜。
在乱世中,这些代表善良的意象往往难以存活和得到保护。
与此相对,小说中的罪犯和熟练的欺骗者则代表着恶劣的行为和阴暗的人性。
小说中重要人物的行为和态度,也暗示了他们的善恶性质。
比如说,小说中的老人有着一个令人困惑的动机,他并不是想要告诉真相,而是想要声名远扬。
而浪人则是在欺骗和谋杀之间徘徊,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受害者,他有自己的动机和罪恶。
在这个故事里,所有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和矛盾,他们也在面临善恶的抉择。
这些意象和元素,共同构成了小说最为深刻和鲜明的符号体系。
结论《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发生在城门口的凶杀案件和关于生存之道的思考,探讨了人性、善恶和生存之道等重要主题。
人们用罗生门比喻什么
人们用罗生门比喻什么
罗生门比喻事件当事人各执一词,各说各话,真相不明。
罗生门是日本传说中的一道门,通往生死,坚固无比,门上有许多象征死亡的图像。
在芥川龙之芥的原著小说里,罗生门作为一个标志性建筑,代表“人间地狱”。
原来的京都(KYOTO)里面有这么一道真正的门,据说是魔鬼消失之门。
毁于战乱。
在《広辞苑/广辞苑》第三版日文原版辞典中关于罗生门之解释如下:
亦称罗城门。
在《今昔物语》的故事中罗生门原名为罗城门,它是日本京都平安京中央通往南北的朱雀大道上南端的一个城门。
在罗生门河岸旁的吉原游女的店。
短篇小说。
芥川龙之介作。
1915年(大正4年)11月发表于帝国文学。
取材于今昔物语,以王朝末期荒凉的首都为舞台,描写人类为了生存而行恶的利己主义。
现广泛使用的"罗生门"一词中文可解释为"各说各话,真相不明,事实扑朔迷离"等义。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丑恶意象分析
在 《罗生 门》中,美丑两两 出现 的频率 是非常高的。 通过产生歧义 的怪诞效果 ,具象地写 出了事物的丑与人
芥川龙之介善于描绘一个封 闭而 又充满 对立的世界 ,在 性 内在 的丑 。
残 缺 的、荒凉的对面是充盈 、完美的 。他 以多种 技法和
例如 ,在 《虱》篇 中,船上的虱子将乘船的武士遍
以丑为美并不是单纯的审美趣味的堕落 。《罗生门》 以丑为美的 目的不是宣传奇异 的审美观 ,而是用一种疏 离 的效果来让人们更清 楚地看这个世界 的一丝一毫 ,而 是让生活和艺术相交织 ,让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重叠 。 以丑来书 写美 ,可 以在 丑化中产生对美 的意义上的联想 。
(二 )以丑 衬美 以丑衬美起 到的艺术写作效果 ,可 以把读者带 离现 场 去往另一重 想象空 间。《罗生 门》给 予人们更 多附会 的联想 ,以丑衬美 能够扩充写作意涵 ,于对照与对 比中 形 成更扩大繁复 的境 界[2】。 以丑衬美具有深层次的连绵的隐喻性,例如在 《猴 子 》一篇 中,上蹿下跳 的猴子被捉住就隐喻着人 被历史 洪流无可奈何地捉弄;而犯人奈 良岛连魔鬼 都不敢对上 一 眼的面容与可怕的神色又 隐喻着 “我 ”对 自身的诘 问。 猴子是罪犯 ,人也是罪犯 ,“罪犯 ”这个词是丑化 的名词 , 但是通过丑化的现象隐喻着其相反 的一面 ,即反衬 出着 美好的希望与 自由的人生 。又例如在 《老年 的素盏鸣尊 一 篇 中,死亡的阴暗气氛始 终萦绕在字里 行间,死亡好 像来 自梦境里 的黝黑怪物 ,与美好 的生活相悖,而且文
突 出写 “丑 ”的事态来预表生活 的离奇狂乱与惶恐无奈 。 品所 反映的现实 “协商 ”,其阐释是一种主观能动 的实
以丑衬美 ,就是 以无秩序感体现秩序的和谐,以离奇 践性进程 ,是一种 社会性 和对话 性的多声部 阐释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生门》的意象世界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新思潮派[1]的代表作家。
他的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尤其是《罗生门》等早期的历史小说,多取材自中国和日本的古典文学,旨在借古喻今,揭露大正时期小市民阶层知识分子的苦恼和利己主义。
本文尝试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出发,即通过聚焦作品中一系列奇特的意象,尤其是通过考察另一出场人物—老妇人和主人公的关系,从而探讨作品的深刻寓意。
关键词:罗生门老妇人利己主义生存之“恶”一、罗生门之谜《罗生门》讲的是日本平安末期一个晚秋傍晚的故事。
这时候的京都因为接连的地震,台风,火灾和饥荒,变得十分萧条。
罗生门也因此被废弃了,成为了狐狸和盗贼之类的出没之地,夜幕降临后无人敢来。
被解雇了的年轻仆人走投无路,独自来到这里避雨。
他深知自己若是想活下去,就必须偷盗为生了,但怎么也下不了决心。
无处栖身的他打算在罗生门上借宿一晚,结果登上楼门一看,惊见一位正在拔死人头发的老妇人。
那个瞬间,他义愤填膺,已然忘记自己曾想过要当强盗。
然而,当听完老妇人的申诉,知道那位死者也曾为了生活作恶,老妇人自己也是迫于生计之后,他扒掉了老妇人的衣服,消失在夜色中。
小说中作者或者说旁观者身份的人直接参与进来,提供给读者许多看似冷静客观,实则暧昧不清的推断,反而将读者带进了一个迷雾重重的神奇世界。
历来《罗生门》研究的重点在于它的主题。
学者们从各种角度拓展了解读的可能性,探究了作品对于人性的思考。
在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是吉田精一[2]的学说,他认为《罗生门》意在以仆人心理活动的推移为主线,揭露各个不同的人同样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抱有的利己主义思想。
此外,《罗生门》幽默风趣的语言也备受研究者们青睐。
大概是因为芥川文学常有借鉴古典文学或是森鸥外等同时代的作家作品,所以还很容易被纳入比较文学研究的范畴。
《罗生门》的创作出典比较明显的有三处,其中最主要的是日本《今昔物语集》[3]第29卷中的《罗城门登上层见死人盗人语第18》,也略有参考同卷《太刀带阵卖鱼姬语第31》以及《方丈记》[4]。
笔者认为独创的部分往往最能传达出作家的心声,所以首先将《罗城门登上层见死人盗人语》和芥川的《罗生门》做了比较。
前者的主人公本来的职业就是盗贼,而且死者的身份还是老妇人原来的主人,曾经有着尊贵的身份。
而在芥川的笔下,不管是主人公也好老妇人也好死者也罢都摇身一变,成为了普普通通的下层社会的一员。
这一设定使得作品中所有的人物无一不得不面临作恶还是死亡的抉择,对于人性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
此外这两个文本还有两处较大的差异。
其一,前者中的盗贼主人公抢夺的对象有死者的衣服,头发和老妇人的衣服,正常地诠释了贼人的贪婪心理,合情合理。
而芥川塑造的仆人则只扒下了老妇人的衣服。
若是仆人终于下定决心开始偷盗为生,为什么单单选取了同是穷苦人的老妇人的衣服呢,这一抢夺行为是否有什么深刻的寓意呢?其二,前者中只不过一名平凡的白发老妇人不知为何在芥川的作品中被丑化或者说被妖魔化了,成为了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公认的最恐怖的老妇人形象。
老妇人的异变十分耐人寻味。
一直以来,老妇人的定位都仅是配角,但日本学者仓田容子[5]从这一形象的描写中看出了自然主义带给日本的老年恐惧症,为作品的分析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
笔者受其启发,试图从老妇人的异化切入,寻求《罗生门》之谜新的解答。
二、老妇人与罗生门芥川似乎偏爱动物,在这篇作品中,经常性地将人比喻成动物。
比如“像狗一样被人拖到城门上扔掉[6]”,“像猫儿似的缩着身体”,“像壁虎般忍着脚步”,“跟母猴给小猴捉虱子一般,一根一根拔起了头发”等等。
不仅仅是以上这些行为描写,文中连出场人物之一的老妇人的脸都被频繁地借用起了动物的形象来描述。
在罗生门出没的这位老妇人“穿着棕色衣服,又矮又瘦,一头白发,像只猴儿似的”,“那胳臂嶙峋地皮包骨头,同鸡脚骨一样”,有着“眼眶红烂的肉食鸟一般尖锐的眼光”,时而“鸦啼般的嗓音”时而“懒蛤蟆呜咽般的声音”,说话时“发皱的同鼻子挤在一起的嘴,像吃食似的动着”。
即使把乌鸦和肉食鸟算成一例,这里也至少使用了四种意象:猴,鸡,乌鸦,蛤蟆。
似乎都不是什么讨喜的动物形象。
如此一来,比起深夜里拔死人头发这一行为,老妇人的容貌更显得怪异了。
作品中,这位阴沉可怖的老人家在被仆人威胁时,有段很长的台词。
她的叙述最终推动了主人公的决断。
老妇人对于仆人来说是怎样的存在呢?笔者首先用提出假说的方法来做分析。
假说a:老妇人是来做规劝的,代表着为了生存不得不犯下恶行的人。
她以自己和死者为例,将仆人从“盗窃还是饿死”这一难题中解放了出来。
她的存在是对当时平民恶劣生存环境的控诉。
这一说法最受学者们青睐。
但是,如果这个命题为真,是不是只需要塑造一个平凡的老妇人形象就足够了呢。
因为比起可怖的外形,可怜的普通人也许更容易唤起同情。
文中的老妇人以这样一种不利的容貌登场,似乎没有太大说服力。
比如原作《今昔物语》中,就只是极简单地提及“上了年纪的白发老妪”。
芥川的改写必然寓意深重。
假说b:老妇人是恶魔的使者,她的台词里藏着心理暗示,意图诱惑仆人,将仆人引往罪恶的道路。
仆人的道德心就是她的猎物。
但这似乎也说不通。
在仆人和老妇人对决的场景,很明显仆人自始至终都处于优势。
有文为证。
比如两人扭打的时候,芥川写道:“胜败当然早已注定”,老妇人“两手发着抖”,仆人“意识到这个老婆子的生死已全操在自己手上”。
老妇人一方无论怎么看都不过是个弱者,实在不符合能掌控全局的邪恶力量这一身份。
笔者看来,老妇人的容貌之所以在仆人眼中呈现得如此可怖,以至于有了那么多负面的比喻意象出现,是因为在仆人的潜意识里,对老妇人存有厌恶的情感。
也就是说,他是站在老妇人的对立面,与她所代表的某种势力在做抗争的。
所以,我们无法简单的用规劝或者诱惑来定义老妇人这一形象的意义。
要继续探寻老妇人的存在意义,必须首先明晰她和罗生门之间的关系。
罗生门是蟋蟀,狐狸,强盗,乌鸦,蜘蛛和尸体的世界,无人顾及。
秩序,道德,所有的这些都已然丧失。
小说开场时的叙述性文字中,芥川特别强调了佛像,供具被打碎当柴烧的事。
那个时代,宗教是极为受人尊崇的。
连佛像这么神圣的象征物都与一般木材无异了,可见现状之严峻,宗教早已失去了安定民心的作用。
活下来的人们不得不从生与死,罪恶与道德中择出其一。
如上图所示,老妇人和罗生门这个小世界的三类居民关系密切。
他们分别是强盗,乌鸦和尸体。
其中乌鸦是唯一的既作为单独的个体又作为老妇人容貌的喻体出现的意象。
老妇人也好乌鸦也罢,都以偷盗为生,盗窃的对象还都是尸体。
只不过乌鸦抢的是肉,老妇人夺的是头发罢了。
此外,关于老妇人的描写自始至终都有尸体做背景。
比如初登场时她就蹲在一堆尸体中间,被登楼而来的仆人惊吓到了,便在尸体中跌跌撞撞地试图逃跑。
最后被仆人剥掉了衣服,她便如同死了一般的躺倒在地,过了一会儿才“从尸堆里爬起光赤的身子”。
还比如,描绘老妇人和描绘尸体的文字也都惊人的相似。
尸体是“哑巴似的沉默着”,而老妇人也是“哑巴似的顽固地沉默着”。
在罗生门的世界里,老妇人的形象没有一丁点的违和感,仿佛她原本就是属于这里一般。
因此,如果我们以罗生门为界分个内外,那么从外面闯入的陌生人只不过仆人一人罢了。
三、仆人vs老妇人仆人登楼之前困惑于选择饿死还是选择偷盗,接着门楼上就有人出现来做解答。
罗生门仿佛有种奇异的力量,将他带进了一个镜面的世界。
在这里,老妇人的现身说法赤裸裸地映射了仆人自己选择作恶的一面。
将仆人对老妇人的心理变化过程整理出来,依次是初见时的“六分恐怖四分好奇”,之后恐惧消失,怒气一点点升上来,还带有“强烈的反感”,捉住老妇人时的“得意和满足”,听到老妇人意外的平凡回答,他的“一阵失望,刚才那怒气又同冷酷的轻蔑一起兜上了心头”,到最后的“冷淡”和“讥笑”。
仆人对老妇人的厌恶之情正是源自他自己的“恶”被暴露出来的恐惧。
因此,他的所谓正义之举一开始就是心虚的,他没有对老妇人说一句谴责的话,只是问道“只消告诉我,你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在门楼上,到底干什么?”仆人为什么要强迫老妇人重复一遍他自己已经看得很清楚明白的事呢?因为他想听的不是什么老妇人的歪理,而是他自己的心声。
接着老夫人做了如下辩解。
拔死人头发,是不对,不过这儿这些死人,活着时也都是干这类营生的。
这位我拔了她头发的女人,活着时就是把蛇肉切成一段段,晒干了当干鱼到兵营去卖的。
要不是害瘟病死了,这会还在卖呢。
她卖的干鱼味道很鲜,兵营的人买去做菜还缺少不得呢。
她干那营生也不坏,要不干就得饿死,反正是没有法干嘛。
你当我干这坏事,我不干就得饿死,也是没有法子呀!我跟她一样都没法子,大概她也会原谅我的。
老妇人的辩解实质上就是仆人为将恶行合理化的自我欺诈。
这里的仆人和老妇人的对决,说到底不过是仆人一个人的自问自答。
仆人的意识在这里已被切割成光明与阴暗两部分。
老妇人正是仆人所谓阴暗面的化身,象征着他潜在意识里欲望的扩张。
要活下去!如此再平常不过的欲望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竟变成了反社会的“恶”的存在。
虽然短时间内被道德规范压抑掩藏了,但在这样一个神奇的世界里,终于赤裸裸地亮相了。
所以仆人最初觉得恐惧和好奇,后来又仿佛成了正义的化身,但他的愤怒在生的欲望面前,不过是虚张声势欲盖弥彰罢了。
最后,“他不但不再为着饿死还是当强盗的问题烦恼”,还“已把饿死的念头完全逐到意识之外去了。
”最后的讥笑是仆人对屈服于命运的自我表示的不甘。
仆人的脓疮是《罗生门》中最具喜剧色彩的小细节。
它的出现首先缓和了阴森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悲惨命运带给读者的沉重气氛。
比如吉田精一指出,“脸有脓疮使人联想到仆人年纪轻轻,皮肤粗糙”[7]。
这一形象于缩小读者与文本的距离大有益处。
只需想想仆人也在为青春痘之类的问题苦恼,就很容易接纳他平凡人的身份和他的命运,因为正如小说中所描述的,那“也不外是这萧条的一个小小的余波”。
然而,脓疮并不只出现了一次,而是凡仆人登场则必有脓疮的戏份。
这样一来就不能不探讨一下它的象征意义了。
历来的先行研究都肯定宇野浩二首先提出的脓疮作为小道具的作用。
例如寺村滋认为,关注脓疮表现了仆人的“劣等意识”,森常治认为那就是“源于过去的文化和习惯的自我意识”。
川崎寿彦提出那代表了仆人“残存的虚荣心和人性”,石割透则认为那表明了仆人“性格怯懦”。
太平和男甚至主张“脓疮即仆人”。
[8]细数下来,脓疮总共出场4次。
分别是:(1)这仆人[9]穿着洗旧了的宝蓝袄,一屁股坐在共有七级的最高一层的台阶上,手护着右颊上一个大肿疮,茫然地等雨停下来。
(2)楼上漏下火光,隐约照见这人的右脸,短胡子中长着一个红肿化脓的面疤。
(3)仆人把刀插进鞘里,左手按着刀柄,冷淡地听着,右手又去摸摸脸上的肿疮。
听着听着,他的勇气就鼓起来了。
(4)老婆子的话刚说完,他讥笑地说了一声,便下定了决心,立刻跨前一步,右手离开肿疱,抓住老婆子的大襟。